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你的孩子做心理孤儿
发布时间:2021-09-27 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孩子幼儿园不合群怎么办 在幼儿园孩子不合群怎么办导读:你是否知道“心理孤儿”现象产生的原因?你是否了解减少“心理孤儿”现象的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外在的物质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密切,但心灵的沟通却相应减少,心理疾病患病率有增无减,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不容乐观。眼下的中小学生背负着沉重的考试压力,与外界的接触很少,交往的范围狭窄,精神世界日渐封闭,心理问题十分严重。“心理孤儿”现象便是其中的一种。所谓“心理孤儿”是指学龄阶段的儿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闭、游离集体氛围,怯于交往、难于融入社会生活的特征。“心理孤儿”实际是一种心理不健全的现象。
“心理孤儿”现象产生的原因
目前,中小学生的家长大多是“文革”时期成长起来的,对家庭教育科学不甚了了,对待子女的教育方法也大都沿袭长辈的传统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得。这样的家长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往往走两个极端:一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节衣缩食为子女竭力提供物质条件,把子女逼进书房题海;二是重养不重教,重肌体健康,轻心理健康;重物质投入,轻精神投入。如此,忽视了子女的思想、情感、内心世界的需求,孩子的心理教育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有的父母为了工作事业,无暇顾及孩子,要么把子女托付给爷爷奶奶,要么雇保姆照看,自己很少安排时间与子女在一起沟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使自己的子女在心灵深处形成一个不愿轻易向人开启的自我封闭的世界。
另外,问题家庭给子女带来的心理问题也相当严重。据中国家庭调查,家庭不完整,或是父母离异,或是家庭经济负担重,父母一天到晚为生计而奔波,无暇顾及子女,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更容易产生压抑、烦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视等不健康心理。
再则,现在家庭居住条件普遍改善了,中小学生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这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和休息。但独门独户的居住环境缩小了儿童青少年的生活范围,与同龄人的交往大大地减少。许多心理学家做过实验,结果表明孩子的天性是合群的。当他们与大人在一起的时候,多少是拘谨的,不能达到无所不言、无所不为的“自由”境界,而一旦与同龄或基本上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他们那种高兴劲头是成人难以理解的。而孩子长期独处,又会使他们的气质受到损害,养成一种胆怯、怕事、怕交往的不良心理。
减少“心理孤儿”现象的对策
作为父母要了解儿童、青少年成长的生理、心理知识,并按照他们的生理、心理规律来处理事情。要反对“棍棒型”、“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倡导“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不仅是孩子慈爱的父母,循循善诱的导师,志同道合的同志,而且是真诚的朋友。据调查分析,中小学生喜欢“朋友式”的父母亲,而不喜欢“牧师式”、“师徒式”的父母亲。家长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为子女提供与小伙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放学路上少接送,让子女与其他小朋友结伴而行;周末和节假日让子女邀请小伙伴来家玩,鼓励子女利用空闲时间与同学小伙伴进行电话交流。通过串门,扩大交往的范围,学会与各种人交往的经验,消除一个人独处的寂寞。
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教育好子女是父母的天职。父母绝不能因个人的情感、是非问题而置自己的子女于不顾。经常争吵的父母要学会理智,忙于应酬的应尽可能早点回家,经济不宽裕的也尽量不要牺牲养育孩子的时间去挣钱。即使是分道扬镳的也要计划好育子的方案,方可说声“再见”。
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关心孩子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应多与子女进行思想交流,了解自己子女的思想脉搏,多安排一些时间给孩子。可以琴棋书画,可以种花、吟诗、听音乐、集邮、旅游、登山。
另外,学校应与家庭形成合力,建立“家校联系薄”,聘请心理辅导老师,建立“心理咨询室”,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构建“学生心理档案”,把学生的家庭情况、人际关系、学习态度、学习动机、情绪意志、个性品质一一记载下来,开设心理辅导课,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影响快乐宝宝快乐童年的5个“关键事件”
大人和孩子都会遇到挫折,只不过善于渲染心事的成人会把自己的困难描述为“风风雨雨的波折”,而不善于传达心情的孩子所遇到的困难常常被成人忽略为“鸡毛蒜皮的琐事”。其实将心比心,成人的心已经被岁月磨出了老茧,孩子的心是迎春萌发的蓓蕾,怎么禁得起秋风、夏雨和冬寒呢?
在日常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情就可能挫败孩子的自信心,让他情绪低落,心里痛苦,甚至悲观失望。下面一些孩提之事都足以摧残脆弱的童心,需要父母给予温情的关注和理性的教育。
1、由身体素质带来的挫折
长期体弱多病的孩子总是被疾病困扰着,许多游戏和快乐的事情都不能充分地参与,孩子会很有挫败感。因此,加强营养保健、生活照顾、锻炼身体,是孩子抵抗挫折、建立乐观的基本保证。
2、由父母带来的挫折
父母不经意间也会让孩子品尝挫折感:为了安全起见,限制孩子活动的自由;为了训练孩子乖巧听话,忽略了他的心理需求;孩子做错了事,过于严厉地批评他;当着众人的面否定孩子,伤了他的自尊心;对孩子的期望过高,使他无力企及;因孩子做事不成功而责备他;表扬其他孩子使自己的孩子感受到冷落;父母自己的心情不好,对孩子莫名其妙地发火等等。
3、由同伴带来的挫折
同伴掌握某种技能而自己没有掌握;想与同伴交往却遭到拒绝;与同伴发生争执而处于下风;同伴之间“拉帮结派”而自己被排斥;被攻击性较强的同伴欺负;同伴无意的行为对孩子造成侵犯等等。
4、由老师带来的挫折
老师关注个别孩子的特殊需要,而自己没有得到这种特殊待遇;老师不公正的批评和责备;老师表扬了其他孩子而自己没有得到肯定;老师对孩子的态度忽冷忽热;想与老师交流,老师却心不在焉或者不耐烦等等。
5、由玩具和游戏等个人生活带来的挫折
孩子的求知欲很强,遇到新奇的事物和活动就想探个究竟,却无奈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生活经验不足,不能熟练地操作玩具和游戏,于是产生挫折感;在生活照顾上,孩子很想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是有时是父母不让做,有时是自己做不好,于是沮丧、灰心在所难免。
这里不可能一一列举孩子遇到的所有困难和挫折,但如果父母能带领孩子顺利地认识和解决诸如上述的一个又一个“关键事件”,孩子的乐观品质就会慢慢建立起来。
yJS21.com更多精选幼师资料阅读
别让你的孩子做小气鬼
导读:如何对待孩子的小气行为?必须探究原因,“对症下药”。
孩子在交往中的小气行为,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征造成。小气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是自我意识的本能体现。孩子对心目中一切物件常理解为是“我”的,从未感受到别人的需要。如“我的小床”、“我的玩具”、“我的……”。
2、父母自身行为的影响。如:邻居来借物品,父母怕东西被弄坏而表现出的故意搪塞,无意中成了孩子的反面的教材。
3、教育上的问题。同伴交往时,孩子看中了同伴的玩具却遭对方拒绝,因此当别的小伙伴向自己提出借玩具时也表现出小气行为,父母见后却不置可否,甚至给予一些口头上的鼓励,这样,孩子的小气行为便愈加严重。孩子将自己的玩具借给小同伴,或将自己的食品分给同伴后,得到的是家长的训斥,这会造成有意识地培养了孩子的小气行为。家长的无谓牺牲。如:好吃的菜先让孩子吃,好的水果先让孩子挑……这种无谓的牺牲在很大程度上滋长了孩子的自私心理,而一旦孩子出现小气行为后,家长往往不分析原因便找出一个相当流行的说法:“家里只有一个孩子,要是有两三个孩子便知道分享了。”“长大就好了”。以此作为掩盖自己教育的失误。
如何对待孩子的小气行为?必须探究原因,“对症下药”。
1、以自我为中心造成的小气行为,家长不必担心,允许孩子有一个逐步改变的过程,等过了这一阶段,孩子的社会发展需求转强,他会要求同伴和团体接受他,自然开始有了借别人玩具玩或把玩具借给别人的欲念。家长应适时引导孩子去了解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帮助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束缚。
2、做孩子的楷模。邻里交往、同事往来时,家长应以自身无私的行为给孩子树立榜样,这样才能在孩子面前有说服力。
3、树立正确的教子观。要教育孩子做到:
(1)学习分享。这首先要从家庭中做起:家长不能过分溺爱子女,使其懂得好东西应该大家品尝,应具有尊敬长辈的美德。当家中来客人时,可有意识地让幼儿帮助“招待”客人,如拿糖果给大家吃或拿玩具请小客人玩等。其次,家长应多给孩子与同伴相处的机会,让他带着玩具和同伴交换着玩,增加其与同伴分享的经验。当孩子知道对方玩过以后会还给自己或是自己也有过玩他人玩具的体验时,自然会主动与他人分享并感到快乐的。
(2)学习赠与。可常常鼓励孩子把旧时的物品(玩具、衣物等)捐出来,因为他长大了,不再需要了。让他亲自把东西赠与邻家的弟弟、妹妹或捐给孤儿院的孩子们,也可在节日里,让孩子向同伴赠送礼物,从中体会愉悦的感受。另外,家长应正确地给孩子以适当的鼓励。家长如能在孩子有好玩具、好东西而懂得分享时给予及时的肯定、赞许,则孩子将会努力使自己逐渐改掉小气的毛病。
别对孩子说“不要你了”
导读:家长假装遗弃孩子的做法,大大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会强烈地依恋父母或其他的养育者,这种依恋关系会让儿童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们在探索外部世界时,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持。
“你再调皮,妈妈就不要你了!”这是很多家长在教育不懂事的孩子时经常说的一句话,甚至有的家长还故意藏起来,直到孩子停止了某种行为后,妈妈才出现在孩子面前。然而,这个被很多家长惯用的招数,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很大伤害,甚至不亚于对孩子体罚。
心理学家认为,家长假装遗弃孩子的做法,大大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会强烈地依恋父母或其他的养育者,这种依恋关系会让儿童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们在探索外部世界时,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持。同时,当他们遇到危险,感觉到恐惧的时候,父母的怀抱又会带给他们抚慰和保护,为他们再一次去探索外部世界提供支持。良好的依恋关系,是孩子在与父母或抚养者的接触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如果假装遗弃孩子,那孩子会认为,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很大的伤害。心理学大量研究表明,依恋关系遭到破坏的儿童,均会出现行为退缩、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等表现。
当然,家长并不是真的要抛弃孩子,只是想通过骗孩子来达到让他听话的目的。但是,对于不懂事的孩子来讲,是无法区分家长的表面行为与内在动机的。两岁左右的幼儿,对别人情绪的理解很有限,他们往往通过别人的面部表情、外部行为去认知别人的情绪,而对成人一些复杂的内心体验难以理解,他们会把爸爸妈妈的离开,当成是真的离开。
因此心理学家建议,在惩罚孩子的时候,也要在保证孩子安全感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将得不偿失。
你了解孩子的心理吗?
导读:家长与儿童的这些互动的游戏,儿童是从互动中去学习的。当然,他们也在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去学习,也就是孩子在这个环境中——能听到的、看到的、摸到的、闻到的,所以,我们尽可能的积极的邀请孩子参与到这个环境中来。
我相信每一个儿童他们都有权利得到最好的发展,那么作为父母,我们也有权利去帮助孩子得以最好的发展。父母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我们父母所要做的是帮助我们的孩子从一个小婴儿长大成为一个成人。
现在,让我们来讨论一下:作为父母真的需要做些什么和该做些什么。
1.互动——“发球与回发球”
大家都有打网球吗?我也是最近才听到这个术语,就是家长与孩子的互动中,就像是打网球——发球和回发球。这种一来一回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当婴儿很小的时候婴儿是不能说话的,但是事实上我们是想象婴儿能说话的,能听懂我们的话的,我们就跟婴儿说:“你好吗?你好吗?我是妈妈!”然后就做出一些这样的假设,婴儿能说话,做出一些回应。其实,我们知道小孩子因为还很小,他不能够说话,但是就是这种“发球与回发球”,父母就对小孩说你好吗?然后孩子就会看着你,然后,他会对你微笑,你就知道他是有反应的,就这样不停的,孩子的反应,给你的反应就是他们在微笑。虽然听起来刚才我举的这个例子非常简单,但是这个互动确实是非常重要的。或者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别的例子,也都是设想着跟孩子有一个互动,比如说我们会做这种拍手的游戏。其实,就是尽量的做与孩子有互动的游戏。
2.与环境之间的互动
刚才我举的这个例子就是家长与儿童的这些互动的游戏,儿童是从互动中去学习的。当然,他们也在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去学习,也就是孩子在这个环境中——能听到的、看到的、摸到的、闻到的,所以,我们尽可能的积极的邀请孩子参与到这个环境中来。
在很多的情况下,家长认为孩子应该坐好了,不要摸任何东西。可是他们如果坐在那里不动的话,他们会学到什么呢?我们需要的是孩子与环境的互动。
我的孩子现在已经25岁了,当我做妈妈的时候我29岁。孩子很小的时候,在家里,我会把非常贵重的物品,比如花瓶,放到一个特别高的他够不着的地方,或者把一本我很想读的杂志放在柜子,我所做的一切就是:让孩子尽情地、安全地探索。在这种情况下,我确保所有的东西都可以挪动,都可以摸,我可以尽量减少对他说“不”。因为,这样,孩子才能与环境尽可能地接触。
3.经验
对孩子来说,经验是很重要的。因为研究表明,这些学业成绩的好坏与经验是有关系的。而所谓的经验,其实就是我们和孩子日常所做的——去图书馆,去公园玩,坐公交车等等。但是你只要想一想,其实小孩经历得越多,他的词汇量也增长得越快。在美国,我们有一个“头脑启动”(headstart)的项目,这个项目就是让那些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能够跟正常的孩子一样去体验更多的游戏娱乐。我们为什么叫它“头脑启动”(headstart)呢?并不是因为从大脑开始,而是因为我们想给低收入的儿童提供跟正常家庭儿童一样的机会,去弥补他们所错过的活动和所有的体验。
4.玩!玩!
这里,我想强调的是——儿童应该去玩。而作为大人,我们应该陪他们一起玩。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主要就是说,在儿童玩耍中,家长是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的陪伴者。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一点都不要害怕与儿童一起玩耍。
家长通常第一件事情就说,这些老师都在干什么?孩子们怎么都在玩,可能这就是家长不明白事实上儿童正是通过玩耍来学习的。他们在学什么呢?我们可以看看这个卡通上面,我叫他们小泡泡,冒出来的小框框,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个大泡泡,有一个小男孩在喝茶,我就说你在干什么?他说我是在发展思维的流畅性。
下面有玩积木的小孩,这些小孩说脑子里面正在构思计划,或者说正在解决问题。另外有一个小孩说,他是在画画,他说我正在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
我想说,你们在座的拿到这个图片也会问,这些小孩到底在学什么呢?我想要我的孩子去学习字母,学习数数。但是,他们在学习字母之前,但是他们在学习字母之前,他们必须要有这些基础,就像是一个网,你在编一个网的时候,你需要有相互的交织去支持这个网的构成。我们知道,如果没有这个基础,你去编这个网,那么它就会死掉,它会在空中悬着,没有基础。所以大家看到的这些图片当中的儿童,他们可能是三岁或者四岁,他们正在做的事实上就是在编织这个网的基础部分。
大家环顾所有的对话,你们会看到孩子们到底在打一些什么样的基础。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看到这两个小孩在说,我正在发展更为精确的语言表达能力,所有的研究都表明,孩子在能够阅读之前他们需要有很多的词汇量和口语的表达能力。当我到一个幼儿园的教室里面,如果特别安静的话,我就会想,这些孩子在学什么呢?因为,我觉得孩子是需要有很多的语言练习机会的,在他们能够阅读之前,他们必须要有很多的词汇量和语句。现在我们看一下左下角一个小男孩画画的图片,这个小男孩说我正在发展良好的自我意识。良好的自我发展意识,举个例子,就跟鸡和蛋的比喻一样,是先有鸡才有鸡蛋?还是先有鸡蛋再有小鸡呢?这个自我意识就是先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再有好的学业成绩,还是先有良好的学业成绩再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呢?对于我来说,我觉得对于家长来说至关重要的就是让小孩觉得他们喜欢学习。
5.越好奇,学得越多
对于我来说,我觉得如果一个孩子他不热爱学习,他没有这个动机的话就学不好,事实上在美国很多这样的研究机构也是在研究如何更好的去发展学习的动机。举个例子来说,孩子是怎样增长好奇心的呢?事实上就是你越好奇,某个事物你就会学得越多。一个方面是家长去做着的好奇心的例子,家长会鼓励这个好奇心,经常家长可能会让孩子觉得他们真的很笨。
关于孩子的心理需要
导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清楚孩子的心理需要是什么。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并且满足孩子的需求,使得孩子健康地成长。
1、被爱与价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而接纳,孩子才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
2、安全感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社会化的过程也受到阻碍,还可能造成疑心病,成为刚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3、常规
常规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生活一个界限及广度。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所以常规是安全感的来源,常规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
4、新的学习经验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达成的。从出生起,儿童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
5、鼓励
在儿童的教养过程中,鼓励的重要性大过其他方面,因为缺乏鼓励是造成儿童偏差行为的基本原因。所以说,有偏差行为的孩子也就是一个受挫折的孩子。每一个小孩子都需要持续给予鼓励,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一样。如果没有鼓励,孩子无法成长及发展,也无法获得归属感。鼓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强调给予孩子一种自我尊重及成就的感觉。
6、责任
儿童需要责任感,让他负责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如穿衣、收拾玩具、扫地等,可以帮助他了解自己的重要性,建立自信心,学习互助的精神及确立责任感。
7、认同的楷模
儿童良好品行养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活中有良好楷模供他学习认同。因此,父母不但要多跟子女接近,而且要注意身传言教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对子女产生正向认同的作用。
8、尊重
民主的生活建立于互相尊重,如果只有一方表现尊重则是不平等的。父母必须尊重孩子和他的权利。唯有对孩子的能力有信心,才能对孩子表现尊重。尊重孩子是表示把他当作大人一样有权利做决策。但是,权利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做任何大人做的事情,而是使孩子了解在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每一个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