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小学语文教案是全国通用吗。

每一个小孩都有无限的潜能,家园共育可以让孩子的潜能更好的激发出来!家长与教师之间要互相协助,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孩子过于听话是好事吗?”,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孩子上了小学,开始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事父母不正确的的口语,就会让孩子产生反感,导致孩子顶嘴。其实,孩子顶嘴并不是一件坏事,做父母只要善于引导孩子,并没有什么大碍,还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创造性,下面就带大家一快来了解一下为什么孩子会顶嘴吧。

有孩子只要妈妈叫他做点什么,总是与妈妈顶嘴:“为什么非要我做,你自己不能做吗?”妈妈说:“让你做,你就做去,啰嗦什么呀?你已经6岁了,做这点事还不愿意!”“我已经做了很多啦!我不想做,我应该每天都玩才对!”孩子大声地顶嘴,然后对妈妈理也不理,回到自己房间去了。

妈妈知道,天天跟孩子这样吵下去是没结果的,她决定下次要改变回应的方式了。wwW.YjS21.COm

“宝贝,帮妈妈把你的脏衣服拿过来,我要洗一下。”妈妈又在喊孩子做事。“你自己不能拿吗?我正在忙着堆积木呢!”孩子回应道。“哦,是吗?那你看这样好不好,你先放下积木,我们来做个比赛。你去房间拿爸爸的衣服,我来拿你的衣服,看我们谁拿得快。如果你拿得快,妈妈就陪你一起堆积木;如果妈妈拿得快,你就陪妈妈一起洗衣服,好不好?”

孩子觉得这个方法很新鲜,以前妈妈从没这样过。

“好啊!那肯定是我拿得快!”孩子主动从一堆积木旁跑过来,要与妈妈比赛拿衣服。开始,妈妈故意比孩子慢,然后就边洗衣服边陪他玩积木;然后两个人再进行比赛,妈妈又故意比孩子快,孩子也听话地与妈妈一起洗衣服。结果一上午,妈妈虽然没洗几件衣服,可孩子却表现不错,妈妈觉得这样也值得。以后,只要孩子一顶嘴,不听话,或无理取闹,妈妈就会想办法让他和自己一起做事,并且还经常鼓励孩子,孩子也变得“合作”多了。

一说起孩子顶嘴,大概没有几个父母不唉声叹气的。这些孩子总是说一些与父母的意见或愿望相悖的话,而且大多比较情绪化,不是噎得爸爸妈妈说不出话来,就是惹爸爸妈妈生气,结果常常是搞得一家人都不痛快,弄不好,孩子还会挨打。

其实,孩子从小过于听话并不一定就是好事。过于听话的孩子常有两种情况:一是父母过于专制,喜欢用命令压制孩子,不许孩子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另一种情况,就是孩子常常过于依赖、顺从、压抑,没有自己的主见或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孩子一般会比较懦弱、退缩、自卑,做事也缺乏创造性。所以你的孩子爱顶嘴,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做父母的只要善于引导,孩子也不会无理取闹的,而且这样还能培养孩子活跃的思维及创造性。

小调查:

当孩子顶嘴时,您会怎么做?

A.非常生气,和孩子强调要听家长的话,家长说什么,孩子就该乖乖去做。

孩子从三、四起,自我意识大大增强,独立的欲望也有所提升,不想在父母地压制下生活,也不再简单地满足于追随大人。也就是在此时,父母会发现孩子不像是小时候的乖宝宝了,他们不听指挥、自行其事,经常与父母顶嘴、反着来,让人头疼不已。其实,父母应该想到,孩子顶嘴是自己没有真正地了解孩子的心,没有找到好的办法去教育孩子,不能把问题都推到了孩子的身上。建议您不要采用太生硬的方法阻止孩子顶嘴,不妨更耐心些,先对孩子表明,自己完全理解他的想法,但是他这么想是不对的,应该怎么样。不着急、委婉一点效果会更好。

B.好好和孩子讲道理,慢慢说服他,使他做家长希望他做的事。

您是很有耐心的家长,点个赞。孩子顶嘴时不能一味反驳,可以先听听他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孩子说的对,要接受孩子的建议。这会鼓励孩子积极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以及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除了耐心讲道理外,您也可以像文章中的妈妈那样,用巧妙的方法鼓励孩子和自己一起做事,这样孩子的逆反心理少了,做事更积极。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育儿心得:孩子哭是好事


育儿心得:孩子哭是好事

有个朋友和我讲小孩子哭是好事,哭多了不容易生病,之前婆婆也这么说,就针对这个问题我网上找了不少,不容易生病我觉得应该无关吧,适当的哭可以增加宝宝的肺活量,和声带的打开,不能宝宝一哭就去哄,这样宝宝会有依赖,虽然说婴儿哭是锻炼身体,但也要注意个"度".要注意孩子的情绪.我觉得不一定要用哭来取代这些,梦婷现在很喜欢叫,特别是一个人躺着的时候,很喜欢啊啊啊啊好大声的叫,我觉得这样应该就可以取代哭了吧。

梦婷一直以来就不怎么哭闹的(无理取闹的那种),我不像很多家长那样,孩子一哭不管什么情况下首先第一件事就是去抱起来,哦哦哦的哄得没完,因为我知道那样一旦习惯了,就老是要那样整天抱着孩子哦哦哦哦个不停,婆婆就特别喜欢抱起宝宝就转啊转的,哦哦哦得没完,所以我基本不喜欢婆婆带孩子,我都是想尽办法自己带着,现在很多差不多和我一起生的朋友,他们总说宝宝太粘人,整天就在妈妈手上还要抱着,不然哭的不得了,因为宝宝一直也是我带的,很少让婆婆他们带的,不过梦婷不粘人的,现在谁都可以抱她,因为我平时就没怎么抱着她,都是把宝宝放床上的,月子里基本都是睡觉,就是吃喝拉撒才起来,满了月还是很爱睡觉,我基本不去打扰她,都是给她睡到自然醒,为什么呢?这孩子只要是睡到自然醒来她都不会哭的,反而醒来看到大人就笑,这点是我最喜欢的,特别喜欢她甜甜的笑容。

开始妈妈还说我,宝宝开始认生认人了,多让婆婆抱去,不然到时候我会很辛苦的,到时候老粘着我,什么事都做不好,但是我坚决我自己的意念,怕就怕在一旦一些不良习惯一养成,那时候的辛苦应该要比现在这种辛苦要重不知道多少倍,我无法去想象,呵呵现在五个多月了,快六个月了,从怀宝宝到现在每天都过着很充实,甚至感觉不够用,时间也过得飞快,宝宝开始和我做着拍手的动作了,我现在只要做拍手的动作她就跟着来:宝宝来,看着妈妈,和我一起拍拍手,拍拍手······她也动起来,只是两只小手手不对拍,哈哈~~~动得很有劲,让她趴着,看似没有爬,拿东西放前面手手勾不到的,不过一会她就拿到了,应该是慢慢往前挪了的,嗯宝宝的每一个进步妈妈都很开心。

孩子发脾气是好事,家长千万别制止


孩子发脾气是好事,家长千万别制止

很多年轻的父母觉得孩子不哭不闹才是个乖宝宝,才是个好孩子。因为当孩子又哭又闹,在地上打滚的时候,父母觉得十分烦躁和难受。但是小孩子发脾气是件正常的事,每个人小时候都会有。如果父母觉得孩子发脾气十分烦躁,大声斥责,孩子渐渐就变得安静,成长为一个唯唯诺诺、没有主见的人;如果父母能察觉孩子发脾气是好事,并且加以引导,孩子会长成一个独立思考、有主见的人。

儿童心理学者黛博拉·麦克纳马拉博士曾说过:“让孩子将脾气发完,而不要试图阻止孩子发脾气。发脾气本身是无害的,阻止发脾气才是。”

因为孩子发脾气是种正常的情绪宣泄,是件好事。那么孩子发脾气有哪些好处?

一、情绪宣泄

“哭泣不代表着伤心,而是伤心逐渐褪去的过程。”当孩子情绪激动时,不妨让他们痛痛快快地发一发脾气,哭一哭,将一些委屈哭出来,心里会好受不少。等孩子的情绪平复一些的时候,我们再来帮助他们学会合理地抒发情绪。

二、愿意给父母知道想法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发脾气并不是无理取闹或者娇纵任性,而是说明他正在试着接受你说的“不”。发脾气只是他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这时候你可以坚持“不”但要体谅他很伤心。

三、孩子是个很有独立主见的孩子

发脾气是孩子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孩子会发脾气,说明他是一个有主见的孩子。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侵害的时候,孩子应该懂得反抗。同时,孩子会发脾气说明他懂得释放自己的坏情绪,会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孩子长大之后,不会畏缩怯懦,关于人生,也能独立思考,必将变得很有出息。

四、在家发脾气好过在外发脾气

孩子一般会选择在家彻底释放沮丧情绪,因为他们觉得父母更愿意去倾听。如果父母不接受孩子在家发脾气,那么孩子的情绪得不到宣泄,可能会在公共场所爆发出来。这样孩子和父母事后都会觉得没有面子。

正因为孩子发脾气有上述好处,家长千万别制止,但是需要正确的引导,别让孩子发脾气渐渐成为人性无理取闹的行为。所以家长需要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引导:

一、给孩子足够的空间

孩子发脾气时,父母需要给孩子留下充足的空间,让孩子把不好的情绪宣泄出来。这就是美国家庭常用的“计时隔离”,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比如发脾气、骂人、抢东西,家长会要求他暂停手上的活动,独自一人冷静一会儿,再寻找解决方案。

在家庭里,父母会说“回你的房间去”;在学校里场地有限,老师就在教室里布置个角落,做为孩子们“计时隔离”的场所。

二、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很多孩子在生气的时候,什么都听不进去,这是如果妈妈们去试着给他们讲道理孩子不仅不会听,反而会变本加厉。如果孩子一直在哭闹,那妈妈们不妨转换一下他们的注意力,比如跟孩子说今天在路上碰见一些好玩的事。

三、找发脾气的原因

没有无缘无故的脾气,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还应学会查找脾气背后的原因,比如,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某项需求?孩子是否遇到了什么学习障碍?如此等等,这类追问更容易帮自己对症下药,而孩子也将从父母善解人意的处理方式中学会设身处地,得到成长。

四、孩子发完脾气,不要总是拿这件事情说事

俗话说过去了就过去了,不要总是跟孩子提这件事,这样会让他觉得很没有面子,也许本来很平静的孩子会因为你的旧事重提而再次发脾气。

你家孩子是敏感型的吗?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反应阈(阈和育同音),提反应阈这个词儿,家长肯定有点儿陌生,我换成敏感度,你就好理解了。孩子的5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这些感觉器官再加上社会觉察,需要多少强度的刺激,才能被启动,并有所反应已经在出生以前就确定了,而且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这个差异性没有好坏之分,却决定了一个孩子日后独特的学习方式。科学育儿的粑粑麻麻一定要仔细观察,认真体察自己孩子的独特性,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视觉敏感度高比如孩子睡觉一开灯马上就醒了,在室外稍微被太阳晒到眼睛,就会皱起眉头,甚至睁不开眼睛,这就是敏感度高的反应。这样的孩子学习主要靠视觉,很多孩子对于pq分不清楚,视觉敏感度高的孩子来说就非常轻松。视觉敏感度低这样的孩子,就是灯光直接照在脸上,也不影响孩子继续睡觉。这就是视觉敏感度低的反应,这样的孩子以后如果培养他的阅读习惯,就需要选择那些字体大一些的书,否则他就没啥兴趣阅读了。听觉敏感度高大家还记得有一部电影叫《听风》的吗,里面的主人公的耳朵特别灵,能听到别人听不到的信号。这就属于典型的听觉敏感度高的。还有那些音乐家都属于这个类型的。听觉敏感度低的如果听觉敏感度低的话,敏感度高的人有些歌词听一遍二遍就记住了,那要是敏感度低的,听很多遍也是记不住的。所以,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继续反复的听,直到孩子能够记住为止。触觉敏感度高低的反应人类视觉学习占83%,触觉学习占11%,其余的学习方式占6%。可见触觉的重要性仅次于视觉了。敏感度高的最明显的反应就是对贴身的衣服反应非常敏感,稍微有点儿不舒服就会哭泣,有的时候大人还觉得很奇怪,为啥无缘无故的就哭了哪,其实很多原因是你不能觉察的。而敏感度低的家长就需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多多的做抚触,让孩子的触觉得到充分的发展。嗅觉敏感度高低那些做品酒师的人,一定是嗅觉敏感度高的人了!孩子要是对一些气味反应的比较强烈,那他可能就属于这个类型的了。同样也有一些孩子在嗅觉上就是反应的比较弱了。味觉敏感度高低这个还是比较容易观察到的,敏感度高的孩子对各种味道的分辨能力就会很强,有家长说,孩子不吃葱,包在饺子里面的一点儿葱花都能被孩子吐出来。还有的孩子从小就酸甜苦辣咸的一概不排斥。社会觉察度敏感反应有一种孩子心思就会非常细密,很善于察言观色,而相反就有一种心特别宽的孩子,天都快塌下来了,他也没啥感觉。科学育儿的粑粑麻麻也可以自己回顾一下,小时候自己通过那种方式学习效果最好,品品自己是哪方面敏感,哪方面不敏感。然后通过认真的观察,帮助自家的孩子找到最适合孩子学习的方式。这样的教养才是有的放矢的,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孩子的各种反应,不至于总想着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家的强!那是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而这种不同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遗传,来自于天生的气质特征的差异!所以,你真的没什么好抱怨的!育儿即育己,从自己的学习改变开始,用爱、自由、规则、平等的方法来建立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孩子的幽默是与生俱来的吗?


儿子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幽默感,我以为我很了解他,知道他下一步要做什么,而很多时候,常常出乎我的预料,感到意外之余,又不禁会心一笑。

昨天去幼儿园接嘟嘟,下着大雪,但不冷。路上,想着嘟嘟看见我,会不会高兴地扑过来呢?当我站在他们托班门口时,发现小朋友都整齐地坐在小板凳上玩呢。张老师看见了我,马上说,“嘟嘟,看看谁来了?”没有想象中的兴高采烈,嘟嘟下面的表现让我当时匪夷所思。

嘟嘟左右看了看,然后抓起旁边小朋友的手,拉着他走到我前面,说道,“你爸爸来了,去吧,去回家吧!”随后蹭蹭地跑了回去,坐到座位上。没等坐稳,才象刚见到我一样,张开双臂跑了过来。我把他抱起来,他在我怀里扭来扭去,很得意的“咦~咦~咦咦!”

回去的路上,嘟嘟望着片片飘落的雪花,问我。

“爸爸,这是什么啊?”

“嗯,今天下了大雪!”

“大雪?是什么意思呢?”

“大雪就是雪下的非常大啊!”

“爸爸!我要下去踩雪!!我把它睬小!!!”

到家,陪他看绘本,讲的小熊和他的爸爸的故事,他听的很仔细。讲到了小熊抓到鱼的时候,他也跟着高兴。用小手比划着抓鱼,然后捏着递到我嘴边,我吧嗒吧嗒嘴。

“好吃吗?爸爸?”嘟嘟问道。

“嗯,很好吃!嘟嘟,小熊爱吃鱼吗?”

“小熊不爱吃!”

“为什么呢?”

“都被爸爸吃了!”

临近晚饭时,外面劈里啪啦地响起了放鞭炮的声音。嘟嘟警惕地问我,

“什么声音?”

“你听听看!”

“放鞭炮的声音,爸爸,去看看!”

“你想看吗?”

“想看,我喜欢放鞭炮的声音!”

记得大年三十的时候,他一直说的是我害怕放鞭炮的声音呢!

孩子不懂的分享是自私吗?


小朋友齐齐,是个四岁多的男孩。最近齐齐的妈妈,为了孩子不懂得分享非常犯愁。因为很多时候,让她很丢面子。妈妈有时候顾及自己的面子,硬是从齐齐的手里把玩具夺走送给别的小朋友玩儿,可孩子又哭又闹,弄得自己和别的小朋友的家长很不好意思。妈妈说齐齐不仅不分享自己的东西,有时还去抢别人的东西。“这个孩子怎么那么自私呢?”妈妈很无奈地说。她不知道怎么办,在家长课堂上作为一个问题提了出来。

孩子为什么不懂得分享呢?这要从孩子的物权意识敏感期说起:两岁多的孩子,他的世界是“我的、我的”。所以孩子常常会说“这是我的”“那是我的”,什么东西都不肯和别人分享,甚至妈妈也要不到他手里的东西,这就是孩子进入了物权意识敏感期。这个阶段大概要经历三四个月,但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可能会更长一些。这个时期是孩子在进行物权归属的练习,通过对物品归属权的确认,来认知他与物品的关系。三四岁的孩子进入秩序、完美、执拗的敏感期,如果成人把一块饼干掰掉一点给孩子,孩子会哭闹不止拒绝接受,那是对完美的敏感,我们破坏了孩子对圆的感觉。

在物权意识敏感期这个阶段的孩子,会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看得很紧,如果家长把孩子喜欢的玩具或食物送给别人,会遭到孩子的拒绝和反对,甚至会大哭大闹。可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自私,也为顾及自己的面子,有时硬是把孩子的东西拿走送给别的孩子。家长的强迫分享,导致了孩子物权归属的混乱,不清楚哪些东西是自己的,哪些东西是别人的。当你硬拿走孩子的东西时,孩子也学会了随便抢别人的东西。像上边提到的齐齐的问题,就是物权意识敏感期没有顺利度过引起的,也是妈妈的强迫分享导致了齐齐爱抢别人的东西。

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孩子每个发展阶段的特点,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和理解,不要按照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孩子出问题,从家庭和家长的养育方式上找原因,为孩子构建一个宽松的家庭成长环境,给孩子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你是孩子的负面榜样吗?


家长平时放纵自己,在家里经常聚集许多朋友打麻将、喝酒、大声嚷嚷等,让孩子感受这种不良生活的方式。父母是通过与孩子点点滴滴的言语行为交流,不知不觉中传递着各自的价值观念。包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可以的,什么是不可以的;什么是应该的,什么是不应该的;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不提倡的等等。

所以,父母应切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近朱者赤,进墨者黑。”父母学习不辍,孩子势必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小镇上有一对夫妻,日子过得不错。他们种的蔬菜在全镇有名,算得上是小康人家。特别让他们感到称心如意的是生了个双胞胎,而且是一男一女。转眼之间,孩子们快到了上学的年龄。也许是因为安逸,也许是因为冬闲,也许是因为富裕,小两口逐渐有些不务正业,有了各自的嗜好:母亲迷上了跳舞,父亲迷上了喝酒。

一场大雪过后,北国成了银装素裹的世界。他们嘱咐儿女在家里好好地看家,好好地玩,吻别了心爱的儿女之后,各自走上了去舞厅和酒馆的道路。没走多远,母亲首先觉得有人跟在后面,当她转过身来时,发现女儿正踩着她留在雪中的脚印前行。女儿看到母亲看着自己,便兴奋的喊到:“妈妈!我正踩着你的脚印向前走!”

女儿的话使母亲为之惊愕,心想:“我要是总去舞厅,女儿也会迷上跳舞的。”几乎同时,父亲也转过身来,发现儿子正踩着他留在雪中的脚印前行。儿子看到父亲看着自己,也兴奋地喊到:“爸爸!我正踩着你的脚印向前走!”儿子的话也使父亲为之惊愕,心想:“我要是总去酒馆,儿子也会迷上喝酒的。”从那时起,母亲再也没有去过舞厅,父亲再也没有去过酒馆!

孩子是一块神奇的土地,父母是这块神奇土地的首批耕耘者。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播种什么样的思想,就收获什么样行为;播种什么样的行为,就收获什么样习惯;播种什么样的习惯,就收获什么样个性;播种什么样的个性,就收获什么样命运。正如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所说:“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你以为瞒着孩子吵架是好事,其实会害了他


你以为瞒着孩子吵架是好事,其实会害了他

就在刚刚,我对丈夫的行为十分愤怒,一气之下我离开了厨房回到卧室,让丈夫一个人在厨房为孩子们准备早餐。我曾经以为自己能像之前一样咬紧牙关,等孩子们上学之后再与丈夫理论,但是这一次,我做不到。

我在卧室给丈夫打了一个电话,让他过来聊一下刚刚发生的事情,我很清楚,如果要准时上班,我和丈夫只有七分钟的时间来解决这次冲突。

“说说今天早上的事吧,”我先开了口:“昨晚我们约定好了今天由你接孩子回家,对吗?”

丈夫点了点头,于是我变得更加咄咄逼人:“可是你今早却反悔了,我觉得你从来都不遵守承诺。”

丈夫并没有退缩,他说:“我并不是故意的,只是今早临时接到了出差通知,你难道不能理解一下吗?”

……

于是我们夫妻二人就这样开始争吵起来,长期以来的疲劳和压力让两个人完全忽略了对方的言辞,只想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当我和丈夫全部发泄完毕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孩子们就站在门口。

“你们都听到了吗?”我问,孩子们慢慢地点点头,试着向前走了几步。

于是,我又问孩子们:“你们想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吵架吗?”

孩子们又点了点头,我缓缓解释道:“昨晚爸爸答应了妈妈一件事情,但是爸爸今天却反悔了,妈妈心里很受伤。”然后,丈夫也解释说:“爸爸确实犯错了,但是妈妈的态度太不友好了,爸爸也感到很伤心。”

最后,丈夫总结道:“爸爸妈妈都感到伤心和愤怒,不过爸爸妈妈也正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我和丈夫让孩子们了解夫妻争吵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父母应该让孩子们知道,维持健康良好的家庭关系很辛苦。所以孩子们在与他人相处时,也要学会更多地去在意他人的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争吵很常见,但更重要的是积极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伤心和愤怒。

卡迪夫大学的戈登·哈罗德教授曾经做过一项关于夫妻争吵对孩子影响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父母在孩子面前进行激烈的讨论,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了解如何解决分歧。

同时,研究也指出,涉及肢体冲突和言语辱骂的夫妻争吵会在情感上伤害孩子,但是以合理的方式表达夫妻分歧,可以让孩子受益良多,毕竟,孩子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冲突。

因此,告诉孩子如何表达不满的情绪,如何通过谈判、沟通和妥协等技巧化解矛盾,也是父母必须去做的。

反过来说,如果父母不让孩子了解夫妻争吵的原因,这对孩子来说也并不是好事。因为孩子们是敏感的,他们能够感受到父母对彼此的不满。如果父母对夫妻间的矛盾避而不谈,反而会增加孩子的担忧。

我不知道我的孩子们是否能从今早的争吵中学到什么,但我希望孩子们明白,良好家庭关系的标志不是没有争吵,而是争吵之后更像一家人。

教育孩子你是外行父母吗


家庭是个环境,孩子就像生长在其间的植物。环境里的土壤营养是否充足,水分和阳光是否适当,都会影响到孩子这株“植物”的“精神生命和物质生命”。给“外行”的父母当孩子,就像是植物生长在土壤或者光照有问题的环境里,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发育不良。

你用刀割他,他能不痛吗?你用火烧他,他能不焦吗?你把他放在冰天雪地里,他能不冻僵吗?你用恶劣的语言去说孩子,就是用刀去割他,他的心就会留下伤口;你不去疏导而去激怒孩子,孩子的理性就会在暴躁中烧焦;你让孩子感不到任何爱,他的心就会冻僵。

观察孩子,要着重关注孩子的性格和人生态度,因为性格和价值观对孩子的影响是长久的。如果把孩子比成一部汽车,那么,价值观就是这辆车的方向盘,孩子的性格和智力就是车的性能。我们应该既要锻造孩子的良好“性能”,又要避免让孩子走错方向。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不应该仅仅注意现在孩子身上的问题,更要注意观察一些成年人身上的缺陷,要注意从成年人身上总结教育孩子的经验,因为那才是童年环境、家庭教育所产生影响的最后结果。从孩子身上看问题,很容易一叶障目,因为孩子身上的每个具体问题都让父母挂心,这些问题分散了父母对孩子的真正问题的注意。教育孩子目光要长远一些。

一个孩子就是一份“试题”,时时处处都在考验着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一个成年人就是一份“答案”,处处时时都体现着父母对教育试题的回答。孩子是教育的“开始”,成年人是教育的“结果”。分析“开始”,我们作出的往往都是些主观的预测和假想;分析“结果”,可以让我们更客观地借鉴这个人所受的家庭教育的利弊。所以,对于成年人的分析和观察,对于我们教育孩子有更多的借鉴意义。在此,我们简单地列几种成年人身上常见的问题,供家长朋友们在教育子女时借鉴。

一、丧失生活的快乐

人生虽然不是一场欢宴,但是,也会有很多美妙的感觉供我们品味,对于孩子来讲更是如此,因为他们很容易满足。但是,在功利心强的父母眼里,快乐并不值得追求。每当看到孩子兴高采烈地沉浸在游戏中时,他们就会想,要是孩子能把这时间用在学习上该有多好。其实,学习、玩耍、沟通、与家人相处等活动都有其各自的快乐,然而,不会教育孩子的父母,只会让孩子感觉学习是负担、玩耍没自由、沟通很压抑、相处很无聊,只有摆脱父母跟小伙伴们在一起时,才能得到些许的快乐。

许多父母情绪化严重,高兴起来什么都好,对孩子的错误视而不见;烦躁起来,孩子一身都是错。喜怒无常使孩子无所适从,快乐是一件很要紧的事,只有当生活在孩子眼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时,孩子才会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兴趣,才能形成开朗、乐观、主动的性格。

二、缺乏安全感

缺乏安全感的人容易紧张,情绪起伏大,要么盲目轻信,要么无端地多疑。事到临头,他们很容易既拿不起又放不下;追求某个目标的时候,也常常缺乏自信,患得患失。虽然这样的人当中也不乏很有才华的人,但是,他们很少能够感到真正的踏实和满足,缺乏安全感的状态是他们一生的负担。安全感是否健全充足,由孩子0~6岁的经历决定。家庭的重大变故、父母的感情破裂、教养方式的暴戾都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而安全感一旦被破坏,就很难恢复。

三、没有能力

有些人上学的时候学业失败,成年后,也会出现做事情没有思路、分不清轻重缓急、效率低下等问题。并非所有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长大后都没有能力,这里指的是很想学习,却总是不得法、没效果的那一部分人。缺乏能力的人除了极少数是因为智力不足之外,大多是因为父母过分的保护和指导,打破了他们内在的节奏与和谐,导致他们缺乏主动思考的习惯、眼界狭窄、思维刻板、缺乏自信。

四、情商过低

情商低的人在适应环境、人际交往、把握机遇等多个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缺陷。很多时候,情商比智商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不懂得宽容、忍耐和克制的人,获得成功的几率要比情商高的人低得多。过分的溺爱和娇惯,以及父母本身的情绪化过分严重,往往都会造成孩子的情商发展滞后。

五、缺乏主见

有些人毫无主见、遇事不自信,总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习惯于听从别人的帮助和安排。这样的人遇事犹豫、言行保守,个人成长和发展都十分缓慢。这实际上是一种人格缺陷。没有主见很多时候就意味着没有自我,这样的人是很可怜的。支配型和专制型的父母教导出来的孩子容易缺乏主见;相反,在民主的、宽松的、支持型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比较有主见。

六、刻板书生化

有些学生把学业的成功作为唯一的价值来追求,一味地死读书,对那些在其他方面才艺突出、但是学业落后的同学非常轻视,言行刻板、不苟言笑。他们的阅历单一,仅限于学校和家庭;交往圈子狭窄,仅限于几个要好的同学。这样的学生虽然能够在学业上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缺乏必要的适应和变通能力,看问题很容易绝对化、理想化。父母刻板的“学业至上”的价值观,是这种书生化人格最主要的成因。

七、聪明自恃

许多成年人特爱耍小聪明,从来不踏踏实实做事。这种人做事很难成功,交友也很难长久。很多人感觉这不算什么,还称赞这些人聪明。其实,这种有机灵就抖的人很可怜,舍近求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是他们最常见的结局。这种爱耍小聪明的行为,与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相关。其实,在孩子刚开始露出这种苗头的时候,父母如果能够及时地制止他们的行为,并生动地举出这样做的害处的话,这种错误是很好纠正的。怕就怕做父母不仅认识不到这种行为的危害,反而以此为荣、以此为乐。果真如此,孩子的这种倾向就将与日俱增。

八、怨天尤人

这种人,上恨父母没根基,下恨儿女不争气,除了自己没有他不抱怨的。弄砸了事情绝对不是他的错,犯了错误他也是无辜的。凡事总是找借口,丝毫不能忍受别人说他不对,嘴上永远不服输,不停地抱怨、矫情。这种脆弱无知的表现,通常是由家庭的娇惯、缺乏要求造成的。

九、紧张型人格

这种人太在意别人和外界的看法,生怕自己的行为不符合别人的要求,被人指责、鄙视。举轻若重,事情很小,心里还是搁不下,明天来个客人,今晚就睡不着觉,稍微有个场合,手脚就不知道往哪里放。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不满,要么就压抑,要么就过激。做事唯唯诺诺,墨守成规,害怕冲突与冒险,回避尝试。这样的人大多是从小就被父母过分管制,泯灭了自己的个性,除了服从,没有胆量和习惯坚持自己的想法。

十、无所事事

这种人胸无大志,没有任何追求,为了“生存”而生活,生命对他们而言,除了被动地度过外,没有任何主动的方向。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分,可是,在早期的生活中,没有优秀的榜样供孩子借鉴,家庭生活中,精神世界过于贫乏,没有精神追求和个人见解。因此孩子内心的火把得不到点燃,最终熄灭。

十一、道德败坏、趣味低级

有的人精神空虚,缺乏修养,追求感官刺激;惟利是图,居心险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巧言令色,好耍手腕……这些性格缺陷,都与父母的生存风格和价值追求直接相关。

教孩子听话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教孩子听话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每个孩子都会有情绪。一种孩子喜欢把自己的情绪释放出来。我曾看到过一个孩子为了和别人争抢玩具,大哭大闹,满地打滚。这样的孩子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做父母的也常常束手无策。

还有一种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把所有的坏情绪都憋在心里。就像桃桃,看起来特别懂事,很乖,再难受也憋在心里。

很多爸爸妈妈很喜欢这样的孩子,因为不用大人操心。但是孩子不说,并不代表负面情绪不存在。他们只是把负面情绪全部压抑在心中,默默受着摧残。而且,负面情绪不会永远都被压抑在心中。情绪就像一座火山,当内部压力越来越大,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

常常听到有妈妈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彬彬有礼,甚至内向孤僻。但是一回到家,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变得暴躁易怒,经常对着父母家人大吼大叫。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大,这种变现就越明显。

在外面是个内向的“乖”孩子,但是回到家就变成了无理取闹的熊孩子。因为,孩子需要为自己的负面情绪找到一个发泄口。小的时候,父母可以轻松地运用暴力来压制孩子的情绪。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种压制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电视上,常常看到一些有行为问题的中学生骂母亲、打父亲,他们的情绪失控绝不是一是一日造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问题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慢慢积累起来了。

父母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有一种天然的恐惧。

我们总是觉得孩子发脾气不仅仅给是一种困扰,可能也说明了父母教育的失败。好像孩子一发脾气,就是我们做父母的失责。但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误解。

心理学家曾说过:“情绪本身并不伤人,它会升起,也会消失,是个自然流动的过程。只有当情绪的天然流动经常被阻塞,才会在心里形成创伤。”

所以,如果我们发现了孩子的负面情绪,正确的做法不是无视它,更不是运用暴力去压制,而是应该试着去倾听、去理解,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父母所接受。

这样孩子的情绪才会流动起来,才会慢慢平复下去。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每个孩子都会有情绪。一种孩子喜欢把自己的情绪释放出来。我曾看到过一个孩子为了和别人争抢玩具,大哭大闹,满地打滚。这样的孩子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做父母的也常常束手无策。

还有一种孩子从小就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把所有的坏情绪都憋在心里。就像桃桃,看起来特别懂事,很乖,再难受也憋在心里。

很多爸爸妈妈很喜欢这样的孩子,因为不用大人操心。但是孩子不说,并不代表负面情绪不存在。他们只是把负面情绪全部压抑在心中,默默受着摧残。而且,负面情绪不会永远都被压抑在心中。情绪就像一座火山,当内部压力越来越大,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

教孩子听话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常常听到有妈妈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彬彬有礼,甚至内向孤僻。但是一回到家,就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变得暴躁易怒,经常对着父母家人大吼大叫。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大,这种变现就越明显。

在外面是个内向的“乖”孩子,但是回到家就变成了无理取闹的熊孩子。因为,孩子需要为自己的负面情绪找到一个发泄口。小的时候,父母可以轻松地运用暴力来压制孩子的情绪。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种压制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电视上,常常看到一些有行为问题的中学生骂母亲、打父亲,他们的情绪失控绝不是一是一日造成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问题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慢慢积累起来了。

教孩子听话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父母对孩子的负面情绪有一种天然的恐惧。

我们总是觉得孩子发脾气不仅仅给是一种困扰,可能也说明了父母教育的失败。好像孩子一发脾气,就是我们做父母的失责。但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误解。

心理学家曾说过:“情绪本身并不伤人,它会升起,也会消失,是个自然流动的过程。只有当情绪的天然流动经常被阻塞,才会在心里形成创伤。”

所以,如果我们发现了孩子的负面情绪,正确的做法不是无视它,更不是运用暴力去压制,而是应该试着去倾听、去理解,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被父母所接受。

这样孩子的情绪才会流动起来,才会慢慢平复下去。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如何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教孩子听话 是一种残忍的教养

可惜的是,大部分父母面对孩子的情绪,都做错了。

有的父母会无限制的去满足孩子的无理取闹:你想要吃的,给你;你想要玩具,给你;你想出去玩,给你;……

一句话,只要你不发脾气,你想要什么都满足你。但是时间久了,爸爸妈妈就会发现,尽管我们对孩子予取予求,但孩子的脾气非但不小,反而越来越大。

还有一种父母,会采用暴力威胁的方式来处理孩子的情绪。

“你再哭,你打你了!”

“妈妈不喜欢哭闹的孩子,你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

于是孩子因为害怕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情绪,看起来孩子变“乖”了,但是他们依然无法和情绪共处。

那么如正确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呢?

首先要教会孩子正确认识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尽管情绪是人自然的感受,但人并不是天生就能分辨和表达自己情绪的。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表达能力并不完善,很多时候甚至说不清楚自己的感受。

愤怒、忧伤、恐惧、紧张……等等负面情绪在他们的口中往往都被简化成了“不开心、不高兴”。

在这样情况下,要让父母处理孩子的情绪真是难上加难。因此,平常爸爸妈妈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并尝试这去表达这些情绪。

我们平时和孩子聊天时,可以尝试用更细腻的词汇去和孩子沟通。比如:“车上人太多了,妈妈有些烦。”

或者“刚才妈妈没有看到你,有些儿紧张。”

或者“刚才的比赛输了,妈妈觉得很不甘心。”

或者“明明阿姨长得真好看,妈妈真羡慕。”

……

同时,国外也有一些不错的绘本,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菲力的17种情绪》,通过生活中的场景来让孩子明白17种不同的情绪。这都是爸爸妈妈帮助孩子情绪管理的好工具。

第二步,爸爸妈妈要学着接纳孩子的情绪。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共情。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混淆了孩子的行为和情绪的界限。比如,有个孩子撒泼耍赖,想要抢别人的玩具。这个时候,孩子的行为是不能接受的,但是他难受、渴望的情绪却客观存在,需要被大人所接纳。

这时候,有两种错误的做法:

1、“不行,别人的玩具不准拿,你再哭我就打了!”——行为和情绪一起否定。

2、“好好好,别哭了,妈妈给你买一个一模一样的行了吧。”——接纳孩子错误的行为,却无视他的情绪。

真正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接纳孩子的情绪,但否定他错误的行为。——“妈妈知道你很难过,妈妈也知道你刚才玩得很开心,但是这不是我们的玩具,我们不能拿。”

这时候可以也给孩子一个拥抱,或者其他肢体上的安抚,来平复他的情绪,但绝不能在孩子错误的的行为上妥协退让。我们要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同情他、理解他,但是有些规矩却必须要遵守,不管你如何哭闹撒泼都没有用。

温柔地接纳孩子的情绪,但在原则和底线上寸步不让,这才是我们应该给予孩子的真正的爱。

相信《孩子过于听话是好事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小学语文教案是全国通用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听话就是好孩子吗 乖,听妈妈(爸爸、叔叔、阿姨、老师等等)的话!” 恐怕大多数中国人都听过甚至讲过这样的话吧?而且不仅是讲,更有身体力行的,以此作为奖惩标准的。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听话”就好吗?就够了吗?该听谁的话...
    2020-12-31 阅读全文
  • “听话”就是好孩子吗? “听话”就是好孩子吗?那天我因为有事要先从婆家回来,**则和老猫次日再回,要走的时候,两三个人过来向我出主意:“叫人把**抱开,你偷偷走……”结果我非常不领情地说:“不,我要和他告别后再走。”对方非常...
    2020-12-03 阅读全文
  • 育儿心得:孩子哭是好事 育儿心得:孩子哭是好事 有个朋友和我讲小孩子哭是好事,哭多了不容易生病,之前婆婆也这么说,就针对这个问题我网上找了不少,不容易生病我觉得应该无关吧,适当的哭可以增加宝宝的肺活量,和声带的打开,不能宝宝...
    2020-12-07 阅读全文
  • 孩子发脾气是好事,家长千万别制止 孩子发脾气是好事,家长千万别制止 很多年轻的父母觉得孩子不哭不闹才是个乖宝宝,才是个好孩子。因为当孩子又哭又闹,在地上打滚的时候,父母觉得十分烦躁和难受。但是小孩子发脾气是件正常的事,每个人小时候都会...
    2020-09-30 阅读全文
  • 你家孩子是敏感型的吗?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反应阈(阈和育同音),提反应阈这个词儿,家长肯定有点儿陌生,我换成敏感度,你就好理解了。孩子的5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这些感觉器官再加上社会觉察,需要多少强度的刺激,...
    2021-11-29 阅读全文

乖,听妈妈(爸爸、叔叔、阿姨、老师等等)的话!” 恐怕大多数中国人都听过甚至讲过这样的话吧?而且不仅是讲,更有身体力行的,以此作为奖惩标准的。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听话”就好吗?就够了吗?该听谁的话...

2020-12-31 阅读全文

“听话”就是好孩子吗?那天我因为有事要先从婆家回来,**则和老猫次日再回,要走的时候,两三个人过来向我出主意:“叫人把**抱开,你偷偷走……”结果我非常不领情地说:“不,我要和他告别后再走。”对方非常...

2020-12-03 阅读全文

育儿心得:孩子哭是好事 有个朋友和我讲小孩子哭是好事,哭多了不容易生病,之前婆婆也这么说,就针对这个问题我网上找了不少,不容易生病我觉得应该无关吧,适当的哭可以增加宝宝的肺活量,和声带的打开,不能宝宝...

2020-12-07 阅读全文

孩子发脾气是好事,家长千万别制止 很多年轻的父母觉得孩子不哭不闹才是个乖宝宝,才是个好孩子。因为当孩子又哭又闹,在地上打滚的时候,父母觉得十分烦躁和难受。但是小孩子发脾气是件正常的事,每个人小时候都会...

2020-09-30 阅读全文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反应阈(阈和育同音),提反应阈这个词儿,家长肯定有点儿陌生,我换成敏感度,你就好理解了。孩子的5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这些感觉器官再加上社会觉察,需要多少强度的刺激,...

2021-11-2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