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伙伴关系中,孩子玩的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1-11-13

幸福是什么教案。

父母重视孩子的教育,家庭与学校合作,可以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与家长在教育中,应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伙伴关系中,孩子玩的是什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孩子上学了,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家长们常常会问孩子一个问题:你有没有交到新的好朋友啊?当你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他常常会天真的问你一个问题:我们做好朋友好不好?这些话语中,都体现了孩子们对于伙伴交往的兴趣与渴望,他们希望自己被他人喜欢,也努力的去喜欢别人。那么,大人们看不下去的幼稚游戏、家长们受不了的没完没了的玩耍、不学习不完成作业也要找同伴玩,这些行为的背后,隐藏着孩子什么样的发展?他们通过伙伴关系,学到的究竟是什么呢?1、学习人际交往技能与交往规则武侠剧中总说,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而江湖有江湖的规矩。小伙伴们一起交往的过程中,他可以学到如何与人相处,可以看到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处理方法,会感受到大家对自己的态度、自己对他人的感觉,在不同的伙伴玩耍过程中,调整自己的状态,遵守各种游戏的规则,努力的让自己适应各种环境。而这些直接关乎孩子成年后的生存能力。2、寻找自己的群体认同人类是群居动物,我们只有在集体生活中,才能感受到安全。在幼儿园、小学、中学这样的群体中,孩子有了固定的交往伙伴,就意味着他可以在群体中获得认同、被认可、被关注。这些都有利于孩子自信心的建立,增强交往的意愿与兴趣,促进自己各方面的发展。3、促进自己认知能力的发展我们常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不同的人相处,就会学习到不同的东西,孟母三迁为的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别看小孩子还小,以为他们不懂事,其实,小伙伴们最喜欢别人家孩子玩的东西,你会发现,每一个小群体中,玩耍的内容很不相同,认知的发展与小伙伴们交往中的内容,很相关。4、丰富自己的情绪情感与不同的人群接触,会体验都不同的感觉。与知心玩伴相处,会体会到默契与信任;与大哥哥、大姐姐相处,可以体验到被照顾、被关爱、受保护;与小弟弟相处,可以激发出责任与力量;与损友相处,可以体验到受伤害与自我保护。不同的人群,都可以带来不同的情绪情感,而这些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识人辨人等都会大有裨益!每一组伙伴交往,都会有不同的交往模式,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地域范围内,孩子的伙伴关系也会频频更新,我们家长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建立新的关系、稳固旧的关系,让他在良好的关系中,一步一步成长Www.yjS21.COM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父母与孩子建立亲子关系的基础是什么?


Mymo的一位小伙伴,是个家有1岁儿子的辣妈,今天中午,她开开心心地跟我们分享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的一件趣事:

儿子还不太会说话,以往都是通过咿咿呀呀的娃娃语,配合表情、动作,来跟爸爸妈妈提出各种需求,比如,要喝水、要拿玩具等;前两天,小宝贝竟然学会“指挥”妈妈做更复杂的事情了,他先指了一下本来放在饭桌的水杯,又指了一下梳妆台,妈妈从他的咿咿呀呀中猜测孩子想把水杯换个地方放,于是照做。之后,孩子开心地鼓起了掌,一副满足的样子。

看似平常的养娃琐事,其实正是父母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基础,孩子在婴幼儿和童年时期内心需求的亲子互动,无非就是这样一个个不起眼的瞬间的集合。

大家都知道,“玩”是孩子的第一天性,从玩中学,从玩中乐,从玩中动,从玩中活.....那么,他们的第二天性是什么?

第二天性,就是后天环境造就的人类习性。大脑的结构是由遗传基因和后天环境的共同作用而逐渐形成的,而后天环境给孩子提供积极影响的方式就是——通过你来我往的互动。因此,对于孩子来说,这种互动,就是第二天性。

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亲子互动是需要即时给予回应和关注的,大量的交互式互动,能够为孩子的大脑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一定要注意,这种互动需要孩子和家长双方的参与!

开头提到的Mymo那位辣妈小伙伴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在密切关注孩子的行为和需求,并且即时地给予了孩子反馈。

但是,可能很多爸爸妈妈面对还在咿呀学语,或者表达能力尚处于发展中的宝贝,不知道该怎样去互动,要么不理解他们的意思,要么不知道该怎么去说、去做,才能让他们明白和接受,甚至满意。今天,Mymo就来教您与孩子进行交互式互动的步骤和技巧。

Step 1

捕捉孩子发出的表达需求的信号

孩子是在看着或者指着什么东西吗?是在发出声音或做出什么表情吗?是不是在动TA的小胳膊或小腿了?这都是孩子的需求信号,要想敏锐捕捉,关键是要留意孩子的注意力在哪里。虽然你不能每时每刻都关注着孩子,但一天下来,总能找到各种机会,比如,给宝宝穿衣服、带TA在外面玩耍的时候。

Step 2

孩子发出信号后及时表达支持和鼓励

您可以给TA一个抱抱,或者用温柔的声音给予回应,比如“我看到了!”哪怕仅仅一个微笑、点头或者一个表情,也能让TA知道爸爸妈妈在关注TA,在关注TA关注的事物。当然,您还可以把TA指的东西递给TA、跟TA玩一玩。

Step 3

说出这些事物的名字

当你回应孩子时,可以通过描述你所看、所知、所做、所感,用这些特有的词语,帮助孩子在大脑中建立起重要的语言连接,即使孩子还不能说话或不能完全理解大人的意思,这种语言的刺激对于孩子大脑的发育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您可以跟孩子描述任何事物——一个人、一件东西、一个动作、一种感受……例如,孩子指着自己的脚,您可以学TA的样子,指着脚告诉TA:“对,那是你的脚!”

Step 4

和孩子轮流表达

每次回应完孩子,请记得也要给孩子回应的机会,和孩子轮流表达。这种轮流有时可以很快速,家长跟孩子“你一言我一语”即可完成,有时却进行得比较缓慢,此时作为家长,您一定要学会“等待”,因为孩子需要花时间去思考和组织自己的回应行为,尤其是当TA需要同时学习几种新的事物的时候,您的等待,是交互式亲子互动顺利进行下去的关键。

Step 5

随着孩子结束并开始下一个活动

当孩子玩够了或准备进行新的活动时,他会发出信号。也许TA会放下当前的玩具,去捡新的玩具,或者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东西上,甚至可能会走开,开始变得烦躁,不管怎样,如果您一直在密切关注孩子的需求,您是能分辨出孩子什么时候希望结束当下的活动的。这时候,您就要跟着他们开始新的探索和实践啦!

科学研究证明,人在幼年,尤其是3岁以前与父母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影响着一生的爱和安全感。而积极的、交互式的亲子互动经历,能让孩子每天的生活都充满乐趣,进而发展成他们的第二天性。每一天的亲子互动,将为孩子发展一生的学习能力、行为习惯、身心健康以及面对挑战等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正确的亲子关系是什么样的


现在身边的许多80-90后父母,很注重孩子的引导培养方式,对孩子的发展和性格习惯养成,都有着不一样的规划和要求。主张孩子全面发展,不再是压制孩子、读书考学,更多的是陪孩子一起行万里路,感受生活与生命中不一样的事物。那成功的亲子关系能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快来和我一起看看把!

· 孩子不会在你面前刻意隐藏情绪 ·

经常有父母抱怨自己熊孩子的“坏脾气”。但是每个人都有各种情绪的波动,只是不一定会在某个人面前表现出来。对成年人来说,越是在亲近的身边,越容易表现他们的情绪。孩子也一样,心理越是和父母贴近,就会父母面前表现出各种情绪,尤其是一些负面情绪——愤怒、紧张、悲伤、恐惧等等。

当孩子感觉与父母相处有绝对的安全感时,才会和父母撒娇。档孩子很少表现情绪,或者只表现某一类情绪,就表明了着亲子关系存在问题了。父母需要注意,是否有不许孩子表现出某种情绪或者表现某种情绪的时候就打岔。接纳孩子的每一种情绪,如果孩子不知道如何描述自己的感受,父母可以帮他们说出来。

· 孩子遇到问题、受到伤害第一时间跟你说 ·

大多数父母觉得孩子遇到了事情会第一时间找家长寻求帮助,其实并不是。孩子会先设想父母对事情的反应,预测可能的后果,孩子所有判断都是基于过去和父母相处的经验。当孩子判断会获得帮助,并不是受到指责和说教时,遇到问题才会第一时间和父母沟通。如果孩子曾经在外面受到伤害,找父母求助,而父母没有把握好自己的态度,那孩子以后宁愿忍耐痛苦,也不会第一时间找父母求助。

· 孩子会自然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

孩子能自然的吐露自己的任何想法,说明你们这段亲子关系很亲密。但是,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十分严厉,经常对孩子的想法、情绪反应过度,孩子就会慢慢的不愿和父母沟通。孩子能准确感受到父母的心理承受力,如果他们觉得父母不能承受,也是不会告诉父母的。

· 对孩子的答案不评判、不臆断·

有些父母会给孩子不客观的反馈,会给孩子贴上各种标签。我曾听一个妈妈说孩子很不爱吃蔬菜。这本没什么,但是她很快得出一个结论:孩子性格急躁。虽然这两者唯一的关系可能是,妈妈既担心孩子不爱吃蔬菜,又担心孩子性格急躁。还有父母在倾诉孩子行为以后,给孩子贴上一个标签——比如懒、贪吃,磨蹭等等。这些臆断和评判并不能让孩子变得更好,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像“想象”的那样。

· 孩子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

很多孩子被繁重的课业束缚着,很少有时间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孩子喜欢做的事可以帮孩子激发成就感。在兴趣发展的过程中,孩子会养成“持之以恒”的能力,孩子也会更少的去尝试危险行为。有些父母不允许孩子发现培养自己的兴趣领域。父母让孩子发展的“兴趣”,往往上是自己未满足的兴趣、爱好。父母不让孩子挖掘自己的天赋,逼迫他们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领域,孩子会害怕父母失望,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压力也会很大,导致孩子一直在压抑中学习。

· 孩子会配合你设置的恰当规则 ·

聪明的父母会引导孩子的行为,会与孩子沟通设置恰当的规则。不会因为孩子不高兴或不喜欢自己,就对孩子听之任之。完全没有规则的孩子,未来进入社会会遇到很多麻烦。恰当的规则包括:每天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比如:吃饭时间、睡觉时间、生活习惯、时间规划;晚回家要和父母沟通,使用礼貌用语,注意餐桌,过马路、乘车要注意什么等等。

· 会对孩子道歉并商量弥补方式·

亲子关系中出现的问题,父母要先反省自己的行为方式,不一定全是孩子的错。如果父母出现情绪反应过度,对孩子发脾气,打孩子,就需要承认并且弥补自己的错误。可以和孩子沟通看看,孩子换位思考会怎么做?当时是什么情绪和想法,让你没有克制住冲动?

亲子关系是一辈子的关系,传统的思想认为父母对孩子就是应该高高在上,付出都理所当然,甚至只要自己觉得“为了孩子好”就不考虑孩子感受。想让孩子明白道理,首先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语言去讲沟通。打孩子,只会让孩子害怕“被打”,孩子最后会得出结论——我这么做会被爸妈打。但为什么?也许永远都不知道......

健康的亲子关系,是什么样的?


坦然接受父母给予孩子生命的事实

这一点比较像推文中很常见的“无条件的爱”,但又有所不同。

一方面对于孩子来说,需要接受“父母给予我生命”这一事实,同时又要接受“父母给我的爱是不需要回报的”,也就是说,孩子需要承认父母的付出,但仍然要记得做自己。

另一方面对于父母来说,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应当无条件给予的,因为所有由于个人原因或者环境原因获得的(如财富、身份特权、义务、疾病、债务等)都不是上下代之间所能自然继承的,应该由父母自己承受。如果一个孩子认为自己理应天然地获得父母给予的特权,就会产生负面的结果。之后则是身为父母,需要从自己的原生家庭或者伴侣获得的情绪情感的需求,不能从孩子身上获取,当孩子承担了与父母相对等的情感付出,家庭中的角色和功能就会倒置了。

理解夫妻关系的层级是大于亲子关系的

在家庭系统中,新系统高于旧的系统(如再婚),但同一系统中,旧的关系高于新的关系。夫妻是家庭系统中最早成就的关系,所以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亲子关系;当有多个孩子时,每新出生一个孩子,层级就会低一些,这也是我们常看到兄姊们对弟妹们会多一些付出,同时也会得到一些特权的补偿。

所以,孩子不应当成为伴侣之间的借口,孩子也不应当卷入父母之间的纠葛。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就是,伴侣之间应当尊重彼此从各自的原生家庭带来的价值观——并抛弃它们——或者说,重建它们,形成新的家庭系统中的新的价值观,这样才能在孩子面前保持一致的价值观。如果夫妻之间存在巨大的分歧,那么孩子越是被要求背离某一方,越是在潜意识中追随这一方。比如父亲酗酒,当母亲说“不要像你父亲那样”,孩子可能反而会在某种程度上不由自主地模仿父亲的方式,从而常常遭遇失败;然而当母亲正视这一现实,告诉孩子“你可以变成和你父亲那样,我没有意见”,倒会减轻孩子身上的压力,让他体会到“无条件的爱”。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吃、穿、用、玩方面的吗?不是。

是知识吗?也不是。今天的孩子已经学到了许多以前需要到小学才能学的东西。那什么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呢?对于中国的儿童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尊重,来自父母的真爱。

要知道娇惯、溺爱或“恨铁不成钢”地指责孩子都不是爱孩子的表现,只有从心底里尊重孩子才是对孩子的真爱。孩子的自尊心就像稚嫩的小苗,一旦受到伤害,会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因此,爸爸妈妈应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就像保护他的眼睛一样。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尊重孩子呢?在此,笔者介绍几个便于你灵活运用的小招数。

第一招:倾听孩子的诉说

3岁前的宝宝特别依恋父母,因此,年轻父母应该每天花一点时间听听宝宝的诉说、提问,并为宝宝念儿歌,讲故事。也许只要花30分钟,父母自己也可以轻松一下,就能给宝宝带来极大的满足和快乐。

1至2岁的宝宝也许还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或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父母能够真正学会倾听,多鼓励宝宝大胆地说话,既能促进宝宝语言的发展,也有利于发展亲子关系,使宝宝感觉受尊重,以促进宝宝心理健康。

另外,父母要耐心地对待宝宝的每一个问题或要求。认真听取孩子想要告诉自己的事情。在他表达不清时,你可以与他进行充分的目光接触,但不要打断他。

宝宝与你讲话时,你不但要认真倾听,还要注意倾听的方式。不要总是站着,居高临下地说话,这不仅使宝宝感到他有一种压迫感,所以你要尽量弯下腰或蹲下与宝宝说话,与他的眼神交流,这既是一种亲密接触,也是对孩子尊重的具体表现。倾听宝宝的心里话

禁忌用语:

“问这问那,有什么好奇怪的?”

“我正忙着呢,问你们老师去!”

“真讨厌,你没看见我正在忙吗?”……

分析:

这一类的语言会使孩子觉得您在“打发”他而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以后可能不愿告诉你他内心的想法。

第二招:冷静对待宝宝的过失

年轻父母可以从宝宝1岁左右起,为宝宝建立一套简单、明了、容易操作的行为规则,让他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

给他一个宽松而具有规则的环境,使他逐渐学会自律。

宝宝如果犯的是同一种错误,这也很正常。正确的做法是:你可以对宝宝说明自己的感受,并以一种关心孩子的口吻表达出来:“当你做某某事时,我感到……”,如“当你把玩具扔到小妹妹床上时我感到很生气,那样做会碰伤她的。”请注意说话的语气和内容,既要让宝宝明白自己错在那里,又要保护他的自尊心。惩罚孩子,也是一门艺术!

禁忌用语:

“你这个坏孩子!”

“我没想到你会干出这样的蠢事,你令我很失望!”

分析:

这样宝宝就会产生强烈的自责情绪,他会觉得很难受。有的宝宝还会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招:珍惜宝宝拥有的玩具与物品

珍惜宝宝的东西,是个极易被人忽视而又对宝宝健康成长有着积极意义的事情。宝宝年龄虽小,但也拥有许多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如玩具、图书、学习用品、衣帽鞋袜、小碗筷、小桌椅、小被子、毛巾、枕头,有的孩子还有自己的小房间,有钢琴、电子琴、小运动器械等。这些物品无疑都是成人给孩子提供的,但“产权”已属于孩子。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有关物品取放的规则,但不能随意摆布和挪动孩子的物品。有小客人来时,也要经小主人的允许,使用他的玩具或物件。最好的办法是鼓励他自己将玩具给小朋友玩。

有的父母不经孩子允许丢掉宝宝喜欢的小东西,比如小树叶等,这也会使孩子很难过。父母认为不重要的东西在孩子眼里往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招:鼓励宝宝发展独立性

你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创造环境让宝宝自己作主。

有时候,不适当的帮助也是一种犯,会伤害他的自尊。小宝宝也需要刺激和挑战,你要尽可能创造机会让他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当他需要帮助时,你要指导和协助他想办法寻求答案,而不是取而代之。比如在孩子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时,你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碗筷的摆放、日用品的收拾的方式。当宝宝与其他小朋友玩耍时出现了争执和冲突,你要给宝宝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禁忌用语:

“这件事你干不了。”

分析:

当孩子试图去解决一个问题或完成一项任务如洗衣服、打扫卫生时,千万不要干涉他,如说“这件事你干不了”等。这类用语会导致孩子低估自己的能力,从而变得胆小、自卑。让宝宝独立自主也要从小事开始做起。

小贴士

1.不要一味地表扬、奖励、赞许宝宝,这会使宝宝产生虚荣心。必要的批评以及慎重的处罚也是一种对孩子尊重方式。这是一种冷却剂,可以使孩子冷静地检点自己的言行,修正自己的错误。

2.防止对宝宝不适当的满足。1至2岁的宝宝已经会用一些手段来要挟家长以满足自己的要求,如果父母经常采取妥协的方式满足宝宝的话,这绝不是尊重而是纵容。对于宝宝的无理要求父母要坚决拒绝。

现在孩子缺的是什么?


“现在孩子缺什么”,相信这个问题会让许多家长好好思考一番。是啊,不愁吃,不愁穿,各种玩具一大堆,大人围着孩子转,还缺什么呢?

缺批评和惩罚

鼓励表扬能让孩子充满自信,“拇指教育”一段时间被奉为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

但过度过滥的表扬会渐渐让孩子对此麻木、失去感觉。听惯了顺耳的话,时间一长就听不得批评,即使做错了也不能批评。

因此,对孩子的言行做出正确的评价,无原则的赞美会造成孩子是非不清、骄横跋踾。当然这并不是说对孩子只能批评不能表扬,只是表扬要掌握分寸,孩子确实经过努力取得了成绩,就要肯定赞美,注意不要泛泛夸奖,而是要明确到具体的事和行为,也不夸大其词。要给予孩子必要的纪律约束和适当的批评,如果错误比较严重,批评还可更严厉些甚至可以是惩罚,这样有助于提供明辨是非的能力。家长要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教育的不同内容,学会选择运用不同的“指头”,赞贬交替,各有侧重,既尊重孩子,有激励孩子不断进步。

缺锻炼和饥饿

体育锻炼的缺乏,衣食无忧的生活,饮食文化的繁荣,让孩子吃饱吃好的心愿,让他们没有了饥饿感,因此孩子不愿吃饭、吃得不多成了不少家长的心思。事实上,适当让孩子有饥饿感,能帮助孩子正确对待正餐,吃得更香,并且养成少吃零食的好习惯,也能调节肠胃功能。当孩子偶尔提出不想吃饭或吃得太少时,勿需大惊失色。只要确定孩子身体健康没病,家长可以让他少吃点或者不吃,只要自己坚持让孩子多活动锻炼,不贪吃零食,孩子终会觉得饥饿,自己要求吃饭的。

缺劳动和自立

父母或爷爷、奶奶辈的精心照顾和疼爱,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使得孩子缺少劳动和自我服务的机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吃苦能力差,肢体懒惰,不仅阻碍身体的发育,还会影响智力发育。建议家长该放手时就放手,给孩子足够的机会和时间去学习必要的自我服务技能,适时的帮助和提醒,肯定鼓励的话语,耐心的等待,一定会让你的孩子学会照顾自己、管理自己的玩具物品。孩子大一点后,还可以让他在家适当的分担家庭劳务,如拣菜、修理草坪,浇水,喂养小动物,整理衣橱等,从小培养为家庭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有时可以有意识地锻炼他们,让他们参加一些野营活动,接受挑战,战胜自我,长大才能成为独立、有责任心的人。

缺正确的自我意识

几个大人围着孩子转,一味的以孩子为中心,无论是在哪种环境中,主角都是他,会让孩子产生错觉“世界是以我为中心的”,“我是最重要的”。事实上,一旦所处环境发生变化,比如进入幼儿园,他就很有可能由主角变为配角,甚至有时会被忽视、不被重视,这时孩子可能会有失落感、挫折感。因此怎样让孩子适应其中角色的转变,调整心态以适应新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家长要学习时常进行中心点转移,不事事以孩子为先,让他适应新的变化,慢慢学会及时调整心态,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缺同伴和合作精神

现在独生子女居多,孩子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没劲,没人和我一起玩。”“太闷了。”建议家长可以从同事、朋友或是邻居家的孩子中挑选年龄相仿、合得来的小伙伴,定期搞些聚会、郊游等活动,甚至还可以尝试让孩子互相在同伴家做一天小客人,这样孩子不会老是觉得寂寞,而且还可以在活动中促进交往,培养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分享、公正等社会性意识和行为,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缺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对电视、电脑、游戏机的热衷,各类兴趣班、特长班的活动,加上钢筋水泥的城市,使得现在孩子们很少有时间和机会亲近大自然,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感慨,现在的孩子一生下来就生活在成人精心设计好的世界里,物质虽然富有,但孩子们往往并不满足、开心,回忆起自己的孩提时代只是玩沙玩土,没有很多玩具和好吃的食物,但经常觉得很开心,至今脑海里一定还有几件令人难以忘怀的事情,看来“在蜜罐里泡得太久就觉不出甜味了”。带孩子们与大自然来个亲密接触吧,光脚接触泥土,在阳光下、草地上追逐,到田梗旁认认各种蔬菜、农作物等等,相信从大自然这本教科书中,孩子们会学到很多书本上、电视里学不到的知识,受益终身。

教育孩子最大的烦恼是什么?


问题一:小孩爱玩手机、上网怎么办?

1. 让孩子意识到沉迷手机的危害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不是自己认可的行为,都是无法获得积极效果的。要改变沉迷手机的现状,必须让孩子认识到“控”手机的危害,并产生想要改变的愿望,这是戒除任何成瘾行为最根本也是最基本的条件。

家长要通过平和的沟通,摆事实讲道理,和孩子达成共识。不要情绪过激,也不要危言耸听,否则很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反效果。相对于其他成瘾行为,手机成瘾只要能够认识到其中的危害,并能得到身边人的帮助和支持,还是比较容易戒除的。

2.培养兴趣,转移注意力

越是枯燥空虚的时候,对手机的依赖性就越大,只要拥有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并且将时间与注意力投入其中,又能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的时候,对手机的需求就会大大降低。

作为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发现和培养各种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尤其要鼓励孩子参加一些可以和同龄人良性互动的团体活动,这是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

3.约法三章,坚决执行

孩子毕竟是孩子,自觉性和自控力都无法和成人相比。因此,在戒除手机成瘾的过程中,家长的帮助是不可缺少的,家长要和孩子约法三章,什么时候可以用手机、什么时候不行、如果孩子违反规定应该受到什么惩罚、做好了又有什么奖励,赏罚一定要分明,执行要坚定。

孩子的自制力实在是不行的话,帮孩子换个传说中的“老人手机”也未尝不可。要注意的是,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孩子的改变,需要家长充分的耐心、爱心和鼓励,千万不能着急。

4.利用同伴的力量

留意孩子的交友情况,鼓励孩子和朋友面对面的交流,少用手机短讯和QQ。当面对面的交流能够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的时候,手机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同时,也可以请孩子的朋友们充当监督员,在孩子违规的时候进行适当的提醒,甚至联合孩子的好友与其家长,共同参与到戒除手机成瘾的“活动”中来,当“戒手机”成为青少年的一种时尚和潮流,“控”也就不复存在了。

问题二:如何告诉孩子;父母离婚的事情?

有许多年轻的家长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离婚,到孩子上学的年龄依然没有告诉孩子父母之间离婚的事。很多单亲的父母困惑该如何和孩子说这件事呢?

首先,父母离婚前应把如何对待孩子商量清楚。要让孩子知道只是父母之间的关系断开了,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依然持续。其次夫妻关系不能持续时,要多与孩子沟通,听听孩子对父母有没有其他要求。孩子的悲伤可能持续相对较长的时间,这就需要对孩子有更多的陪伴。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孩子性格上的偏差,这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

问题三:孩子做错事后;家长如何处理?

凡事要透过表面去看本质,当家人或朋友无意间做错了某件事时,我们要理智对待,不要只看事情的表面,而忽略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学会用爱心去包容爱心,家会让你感觉自己的周围,时时洋溢温暖的阳光,这种信任和理解真的很重要。

往往,在和孩子互动过程中,我们关注自己的感受,关注孩子是否改错,关注孩子是否优秀,而我们忽略了关注孩子本身,这些都是打着爱的旗号伤害着孩子,但我们往往认为这就是爱。请牢记,孩子本身最重要!

问题四:孩子知错后;家长如何应对?

当我们说出“我原谅你”这四个字时,这代表我们选择放下生气和其他激烈的情绪,继续向前。

每个孩子处理情绪的方式都不同。有些孩子的喜怒哀乐,你一眼就能看清;有的孩子则会把情绪深埋在心底。

不管是哪一种方式,当我们向孩子表达原谅时,我们允许他们释放自己的情绪、允许他们犯错误,允许他们在发现错误之后重新开始。当我们向孩子表达我们的原谅时,我们也以身作则地教育他们要向其他人表达原谅。

那天,儿子听完我的话,和我一起手拉手走下了楼梯。他看到他的姐姐在楼下等他,于是他们说了“对不起”和“我原谅你”,然后拥抱在一起,不介怀地笑了。

说到底,挑战父母的极限是孩子成长的一部分,也是他们成长为与众不同的人的一个过程。我们经常教孩子说话,但有时候,我们自己都忘记说该说的话。让我们说该说的四个字,向孩子表达原谅,教会他们这样的道理:生活是一条漫长的路,而走错一小步真的不算什么。

问题五:每个阶段的孩子心理特点是什么?注意事项有哪些?

1、0—3个月

此阶段的孩子,更多是用感官感觉来生活的。我饿了,就需要吃到奶水;我渴了,就需要喝到水;我拉了尿了,不舒服了,其他人就需要帮我整理;我冷了热了,就需要帮我加减衣服和被子。呵呵,我才不管其他人怎么样,他们要以我的需要为己任,全面呵护我的需要。

这个年龄阶段的心理营养是:

(1)无条件接纳。

(2)NO.1 in life(生命中至重)。

此阶段的心理营养更多是妈妈给予的。在生养孩子后,妈妈体内就分泌两种物质,一种是荷尔蒙,在奶水中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另一种是本体荌,会让妈妈有满足感:怎么看自己的孩子都是最美最伟大的,这种物质三个月后就会消失,这样来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

可是如果,3个月内,这个妈妈由于某种原因情绪受到转变,没有正常分泌本体胺。那么父亲就要承担起来。看护孩子,照顾孩子,保护妻子。

如果孩子在3个月内,在成长的过程中,他的父母经常吵架打架,两个人的精力都消耗在争吵里了,没办法照顾孩子。那孩子会在成长过程中,另外找一个人替代。也就是另外一个重要他人。从这个人身上希望得到没有条件的接纳。希望成为这个人生命里最重要的人。那么这个孩子一生中都会这样去做,直到他找到那个重要他人为止。

到了小学,他会去找小学的老师,到中学,他会去找爱人,会很早谈恋爱。他会希望有人能那样对他,能把他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找不到,他就会带着这个期待长大,带着这个期待结婚。等到结婚,他也会一天到晚一直询问,到底在你生命中我排第几?讲了又讲,问了又问。我是不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我很任性如果我很坏很糟糕,你还会那样爱我那样对我吗?他会一直不断地去寻找一个答案,这会导致他在人际交往中碰到很多问题。成为他的缺失。不能够做一些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有那么多困扰。他不能够好好读书,好好工作,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自然地他的身体就会去寻找,去找那个重要的他人。

2、4个月—10个月

在生理上,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慢慢要学会爬行。爬出去爬回来——主动选择离开,需要安全时自己就会爬回来。此时心理营养是妈妈要允许他爬出去爬回来,很自然的离开,很自然的回来。如果妈妈自己没有安全感,她在此时期最恐惧。如果这个阶段的心理营养没有被满足,就会导致孩子有分离焦虑,例如进入幼儿园或者新环境,有异常表现;谈恋爱失恋,情绪反应大甚至自杀。

3、10个月—16个月

孩子在生理上开始会走,父母要支持他去冒险,如果此时得到妈妈支持和照顾,孩子就会获得实际安全感和心理安全感。孩子将来不会怕陌生人,并且愿意去探险、胆子大,但不是不要命的那种!因为他知道哪里安全哪里危险。

4、16个月—2岁

“可怕的两岁”,这个年龄阶段最难教养:一面是非常的依赖,一面又非常的独立,经常说不要。这是锻炼孩子对自己负责任的时候,不要的时候要为自己的决定去承担后果。例如不吃饭,好,就饿你一顿,呵呵,孩子可能不会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我们该怎么做?心疼孩子就放弃自己当时的决定,这就是溺爱,我们的做法是:温柔的坚持!这个需要力量和决心,所以这个阶段的妈妈会觉得自己特别的累,这就需要爸爸的支持!

5、2岁—3岁

稳定自我的建立。这个阶段的孩子要形成这种认识:我有时看不到妈妈在,但我知道妈妈的爱在。

玩的游戏是:捉迷藏。这个时期需要一个过渡性的重要他人出现,要求是温暖的,安全的,有毛的,柔软的,比如毛绒玩具、抱枕、小被子、衣服都可以。这是健康心理的表现。如果一直依赖妈妈,不分床才可怕,孩子永远在心理上长不大!

0岁—3岁这个阶段,如果孩子获得了被充分接纳,学会安全,懂得该分开就分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有稳定自我形象的心理营养,他们就很快适应新环境,社会化速度快!

这个阶段的孩子更需要妈妈的照顾支持和帮助。如果缺乏心理营养,一遇到给他心理营养(也许有意也许无意)的人,他会立即被吸引,比如早恋。这和如果三天没喝水,见到水不管脏不脏就喝;如果七天没喝水,见到水不管有毒没毒就喝一样的道理。

安全感的来源:

(1)爸爸妈妈夫妻关系稳定。即便有争吵,有冲突,要让孩子意识到父母自己有能力去解决的。

(2)妈妈的情绪稳定,越稳定越安全。妈妈会处理自己的情绪。有的妈妈会认为孩子是惹你有情绪的人,其实这不是真相,也许是其他原因(夫妻等问题),孩子没有能力和责任帮助妈妈解决情绪问题!

其实人有情绪时一定是找安全的人发的,孩子在承受着社会最底层的情绪垃圾,爸爸在单位,妈妈在单位,甚至夫妻关系问题产生的情绪,如不及时疏导处理,孩子是最终的出气筒!尤其是妈妈的情绪,孩子吸收更多,不忍心不吸收啊。也许妈妈的焦虑成为孩子的焦虑。

6、4岁—5岁

有了“我”的记忆,人一般有四岁以后的记忆,真正的人类出现,新我:我是谁?我有价值吗?我可爱吗?

此时的孩子需要从爸爸身上获取这些心理营养,所以变得跟爸爸亲近,喜欢爸爸。现在的妈妈就很落寞,感觉自己的孩子很陌生,曾经粘成一个人似的,现在陌生了,有的妈妈就骂自己的孩子没良心,可能在心理上不适应很寂寞。此时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鼓励、认同。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变得有底气,遇到挫折时有力量去面对,是孩子心理上是守护神!

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1)人生价值观,(2)自我概念,(3)性别认同。前两项妈妈也可以代替爸爸做,但需要更多的时间,同时需要一致性表达。性别认同只有爸爸可以做。要对女儿表达:我很高兴你是我的女儿(女性认同),女儿16岁之前称呼女儿为女儿;要对儿子表达:你是我的好儿子,你真像我啊(男性认同)。同性恋的出现固然有社会因素,但我们的家庭似乎有更大的责任啊。

爸爸对孩子的承诺是:

(1)孩子,需要我时,我就在你的身边,不要怕。

(2)孩子,我允许你犯错!

最伤害人的两个场所:一个是战争,一个是家庭。让孩子成为一个人,安全感的来源,妈妈很重要!让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价值感自信心的来源,爸爸很重要!

孩子如果容易发火、行为偏差,原因大部分来源于夫妻关系恶劣,亲子关系问题包括母子、父子关系!情绪在孩子内心深处难于消化,积累了很多情绪,也可能导致晚上睡眠不好,失眠梦多。

中国的爸爸是爱孩子的,但不一定和孩子亲近。没有时间交流沟通,但一见面就教导!此时关系比教导更加的重要!

孩子如果和爸爸的关系差的话,导致孩子的自我感不强!

如果处理了孩子的情绪问题,孩子的学习力、记忆力、注意力会提升20%。孩子出了问题,也是家庭关系出了问题:也许是夫妻关系疏远,也许是父子关系和母子关系出了问题,也许都有!如果孩子出了问题,什么是最好的药?——个人时间,父母要有时间去给孩子心理营养。

7、5岁—6岁

这个阶段父母要多和孩子在一起相处,起到家庭模范作用,具体包括:

①如何处理生活上的难题,方法及态度。

②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③如何处理情绪。这个模范可以帮助他解决:当我碰到问题时,我怎么办?如果我心情不好,我怎么办?我与别人的意见不同,我怎么办?告诉他如何管理他的情绪,如何处理他的生活中的问题,他需要学习,而这份学习来源于一个模范。

8、7岁以后

7岁以后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尊重、信任、自由选择。

9、13—15岁

这个阶段是父母给孩子最后一次补充心理营养的黄金年。因为孩子在12岁之前缺失的心理营养在13—15岁时爆发年,渴求最强烈。

父母的做法是:(1) 接纳他;(2)重视他:花时间和他在一起;(3)模范:让他有时间去模仿父母。这样几个月,孩子就会有变化。

孩子长高的秘密是什么


导读: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生长在缺乏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得不到充分的母爱,那么他的身高常比同年龄儿童矮小,国外称这类矮小者为情感遮断性身材过矮症,也有的资料称之为“爱情遮断综合症”。

人体从出生时50厘米左右生长到180厘米,其实是一个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和营养物质代谢的过程。

人体长高,是骨骼长长的结果。骨细胞由一变二,二变四,四变八,不停地分裂生长,从而带来骨骼的生长。这一过程,医学上称为细胞增殖。人体生长的速度取决于细胞增殖的速度。我们都知道,人体生长在不同时期速度是不同的。孩子5岁前生长速度最快,每年能长20厘米,到5岁时则稳定在每年6厘米左右。进入青春期则又加快到每年10厘米,其后增加就基本停止。这又是为什么呢?科学家发现,细胞增殖的速度与生长介素密切相关。脑垂体分泌的生长介素越多,细胞增殖速度越快。人体在不同时期分泌的生长介素不同,生长速度不同也就不足为奇了。

1、熬夜会影响孩子的身高

近几年来,大量的调查研究已经证实:个子矮的少儿所分泌的生长素量远较正常儿少,而且相当一部分的孩子是由于夜间睡眠不足所致。由于孩子从儿童时期到青春前期,在睡眠时分泌旺盛,晚上9时至次日上午9时所分泌的生长素数量是白天12个小时的3倍,特别是在晚上9时入睡后的70分钟,可出现一个分泌高峰。有鉴于此,少儿不要熬夜。

2、孩子缺乏母爱影响身高

一些专家研究发现,情绪障碍同样也能影响身高。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生长在缺乏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得不到充分的母爱,那么他的身高常比同年龄儿童矮小,国外称这类矮小者为情感遮断性身材过矮症,也有的资料称之为“爱情遮断综合症”。

情感遮断性身材过矮症的发生原因,主要是下丘脑、垂体系统机能受情绪抑制,进而引起垂体的生长激素分泌减少。这样的孩子除身高较矮外,尚有智力发育较迟、多饮、多食、独语、多动、人际关系不协调等异常行为。

3、遗传具有影响身高的绝对权利

虽然人类至今还不能明白遗传的秘密,但在身高这一点上,遗传具有“绝对权利”。孩子的家族遗传史是影响他成年身高要素中的NO.1。看一看父母的身高、体型,评估一下孩子的生长发育状况,大概就能够知道他成年后的身高了。

关键两个要素:健康和全面

营养的重要性勿庸质疑,如果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得不到全面均衡的营养供给,换句话说,如果他的食物摄取不是健康的、全面的,那他就不会得到正常的生长发育。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困难,因为父母们们不可能像一个营养师那样为孩子制定标准的营养食谱,但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在为孩子提供的食物上,至少应该是健康的。

家园共育《伙伴关系中,孩子玩的是什么》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幸福是什么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父母与孩子建立亲子关系的基础是什么? Mymo的一位小伙伴,是个家有1岁儿子的辣妈,今天中午,她开开心心地跟我们分享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的一件趣事: 儿子还不太会说话,以往都是通过咿咿呀呀的娃娃语,配合表情、动作,来跟爸爸妈妈提出各种需求...
    2021-07-30 阅读全文
  • 正确的亲子关系是什么样的 现在身边的许多80-90后父母,很注重孩子的引导培养方式,对孩子的发展和性格习惯养成,都有着不一样的规划和要求。主张孩子全面发展,不再是压制孩子、读书考学,更多的是陪孩子一起行万里路,感受生活与生命中...
    2021-07-23 阅读全文
  • 健康的亲子关系,是什么样的? 坦然接受父母给予孩子生命的事实 这一点比较像推文中很常见的“无条件的爱”,但又有所不同。 一方面对于孩子来说,需要接受“父母给予我生命”这一事实,同时又要接受“父母给我的爱是不需要回报的”,也就是说,...
    2021-07-22 阅读全文
  • 家庭教育中爸爸的优势是什么 家庭教育中爸爸的优势是什么?很多家庭孩子的教育中,往往忽视来自爸爸的教育。相比较而言,妈妈似乎承担孩子大部分的教育。事实上,在家庭教育中,爸爸的优势更为显著,往往也是孩子缺乏的,我们来看看吧!家庭教育...
    2020-09-29 阅读全文
  •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吃、穿、用、玩方面的吗?不是。 是知识吗?也不是。今天的孩子已经学到了许多以前需要到小学才能学的东西。那什么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呢?对于中国的儿童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尊重,来自父母...
    2021-11-05 阅读全文

Mymo的一位小伙伴,是个家有1岁儿子的辣妈,今天中午,她开开心心地跟我们分享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假期的一件趣事: 儿子还不太会说话,以往都是通过咿咿呀呀的娃娃语,配合表情、动作,来跟爸爸妈妈提出各种需求...

2021-07-30 阅读全文

现在身边的许多80-90后父母,很注重孩子的引导培养方式,对孩子的发展和性格习惯养成,都有着不一样的规划和要求。主张孩子全面发展,不再是压制孩子、读书考学,更多的是陪孩子一起行万里路,感受生活与生命中...

2021-07-23 阅读全文

坦然接受父母给予孩子生命的事实 这一点比较像推文中很常见的“无条件的爱”,但又有所不同。 一方面对于孩子来说,需要接受“父母给予我生命”这一事实,同时又要接受“父母给我的爱是不需要回报的”,也就是说,...

2021-07-22 阅读全文

家庭教育中爸爸的优势是什么?很多家庭孩子的教育中,往往忽视来自爸爸的教育。相比较而言,妈妈似乎承担孩子大部分的教育。事实上,在家庭教育中,爸爸的优势更为显著,往往也是孩子缺乏的,我们来看看吧!家庭教育...

2020-09-29 阅读全文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吃、穿、用、玩方面的吗?不是。 是知识吗?也不是。今天的孩子已经学到了许多以前需要到小学才能学的东西。那什么才是孩子最需要的呢?对于中国的儿童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尊重,来自父母...

2021-11-0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