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广告有消极不良的儿童形象

发布时间:2021-12-08

有创意的幼师述职报告。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有提前准备可能会使用到资料的习惯。资料包含着人类在社会实践,科学实验和研究过程中所汇集的经验。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你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幼师资料内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广告有消极不良的儿童形象》,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儿童广告会刺激儿童的购买欲,并能够通过儿童来影响父母的购买行为。有调查结果表明:孩子对家庭消费的平均影响力已超过25%;在与孩子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方面,孩子的平均影响力约达60%。

对购买有些产品,尤其是儿童所需要的服装、食品、玩具、日用品等,父母会认真考虑孩子的意见。但儿童还不是成熟的、独立的消费者,他们很难意识到广告真正的促销意图,很难客观地辨别自己的实际需要和考虑家庭财务状况,他们太容易受广告的影响。电视广告轻易地操纵着儿童的信念和喜好。在传媒的误导下,他们只想通过消费满足自己的愿望,提高自己在伙伴中的地位、威信。例如国外有研究发现,糖果广告有80%是针对儿童的,父母往往会屈服于孩子的要求而为他们购买这些零食,而这些小观众也会根据广告而坚信这些食品是健康的。

有研究者发现,在我国的一些儿童广告中存在以下消极不良的儿童形象:

(1)嫉妒。儿童有好东西不知道分给家人和朋友,只知道督战。如广告中的孩子紧紧抱着自己喜欢的食品或物品,生怕别人来分享。

(2)霸道。如广告中孩子扮演小皇帝。

(3)任性。如广告中孩子为了向家长所要食品,坐在地上耍赖、苦恼、来回踹腿。

(4)贪吃、贪财。广告中喜欢将儿童表现为贪吃贪喝贪财的形象。

(5)逃避现实。当孩子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有的广告利用食品、饮料等引诱孩子们逃避现实:你吃了这个,或喝下那个,你就没有烦恼了。yjs21.cOm

(6)成人化。有的儿童广告将儿童作成人化的描述。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孩子有不良行为,怎么处理?


导读:幼儿的道德判断是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的。凡是成人表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好的行为;反之,凡是成人表示斥责并说“不好”、“不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坏的行为。

l岁宝宝还没有道德的判断,也不可能有意地做出什么道德行为。宝宝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是在掌握语言以后逐步产生的。当宝宝在日常生活中做出良好的行为的时候,成人就有愉快的表情并且用“好”、“乖”这些词给予奖励;当宝宝做出不良的行为的时候,成人就有不愉快的表情,并且用“不好”、“不乖”这些词给给予批评。在这样的过程中,宝宝逐渐养成一定的道德习惯,以后再遇到类似的场合,宝宝就能不加迟疑地做出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来。而对于不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则会采取一种否定的态度。

幼儿的道德判断是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的。凡是成人表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好的行为;反之,凡是成人表示斥责并说“不好”、“不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坏的行为。因此“好”、“不好”是宝宝最初的道德判断中的两大类别。3岁的宝宝已经能把人分为两类:好人和坏人,例如说,警察叔叔是好人,“小偷”是坏蛋。

但宝宝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还是比较简单的,不能对他们提过高的要求。宝宝还不可能掌握抽象的道德原则,成人只能用简单明了而具体的事例来使宝宝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宝宝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也是不稳定的,经常需要成人加以鼓励和督促。比如,当宝宝看见别的孩子折花的时候,他会说:“妈妈说的,折花就是不乖。”但是也可能过了一会儿,他自己也忍不住地折起花来。

总之,在幼儿期要用合乎宝宝年龄特征的方法来培养宝宝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同时也不要要求太严,期望过高。

孩子有不良行为,惩罚不是上策


导读:惩罚很少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即便一时显示出这种效果,那也是很难持久的。更令人沮丧的是,惩罚很多时候还会强化宝宝的不良行为。

惩罚因何会强化宝宝的不良行为?

惩罚很少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即便一时显示出这种效果,那也是很难持久的。更令人沮丧的是,惩罚很多时候还会强化宝宝的不良行为,带来以下的负面影响:

1、惩罚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虽然越来越多的爸妈意识到“棍棒教育”的弊端,但是当宝宝表现得特别顽劣,而我们又无计可施的时候,还是会不由自主地举起手中的“大棒”,试图尽快解决问题。当然,很多时候,我们确实可以凭借这种方式貌似“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立竿见影”往往不会长久,甚至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下面的场景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妈妈想要宝宝关了电视去洗澡,小家伙却跟没听见似的,继续坐在电视机前不动窝。于是,妈妈提高了声线,继续下达指令。直到妈妈的声音都变了调,变成了一种怪异的吼声,小家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慢悠悠站起身走向洗漱间。再过些日子,即便妈妈对着宝宝吼叫,他也会无动于衷,甚至还会跟妈妈顶上一句:“我不洗澡,我要看电视!”非要妈妈巴掌相向,小家伙才会哭哭啼啼听从指令。

如同上例一样,惩罚常常无法持久有效地解决问题,一种惩罚措施往往只能维持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失去效用,相反,我们还需要不断增加惩罚的力度,才能让宝宝对我们施加的惩罚有所反应。

所以,从批评到怒吼再到体罚,惩罚常常是不断升级的。一旦走上惩罚的路线,爸妈和宝宝之间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宝宝对爸妈的惩罚无动于衷,爸妈的内心因此积淀了更多的愤怒,于是在这种愤怒情绪支配下,爸妈不得不一再加大惩罚的力度,而宝宝在经历了最初的恐惧之后,逐渐过度到无动于衷的状态……

2、惩罚让宝宝习以为常

我们很容易被惩罚最初“卓有成效”的假象所迷惑,继而在改变宝宝行为的“斗争”中陷入惩罚的怪圈。而事后我们却会沮丧地发现,惩罚终究还是无济于事。这就跟我们看恐怖片似的,看多了,再多恐怖的电影都吓不住我们了。实际上,惩罚对于被罚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负面的刺激,它最初具有的那种威慑力会随着惩罚次数的增加而减弱。

因为人类与生俱来就有一种适应环境的能力,不管什么样的刺激,即便这种刺激最初带给我们很强烈的震撼,刺激多了,我们就适应了,习以为常了,不会再给它以格外的关注,所以有“久而不闻其香”,“久而不闻其臭”,“熟视无睹”一类的生理反应。

当我们听到爸妈控制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对着宝宝大声吼叫“跟你说过多少遍,不许……不许……你就是记不住!”的时候,真正需要反省的其实是爸妈,而不是宝宝。经常性的惩罚会让宝宝变得越来越皮,无视惩罚的存在。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没怎么被惩罚的宝宝往往更乖巧,而那些经常挨罚的宝宝反而更顽劣的根本原因。

3、惩罚关注的重心是不良行为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宝宝学说话的阶段,他特别喜欢重复我们刚刚说过的话,如果你对他说:“宝宝说,我要吃饭!”他会跟着重复:“吃饭!”你再说:“宝宝不吃饭!”他通常也会重复:“吃饭!”最后这两个字往往会在他脑海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对那个“不”字,他反而会比较淡漠,因为他关注的是“吃饭”这个行为本身。我们成人也是如此,当听人谈论自己并不怎么感兴趣的话题的时候,常常也会存在类似的现象。

爸妈惩罚宝宝的目的虽然是为了改变他的不良行为,但是任何类型的惩罚方式都是针对行为而来,突出的重心反而是不良行为本身。所以,当我们一边惩罚宝宝,一边冲着宝宝吼叫“不许打人!不许乱扔东西!再打人,再乱扔东西,我就……”之类威胁的话的时候,他接受到的最多的信息恰恰就是“打人”、“乱扔东西”,除了“打人”和“乱扔东西”,他不知道还有别的什么行为是被允许的,于是,爸妈这种处理方式会将宝宝关注的重心转移到那些不被允许的行为本身,当下次再遇到同样的情景的时候,他可能就会想不起别的解决方式,相反,因为惩罚带给他的深刻记忆却会更多地诱使他去“打人”和“乱扔东西”。这样一来,我们的惩罚自然就会背离初衷,进一步强化宝宝的不良行为。

4、惩罚给了宝宝更多负面关注

每个有宝宝的家庭都会看到类似的情景:妈妈对宝宝说过多次不许碰电源插座,当妈妈发现宝宝有这样的企图的时候,立刻大喊:“不许碰电源插座,危险!”宝宝不仅不会停下来,反而会更为顽皮地走上前,将手伸向电源插座。于是,妈妈情急之下不得不“啪”地一声,给他来上一下。

虽然被这样惩罚过多次,但是宝宝的这种行为并没有因此递减,相反,他甚至会故意去做这样的事情,有时候甚至一边走向电源插座,一边对着妈妈坏笑,当妈妈冲他喊叫或者举起手假装要去打他的时候,他会停下来,过一会儿继续这种行为。

类似上例所描述的,惩罚之所以不生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给予了宝宝一种变相的关注,虽然这种关注不是那么令人心情愉悦,但是对于宝宝来说,成功地吸引爸妈尤其妈妈的注意是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即便他受到了惩罚,他也会不惜任何代价地通过他的行为更多地吸引爸妈的注意。

在宝宝表现不错的时候,很多爸妈都会因此松了一口气,赶紧抓紧时间干点别的事情,或者略微休息一会儿,但是只要他表现不好,爸妈关注的重心就会回到他的身上,于是,他就会一再利用这种捣乱的方式来扭转局面,让爸妈将注意的重心转移到自己身上。

树形象,优服务


幼儿教育工作属于一个社会服务业的范畴。作为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为了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四有新人,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的牢记教育教学大纲搞好教育创新工作。

1、加强自身对政治思想的学习。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我积极学习党的章程严格服从党的领导,并从2004年底开展的“永保党员工作先进性”中学习到了以前没有学习过的东西。

2、加强自身素质教育。自从参加教育工作以来我从没有放弃过对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段积极的研、读有关教育的报纸和书刊使我学到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自从园里开展了“五个一”读书活动以来,我积极的找了一些有关教育和非教育的书籍,使我不管是从教育还是人生方面都给我起到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11月份我园里组织学习了《自动自发》一书使我从新的角度认识了怎样认识工作、干好工作、并发扬好的工作作风。

3、积极提高自身专业技巧。在搞好孩子一日生活、学习的基础上我还不断的加强自身专业素质的提高。只有有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育理念,才能在教育体制日趋更新越异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我们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自己不段的更新自己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4、“讲诚信、树品牌、求质量”这句话虽然更适合企业,但句句都与教育分不开。我们的教育就是为社会做服务,服务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进程。所以我们也要,讲诚信。在讲诚信的同时树立自己在社会中的形象。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努力,为幼儿园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案例:超市广告


幼儿生活在幼儿园里,不可避免地要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选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经验和知识作为教育内容,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需要。我班开展的主题活动“超市”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活动的起源

每当“三八”妇女节的时候,我们班的幼儿都有一项为妈妈买礼物、送礼物的活动。孩子们非常喜欢这项活动,尤其是去超市购礼物这个环节。为了使幼儿加深对超市的认识,我们实施“超市”的主题活动。小朋友们纷纷在课外寻找、查阅各类与超市有关的信息与资料。在爸爸妈妈的支持下,孩子们带来了一些资料,这些资料的提供使孩子们大开眼界。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讨论自己以往的一些经历以及自己了解的知识。

一天,尹子力带来了两张“天润发”的广告,邀陈知秋一起“研究”起这份广告,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这是上次我和妈妈去湖州的超市,那里的阿姨送给我的。”子力摊开了广告纸,“这是超市的广告。”

“广告是用来干吗的?”

“广告是让人家知道这家超市有这些东西卖!”子力神气地回答。

“对呀,那让我们看看这家超市是怎么样做广告的,好吗?”

他们听了我的提议后,便仔细地观察起这份广告。他们发现广告上有许多商品的照片,尹子力认为“这些照片是让人家看清楚一点,这些东西是怎样的。”不久,他们又发现照片下面还有一排小字和数字。

“这些数字是什么呀?”陈知秋问道。

“这个是这样东西的价格呀!”子力指着价格介绍说。

“那么这个呢?这个又是什么?”知秋又指着一排小数字说。

“这个是‘125克’,大概是重量吧。”识字的吴睿说着。

陈知秋说:“哦,我知道了,这样卖的人就知道用这么点钱买这些商品合不合算。”他们一页一页地翻过去。

“你看这里价格写的很大外面还有这个。”

“唉,这里的商品有两个价格,上面的价格还了个‘x’。”

“我妈妈说打‘x’的价格是本来的价格,现在便宜了就换了新的、便宜的价格了。”尹子力又迫不及待的将他“取来的经”兜出来了。

“有这么多的东西是便宜的,别人肯定会去他们超市的,那么他们(指超市)的生意肯定会很好的。”

看到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我乘机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也为我们自己的超市设计广告呢?”我的这一提议立刻得到了孩子们的响应。

广告制作

从何处着手呢?孩子们又犯愁。我笑着扬扬手中的广告纸说:“答案呀,就在这张广告纸中。”大家又开始一起从研究“天润发”的广告开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幼儿经讨论后,决定从商品分类开始着手。于是,我们一起建立了商品的网络图。

日用品

装饰品食品

商品

家用电器服装

在了解超市商品的种类后,孩子们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广告上的商品是照片,我们的自制广告上用照片是不大可能的,那怎么办呢?

“那我们自己画商品吧!”卫奕提议。

子力沉默片刻后说:“我觉得还可以剪下画报上的图画,剪贴在广告上。”这的确不失为是个好办法。

我发现他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动手制作。看来此时是不可能再对广告进行进一步观察小结出制作过程中的其他问题了。于是,在现有资料、经验基础上,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欢,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进行了制作。把自己的创意,体现在了广告纸上。

就这样,第一次的广告制作完成了。但是,孩子们并没有满足现状,他们在欣赏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

——商品画的太拢了

——商品种类太少了

——有些商品太大,有些商品太小了

——颜色太黯了,看不清楚

我觉得这些问题抓得特别准确。有些是布局问题,有些是色彩搭配问题,有些是技能问题。我问孩子们:“那我们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想重做。”

“那我们还是再看看别的广告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再找找解决的办法吧!”

于是孩子门又重新琢磨自己准备画的内容。由于其中一些问题还需要经验的积累,他们再一次回到了翻阅资料的活动中。

这次翻阅资料,孩子们开始从单一的宣传单中突破,还关注了广告语及产品的介绍等。为了充实材料,孩子们从家里又带来了一些其他广告的宣传单及各类商品图片。

根据孩子带来的资料,我又带孩子们进一步观察讨论、总结后,孩子们又要开始了自己的创作。

这次孩子们根据上次制作的经验,考虑问题更加充分和全面。比例适当,布局合理,颜色鲜艳,较醒目。有些幼儿还加上了自己设计的广告语。如:第一次,淡淡的;第二次浓浓的;香蕉味的酸奶,再想尝一口!新鲜看得见,吃一口忘不了。……

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令我兴奋,他们利用手中的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创意制作了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广告。让其他小朋友都能知道自己的“创意”,并在活动中“引经据典”地力图使同伴认同自己的“创意”。他们不仅喜欢自己的创作,而且经常阅读同伴的“杰作”这大大加强了孩子们之间的了解。

等当大多数幼儿都操作后,我让幼儿将自己的广告作品一一展出,并评出“最佳创意奖”和“最受欢迎奖”等几个奖项,并让幼儿将广告传发给其他兄弟班级,欢迎他们到我们“苗苗超市”来购物。

案例分析

“超市”案例述说的是一个围绕超市这一主题,由幼儿兴趣热点引发生成的活动内容。如何对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加以引导,我有以下观点。

一)从孩子中来,到孩子中去

与以前的主题教学相比,“超市”的产生,改变了以往由老师按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由老师创意、决定的状况。幼儿在这一过程中的地位变化,促使教师必须更加细致地观察了解幼儿,并适时地提供支持与帮助。孩子的需求就是活动的生长点。作为老师,我们要在满足他们需要的同时,充分利用他们的需求,将活动不断的开展下去。运用生成的方法,主题从孩子总产生,学习动机直接来源于幼儿自身需要,学习中幼儿自主自立,有利于幼儿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更多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

在本案例中,幼儿的兴趣热点是日常生活中产生。孩子们为母亲购物,去超市,而引起,孩子们对超市的探索欲。要想使幼儿的想法更充实、生动,必须利用各种途径丰富幼儿的经验,收集资料是一种很好的途径。由尹子力带来的超市广告,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和兴趣。我及时地注意到这点,并认为由此可引发孩子对创作设计广告的兴趣和热情。于是我便引导他们,让他们为我们开展的“苗苗超市”进行宣传,策划我们自己的广告。这样不仅能满足幼儿的探索欲,同时也想提高孩子的创作水平。

二)教师退一步,幼儿进一步

本案例突出的特点是学习过程中我们让幼儿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幼儿自主学习是以有充分的自由空间作保证的。案例中幼儿之所以有这样的自由空间是我们采取了积极支持的策略,而在这一策略背后,体现了教师退一步与幼儿进一步的辨证关系。

人人常说“多给孩子一点自由空间”。那怎么给,如何给,又始终困扰着我们。而教师退一步,恰恰将问题引刃而解。案例中,让幼儿自己在观察,摸索中吸取经验,获取知识。

当第一次幼儿广告作品展示在幼儿面前时,它的版面布局、色彩搭配及其所包含的内容对幼儿而言都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这种信息的作用于幼儿头脑中已有的经验时,冲突的部分就作为问题被幼儿反映出来,而问题的产生必然促使幼儿动脑想办法加以解决。因此,诸多问题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活动的失败,反而预示着幼儿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教师不必喋喋不休地对幼儿的作品进行讲评,帮幼儿分析原因,找出症结所在。放手让幼儿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观察、经验积累,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

而事实证明,面对已发现的问题,幼儿确实没有采取回避、退缩的态度,而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和高涨的热情去解决问题。通过讨论,明确了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且把自己的关注点再次放到查阅资料上。表面上是无用功的过程,制作好后,又重新回到最初的查资料上。请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与材料、同伴、教师不断的进行互动,提高了幼儿的学习能力,充分挖掘孩子自主的学习潜力。

当然,这里讲被动,并非是要求教师完全无所作为,而是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教师除了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幼儿学习中表现出任何的举动反应都乐意接纳,有意识为幼儿腾出空间,同时还要提供创设条件,对幼儿的自主努力进行积极的支持和推动。案例中,从观察活动开始,至相关的设计活动,我们通过敏锐的洞察,及时从幼儿那里得到重要的信息,并据此及时地调整自己的策略,并在必要的时候为孩子的活动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我们认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是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努力的。

父母如何改造消极性格的孩子


导读:造一个性格畏缩且消极的孩子,父母首先应制造一个没有压力、宽松的环境,让比较内向的孩子一起嬉戏,彼此之间便没有自卑感,这样能使他们主动开口。如果让这类孩子与年纪较幼小的孩子一起游玩,也可以使其消极的态度大为改善。只要让这些孩子们拥有自信,经过一段时日,自然能与同龄玩伴相处和谐。

内向型的孩子遇事总畏畏缩缩,这种消极态度令他们的父母非常焦急。为了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一些父母心急地再三责骂“你怎么这样死气沉沉”,或是“你就不能活泼一点吗”,要不然就是以鼓励的方式对他说“好好加油吧!”。然而,这两种方式皆难奏效。因为愈加斥责,就愈容易使孩子畏缩、消极;反之,给与鼓励又会形成孩子心理上的负担,使他更为畏缩,尤其是以命令式语气,对孩子负面影响有正面之刺激。最不应该的是在他人面前说:“这个孩子太内向、消极……”

当然,也有不少父母做得比较耐心,鼓励自己的孩子与积极活泼的朋友一起游玩。内向的孩子与活泼好动的孩子相处,反而会形成更大的压力,内心在无形中形成了一堵心墙。因此,当对方露出不满意的表情时,则更加深了伤口裂痕,此举不仅不能使孩子“近朱者赤”,甚至加深了他的自卑感。

专家表示:改造一个性格畏缩且消极的孩子,父母首先应制造一个没有压力、宽松的环境,让比较内向的孩子一起嬉戏,彼此之间便没有自卑感,这样能使他们主动开口。如果让这类孩子与年纪较幼小的孩子一起游玩,也可以使其消极的态度大为改善。只要让这些孩子们拥有自信,经过一段时日,自然能与同龄玩伴相处和谐。

总而言之,让消极的孩子拥有自信,时日一久,自然可以改变其原有的态度,因此,与其斥责个性怯懦、消极的孩子,不如让他们拥有自信。

幼师资料《广告有消极不良的儿童形象》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师资料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有创意的幼师述职报告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儿童情绪消极的5种对策 孩子有消极情绪,是最正常的事儿,父母在这时候,应该妥善处理孩子的消极情绪,其基本原则是: 1.不能妄加责备 有的父母对于孩子这些消极情绪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或一味加以责备,这不是恰当的。 例如,一个受到...
    2021-10-14 阅读全文
  • 厌学儿童的不良心理 具有厌学情绪的孩子,在受到挫折时,不是分析原因,而是回避现实,想法改变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往往容易沉湎于以往成功的回忆中。这些孩子的行为方式、心理特征、思维活动都与这些孩子的年龄不相称,这种自慰心理表...
    2021-09-04 阅读全文
  • 儿童养成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 坏习惯往往是一种顽疾,一旦形成,改起来就难了。并非每一个孩子都幸运能够轻而易举地改掉。所以做家长的与其坐待孩子形成坏习惯后再费尽心思地帮他去改,不如提前了解坏习惯的家庭成因,早做预防。这在家庭教育中显...
    2021-12-28 阅读全文
  • 孩子有不良行为,怎么处理? 导读:幼儿的道德判断是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的。凡是成人表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好的行为;反之,凡是成人表示斥责并说“不好”、“不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坏的行为。 l岁宝...
    2021-08-18 阅读全文
  • 防止不良宝宝行为有七招 1.设定简单明了的规矩 你可以这样想:如果你把话说死,不留下重新解释的空间,就可以避免以后的争论。好好琢磨琢磨下面两句话的区别:“哦,好吧,你可以吃一块饼干。”(这给你的孩子留下了无穷的希望,也许要第...
    2021-03-30 阅读全文

孩子有消极情绪,是最正常的事儿,父母在这时候,应该妥善处理孩子的消极情绪,其基本原则是: 1.不能妄加责备 有的父母对于孩子这些消极情绪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或一味加以责备,这不是恰当的。 例如,一个受到...

2021-10-14 阅读全文

具有厌学情绪的孩子,在受到挫折时,不是分析原因,而是回避现实,想法改变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往往容易沉湎于以往成功的回忆中。这些孩子的行为方式、心理特征、思维活动都与这些孩子的年龄不相称,这种自慰心理表...

2021-09-04 阅读全文

坏习惯往往是一种顽疾,一旦形成,改起来就难了。并非每一个孩子都幸运能够轻而易举地改掉。所以做家长的与其坐待孩子形成坏习惯后再费尽心思地帮他去改,不如提前了解坏习惯的家庭成因,早做预防。这在家庭教育中显...

2021-12-28 阅读全文

导读:幼儿的道德判断是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的。凡是成人表示赞许并说“好”、“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好的行为;反之,凡是成人表示斥责并说“不好”、“不乖”的行为,宝宝便认为是坏的行为。 l岁宝...

2021-08-18 阅读全文

1.设定简单明了的规矩 你可以这样想:如果你把话说死,不留下重新解释的空间,就可以避免以后的争论。好好琢磨琢磨下面两句话的区别:“哦,好吧,你可以吃一块饼干。”(这给你的孩子留下了无穷的希望,也许要第...

2021-03-3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