熟悉的人能更好帮助灾难儿童
发布时间:2022-02-24 儿童歌谣 儿童成长 儿童励志故事地震让许多孩子无家可归,痛失亲人和父母,他们需要援助之手,继续走下去。动荡的环境,亲人离去,身边人的抑郁情绪,对尚未成年的他们,更容易带来各种突发和潜在的心理危机。孩子们需要一个安身之地,安心的人,重新找回内心的宁静。
灾难发生后的短时间内,儿童会有一个情绪爆发的阶段。这时候,他们的反应比较激烈,尖叫,做恶梦,失魂落魄,不明原因的身体痛痒,对环境恐惧等等。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主任邹小兵指出,对环境敏感,是儿童特别常见的反应。以地震为例,担架上的晃动,也可能造成情绪失控。
但有的反应,可能隐藏好几个月,甚至1年才会表现出来。因此,了解孩子的人,能给他们更好的帮助。最适当的是父母,其次是熟悉的亲人、邻居,然后是照顾他们的医生、护士和志愿者。
在灾后,学校和心理辅导专家,会对儿童进行群体的心理疏导。一些孩子会有所好转,但更要留心每个孩子的特殊表现。对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多多关注。
最易出现心理危机的儿童:1、自己或父母受伤、被困2、目睹身边的人遇难3、父母去世或失散4、父母遭受严重的打击5、女孩安静是异常的表现
一位12岁男孩获救后,受了重伤,却安慰照顾他的志愿者,不要哭。大家夸他坚强,但他不这么认为,因为“我还是哭过”。
在人前平静,心里却不一定。很多孩子因为害怕表现出软弱,而强撑着不哭,但是内心有很大的压力。
特别是,当大家赞扬那些在地震中帮助别人的孩子时,一般的孩子,可能更加压抑自己的情绪。邹小兵指出,在灾难后,对孩子的要求,不能像从前那样。应该允许他们有不一样的表现。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帮助受灾儿童的四大建议
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地震,不少儿童除了需要应对外伤、饥饿、寒冷等他们不熟悉的情况外,心理上也遭受了严重创伤。由于儿童比成人更为脆弱,因此更需要关注儿童的反应,及时地保护儿童。以下的四点建议,或许能让你更好的帮助那些在地震中心理遭受创伤的孩子门。
1需要留意孩子的如下反应:
●情绪反应:感到恐惧、害怕,有的会哭泣,有紧张、担忧、迷茫、无助的表情;有的逃生出来的孩子会因为同学老师的伤亡产生自责;警觉性增高,如难以入睡、浅睡多梦易惊醒;头痛、头晕、腹痛、腹泻、哮喘、荨麻疹等,这可能是紧张焦虑的情绪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行为反应:发脾气、攻击行为;过于害怕离开父母或亲人,怕独处;有些长大的孩子好像又变小了,出现遗尿、吮手指、要求喂饭和帮助穿衣等幼稚行为;有些儿童会情绪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容易与其他人发生矛盾等。
2需要更为关注以下可能在灾害中更容易受到心理伤害的儿童:在地震中身体受伤的儿童;以往遭受过灾难或创伤事件的儿童;女童;患躯体疾病、残疾的儿童,包括智力障碍儿童;或者以前曾经有过情绪、行为问题的儿童;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儿童。
3在保证儿童身体和环境安全、预防潜在危险的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优先保证儿童身体安全,对于受伤儿童立即给予医疗救护;
●优先给儿童提供清洁的饮用水、安全食品以及夜间保暖;
●尽量把儿童安置在远离灾难现场和嘈杂混乱的场所,避免孩子走失或因环境拥挤不能入睡;
●要指导孩子观看新闻报道,因为低年龄儿童可能会对电视画面中重现的镜头感到害怕和恐惧。
●鼓励孩子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表达对灾区灾民的关爱,不鼓励孩子做力所不及的事情。
4在心理保护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促进表达:鼓励并倾听儿童说话,允许他们哭泣,尽量不唠叨孩子,告诉孩子担心甚至害怕都是正常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孩子玩游戏,不要强求儿童表现勇敢或镇静。
●多做解释:不要批评出现幼稚行为的孩子,这些暂时出现的“长大又变小了的行为”,是儿童对突发灾难常见的心理反应。对孩子不理解不明白的事情要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式解释。同时要给予希望,向儿童承诺,地震会过去,政府会安排大人来帮助我们,帮我们重建家园。
●及时发现:问题本次灾情重大,直接受影响的孩子多,要及时发现问题,积极请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必要时进行治疗,避免问题延续。
●成年人要稳定情绪:成年人尽量不要在儿童面前表现出过度恐惧、焦虑等情绪和行为,及时处理自己的压力,调整情绪。成年人稳定的情绪、坚强的信心、积极的生活态度会使儿童产生安全感。
●及时就诊:如果儿童因为受灾引起的心理问题持续存在,应该及时到医院精神科或心理门诊就诊。
帮助孩子和同伴更好地交往
和同伴交往,可以使孩子更快地掌握社会交往规则,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同时还有助于自我建构。对于那些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处于不利处境的孩子,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培养孩子遵从社交规则
被同伴拒绝的孩子,很多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交往规则。比如他在参与团体游戏时,不懂得“轮流”规则,只想自己先玩够了;小朋友们一起商量做哪项活动时,他也不知道“协商”、“少数服从多数”,一味地要求按自己的想法做。为此,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妨制订明确的交往规则,要求孩子遵从。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在餐桌上,不必每一次都把孩子爱吃的东西全留给他,而是适当地分给其他家人,然后告诉他:“好东西人人都喜欢,所以大家要公平地、轮流地享用,不能够一个人独占。”久而久之,孩子在与父母交往过程中习得的社交规则,能被他逐渐内化形成巩固的能力后,再运用到和同伴的交往中。
●教孩子具体的社交策略
父母可教孩子学习一些具体有效社交策略。例如,对于前文中提到的强制型和逃避型的孩子,父母可以直接教他们学习社交策略。比如当孩子想加入其他人的游戏时,可以教孩子友好地向人询问:“我可以参加你们的游戏吗?”“我想和你们一起玩,可以吗?”或者教孩子注意观察其他小朋友。当别的小朋友在游戏过程种出现了麻烦,如搬不动东西时,可让宝宝主动上前提供帮助。如果其他小朋友表现得出色,可教孩子不妨赞美他:“你做得真好!”如果孩子害羞,父母可鼓励他先找和自己差不多的孩子一起玩,和一个人多接触几次,再慢慢去和其他孩子接触。社交策略的学习,对鼓励胆怯型的孩子勇于交友句具有非同小可的作用。
●创造具体的情景锻炼交往能力
父母还可以做的是创造一些具体活动,吸引孩子们走到一起共同活动。交往需要情景,对孩子而言,交往的最好前提是共同做某项彼此都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妈妈可以准备一些沙包,教孩子们做丢沙包的游戏,或者在家中举办小小晚会,邀请左邻右舍的小朋友一起参加。尽管孩子在幼儿园或在学校能够获得机会和同伴交往,但父母还是不妨自己再创设一些活动,观察孩子与同伴交往的特征如何,再有针对性地进行交往能力的培养。
●引导孩子体察他人的情感变化
在同伴交往中,对他人情绪的正确感受和积极反应是交往的基础。教孩子敏感地判别他人的情感变化,是父母应当重视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通过看电视、游戏等方式,教孩子观察人的各种情绪变化是如何通过脸部表情以及肢体动作来表现的。还应注意引导孩子学会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会造成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可以多问问他:“如果你是别人,这时你会怎么想?是高兴还是生气呢?”
温馨提醒:
父母如果尝试过多种方法,孩子仍不愿意与同伴交往,或者和同伴交往时总要发生磕碰,父母不妨带他去专业心理或教育人员处看看。如果经过判断,孩子并无精神与心理上的疾患,父母不妨随孩子天性。幼年时期的交往行为,不一定就是成年时期交往模式的预演,最重要的原则是让孩子觉得快乐,觉得安全,觉得自在。
帮助女儿解决交往难题
尊敬的专家:您好!
我的宝贝女儿3岁多了,她很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不和小朋友抢东西,乐意与大家分享。每回有好吃的,总是先轻声问别的小朋友吃不吃。可是,别的孩子却对她不那么客气,我们亲眼见到幼儿园小朋友将她推倒在地,女儿自己爬起来,也不作声。问她“幼儿园好不好”,她总说“不好”,再问她为什么,她回答:“小朋友都欺负我。”
我们院里有几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女儿很想和小姐姐们玩,有好吃的也主动递上,但是小姐姐们见到她就像见到“敌人”一样,除非其中有人落了单,没人玩的时候才愿意和女儿在一起,一旦同伴来了,立马就变脸“不和你玩了”,剩下我女儿在那里无所适从。我看着心里很焦急,为此睡不着觉,吃不下饭。
女儿的交往能力有欠缺,而我自己也不擅交往,当女儿遭遇拒绝万般无助时,我该怎么做才好?
山东读者小红
小红:你好!
感谢你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所以小朋友之间的人际交往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
从来信的字里行间,我感到更多的,并不是孩子交往能力上的欠缺,而是你作为母亲的沉重感和无助感,在此谈一点自己的感受与你分享。
你的女儿非常可爱,她平时的表现可能会比较羞怯,向其他小朋友发出邀请的声音会比较小,但她还是能将自己的意愿清楚地表达出来,说明她在人际交往上没有障碍。事实上,幼儿园的情形并不是想象中的“所有的小朋友都欺负她”;五六岁的孩子不太愿意和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来往,这是正常现象,但她们也曾接受过你女儿,不是吗!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
每个孩子都会有意无意地模仿母亲,心理学上叫作“认同”。因此,母亲的态度、情绪和行为对孩子交往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当母亲的内心对人际交往不够自信和豁达时,便会对孩子是否被别的小朋友接纳这件事非常敏感,一旦看到女儿受挫,较强烈的情绪反应油然而生,如紧张、恐慌和担心,进而束手无策。一个3岁的孩子,已经能够读懂家长的情绪了。母亲的面部表情、身体言语所表达出的紧张和内心的焦灼都可能被孩子敏感的心捕捉到,孩子会把母亲的反应解读为:周围的小朋友是不友好的或自己是不受欢迎的。再与小朋友交往时,会产生本能的防御反应,或退缩,或胆怯,或自卑,孩子的这种态度反过来又会招致孩子们对她的拒绝或不友好。因此,帮助孩子要从母亲的心态改变开始。建议如下供参考:
1。做一个有亲和力的妈妈
拥有足够亲和力的妈妈,是孩子人际交往最好的榜样。如果妈妈处于开放状态,那么孩子也会受到感染和影响。
和孩子一起外出时,见到熟人主动与其打招呼,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对你的友好报以正面的回应。不要担心“热脸贴冷屁股”的场面,对方可能尚未对你友善的笑容作出反应,或者还不习惯你身上发生的变化,不妨忽略它们,轻松地说一句:“呵呵,他没认出我来。”之后,依旧笑盈盈地往前走。
2。关心孩子,还要理解孩子
孩子之间发生争执、冲突时,需要父母以开朗、明智的心及时加以引导。如果一味认为自己的孩子被别的小朋友“欺负”,表现出过度保护或无所适从,或无奈伤心,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我们也不能教育孩子“以暴制暴”,更不宜将事态扩大,引发老师及家长之间的争端。孩子需要大度、宽容的父母,对孩子最好的关心应该是向她表示“妈妈知道你是个好孩子”、“妈妈是理解你的”,知道自己是被妈妈保护着的,孩子的心会得到满足,也就不会纠结于先前的不快之中。孩子的心是纯净的,“哀而不伤”,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家长不宜过多干涉或过度担心,给孩子一个自由交往的空间。
3。主动出击找朋友
“孩子遭遇拒绝”这件事并不可怕,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别人的拒绝,重要的是家长如何善后。邻居家的孩子今天不想和女儿玩,爸妈千万别表现得很紧张,请告诉孩子“玲玲今天不和你玩,没有关系啊”、“并不是玲玲不喜欢你哦”;然后,领着孩子一起去儿童乐园,主动去找同年龄或比她小的孩子一起玩,有了爸妈的支持,孩子会重拾信心和勇气。
怎样疏导才能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
怎样疏导才能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
在平常里,不难见到一个最常见的问题,那就是孩子一遇到困难就退缩、逃避,这让很多家长极其苦恼,因为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生活、学习,甚至还会影响到未来的发展。作为家长,当孩子遇到困难而产生畏难情绪时,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怎样疏导才能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
在遇到困难时,选择退缩或依赖他人,我们将这样的心理称为“畏难”。对于孩子而言,产生畏难情绪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家长自己的“想当然”,总认为“孩子是我的,就得听我的。”要么对孩子的要求过高,使孩子无论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从而失去自信心;要么给孩子的任务太难,使孩子常常形成挫败感,导致孩子一遇到困难就退缩,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要么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强迫孩子做一些不感兴趣的事情,由于缺乏主动性,故遇难而退;还有些家长常常指责、训斥孩子“太笨了、懒……”,孩子年龄小,自我评价能力欠缺,往往会因为成人的“这几句话”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孩子。久而久之,甚至连本来擅长的事情也不如原来了,更不会主动尝试解决未知的难题。
二是家长的“过度溺爱”,总觉得“孩子还小,能做什么?”平时从生活上包办代替,事无巨细,使孩子缺乏锻炼的机会;心理上事事都替孩子安排妥当,不让孩子“为难”,从而养成孩子心理上的依赖感。慢慢的,孩子就会变得懒惰,缺乏主动性,事事都习惯于依赖家长替他解决,丧失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孩子自身做事谨慎,性格胆小,常常缺乏主见,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要帮助孩子克服畏难情绪,家长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在励志故事中,汲取战胜困难的勇气。
常言道:讲一小时大道理,不如读一分钟小故事!每天睡觉前、吃饭后,都是讲故事的好时机。讲故事时,家长的“目的性”不要太明显,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反而影响效果。要尽量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舒适的氛围,让孩子在温暖的怀抱中,在跌宕起伏的情境中贴近故事、感受故事;同时家长还可以和孩子边读故事边讨论,例如:
问题1:“故事中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困难?你认为他能解决吗?”如果孩子说“不能”,家长一定要耐心倾听其理由:“为什么?”,从而了解在遇到困难时孩子的真正想法,便于以后更具体的指导;如果孩子说“能”,家长要适时追问“你觉得他会怎么解决?”了解孩子的思维方式和独特见解。
问题2:“如果你也遇到了和他一样的困难,你会怎么做?” 提及孩子自身能让孩子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表达的过程其实就是孩子自我学习和明确自我意识的过程。
问题3:“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喜欢他吗?”读完故事后,尽量让孩子自己总结出故事蕴含的道理和做法,这样他才会感触深刻,家长只需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辅助。以后当孩子再遇到困难时,以此进行自我激励“我一定能行……”拥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积极行动自然不在话下。
二、在完成任务中,感受成功带来的快乐。
成功练就自信,自信赢得一切。实践证明:过度溺爱使孩子缺乏责任心,过度保护使孩子胆小懦弱,过度帮助使孩子平庸无能,而过度压制使孩子丧失自信。因此家长要学会给孩子做事的机会,让孩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受成功带来的快乐,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学着做个有心人,一改往常“你干活,孩子置身事外”的行为,让孩子也参与到家庭任务中来。例如:打扫卫生时,请他拿簸箕 (培养合作能力)。用餐前,请他摆餐具(学习数量与对应关系)。外出购物时,请他拿一件东西(学会分担)。尤其是你下班回家,别忘了请他帮你拿拖鞋(感受爱、传递爱)……
在此,家长要注意:赞扬是孩子做事的不竭动力,刚开始无论孩子做得怎么样,家长都要及时的给予认可和表扬,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责任感:“真没想到你的家务做得这么好!”“有你一起干,这些活一会儿就完成了。”;在得到孩子帮助时,成人应真诚的表示感谢,让孩子觉得自己就像个大人一样,受到了尊重:“谢谢你给我帮了个大忙!”;给孩子的任务要让他“跳一跳,够得着”,并且任务的难度要循序渐进,让孩子在体验成功来之不易的同时也能获得成功的快乐;选择的任务注意安全性,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什么活可以干,什么活不能干。
三、在学习反思中,提高家长的引导策略。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里的老师,应该也包括了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改善和提高自身的教育引导策略尤为重要。
1、“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代替孩子做事不如教会孩子做事的方法。接到任务时,首先要让孩子明确任务内容:“我们要干什么?”然后引导孩子开拓思路,寻求方法:“我们都有些什么办法?”同时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制定计划的好习惯:“我们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在做事过程中如果遇到了困难,告诉孩子成功其实很简单,只要找出问题的根源其它都会迎刃而解:“出现了什么问题?”再次找策略,在孩子看书、上网、查资料的过程中,知识和能力便会得到提高。带着方案解决问题:“我们来试一试!”在引导过程中,家长要多用“我们”这个词,让孩子从心里感到自己不是孤军作战,家长只需做一个傻同伴,学会提问和认可。
2、提供一些的线索。例如:当点点只绘制了前两页内容时,家长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线索:“你的书名是《我的朋友》,你画的乐乐和笑笑都是你生活中的朋友,那你还有没有其他朋友?像动物朋友?植物朋友?物品朋友?它们都是你喜欢的,或者对你很重要的……”。
3、先做简单的事情。例如:当点点的思维受到局限时,家长可以转变角度,先和点点聊聊天“你和朋友之间发生过什么事情,后来怎么样?”当孩子结合自身讲述时,思路开阔起来,书的内容也就丰富了很多。
4、调整任务的难度。例如:当点点讲述时滔滔不绝,呈现到书上时却不尽人意,画得人不像人,动物不像动物,家长就应降低任务的难度,改绘画为粘贴,贴图片、贴照片……这样有益于孩子操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不是说做了父母就自然能胜任教师的。教育是有规律可循的,但用在每个鲜活的孩子身上时,教育的具体方法却是不可复制的。因此,家长要多读关于育儿方面的书籍,多听一些专家讲座,从中汲取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方法辅助于家庭教育。同时,家长还要多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了解幼儿园的课程理念,学习老师的教育方法,积极做好家园共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