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孩子进行自我保护
发布时间:2021-03-29 教育孩子笔记 幼儿园说课稿动物保护 幼师工作自我鉴定1.同爸爸妈妈在人群中(商场或游乐场所等),突然发现找不到妈妈了。
很多家长都经历过这惊魂的几秒钟,孩子在瞬间就可能从你的视线里消失,要训练孩子不要惊慌哭泣,不要随便向陌生人求助,尽量站在原地等待;如果附近有警察可以找警察求助,但这有一个前提,就是要能正确分辩警察的制服;如果在商场,同父母失散,就去找最近的收银台;如果是在海滨浴场,向救生员求助比较安全。
2.独自一人在家时,有人敲门。
一般来说,不要留下儿童独自在家,但是万一出现这种情况时,要告诉孩子,决不能为任何陌生人开门,不管他是警察,还是熟悉的人,只要爸爸妈妈事先没有交代,就不要开门。但也不能在门铃响起时不去理会它,因为小偷有时会按门铃试探是否有人在家。你可以隔着门告诉他,爸爸在睡觉或者在洗澡,让他过一会再来,或者留下电话,让爸爸一会打过去。如果门外的人依然在,就给家长或邻居打电话,告诉他们有一个陌生人在家门外,请他们不要挂断电话,直到陌生人离开为止。
3.当你回家时,发现有人一直在尾随着你。
马上走到人多的地方,不要与尾随者接触。如果这个人仍然跟着你,或者强迫你跟他走。要大声尖叫并跑向人群,比如商店或者行人多的十字路口。不要往你看见的某一所建筑跑,因为你不确定这能给你提供安全;如果这时家里没人,也不要往家里跑。
4.失火的时候该怎么办。
现在很多幼儿园都有消防演习,老师会训练孩子如何应付这种状况。如果你首先发现失火了,要大叫“失火了!失火了!”引起别人的注意,然后沿安全通道迅速离开房子,到达户外的安全地带。如果房间里充满了烟,应尽量让身体贴近地面,护住口鼻,爬出屋外。如果发现门是热的,火源在门外,不要轻易开门。失火时如果在楼上,不能从窗户逃生,可以打开窗户,用鲜艳的物体向楼外的消防人员发信号,然后,尽可能地贴近地面,等待救援。
5.如果有人受伤了,流血不止,怎么办?
马上用干净毛巾将伤口包紧。如果情况非常严重,拔打120急救中心的电话,清楚地告诉他们你的位置,等待救援。
6.你和小朋友在玩耍时,同伴不小心掉入水中,并且他不会游泳。
一定不要跳入水中希望能救他,而应该将救生圈或者木杆,木棍,绳子等,可以让他漂浮在上面的东西,或者是他能抓住的东西,扔给他,将他拉向岸边,或者大叫找人帮忙。
7.如果男老师让你同他单独在一起做什么事情,怎么办?
尽可能找一个同学同行,进入房间后要站在靠近门边的位置,不要关上房门,领取任务后,争取回到同学们中或在家里完成,不要呆在老师办公室完成。此外,如果有人有任何不正常的举动,一定要告诉爸爸妈妈。【Dg15.COm 工作总结之家】
8.如果有陌生人对你赞不绝口,怎么办?
礼貌感谢对方,然后迅速离开,不要与其攀谈,尤其不要告诉对方自己以及家里的情况。此外,家长自己也要注意,不要因为别人对自己孩子的夸奖,而心生好感,开始攀谈,甚至泄露过多自己的信息。
9.有陌生人给你食物,或要带你去找爸爸妈妈,或去好玩的地方,怎么办?
小孩子,常常容易被食物所吸引,从小就训练孩子拒绝别人的给予是非常重要的。提醒孩子,无论谁说要带你去干什么,都要经过妈妈的同意,否则坚决不能去。从父母的角度来说,让孩子知道会有固定的人来接送他,可以降低孩子轻信别人的几率。
10.如果有人要抚摸你,怎么办?
首先,不是所有的亲吻和抚摸都代表对你的爱和喜欢,只有父母才可以亲吻和抚摸孩子,别人不能这样做。接触可分为善意的接触,有害的接触和秘密的接触。善意的接触可以是拥抱、拉手等不让人反感的行为;恶意的接触是冲撞等行为,会使人受伤或不舒服;秘密接触就是有人要抚摸秘密的部位,一定要拒绝。如果对方的举动使你觉得不舒服,要抵抗对方,大声叫出来,说不。
11.遇到各种危险,要知道求救电话,110,120,爸爸妈妈的电话,地址等。
每个孩子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可能会遇到的危险也不一样,父母在游戏的时候,也可以根据具体生活环境,把危险场景及应变方法告诉孩子,为他的安全成长提供一道自我保护的安全屏障。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要教会孩子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身安全认识
不知道您的孩子会不会喜欢用嘴叼着铅笔或其他小玩意,有一个小女孩就是喜欢叼着铅笔玩,但不小心绊倒,铅笔就插在嗓子里了。为了您孩子的安全,各位家长不妨让孩子看看这篇文章。
写作业时喜欢把铅笔含在嘴里思考,结果这个坏习惯差点要了晶晶(化名)的性命。
昨日,记者在解放军463医院耳鼻喉科见到前去复诊的这名小学生,讲起受伤瞬间,她仍心有余悸,“有伙伴喊,我叼着铅笔跑,摔倒了,然后就扎进嗓子眼了……”
“嘴里含奶嘴、含糖块跑着玩,有人卡到嗓子眼,有人掉进气管里,这类意外我们经常接诊。”徐振明主任提醒家长,看护好孩子,别忘及时提醒生活小细节。
据介绍,晶晶今年7岁,开学上小学二年级。这个暑假,她被爸妈送到托管班,在8月25日那天,她正写作业,有个小伙伴喊她到外面玩,一着急,她叨着自动铅笔就往外跑,结果到楼门口被绊倒,铅笔扎进了嗓子眼,鲜血一下子流下来。见状,托管班老师赶紧将其送到附近的463医院抢救。经检查发现,孩子伤势较重,铅笔扎进去3、4厘米深,位置靠后,不适合直接拔出来。最后,医生采用手术将铅笔取出来。
晶晶妈告诉记者,女儿平时有个坏毛病,喜欢咬铅笔、咬橡皮这些东西,自己经常吓唬她,说能噎死人,没想到,倒霉事儿还真发生了。
徐主任对此表示,像晶晶这样受伤的孩子,每年都能接诊十几例。出了问题,家长们不要急于马上取出异物,要观察看看受伤情况,并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尽量不要移动伤者身体,保持伤者呼吸顺畅。如果伤者受伤的部位有出血的情况,要尽快帮伤者止血。
另外,家长要教会孩子自我保护意识,时常提醒他们保护自己。如跑的时候不要太快,注意脚下有没有石头或者其它东西,防止绊倒;玩耍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拿一些铅笔等带尖的物体,以免剐伤自己或者弄伤同伴。
提高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
自我保护的能力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但是这样的能力是很薄弱的,为了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安全,是孩子健康成长。家长们应该从孩子年幼的时候就有意识的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葡萄归来:我觉得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也能影响到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孩子能独立面对困难,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家长不要事无巨细,处处为孩子扫除障碍,使孩子养成依赖心理。这都有利于孩子在劳动实践中建立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增强生活的自理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了,相应的,自我保护能力也会加强。另外,培养孩子健康的体魄,也是必不可少的。
紫罗兰: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应该是随时随地,时时刻刻的。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电视、听故事以及让孩子亲眼所见由于不注意安全而导致灾难的事例,丰富孩子一些简单的社会经验;进而向他们提出一些安全规则,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父母不在家,不轻易开门让陌生人进门,这些应该是孩子要掌握的最基本的“常识”。通过这些教育,可以使孩子明白做危险事情的后果,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同时无形中也增强了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
豆豆妈:要保证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在我看来,孩子懂得自我保护,其实就是在困境面前能懂得应变。比如天气变化了,孩子自己会懂得加减衣服,季节交替时特别要注意身体健康。早期教育
椰子树:我觉得第一步应该是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安全意识教育。孩子年幼无知,没有生活阅历和经验,他们不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什么地方能去、什么地方不能去;也不知道什么东西能玩、什么东西不能玩,有时偏偏喜欢做一些危险的尝试。这些都需要家长事先给孩子订下规矩,当然也需要跟孩子解释清楚,要不孩子会出于好奇或逆反心理,继续做一些危险尝试。
另外,也包括对突发事件的灵活处理,这需要家长孩子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自救技能。有心的家长也可人为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孩子想出各种自救方法,使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应变能力。我的有些朋友,和孩子一起逛超市、逛公园时,都爱“玩失踪”,然后看孩子的反应,看他能不能镇定自若,能不能找对求助的人,最后,家长再对孩子的处理方法做指点,这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通过上面的议论的话题,让我们明白了孩子的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的主要侧重于哪一点,可以方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孩子的健康成长。
让宝贝学会自我保护
相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让宝贝平安长大”是父母最大的心愿,而怎样给孩子们尽可能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同时帮助他们认识危险,学会保护自己呢?看看下面几位家长的经验之谈,对您是否有所帮助。
学会自己爱自己
儿子4周岁了。昨天上电梯时,他才进去,电梯门就关上了,被独自关在电梯里的儿子略带哭腔地喊了一声:“妈妈——”他爸爸立即喊了一句:“儿子不要着急,按4!”我匆忙上了另一部电梯。到了四楼,儿子已经在电梯门口等我了。我欣喜地抱住他,只见他虽然眼睛有点红,但俨然一副“小男子汉”的模样,很沉稳地告诉我:“妈妈,我都着急了,我戴着手套不好按4,但是我没哭,我勇敢吧!”
儿子独自面对危险能够冷静处理,我想和我们长期以来一直给他灌输安全观念有很大关系。小时候他喜欢边吃零食边玩,还会发笑,我就很严肃地警告他,不许吃东西时嬉笑;大一些,吃冰糖葫芦,或是拿牙签,我们都会随时提醒他别扎到口、鼻、眼睛;他会爬高了,绝不允许他爬窗台,并告诉他一些小朋友发生意外的实例,让他知道这样是很危险的;每天上下电梯,就教他如何防止被电梯夹到,3岁时就让他踮起脚够电梯里的数字键;在商场及人多的场所走失时,也记住在原地等候,不能焦急乱跑;在路上教他认识红绿灯,教他交通规则,走斑马线;教他不被好吃的、好玩的东西引诱……
在生活中我们随时将听到、遇到和想到的安全和自我保护的知识和事例,及时地告诉宝贝,让他树立安全的观念,学会自己爱自己。我想,我们能一直陪伴宝贝,保护宝贝当然很好,但更应该教会宝贝如何保护自己,使自己不受伤害,以及遇到突发性事件时的应对能力。
孩子的“保护神”是她自己
乐乐4岁半了,她特别外向,甚至比男孩还淘。一天中除了睡觉,几乎没有闲着的时候。所以,对于这样的孩子,安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们在很多地方对乐乐是很宽松的,基本上不限制她,让她自己去摸索。她还是小不点时,我们就尽量不用消极的口气吓唬孩子:“不准碰!”“不许!”这样会让孩子变得特别胆小。而是尽力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由而安全的环境,教她一些趋利避害的经验。例如,在我们的关照下,把火和很热的东西靠近她的手,使她知道烫;让她摆弄一下别针,她就会知道别针会划破皮肤,会伤人。这样,她就知道这些是危险的,并逐渐会避开这些事物,慢慢知道保护自己。等她大一些时,我们会在她要做一些事或游戏之前,提前告诉她一些可能会发生的危险,如果她没有听进去,那就权当“吃一堑,长一智”了。但有些事我们是一直坚持她必须照做的:家里的插座等带电的物品不能摸、不能在马路上跑、不要轻易接近小动物(猫狗)……乐乐很喜欢运动,但运动是最容易使孩子受伤的,所以我在这方面教她注意的地方也最多:跑步时不要猛跑,不要东张西望,手里拿着东西不要运动(尤其是棍棒),人多的地方也不宜跑步,以免互相碰撞等。
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自我保护教育是相辅相成的:鞋带系得牢固可避免跌倒摔伤;热汤热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烫伤;吃饭不能嬉笑打闹可避免气管进异物……我们平时非常注意对乐乐这些生活小节的训练,孩子能做的事就让她自己做,绝不包办代替。
寓教于乐是好办法
从给孩子讲白雪公主开始,儿子就明白不应该随便吃别人给的东西——那时,他还小,只能通过讲故事来教育他。
随着他越来越懂事,我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哪些事情是危险的,是不应该做的。
游戏中学会儿子有本专门为孩子制作的安全手册,他最喜欢按照要求填色了,这样在涂涂画画中也记住了应对陌生人的一些安全守则,如不给陌生人开门等。
媒体中获得有段时间电视台每晚播出《危机现场》,我们都会让孩子一起观看。现在他也能很安静地看完,并时不时地讲解一番。从电视里他看到有一个小朋友在蹦蹦床上摔坏了腿——再去玩时,他就不会站在边上跳,而是小心地站在中间。
情景设置我们经常设身处地地问他一些问题,比如“如果你在商场找不到爸爸妈妈怎么办?”他就会想出好多办法:去广播室找阿姨广播;让服务台的叔叔阿姨给我们打电话(两岁时,他已经记住了爸爸的手机号);或者告诉警察叔叔家里住址,爸爸妈妈的名字等。虽然有些方法很幼稚,但这是他自己能动脑筋想出来的,很不容易。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安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父母以身作则,孩子耳濡目染,自然会遵守规则。过马路时,即使马路上没有一辆车,我们也会牵着宝宝的手,一直等到绿灯出现,并且会告诉他怎样分辨车辆和行人应该遵守的信号,所以现在宝宝过马路会很自觉地看红、绿灯,会告诉我们“绿灯了,可以过了!”我们带宝宝出去时,会主动绕过井盖走,还会告诉他井盖不能踩。刚开始他会问为什么,当我们把道理告诉他,并多次重复后,宝宝记住了。至少他现在走路会绕着这些东西,还会告诉其他小朋友:“别走井盖,危险!会把牙磕掉的!”
父母还要告诉孩子碰到危险情况该如何应对,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我们经常设计一些“和爸爸妈妈走失、什么情况下去找警察叔叔、有陌生人敲门”等情景,有意识地训练宝宝在各种情景下的反应,以游戏的形式告诉孩子正确的自我保护观念。并反复教他背我们的电话号码、住址、父母的姓名等,希望他能多些自我保护的能力。
未雨绸缪,做父母的永远也不希望有上述场景出现。但不希望不代表它不可能发生,父母如果能在日常安全教育上下点心思,会减少许多危险发生的几率。
(来源:39健康网)
从小培养孩子自我保护的能力
从孩子开始学会走路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应该逐渐教会孩子,当遭遇不测而父母不在身边时,如何让自己转危为安。以下假设的几个场景以及应对方法,供父母参考。
陌生人送上的东西
场景:傍晚,5岁的蒙蒙正在路边挖沙子玩,这时一个陌生的男人热情地凑过来要和蒙蒙一起“建城堡”,还送给他一支漂亮的小水枪。几分钟后蒙蒙就和“叔叔”混熟了,此时,“叔叔”要带蒙蒙去吃肯德基……
应对方法:类似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时有发生。所以,父母要让孩子学会对陌生人给的任何东西都别动心,尤其是对“我是你爸爸妈妈的好朋友”等都别相信;并且明确告诉陌生人,父母就在附近,或用“爸爸马上就要来接我”的话,把陌生人吓走。假如陌生人还缠着你,就声东击西,趁其不备朝人多的地方跑,大声求救,高叫“火警!”以引起路边人的注意。
独走时有人盯梢
场景:放学后茵茵没有看见妈妈来接自己,便心想:“反正家离学校不远,我已是个小学生了,能自己回家的。”于是很自信地一个人走了。
茵茵边走边玩,这时有个中年男人跟着她走走停停,等进了小区,那男人主动对茵茵说自己也住在这个小区,然后问茵茵家在几号几室……
应对方法:如果遇到以上场景,父母要告诉孩子,独自回家时,发现有成年人在后面跟着你,一定要想办法“割”掉这个尾巴。
简单的方法是,到一个离你最近的十字路口,向正在执勤的交警叔叔问个路,或者直接说后面有坏人跟着你。遇到危险的时候,让孩子懂得求助是非常有效的。如果坏人胁迫你跟他走,就惊叫着奔向人多的地方;如果知道这时家里没人,千万不要往家里跑。
游乐场找不到父母
场景:在熙熙攘攘的游乐场,4岁扬扬跟着一个小姐姐从滚筒滑梯到太空舱,又从蹦蹦床到气垫床……等小姐姐走后,扬扬才发现自己找不到妈妈了……应对方法:4岁以上的孩子都应该清楚记得家人的电话和自己的住址,平时父母要将如何打电话和如何在街上找到公用电话的方法一遍遍地演示给孩子看,如果是5岁的孩子,有必要让他学认路和辨别方向,知道距家最近的公交站名。如扬扬在游乐场与父母走散,可以在原地稍等一会儿,然后请工作人员帮忙找到广播室求助。
需要提醒的是,父母要嘱咐孩子“遇事不慌”,千万不要随“好心人”到人少的地方或他的家中。
遇到有人勒索钱财
场景:有一天,上一年级的鲁鲁在校门碰到一个青年男人,莫名其妙地被他狠狠地揍了几下后,那人还穷凶极恶地逼他交出身上所有钱。结果,鲁鲁身边仅有的10元钱被抢走了。
应对方法:父母要告诉孩子的是,此时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这种情况下决不能逞强,钱是小事,要尽量避免自己受伤害。同时,要记住坏人的样子,事后及时报警。如果父母有事在孩子放学时不能去接他,记得要与同学结伴而行。
遭遇有人过分亲昵
场景:熠熠在小区里玩,这时一个熟悉的叔叔从背后拍了拍她的小屁股,又摸摸她的脸,反反复复地夸她是个美丽的小女孩,还说要送给她漂亮的衣服……
应对方法:在孩子遭遇性侵犯的案例中,相当部分是熟人造成的。因为他们已经取得了孩子的信任,不再受到设防。所以,父母要给孩子一个原则:除了爸爸妈妈,别人都不能碰我的身体,也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隐私处,更不能让别人接触自己的隐私处。
此外,还要让孩子知道,不能让自己与陌生人在封闭的房间里相处,如果有人正在侵犯自己的身体,可以大声叫喊:“爸爸快来呀!”以此来蒙蔽坏人,然后趁其不备,赶快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