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儿童心理辅导 家长是关键

发布时间:2021-11-24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怎么辅导小朋友学习 儿童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孩子的心理与性格,其实大都是在父母潜移默化的行为中被塑造起来的。有“长不大”的父母,就不会有“长得大”的孩子,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科刘金同教授建议广大家长,应该从自身做起,以榜样力量塑造孩子性格,以实际行动完善孩子心理。

心理问题重视而不恐慌

英国作家罗德亚德·吉普林曾在一篇著名的写给自己12岁儿子的诗中写道:如果你在成功之中能不忘形于色,在灾难之后勇于咀嚼苦果……你就是真正的男子汉,我的儿子。但现实中很多家长却唯恐给孩子“苦果”,每天源源不断供给孩子的都是“甜果”。

“自私、被过度保护与溺爱,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刘金同教授说,“但是这种通病是否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是否需要接受治疗或者严厉惩罚,是需要经过严格判断或者诊疗之后才能下定论。父母应该对孩子的心理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但绝不应恐慌。”

刘金同教授表示:“很多父母喜欢采用非此即彼的极端方式来教育孩子,过分溺爱是一种,过于严苛、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是另一种。两种方式都对孩子身心健康不利。”

奖惩方式适当而不教条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奖励与惩罚。有的孩子可能通过父母的指正批评能够自我改善,但有的孩子确实屡教不改,这时候该不该惩罚呢?又应该怎样把握惩罚的度呢?

“奖励与惩罚都是必要手段,但是在具体使用中,应该合理正确运用。”刘金同教授告诉记者,“比如有的孩子年纪很小,不懂得道理,这时候采用一些惩罚措施,利用行为矫正手段,是可以起到良好效果的;适当的,而不伤害人身与人格的体罚,也是可以被运用的。”对于如今很多家长过度敏感、干涉教师体罚孩子的行为,刘金同教授也建议家长们应该正确冷静看待:如果体罚在适度范围内,是对孩子有帮助的;如果超出适度范围,伤害到孩子身体或者人格了,应当予以及时制止。

很多家长谈起对孩子的奖励也是多有顾虑,既想鼓励孩子行为,又怕孩子养成“无利不起早”的习惯。对此,刘金同教授认为不同类型孩子应该区别对待:对于一贯有良好习惯的孩子,所做的诸如打扫家务、完成作业等份内事的行为,不必予以奖励,但是对于那些原本没有养成这样良好习惯的孩子,应该给予奖励,等孩子慢慢做得好了,奖励也逐渐减少,最终达到让孩子自觉行事的习惯就可以了。

习惯养成践行而不说教

“任何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心理需求。”刘金同教授告诉记者,“孩子如果有了‘病’,病根大多数都在家长身上。”

在家庭中建立起良好的秩序,让孩子明白长幼有序,是形成孩子良好性格的关键。这方面父母是否起到了好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

人类的精神世界是千变万化的,不像血压等数值,有标准可供我们参考,所以把握孩子心理走势,最重要的就是家长能否以身作则。

“比如,对于那些要求不断提高,甚至超出合理范围的孩子来说,家长们首先应该思考,是谁长期以来,一直在放纵着孩子的欲望。”刘金同教授说。

最后,在寒假到来之际,刘金同教授也建议家长让孩子多参加团体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活动,培养孩子融入集体、与他人分享的习惯。孩子心理究竟能否健康成长,家长是最关键的“引路人”。如何做好这个“引路人”,是家长需要不断学习的课题。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宝宝“反抗期”家长引导很关键


宝宝不让喂饭了,宝宝很久都没有粘着父母了,宝宝非要出去玩泥巴,宝宝……年轻的父母有如是烦恼;孩子到了叛逆期了,孩子早恋了,越来越不懂孩子在想什么了,孩子竟然在犯罪边缘徘徊了……大孩子的父母也有他们的烦恼。

前面提到的两种年龄层次,就是所谓的第一反抗期和第二反抗期。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邹小兵教授指出,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更好地度过他们的反抗期,正确地引导有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以及正确人格的形成等。

第一反抗期:1-3岁

孩子总在说NO

邹小兵表示,当孩子学会走路后,大概1-3岁,家长面临的就是孩子的第一反抗期。这是很多家长都愿意看到的,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更多表现为独立意识的出现,他想要尝试更多他觉得有趣的事情,想要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放开家长紧抓他们的手。

这个时期,家长应该怎么办呢?真正放开手让孩子去做,又怕他们伤害自己,强硬地阻止,他们又会哭闹不安。

对此,邹小兵教授说,这个时期正是孩子个性发展的时期,如果强硬地去以一个标准要求他们,会使他们的个性发展受到阻碍。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充当保护者的角色,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给孩子相当的自由,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想要知道的世界。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鼓励他;做得好的时候,表扬他;犯错误的时候,纠正他;让孩子慢慢地了解到自己行动自由的限制在哪里,哪些是正确的行为,哪些是错误的做法。这样,孩子就能够顺利地度过第一反抗期。

第二反抗期:12岁-17岁

心理反抗

孩子进入第二反抗期后,接下来就是青春期。邹小兵表示,第二反抗期是人的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人格形成的重要标志就是“自我同一感”的形成。所谓“自我同一感”,通俗地讲就是“知道我是谁,我将来应该做什么,我能够做什么”。

例一:小A,就读高二,成绩很好,他知道将来要上大学,之后要当律师,成为一个很好的律师。

分析:对于这个孩子来讲,他有认识自我的能力,能够认识到自我将来要做什么、我是谁,这是一个很好的自我同一感的例子,他的自我同一感也非常有利于以后的人格形成。

例二:小B,小A的同班同学,成绩很差,也从来不努力,但是他很有理想,将来的梦想是做联合国秘书长。

分析:对于这个孩子来讲,最重要的是他想不到通过努力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标,而给自己的目标又过于高、过于盲目,这个孩子缺乏“自我同一感”。

例三:小C,本身成绩也还好,同学关系各方面也不错,但是总是自信心不足,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唉声叹气,觉得自己方方面面都比不过别人。

分析:这个孩子也属于缺乏“自我同一感”的类型,极度缺乏自信,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无法判断自己的价值,对他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会有消极的影响。

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正确形成“自我同一感”,多与孩子沟通、为孩子树立自信,尊重并且相信孩子。邹小兵教授指出,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第二反抗期到青春期的这段时间,形成一个很好的“自我同一感”,对他的一辈子都是非常有利的。

性格: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关键词


学龄前期儿童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功能逐渐平衡,大脑结构继续发育,为大脑机能完善提供了生理基础,但兴奋过程仍占优势,注意力易于分散,易于激动,常表现多言多语,爬上爬下等,此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的发育过程,不能误认为儿童多动症。

此期给儿童以正面启发教育,会促进大脑抑制过程优于兴奋过程,能较好地分析综合外界事物和控制调节自己的行动。思维活动仍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概括思维尚属初级阶段,

此期安排学习,应在游戏活动、手工作业中。父母要善于发现儿童的兴趣爱好,如练琴、学画。要因人施教,不能强迫儿童多种内容一起学。学龄前儿童开始形成性格,儿童在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父母采取的培育方法,可使儿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如父母亲切和蔼、鼓励向上,正确培育则易于引导儿童形成自强上进、活泼开朗的性格;反之儿童经常受到训斥、责骂则易于形成忧虑、违拗的性格。父母与幼教机构对儿童不合理的健康教育,对学龄前儿童心理发育及性格特征的形成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对多动症儿童的心理辅导五个方法


多动症儿童的心理辅导:

一、不要歧视

首先要说的是多动症并不是病态,只是一种儿童常见症状,家长不要认为自己孩子患有多动症,就是不健全的儿童,经常面对孩子调皮和屡教不改的情况感到无力,同时感觉自己孩子不如他人的孩子的情绪会油然而生,请记住的是如果家长对自己孩子都持有这种消极情况,那么孩子的同学、老师更会对孩子持有歧视态度。

二、不要打骂

面对多动症孩子的调皮,家长在数次教育无效的情况下,就会进行粗暴的行为,如粗骂,打骂,这让多动症孩子感到父母嫌弃自己,自己也得不到父母、同学、老师的爱,这样会让孩子感到自暴自弃,让孩子的症状更加严重。但是家长们要知道,多动症孩子有时候他自己也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三、提高孩子注意力

多动症孩子往往是注意力不够集中,室有什么动静都会让他们受到影响,或者会放下手中正在的事情,这个时候家长就要进行引导和必要的限制,告诉孩子如果你做完这件事情,再去做其他事情,妈妈会很开心,而且会陪你一起去玩,你不觉得这样更好吗?同时在生活中,可以多带孩子去动物园或者是超市买东西,可以让孩子数一下多个动物回来告诉你,叫孩子买多少个水果等,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四、多带孩子出去运动

多动症的孩子一般是有很强大的精力,家长可以带孩子多出去运动,一来可以把孩子的精力消磨一点,二来在运动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可以加以适当的称赞,这样也可以培育孩子在运动方面的能力,让孩子的自信心得到提高。

五、与孩子一起学习

家长应该做好榜样从中让孩子学习,如每天晚上吃完晚饭后,家长可以拿出书本或者是工作上的事情,让孩子也拿出作业,大家一起坐到书桌上进行学习,家长让孩子不要出声,自己同时也不要作声,在进行之前告诉孩子,如果你作业先做完了,妈妈可以煮你喜欢吃的宵夜。

最后还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当孩子还处于婴幼儿的时候,要留点单独玩的时候给孩子,这样孩子的注意力也会大大提高。

家庭教育“身正”是关键


作为家长,我们都知道一个好习惯对孩子一生发展的意义。但很多时候,这种道理一旦遇到现实便如同“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了。其实,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还是我们这些“秀才”们自身的习惯不好。比如,如果我们自己就爱看电视、爱上网购物或打游戏,那么,我们很难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一个不看电视、不爱上网的人。同理,如果我们家长自己不爱读书,那么,我们的孩子极难养成阅读的习惯。

我成为一名父亲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及时扩大书房,利用一切资源给孩子营造舒适的阅读、游戏氛围。比如,孩子小的时候购置一些益智玩具和幼儿绘本,稍大一点陪孩子阅读系列的经典绘本。到现在,无论多晚睡觉,孩子总要去她的书柜里取出一本书,让我们给她读。

6年的育儿体会告诉我一个简单的道理: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教师,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学校。我们做家长的应该成为一名身体力行的好老师,成为影响孩子一生发展的好老师。我们不能把一个行为习惯存有明显缺陷的孩子推向学校和社会,并让孩子与他人一起承担这个责任。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也是对我们行为习惯再规范的时候,有时候甚至是一种人格升华的契机。比如,我们与孩子对话需要用文明用语,不会带脏字;与他们一起过马路的时候,一定会遵守交通规则。而这一过程中,家长与孩子的角色无形中已经发生了“翻转”。他们的倾听,我们的讲述,大家都卷入一次学习教育之中。

相关推荐

  • 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3个关键词 儿童对有具体形象的、直观的事物易于接受理解,对有兴趣的新鲜事物易于兴奋。因此,对孩子心理教育时要合理利用自然现象、实物,多样化地给以启发和引导。 婴儿心理健康关键词:母爱 婴儿期(一岁以下)的心理健康...
    2022-01-05 阅读全文
  • 宝宝“反抗期”家长引导很关键 宝宝不让喂饭了,宝宝很久都没有粘着父母了,宝宝非要出去玩泥巴,宝宝……年轻的父母有如是烦恼;孩子到了叛逆期了,孩子早恋了,越来越不懂孩子在想什么了,孩子竟然在犯罪边缘徘徊了……大孩子的父母也有他们的烦...
    2021-09-11 阅读全文
  • 性格:学龄前儿童心理健康关键词 学龄前期儿童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功能逐渐平衡,大脑结构继续发育,为大脑机能完善提供了生理基础,但兴奋过程仍占优势,注意力易于分散,易于激动,常表现多言多语,爬上爬下等,此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的发育过程...
    2022-01-11 阅读全文
  • 对多动症儿童的心理辅导五个方法 多动症儿童的心理辅导: 一、不要歧视 首先要说的是多动症并不是病态,只是一种儿童常见症状,家长不要认为自己孩子患有多动症,就是不健全的儿童,经常面对孩子调皮和屡教不改的情况感到无力,同时感觉自己孩子不...
    2021-10-12 阅读全文
  • 家庭教育“身正”是关键 作为家长,我们都知道一个好习惯对孩子一生发展的意义。但很多时候,这种道理一旦遇到现实便如同“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了。其实,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还是我们这些“秀才”们自身的习惯不好。比如,如果我们自...
    2021-03-12 阅读全文

儿童对有具体形象的、直观的事物易于接受理解,对有兴趣的新鲜事物易于兴奋。因此,对孩子心理教育时要合理利用自然现象、实物,多样化地给以启发和引导。 婴儿心理健康关键词:母爱 婴儿期(一岁以下)的心理健康...

2022-01-05 阅读全文

宝宝不让喂饭了,宝宝很久都没有粘着父母了,宝宝非要出去玩泥巴,宝宝……年轻的父母有如是烦恼;孩子到了叛逆期了,孩子早恋了,越来越不懂孩子在想什么了,孩子竟然在犯罪边缘徘徊了……大孩子的父母也有他们的烦...

2021-09-11 阅读全文

学龄前期儿童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功能逐渐平衡,大脑结构继续发育,为大脑机能完善提供了生理基础,但兴奋过程仍占优势,注意力易于分散,易于激动,常表现多言多语,爬上爬下等,此为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的发育过程...

2022-01-11 阅读全文

多动症儿童的心理辅导: 一、不要歧视 首先要说的是多动症并不是病态,只是一种儿童常见症状,家长不要认为自己孩子患有多动症,就是不健全的儿童,经常面对孩子调皮和屡教不改的情况感到无力,同时感觉自己孩子不...

2021-10-12 阅读全文

作为家长,我们都知道一个好习惯对孩子一生发展的意义。但很多时候,这种道理一旦遇到现实便如同“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了。其实,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还是我们这些“秀才”们自身的习惯不好。比如,如果我们自...

2021-03-1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