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家庭规则教育的误区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1-12-30

家庭安全教育。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园教育非常重要!教师与家长都需要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以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成长的天空里展翅高飞。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家庭规则教育的误区及对策”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很多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问题行为都源于童年时期。就某一方面说,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那么将给其未来的发展造成许多障碍。这个道理很多家长也懂,也都从自己经历中体会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所以在孩子很小时就给他订家规,以使孩子从小就明白是非曲直,以免误入歧途。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中的规则教育存在一些误区。本文针对这一现象进行简单分析,以帮助家长给孩子设立正确的规则。

误区一:家长不能以身作则。

孩子最初的规则意识,往往来自于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如果成人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去遵守规则,而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那么家庭教育中规则的设立,必然会失去原有的份量。WwW.yJs21.cOM

案例一:妈妈在家里给7岁的小华设立了严格的作息制度,每天晚上8点钟准时睡觉,早上7点必须起床。刚开始小华很听话,按妈妈的要求去做,可是晚上当小华快要入睡的时候,客厅里还隐隐约约传来爸爸妈妈看电视的声音;有好几次,小华早上自己醒来时都快8点了,可妈妈还在睡懒觉,小华只好自己跑到妈妈床前叫妈妈起床给他做饭吃……

分析与策略:家长在给孩子设立规则的同时,必须要考虑自己能否做到。小华的父母在给孩子进行规则教育时陷入了误区:只要求孩子按时睡觉、起床,自己却看电视、睡懒觉;有的家长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规则,自己却随意闯红灯。家长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怎么还有资格去要求孩子做?这样的家长即使硬给孩子设立了规则,也只会事倍功半,而且严重时还会使家长失去权威。因此,父母在给孩子设立规则时,不能言行不一致:要求孩子时总是“依法行事”,而要求自己时,却敷衍了事。

误区二:家庭成员的规则教育不一致。

在现代社会中,“四二一”家庭结构体系越来越普遍,四个老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大家都争着把孩子当宝,讨孩子欢心。在这种家庭环境下,即使父母想给孩子设立规则,但带头破坏规则的往往是最爱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关心爱护孩子的时候,虽然祖辈和父母的目标是一样的,但是他们的思想在很多方面存在分歧,很难达成一致的见解。

案例二:西西的妈妈很早就告诉7岁的西西,犯了错误,要自己学会承担责任。有一次,西西在小区的花园里玩球,玩得正高兴时,就听见“啪”的一声,不好,球打到了一楼阳台上的花盆上,花盆被打碎了。西西正犹豫着不知该怎么办时,奶奶过来说:“乖孩子,这事交给奶奶了,奶奶买个新花盆赔给别人去……”

分析与策略: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韩非说过,“夫妻持政,子无适从”。文中的西西就陷入了“子无适从”的状况:妈妈告诉孩子要学会承担责任,奶奶却把责任替他承担下来,所以西西感到迷惑:“我到底听谁的?”孩子对人际关系的洞察力是很强的,不要让他利用家长的分歧而“投机取巧”。家庭联盟是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纪律感和自我控制力最强大的武器。所以,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应该一致,家长之间有分歧的时候,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执,有一方可临时妥协,事后找个合适的机会,再做沟通。

误区三:用物质和棍棒塑造规则。

现在有很多家长在给孩子制定规则时,总是随心所欲,心情好时,用物质来诱导孩子;心情烦躁时,又以暴力相逼。这样做,不仅不会使孩子养成正确的规则意识,反而会破坏亲子关系。

案例三:明明的妈妈在为7岁的明明设立规则时,经常变换方法:有时候喊明明吃饭,明明不听,妈妈便用物质诱导,“好孩子,快来吃饭,吃饱了,妈妈给你买变形金刚。”明明乐颠颠地去吃饭了。可是事后明明妈妈总以叫你吃饭是为了你好为由,经常不兑现诺言。有时晚上已经到了睡觉时间,明明还是不肯洗脚睡觉,妈妈就大发雷霆,以暴力相逼……

分析与策略:给孩子设立规则,应该让孩子明确,这是他不得不遵守的事情。让他从内心体验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要像明明的妈妈一样,用“多变法”来哄孩子、威胁孩子。如果再遇到叫明明吃饭,他不吃,父母不妨采用“自然后果教育法”,让孩子经过亲身体验,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将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并体验到适度的痛苦和不快。当孩子被饿上一两次时,下次叫他吃饭时,他肯定乖乖地去吃;当孩子赖在电视前不肯离去,家长以后在孩子要看电视前可以提前预告孩子,告诉他,如果想看电视,只能看多长时间,如果他不答应,就应该拒绝他,同时也要态度温和地给他讲道理。

误区四:制定“规则过度”。

有些家长的教育观念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希望培养出让他们省心、少惹麻烦事、像小大人一样规规矩矩听话的孩子。这种家长的控制欲很强,表面上承认尊重孩子的愿望,这种尊重往往只是因为孩子的愿望正好与他们的要求一致时才会生效,如果孩子稍有不从,他们就会强迫孩子服从其管教,最后导致孩子丧失了自主性、独立性,遇事只会向他人求助。

案例四:6岁的小奇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学校离小奇家不过400米,邻居家的小朋友都是放了学大家结伴回家,可是小奇妈妈却给小奇立下了严格的规定:妈妈不来接他,他不能回家;周末不准小奇出去玩,即使学校里组织春游,他也不能参加……总之,小奇大部分的时间都被爸爸妈妈安排好了,最后导致小奇没有一个朋友,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向爸爸妈妈汇报。

分析对策:很多家庭限制孩子自由的做法大多是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而进行过度保护,因为担心孩子日后的发展而给孩子设立种种学习规则所致。小奇的家长设立过多的规则,限制了小奇自主性的发展,剥夺了他的自由,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放任的,没有自由的规则是遏制的,这些都是家庭教育不得法的表现。理想的状态就是把握好规则与自由的张力,让孩子在规则中自由成长,这样的孩子既有规则又有创新。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早期家庭教育的心理误区与对策


早期家庭教育的心理误区与对策

当前,家庭教育特别是早期家庭教育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早期家庭教育在儿童的可持续性发展中的独特价值终于得到社会的认可。尽管我们已经从很多教训中开始了理智上的清醒,但是还没有在感情上完全接受并且转化为教育行为。导致这种局面,也许有许多客观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家庭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且隐蔽存在的心理误区却是关键的因素之一。

一、极端期待心理,引发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

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心理一旦极端化,必然在认识上诱发非理性思维,忽视孩子发展的实际,产生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为了满足心理期待(甚至是虚荣心),混淆孩子心理上的“可学”(潜能)与教育学上的“应学”(能力)之间的本质差异,盲目的“选择”一些打着科学旗号的“快速学习方案”、“神童培养计划”。

二、庸俗功利心理,引发“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

任何教育都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即教育价值的追求。教育过程中的庸俗功利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短期效果,不惜以牺牲孩子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代价。这是一种典型的“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提前学习;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强”,所以过度学习。一切为了“高人一等”。

三、盲目攀比心理,引发“无个性化”的教育

家长用熟悉的同学或同龄儿童的优良表现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作为一种教育策略,如果使用得当,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相当多的家长攀比心理膨胀,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随意选择评价标准,盲目攀比,错位比较。其结果是孩子的个性消失,成长为顺从的“乖兔子”,抑或是孩子的个性扭曲,成长为叛逆的“坏豺狼”。

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误区主要源于教育文化的缺陷与教育理念的偏失。当前,消除早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心理误区必须从家庭教育文化建设与开展亲子教育入手。

就家庭教育文化建设而言,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必须以家庭为单位,优化家庭精神生活环境,净化家庭教育氛围,减轻家庭教育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净化教育市场,端正教育舆论导向,传播科学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将家长的教育热情视为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并且转化为理智的教育行为,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就亲子教育而言,一方面加强亲情教育,利用血缘与亲情为纽带增强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另一方面加强亲职教育,树立家长的职业教育意识与职业教育能力。“教育孩子是家长的天职”,良好的教育意识与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家长的自觉追求。

家庭教育的三大误区和纠正对策


在我们周围,的确有不少智力超前发育的聪明孩子,许多聪明孩子的父母会花费更多的心血教育孩子,却不知道:聪明孩子的身心发育,常常会由于某些智力超常发展而引起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如果不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就无法采取适宜的措施维护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无法为孩子的智力优势的充分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要引导聪明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必须去除认识上的一些误区。

误区一:“一样好等于样样好”。

一些家长认为,孩子越是优异,就越是要在智力发展的各个方面表现突出。如:孩子数学超常的话,父母就期望他在阅读、绘画、舞蹈、演奏等方面也都超常出众。

专家意见:

有这样想法的父母并不了解,聪明孩子智力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5岁儿童在某一方面的智力可以达到9岁左右的水平,而在其他方面仍然接近实际年龄。如果家长要求他们在一切学科、一切活动中都表现出智力超常,就会使他们因不能实现家长的期望而疲惫不堪,结果,由于心理上的压力反而使他们比普通儿童丧失更多的智力潜力。

对策:

家长应当了解孩子的智力发展倾向性,掌握孩子智能的特点,因势利导,是聪明孩子发挥出独特的智力优势。

误区二:“智商高等于情商”

一些家长认为:既然孩子智力早熟,那么,在情感发展上也应该跑在普通儿童前面。他们不能接受孩子像普通孩子那样天真幼稚。比如,他们觉得很奇怪:孩子和大人一起轻松自如地讨论科学难题的同时,还会爬到妈妈的膝盖上、依偎在妈妈怀里,要妈妈抱一抱、亲一亲。

专家意见:

这些父母并不了解,聪明孩子首先是儿童,他们具有的超常的智力并不等于情感发展已趋于成熟,他们和同龄的普通儿童一样,也有情感兴奋性、外露性以及亲情满足上的需要。

儿童情感发育自有其特点,这与孩子的智力天赋没有直接相关,家长如果不注意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孩子常常会因为他们的童心得不到理解而感到不安。

对策:

家长应当了解孩子情感发展的特点,让他们尽情地表现出童心、童趣,使他们的独有的创造性天赋在适当的环境气氛里得到充分的发挥。

误区三:“别和笨小孩扎堆”

家长也知道,聪明孩子的身体发育与一般的“笨小孩”是一样的,但还是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家长看到聪明孩子和大孩子交谈或进行智力游戏时,会非常高兴。而看到他们做体育活动、游戏玩耍时,甚至与同龄的“笨小孩”为伍,便大为恼火。他们认为,这会影响超常孩子早日成才。

专家意见:

其实,聪明孩子仅仅是智力发展比普通儿童快得多,他们的体格发展水平并没有超过同龄人。如果家长剥夺了他们和同龄儿童游戏的权利,反而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使他们的身高、体重、肺活量、肌肉力量的方面落后于同龄人。

聪明孩子的身体素质下降了,大脑的发育、智力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

对策:

父母要解除聪明孩子与同龄儿童一起活动游戏的禁令,使孩子在活动中既锻炼了身体,又开发了大脑。

纠正幼儿规则教育中的误区


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问题行为都源于童年时期。就某一方面说,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将会给其未来的发展造成许多障碍。很多家长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孩子很小时就给他制定家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中的规则教育存在误区。

误区一

家长不能以身作则

孩子最初的规则意识,往往来自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如果成人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去遵守规则,而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家庭教育中规则的设立必然会失去意义。

案例一

妈妈在家里给5岁的小华制订了严格的作息制度:每天晚上8时准时睡觉,早上7时必须起床。刚开始,小华能按照妈妈的要求去做。可是每晚当小华睡觉的时候,客厅里还隐隐约约传来爸爸妈妈看电视的声音;有好多次小华早上近8时醒来时,妈妈还在睡懒觉……

案例二

一天,小虎的妈妈带小虎过人行道时,恰好遇到了红灯。见两边没有车,妈妈便一把拉住小虎的手直往前冲。小虎不解地问:“妈妈,你不是告诉我不能闯红灯吗?”妈妈却不耐烦地说:“一会儿妈妈还有事,要赶时间,哪有时间浪费在这里。”

分析与对策

在给孩子设立规则的同时,家长必须考虑自己能否做到。上述案例中的家长在给孩子进行规则教育时陷入了困境:要求孩子按时睡觉、起床,自己却看电视、睡懒觉;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规则,自己却随意闯红灯。家长自己都做不到,怎么还有资格去要求孩子做到?很多家长在给孩子设立规则时言行不一致:即在要求孩子时,总是“依法行事”;而要求自己时,却敷衍了事。这样的家长即使硬给孩子设立了规则,也只会事倍功半,而且严重时还会使家长失去权威。

误区二

用物质和“棍棒”塑造规则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在给孩子制定规则时,总是随心所欲。心情好时,用物质来诱导孩子;心情烦躁时,又以暴力相逼。这样做,不仅不会使孩子养成正确的规则意识,反而会破坏亲子关系。

案例三

明明的妈妈在为4岁的明明设立规则时,经常变换方法。有时候喊明明吃饭,明明不听,妈妈便用物质诱导:“乖宝宝,快来吃饭,吃饱了妈妈给你买变形金刚。”这下,明明高高兴兴地去吃饭了。可事后明明妈妈总以“叫你吃饭是为了你好”为由,经常不兑现诺言。有时,晚上到了睡觉时间,明明不愿关掉精彩的动画片,妈妈便以暴力相逼……

分析与对策

给孩子设立规则,应该让孩子明确这是他应该遵守的,让他从内心体验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不要像明明的妈妈那样,用“多变法”来哄孩子或威胁孩子。如果遇到类似情况,父母不妨采用“自然后果教育法”,让孩子经过亲身体验,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将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并体验到适度的痛苦和不快。当孩子被饿上一两次后,想必下次叫他吃饭时,他肯定会乖乖地去吃了。如果孩子赖着看电视,家长以后在孩子要看电视前也不妨先给他打招呼,告诉他,看电视只能看多长时间;如果他不答应,就应该给予坚决拒绝,但也要态度温和地给他讲道理。

误区三

“规则过度”

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希望培养出让他们省心、少惹麻烦事的、像小大人一样规规矩矩听话的孩子。这种家长的控制欲很强,表面上承认尊重孩子的愿望,但这种尊重往往只是因为孩子的愿望正好与他们的要求一致;如果孩子稍有不从,他们就会强迫孩子服从其管教。最后,导致孩子丧失了自主性、独立性,遇事只会向他人求助。

案例四

6岁的小凯已经上小学一年级了。学校离小凯家不过400米,邻居家的小朋友都是放了学大家结伴回家,可是小凯妈妈却给小凯立下了严格的规定:妈妈不来接他,他就不能回家;周末不准小凯出去玩,即使学校里组织春游,他也不能参加……总之,小凯大部分的时间都被爸爸妈妈给安排好了,最后导致小凯没有一个朋友,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首先要向爸爸妈妈汇报。

分析与对策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的成长环境比较自由,限制孩子自由的做法往往是由于担心孩子的安全而进行过度的保护,担心孩子日后的发展而给孩子设立种种规则所致。上述案例中的小凯家长设立过多的规则,剥夺了他的自由,限制了小凯自主性的发展,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放任的,没有自由的规则是不近情理的,这些都是家庭教育不得法的表现。理想的状态就是把握好规则与自由的张力,让孩子在规则中自由成长,这样的孩子才会既守规则又有创新精神。

所以,在给孩子设立规则时要把握好度。一些通过孩子自己努力能做到的事情,如放学时和小朋友一起回家,家长就不要限制他,应给他充分的自主的空间;对于一些有利于孩子快乐健康成长的事,如孩子想参加集体活动,周末想和小朋友玩,家长就更不应剥夺孩子自由的权利;但对于一些违背道德规范方面的事,家长就要严格要求孩子。

少儿英语学习的误区及对策


英语已经成为国际通用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一方面孩子未来参与国际交流的可能性大,另一方面英语作为学校里的一门重要课程,这使得上海的家长格外注重孩子的英语学习,不少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英语学习了。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及幼儿园孩子的家长,我却发现少儿英语学习中,特别是少儿培训机构中的少儿英语学习存在重大误区。结合多年来我自己的英语学习及教学,特别是在教自己的孩子英语中的经验,在这里我想谈谈几点误区及对策,希望能对学习英语的少儿及家长有所启发和帮助。

第一点,关于少儿英语学习的开始时间问题。至于学习外语的开始时间什么时候最好这是没有定论的,孩子刚出生就予以英汉双语教育的成功案例有,十几岁才开始学英语的成功者也很多。而我的建议是只要有条件,两三岁就可以开始了,但是我指的并不是去上辅导班坐在教室里学,而是开始给孩子予以英语上的熏陶,以培养兴趣为主,比如听听英文儿歌,看看比较简单的英文绘本或动画片等,循序而渐进。

第二点,关于英语学习的内容顺序问题。学习英语应该跟学习汉语一样。其顺序应该是:第一阶段:听的阶段,就是进行大量的语言听力输入,最好是家长或老师跟孩子说英语、读英语绘本、看英文动画片等,不要着急更不能强迫孩子说英语。我自己教儿子英语已经三年了,到现在我都没有要求孩子跟我说英语,主要还是在听,当然听多了,他也会自主的说一些英语。就像学习母语一样,想想一个孩子在会说话之前,家长给他/她进行了多么大量的语言输入啊,而且我们也没有强迫过孩子说话,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为什么英语不这样呢?反而急功近利?第二阶段:进行了大量语言输入后,孩子可以掌握很多听力词汇了,就是他能听懂的词汇,当然这些词汇他也很可能会说,这时可以适当的检验他的“会说的”单词,也就是掌握了“听说”词汇,比如,我的儿子现在6岁,我估计他的听说词汇大概有1500了。然后进入第三阶段:认单词。也就是说孩子先掌握了大量的“听说词汇”再认识单词。不可以从一开始学英语就是认单词,甚至拼写单词。(我儿子到现在还不会拼写单词)。其实孩子掌握了“听说词汇”,再去认单词就很快了。当然在认单词前要先学习26个英文字母,这样孩子认单词就会比较快一点。但是我认为这也不是绝对的,大家可以想象你是否可以在学习汉字的笔画或偏旁部首之前就可以认汉字?答案毫无疑问是肯定的。英语也一样,理论上讲,孩子可以不认识字母就能认识单词,当然由于英文母就26个,也不难,先认认也是很有帮助的。第四阶段:拼写单词。这个阶段当然需要孩子26个字母都会写了,而且我认为现在社会培训机构流行的自然拼读应该在这个阶段期间进行。总之,我认为这四个阶段的顺序还是要遵守的,否则会事倍功半。

大部分的家长自己教孩子英语也好、上培训班也好,都是上面四个阶段同时进行的,这其实大大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自然规律,不仅费时低效,而且可能长久以后会挫伤孩子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按照我在第二点中讲的四个阶段的顺序学习英语,孩子不会感到很累,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乐趣和积极性。

第三点,其实孩子英语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家长或培训机构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培训机构收了家长的钱,就一定要拿出一些让家长看得见的成果,以保证你能继续报后续课程,反而如果按照我上面说的四个阶段的第一阶段,是无法也是不能检测的,所以培训机构基本都是四个阶段同时进行,让孩子刚开始学英语就学着认单词、写单词,做作业等,这样会搞得孩子很忙很累,而且成效很低。当然由于英语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学一点是一点,学了肯定就比没学的知道的多,这也就是培训机构想让家长看到的结果,但是这个代价太大。

第四点,关于语言环境问题。语言学习当然需要环境,但是这并不是说在中国就不能学好英语,这不是理由。没有英语的大环境,我们可以创造小环境。如在家里,如果家长会英语可以跟孩子进行简单对话,再说现在网络资源这么丰富,都可以纳入到英语学习环境的概念中来。顺便说一下发音问题,有个家长其实会英语,也是大学毕业,有的甚至硕士博士毕业,怕影响孩子发音,不敢自己教孩子,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其实发音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这样想吧,外地来上海的,特别是农村来的家长,你小时候的汉语发音如何,标准吗?对你现在说普通话影响到了无法交流的地步了吗?记住,我们的目标不是做主持人播音员。如果家长自己会英语,却因为担心自己的发音不好而影响孩子的发音,从而不敢去创造家庭的英语学习环境,这是因小失大啊。而且也不要迷信外教,有些外教教的真的不一定比中国的老师好,如果这个外教不是来自英语国家,他的发音有可能也是不标准的。

第五点,关于语法。基础语法包括主谓一致、单复数、各类时态语态等,这也是孩子学英语的作业内容。其实,我的建议是不要学语法。这样想想吧,你的汉语语法怎么样?学过多少?而你的汉语水平又如何呢?现在我学校里教的新疆班的维族学生,他们的汉语水平已经很高了,我问他们的汉语语法如何,或者看过什么汉语语法书没有?他们说没有看过,也没有学过。那么不学语法,怎么办呢?应该直接进行听说对话、阅读英文绘本,进行整个句子的输入。比如How are you?表示你好,记住就行,根本没有再跟孩子强调一下这里由于主谓一致原则只能用are不能用is。一切所谓的语法规则,在进行大量语言输入之后,孩子会自己总结出来的。反而,背过一些语法条条杠杠根本是不管用的,纯粹浪费时间。

第六点,举个我自己教孩子的例子吧。我儿子喜欢看书,所以学习英语我就以英文绘本为突破口,当然是由易到难。看英文绘本已经有两年多了,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做了这么一件事:就是看了100本英文绘本,每本看10遍,当然他不认识英文单词,是我给他读。结果就是先在这100本英语书的配套纯英文音频他自己完全可以听懂,而且听的津津有味。另外我们继续读的英文绘本中有很多句子他第一次听到,根本不需要我解释就能听懂了,也就是他已经存储了大量的单词和句子了。我从来没给他讲过任何语法规则。

第七点,英语是一种语言,不是一门功课。也就是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包括口头和书面。比如学习了英语,你可以读英文原版的书籍,可以看英文网站,英文视频、电视剧、电影等,而不需要依赖于翻译。所以,学习英语不应该以考试为目标,我总是跟学生说,四六级考试不是目标,这应该是在学好英语的过程中顺便做了的事。如果真能按照英语学习的规律学习,通过日积月累,什么考试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总之,就是要克服功利思想。

第八点,关于兴趣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本来在语言学习上是没有兴趣一说的。比如,没有听说谁对学习汉语不感兴趣或者感兴趣。当然有人对语文感兴趣或不感兴趣(学习语文其实是在研究汉语而不是学习汉语,所以我们也不要研究英语而是学习英语)。所以不要老是把兴趣挂在嘴边。比如说孩子对英语不感兴趣这样的话,其实是谬论,孩子不感兴趣的是研究英语而不是学习英语。正确的观点应该是,只要决定了要学习英语这种语言,就应该尽量创造环境学习,进行大量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就是听说读写都要大量的进行,日积月累,终会成功的。

以上八点也是我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不成逻辑体系,但是零零散散的观点也代表了我对英语学习的看法,本质上讲不仅仅少儿英语学习这样,青少年、成年甚至老年学习英语都是这样的。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

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庭对孩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终身的,家庭教育的取向决定与影响了孩子日后发展的潜力与趋势。

绝大多数人的人生开始于家庭。家庭环境、家庭价值取向、家庭教育的理念直接影响到儿童社会化的趋向。对于这种重要性的认识似乎已不成问题,问题在于怎样发挥这种重要性,将这种重要性置于何种理念上,此乃目前家庭教育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就目前我国家庭的结构以及成员的组成而言,家庭对孩童的重视是顺理成章的。家庭对教育的重视与投入力度已大大超出了我们的经济承受程度,中国人有重教育的传统,总想把自己未实现的抱负寄希望于下一代,教育投资的积极性之高稳居世界之前列,宁愿节衣缩食也不能亏待对孩子的教育与期望,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智力已成为资本的象征,家庭教育的积极性更是有增无减,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家庭教育的具体过程中,将技能与智力的训练当作家庭教育全部内涵时,家庭教育就会失去其本来目的,同时也丝毫不利于对受教育者智能与技巧训练期望值的圆满达成。目前的情形正是如此,家庭教育的重心完全倒向技能与智力的训练,忽视了其他方面并且也是最重要方面的人格养成、身心素质养成,“以智害德”、“以智害体”现象比比皆是,更危险的是作为家庭主要成员的父母并不认同这种危险,反而乐此不疲争相效仿。

我们认为,人生虽然纷繁复杂,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两件大事: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考察一个人的人生成功与幸福有赖于两者的密切联系,缺一不可。只会做事不会做人或只会做人不会做事的人均不能获得人生的幸福,也很难取得事业的成功。我们姑且认为上述家庭早期训练一定会成为日后做成事业的基础,充其量也只有人生的一半,况且做人的教育特别是良好人格(包括心理与品行)的养成在人生的早期尤为重要,失却关键期的培养与引导,以后教育往往事倍功半。

过早的技巧与智能训练,能否真正达到理想与预定目标不得而知,但这种训练导致儿童过早就厌倦学习、抵制接受新事物的现象却是实实在在的,许多孩童的日常生活是在父母安排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在紧张与不快乐中度过的,这无形中抑制了孩童潜能的充分发挥。我们许多家长在“教育”的幌子下,孜孜不倦“训练”下一代,严重地摧残了儿童的创造灵感、身心健康,无情地剥夺了孩子本该享有的幸福童年。

比较美国与中国的早期家庭教育,我们很容易从两者的差别中发现出一些问题。美国的家长对儿童的要求是尽可能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尽最大可能满足他们的兴趣与欲望,从不制止他们的好奇心,专门的训练是很少有的,学习知识是进学校以后的事,甚至五六岁的小孩连如厕的技能、技巧都不会的情况习以为常,让我们中国人觉得不可思议。而中国儿童很早就开始了训I练,父母会教会他们学习常规,广取知识,不但见多识广,而且成人化趋势明显,因而看起来似乎成熟很快,变得很聪明,很懂事。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日后孩童的发展进程区别也非常明显,中国儿童在知识获取与应试能力方面明显强于美国儿童,而美国儿童在创造性思维与独立生活能力方面却明显强于中国儿童。如果以发展的眼光来衡量,当今世界立足的根源在于创造而不是复制,因此,可以认为我们的早期家庭教育明显地失败与落后了一着。

有学者总结过中国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是“听话教育”与“知识教育”(也包括特殊技能切除),以“乖孩子”和“有特长”为理想目标,不注重心理素养与创造能力的发掘,缺乏“问题意识”,不能想别人没有讲过的,不能做别人没有做过的。强调接受能力,忽视亲力亲为,动手能力差,依赖性强,这种教育理念的结局必然是扼杀孩童的独立人格与创新精神,而这两者恰恰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关键所在。江泽民总书记讲过:“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先进民族之林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人们适应社会急剧变化的一种生存能力。当今世界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严重挑战和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对应措施,无不强烈地呼唤着人才的创新精神与独立人格。

回顾自己以往的历程,我们每个人都觉得人生重要的不在于哪个阶段获取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时时处处都能够适应自如,我们所受到的各级各类知识教育到头来总会遗忘殆尽,这是铁的规律,但当我们忘却这些东西却还能知道怎样去获取新东西,怎样去为人处事,创造自身价值的话,这才真正是我们教育的成就,因此正如劳厄所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的东西”。这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们以为就是良好的人格与永远的创新精神,这是我们教育的根本。我们家庭教育中绝大多数人恰恰忽视了根本性的东西,而一如既往地去追求那些迟早会被遗忘的东西。因此,改变我们的观念,检讨我们的教育理念已变得十分紧迫与必要。目前全国上下正在大谈特谈素质教育,这是党和国家从社会发展进步与持续性的高度审视当前教育理念改变目前教育弊端的必然结局。何谓“素质”,外延内涵都很广,包括身体、心理、道德品行、知识文化等等方面。知识技能的训练只是一个方面,我们不能为了这一个层面而抹杀了整体范围广大的素质内涵。现在看来,这方面的问题还相当普遍与严重,这方面的改革还任重道远。原因之一是许多家庭还认识不到有其他的素质,即使有部分家庭认识到了其他素质,但认为它们的养成是自然而然的,正如一般人所说小孩一长大,自然就懂事了,没有必要去刻意加以引导,而智能、技巧的训练则是实实在在在的,可以看得见成效,因而实施起来就觉得特别有意义,特别有劲头;原因之二是受升学攀比的压力,每个家庭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而他们认为出息的唯一标准是定格在学业的优异与有一门特长,因而这就决定了他们似乎只好去进行这些训练,才是对孩子的重视与负责。

我们并非是说知识与技巧的训练毫无必要,如果这种训练真的对智能的发掘是有益的(很多实质上无益),那自然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我们认为除了这种单一的早期家庭教育的内容之外,被忽视了的内容广泛的其他方面正是我们所欠缺的。这种家庭教育观念的偏见导致的结局很可能是“成人”方面的教育被忽略了,“成才”方面的教育也会受到相当大的伤害。

江总书记最近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明确提到,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也好了,家长有“望子成龙”的心情,是自然的,但如果教育不当,也会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整天禁锢于书本,无益儿童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不管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一定要改变观念,加强素质培养,这不仅是关系到儿童发展的大事,更是关系到国家命运与前途的大事。各级学校的教师,家庭中的父母、长辈,一定要抱着对儿童未来与祖国未来负责的态度,切实端正自身的教育理念,将教育从原有的误区中脱离出来,还儿童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给他们一个和谐、轻松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养成他们良好的身体、心理、品行、智能等素质,为日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社会主义的事业是要靠一代一代人的承接才能完成的,今天的孩童是我们的未来,从他们今天的素质我们可以知道明天的事业。这是一个意义深远的工程。本着对祖国未来的负责,对孩童幸福的负责,我们再没有理由固守目前这种落后的家庭教育理念,尽快脱离这种误区的束缚才是我们的希望所在,胜利所在。

家庭教育误区的种类分析


家庭教育误区的种类分析

“少年儿童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培育新一代是全体人民的重大责任,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的互相配合才能做好。”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宋庆龄对少年儿童的期望,也是将来社会所要承担的历史的重任。建国以来,尤其是进入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内飞速发展,从家庭的角度来说,人们已不满足于吃饱,穿暖,还要讲求档次。随着人们生活的富裕,为了子女的未来,家家舍得“智力投资”。这是一件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和发达的好事。但是由于我们知识的限制,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有时却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就目前我们周边地区所存在的在家庭教育中的错误观点以及错误行为归纳总结,以有利于家庭教育的指导,最终使您“望子子成龙,望女女成凤”。

1、期望过高

调查结果显示,有绝大部分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子女考上大学。其中,越是文化水平高的家长,对子女的这期望表现得越为明显。为了使用权这种期望不致于落空,有将近40%的家长为孩子请过家庭教师;有很多家长期望自己的孩子进特长班,经济条件较宽裕的想方设法让孩子学到更多的东西。为了让孩子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我们的多数家长不让孩子干家务活,为的是让出更多的时间来给孩子提供学习的时间。很显然,按目前我国的教育发展速度估计,到下世纪,每年只能有一少部分学生升入大学深造。这即是说,现在多数以上的家庭的期望将会落空。这种不面对现实的高期望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对家长来说是一种学生的负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是十分危险的。

2、过度溺爱

调查显示,有大多数的家长在培育孩子上不异代价,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每月给孩子的零花钱数目也有所增加,有的家长到饭店为孩子举行“生日宴会”。为了让孩子吃好穿好,不让他们参加任何家庭的劳动,多数学生不会洗衣,不会做饭,更有甚者,为了孩子能“讲卫生”代孩子洗这洗那,这种爱是对孩子的成长的一种不负责任做法。中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教育阶段正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至关重要的时期,家长无微不至的关爱和越俎代庖,不仅造就了任性,懒惰,自我中心的性格,而且会耽误孩子动手能力的发展,形成奢侈浪费的作风。

3、干涉过多

家长对孩子的过多干涉除了上面提到的种种表现外,集中地反映在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过分关注及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上。据了解,有好多家长要在孩子身边看着孩子学习,当孩子考出好成绩时,就高兴,当孩子考不好时,家长会把孩子狠狠的教训一顿。此外,有的家长为了家庭的洁净,不愿让孩子带同学到家里来,有的家长认为对孩子应该严管严教,而不是采取民主式的科学管理方法。令人感到震惊的是,现在依然有的家长对孩子进行打骂,惩罚等一些粗暴的手段。这种方式对孩子行为过多的干涉,带来的不良后果是多方面的。有的直到孩子成年之后才会明显地暴露出来,有的家长已经感到看书的孩子与别人的关系越来越差,学生对学习有厌烦的情绪。虽然学生厌学的原因来自诸多方面,但家长不断施压,加码,看管,不能不认为是一条重要的原因。

4、家长的素质偏低

在被调查的家长中,通过与他们的谈话反映出有一部分家长在素质方面欠缺。无论是自身的文化素质,还是修养都需要进一步的增强。比如,有一部分家长不能完成对子女的教学上的辅导,甚至一部分家长不能对自己的子女在思想上进行正确的引导,在“助人为乐,拾金不昧”等方面进行了错误的导向,使得这些未成年人在进行世界观形成时受到错误的影响,有时父母的一言一行,可能影响到子女的一生。

给家长同志们的几点忠告:

第一,要孩子在群雄中取胜,家长要先练好自己的内功,家长的影响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这些都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所以我们要在孩子们面前做到“谨于言,而慎于行”。

第二,如果不想让孩子双腿“残废”,那么,不妨放下孩子,让他自己走路。我们不要代替他们做事,现在我们已经做得“太多,太多”,我们总是以为他们没有长大,那么这样的“关怀”上的孩子的确也长不大,最后造成年龄上的到位,心理上的不成熟,在这一点有时我们人类,不如动物做得好一些。我们不要总是拿我们的观点去说孩子,有时他们也有自己的观点,并且都比较新颖,我们应该给他们成长的空间,甚至有时我们也允许他们犯错误,也要让他们“尝一尝”犯错误和失败的感觉,我听说过在日本有“挫折教育”这一课,这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第三,分数不是衡量成败的唯一标准。由于现代社会的不良导向,也是家长同志们的一种误区,认为成绩可以反映一切,我们反对“高分低能”可你的行为可能就是在造就高分低能,这一点在整个国民教育中也是一个误区,现在国家已经明确提出了向素质教育转轨,随着全国各地的深入探索,日趋完善。同时我也希望每一位家长同志及早的转化陈旧的观念,做一个合格的家长。

家庭教育误区之穿着不当


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因此,不少的父母注重把自己的孩子尽量收拾得漂亮一些,这是理所当然的。然而,有的父母以为让孩子打扮得另类或与众不同才叫美,才能引起别人的欣赏、赞叹和羡慕。

有一个母亲,她为孩子专门订做了一套小西装,穿上小西装的孩子在社区里走来走去的,不少的爷爷奶奶说这个孩子像个小绅士。在学校里,老师和同学也都说这位穿西装的同学很帅气,像个小经理。这位母亲听到后乐滋滋的。可是一年以后,小西装就不合身了,母亲第二年又做了一套。就这样,这个孩子一年一套西装地穿着。可是,有一天孩子却说:“妈妈,我总穿西装,别人都笑我太古板。”妈妈就对他说:“他们是嫉妒你。”

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往往都是时尚的成年女性的季节,她们穿着一些漂亮性感的夏装,一来可以降温清凉;二来可以彰显自己的美好身材,一举两得。然而, 在生活中不难发现,一些夏季童装,特别是女童的夏季服装,也越来越向成人女装的款式与造型方面靠拢。儿童夏装的款式确实很多,露背的、紧身的、吊带的、超短的,应有尽有。一到夏天,漂亮时尚的童装就特别好卖,新款一上市,很快就脱销。

家住大学路某小区的一位李阿姨,她有一个刚三岁多的小女孩儿,长得特别活泼可爱,因此,李阿姨就经常买一些花花绿绿的衣服给小孩子穿。李阿姨说,由于现在是夏天,天气比较炎热,她就给小孩儿买了一些无袖的或者是小吊带的童装,好让小孩儿既漂亮又凉爽。

可这位李阿姨不知道,儿童皮肤的黑色素细胞发育还不够成熟,一般来说,黑色素在阳光照射下,会分泌黑色素颗粒来遮挡紫外线。如果儿童穿得过于暴露,则可能因为紫外线强烈照射而出现皮肤晒黑、晒伤,因而变得粗糙,甚至出现红、痛、肿以及光过敏现象等。况且,八岁以下的孩子并不适合使用防晒用品。所以,建议家长在天热带孩子外出时,不要穿太暴露的服装,并适当防护。同时,最好不要给孩子穿紧身衣,特别是腈纶、涤纶面料做的,儿童服装还应以宽松、棉质为主。

小女孩儿的穿着应以活泼可爱、美观大方、舒适健康为主,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意识。如果穿得可爱、活泼,并且适合活动,那倒无妨;但如果给孩子穿得过于暴露、太性感,这样的话,不仅难登大雅之堂,而且得不偿失,时间久了,更会给孩子朦胧的审美意识造成不良影响。

家庭教育误区之忽视交往


在现代社会,人们已经把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提升到与智力同等重要的地位。一位成功学专家曾说:“所有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的人际关系非常好。” 菲律宾大学儿童心理学家马·劳迪斯·卡兰丹认为:“一个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没有进过大学的孩子具有更大的缺陷。”

的确,人际关系状况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一个人如果拥有融洽和谐的人际氛围,就会是幸福的,个性也会得到健康发展;而如果一个人生活在紧张的人际关系中,他的幸福感会下降许多,伴随他的更多的将是孤独、寂寞、自卑和疑虑。有研究表明,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的孩子,有相当一部分学习成绩不理想,而且还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障碍。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凸现的问题不再仅限于学习方面,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的问题已经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之中。据某市的统计调查,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孩子们在如何处理同伴关系的困惑上是逐步递增的,有近二成的高中学生受困于人际交往问题。某研究机构对部分中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人际关系处于敏感状态的中学生竟高达三分之一。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生活中缺少同龄伙伴,社会接触面也较窄,因此在社会交往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多:有的孩子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理会他人的感受;有的孩子有拒绝社交的倾向,从来都不愿意主动与别人沟通交流;有的孩子懦弱、胆小,在与他人交往时经常会有紧张的心理表现;有的孩子不知如何去与别人交往,也不知道基本的交往礼节;有的孩子不合群,身边只有一个或两个朋友,甚至没有十分要好的朋友。

人际关系的困惑对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构成很大的冲击。在一所小学调查中,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困惑。五年级的林小惠同学说:“我感到很困惑,同学之间的关系很难处,常常为了一件小事斤斤计较,有一点儿矛盾就互相不理睬。”二年级的陈容生同学说:“希望自己能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可是见了人常常不知道说什么,后来就很少与人交谈。”六年级的许丁同学说:“我渴望与自己喜欢的女生说几句话,可是见了女生的面就脸红,原来想好的就全忘了,而且手脚不知道往哪儿放。”三年级的李云通说:“我希望能有知心朋友,但我却觉得在这一点上自己的成就不大,有时和同学在一起时甚至感觉自己像是小丑。”四年级的余言同学却有自己的看法:“我感觉到人与人之间关系很假,没有真诚,有的只是互相利用。生活在这样的气氛中很难受,影响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可以说,交往能力的培养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从近处看,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和取得学业成功的必要前提;向远处看,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孩子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孩子将来能否很好地适应各种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的关系,全在于小时候的知识和经验积累。

家庭教育中的四“心”误区


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根据自己最近的调查发现,一些孩子的家长总是无法摆正“心”的位置,以至于走入了四大“心”的误区。

平常心变补偿心

许多家长因为自己没有机会读书、上大学,于是拼命要让孩子得到补偿,想让他们“出人头地”。

专家指出,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上人”,也不要让孩子成为“人下人”,要让孩子成为“人中人”,让孩子好好地做一个平常人,这才是父母应该具有的平常心。

正常心变反常心

一些孩子的举动明明很正常,但按父母设计的模式却变得不正常了。一位孩子贪玩,父亲就认为他得了多动症,带到医院就诊。医生看看孩子很正常,可是父亲坚持己见,医生便对孩子说:“你没病,你父亲有病。”

责任心变虚荣心

有个女孩的父母硬要女儿考重点学校,女儿不堪重负离家出走,父母后悔不已。可见虚荣心到头来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

惧怕心变代替心

有个孩子要出去郊游,整理好了行装,母亲发现他忘记带御寒衣服,但存心不告诉孩子,果然,孩子回来后说:“这次我冻得够呛,以后一定要记着多带 一些衣服。”孩子就此积累了经验。但大多数的父母却不是如此,孩子忘记带伞,他们生怕孩子淋雨,就送到学校门口,结果,孩子老是不记着带伞,心想,反正父 母会送来的。专家指出,不要因为惧怕孩子犯错,就去代替他干活。因为,犯错也是一笔财富。

喜欢《家庭规则教育的误区及对策》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庭安全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早期家庭教育的心理误区与对策 早期家庭教育的心理误区与对策 当前,家庭教育特别是早期家庭教育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早期家庭教育在儿童的可持续性发展中的独特价值终于得到社会的认可。尽管我们已经从很多教训中开始了理智上的清醒,但...
    2020-09-30 阅读全文
  • 家庭教育的三大误区和纠正对策 在我们周围,的确有不少智力超前发育的聪明孩子,许多聪明孩子的父母会花费更多的心血教育孩子,却不知道:聪明孩子的身心发育,常常会由于某些智力超常发展而引起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如果不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就无...
    2021-12-16 阅读全文
  • 纠正幼儿规则教育中的误区 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问题行为都源于童年时期。就某一方面说,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将会给其未来的发展造成许多障碍。很多家长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孩子很小时就给他制定家规。但是在现...
    2021-12-30 阅读全文
  • 少儿英语学习的误区及对策 英语已经成为国际通用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一方面孩子未来参与国际交流的可能性大,另一方面英语作为学校里的一门重要课程,这使得上海的家长格外注重孩子的英语学习,不少孩子从幼儿园就开...
    2021-06-22 阅读全文
  • 家庭教育的误区 家庭对孩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终身的,家庭教育的取向决定与影响了孩子日后发展的潜力与趋势。 绝大多数人的人生开始于家庭。家庭环境、家庭价值取向、家庭教育的理念直接影响到儿童社会化的趋向。对于这种重要性的...
    2021-04-16 阅读全文

早期家庭教育的心理误区与对策 当前,家庭教育特别是早期家庭教育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早期家庭教育在儿童的可持续性发展中的独特价值终于得到社会的认可。尽管我们已经从很多教训中开始了理智上的清醒,但...

2020-09-30 阅读全文

在我们周围,的确有不少智力超前发育的聪明孩子,许多聪明孩子的父母会花费更多的心血教育孩子,却不知道:聪明孩子的身心发育,常常会由于某些智力超常发展而引起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如果不能得到家长的理解,就无...

2021-12-16 阅读全文

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问题行为都源于童年时期。就某一方面说,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将会给其未来的发展造成许多障碍。很多家长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孩子很小时就给他制定家规。但是在现...

2021-12-30 阅读全文

英语已经成为国际通用语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一方面孩子未来参与国际交流的可能性大,另一方面英语作为学校里的一门重要课程,这使得上海的家长格外注重孩子的英语学习,不少孩子从幼儿园就开...

2021-06-22 阅读全文

家庭对孩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终身的,家庭教育的取向决定与影响了孩子日后发展的潜力与趋势。 绝大多数人的人生开始于家庭。家庭环境、家庭价值取向、家庭教育的理念直接影响到儿童社会化的趋向。对于这种重要性的...

2021-04-1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