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男孩内心深处也有细腻的情感

发布时间:2022-02-05

幼儿情感故事。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男孩内心深处也有细腻的情感”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捕捉男孩的内心情感,改变他对自己的看法

别看6-12岁的男孩总是在忙着去冒险、证明自己是男子汉,对其他所有的事都毫不在乎。其实,在他们内心深处,也有着很细腻的情感。

一位母亲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一天晚上,我和儿子他爸正在看电视,突然,儿子拿着一个他自制的飞机模型给他爸爸看。当时他爸看电视看得正入迷,他瞅了一眼儿子的飞机模型,“哼”了一声表示看见了,就不再理儿子了。

当时,儿子脸上的表情很失望,也很痛苦,但我不知道如何去帮助他。后来,儿子不再像以前那样活泼了,连儿子的老师也发现了儿子的变化,便问我:“你们家是不是出什么事了?”

我知道,那一晚上,我们对儿子的飞机模型不理不睬,使他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每一个男孩都有独特的天赋,而且他们有能力把这些天赋发挥出来,但这需要家长的认同和鼓励。

不管男孩还是女孩,任何孩子的成长都需要家长的认同和鼓励。但对于这些处处争强好胜的男孩来讲,这更是他们内心深处的一种细腻情感。所谓“内心深处”,言外之意就是在平时不易表露,但正是因为如此,当男孩不被认同时,他们所受到的伤害会更大。不仅如此,家长的这种做法,实际上也是对男孩天赋的一种扼杀。就拿上面事例中的男孩为例,凭借男孩对飞机模型的兴趣和热爱,他将来很有可能会成为航天员或飞机制造者,但往往就是由于家长的忽视和不认同,男孩从此就会对飞机模型失去兴趣。

女孩的情感丰富,我们说她们是“情感动物”。而男孩一般情况下不会成为情感专家,但他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一旦得到满足,就会突飞猛进地进步。YJs21.cOM

下面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关于男孩内心深处情感的事例:

10岁的小波是学校足球队的成员,是一名出色的守门员,他常常会用一些很巧妙的方法把对方的球置之“球门”外。

包括足球队的教练在内,大家都认为小波是一名出色的足球运动员。但小波内心深处可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自己很逊,因为他不当守门员时,从来没有进过球。

小波的叔叔是个退役的足球运动员,当他观察了小波学校的足球比赛后,发现尽管小波把对方所有的球都挡在了球门外,但他的脸上并没有呈现出高兴的神情。

接下来的日子,叔叔一直陪小波练球。在训练的第三天,小波成功地击败了叔叔这个守门员,进了他进入足球队以来的第一个球。训练完之后,小波兴奋地跑到叔叔身边,眼睛里充满了喜悦的泪水。

此后,小波一直把叔叔的照片摆在床头,他要一直感激这个人,因为只有叔叔读懂了他的内心,满足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要求。

是的,在6~12岁这个阶段,男孩的思维是极端的。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好”与“不好”两个名词,即使他们已经做得很优秀了,但往往一个细小的缺点就会使他们完全否定自己。就像上面事例中的小波一样,虽然他是一名很好的守门员,但由于他之前从来没有踢进过球,就因为这个缺点,所以他用“很逊”来评价自己。

因此,在生活中,家长也要像养育女孩那样,去细心地感受男孩的内心,引导孩子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当然,如果家长能够巧妙地发现并满足男孩内心深处的情感,不仅能够促使男孩进步和乐于合作,而且还能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

事实上,达到这个目标的方法很简单——

※在男孩擅长并且热爱的项目上,给予更多关注和鼓励!

※在男孩并不擅长但又迫切想取得进步的项目上,做出具体的帮助和指导!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儿童也有睡眠障碍


良好的睡眠质量对于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但为人父母的你是否知道,儿童也会受到多种睡眠问题的困扰,如失眠、梦魇、睡行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由于孩子不能准确表达,其睡眠问题常常不会被及时发现和正确认识。专家提醒,孩子的睡眠容易受到饮食状态、环境因素、精神因素或者疾病的影响,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睡眠状态,并及时作出调整。

失眠

当一个孩子闹着要玩、不肯睡觉时候,大部分家长都会感叹一句“真是野性”,然后继续投入到哄孩子睡觉的工作中去。然而专家提醒,如果孩子入睡或维持睡眠困难,而且每周至少发生3次,持续至少1个月,并导致白天明显感到疲乏、易激怒、学习效能下降,就要警惕孩子是否患上儿童失眠症。

“儿童失眠,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时间缩短、多梦或醒转次数增多等,是儿童睡眠障碍中程度较轻的睡眠问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神经专科主任罗向阳表示,造成儿童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对于小婴儿来说,营养平衡的失调导致微量元素缺乏,或者消化不良都会导致失眠。如果脑部发育不好,不仅表现出失眠,甚至常常处于兴奋的状态;而大一些的孩子,可能是受到学习压力、外界刺激、过于兴奋等情况的影响。

儿童失眠并非简单表现为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而多表现为强制入睡性睡眠障碍和夜间进食(水)综合征两种。罗向阳介绍,有强制入睡性睡眠障碍的孩子,入睡前总是找各种借口或提出各种要求不愿睡觉,比如通过频繁进出房间,要求讲故事,需要食物或水,或要求允许再看几分钟电视等借口来拖延上床睡觉。但这些患儿一旦入睡,睡眠的质量和时间正常,多导睡眠图表现正常。发病率大概在5%~15%左右,其中多发于男孩。如果家长能及时作出应对,例如严格限制他们活动,那么他们很快就可以回到自然睡眠状态。

而夜间进食(水)综合征又称夜间摄入过量、夜间饥饿,好发于6个月以上的婴儿和低龄儿童,夜间入睡后经常醒来并伴有明显饥饿感,必须进食或饮水后才能重新入睡。如果孩子醒来的次数不会过于频繁,没有过多影响到白天的精神状态,那么家长多留意就可以了;如果随着孩子的成长,夜间进食(水)综合征仍然没有好转,建议到医院就诊,检查原因。

“惩罚”孩子也有智慧


有个孩子,3岁前以爷爷奶奶带为主,两个老人很宠孩子,家里条件很好,孩子从小要什么都满足。有时候不给,孩子一闹东西就到手。孩子3岁后以妈妈带为主,他还是用对付爷爷奶奶的方法对付妈妈。

妈妈再打,他也要坚持到最后答应他的条件,妈妈又是讲道理,又是打,却没有任何用处。问题就是妈妈的态度不坚决,讲完了、打完了,最后还是满足了孩子的要求……所以说,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微妙的家教艺术。

只有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

◇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

◇就事论事莫牵连

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事后说理不可无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幼儿也有“相思之苦”


为何婴幼儿也有“相思”之苦呢?其实婴幼儿相思,不同于成人的爱慕与思念,它是古人对婴幼儿心理疾病的一种特定称呼,是指婴幼儿在离开了熟悉的亲人,改变了熟悉的环境以后所表现出来的行为退化和动作异常,如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昏睡不醒或啼哭不止、睡眠不宁等等。当这些东西重新得到以后,患儿便会恢复如初。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婴儿出生后,对母亲会产生一种依恋行为。到4-5个月时,能认识母亲,并表示出对母亲的依恋,当看不见母亲时,会立即哭叫。爬行以后,母亲一走开,会爬着追随;见到母亲出现,会伸出双手要母亲抱,或举双手快活地拍掌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逐渐熟悉了周围的人和物,有了进一步的心理依恋,如亲密的小伙伴,可爱的玩具等。当这些环境一有改变,陌生的场面会令他无所适从,他就会变得孤单、沉默,出现“相思病”,而一回到熟悉的人和环境中,婴幼儿就兴奋不已。

有关调查表明,一些精神病或变态人格的发病原因,多是由于母亲和婴幼儿之间早期关系不协调而造成的。或因种种原因,幼儿从小未得到母亲的爱抚,就常会出现拒食、夜惊或生长发育迟缓等现象。或者由于搬迁、环境变化大,幼儿失去了形影不离的小伙伴,就会变得郁郁寡欢,甚至不说话,怕见人等婴幼儿孤独症的一些表现。

本世纪40年代,鲍尔贝向世界卫生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指出,母亲与婴幼儿过早分离,如丧失双亲成为孤儿或父母离婚等,常常使孩子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怕做游戏,怕冒险,怕探索,怕发现自身以外的世界,乃至自己等。

“依恋”是婴儿的“情感需要”,婴幼儿失去依恋会有“相思”之苦,会害病。因此,母亲应尽量多与婴幼儿共处,对孩子进行抚摸、亲吻、逗趣、拥抱,精心照料其起居饮食,给予充分的母爱。并鼓励和帮助孩子走出家门,主动与周围的小朋友建立伙伴关系,促进孩子的交往能力的发展,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这样,才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母子依恋关系和伙伴关系,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

“男孩问题”催生“拯救男孩计划”


男孩危机并非中国独有,它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现象。

自20世纪末以来,市面上出现了一系列讨论“男孩问题”的书。1998年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波拉克在《真正的男孩》一书中说,当代男孩“胆小懦弱”“缺乏自信”,取得成就“远不及”当代女孩。

在英国,近些年的考试结果表明,女生几乎在所有科目上都比男生表现优异。在澳大利亚,男孩不仅在读写能力、学校投入和教育成就等方面与女孩存在差距,在出现纪律问题和被学校开除的学生中,男孩几乎占了绝大多数。在美国,2000年拿到硕士学位的女性是男性的1.38倍。美国的《商业周刊》曾这样断言:“在美国各地,女生在学习方面似乎建立了一个罗马帝国,而男生则像古希腊一样日趋衰败。”

拯救男孩计划

19世纪末,西方世界一度笼罩着“男性危机”的阴影。这一危机感促使法国的皮埃尔·德·顾拜旦发起现代奥林匹克运动,英国的罗伯特·巴登·鲍威尔创建童子军。在美国,它催生了一种崇尚力量的新式运动——美式足球,也将骑兵团出身的西奥多·罗斯福奉为英雄。

美国教育专家指出,教育者应该重点帮助男孩们减轻格格不入的感觉,重视男孩的感情世界也会取得效果。有专家正在研究更符合孩子发育特点的学习新方法,这种方法将把重点放在解决问题而不是考试上。例如,男孩们可以通过数松果来学习数学,可以在池塘附近边闲逛边学习生物。他们将用《哈利·波特》作为阅读读物,写外星人袭击医院的故事,而不是写如何在医院照顾病人。

孩子情感的发展历程


心理学家认为情感在婴儿出生时就有所表现,可是具体是哪些情感,现在还无法确定。通常情况下,快乐、愤怒、伤心在孩子两个月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来,惊奇差不多是在4个月的时候表现出来,害怕大约出现在7个月,与自我意识密切相关的害羞出现在八个月左右。

通常情况下,到1岁时,婴儿表现出的情感有愉快、高兴、快乐、疲倦、愤怒、害怕和焦虑。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情感反应特点。不同孩子的活动水平、社会性回应程度、易激怒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可以这样说,有的孩子生性好动,但有的孩子喜欢安静。有的孩子很容易被人逗笑,有的孩子却非常高冷。有的孩子遇到不舒服就会哭闹,有的情绪则平稳许多。这些都是孩子的性格表现

婴儿和父母的情感交流是双向的。孩子一出生就能够感受到别人的情感变化并对此作出反应。看到妈妈笑,他们会报之以快乐和感兴趣的表情;遇到妈妈生气,自己就会觉得特别害怕;看到妈妈伤心的面容自己也会表现出伤心。

婴儿对妈妈的情感回应是长久的,同时还会受母亲的影响,从而有一个自己的情感模式。如果妈妈性格比较开朗,孩子也会经常露出笑容。爸爸妈妈的情感表示还会影响孩子的行为,比方说在孩子爬行的过程中看到妈妈生气,他们就会主动停下来,如果看到妈妈在笑,他会继续向前。

爸爸妈妈要早一些引导婴儿控制情感,尽量多做一些愉快的表情让孩子模仿。对孩子说:“笑一笑。"“不要哭。”到6个月以后,爸爸妈妈要控制孩子的负面情绪,“不许发脾气。”

事实上,孩子并不完全依赖父母控制情感,比如不开心的时候,婴儿会转过头,吮手指头来自己安慰自己。孩子还会自己给自己找快乐,比如,把玩具弄响,自己呵呵笑。

综上所述,在孩子的眼中,安慰和积极情感的最重要来源是他们身边的人。

重视幼儿的情感教育


要不断创造机会让幼儿认识并体验高兴、喜欢、害怕、吃惊、热情、厌恶、气愤、好奇等各种情绪和情感,鼓励幼儿把内心的全部体验表达出来。

除了关心亲人之外,家长还要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机会,让孩子学会关心和同情他人,还可以利用游戏启发孩子的同情心。

平平从幼儿园回到家,要把刚学会的儿歌念给妈妈听,妈妈连忙放下手中的事情,并邀请全家人一起专心地听,听完之后热烈鼓掌。平平十分开心,他主动帮妈妈搬椅子,拿筷子。

亮亮从幼儿园回到家,兴奋地对爸爸说:“我得到小红花了!”爸爸正在看书,头也没抬,淡淡地说了一声“好”,亮亮失望地坐在小椅子上,一下子没了精神。

平平妈妈的热情使平平"受关注"的需要得到了满足,由此产生的积极情绪立即成为他为妈妈做事的动力。亮亮爸爸的冷淡使亮亮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由此产生的消极情绪使他无精打彩。可见,幼儿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情绪控制的。因此,幼儿情感教育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行为训练的过程。

3-6岁幼儿的情绪情感具有外露、不稳、容易变化等特点,情感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幼儿逐步做到情绪稳定积极,情绪认识准确、表达恰当,并促进高级情感的萌发。幼儿情感教育要全面渗透到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多利用大自然、生活情境和艺术作品对幼儿进行熏陶。除了渗透和熏陶之外,还可设计一些专门的游戏活动进行培养。

下面结合幼儿情感教育的主要内容,介绍一些常用方法和游戏活动:

1.丰富幼儿的情绪情感认识和体验,并学会用恰当方式表达出来。

要不断创造机会让幼儿认识并体验高兴、喜欢、害怕、吃惊、悲伤、厌恶、气愤、好奇等各种情绪和情感,鼓励幼儿把内心的体验表达出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父母要学会在孩子面前准确地表达各种情绪,给孩子提供模仿的榜样。如对孩子说:“你真乖,妈妈很爱你。”“你现在不听话,爸爸生气了。”“奶奶生病了,妈妈心里很难过。”为了让孩子更好地认识情感,父母还可以和孩子玩一些游戏,下面是一些可供参考的形式。

情感图片排队

目的:帮助幼儿认识各种基本情感:快乐、悲哀、生气、害怕、厌恶、激动等。

材料:若干从杂志上剪下来的图片,每种图片能表现出一种基本情感。

过程:

①把图片摆在桌子上,和孩子讨论图片上的人的情绪和情感。

②让幼儿找出哪张图片的人是生气的、悲哀的、高兴的等;让他们把所有类似情绪的图片放在一起。

③让幼儿把3张或3张以上的图片按情感强弱的程度排列,例如快乐、比较快乐、很快乐。

半边脸

目的:帮助幼儿认识情感并使幼儿理解他人的情感。

材料:若干从杂志上剪下来的面部图片;硬纸板、胶水。

过程:

①把图片粘在硬纸板上,再把每张脸剪成两半。

②让幼儿看每幅图片的一半,然后让他猜那个人是什么情感;再让他看另一半,看看孩子的理解是否准确;最后把两个半边脸拼到一块。

情感之声

目的:帮助幼儿理解情感并清楚地意识到别人的情感。

材料:录音机、“情感之声”磁带。

过程:

①录下幼儿表达不同情感的声音,如气愤的吼叫、悲哀的哭泣、快乐的大笑等。也可以录下用不同情感表达的同样一句话,如“喂,你瞧。”“他过来了。”

②让幼儿判断每种声音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2.学会关心和同情他人。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好吃的先给他们吃,好玩的先给他们玩,这很容易造成孩子的自我中心,不会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自私冷漠。因此,学会关心和同情他人是当今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家长来说,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关心父母和家人。一个连父母都不关心的人,很难谈得上如何关心别人。

我们来看婷婷父母的做法。从婷婷2岁开始,父母就要求她在吃东西的时候,第一口必须是爸爸或妈妈先吃,如吃苹果时要求女儿:“婷婷,让妈妈先咬一口。”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教育孩子,吃东西时要想着父母吃了没有,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养成关心父母的习惯。等婷婷3岁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们都发现她比别的孩子更有同情心,更懂事。

我们来看另一位母亲如何成功地对4岁的儿子进行情感教育的。她儿子有一个坏习惯,总是只穿着袜子满屋乱跑,打过骂过都不解决问题。有一天,小家伙又把袜子踩得脏脏的,坐在地上玩玩具。妈妈压抑住心中的怒火,装做没看见。她来到孩子身边,微笑着说:“孩子,玩啥呢?让妈妈看看。”边说边蹲下身子,突然她痛苦地呻吟起来,做出很难受的样子边捶背边叹气。儿子吓了一跳:“妈妈怎么了?”“唉,妈妈今天累坏了,腰酸腿疼。”“我给你捶捶。”儿子站起身来。就在他伸腿的一刹那妈妈瞪大眼睛轻声说:“儿子,你的袜子怎么这么脏?这下妈妈又要累坏了。”儿子吃了一惊,迅速收回双脚,怯怯地看着妈妈,妈妈继续装着很难过地说道:“再累也不能让我的好儿子穿脏袜子呀。唉,要是儿子爱妈妈一点,我也可以少累点呀!”孩子一下子扑到妈妈怀里:“我要爱妈妈,我不累妈妈了,再也不穿着袜子到处乱跑了!”从此以后,这个孩子真的没有再穿着袜子在地上乱跑了。情感教育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除了关心父母之外,家长还要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机会让孩子学会关心和同情他人,如在路上看到一个更小的孩子在哭,可以启发孩子:“小弟弟很伤心,你怎么安慰他呀?”碰到他人乞讨,让孩子给一些零钱。家长还可以利用游戏启发孩子的同情心。

你生病了吗

目的:体验并表达不幸,学会关心和安慰别人。

过程:

①请孩子在小被子上躺下,让他假装生病,回想自己生病的情形并表现出来。

②父母和其他家人轮流用温柔的态度和轻轻的动作做一些照顾病人的事情,询问孩子的感受,并安慰他。

③换父母或其他家人假装生病,让幼儿进行安慰和照顾。

如果家里有几个孩子,则让他们轮流扮演生病者和安慰者效果更好。

3.初步萌发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道德感包括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等,例如在集体生活中的快乐、劳动之后的高兴等。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例如发现问题时的惊讶、解决问题后的喜悦和欣慰等。美感是对美的体验,既包括对自然景色、艺术作品的喜爱,也包括对脏乱现象的厌恶和不满。

例如,有个大班的老师为了让孩子辨别乐音和噪音,培养美感,在一次上课时,准备了两盘录音带,一盘事先录上美妙的音乐,另一盘则即时录制噪音。“请小朋友把椅子搬到老师这儿来。”老师站在已经开始录音的录音机旁边对孩子们说。于是,讲话的声音、椅子碰地的声音、椅子碰桌子的声音都录在了磁带上。待孩子们坐好后,老师便把一段美妙的音乐放出来。当孩子们正陶醉时,改放刚录制的嘈杂的声音。听着,听着,孩子们捂上了耳朵。于是,老师又放了一段优美的音乐,孩子们捂着耳朵的手又放下来了,脸上露出了笑容。然后,老师让孩子们谈谈刚才的感受……从此,班上的喊叫声、吵闹声少了很多。这是一次成功的教学活动,通过直接对比,使孩子对美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验。这种对比的方法家长也可以借鉴。

养育好男孩,首先要懂得男孩


我是80后,两个男孩的妈妈,老大8周岁,老二1周岁。为了更好的养育好孩子,我一直广泛阅读儿童心理学以及育儿书籍。本着共同学习交流的初衷,现在分享一下我的育儿心得。小男孩与生俱来的男性气质,不容我们忽视。我觉得,不管穷养富养,养育好男孩,首先要懂得男孩。以我家8周岁的儿子为例。

事件1:儿子上小学一年级后,最害怕的是背诵课文。原本活泼好动的他,被我们勒令要求安静地坐在书桌旁完成作业。事实是,经常是坐在书桌前半个小时,也背诵不过一篇短短的文章,甚至最后大脑一片空白,一个字都记不住了。那段时间,只要老师安排背诵的家庭作业

,必定会演变成一场亲子大战,现在想想简直是一场噩梦。机缘巧合的是,后来听到一位老师的讲座,提到男孩与女孩的区别,比如有一个显著特征是,让男孩走动着记忆东西,效果会更好。我尝试着,不再将儿子束缚在书桌旁,允许他在书房来回走动着背,甚至是我们在卧室当故事一样一起读一起背,孩子放轻松了,记得也特别快。

事件2:儿子上二年级后,班主任反映孩子上课坐不住了,经常会在课上做小动作,甚至是下位走动,影响了课堂纪律。起初,我怀疑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或抽动症了,上网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其实是男孩子精力旺盛,在学校课间不让跑,体育课外堂少,回家做作业到很晚户外活动也少,孩子是运动不够。只有让男孩把身体里多余的精力释放出来,他们才能安静下来,越是束缚,情况越糟。男孩在运动力不足的情况下,肌肉得不到有效锻炼,控制力不足,总会不自主的动一下。现在,即使作业再多,我也会在晚饭后带孩子活动半个小时。

事件3:儿子性格很活泼,喜欢读书朗诵,经常是班里的领读者,多次参加朗诵会,很多家长都讨要经验。受大脑分工影响,一般男孩子对阅读兴趣要弱一些。我仔细想想,觉得我家孩子喜欢上阅读,很大方面是与从小形成的亲子阅读有关。从儿子几个月的时候,我就给孩子买圈圈书、触摸书、洞洞书来看,后来再大点就给他读睡前故事,现在他能自主阅读了,我在客厅设置了一个很大的书架,孩子会不由自主的拿书看。

总之,培养一个积极、勇敢、有担当的优秀男孩,任重而道远。与其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不如用心去读懂自家的男孩,了解男孩的特质,好好用心去培养吧!

孩子也有社交困惑


KK的妈妈这几天觉得,KK似乎在幼儿园里遇到了什么难解的问题。有一天,KK回家时眼睛红红的,显得很不开心。妈妈问她怎么了,KK只说是“和小朋友闹了别扭”。4岁的孩子也可能有烦恼吗?事实上,人都是社会的动物,小朋友也是有烦恼的,在幼儿园或学校的大范围里,则可以被称为“社交困惑”。

现象实录:

也许很多家长都没注意到,小孩子也有他们的社交困惑。记者采访发现,他们不但有困惑,而且还挺影响情绪呢。

困惑一:好朋友也会背叛?

今年6岁的琳琳在幼儿园里有一个一直非常要好的朋友小佳,两个人经常一起玩,谁带了什么好吃的也一起分享,琳琳有时候不小心摔了,小佳还帮琳琳揉腿呢。可最近,琳琳午睡醒来时却发现自己最喜欢的Hello

kitty橡皮筋不见了,那可是妈妈去日本时走了好多地方替她买到的,琳琳平时都不很舍得戴呢,这一丢,可让琳琳难过极了。老师帮着琳琳找,也问了其他小朋友,却很久都没找到,结果过了几天老师终于发现,竟然是小佳“偷”拿了琳琳的橡皮筋,藏在了自己的枕头下面。问小佳的时候,小佳只说是“替琳琳保管的”。小孩子的事也许很难说清楚,但这次琳琳真的觉得很纳闷:最好的朋友怎么会拿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呢?

困惑二:不想去幼儿园

小新4岁时才上幼儿园,之前一直由家里的奶奶带着。所以小新对于幼儿园的环境特别不适应,还是喜欢家里自由自在的生活。上幼儿园的头几天,小新总是哭鼻子,而老师怎么劝也劝不好,就吓唬小新说:“你再哭就把你扔到楼下去”,还让其他小朋友一起说小新是个“爱哭精”。结果,小新不但没有喜欢上幼儿园,反而对于去幼儿园产生了更大的恐惧和抵触情绪。

困惑三:被大家“孤立”了

林小姐来信诉说了自己的烦恼:“我儿子今年5岁,平时很活泼的,无论在家里和幼儿园都跟小朋友很玩得来,可是前几天我看见他自己一个人在幼儿园的健身架旁边发呆,孤零零地看着其他小朋友,没跟他们一起玩。我觉得好奇怪,就问他,结果儿子说某某叫别的小朋友不要跟他玩。唉,这么小的孩子就会这一套了?”

困惑四:不擅交际怎么办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家长都为孩子的“害羞”而困惑,有的小朋友“上厕所都不敢和老师说,平时也是自己一个人躲在一边玩,别的小朋友找他玩也不搭理”。有的小朋友“很怕生,一有叔叔阿姨逗他,他就哭个不停”。有的小朋友明明“很开朗”,却“常常一个人,没人找他玩”。让家长们很担心。

教育男孩:我是男孩我自豪!


当知道有了儿子……

“瞧,这是我儿子!”

“有人和我一起看球赛了。”

“这小子肯定很调皮。”

男宝宝诞生的那一刻,全家上下都充满了欢庆的气息。儿子是家人的骄傲,这份喜悦传递给了小宝宝,他会感受得到。今后他还会不断接受各种社会期望,也会对自己是一个男孩而感到由衷的自豪。

性别认同有多重要?

从一出生,男孩们就从外界的各种期待里摸索自己的性别定位,他们逐渐知道自己和爸爸一样。有了这样的认知,他们才会顺应社会对男孩的期望,承担起男性的角色。儿童期是建立性别意识的重要时期,如果在这个阶段里,爸妈希望自己的儿子是个小姑娘,比如总把男宝宝打扮成小女孩,有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自我性别的认同。

需要让儿子知道的一些事

男孩子要有担当

从原始社会开始,男性和女性承担的责任就有一定的区分。因为体力上的优势,男性在家族里主要承担着狩猎和保卫的职责。直到今天,男性在社会和家庭中依然承担着更多保家卫国的责任。这种历史使命,要求男孩子们从小就要培养起责任感,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对自己负责,对身边的人负责,有能力的话,乃至对更多人承担起责任。

有所为,有所不为

“做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这样的说法放在今天,显得有些豪迈,有些耿直。但事实上,顶天立地的含义并不是要求男孩子做一个无谓牺牲的大英雄,而是让儿子知道,男子汉应该有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绝不要欺软怕硬,在有能力的时候,要保护相对弱小的群体。

男孩子也可以哭

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但是社会给予了男孩坚强、勇敢的标签,让有些男孩子习惯于把负面情绪藏起来,压抑在心底。事实上,作为父母,在给予儿子关爱的同时,也需要教给他一些处理自己情绪的技巧,让儿子知道,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不良情绪,在亲密关系中可以适当宣泄自己的情绪。

要有一些才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男孩子要多阅读,多经历,才能丰富自己的阅历。这样在面对困难,处理事情的时候,才可以有更多的借鉴,不至于有失偏颇。才华不是用来炫耀的资本,而是成长中的财富,它可以帮助男孩子活得更自在。

再来一点幽默

幽默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可以让男孩轻松面对挫折,可以让男孩交到更多的朋友,也可以让男孩的观点更容易被别人接受。

相信《男孩内心深处也有细腻的情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情感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小王子触及内心深处柔软的经典句子收藏 生活才不是生命荒唐的编号,生活的意义在于生活本身。小王子是哲理与思考的“结晶”,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悟。作者一般写童话故事的初衷,就是让孩子们学会思考。有哪些值得收藏的小王子童话经典语录?下面是由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王子触及内心深处柔软的经典句子,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08-09 阅读全文
  • 刻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爱国古诗句集合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读了这些句子有什么感触?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用心整理的“刻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爱国古诗句”,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2022-07-26 阅读全文
  • 小王子触及内心深处柔软的唯美句子通用(45条) 要想结识蝴蝶,就得先忍受两三只毛毛虫的叮咬。小王子的主人公是来自外星球的小王子。童话故事里天马行空的剧情等深受大家的喜爱。小王子有哪些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语录?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王子触及内心深处柔软的唯美句子,仅供参考。...
    2022-08-08 阅读全文
  • 孩子的心思是细腻,情感是脆弱的 你好!你的礼物政阳非常喜欢,把它摆在自己最心爱的地方,天天看,当时说了一句话,是对着礼物说的:王老师,你说你让我以后怎么能忘掉你呢?每当同事来家里,她就先介绍她的礼物,看得出,她对你寄予的感情有多深…...
    2020-10-13 阅读全文
  • 抒发内心情感的心情说说收藏 “时光飞舞,我把爱写进流年的扉页。”人,作为一个高级动物,有着极为细腻的情感与言语的表现方式,抒情是内心情感的表现方式。最近是否有在搜集一些抒情的句子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抒发内心情感的心情说说”,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2022-08-29 阅读全文

生活才不是生命荒唐的编号,生活的意义在于生活本身。小王子是哲理与思考的“结晶”,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悟。作者一般写童话故事的初衷,就是让孩子们学会思考。有哪些值得收藏的小王子童话经典语录?下面是由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王子触及内心深处柔软的经典句子,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08-09 阅读全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读了这些句子有什么感触?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用心整理的“刻在中国人内心深处的爱国古诗句”,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2022-07-26 阅读全文

要想结识蝴蝶,就得先忍受两三只毛毛虫的叮咬。小王子的主人公是来自外星球的小王子。童话故事里天马行空的剧情等深受大家的喜爱。小王子有哪些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语录?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精心整理的小王子触及内心深处柔软的唯美句子,仅供参考。...

2022-08-08 阅读全文

你好!你的礼物政阳非常喜欢,把它摆在自己最心爱的地方,天天看,当时说了一句话,是对着礼物说的:王老师,你说你让我以后怎么能忘掉你呢?每当同事来家里,她就先介绍她的礼物,看得出,她对你寄予的感情有多深…...

2020-10-13 阅读全文

“时光飞舞,我把爱写进流年的扉页。”人,作为一个高级动物,有着极为细腻的情感与言语的表现方式,抒情是内心情感的表现方式。最近是否有在搜集一些抒情的句子呢?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抒发内心情感的心情说说”,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2022-08-2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