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宝宝学会用厕
发布时间:2021-11-26 宝宝入园 让幼儿园安静的游戏 家长哄宝宝睡觉故事导读:如何让宝宝学会上厕所,常是妈妈感到烦恼的事。专家提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规律,关键在于采用适合他的方法。
如何让宝宝学会上厕所,常是妈妈感到烦恼的事。专家提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规律,关键在于采用适合他的方法。
不必过早强求学用厕
情景:嶙嶙从3个月起开始不用纸尿裤,妈妈总把她背在背上,并能很准确地观察出女儿的“动向”。虽然每天可能会紧急备战20来次,但是却让嶙嶙10个月就已经可以定时坐在尿盆上大小便了。到了1岁半,嶙嶙基本上能解决便便问题。
专家提示:妈妈在嶙嶙上厕所的训练上开始的比较早。由于妈妈能仔细观察孩子的表现并能准确处理,使嶙嶙掌握了使用便盆的技能。其实嶙嶙此时还不具备自我控制大小便的能力,孩子有这方面的意识最早也要到18个月,有些孩子甚至要到3岁或更晚。因为这需要孩子把肚子胀的感觉和上厕所的行为联系到一起,并告诉自己想大小便就要上厕所。这不是提早训练就能解决的,所以妈妈们一定不要强求孩子。
引导孩子用厕主动性
情景:乐乐23个月就开始对厕所产生兴趣,尤其是对冲马桶这个环节。去别人家做客时,他总是喜欢到卫生间按一下放水龙头。平时有尿意时,他就会站在那里一动不动,这时妈妈会把他抱进厕所。渐渐地,乐乐不再尿裤子了……
专家提示:虽然对23个月的孩子来说,养成上厕所的习惯还比较早。但是乐乐妈妈与孩子的关系处理得很好,能时刻观察孩子的表现,及时领他进厕所,并且让他享受冲马桶的乐趣。乐乐用厕习惯的养成,更多的不是由于父母的主观要求,而是借助孩子自己的主动性。
让孩子逐渐摆脱习惯
情景:3岁的鲁鲁上幼儿园前3个月,还在穿纸尿裤。妈妈为此很不安,便给他买了个漂亮的红便盆,开始训练鲁鲁。之后,鲁鲁在家能够较好地用便盆大小便,可是外出时,鲁鲁就不愿意用那里的卫生间,只有当他的小便盆放在厕所时,鲁鲁才愿意拉臭臭,还是让妈妈感到苦恼。
专家提示:一般来说,幼儿园不会硬性要求孩子不能穿纸尿裤,因为这违背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表”的规律。鲁鲁在外不肯用厕,主要是他不能获得在家用厕的感觉。很有可能是对那些空间比较大的洗手间产生某种恐惧,如粗粗的管道和大大的冲水声音。所以妈妈可以与幼儿老师沟通,尝试让鲁鲁把自己的便盆带到幼儿园,然后再帮助他适应幼儿园的环境,逐渐摆脱自己的便盆。
允许孩子偶尔尿裤子
情景:4岁多的君君早在一年前就能独自上厕所了。但是每两个月总会有一次尿裤子。每当这时,她就会对妈妈说:“不怪我呀,这是屁屁没有跟我说!”妈妈对此很不理解,这是孩子玩得太疯造成的,还是孩子故意的呢?
专家提示:君君的这种反复和她受到的压力有关。那些注意力容易集中在某一件事上的孩子很容易出现这样的状况,因为他们瞬间的注意力还有待提高。通常情况下,孩子事先知道有便意,但是信息传递到大脑常会慢半拍,出现尿裤子也就很正常了。所以当孩子聚精会神地在玩时,父母不妨适时提醒她:“君君,是否该上厕所了?”Yjs21.com
尿床后别埋怨和责怪
情景:5岁的丽丽常让妈妈感到烦恼,白天她什么事都没有,一切正常。可就是到了晚上,隔三差五就要尿床。
专家提示:确有不少孩子到5岁还在尿床,他们并没有患任何疾病。可能是他睡得太沉,即使憋尿了也意识不到。丽丽父母每天晚上可以在孩子临睡前提醒她上一次厕所,或者成人准备关灯就寝时再叫她去小便一次。重要的是,当孩子尿床后,父母不要埋怨和训斥,不然容易让孩子产生焦虑和暗示,反而造成不良后果。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如何让宝宝学会知错就改
导读:幼儿往往缺乏是非观念、责任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认识不足,不知道改正。随着道德感、羞耻感等高级情感的发展,幼儿将逐渐学会知错就改。
培养幼儿知错改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幼儿往往缺乏是非观念、责任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认识不足,不知道改正。随着道德感、羞耻感等高级情感的发展,幼儿将逐渐学会知错就改。
家长应正确对待幼儿所犯的错误,避免使用责骂、逼迫等粗暴方式,这不仅不会帮助幼儿认识错误,反而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
1?让宝宝学会认错
宝宝没有学会道歉,可能是因为不懂得是非概念,不知道生活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更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改正错误。因此,家长切不可对宝宝动辄责备,应耐心地告诉宝宝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
认错需要一定的勇气。宝宝不敢认错,可能是害怕承担后果,家长应给宝宝一种安全感,告诉宝宝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只要改了就是好宝宝,避免宝宝产生畏惧感。
2?宝宝犯错要及时纠正
当宝宝做错事时,家长应及时地给予并纠正,让宝宝知道错误不是不可挽救的,只要改好了,就可以得到原谅。家长千万不要在宝宝做错事后,一味地批评、指责宝宝,这样易导致宝宝产生逆反心理,以后犯错时就会总想找借口推托。
对懂得道歉但又频繁犯错的宝宝,家长不仅要注意宝宝的言语道歉,更要关注宝宝改正错误的行为。
因此,如何处理宝宝所犯错误的方法,比宝宝犯的错误更值得家长思考。
3?家长应学会向宝宝认错
传统的家庭观念认为家长向宝宝道歉,会丧失自己的威严,所以,不少家长为了维护作为大人的面子,仍然坚持即使做错了也不向孩子认错。
研究显示,父母向孩子认错,不仅可以融洽家庭关系,并且可以用现身说法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有错的时候,认错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父母向宝宝认错,不仅不会因为认错而丧失尊严,反而会让宝宝更加尊敬。
如何让宝宝敢做敢当?
导读:孩子做了错事,由家长替孩子认错、向别人道歉,其用心是出于疼爱孩子。然而,这种“疼爱”不是真正的疼爱,它在客观上是在袒护孩子的过错,孩子既不能从中获得应有的教训,也不能树立起对自己言行的责任感。从而也不可能谨慎自己的言行,很可能还会重犯过去的错误。
孩子做了对人没礼貌或损害别人利益的事,要不要孩子向别人赔礼道歉?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懂什么,非要道歉不可的话,由家长替孩子道歉就行了。这种处理方式是错误的——
日本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学者高桥敷先生,在他《丑陋的日本人》一书中,曾详细记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当年,高桥敷先生在秘鲁一所大学任客座教授,曾与一对来自美国的教授夫妇比邻而居。有一天,这对夫妇的小儿子不小心将足球踢到了高桥先生的家门上,一块花色玻璃被打碎了。
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高桥先生和他的夫人按照东方人的思维习惯,估计那对美国夫妇会很快登门赔礼道歉。然而,他们想错了。
那对美国教授在儿子闯祸之后,根本就没有出现。
第二天一大早,是那个孩子自己,在出租车司机的帮助下,送来了—块玻璃。小家伙彬彬有礼地说:“叔叔,对不起。昨天我不留神打碎了您家的玻璃,因为商店已经关门了,所以没能及时赔偿。今天商店一开门,我就去买了这块玻璃。请您收下它,也希望您能原谅我的过失。这种事情再也不会发生了,请您相信我。”
理所当然地,高桥夫妇不仅原谅,而且喜欢上了这个通情达理的孩子,他们款待孩子吃了早饭,还送他一袋日本糖果。
事情本来可以划上“句号”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当孩子拿着那袋糖果回家之后,那对美国教授却出面了。他们将那袋还没有开封的糖果还给了高桥夫妇,并且解释了不能接受的理由:一个孩子在闯了祸的时候,不应该得到奖励。
在他们看来,这个小“男子汉”应当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担起他能负的责任了,这孩子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为了赔偿这块玻璃,他几乎花掉了自己存折上所有的零花钱。但是,他决不会因此得到家长一分钱的“财政补贴”,如果钱不够的话,父母可以考虑借钱给他,但他必须有自己的还款计划。比如,早晨为附近的邻居送牛奶、取报纸,周末为别人修剪草坪,节约自己每周的零花钱,等等。之所以这样做,是让他为自己的过失付出代价。只有付出这种代价之后,他才能接受这个宝贵的人生教训。
孩子做了错事,由家长替孩子认错、向别人道歉,其用心是出于疼爱孩子。然而,这种“疼爱”不是真正的疼爱,它在客观上是在袒护孩子的过错,孩子既不能从中获得应有的教训,也不能树立起对自己言行的责任感。从而也不可能谨慎自己的言行,很可能还会重犯过去的错误。
孩子小时候,一般还不会做出太“出格”的事,但由于家长总是出面认错,代孩子“受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有家长给他“兜着”,很容易放任自己的言行,逐步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到那时候,家长可就后悔莫及了。
中国有句古话:“好汉做事好汉当。”孩子做了损害别人利益的事,让他自己向人家道歉,赔偿损失,这不仅是为了取得别人的原谅,更重要的是使他从小就对自己的言行切实负起责任来,这对增强孩子的自律精神、谨慎言行,以便将来独立地全面承担人生的责任和义务,顺利地进入社会生活,是非常有好处的。
如何不让宝宝吮手指?
导读:几个月的小宝宝啃手、吮手指是认识世界以及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宝宝通过对不同物体,包括自己小手的舔、咬,来感受外界物体的不同;啃手、吮手指还能满足吸吮的需要,给小宝宝暂时的安慰,当他单独一个人时、感觉饥饿时、临睡前,啃手、吮手指明显增加。如果父母处理不当,如在宝宝需要安抚、陪伴的时候没有给予及时、足够的关注,就会使这种行为延续,到宝宝两三岁时,还时不时地需要吮拇指、咬手指来进行自我安慰,甚至一直持续到上学以后。
同样是吃手,不同年龄的孩子做出来,感觉就不一样:三四个月的小宝宝将小手放进嘴里,津津有味地又啃又咬,你会觉得憨态可掬,惹人喜爱;两三岁的宝宝将大拇指塞进嘴里吸吮或不停地咬手指,你会皱皱眉头,觉得不太卫生;而当一二年级的孩子还时不时地咬指甲、吮拇指,你会认为这是一种坏习惯,需要马上纠正!所以,吮拇指、咬指甲虽然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但是迟迟存在,就演变成了一种不良的习惯。
吃手背后的故事
几个月的小宝宝啃手、吮手指是认识世界以及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宝宝通过对不同物体,包括自己小手的舔、咬,来感受外界物体的不同;啃手、吮手指还能满足吸吮的需要,给小宝宝暂时的安慰,当他单独一个人时、感觉饥饿时、临睡前,啃手、吮手指明显增加。如果父母处理不当,如在宝宝需要安抚、陪伴的时候没有给予及时、足够的关注,就会使这种行为延续,到宝宝两三岁时,还时不时地需要吮拇指、咬手指来进行自我安慰,甚至一直持续到上学以后。
不过,也有一些孩子吃手、咬指甲并不是从小延续而来的,而是在环境发生某些变化时或在受到某种挫折而情绪波动时出现。因此,当你发现孩子突然出现咬指甲、吮拇指,或这些行为明显增加时,不要一味指责孩子,而应该了解孩子最近有什么改变,是否有什么问题让孩子感觉紧张、担忧,需要用这种方式进行自我安慰。比如很多孩子在刚入园时由于环境变化,吮拇指、咬指甲明显增加;学习压力大,与同学、同伴关系不佳,或家庭发生某些变动等都会诱发或增加孩子的这种行为。此外,如果父母自身也有咬指甲的习惯,那么孩子在你的潜移默化中也很容易形成这样的习惯。
6招,可以让他不吃手
想让宝宝不吃手,你得有点妙招才行——
1、对于1岁以内的小宝宝来说,吮手指是一种正常的行为,就让他好好享受一下“蜜”手指的滋味吧,不用去阻止他。
2、两三岁宝宝的还在吮手指,可以采用赞扬的口吻对他说:“宝宝长大了,不吃手指了!”也可以告诉他:“手太脏了,不能放进嘴里,否则要生病的!”
3、再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告诉他手指缝里有很多脏东西,有会使人生病的细菌,还有铅等有害物质,会影响健康。甚或可以和孩子一起在网上搜一搜,看看我们的手指缝里究竟有什么脏东西,这样可以增加孩子克服这种坏习惯的动力和决心。
4、仔细观察孩子在什么时候比较容易出现这些行为,有的放矢地给予帮助。如,很多孩子咬指甲是在做作业有困难时,家长除了提醒以外还要在学习上给予帮助;也有不少孩子是在看电视或无聊发呆时咬咬指甲,那么家长就需要花一点时间多陪陪孩子,与孩子一起做手工等,既能减少咬指甲,又增进亲子关系。
5、当发现孩子正在咬手指时,可以心平气和地拉出他的小手,然后陪他玩一会儿,让他小手忙得没功夫塞进嘴里。
6、如果在家无法帮助孩子把吃手的毛病改掉,可以带孩子到医院进行矫正。儿童口腔科可以采取很多措施管住孩子的不良习惯。医生会根据孩子的情况来设计矫正措施,就像量身订制服装一样。
给爸爸妈妈的提醒
●要想让孩子改掉吃手、咬指甲的习惯,最有效的办法是表扬。只要孩子有一点点进步就应该给予表扬,千万别“吝啬”。
●坏习惯的形成需要时间,而好习惯的培养也同样需要时间,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
如何让宝宝不再抠鼻子
导读:宝做事情的意识性还不强,抠鼻子往往是不知不觉的行为,你的大惊小怪反而会提醒他:原来这样做能得到妈妈的关注,反而不利于习惯的改正;更不能呵斥,甚至打骂,这样做会打击宝宝尚未成熟的自尊心,阻碍身心的健康发育。能怎么做呢?装作没事的走过去,拉着他的手去做游戏。
宝宝又不自觉地把手指塞进鼻子里,又脏又难看,如何才能改正这个坏毛病呢?抠鼻子,宝宝这个坏习惯可真是让人发愁,既不卫生,又不美观;强迫他改正,还怕伤害小家伙的自尊心,该怎么办呢?看来只有了解行为的原因所在,才能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冷静找原因
宝宝的行为都是有因可循的,从生理与心理两方面来看,抠鼻子的原因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
1、生理兴趣
宝宝的好奇心很大,对自己的身体更加不例外,会用他独特的方式去探索,体验身体器官的神奇,也许鼻孔对于他来说,就像一个小山洞,一定要知道里面有什么!
2、缓解压力
宝宝在不断探索自己周围的世界,往往会有一些让他感到困惑不解的事情,这个时候,为了缓解内心的压力,安抚自己焦躁的情绪,宝宝可能会寻求某种动作来排解,比如咬手指、抠鼻子等。
3、病理原因
因为季节变化、环境卫生等因素,宝宝的鼻子会出现过敏症状,痒痒的、干干的,让宝宝忍不住去抠:还可能因为感冒,导致流鼻涕,鼻腔充血不通气,鼻涕凝固粘在鼻孔里,让宝宝感觉不舒服,刺激他用手去抠来摆脱不适。
恰当找办法
了解了宝宝抠鼻子的真正原因,该如何对症下药,帮助他克服不良习惯呢?
摆正心态要冷静
宝宝做事情的意识性还不强,抠鼻子往往是不知不觉的行为,你的大惊小怪反而会提醒他:原来这样做能得到妈妈的关注,反而不利于习惯的改正;更不能呵斥,甚至打骂,这样做会打击宝宝尚未成熟的自尊心,阻碍身心的健康发育。能怎么做呢?装作没事的走过去,拉着他的手去做游戏。
快让小手忙起来
宝宝天生就爱玩,抠鼻子那是无聊时候做的事情,小手忙起来,谁还顾得上小鼻子!
言当玩具。手偶可是摆脱坏习惯最有效的玩具,戴在小手上,还有空抠鼻子吗?坐车、走路的时候,可以和宝宝一起互动,打发无聊的时间;
少点空闲。宝宝一闲下来,难免会重操旧业,多安排些亲子游戏,让宝宝在玩积木、捏面团的游戏中,慢慢忘记自己的小动作;
及时叫停。玩游戏的过程中,宝宝也舍不自觉地去抠鼻子,及时地抓住小手,把它放在玩具上面,自然而然地化解“危机”。
教会宝宝学干净
鼻子里有脏东西,当然不舒服。要时常给宝宝进行清洁,注意生活环境的改善,保证鼻腔的通畅,也是抑制坏习惯的途径之一。
定期吸鼻子——用漂亮的吸鼻器吸引宝宝的注意,养成定期吸鼻子的好习惯。
随时擦鼻涕——在宝宝的胸前挂一块小手帕,培养宝宝良好的卫生习惯。
保证空气湿润——天气干燥的时候,要保证生活环境的湿润,多吃水果多喝水,必要时可以借助加湿器来帮忙。
卫生好习惯——要勤剪指甲,勤洗手,避免细菌的快速传播。
小贴士
如果宝宝的行为没有好转,甚至有加剧的状况,要及时咨询医生,检查鼻腔是否有炎症,或者是否有精神方面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