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边吃边玩宝宝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1-11-25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小朋友挑食厌食怎么办 在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导读:如果孩子偶尔会一边吃饭一边玩耍,也算正常;如果孩子每一顿饭都是这样,那就肯定有原因,需要家长去正确处理了。
阿勇今年5岁,他勇敢而聪明,十分招人喜欢,可阿勇有一个吃饭拖拉的毛病。他吃饭时喜欢吃一口就玩好一阵子,才再吃下一口。妈妈不得不每次守在他身边,训斥他,要求他把剩下的饭吃完。阿勇对于妈妈的训斥,似乎不以为然,依然慢腾腾的。
妈妈经常为此伤透了脑筋,不明白阿勇为何干别的事情,风风火火,而一吃饭,却慢腾腾的。
专家分析
5岁的小孩吃饭爱玩耍是正常的。这个年龄段的小孩是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去做一样事情,他们的注意力一般不会超过20分钟。如果家长吃饭的时间比较长,那么孩子就难以坐得住了。孩子的天性是爱玩,在玩的时候,他能体验乐趣,也能发展智力。如果孩子偶尔会一边吃饭一边玩耍,也算正常;如果孩子每一顿饭都是这样,那就肯定有原因,需要家长去正确处理了。
阿勇吃饭拖拉,妈妈担心孩子吃得不够,饭菜凉了对肠胃不好,更担心他形成不良的饮食习惯,于是无奈地守着他、训斥他。妈妈成为了孩子吃饭这个行为的负责者,既然有妈妈负责,孩子是尽其天性,吃一会就玩一会,他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如果让孩子自己承担责任,也许情况会有所好转。如果家长不忍心孩子受苦,就不容易做到让孩子对身体负责。在孩子一边吃一边玩的时候,家长一边追一边指责,孩子的行为就固定下来了。家长的追和责备是对孩子行为的强化,孩子从中也享受着妈妈的照顾和关注,他吃饭爱玩耍的行为就很难得到改变了。
专家支招
1了解清楚原因。家长要了解孩子是喜欢吃饭慢一点还是因为不想吃。如果是前者,家长们吃饭的速度要与孩子一起调整,其实吃饭太快也不利于消化。如是后者,家长也要找找原因,是零食吃多了还是口味不对?
2订立家庭规则。规则内容可以有:吃饭的时间是多长,时间到了,碗筷要收;吃饭以外的时间不能吃其他主食;什么时候不允许吃零食。把家庭规则告诉孩子。家长和孩子都需要遵守规则。时间到了,孩子没有吃完,也不要管他,让他承担行为的后果。
3不要过多责备。在责备中,孩子对自己的印象和认识就固定下来了,他会认为“我是一个吃饭拖拉的孩子”。家长可以把责备换成鼓励,比如说:“宝宝是个男子汉了,妈妈相信你是遵守规则的好孩子,是可以对自己身体负责的。”
4设立缓冲期。如果家长觉得一下子放手有困难,可以设一个缓冲期。比如,可以告诉孩子,前三天还会陪伴他吃饭,三天后就要他自己吃饭。吃饭时间的规定也可以从长到短,让孩子适应。但是,家长注意,只要成为规则就必须按此执行,否则,规则对孩子就没有用了。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编辑推荐
对“软硬不吃”的宝宝怎么办?
导读:“软硬不吃”的孩子确实让人很伤脑筋,对他来“软”的吧,比如给他戴戴高帽子,他本来就够自以为是、不管人家感受了,再听好话,那岂不是更不可一世吗;对他来“硬”的吧,他好像压根就看透了大人的伎俩,知道自己也吃不了多少苦头,所以比大人还“硬”。这样的孩子如果不及早引导,那么日后的行为将更难以规范,而且难免会出现问题。因此,做父母的,一定要重视孩子“软硬不吃”的问题,及早给以调整。
洋洋是个5岁的小男孩,特别调皮,在幼儿园里不是抢人家小朋友的玩具,就是有事没事招惹其他小朋友。老师跟他讲道理,他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而且还会大哭大闹地耍赖。有时候,老师为了激励洋洋,对洋洋说:“洋洋,如果你今天和小朋友友好,老师就奖励你一个大大的红五星。”换做其他小朋友,肯定会很兴奋得点点头,可洋洋却满不在乎地说,“我家里有好多好多五角星呢!”在家里,更是了得,仗着有爷爷奶奶护着,不管爸爸妈妈对他多“凶”,他都不怕,而且还故意挑衅:“我才不怕你们呢!”真是个“软硬不吃”的小家伙……眼看再一年,洋洋就要入学了,这样子可怎么能行呢?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着急,但不知怎样做才好?
为何会“软硬不吃”
像洋洋这样“软硬不吃”的孩子确实让人很伤脑筋,对他来“软”的吧,比如给他戴戴高帽子,他本来就够自以为是、不管人家感受了,再听好话,那岂不是更不可一世吗;对他来“硬”的吧,他好像压根就看透了大人的伎俩,知道自己也吃不了多少苦头,所以比大人还“硬”。这样的孩子如果不及早引导,那么日后的行为将更难以规范,而且难免会出现问题。因此,做父母的,一定要重视孩子“软硬不吃”的问题,及早给以调整。
和所有的问题一样,要想改善洋洋“软硬不吃”的状况,首先要明确为什么洋洋会“软硬不吃”——
1、“软的不软,硬的不硬,我当然都不吃了”
这是洋洋“软硬不吃”的第一个原因,也是极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我们知道,任何有效的办法都必须是“到位”,否则只能是事倍功半或者事与愿违。“软”并非说一车好话或者给一大堆好东西,“硬”也不是打屁股或者罚站之类的处罚。真正的“软”是软到孩子的心里,让孩子觉得得到了所需要的,改变是聪明而值得的;而真正的“硬”也是硬到孩子的心里,让孩子觉得不改变是不可能的,必须要改变。而对洋洋的“软”和“硬”很可能因为流于表面而变得无效——
比如,对于洋洋“抢人家玩具”或者“招惹其他小朋友”的行为而言,其真正的需求并非“故意让小朋友哭或生气”,而是“想和小朋友玩,引起小朋友的注意”,所以如果老师或者家长只和洋洋讲一番“和小朋友要友好”之类的“软”道理,对洋洋当然没有什么本质帮助,洋洋自然也不会或者难以听从了。
再拿“硬”的来说,“硬”的根本性就在于“明确、严格与一致性”。所谓“明确”,就是对哪些行为合理或者哪些行为不合理,有明确的规定;“严格”,就是对违反基本规则的行为坚决地予以指正;“一致性”就是只要出现某种不合理的行为,都会得到同样的回应或处置。对于洋洋而言,这三点可能都不够“硬”:首先,洋洋的家人或者老师是不是对洋洋有一套明确的行为规定呢?比如明确地指出什么是“友好”——“和小朋友在一起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其次,洋洋的家人或者老师是不是留意洋洋的不合理行为呢,会不会常常用“等长大了自然就好了”的理由自我安慰呢?还有,在洋洋出现不合理行为的时候,家人或者老师是不是大多会给以一致的回应呢,比如,只要洋洋耍赖,就不予理睬。
请洋洋的家人和老师仔细想想,平时对洋洋的“软”和“硬”是否到位了,是否能让洋洋的心为之所动。
2、“大人一会软,一会硬,我也不知道该吃哪一套”
如果说前面一点是“软”和“硬”单独运用不当的话,那么这个原因就是“软”和“硬”配合运用的问题了。是的,对于孩子而言,既要讲“软”道理,也要用“硬”规则,二者如果能巧妙结合,效果当然会好;但如果二者配合不当,就会造成洋洋这样的感觉“大人一会软、一会硬”的混乱感觉。之所以会出现混乱,往往是因为大人的情绪化,大人缺乏内在的一致性:当心情好的时候,对洋洋的不合理行为常常“宽大处理”,说几句就好了;而心情烦躁的时候,对洋洋同样的不合理行为则会“狂风暴雨”一通,美其名曰“不打不成材”。原本不管是“软”还是“硬”,都是为了让洋洋懂得行为规则,理解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学会自我控制;但这样的“软硬兼施”,只会让洋洋觉得行为结果取决于大人的情绪,与自己怎么做无直接关系。说到底,这还是一个“一致性”的问题,不仅“硬”要强调一致性,“软硬兼施”也要讲究一致性。
3、“爸爸硬的时候,奶奶不让,我当然就不吃‘硬’的了”
这是最通常的一个原因了,就是因为大人之间的不统一而造成孩子的行为规则缺乏。这一点很好理解,你想想看:本来老虎是很让人敬畏的,但如果被关在了铁笼子里,还有几分恐惧呢?生活中,如果爸爸在对洋洋来“硬”的,而其他的家庭成员(比如爷爷奶奶)却一个劲劝阻爸爸,那还能怎么“硬”呢?这其实是洋洋最得意的心底话了——“因为有‘笼子’挡着,我才不怕你呢!”
“软硬兼施”战略
既然明确了原因,那么“怎么做”相信大家也已经心中多少有数了。下面介绍几个具体做法,供洋洋的家人和老师参考——
1、软要软到心底里
所谓“软”,其真正的含义应该是“理解、包容、鼓励与引导”,具体到孩子的行为时,应该是:
(1)要理解孩子的行为,明白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比如,同样对于洋洋“抢人家玩具”或者“招惹其他小朋友”的行为而言,如果老师或者家长能够“点明”洋洋的行为需求——“老师/爸爸妈妈知道,洋洋其实并不想惹小朋友生气,只是想和他们玩,是不是?”那么,就可能“软化”洋洋的“铁石心肠”。
(2)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以包容,给洋洋改善的时间与空间,而不急于求成。如果我们不是一下提“洋洋,如果你今天和小朋友友好,老师就奖励你一个大大的红五星”,而是说“洋洋,如果你可以和嘉嘉一起玩积木,老师就奖励你一个大大的红五星”,这样会不会更好呢?
(3)鼓励当然就是我们常说的“正强化”,也就是对积极行为的及时表扬和奖励。对于年幼的孩子,与其揪着他的“不良行为”,不如抓住他的“良好行为”给以强化、巩固,用塑造积极的行为来使不良行为自行消退。家长和幼儿园老师都要多用积极引导的方式来塑造洋洋的合理行为,而对洋洋的不合理行为多用“冷处理”的方式,让他自然消退;双方可多用积极的语言来刺激洋洋,让洋洋树立新的自我认识,比如:洋洋挺关心小朋友的,昨天文文哭了,他就跑来告诉我了……
(4)引导就是要告诉孩子“该怎么做”,而不是只告诉孩子“不可以这样做”。幼儿园老师可以充分发挥同伴榜样的作用,请“懂事”的小朋友多与洋洋玩,让洋洋不知不觉地受到积极影响。
2、硬要硬到骨子里
前面已经说过,“硬”的根本性就在于“明确、严格与一致性”。所以,可以尝试这样做:
(1)详细地列出洋洋与同年龄孩子的行为差距。家长可以与幼儿园老师做一次深入的沟通,请老师帮忙将洋洋与同年龄孩子的行为差距列出来,越具体越好。
(2)洋洋的家人可以请专业权威人士(如教育专家)来做洋洋爷爷奶奶的工作,请爷爷奶奶积极配合。
(3)全家根据洋洋的行为,制定一套循序渐进的家庭规则,对洋洋的任性行为给以控制,树立家长权威;该行动前最好去咨询一下有关专家,学习必要的行为控制方法(如:冷处理、代币法等)。
(4)有意识地引导与示范洋洋用积极的行为方式来表达愿望,并寻求愿望的满足,比如:如果洋洋用“哭闹”的方式来求得满足,则全家要统一“拒绝”,因为越是满足他,就越会助长他将该行为延续下去;而一旦该方式连续遭到全家“拒绝”(尤其是爷爷奶奶态度的转变),洋洋将寻求新的行为方式,这个时候要注意积极引导与示范,告诉洋洋“可以这样做……”
(5)与幼儿园老师达成默契,配合幼儿园里的奖惩制度,不要让孩子在二者之间钻空子,比如:幼儿园不奖励的东西,反正家里会给的。
宝宝不吃饭,妈妈怎么办?
“我女儿现在21个月大,最近忽然她十分不喜欢吃东西,喂她吃什么她都头一歪,‘牙关禁闭’,反正就是坚决拒绝进食。我知道她一定很饿,所以我很着急,我该怎么办?”——小廖妈妈,广州
对症下药,习惯和氛围很重要
宝宝厌食是妈妈们头痛的问题,首先,你要找出引发厌食的主要原因:1、喂养方式不当导致宝宝厌食(强迫他进食,进食时被训斥);2、宝宝注意力分散而产生厌食(如边吃饭边看电视,玩玩具,听故事等)3、吃饭前是否有先吃零食的习惯。
面对各种症状,妈妈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做法:1、吃饭要定时,并培养宝宝坐在固定的位置上吃饭;2、吃零食要控制时间和数量,勿让零食影响正餐;3、吃饭时环境要安静,把电视关掉,玩具等都收藏起来;4、吃饭时气氛要愉快,无论宝宝犯了什么错误,都不要在吃饭时进行训斥;5、鼓励宝宝吃完饭再去玩;6、在吃饭前半小时进行适量的活动,可以增进孩子的食欲;7、鼓励宝宝自己动手吃饭,或者和妈妈搞比赛;8、可把发面食物作成各种点心,再起上新鲜有趣的名称,宝宝觉得新奇,就能够多吃些;9、可以给宝宝讲食物的营养价值,让他知道吃饭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10、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千万不要恐吓宝宝。——郑红,济南
对说话重复的宝宝怎么办?
导读:孩子的重复行为揭示: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
其实,婴幼儿“喜爱重复”的行为,不是“固执”或“一成不变”,这是他们的特性。一般来说孩子“喜爱重复”有着自己的用意。
月月今年快3岁了,特别聪明乖巧,可有一个“坏”习惯让妈妈非常担心,就是月月喜爱重复地做某件事情。
孩子的重复行为揭示: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
在爱中进行重复共读曾听见一位父亲象拆穿西洋镜般地说:“我的孩子一天到晚拿书要我念,其实他只是想得到我的注意力罢了!”这位父亲说的虽是实情,但其实他的孩子想要表达的讯息是:“请你爱我!”婴幼儿从重复行为中获得成长,成人在提供婴幼儿重复行为的环境中灌输孩子的生命;孩子绝非固执,成人更非安排一个呆板的环境。在一读再读的亲子互动里,不但有爱,还应和着人类成长的规律和需求!婴幼儿从重复行为中获得关注,爸妈也在孩子的这种重复要求中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因为在一读再读的亲子互动里,充满着爱和关注!
当你在某天、某时、真的不想再念下去,但又不忍孩子招收被拒绝的挫折时,建议您用以下方法:
1、您只须慢慢地、一页页地翻书中图片给幼儿看,对孩子的问题则简短答腔。只要一会儿功夫,婴幼儿通常就会失去当下再看的兴头,但却不会失去明天再读的兴趣。
2、当您察觉婴幼儿想要求再读,3、可反问孩子:“你从书上看见了什么?”或请他们自己“念”给你听。有经验的成人都知道,幼儿可以自己嘟哝嘟哝、煞有介事般地念起书来。把被重复要求的对象转回到幼儿身上,他们大可在一读再读后,而自行决定结束该次的阅读经验。
3、直接诚恳地告诉幼儿:“爸爸(妈妈)累了,现在不想再念。”大人诚实地向孩子坦白自己的想法和情绪,是尊重孩子的一种表现。坦诚不只是一种“美德”,也是一个习惯。孩子从小获得大人坦诚的对待,就有机会学习坦诚的方法和态度。父母对孩子坦诚,往往会很惊讶地发现,即使是一岁多的幼儿,也常常能尊重您坦诚相告下的决定。可在念完书时,赶紧转移他的注意力。
对待宝宝的霸道行为怎么办?
导读: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霸道的孩子认为霸道是一种获得满足的方式,这样的孩子在孤单的环境里霸道行为显得更为强烈,因此,不妨多带孩子参加孩子间的社交活动,如生日聚会等,让孩子在欢愉的氛围中产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欲望。
很多父母都为孩子的霸道行为而大伤脑筋,这里介绍一些具体的措施,以对付孩子的霸道。
第一,不予理睬。如果婉言相劝仍然无效,父母不妨对孩子来个不理不睬,在不会使孩子太难堪的情形下,坚决采取这个行动。
第二,引发孩子良好的行为。从行为治疗的观点来看,如果孩子某方面的行为不好,父母则要设法引发他另一方面的良好行为。当孩子的良好行为出现时,则要鼓励他,称赞他,以强化孩子的这种行为。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当霸道的孩子表现出礼让温和的行为时,要不失时机地给予他奖赏和鼓励。
第三,设法使孩子发泄过剩的精力。平时要多让孩子从事体力方面的活动,并给予适当的辅导,使孩子过盛的精力得以发泄,同时还可藉图书、音乐熏陶孩子的性情,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第四,让孩子饲养小动物。孩子在喂食、抚摸小动物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起爱怜弱小之心,霸道之气会逐渐减少。
第五,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霸道的孩子认为霸道是一种获得满足的方式,这样的孩子在孤单的环境里霸道行为显得更为强烈,因此,不妨多带孩子参加孩子间的社交活动,如生日聚会等,让孩子在欢愉的氛围中产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