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教育环境的创设者
发布时间:2022-01-01 幼儿园游戏环境的创设 幼儿园游戏环境创设 幼儿园中班环境创设方案有一句谚语叫做“英雄莫问出身”,其实细想起来,这英雄与出身之间的关系还真得“问一问”。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首先,“英雄莫问出身”这句话多用来形容那些从较低的社会阶层和贫困的物质条件中成长起来的、做出了一番事业的人。具体来讲,这个出身指的是“物质出身”,指的是社会阶层、父母的职业或者收入。其实,物质环境对于孩子的成长虽然关系重大,但是真正起到决定作用的却是“精神环境”。父母的思想开放性、意志力和进取心比收入和地位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更大。从这个角度说,英雄必定有良好的“精神出身”。那些个性要强、却因时运不济而不得志的父母,他们的后代往往不同凡响。其次,物质出身较低,也会在那些“英雄”身上打下难以抹去的烙印。我曾接触过一些白手起家的精英人物,他们经常半个月不洗澡、好几天不刷牙……幼年生活环境的烙印还远远不止于这些卫生习惯,他们的某些观念和态度也都能带出“过去”的影子。由此可见,无论是哪种情况,都说明了“英雄”和“出身”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家庭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渗透性。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之所以深远,是因为人对环境的吸收和融合能力非常惊人。有一个词叫做“地域人格”,就是说上海人和北京人、湖南人和河北人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一方面,气候和地理等自然条件对人的体形、性格及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另一方面,人文、时代环境对人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时代环境和自然环境是我们个人很难改变的。但是,身为父母,我们在创设家庭环境方面还是有很大自由的。
具体来讲,家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情感环境和精神环境。
先说物质环境。家庭收入的高低及其所处的经济层次,会影响到孩子对物质的态度,比如消费观念等;同时物质差异也会影响到孩子的自我意识和人生设计。在商品经济时代,经济上的富有不仅可以使人们得到更多的自由,而且可以使之获得更多的社会尊重。而那些贫困的人,可能会受到很多限制甚至是歧视,这些都会影响到孩子自尊心的建立、性格的形成乃至奋斗的方向。摆脱贫困、生活得“体面一些”,成为不少寒家子弟一生的追求。同样是热爱艺术,有些人是因为那样可以更好地谋生,有些人则并不特别在乎艺术带来的经济收益,而是痴迷于艺术本身的魅力———这种区别与一个人幼年的家境往往有着直接的关系。
再来说情感环境。爱和归属感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孩子在这方面不能够得到满足,就好比身体缺乏必要的营养,长此以往就会发生畸变。那些从小遭受父母毒打、很少感到亲情温暖的孩子,大多数容易形成冷漠或者残酷的性格,少数人则会格外地宽容和善良。总之,他们跟一般的孩子会有明显的不同。
许多家长在孩子取得成绩时宠爱有加,在孩子犯错误或者失败时恶语相向,这很容易让孩子误以为父母爱的是他的成绩而不是他,从而破坏了孩子的归属感。长此以往会引起孩子对父母的怨恨,极端情况下还会产生弑亲的悲剧。明智的父母会让孩子感到,他自己是被父母无条件接纳的。我看到过一则报道———一位母亲带着刚刚出狱的儿子在街上走,逢人就讲:这是我的儿子,他刚刚出狱,但是他永远是我的儿子,我以他为荣。我很敬佩这位母亲,为人父母就应该如此。当然,接纳孩子,并不是就不能批评,批评也可以让孩子感到爱,只不过是父母需要寻找一种恰当的方式而已。(373939.COm 实用申请书)
另一方面,溺爱又会像缺乏必要的爱一样容易导致不幸。溺爱孩子的父母不仅是可怜的,甚至是可鄙的;表面上看他们是在迁就孩子,其实他们本质上是在迁就他们自己。溺爱体现了父母的奴性和自私。他们是“孩子的爱”的奴隶,他们需要孩子的爱胜过孩子需要他们的爱,孩子的痛苦和委屈在他们那里会翻倍。为了确保孩子的暂时的“爱”,这些父母们常常会“不择手段”地溺爱孩子。孩子在他们的眼里不是一个独立的人,而是属于他们快乐的来源、精神的支柱,父母不惜代价让孩子开心,是因为那样做父母会更开心,这不能说不是自私;父母明知道这样不好却又忍不住总是这样去做,为了施爱而被孩子讨厌,这不能说不是奴性(那些能够克制自己对孩子的爱的人,绝对是个性刚强的人)。总之,父母对孩子的接纳和适当的爱,才是孩子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精神环境。父母的个性品质、精神追求乃至格调和品位构成了一个家庭的精神环境。个性坚强的父母如果能够给孩子相应的要求,孩子必然就不会软弱;品位高雅的父母,绝对不会允许孩子身上产生低级趣味。父母的爱好会给予孩子相关的常识,父母对事物的态度也大都会被孩子沿袭。
除了家庭内部的环境外,父母作为环境的创设者,还影响和左右着孩子在家庭之外的环境,比如居住的社区环境、为孩子择校、带孩子去哪里度假等。
父母作为环境的创设者这个角色最容易被大家忽视,希望看到此文的家长朋友今后能够对孩子所处的各种环境给予更多的关注。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如何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如何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孩子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里,家庭环境对他们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少年儿童模仿性强,这个特点决定了家庭环境对孩子有着重要影响。为此,家长们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建立温馨、和谐、亲切的家庭气氛。
一是搞好夫妻关系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父母与孩子的关系。
父母要爱护子女,对孩子尊重信任,尽量不板面孔,不随意呵斥、打骂,以平等的、民主的、朋友式的态度与孩子相处,应少一些“家长专制”式的做法,建立起新型的民主的家庭关系。当然,强调家庭温馨、和睦,不等于不要对孩子严格要求,子女应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共同增进父母与子女的互相了解和亲切感情。
●形成健康、文明的家庭生活情趣。
家长要有意识地在家庭中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情趣,如关心时事形势、热爱科学、爱好音乐文艺、喜欢参加体育活动、注重文化修养、语言文明等,应在家庭中避免腐朽、庸俗的东西出现,更要防止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对不文明的东西,家长要善于诱导,提高孩子辨别是非能力,增强免疫力。当在,在这方面家长应处处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
●树立良好的家风。
优良的家风,是良好家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形的教育手段,对孩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树立良好的家风,要求家庭成员有良好的论理道理观念,要形成和睦互助、敬老爱幼、谦让有礼、积极上进、努力学习、诚实守信、热爱劳动、勤俭持家的好风尚。可结合当前全社会开展的树立社会文明新风、创建文明街道、文明户、文明家庭的活动,进一步促进和树立良好的家风,这样更有利于创造让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环境。
●搞好家庭的布置与陈设。
家庭是孩子学习和生活的场所,环境的布置和陈设搞得好,对孩子的品格和学习就会提供有利条件,取得好的效果。房间陈设协调、环境整洁、用品整齐,会使孩子生活舒适愉快,养成学习专心、爱整洁,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家长注意给孩子创设一个学习的小天地,可以根据居住条件和可能,因地制宜。居住条件好的,让孩子独用一个房间,有适合孩子学习用的书桌,房间力求布置合理、整洁,居住条件不算好的,不可能为孩子安排一个独用房间,可以在室内选择一个光线好、通风的位置,放上孩子学习用的书桌,让孩子在学习时不易受到其他人活动干扰,以免分散注意力。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为外界事物所吸引,在孩子做功课时,如果开着电视机、音响,甚至打麻将等,噪音很大,必然造成干扰,孩子难以专心致志地学习。这是值得家长注意的。
●父母的表率作用
人的最初道德观念是非标准的,其为人处世的标准是从家庭中得到的。孩子没有与社会接触交往的经验,首先教他们认识周围的人和事的是父母。父母怎样对待生活、工作、学习,怎样对待社会、同事、邻里,怎样为人处世,认为什么叫好,什么叫坏等等,都在子女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他们的认识和行为。所以,希望孩子具有什么品质、修养,父母首先应该具备这些品质、修养。
●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
一个完美的家庭,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父母应该多去建立这种气氛。例如:(1)父母之间,相互关心、尊重、体谅、爱护,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2)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父母不应采取粗暴、专横的态度,也不要采取溺爱、放任的态度。要尊重、信任孩子,与孩子交流思想,对孩子的要求要以合理为原则;(3)父母要尽量给孩子提供所需的物质条件,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提供丰富的“精神养料”;(4)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如:按时起床、睡眠,科学地分配一天学习、作息的时间,完成各自分担的家务。
●父母的文化修养
改善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基本的一条是提高父母的文化教育。有的家长在子女学习时,大声播放电视、录像,唱卡啦OK;有的父母满口脏话,行为粗俗;有的父母言行不一,对工作冷淡,对朋友虚伪等等,这些行为举止,都不利于子女健康成长。有文化修养的父母,必须经常不断地充实自己,让自己能够在家庭教育中成为孩子的“教师”。
●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教育孩子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光爱孩子并不等于教育,要掌握有关心理科学的原理和教育技巧,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才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一些父母总喜欢将自己的教育意志强加于孩子身上,如“你就要这样做”、“你不许那样做”等等,这都违背了孩子的心理发展要求,家长要多学习,才能掌握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方法。
育儿观念:父母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实施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父母是家庭中的重要成员,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引导者,也是幼儿园教育的合作者。《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指出:“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期是人生最重要的奠基期,无论是幼儿的性格、品格、情感等方面的发展都与其家长的亲密程度密切相关。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教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由此可见,父母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人物,家庭教育又是孩子成才的重要因素。
一、父母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教育者。
著名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过:“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影响孩子最重要的途径。”父母的人格修养及其形象是家庭教育的核心。父母的心理品质,言行举止,在孩子的心理上深刻地,潜移默化地构成影响。
1.注意形象,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三字经》中有这么一句: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我们既是孩子的父母,又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由此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地巨大。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因为你的行为随时会被孩子看到、模仿,所以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
我认识一对父母,整天忙于工作、忙于应酬,忙于“四方城”,还天天出口成"脏",满口脏话。对女儿的教育是放任自流,生活上不关心,品德上不教育,学习上不过问,一味的让其自由发展,久而久之他们的女儿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很恶习,成了令人厌恶的坏孩子。正如鲁迅所说:小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由此可见,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真的很重要。所以,平时一定要留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自己的优点在孩子身上得以体现和发扬。
2.尊重孩子,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精神。孩子是一个有思想、有看法、有情感的独立体,我们要正视他们的存在,理解他们的愿望,肯定他们的努力,赞美他们的成就,并给予他们去一定的权利。在现实生活中,即使他们的想法与你的想法不一致,也不要采取专制式决定;即使他们做的结果错误的,也不要去谴责他们,因为他们已经去尝试过,就要接受后果,在逆境中成长。我们就应该这样尊重孩子,使他们在成长中完善健全的独立人格。
3.理智地对待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要想办法妥善的处理并解决这些问题。当我们心情不好,有事在忙或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答不上来时,我们往往会说:走走走,到一边玩去、没看见我在忙吗?小孩子家的问那么多干嘛!等等。诸如此类的回答只会挫伤孩子的好奇心和自信心,而不会解决任何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静下心,保持清净的头脑去帮助孩子,当孩子提出的问题我们也不明白的时候,可以直接说出妈妈不会,但是我们可以一起去查查书本或者电脑,不仅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还可以促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4.教孩子学会感恩。在当今社会,很多家庭都是以独生子女居多,孩子一生下来就被许多长辈宠着、爱着,可是他们却不懂得用爱来回报他人,认为爱自己是天经地义的事儿,是你们应该做的,这种现象在大多数家庭中都存在,是一种十分可悲的社会问题。针对这一情况,父母应该用故事,儿歌等一些孩子喜欢的形式或言传身教的方法让孩子学会感恩,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让孩子从小形成爱的概念。
二、家庭和睦,互敬互爱,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的确,不同的环境,就会造就不同的成长历程和不同的人物性格。在现实生活和影视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由于父母的年轻气盛,总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闹别扭而吵架,孩子不是眨巴小眼睛恐惧地看着,就是吓得嚎啕大哭,原本活泼开朗的性格也慢慢变得沉默忧郁了……。这可如何是好?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总不能让这朵稚嫩的花朵枯萎在父母无谓的争吵中吧?
除了给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学习氛围,还要积极的和孩子交朋友,秉持民主平等态度,给孩子说话的权利,让孩子感到自己是家庭中重要的一份子。这样不但及时了解了孩子的思想动态,还培养了孩子乐观自信的性格,为其今后的成长与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孩子的成长,是一种健康的心智发展,所以家庭教育一定要使用正确得当的教育观念和方法,为孩子打造一个良好的能激发幼儿的兴趣的教育环境,使其在温馨、和谐的氛围中快乐成长、健康生活。
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环境创设
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是教师根据幼儿园环境,因地制宜地创设不同的运动区域;根据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投放不同的运动材料;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区域,自由选择玩伴,自由选择内容的一种体育活动形式。
一、从大处着眼规划,关注区域的合理性在开展区域性体育活动前,需要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对全园的活动场地进行全面规划:什么地方适宜设置哪些区域,需要多大的空间,周围的环境设施怎样利用等等。我们充分挖掘本园的环境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将周围环境和运动区域进行有效结合。
例如:旋转楼梯拐角处比较低矮,可放置“纸箱迷宫钻爬组合”;旁边圆形的紫藤架悬挂呼啦圈练习钻圈;孩子们还可以在临近的小竹林山坡上自由爬上爬下,山坡边摆放拱形门,“钻爬区”就应运而生了。操场边的水泥小路上有一排“城堡”,我们在“城堡”上贴上“灰太狼”或“敌人”等图片,就可以练习投准;“城堡”尽头还可练习投远;投掷材料放置于“城堡”中,真是一举数得的“投掷区”;游泳池边的塑胶地规划成“跳跃区”,孩子们既可以在塑胶地和临近的“蹦床”上自由蹦跳,还可利用葡萄架上悬挂的高低不同的铃铛练习纵跳触物;除了夏季,游泳池还可用来练习从高处往下跳;我们还充分利用沙池,边沿固定废旧轮胎,中间设置“梅花桩”,池外小路上放置平衡木等,规划成“平衡区”……二、从小处入手创设,关注动作的全面性幼儿身体的发展是全方位的,而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只能锻炼某一种或几种动作技能。因此,我们在梳理了3~6岁幼儿动作发展的基本经验后,以全面发展幼儿的身体为立足点,按基本动作设置活动区域,包括走跑区、投掷区、钻爬区、平衡区、跳跃区、攀登区等,以满足幼儿不同运动项目的需要,尽量避免身体锻炼的片面性和不平衡性。
但总体来说,区域的设置是相对稳定又不是一成不变的。
例如:我们根据幼儿动作发展的状况增加了按材料划分的球类区和车类区,各种各样的球和车,激起了幼儿尝试的欲望、运动的激情,给幼儿更大的选择余地。同时,随着季节的变化,我们还要灵活调整,寒冷的冬季适当增加运动量较大的跑跳内容,炎热的夏季增加玩水区等。这样,区域性体育活动既有锻炼量大的区域也有活动量小的区域,既有上肢的锻炼又有下肢的活动,既有基本动作的锻炼又有综合素质的活动,从而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幼儿获得多种运动体验,身体得到全面锻炼。
三、外部标识性环境,关注活动的安全性区域性体育活动具有愉悦性、开放性的特点。这种活动更需要将安全原则贯穿始终。场地的安全、材料的安全、游戏的安全、幼儿的安全都是成功开展活动的先决条件。我们将这些安全因素融入到场景设置中,外部标识性环境让幼儿了解各运动区域的场地、材料及活动的注意事项,为幼儿充分的运动做好周密的铺垫。
例如:不同班级幼儿戴不同颜色胸牌,利于区域教师分辨指导;区域入口处的鞋印、插牌、挂钩(胸牌)等的数目控制进区活动的人数;区域的地板上、器械上的箭号指引幼儿运动的方向。同时,每个区都有“标志牌”,图文并茂地介绍该区的内容、玩法、注意事项等。如在攀登区,我们拍摄幼儿正确的攀登、翻越竹梯的姿势,并将相应照片贴在该处;另外,大班的幼儿还设计禁止标志牌,标志中画上爬竹梯的危险动作,并打上醒目的斜杠警示,这样正误对比的展示,简洁易懂地提醒幼儿动作要领和安全要求。
四、内部支架性环境,关注幼儿的个体性虽然区域性体育活动充分体现幼儿的自主性,但并不等于“放羊式”的活动。正如“支架学习”理论所指出的,幼儿个体性发展需要教师的帮助。因此,在区域性体育活动中,教师投放材料的方式是关键,它内隐地构建支架,直接影响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和质量。
1.蜻蜒点水式。首先,教师要根据各区的活动特点,像“蜻蜓点水”一样提供种类多样、数量充足的材料,从而满足幼儿自由选择、自主运动的需要。
如“平衡区”提供半月摇、高跷、平衡木、梅花桩等练习平衡技能的多种材料,同时,还配备盛了水的可乐瓶、大沙包等辅助材料,幼儿就发明出“挑水过桥”“顶沙包走桩”等游戏。丰富适量的材料不但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活动材料,而且主材料和辅助材料还可创新多种组合,成为区域性体育活动的“激活源”。
2.推波助澜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以形象思维占主导的幼儿而言,富有童趣的环境,活动材料的拟人化、形象化、色彩化,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如“钻爬区”中,我们用大纸箱装扮成漂亮的“钻桶”,颜色鲜艳的“钻桶”吸引幼儿将其组合成“钻桶迷宫”,玩得不亦乐乎。还有“动物脚掌”似的“护膝”、印有“小乌龟壳”的背饰等,孩子们都爱不释手,提升了运动中的快乐指数,是区域性体育活动的“调味品”。
3.雪中送炭式。幼儿在运动能力和认知经验上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应将运动目标分解成不同层次,并配有不同层次的材料,雪中送炭似的促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如投掷区我们投放高度不等、大小不一的投掷对象,投掷线距离不同,投掷物轻重不一,可满足不同水平的幼儿根据自己能力来选择。这样,能力弱的幼儿有体验成功的机会,能力强的有了挑战自我的机会。层次性的材料成为提高幼儿动作能力的“催化剂”。
4.添砖加瓦式。区域性体育活动中的材料若投放后长期不变,就会使幼儿的兴趣慢慢消退。我们要不断添砖加瓦,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内容,吸引幼儿思考、尝试、体验。
如在“攀登区”的大树下架竹梯,一个横着架、一个竖着架,还有一根攀登绳从树上垂下来。幼儿选择不同的方法上树,取下树上的“心愿卡”。其间,幼儿需解决手脚协调地上、下树,取卡时调整身体平衡等困难,极具挑战性。这些就像是区域性体育活动的“刺激素”,激励幼儿积极思考、勇敢挑战。在这过程中,幼儿既积累了运动经验,又提高了体能素质。
育儿观念:活泼成长的环境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
实录:盛盛有两个妈妈,一个生了他,是亲妈妈;另一个是亲妈妈雇来照顾他的,盛盛都叫她们“妈妈”,所以一下就有了两个。
亲妈妈负责提供盛盛日常开销的经费,养妈妈则承担了照顾并教育他的重责。亲妈妈一个月来幼儿园看盛盛一次,顺便交管理费,在搂搂抱抱一阵后,塞给盛盛一些硬币。养妈妈每天很晚才送盛盛来幼儿园,与其他孩子不同的是,他进门的第一句话是“老师晚”。
一次家访中,我们将盛盛最近经常迟到的现象跟亲妈妈做了沟通,可亲妈妈居然无奈的对我们说:“现在跟我说也没有用呀,孩子放在她那里,我不好管的。”
盛盛在幼儿园里经常与其他孩子发生争执,可养妈妈听着觉得很吃惊,因为她一直觉得盛盛诗歌很腼腆、害羞的孩子,甚至自己更多的担心他在幼儿园里是否被人欺负。
反思:
记得小时候,经常被大人逗着玩,“叫我一声妈妈好吗?”我哪里肯,妈妈只有一个。我们不提“母爱”这些伟大的字眼,我想谁也不愿叫另一个人“妈妈”,也没有一个妈妈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叫别人“妈妈”。
可身边竟然会有出人意料的事,盛盛就有“两个妈妈”,他的两个妈妈看似分工合作的很顺畅,可对盛盛来说究竟是好还是坏呢?
我不竟思考起一个问题来: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爱;是有一个完整的家;是有一个关心他、爱护他,并不时为他树立良好榜样的爸爸和妈妈,当然,还有很多很多。
5~6岁的孩子,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增强了,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也增长了。他们开始能够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盛盛在家与幼儿园孑然不同的两种表现,既是他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一种宣泄和释放。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而家长更是占据了幼儿照料者及影响者的主体地位。既然创造了一个生命,就应该对这个生命负责。当然,我并没有要指责盛盛父母的意思,只是觉得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何为孩子创设一个更益于孩子健康、活泼成长的环境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社会中工作着、忙碌着的大人们,每天都在日出时走、日落时归,在匆匆的岁月里,请不要遗忘了自己的孩子,给他们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
创设家庭英语学习环境
1、注重幼儿学习英语的心理环境
对幼儿来说,英语是一门陌生的语言。孩子在最初接触英语时可能不敢张口说。这时家长千万不能急躁,应该耐心地鼓励孩子。即使幼儿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出现了语法上的错误也没有关系,只要他们能够让别人明白他们所要表达的即可。因为幼儿期的英语教育培养的是幼儿的听说能力,而非让他们掌握语法规则。表扬孩子英语学习中出现的点滴进步,树立孩子英语学习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为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基础。
2、为幼儿提供充足的英语听说机会,创设英语听说环境
英语只有在不断地听说使用中才能得到丰富,才不会被遗忘。家长可以采取许多措施为幼儿创建这种听说环境,可以买些幼儿喜欢的地道的英语动画光盘,英语歌曲磁带,可以开展家庭英语竞赛游戏,可以和幼儿进行日常的英语对话。例如:吃饭时,爸爸妈妈可以问问孩子:"What would you like,baby?"等。
3、家庭与幼儿园合作,完善幼儿学习英语的环境
单一的幼儿园英语学习环境或者单一的家庭英语学习环境,对幼儿的英语教育而言都是不够的。只有二者相互协调,才能够实现幼儿英语教育的目标。
首先,家长要认识到幼儿英语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听说能力,而不是看幼儿掌握了多少词汇。
其次,如果家长的英语水平有限,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学习英语,那么可参加幼儿园在周六周日开展的家庭英语讲座。这种讲座可以让家长了解幼儿英语教育的内容,让家长掌握怎样为幼儿学习英语创设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再次,家长要与幼儿园经常沟通,及时反映幼儿英语学习中的问题,以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幼儿园则要经常采纳家长的意见,以便改进幼儿英语教学中的不足。
4、在日常的生活游戏中随时随地与儿童进行英语交谈
英语是一门交际工具,仅仅课上的使用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对幼儿进行随机的英语教育。早晨见到孩子,和孩子打招呼:"Good morning!"饭前让幼儿洗手时:"Wash your hands."睡觉时:"Let's go to bed."刚开始时,幼儿可能由于不适应张不开口,但久而久之,幼儿习惯以后会就做出回应。
此外,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方式,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的游戏化是幼儿英语教育的特点。孩子们普遍喜爱的一个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我们可以把这个游戏英语化,这里只涉及一个简单的句型:"What time is it,old wolf?"和数字的英语表示。做这个游戏时问:"What time is it,old wolf?",幼儿依次用英语回答1到12点。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既增强了体质,又获得了英语游戏的乐趣。家教知识:如何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教知识:如何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一、如何做合格的父母
1.理解孩子有自己独特的心理,如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想象有时和现实混淆;以无意注意为主,自制力差等,也有他们自己独特的兴趣,且兴趣不稳定,幼儿家教指南。父母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可以多读一点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等方面的书,从理论入手了解孩子,只有理解了孩子,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
2.尊重孩子也有自我意识,有一定的自尊心。家长在平时要时时处处注意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人、平等的人来对待,切忌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品或使自己以一个“家长”的面孔居高临下地出现在孩子面前,只有尊重孩子的人格,尊重孩子的愿望和选择,才能使孩子感到自己有能力,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3.相信孩子父母对孩子的信任,不久能增强孩子的信心,加强孩子对父母的尊重和信赖,同时能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在平时,父母要坚持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孩子交谈,利用假期和孩子一起郊游,沟通感情,加强彼此的信任感,同时注意及时肯定、鼓励孩子的优点、进步;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要耐心教育,切忌轻易训斥和打骂孩子。
二、如何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幼儿除上幼儿园以外,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对孩子的正常发展常常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和睦友爱、热情温暖、舒适优美的家庭和争吵不休、冷漠寡情、环境脏乱的家庭,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智力开发、品德培养和身体发育将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前一种环境将使幼儿活泼开朗、好学上进和体格健壮,后一种环境将使幼儿孤独怪僻、任性放纵和身体虚弱。一般认为,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应该是:父母首先应尊重老人,为孩子树立榜样,父母之间应互相尊重、关心和照顾,创造一个温暖、欢乐的家庭气氛。
和孩子相处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才能因势利导,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孩子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