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孩子情绪躁动不安的办法
发布时间:2021-10-13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1.被控制的孩子
安格莉卡(Angelika)和维利(Willi)简直就是天生的一对:两人从事的都是商务工作,男方年龄比女方大三岁,个头高出12厘米,而且双方都是典型的中产阶级家庭出身。
这样的一对儿组成了一个家庭。他们打算买一套私房,据说维利还准备继续完成自己的进修。他们想在这些实现之后再要孩子——不多,就一个!这是因为安格莉卡对自己的工作比较满意,不管怎样她都希望在做完母亲该做的事之后重返岗位。所以安格莉卡和维利谨慎地挑选着生育的时机。
几年来,安格莉卡一直在服用避孕药。现在,她做好了受孕的准备——可是“有心栽花花不开”。她的心头第一次涌起了担忧——是不是因为服用避孕药太久了而严重打乱了那本来就敏感的激素平衡呢?不过他们后来还是成功了。安格莉卡和维利是幸运的。
这下他们全部的生活都要为这即将出世的孩子而进行计划和安排了:他们在业余学校报名参加为准父母开设的课程。他们一起做放松练习,弄来好多的书看,还订了杂志。安格莉卡为孩子织了小外套,还不忘定期去做产前检查。
一切看上去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但这些表象会不会是假象呢?因为在一次检查的时候,医生附带说了一句:“是个柔弱小孩。您看看他那小脑袋!”说着便在显示屏上指了指。小脑袋?小得“过了头”的脑袋?医生接下来会不会说这孩子有什么缺陷呢?
医生说:“不用担心,它还会慢慢长大的。”这下安格莉卡的心可是真的被提了起来。医生只好安慰她并婉转地向她说明了情况。安格莉卡的心再也放不下来了。
下次检查时医生还会说什么呢?这个孩子真的会有缺陷吗?她是该继续怀着他呢,还是趁早把他打掉?
在妊娠期的第六个月时,安格莉卡感到轻微的疼痛并有不正常的出血。医生建议她修养。处在妊娠恐慌之中的安格莉卡这回彻底给自己放了假。她再也不敢到处走动了。
维利挑起了家务的担子。而安格莉卡腹中的孩子越发地“不老实”起来。她又开始担心过于激烈的胎动会导致早产。安格莉卡的精神负担越来越重了。
孩子——一个男孩儿——比预产期提前三周来到这个世界上。按照计划,分娩过程是在维利在场的情况下进行的。谢天谢地——孩子的小脑袋比例正常!这个小男孩儿整体发育健全,肢体也匀称协调,不过是个淘气鬼!
第一次喂奶他就不好好吃。刚吃两口他就松开了嘴,手脚不停地乱动,而且总是这样。哺乳对母亲和孩子来说都是一种痛苦。夜晚也令人发怵——孩子根本不睡觉。就像他无法静静地吃奶一样,宁静的也也让他无法接受。
父母为他精心准备的带帐小床却被他当成了“地狱”。尽管一大早还要赶着去上班,维利还是甘心情愿地和妻子轮流“值班”:一个晚上由维利来承担,跟着孩子跑来跑去;隔天晚上再换安格莉卡来“承受”,跟着孩子跑来跑去,再跑来跑去……就连每天都要洗的澡也成了一种折磨。
安格莉卡怕孩子会从手中滑脱,所以不肯让他自己洗。这样下来,夫妇两人每个晚上和夜里都为照顾好这孩子而忙个不停,以至于他们自己都越来越静不下心来了。
起初,他们不敢吐露自己的苦衷,不过最后还是讲了出来。安格莉卡再也无法按捺情绪,倒在维利的怀中,第一次含着泪表露了心声:“我们怎么偏偏就想要个孩子呢?”维利找不出什么话来安慰她,因为同样的问题像卡在喉咙里的一团东西一样困惑了他好久了。
他觉得自己就是个失败者,无论是作为丈夫还是作为父亲。最近连在单位也是如此——劳累使他在工作中屡屡出错。他有种隐约的感觉:孩子——这个孩子——正威胁着自己美满的生活计划。何况这孩子刚十二周大啊,要是他长到十二个月或十二岁的话,又会是何等光景呢?不——他也不想再要这个孩子了!可他曾经是多么想拥有一个儿子啊!
2.破坏力的揭秘
通常人们会低估胎儿的意识和感觉。胎儿对父母孕育他的这一美好时刻期盼已久。如果父母重视物质因素,而把孕育孩子放到了次要位置,胎儿会如何感受呢?胎儿是不是在被孕育前就已经有不安感了呢?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是对于已然在母亲腹中的孩子来说,人们就不能再推测他的感受了。而最新的研究可以对此提供可靠的证明:
——通过监视器所显示出的胎动方式,我们可以得知孩子的状态是否良好;
——堕胎前,人们可以看到胎儿是会受到惊吓;
——为了研究母体感受对胎儿的影响,人们向已经为孩子而戒了烟的孕妇们提供香烟,同时测量并记录下胎儿的心跳情况。当母亲看到烟时,胎儿的心率会在母亲犹豫不决的那一瞬间加快——她会接受还是拒绝?
——关于“压力与行为”的研究中的一项实验:
怀有幼子的母鼠被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生活在“安逸”之中。它们既不需要抵御来自外界的侵害,也不必为事物去“打拼”。它们的生活完全没有压力。与此相反,另一组则必需为求生而奋斗,它们显然是处于压力之中。
人们对它们所生幼鼠的生存能力进行了研究并得到证明:受过压力的母鼠的后代都具有更强的生存能力。这很容易理解:这些幼鼠在娘胎里就已经学会如何跟生命力打交道。
我们可以从上述实验中得出以下认识:
——胎儿通过母体共同承受危机。如果母亲在面临危机时态度坚决,孩子也会幸免于难。(我们可以想一下,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有多少孩子都是由于其母亲面临危难但仍怀坚定的生存信念才会在战乱和自然灾害中毫发无损地在母亲腹中存活下来的。)
——如果母亲处于无法在两种可能之间做出抉择的内心冲突之中(请比较针对有吸烟史的母亲进行的实验),其生命力的底气不足会产生一种波及孩子的不安感。
来看看我们在安格莉卡和维利的故事之外得到了哪些认识吧:
在开始尝试生育的时候(最初的确没能按计划“成功”),两人都陷入了日趋严重的自我矛盾的内心冲突中之中。这种感觉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引起:害怕因服用避孕药造成了伤害而引起负罪感;害怕孩子有残疾或缺陷进而面临堕胎与否的抉择。
他们选择了留下这个孩子。但这样的坚决并未持续多久。从妊娠期第六个月开始,继续妊娠的信念就再次受到挑战。
尽管安格莉卡下决心要生下这个孩子,但她并不敢为孩子的到来而高兴,因为她是否能够足月分娩还是个未知数。她要做的就是乖乖地卧床休息,以免孩子受到任何伤害。她为自己的忧虑恐慌而痛苦着,另外还要为每一次胎动担惊受怕。
一般来说,在妊娠期结束前,她会一直担心自己的孩子过于有活力,而从另一方面看,那又正是她所热切期待的东西!
她对孩子不能模棱两可,不能对孩子既说“可以”,又说“不可以”。这样就会使孩子感觉到这种内心冲突。
这种模棱两可的情况引起了一种恶性循环。母亲内心的慌乱使孩子变得不安并且像母亲一样处在压力之中。唯一能通过节律性运动使孩子平静和放松的人可能就是母亲了,可是她却因为要保证卧床休养而无法这样做。这样一来,母子双方在分娩之前都完全地被压力所控制了。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像个捣蛋鬼似的降临在人世间。第一次哺乳的时候,安格莉卡心里就又生起了冲突感,这一次不是担心孩子,而是一种假定的被孩子拒绝的伤感。“虽然我已经够受的了,可这孩子还是不吃我的奶;虽然我爱他,可他不接受我!”
可是孩子同样也生活在一种相似的内心冲突之中。他是那样喜欢被哺育,而且要安安静静地在妈妈怀里享受被保护的感觉。但是他感受到的却是来自母亲的不满、沮丧和紧张,以致他自己也开始在一种让他无法自然放松地吸吮乳汁的烦乱之中。到了夜晚,孩子依然不能从这种烦乱中摆脱出来——他当然不能让自己寄居在一个百孔千疮、不避风雨的栖身之所里!
那种破坏性的力量,也就是那种让安格莉卡和维利的孩子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基本的依赖感以及吸引起母子双方长期不安情绪的力量,正是无法终止的自我矛盾的态度和对完美状态的盲目推崇——这种“完美状态”使人迷惑,让他们认为自己兴许可以摆脱痛苦与恐惧的影响。
而情况恰恰相反。人们越是竭力去摆脱那种影响,就越发落入了它的魔掌。
技术使人可以随心随欲地孕育孩子;不过它也让人可以随意地扼杀胎儿。其实多亏了技术才使人们可以只孕育他们理想中的孩子——这孩子在母亲腹中的感觉一定是如同置身天堂一般。技术使这些成为可能,而人类又是技术的操纵者。人类通过技术把“生杀大权”握在了手中。而人们所料想不及的情况却也连同内心冲突的痛苦——正如我们从安格莉卡和维利那里所见的——乘着技术的“东风”重新又悄然滋生出来。
3.解决方法
为人父母意味着既要容忍对立现象的存在,又不能回避同对立面的矛盾。每个孩子带来的不只是欢乐,还有苦痛。如果我们心甘情愿容忍孩子,那就应当接纳他这个礼物。作为父母,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和孩子同甘共苦。为人父母要求人们做好心理准备,即使路途坎坷也要与孩子共同跋涉。
所以,为了能够平静而顺利地被父母接受,每个孩子都需要来自父母的确实的包容。这就要求孩子的存在被完全地肯定,以便孩子本身能容易地被接纳。
一个孩子没办法应对含糊的立场和心不在焉的态度。孩子总是绝对的,总是绝对的真实,也渴望得到绝对的真实。他希望自己好的和坏的部分都被喜欢。他需要爱,完完全全的、无私的和无条件的爱。
家长的机会也正在于此——他们可以通过对孩子无条件的包容来加强和恢复自己做家长的能力。沐浴在无限亲情之中的人会为神圣的爱所感动。与天空相通,他便可以安居大地。
作为家长,您应当重视产前的预防性检查,它们有积极意义。它们也已经为许许多多孩子的诞生助过了一臂之力。
另外我们也不妨感谢技术的进步。不过同技术打交道需要一种开阔的意识,需要了解永恒的生命法则。请不要让您对将出世的孩子的满心期待被其他对于某种缺陷的猜疑带走。
您要相信:在任何情况下,您与孩子的命运都是交织在一起的;在面对过(孩子的)某种缺陷之后,您无间的亲情会更添特别的深层含义,让您(对亲情)有更高的认识和更深的理解。如果您包容了那种缺陷,您也就得到了在坎坷之途上前行的力量。
很可能孩子的身体并没有什么缺陷。父母对于孩子生命的坚定信念——不管孩子身患残疾还是天资聪颖——是孩子感觉得到的,而且是被从内心深处去感觉的。而这道照耀在人生之路起点上的光芒将为孩子照亮整条人生大道并助他热身前行。
要是安格莉卡和维利问过我们如何才能让孩子感受到他们对他的“认可”和关爱的话,我们就会对他们说:“如果你们希望通过监视器来感受孩子,倒不如闭上双眼去感觉他,安格莉卡——孩子就在您的心房下面,维利——孩子在您太太的心房下面。”
你们俩想象一下,孩子的头位在哪里,还有他的腿在什么地方,你们就用镇定的动作去抚摩他。跟他说说话:“你好不容易才来到我们身边,所以你也应当留下来!你是我们的孩子。我是你妈妈,而他是你爸爸。跟我们在一起,你就该幸福地活着。放开手脚活动吧,我们会高兴的。”
用您有意识的气息来影响您的孩子,尤其是您遵照医嘱卧床休息或是在家静养的时候。当您在摇椅上或是吊床里休息时,您可以让孩子感受到更为强烈的摇摆节奏。为您的孩子唱首歌吧。现在就把以后要为孩子唱的摇篮曲准备好,因为我们是知道的,孩子们能辨认出所有他们在母亲腹中听过多次的乐曲。
在孩子出生以后,请您还是以同样的、孩子所熟悉的方式同他讲话:
以相同的言语问候他;用镇定的动作抚摩他;边唱他习惯听的歌谣边把他抱在怀中摇晃。他会辨认出这一切的过程中获得极大的快感。您要记住,孩子喜欢重复。保持不变的和重复出现的东西会起到镇定作用。
所以,当孩子躁动不安的时候,您就以同样的姿势、在同样的地点、采用同样的节奏,还要和着同样的歌声来抚摩和摇晃他,而且他越是不安,您就越要尽量这样做——到他彻底地平静下来为止。
孩子对一致性是有依赖感的。所以当他需要您的抚慰时,请不要跟您的爱人“倒班”。把您的真心展现给孩子并让他拥有那种基本的感受:“你可以相信我,我会一直陪伴在你的身边,直到你感觉舒服,我还会摇着你、背着你——因为我是你的妈妈,我知道怎么对你好。”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育儿知识:孩子动不动就生气是有原因的,解决办法
孩子动不动就生气的原因有很多种,我们只有找出原因所在,才能采取正确的办法,帮助孩子。
原因一:语言表达能力弱。这类情况多发生在低龄儿童,他们掌握的词汇还不是很多,有些事情自己还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可又想达到自己的目的怎么办?那就哭、那就闹、那就发脾气呗。这是最直接也是最省事的一种表达方式。
孩子没有恶意,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引起大人的注意,来帮助他们。比如他想喝奶,你却拿来水瓶,他很生气的把瓶子一扔。再比如他饿了、困了都要哭闹,也是通过哭闹来告诉大人他的需求。
解决办法:对于这种发自孩子自然需求的情况。我们无需烦躁,轻柔地来到他的身旁,询问他想做什么。孩子不会说,就让他用点头摇头来表示,或者自己指一指想要的东西,再或者我们猜,让他来判断。
孩子的问题和需求得了及时的解决,他的情绪会很快和缓下来。
原因二:过多的宠溺
现在家里孩子都不多,孩子要什么给什么,一不给就撒泼打滚,使性子。这是很典型被宠坏的孩子的做法。
解决办法:对待这类孩子,要冷处理。对于他的无理取闹不予理睬。找一个安静的环境让他自己待上一段时间(若是在公共场合,可强行先把他带离),并告诉他:“等你平静下来,妈妈爸爸随时欢迎你来找我们谈”。这段时间无论他怎样哭闹都不要理他。要让孩子明白,有话好好说,采取这种极端方式是无效的。
原因三:缺乏耐心。
刚搭好的积木倒了、拼插的管道怎么也拔不出来了,扔它、摔他、把它们狠狠地抛一地。这些都让孩子变得没有了耐性,发起脾气来。
解决办法:轻轻地来到孩子身旁,温柔地拉起他的小手,一起把积木重新搭起,把管道拔出重新组装。一次没成功,和孩子一起来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成功为止。当孩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的时候,他的耐心也会大大提高。
原因四:受父母的影响。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若他没有缘由的爱生气,爱耍脾气,多半家里也会有这样的一位父母。
解决办法:对于这点,需要父母做出改变,提高自身的情商。生气时,心里默念:“我不气、我不气。”或者找个地方先静一静,等情绪稳定了,再与大家进行沟通。
另外,还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不是小孩子,我已是成年人,不能任性,耍歪歪。
只有我们做出了改变,孩子才会改变。
原因五:叛逆期
三五岁、七八岁、青春期,都是孩子叛逆的年龄。他们的思想比前一阶段更加成熟,有了自己小心思和想法,开始不服从父母的管教。有的孩子这时脾气会很大,顶撞父母,而有的孩子则躲在一边自己生闷气。
解决办法:他们此时外表强大,脾气也大,但内心却很脆弱,毕竟还是个孩子。我们对他们要包容、宽容,学会倾听,给他们发言的权利,尊重他们的想法,多给他们以肯定。鼓励孩子把心里的不满和不如意讲出来。
若是孩子实在觉得憋闷,压力太大,生生气气,发发火,也无妨,人总要找个宣泄出口的,不然会憋坏。
宝宝不停哭闹的原因及解决办法
饥饿,是宝宝哭的最主要原因
这种哭声短而有力,比较有规律,中间有换气的间隔时间,渐渐急促。一般来说,做母亲的对这种哭声都比较敏感,特别是母乳喂养的母亲,她乳房中的乳汁也差不多涨满了。当宝宝感到饥饿时,应适时喂奶,消除他的饥饿感,使宝宝不再啼哭。
不舒服,是宝宝哭的普遍原因
宝宝明显感觉不舒服的是尿布湿了,“哎呀,真难受,快给我换换吧!”宝宝用哭声通报着。宝宝的皮肤十分敏感,如果尿布湿了,他就会感到不舒服而大声啼哭。这时,父母应及时替他更换尿布,使宝宝感到舒服而停止哭声。
太冷或太热,也会使宝宝感到不适应,他会用哭声来表示。
这时,父母就要用手摸摸宝宝的腹部,如果其腹部发凉,说明宝宝感到冷了,要赶紧添加衣服;如果宝宝面色发红,烦躁不安,则表明宝宝太热了,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用温水给宝宝洗浴等。
宝宝痛苦地哭,多为消化不良、腹胀等原因。
在进食过程中,宝宝往往会吞咽下许多空气,这是引起他腹胀的原因之一。这种哭往往来得突然,第一声又长又响,之后是较长时间的屏息,接着又是一声大哭。这时,父母要想办法让宝宝打出嗝来,他才会觉得好受一些。
打嗝是常见的现象,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来帮助他:其一,可以将婴儿放在你的肩上,轻拍他的后背;其二,可以将婴儿整个放在你的膝盖上,捧起他的头,轻拍他的后背。宝宝舒服了就会停止啼哭。
宝宝因情绪不良而哭。宝宝有时也会感到寂寞,通过哭来宣泄。
这种哭声一般是在无声无息中开始的,常常是由几声缓慢而拖长的哭声打头阵,声音较低发自喉咙,这只是要引起父母的注意,让父母把他抱起来。父母应经常与宝宝玩耍和交流,唱歌、讲故事给他听,和他一起玩一些轻软的玩具,来消除宝宝由于寂寞而引起的哭。
宝宝在睡觉前或快睡醒时哼哼卿卿地哭
这时,宝宝的哭声不太大,有规律,比较缠绵,甚至有些不安。稍大点儿的婴儿常常会用手揉眼睛、鼻子,或者哭哭停停,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闹瞌睡。如果是他累了,就让他做一些缓慢的或有节奏的运动,或讲一些抚慰的话帮助他放松或让他睡觉。如果是他睡醒了,父母不要见他一哭就抱,可以轻轻拍拍他,给他哼哼歌,让他感到安慰,慢慢地他就不哭了。
宝宝为爱与交往的需要而哭
对于婴儿来说,物质上的满足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精神上的营养。宝宝整天躺在床上无人理睬,缺少温暖,也会引起他烦躁不安的哭声。这时,父母要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儿给宝宝以关注、亲吻、爱抚,可拍一拍、抱一抱他。通常情况下,最好的方法是把宝宝抱起来,放在你的左胸处,以便让他能听到你的心跳。也可以在给宝宝洗澡、擦油时,轻轻地哼歌,抚摸他,给他以精神上的满足。
解决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训练方法
良好的专注力是孩子今后学习的有力保障,但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都缺乏这项能力。其实专注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
所以,为了让孩子从容地做完他投入的“工作”,作为家长,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孩子培养专注力的呢?下面教父母们如何培养孩子专注力的十种方法,供家长参考。
1
学习定量
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分阶段完成学习任务,改定时为定量。如果孩子能够专心完成,父母要给予一定鼓励(表扬、抚摸、亲吻等),并让他休息5-10分钟。再以同样的方式完成下面的学习。
当孩子能够做得很好时,可逐步延长一次性集中做题的时间。要求孩子在审题的过程中,自己把题目的要求、条件用笔勾出来,以防止走神出错。这些都可加强孩子的自信,让他感觉“我能自觉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
2
鼓励孩子培养兴趣
平时多鼓励,不干扰孩子做好他喜欢做的事情。当孩子专注于做他的小手工制作或观察小动物而忘记了吃饭时,父母切记不要干扰孩子,而是耐心地等他把工作完成。要知道,孩子沉浸于他的兴趣同时,就是在无意中培养自己的注意力呢。
3
减少唠叨和训斥
要尽量减少对孩子唠叨和训斥的次数,让孩子感觉到他是时间的主人。教孩子学会分配时间,当他在相对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做好功课,便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事情。孩子学人自己掌控时间,有成功的感觉,做事会更加自信。
4
大声读书
大声读书有利于训练注意力。每天安排一个时间(10-20分钟)让孩子选择他们喜欢的小文章大声为父母朗读,这是一个使孩子口、眼、脑相互协调的过程。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尽量不读错、不读丢、不读断。他的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把这种训练一直坚持下去。
5
营造家庭学习环境
营造一个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的家庭学习环境。孩子的书桌上,只能放有书本等相应的学习用品,不可摆放玩具、食品;文具要简洁。
孩子们都喜欢颜色鲜艳、图案精美、功能多样的铅笔盒,功能则应该越简单越好,铅笔和橡皮也要造型简单,功能单一,避免孩子把它们当作玩具来玩;孩子的书房也要收拾得简洁明快,幼年的玩具要收起来,不要放在显眼的地方;孩子学习的时候,更不能有电视机、电话等声音干扰;父母也尽可能不在孩子学习时进进出出,大声干扰。
此外,室内的光线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光线柔和适度有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为孩子创设安静、整洁的环境。
6
不买过多玩具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给孩子买过多的玩具。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家长给孩子买了很多的玩具,可是孩子往往是一会儿玩这个,一会儿玩那个。太多的玩具只会让孩子注意力涣散。
7
一次只做一件事
让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人的注意资源是有限的,分配在性质不同的事情上面,会严重消耗注意力的有效性,尤其是孩子的注意力正在发展过程中,同时进行多件事情,会损害注意的有效集中。
所以,哪怕当孩子玩儿玩具的时候,也要关掉电视机;做作业的时候,不要放音乐。
8
自我约束力游戏
跟孩子一起玩儿“自我约束力”的游戏,并把这样的方式贯彻进孩子的生活。你可以有意识的设置一些情境帮助孩子增强多刺激下的自我约束能力,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
9
智力训练
买一些智力训练的书,每天坚持做练习。一些锻炼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的图文,如走迷宫,在一大堆图中找某样东西,找错误,找异同(同中找异,异中找同),比大小、长短等等。
时间不可过长,但往后可延长练习时间,一定要每天坚持练。可以给予红五星奖励或打分。
10
采用盯点法随时训练
在教室和家里,每天盯着某个点和物体看上几分钟就可以的,还可以采用舒尔特训练法。这个方法是世界上最专业、最普及、最简单的训练法。
舒尔特方格是在一张方形卡片上画上 1CM × 1CM 的 25 个方格,格子内任意填写上阿拉伯数字 1 — 25 ,共 25 个。训练时,要求被测者用手指按 1 — 25 的顺序依次指出其位置,同时诵读出声。
当然,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的方法还有很多,其具体实施方法也不尽相同。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特质,在培训孩子的专注力时,父母不宜把他和别的孩子比较,反而要从他的专注力基线(他对事物的平均专注时间)开始,耐心地加以培训才是成功之道。
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采取适当有效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和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只要你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努力去做,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解决宝宝3大常见情绪详解
导读:情绪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只要父母多用心观察,就一定就能了解宝宝闹情绪的真正原因。
别看宝宝年龄不大,但是闹起情绪来动静却不小,总是让父母感到无可奈何。其实,情绪也是一种表达方式,只要父母多用心观察,就一定就能了解宝宝闹情绪的真正原因。在掌握了“PK幼儿3大情绪”的法宝之后,父母担心宝宝闹情绪的压力将大大缓解。
3大幼儿常见情绪处理法
1、焦虑
在幼儿情绪的发展过程中,焦虑问题相当常见。在幼儿5个月至1岁期间,就开始出现“陌生人焦虑”现象,到了1~2岁则出现与主要照顾者的“分离焦虑”现象,只要一眼看不见父母,就会开始哭闹,并且感到不安,这都是正常的情绪发展现象。一般而言,在进入幼儿园1个月后,分离焦虑就会逐渐缓解,如果持续太久还未见改善,父母就需带孩子就医评估。
专家建议
造成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多半与幼儿生活环境以及亲子互动有关。一般来说,如果家长平日保护过度,凡事都帮孩子处理好,很少给他自己做的机会,就很容易造成幼儿的依赖心理过重,自然很难与父母分开。另外,亲子互动过于缺乏也是分离焦虑的原因之一。根据临床观察发现,幼儿正是因为过度渴望父母的关爱与呵护,才出现比其他同龄孩子更为严重的分离焦虑。所以,父母应特别注意幼儿的情感需求,以免加重幼儿的分离焦虑。
如果幼儿的先天气质比较细腻、敏感,那么焦虑情况也可能比较严重,建议父母不要用过于严厉的方式教导幼儿,以免加剧焦虑现象。焦虑通常有许多表现形式,例如分离焦虑、抗拒上学、特定畏惧症、社交恐惧症等,如果幼儿的焦虑情况已严重到影响与人正常互动,则建议尽快采取治疗措施。
从医学角度来看,并不建议对6岁以前幼儿实施药物治疗,心理疗法的成效反倒更为理想。具体方式可分2种,即“洪水法”和“逐步减敏法”。就“洪水法”来说,假如幼儿怕蛇,那么就让孩子一次性看见很多蛇,那么今后再看见一两只蛇的时候,他的恐惧感就会下降。不过,考虑到“洪水法”对精神的刺激较大,所以一般多采取后者,即用渐进性方式改善幼儿焦虑问题。比如幼儿有分离焦虑症,那么刚一开始入园时,父母就坐在一旁陪读,每天都逐渐拉远一点距离,直到幼儿能够自己上学为止。
2、耍赖
当大多数孩子刚刚表现出“耍赖”的情绪反应时,其实基本都是希望表达“反叛”的想法,并且以此获得家长注意。毕竟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都愿意得到他人的关心和注意。不过,如果幼儿长期持续以这种行为来索取他希望获得的人、事、物,那就有可能是完全不懂如何利用正面方式去达到目的。
专家建议
如果孩子一直持续利用“耍赖”这种负面方式寻求关注,那么父母首先应该自我检查一下,平时多留心亲子互动的过程,注意孩子是否出现了太多负面情绪,以至于他根本不懂得如何寻求正面渠道来表达自身需求。如果情况果真如此,家长就要及时改变对孩子行为的回馈方式,避免只对孩子的负面行为表示关注。一旦孩子出现值得鼓励的行为,要马上给予足够的正面回馈。不论是纠正还是肯定,都要尽量以简单直接的方式告知孩子,渐渐帮助孩子学到如何以正面方式获得别人关心。
当孩子出现耍赖情绪时,父母或老师不能坚持一贯的原则,反而与孩子妥协而满足他的无理要求,这更是造成幼儿长期耍赖的一大原因。父母一直没有对幼儿的耍赖行为采取有效措施,正好导致他持续使用这种方式来满足自身需要。
虽说幼儿的逻辑观念尚未完全成熟,但是他既然能够长时间地不停耍赖,那就说明他已经从单纯的回馈反应发展到自主行为阶段,也就是说他的耍赖是来自内心的自发行为,并不是主要由外因所触发。要克服幼儿长期耍赖的弊病,家长可尝试用“忽略”的方式来处理,同时避免给予任何负面关注,直到幼儿停止无理取闹行为后,才给予正面关注并继续与之沟通,这就能让幼儿逐渐明白,用耍赖的方式并不能从父母身上得到任何关注,于是耍赖情形便能慢慢改善。
3、人来疯
只要是幼儿,一般都会出现“人来疯”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从众行为,也就是孩子看到别人“疯”起来之后,自己很快就跟着“疯”起来。查究“人来疯”的具体原因,主要是幼儿有过在众人面前勇于表现自己的经历,而且因此获得不少正面关注,比如他人的注意和称赞,久而久之,他就学会继续用这样的方式获得情感满足。
专家建议
就幼儿的正常心理发展来看,到了2~3岁之后,基本都有表现自我的念头,以获取他人更多的认同。除非是特别严重的自我表现行为,一般都可看作是特殊心理发展阶段的正常行为,没必要太过担心。
不过,一旦发现幼儿的人来疯情绪特别严重或者“疯”的方式很不恰当时,建议立刻向幼儿说明,以引导幼儿建立正确认知观念。例如说话声音太大很容易影响到别人,所以最好控制一下。请父母时刻牢记一点,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本来就不成熟,所以不要对单纯说教的效果抱以太高的期待,不要认为“这次已经教育过了,孩子自然就会记住,下次就能改正”,而必须辅以实际的行为来处理。比如和幼儿事先约定好,下次再有客人来家里时,记得说话不要太大声,如果确实有明显改善,就给予一定的奖励。
多动儿特别容易出现“人来疯”问题,这和先天生理因素有很大关系,建议家长用弱化幼儿多动行为的方式来处理。比如在人多的情况下,如果孩子仍旧能乖乖呆在大人身旁而不发“疯”,那就立刻给予表扬,这就能让孩子明白有很多方式都能获得大人的注意和赞赏,并不一定非要刻意表现或是情绪激动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