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孩子先学会自我服务
发布时间:2021-11-06 幼儿自我服务活动方案 幼师工作自我鉴定 怎样教育孩子早上,孩子们快乐地入园了,大家走进教室,坐在小椅子上,可是李帅小朋友站在那儿一动不动,也不坐下。我说:“李帅小朋友,请坐下。”可是他还是站着不动,我又说了一遍,他还是不动。“李帅,你怎么了?”我问。“他没有小椅子。”别的小朋友代他回答。我希望他自己找凳子坐下,提醒了他好几次,可他就是站着不动,没办法,我只好帮他搬来小椅子,让他坐下。
这件事,让我沉思了许久,现在的孩子在家里什么事都是大人代替,养成了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孩子们具备了做事的能力,就应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决定教育孩子学会自己做事情,我便与家长进行了沟通,让孩子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希望通过家园共育来共同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放学时,我不再直接帮孩子穿衣服,先由孩子们自己穿,穿不好的我再适时帮助。穿好了的及时表扬鼓励。通过从日常小事做起,着重对幼儿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慢慢地,孩子们有了进步。鞋带开了,不再直接跑到我面前让我系,而是先自己系,系不好再让我帮忙。现在孩子们说的是“老师,我系不好了”,不再是“老师,鞋带开了”。
鼓励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对他们的成长很有帮助,教会他们先学会自我服务,再逐渐为他人服务,孩子的进步是可喜可见的。放开手,孩子的成长会更自由、更广阔!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扩展阅读
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有一次,午睡起床后,我带着孩子们去玩沙地游戏,孩子们尽情地玩着,有的堆小山,有的在沙地里找贝壳……,我正帮女孩子梳着辫子,突然,娜娜跑过来对我说:“老师,辛琪的耳朵疼”,我一听吓了一跳,赶紧把她叫了过来,问清了事情的原为,原来,快午睡起床的时候,辛琪衣服上的装饰品“钻石”掉下了好几颗,当时她也没有告诉老师,就偷偷的和旁边的圆圆一起躲在被子里面玩,旁边的圆圆可能是好奇不知怎么的,就把它塞进了辛琪的耳朵里,结果怎么也拿不出来,起床以后,也没有告诉老师。了解了情况以后,我赶紧查看了她的耳朵,用掏耳朵的工具把它掏了出来。这时,我才松了一口气,万一大点的珠珠的饰品就有可能拿不出来。
在下午的活动中
,就此事和小朋友进行了讨论、交流。这时,我问小朋友说:“你们知道拿衣服上的小亮片、小珠子玩会有哪些危害吗?”孩子们一言我一语,有的说会被划伤脸;有的说放进鼻子里会没法呼吸;有的说放进耳朵里耳朵会听不见等。我接着有问:“你们说掉下来的小珠珠或装饰品应该怎样处理?”小朋友有的说要交给老师,有的说放到口袋里。我告诉小朋友要交给老师处理,千万不可以自己拿着玩,并把辛琪和圆圆发生的事情告诉了他们,让他们引以为戒,小朋友都懂事的点了点头。
事后,我和家长们进行了沟通,让家长不要给孩子买装饰物太多的衣服。平时我们老师也要做好晨、午检等工作,同时,要注意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防患于未然。
让孩子学会自我反省
首先,大人得让自己有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表率。生活中,大人也难免有做错事的时候,在孩子面前,要勇于承认错误,即使孩子对具体事物并无真正的判断能力,但他能够知道大人做错了,也有承认错误的,给孩子起到一个带头作用。
第二,大人得注重良好的沟通氛围和方式。孩子做错事了,大人不要一味给予指责甚至打骂,以关心、冷静的态度对待,可以先倾听孩子的解释,再给孩子指出这样做是错的,并相应教导如何才是对的,在对与错之间对比,让孩子懂得该事件的对与错,进而自我反省并认识错误。惩罚执行前或后,大人必须得对其讲解对与错之所在,帮助孩子进行总结经验教训,使之不断进步。
第三,大人得营造公平对话平台。大人和孩子的关系角色,其实可以是平等的,不要在态度上凌驾于孩子之上,这样孩子有话不敢说,对大人的评批还会产生抵触心理。这也第一条讲到的大人应该自我反省,也包括学会接受孩子的批评,以及第二条讲到的良好的沟通氛围,其实是建立在关系角色公平的基础上的,大人和孩子得一起努力,有错都得承认都得改。
第四,让孩子在自我承认错误时自己选择惩罚方式。孩子做错了,大人别只有打或骂等极端方式。孩子已经意识到错了,大人可以告诉他做错事就得接受惩罚,以告诫下次减少或避免类似错误出现。惩罚不是目的,大人可以选择更为合适的或者提供几种惩罚方式供孩子选择,自己选择,自己执行,孩子更能接受,比如面壁思过。当然,所有的惩罚方式,大人都得暗中跟踪,以保有效和安全。
总之,在育儿的取经道路上,我还是一个学习者。本着相信能够反躬自省的人就一定不是庸俗的人的信念,我认为让孩子从小学会自我反省的态度很重要,希望与孩子一起不断自我完善和健康成长
孩子应该首先学会什么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孩子应该首先学会什么”!
今天早上我在接待幼儿入园的时候,被我班涵涵的奶奶指责了一通,涵涵的奶奶又把小班欣怡的妈妈指责了一顿。
经过仔细调查,原来事情是这样的:我班女孩涵涵在上厕所的时候,被小班欣怡把裤子尿了个精透。
涵涵穿着湿透的裤子足有几个小时,直到晚上回家的时候奶奶给她脱衣服时才被发现。
涵涵的奶奶强烈的指责我工作不负责任、不够细致、不会认真观察每个孩子。
她又愤然等到小班欣怡的妈妈,严厉的指责欣怡的妈妈不会管教孩子,不要再让其“作恶”。
我在检讨自己工作不够细致的同时,我反复思考:这位奶奶应该严格“管教”的是谁呢?涵涵都5岁了,一个比他小两岁的孩子冲她撒尿她却不知躲开,穿着被湿透的裤子那么长的时间,也不知想办法去消除痛苦,睡觉还要她奶奶脱衣服,这些难道不值得好好管教吗?我想起往日里他奶奶向我炫耀涵涵学舞蹈、学绘画时取得的优异成绩,又想到她入园时不会擦屁股,不会提裤子,不会系鞋带,有时还反穿着鞋子,可是她却是培训班的老学员了。
想到这里,我禁不住想问问家长们,我们的孩子应该首先学会什么?
我们知道,对于人,每一个个体,生存是第一位的,幼儿时期的自我服务和自我保护能力正是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他在幼儿阶段的成长发展中是最应被重视的,因为,不能很好的生存,不能自理和自立的孩子,有怎么能好好的学习呢?将来又怎么适应社会立足于社会呢?就更不用说“成材”了。
不知道本文“孩子应该首先学会什么”是否对你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浏览其他页面!
大班教育笔记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毫无疑问,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应该常常对行为进行观察分析,而教育笔记可以某种程度上提高老师的教育水平。你知道一篇教育笔记应该怎么书写吗?你也许需要"大班教育笔记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这样的内容,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大班教育笔记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大班教育笔记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如何保护自己,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1. 教给孩子基本的安全知识,例如如何穿脱衣服、如何使用厨房、如何保护眼睛等。
2. 教育孩子如何识别危险和保护自己。例如,教他们如何识别危险情境,如何拒绝危险行为,如何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等。
3. 鼓励孩子学习如何使用工具和设备来保护自己。例如,教他们如何使用门夹、锁芯、反锁等工具,以及如何使用灭火器、消防器材等安全设备。
4. 教育孩子如何保持安全。例如,教他们如何保持环境卫生、如何使用电源插座、如何使用楼梯和电梯等。
5. 教育孩子如何寻求帮助。例如,教他们如何向警察、医护人员、家长、老师等人寻求帮助,以及如何拨打紧急电话。
6. 教育孩子如何保持冷静和理智。例如,教他们如何处理紧急情况下的冷静思考,以及如何通过沟通和协商解决问题。
通过以上教育,大班的孩子可以学习到一些基本的自我保护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教会孩子学会感恩
感恩是爱的根源,也是快乐的必要条件.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生命的回报和付出差不多,如果我们为某个理由拿一张臭脸面对世界,世界也不会给我们好脸色看;如果我们对拥有的一切新存感恩,便可能得到他人温柔的回应。班尼迪克特说:“受人恩惠~不是美德;报恩才是。当他积极投入感恩的工作时,美德就产生了."所以常存感恩之心的人,才会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引导孩子学会付出爱,首先要让孩子懂得感恩,学会体谅父母。
父母不要给孩子“开小灶”。应该是父母吃什么,孩子也跟着吃什么。除了一些孩子专用的营养品,所有的东西都应该大家分享。你可以注意一些细节,比如妈妈分水果不要让孩子先挑,而是先给孩子的爸爸等等。
一家人上街购物,不要只考虑孩子的需要。比如说,孩子穿的鞋小了,要买一双新的,而爸爸也需要买一件新衬衫,你不妨在上街之前先把情况向孩子说明,比如说:“我们先去买
爸爸要的衬衣,然后给你去挑鞋子,好吗?”你甚至可以孩子帮着爸爸挑选衣服。另外,父母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讲自己的工作艰辛。其实,每一位父母在工作中都是摸爬滚打过来的,都很不容易。但是,如果父母们能经常告诉孩子一些自己的苦恼,那么孩子会在体谅和感恩中渐渐长大。比如说,有位爸爸在孩子的心目中是个“大懒蛋”。原因就是,每个星期六早晨,爸爸都要睡懒觉,一直睡到中午12点才起床。所以她一点也不觉得爸爸好,并有意在爸爸睡懒觉的时候弄出很大的响声。后来孩子的妈妈知道了这件事,才告诉她:“你爸爸是个作家,每天晚上当你睡觉的时候,爸爸在工作,因为晚上没有干扰,你爸爸的灵感容易来。星期六,早晨你起床的时候,爸爸才开始休息。所以不是爸爸懒,爸爸每天都在辛苦的工作。”从此以后,女儿有了爱心。星期六上午再也不发出很响的声音,而且还悄悄的帮爸爸盖好被子。
我们应当培养孩子常有一颗纯真的心。不但对父母的教养、师长的教导要知道感恩;对社会、人群也要多一些关怀,并要有所回馈。父母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感恩、惜福、奉献的良好品德,这对他的一生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让孩子体会自我的成长
“过了一个寒假,我们小朋友和上学期比有什么不一样呢?”—孩子们纷纷举手“长高了”“衣服变短了”“长胖了”。“去找一个你的好朋友,仔细比一比,会有什么发现?”听清楚了老师的要求后,孩子们马上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对比了起来,有的捧起了对方的脸仔细观察起来,有的举起手比着高矮,不时还发出阵阵愉快的笑声。。。。。
让幼儿观察书上的各种画面,引导他们发现每一个个体之间的差异。
通过比较、观察、找找等,让幼儿发现原来我们有那么多不一样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
大班阶段是幼儿渴望了解自己,自我意识明显增强的时期,每一个“我”不仅是一个独特的、不一样的“我”,而且是一个不断成长发展的“我”。发现自己的变化,知道自己长大了,可以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人”
本次活动从引导幼儿的外形入手,知道自己区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形成独立意识。观察的重点要从粗略引向细微,既是对幼儿观察能力更进一步的要求,也有利于幼儿感受个体的多样性。当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了平时未曾注意到的某些特征时,他们会显得兴奋和好奇,这种学习积极性将成为他们继续探索的动力。
在对画面找不同时,幼儿们表现出了极大地兴趣,例如“都是小朋友,可为什么会不一样呢?”“头发长短”“头发颜色”“皮肤颜色”“衣服式样”“眼睛的颜色”孩子们观察的非常仔细,知道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特别的地方。
在这个活动中,我发现没有把“不一样的我”凸显出来,幼儿的自豪感没有得到充分展示,在说说自己的爱好和本领时,应该重点提一下,让幼儿感觉到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突出“不一样的我”这个中心!
先做人后做事 让孩子学会为人
班里排练《白雪公主》的表演剧,惠惠被老师选中演白雪公主,惠惠可高兴了,一回家就和妈妈练台词,很快就背熟了。可是在幼儿园排练时只要一上台,惠惠就会把台词忘得一干二净。没办法,老师只好换下了惠惠。惠惠很伤心,妈妈问惠惠说:“惠惠和妈妈在家把台词都背下来了,为什么一上台就忘了呢?是不是有点紧张?”惠惠点点头,妈妈抚摸着惠惠的头,说:“没关系,以后惠惠多练习在大家面前说话,这样就不会紧张了,下次排练节目,惠惠再参加好吗?”。惠惠点点头。
建立自信:给孩子正面积极的评价年幼的孩子对自我的评价往往来自成人,需要父母给予肯定。惠惠在遇到挫折时情绪沮丧,妈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能让惠惠重新树立信心,并学习积极地看待每一件事。
建议一:正确看待孩子的成败
孩子一时的失败并不能说明什么,父母不要过于看重孩子的成败得失。如果孩子没有得第一名,如果孩子没有获得预期的成绩,父母不妨多点帮助和鼓励,帮助孩子查找原因,帮孩子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孩子会满怀信心的前行。
比如,孩子满怀信心地参加钢琴比赛却意外失利,妈妈不妨鼓励孩子,重塑孩子的信心,说:“宝宝弹得很棒,只是第一次参加比赛有点紧张,没关系,第二次就不怕了,宝宝一定会有好成绩的!”
建议二:夸奖孩子要具体
表扬越具体明确,就事论事,孩子就越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表扬得越具体,孩子对哪些是好行为就越清楚,并且重复这一行为。
比如,当孩子起床后,主动收拾好床铺,然后去刷牙洗脸,妈妈表扬说:“你起床后能把床收拾得很整齐,真是太好了。”这样的表扬会让孩子知道究竟哪一种行为受到了表扬,孩子也好遵循和发扬好的行为。
建议三:批评孩子要恰当
批评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不高兴,更不是让自己生气,而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能够主动改正错误。因此,批评的语言不用太多,批评的语气不用太硬,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幽默的比喻,都可以是批评的有效方式。
比如,孩子把玩具扔了一地,妈妈可以说:“宝宝把玩具扔的满地都是,这样不珍惜,妈妈好伤心呀!”只要孩子能够接受批评,达到自我改正、自我激励,这样的批评都是有效的。
学会和孩子交谈,教会孩子阅读
有一次和同事聊天,她是三岁孩子的妈妈,孩子刚上幼儿园一个月,老师和小朋友的家长都很喜欢她。有的家长还向她请教孩子是不是上了早教班,在哪里上的?我见过那个小朋友一次,当时印象很深的是妈妈一直在教宝宝怎么称呼在场的同事,很有耐心。她还聊起晚上睡觉前经常和宝宝互相讲故事,宝宝会把在幼儿园怎样和小朋友玩、怎样挨欺负都讲出来。妈妈则会有针对性地跟她谈心、教宝宝怎样想、怎样做。欧美的电影里经常会有孩子和父母发生冲突的镜头,不同的是,那些父母不像我们中国的父母一样,又喊又骂,甚至抡家伙,他们只是很平静地告诫孩子应该怎样怎样,否则会受到惩罚。《小屁孩日记》里的哥俩四处闯祸,妈妈很生气,表示如果继续的话,就会被禁足。哥俩的神情很害怕。让我感到不解的来了,他们为什么会害怕呢?禁足有什么了不起?她禁她的,你趁她不注意,抬腿就开溜嘛!还有无论是什么时候,孩子闯了大祸、还是家长逃难、发生了战争,家长多数情况下都会平心静气,或是和孩子谈心、或是回答孩子的问题,或是交待些事情。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他们的传统,西方的民主传统,经过双方甚至多方的讨论、争论,一旦达成了协议,就会遵守。民主其实就是谈,绝大多数参与者的谈,直到达成妥协。余英时谈民主时也提到了其中一重含义是讨论,不是拿出教义强迫他人学习,而是大家以平等的精神,在不受任何威胁的情况下自由讨论,互相说服。通过谈,通过讨论,父母可以很好地向孩子传递他们认为正确的观念,通过过程说服孩子而不是简单、
粗暴地给个结论,让孩子屈服于家长的权威而不得不遵守。而我们没有民主的传统,封建统治阶级用来控制人们思想、防止人民“犯上作乱”的思想武器――三纲五常,2000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的国民性。细细回想起来,我身边只有两例是父母从孩子很小时就一直耐心与他们交谈的。其中一个孩子已经在同济大学读三年级了。以前我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早就知道他很懂事。他的爸爸是我的同事,不多的话中常常夹杂着冷幽默。他的妈妈是医生,经常值夜班,不在家。孩子小学时就经常早上起来自己热饭吃。上学时还不忘提醒仍旧睡在床上的爸爸饭在锅里。这也正是我的那些妈妈级的同事经常诟病那位同事爸爸的原因,更不能让她们忍受的是,加热牛奶的锅还只剩一只提手,要是孩子不小心被烫到了怎么办。去年我因病住院,有机会和他妈妈细聊,他妈妈说,从来没有打骂过孩子,有事没事就是谈。孩子三岁时有一次去治牙,小孩子哪能受得了,自然不干。于是当时有幸在场的人就见证了这样的一幕:在医院嘈杂、拥挤的走廊里,妈妈和儿子整整谈了两个小时,最后孩子自己走进了病室。当时妈妈的同事不停地感慨:“你真有耐心!”而更让这位医生妈妈心慰的是,孩子很知道心疼他们。是的,
他们其实在与孩子不懈的交谈中,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高情商。孩子高考选择专业时,父母希望他学医,当医生可以有稳定的收入,还可以到上海交大就读。但孩子经再三考虑,还是选择了他的兴趣所在――应用数学,一个在目前浮躁的社会里看起来很不实用的专业,但他的父母还是支持孩子的选择。但是,这样的情况实在是太少了。我们常见的情景是:当孩子提出要求时,父母的回答往往很直接:行,或不行。当父母觉得不合理时,也会解释,但当孩子一时无法接受时,当爸当妈的就急了,心情不好时更是火冒三丈,还可能会没头没脑、劈头盖脸把孩子大骂一顿。孩子小的时候,这一招或许管用,怕了,虽然心里不服气,但表面上还是顺从了。其实这种权威是最危险的,一旦孩子长大了,到了他可以自主的年纪了,这种权威就会被架空,变成空中楼阁。我听过多
少家长哀叹,孩子不听话,再也管不住了。家长的权威也随之轰然倒塌。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讨论的基础,没有建立起相互的信任感,等孩子长大时,双方交流、沟通起来就会很困难。父母会觉得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而孩子则认为父母管得太多。迫使孩子屈服于家长权威的另一个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慢慢地,孩子可能没有机会学会自己思考、变得不敢怀疑、不敢发问。而怀疑和发问都是创新的基础,没有创新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敢于发问,敢于蔑视权威。这也是举世公认的优秀民族犹太人几千年的思想传承。优秀诺贝
尔奖获得者、美籍犹太人赫伯特·布朗说过:“我的祖父常问我,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是让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理由,然后让我自己知道为什么。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以理。”很多时候,听不听话、乖不乖往往成了我们衡量孩子或学生好不好的一个标
准,这实际关乎到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言听计从、中规中矩,还是我们希望他长大后遇事会自己看情况、会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会做出正确判断?龙应台在1985年的台湾就如此发问。回答显然是后者。但要培养出会思考的孩子,只有谈还不够,父母还要和孩子一起阅读,一方面增进自身的素质,更好地和孩子交谈,更好地引导孩子对未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因为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疑问,会涉及到社会、生活、哲学、历史、经济等各个领域。但父母的力量或能力必竟是有限的,所以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培养孩子良好的阅
读习惯。孩子通过阅读有益的书籍,就像有无数位古今中外的大家和大师同时在帮助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何乐而不为呢!再以犹太人为例。在上个世纪100年中,共有680人获得诺贝尔奖,犹太人和有犹太血统的人占了152人。据说,美国80%的财富都在犹太人手里。使得犹太人如此优秀的原因有很多,但谁都无法忽视这一点:阅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的一次调查表明,在以犹太人为主的以色列,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全国450万人,有100万人办有图书证。我们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阅读的目的是学会思考,让人更完善、更有价值,也更有尊严。妈妈读书会变得睿智,这很重要,因为妈妈陪伴孩子的时间往往会多些,而孩子是家庭未来的顶梁柱。对于当老师的妈妈阅读更为重要,因为我们要培养学生,而他们则是未来的社会中坚。学生的英语成绩可以不好,数学成绩可以不好,但他们应该被培养成为有正确的价值判断、会辨别自己的人生道路、担当得起一定责任、并懂得争取自己权利的、拥有健全人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