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单亲孩子成长护航的法则
发布时间:2022-01-05 春节为题的教案 儿童成长 幼儿成长1.在孩子面前保持表面上的和谐
父母离婚不是孩子的错,没必要在孩子面前流露离婚大战中的敌意。既然战争已经结束,也到了该为孩子想想的时候了,3岁以前的幼儿还不能了解离婚是什么,但他会有深深的被抛弃感,这对他以后人生观的形成,性格的塑造都是极其不利的,这时需要父母给予更多的拥抱和亲吻。父母更是应该化干戈为玉帛,做不成夫妻那就做朋友吧。如果连朋友也做不成,看在孩子份上,那就做伪朋友吧。
2.孩子有权知道父母离异的事实
企图隐瞒会扩大孩子的不安,孩子有权知道家庭发生了什么的变化。父母可以紧紧拥抱孩子,告诉他,离婚不是他的错,父母爱他,对他的爱始终不会改变。大一点的孩子,父母可以与孩子好好沟通一次,因为离婚会催熟孩子的心灵。
3.让孩子感到父母对他的爱不变
爸爸妈妈虽然分开了,但养育孩子还是共同的责任,3岁以前的宝宝更是需要爸爸妈妈做各种具体的行动才能感受到父(母)爱,所以有可能的话爸爸和妈妈还是要跟以前一样,带宝宝一起去玩,或者搞个小聚会,让孩子幼小的心灵逐渐明白:爸爸妈妈虽然不住在一起了,但还是像以前一样爱我。YJs21.cOM
4.保持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光辉形象
有些夫妻的离婚大战打得异常痛苦,所以把对对方的仇恨情绪无限扩大,导致双方在孩子面前一味指责对方,或当着孩子的面使用污辱性语言,这即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也会让孩子丧失对未来的信心,对整个家产生厌倦感,更容易造成孩子长大后不愿跟父母说话,甚至仇视父母等等缺陷。因此身为父母一定要调整好心情,不要在孩子心中培育仇恨。
5.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
父母在刚刚离婚的前几月里,孩子不能理解或有异常都可以理解,这就需要父母双方努力来安抚孩子受伤的心,若几个月后还发觉孩子有不爱说话,行为孤僻等举动,就要引起父母的注意了。有资料显示,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不合群,孤僻、拘谨、沉默寡言。父母在此时要及早发现,特别对一直内向的孩子,要提早预防,例如离婚后坚持周末一起带孩子,每天跟孩子通一小时电话,给孩子买一些小礼物等等,父母要共同努力帮孩子度过这段危险期。
6.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多地流露悲伤情绪
离婚之初,重回单身,必然会愈想愈伤心,对整个社会也会产生怀疑,可能会用封闭、极端和孤独的行为来保护自己,这种自怜自艾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情,让孩子也陪你沉入无尽的忧伤中。所以,孩子的父母只有坦然面对离婚的现实,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情,以快乐、健康、积极的态度去迎接以后的生活,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
7.生活的变动越小越好
父母离婚绝对属于孩子成长中最大的变故之一,所以在离婚之初的那段日子里,除了父母分开住,最好是什么也不要有变化:比如搬家、转幼儿园等。这时的孩子已经不能接受更多的变化,哪怕一点点变故,都可能成为压垮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8.要以平常心态对待孩子的成长
如前所述,有些父母(尤其是有监护权的一方)会有补偿心态,认为亏欠了孩子,所以对孩子的要求尽力满足;又或者把自己全部的爱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处处严厉要求。这两种极端的行为,都会使孩子形成任性、独僻、霸道或暴力的个性。所以应把他当成是一个普通的孩子,用平常心态去教育,给他一个健康的发展空间。
9.注意孩子与伙伴的相处
孩子一天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幼儿园里,处理好同伴关系,保持正常的群体生活,可以淡化孩子的痛苦,及早从父母离婚的阴影中走出来。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不合群,父母要鼓励孩子多交几个要好的小朋友,经常带孩子跟同龄的小伙伴一起玩耍,不要给孩子提供形成孤僻性格的土壤。
10.调整孩子对再婚家庭的适应性
单身爸爸妈妈遇到合适的人当然会再婚,但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见。因为孩子不是父母的私人财产,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父母在做出再婚决定时,一定要先顾及孩子的感受。父母再婚当然是为了有更好的生活,但千万不要一投入感情就忽视了对孩子的关怀。否则,孩子就会产生父母都不要我的想法,容易自暴自弃。所以父母在享受新生活的同时,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帮助孩子接受新环境上,让孩子慢慢接受新的生活、新的家庭成员,这对他健康成长是大有帮助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浅谈爱护孩子的方法及原则(论文)
我们都知道爱护自己的孩子,其实这只是一种天性使然。正如大文豪高尔基所说:“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会的。而人与鸡不同,人讲究爱的方法,讲究技巧。”作为父母,我们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但是怎样爱孩子,却不是每个父母都有清醒的认识。
一、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爱孩子是一种天性,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不应该像父母所说的;“我养你多么不容易,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你考上大学,才是妈妈最爱的孩子。”这种爱因为父母对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条件而大打折扣,在孩子心理,他会认为父母的爱是他的成绩,爱的是他为父母带来的荣誉,并不是他。这样,孩子与父母就会产生一种沟通障碍,孩子会封闭自己的心,拒绝与父母进行思想沟通。
比如,当孩子考砸时,父母不应该说:“你怎么这么笨,为什么隔壁的张强就比你聪明?”这是很伤孩子自尊心的,更重要的是,他会觉得你根本不爱他。在这种情况下,你的孩子不可能跟你讨论他学习上的事情,甚至不愿意与你讨论其他关于他的事情。
你可以试试这样对孩子说:“这次没考好不要紧,妈妈一直是你坚强的后盾,妈妈愿意帮助你提高学习成绩,你希望自己的学习成绩好起来,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赞赏吗?”不管发生什么事,你都应该让孩子明白,父母对他的爱是无条件差的,是永恒不变的。
只有当父母无条件地爱孩子时,即不管他的优点和缺点,不管他是否做错事,展现出你的爱,孩子才会真正敞开心扉,愿意与父母进行沟通。
二、爱与独立是两回事
爱孩子并不代表要替孩子做任何事情。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因此,父母应该教会孩子怎样去生存,而不是事事替孩子做。“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爱和独立并不矛盾,爱孩子就应该教会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让孩子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爱孩子不等于孩子要什么给孩子,而是要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给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精神养料。因此,在孩子有了主观愿望和试图独立发展时,父母要对爱有进一步的了解。
每位父母都知道爱自己的孩子,但爱孩子就不要剥夺孩子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因此,为了孩子的未来,父母们不要过分管束自己的孩子,让孩子在自由的空间去成长,去试验他们的能力,去学会如何应付危险的局势,这样才能培养出孩子克服困难、迎接人生各种挑战的心理素质和交际能力。
三、爱需要耐心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难能可贵的是给孩子爱的鞭策,爱的耐心。父母爱孩子首先要有耐心。不管孩子遇到什么问题
,犯了什么样的错误,都应该耐住性子,不要发火。当然,耐心并不是说要消极等待而是让孩子谁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父母根据“耐心”等待来的材料,对孩子进行启发,来解开孩子思想上的疙瘩,帮孩子解除心理障碍。其实,只要孩子深切的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厚望,在内心深处都会产生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
四、爱就是关心、理解和责任
心里学家弗洛姆通过研究吧爱的表现形态概括为三个层面,那就是关心、理解和责任。
关心是爱的最基本的层面,每一位父母都有关心孩子的本性,但是,关心的是孩子的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爱的深度是不是一样,都是因人而异。物质生活是初级层面,精神生活才是高级层面。当孩子一脸沮丧地从回学校回来时,仅仅关心孩子物质生活的父母会问:“孩子,你怎么了?是不是累了?还是饿了?”而关心孩子精神生活的父母则会问:“今天你的脸色不太好
爱也会成为孩子成长的陷阱
有一则名叫《幸福的小狐狸》的寓言,说的是一只老狐狸带着一只小狐狸生活在一个山洞里。老狐狸是小狐狸的爸爸,小狐狸的妈妈不幸死在猎人的手里,于是老狐狸就带着小狐狸躲进了这个山洞过日子。
由于小狐狸的妈妈死得早,老狐狸对小狐狸更是疼爱有加。
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老狐狸看着小狐狸酣然入睡的样子,眼泪就会止不住地往下流,想起了自己的妻子对它的微笑,还想起了原来一家三口过着那样幸福的日子,又想起它们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一切让它的心痛如绞。每当这个时候,老狐狸就暗下决心,要让小狐狸成为天底下最幸福的狐狸,不让它吃一点苦,不让它受到一点伤害,即使是自己粉身碎骨也要做到。
老狐狸每天都生活在惊恐之中,害怕猎人伤害小狐狸,害怕其他动物袭击小狐狸,害怕食物不合小狐狸的口味……所以,每当老狐狸外出捕食时,都要把小狐狸关在洞里,把洞口封得严严实实,看不出任何痕迹,然后拼尽全力去捕捉小动物,回来后总是满载而归,小狐狸就这样在爸爸的呵护下,幸福而又快乐地生活着。
有一天,小狐狸实在无法忍受自己待在山洞中的孤独,趁着老狐狸出去捕食的时候,打算偷偷溜出山洞,自己捉一只小兔子,等爸爸回来让它看一下。
没想到小狐狸刚露出头,就看到一只大灰狼眼睁睁地瞪着它。小狐狸没有见过这种场面,吓得晕了头,没向洞里跑,反而跑出了洞口。
由于小狐狸每天待在洞里,所以跑起来实在是太慢了,不一会儿就被凶恶的大灰狼给抓住了。
过多的爱没有让小狐狸得到保护,反而让它失去了应变和逃跑的本能,最终没有逃出危险而葬身狼腹。
很多父母也像这只老狐狸一样犯了“爱心”的错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做一切,过分照顾,过度保护孩子。
一位母亲为他20岁的孩子伤透了心,她不得不去找儿童问题专家。
专家问,孩子第一次系鞋带的时候打了个死结,您是不是不再给他买带鞋带的鞋子?母亲点了点头。专家又问,孩子第一次洗碗的时候,弄湿了衣服,您是不是不再让他走近洗碗池?母亲点头称是。专家接着说,孩子第一次整理自己的床铺,您嫌他笨手笨脚,对吗?这位母亲惊愕地看了专家一眼。专家又说道,孩子毕业去找工作,您又动用了自己的关系和权力。这位母亲更惊愕了,从椅子上站起来,凑近专家问:您怎么知道的?专家说,从那根鞋带知道的。母亲问,以后我该怎么办?专家说,当他生病的时候,您最好带他去医院;他要结婚的时候,您最好给他准备好房子;他没有钱时,您最好给他送钱去。这是您今后最好的选择。
没有父母希望得到这样的答案。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存在着一个非常温柔的陷阱,就是那些过分庇护孩子的父母亲自挖掘的。掉进陷阱里的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从而也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权力。
亲子沟通的四大法则
1、不企图改变人,而是做一些事使对方想改变
相信在生活中,不经意间就会指责、唠叨、说教,我们常常想改变他人,其实当你把改变别人的心意放到自己身上,就会发现你的人际关系越来越融洽。我自己有很深的体会,在我儿子一年级开始,就是我一个人陪伴他长大,一开始我很容易情绪化和焦虑,好在通过我不断地学习成长,孩子爸爸也给予他非常有效的教育支持,当儿子青春期后,我学会了放手,我们沟通的时候甚至可以手握着手、看着彼此的眼睛,做非常深入的沟通,儿子觉得这样被深深理解很舒服,越来越信任我,甚至连他同学遇到的一些问题也会来向我请教。
有一句话我有很深的体会:“家庭教育的根本是父母的自我修行。”这六年来,我学习了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各种疗法、NLP等。当我们沟通受阻碍了,我就会停下来学习和自我改变。
假设一个场景:有一天你下班,一进门就发现孩子坐在客厅电脑前敲键盘,这一刻你会做出什么反应?有一些妈妈说自己会大声吼,有的说自己会压抑住怒气。这个场景后来真的发生在我身上,我感觉到自己当时的愤怒和焦虑,深呼吸调整好然后走到了孩子身后,两只手轻轻搭在他的肩膀上,我不断调慢自己的呼吸,他扭过头一脸惊讶的看着我,提示我:“妈妈,2分钟(游戏还需要2分钟)。”我说:“好,你会自己停下来还是我提醒你?”他说:“我自己会停下来的。”我家孩子原本小学阶段有些内向,后来越来越自信,所以说,爸爸妈妈需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理解、支持。
2、自我表达不是目的,对方接受才有效果
很多爸爸妈妈自说自话,不在意伴侣或孩子有没有在听,有没有听进去,这样效果是很差的。作为父母,我们可以需要一些教练技术,比如:启发式的提问。我们要先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状态,是不是可以认真的听我们说话,父母需要坚持:让孩子接受才是根本。
3、沟通中语言的作用只占7%,语调和身体语言决定最终效果
爸爸妈妈要注意自己在跟孩子沟通前后,自己的脸色和表情这些肢体语言,父母的脸色会决定孩子的情绪和家庭的精神氛围,你说话是微笑或狰狞的,这一定是两种效果。父母的好脸色使孩子有好情绪,是亲子沟通的前提。父母的自我觉察很重要,如果此刻自己是焦虑的不够冷静的,一定要调整好再沟通。
爸爸妈妈需要释放好自己的压力,如果感到问题严重可以去求助咨询师。父母愁云密布的脸会强化孩子的焦虑,这里有一些放松的技巧,比如做满足自己兴趣爱好的事儿,也可以深呼吸、冥想、静心、打坐、瑜伽、慢跑之类的,让自己得到释放,这样孩子也能更放松更专注。
我在孩子13岁之后逐渐放手,因为心理学有个说法:“孩子和父母有两次分离,第一次是脐带剪断(身体上的分离),第二次是进入到青春期以后(心理上的分离)。”在我放手之后,孩子的自觉能力、学习的主动性真的越来越好。
4、沟通双方都有拒绝沟通的权利,互相都需要尊重
感受孩子的情绪状态,这一刻愿不愿意和自己沟通,给孩子充分的尊重,甚至允许孩子沉默,这是父母需要学习的技术和艺术。先和爸爸妈妈分享关系的四种状态:信任、共鸣、亲和和安全。这个顺序怎么排呢?当环境是安全的时候,我们更愿意表达自己,所以顺序是安全、信任、共鸣和亲和。在沟通之前,我们要先学会改善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家长需熟练掌握的亲子沟通的四大技巧:
1、听孩子说话的技巧:亲子沟通从“倾听”开始
倾听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特别需要培养的能力。怎么听呢?首先我们要看着孩子的眼睛,身体微微前倾,尽可能坐在孩子的右手边,鼓励他把话讲完,我们要有很多耐性让他表达清楚自己的情绪及情绪背后的想法;
接着要给孩子一份理解,发现肯定的部分要及时给予肯定。听明白之后,还要复述一遍,要注意的是只是客观的复述他的话,不要加任何评判,尤其不能贴标签;
接下来做出自己的情感回应,也就是说出自己感受到的孩子的情绪感受,然后说:“宝贝你还有什么想告诉妈妈的?”结束的时候,问孩子:“可以了吗?”鼓励孩子更多的表达。
2、肯定孩子说话的技巧:打开孩子心灵的金钥匙
孩子的自信品质的养成是6-12岁,这是建立自信最好的时期。我辅导的很多名牌的大学生,她们都说自己不够自信,我发现虽然她们都很优秀,但是对自己的了解程度并不足够,所以我在这里要特别提醒爸爸妈妈,在家里要认真观察孩子,及时肯定孩子具体的表现,最有效的肯定包含以下六点:
1、肯定孩子的原始动机
2、肯定孩子的情绪
3、在孩子的话语中找出接受的部分加以肯定
4、完全站在孩子的角度加以肯定
5、承认总有新的或者想不到的可能性
6、身体语言的肯定
3、“录像机”说话的技巧:只说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
有些爸爸妈妈习惯以我们主观的思维模式去判断孩子的行为,很容易做出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理解的评价,用“录像机”说话会让孩子更愿意去听,比如今天孩子晚回来了,有的妈妈会说:“你怎么这么晚回家?这么没有规矩?”这种是批判式的语言,而“录像机”说话会这样说:孩子,你回来了?已经快10点了,发生了什么?你愿意坐下来跟妈妈说说吗?”
描述的是当下的事实,然后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简单说来就是描述我们的观察:说出看到的和听到的,语气语调尽可能平和。“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
4、处理孩子情绪的技巧:“接受-陪伴-分享-替代-练习”
孩子情绪的有效处理方式有以下几种:
1、交换式:孩子发脾气,我们就满足孩子的需求。
2、专横式:命令孩子停止情绪的发泄。
3、冷漠式:对孩子的情绪不理不睬,甚至关禁闭,对幼儿来说是严重的伤害。
4、说教式:不停地讲道理。
所以,对待孩子情绪的智慧处理方式有五个步骤:接受-陪伴-分享-替代-练习。
第一步是接受,先接受正在失控发作的情绪中的孩子。
第二步是陪在他的身边,比如拥抱、抚摸他的头、肩膀、后背,握着对方的手,这个时候要不断地做深呼吸,用心的感受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同时我们可以表达:“宝宝,妈妈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你刚才发脾气一定有你的理由,你不高兴可以发脾气因为家里是安全的,妈妈陪着你。”这样等待孩子平静下来。
第三步是分享,等孩子情绪平复之后,平静的和孩子做沟通:“你告诉妈妈,刚刚为什么生气了?”然后孩子说完后,我们要把他的感受说出来,再让孩子做更多的表达。
第四步是替代,我们要让孩子找到更多的可能性,一起想更多的办法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这样也可以促进孩子的思考。
第五步是练习,为了保证孩子能把事情办好,可以在家里做一个角色扮演,对幼儿来说,可能不只需要演一遍,甚至需要演三遍,通过练习让宝宝习得更好的处理方式。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让“亲子沟通”畅起来
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让“亲子沟通”畅起来
现在,随着新科技不断渗透生活,家人之间的沟通似乎越来越少,甚至连开场白都成为各种“段子”。孩子和家人的交流大多是“碎片式”的,三五分钟就结束了一个话题,大部分同学表示,“一般超过10分钟,我和爸妈都没有办法说下去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父母不能掌握正确的沟通方法所致。尤其在我国父亲为“一家之主”的传统教育方式下,父亲生硬的命令甚致粗暴的打骂,只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沟通失败。要改善这种被动的局面,要从家长做起。
一、学会接纳孩子
心理学把接纳视为沟通的先锋。接纳就是在跟孩子沟通时,注意接受、容纳、解读孩子传达出的各种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做出更妥当的回应。当需要说服孩子的时候,接纳的语言表述是:“我很理解你现在的感受(委屈、伤心等)”;重复孩子说过的话表示接纳;还可以用肢体语言和表情来接纳。 建议家长们要通过鼓励的方式渐进式地与孩子沟通,就比较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把握住孩子思想、行动的方向。要善于将孩子的行动目标分成许多的小台阶,每一步都具体而又相对容易的能够达到目标,让他们每一步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二、讲究沟通技巧
好多孩子在今天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听音乐,而又一边写作业,产生了这种多点接收的习惯和技能。所以如果父辈仍然用原来自己受教育的模式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必然不可能引起孩子的兴趣。 沟通自然要讲究技巧,特别要注意几点: 一是父亲是孩子的终身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 二是心理学强调“阳性强化”,对孩子要做到最多地欣赏优点,尽量地包容缺点,不要用放大镜看孩子的缺点,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再完美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的。 三是纠正孩子关键性缺点要考虑成熟,讲究地点和时机。
三、身体语言的重要
目光的接触、轻轻地用手拍一下孩子的肩膀,将上身略为前倾地听孩子讲话等,这些小动作,皆能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 当然,一定不要太心急,指望一坐下来,孩子就会滔滔不绝地开讲,但是你可利用一些自然的身体语言,让孩子知道,你已经准备好要和他“聊”了。
四、了解孩子的想法
大部分的时间,孩子只是想从他信任的成人中,确定自己的想法与做法。或者是只想得到一定的认可,或者是想确认自己的想法是对的还是错的,所以,家长们完全可在了解情况后,做个回答或支持。千万不要自主引领孩子的思想。
五、对孩子表达你无条件的爱
自孩子小时,即让孩子很清楚地了解到你是关心他的,是愿意接纳他的。 只要我们做父母的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随时在意我们的身教与言教,孩子是不会太让我们失望的。记住,身教永远重于言教。
让家庭沟通畅起来,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沟通两代人之间的感情。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是十分必要的,随着孩子的年龄成长,更应该加强而不是削弱。另一方面,进行必要的家庭沟通,也是保障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成长的需要。当孩子能畅所欲言地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观察和思考、欢乐与烦恼,毫无保留地说给家长听时,他们的内心会感到无比的舒畅,这时候家长所展开的家庭教育也往往能够达到最佳效果。
作为家长,应该把与孩子交流当作教育孩子的一项重要内容,千万不能忽视,家长应该长年累月坚持下去,认真了解孩子在品德、生活、学习等方面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引导,防微杜渐,对孩子的进步和成绩,也应给予肯定和鼓励。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们不妨每天坚持和孩子谈谈心说说话,交流一下感情吧!
家长与孩子和谐相处的三大法则
昨天,在南京拉萨路小学举行的“百步讲坛”上,著名心理专家、“陶老师”热线的创始人陶勑恒教授向前来求教的家长们传授和孩子和谐相处的法则和技巧。
陶老师向家长们传授了3个与孩子相处的方法:第一,别跟孩子讲太多道理。有的家长很欣慰地告诉别人,自己从来不打小孩,都跟他讲道理。可是家长有没有意识到,一味的讲道理让家庭缺乏温暖,生活就没有了乐趣。这样的家长经常用显微镜找错误,然后放大错误。其实小孩子最怕的也是家长找他谈心,小孩要是没有做好,会让他们感觉很对不起父母,思想包袱就一天天加大,所以对于犯错误的小孩做家长最好的做法是先打后揉。
第二,别动不动就让孩子保证。孩子的保证是没有用的,孩子说明天一定完成作业或者说上课一定认真听讲,这些话家长当时听了是很高兴,但是孩子到了明天还是原样,又来保证后天的事。家长和老师不要把太多的精力放在让孩子保证上,受各种环境的影响,孩子的保证很容易会泡汤。所以,让孩子自己意识到什么时候应该干什么,这样效果比较好,千万别让孩子厌学、厌校、厌师。
第三,别拿自己的孩子跟人家比。很多家长一讨论就认为自己家的孩子不如人家,这其实都是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评价自己的孩子,而没有给自己的孩子一个明确的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