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孩子的感受多来自眼睛

发布时间:2021-09-24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优秀的人总是会提前做好准备,平常的学习工作中,幼儿园教师会提前准备一些资料。资料是作用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材料。资料对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关于幼师资料你究竟了解多少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孩子的感受多来自眼睛》,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导读:小孩子时期,他们多用眼睛看世界,用眼睛感受外界的各种信息。让我们从孩子的眼睛望出去,了解他的想法,体会他的需要……

妈妈说世界很大,可我的眼睛更大

我们给孩子一个生命的开始,孩子给我们开拓了世界的另一面。当我们蹲下来看着孩子的眼睛,我们会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自由飞翔的、充满惊喜和新奇的天地。让我们从孩子的眼睛望出去,了解他的想法,体会他的需要……

也希望,细心的父母能够把你们观察到的,宝宝眼中的精彩世界展现在这里,来和更多的爸爸、妈妈、宝宝一起分享!

我说得太多了

昨天吃饭的时候,我问妈妈:“妈妈,能不能把足球从这儿一脚踢到非洲去?”

“不能,别说话,好好吃你的土豆粥!”

“要是能踢到非洲,并且踢中大象的屁股,大象会不会栽跟斗?”

“你真烦……快吃……”

“贝贝说,他在非洲见到过一只大象和一只老鼠。有一天,大象和老鼠中午吃了豌豆,然后躺在花园里睡觉。突然,大象放了一个响屁,这个屁特别厉害,把地上的灰尘都刮出去好几公里远。这时候,老鼠被惊醒了。它看到像雾一样的灰尘后说:‘啊,请原谅!’妈妈,它为什么说这个?”

“吃饭的时候别说这样的话!”妈妈严厉地看着我说。

什么话?

编者语:家长应耐心地聆听孩子的声音。也许他(她)的话有时会让你感觉很无聊,很无知,但不要轻易打击他(她)说话和求知的欲望,以后他(她)长大了就会非常愿意和家长沟通了。

我的问题

妈妈说,我问得太多了。昨天晚上,我向花园里看的时候问妈妈:

“妈妈,你看,燕子为什么飞得这么低?”

“这说明要下雨了,”妈妈说,“瞧,现在下雨了吧!”

“为什么这叫雨呢?为什么会下雨呢?”

“为了鲜花和草木的生长。”

“那雨为什么要下到花园里的平台上去呢?”

“……你瞧,我想马上要下冰雹了。”

“妈妈,什么是冰雹?是煮硬了的雨吗?”

“也可以这样说吧……别说了,让我看书吧。”

“要是下雨的话,蝙蝠也会飞得那么低吗?老鼠会长翅膀吗?燕子有翅膀,对吗?要是它再长一只翅膀,会飞到上帝那里去吗?”

“你能不能安静一下?你问呀,问呀,问个没完!难道你不知道那个小孩的故事吗?他总是问,后来终于变成了一个大问号!”

“大问号……那它怎么抓住身子底下的那个小点的?”

编者语:家长应抓紧适当的时机让孩子在实际中学习各方面知识,满足他(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说不定一个科学家就在家长的耐心讲解中产生了。

掀翻东西的兴趣

放在桌子上的所有东西都可以掀翻,如瓶子、杯子、碗碟和其它东西。

这些东西都是为了让孩子们打翻取乐而造的。

我总是特别注意妈妈和爸爸把可以掀翻的东西放在桌子上。

我觉得把东西掀翻特别有趣,而且不用学就会。

当然,我不是非要把这些东西掀翻不可。我去摸它们,只是想弄明白这是些什么东西。我不小心才把它们弄到地上打坏的。

我听到“砰”的一声后,马上想看看,打翻的是牛奶?是果酱?还是咖啡?还想看看,打翻的东西往哪里流?

我在地上爬的时候,还喜欢拉桌布,然后,我紧张地看着,桌子上会不会掉下什么东西。

有一次,我拉桌布,一盆草莓羹正好扣在我头上,我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看不见了。

妈妈急忙跑来,擦去我脸上的草莓羹。

哥哥问我,能不能把牛奶也倒在我头上,因为他不喜欢吃不掺牛奶的草莓羹。

其实,把妈妈缝纫机上得盖布拉下来也很有趣,因为盖布上放着线团、纽扣、缝针和各种布头。

我在姥姥家的时候也拉桌布。

还是姥爷说的对,家里有小孩,不能把容易拉下来的东西随便乱放。

“爸爸,你说得对。”妈妈对姥爷说,“可我们总不能住在天花板上吧!”

编者语:家长应该养成习惯,把锅、玻璃杯和餐具放在孩子够不着的地方,否则孩子会去摸。孩子这样做并不一定为了掀翻或打破这些东西,而是出于好奇。

难道我总是多余的吗?

我总有一种特别的感觉,好像我对妈妈和爸爸来说总是多余的人。每天,他们一下班就去幼儿园接我,接着带我一起去超市买东西,然后回家赶紧做饭。他们忙得连看一下我在玩什么的时间都没有。他们也太没有耐心了。我在讨厌的幼儿园里呆了一整天,现在好不容易回到爸爸妈妈身边来,总想和他们说说话,可是他们根本不理解这些。

“妈妈,”我试着引妈妈说话,“我想成为一只气球,你愿意吗?”

“成为气球?”

“是的,如果我是只气球,你平时可以把气放掉,放在柜子里。你需要我了,就吹气,不需要,就别吹,这不就行了吗?”

编者语: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的情绪,不要忽略他(她)的感受,小孩子的感觉是非常敏感的,小小的伤害也许会留下终身的遗憾。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处理好来自孩子的爱


导读:在‘俄狄浦斯’阶段,孩子会对父母中异性的一方产生浪漫的感觉。当然,他们不会真去追求浪漫的关系,但他们会出于一种特别的好感,而产生一些占有欲。

喜欢妈妈,或者爱上爸爸?如果你的小家伙正每天在家里“争风吃醋”呢,那么,请允许我告诉所有困惑不解的父母们,你的小宝贝非常正常。这是他成长中短暂而珍贵又关键的一个时期,我们要学会健康地对待他们。

弗洛伊德的理论不都绝对正确,但是有关“俄狄浦斯情结”与“爱列屈拉情结”,有时看起来还是有些道理的。就像我们会突然发现,三四岁的孩子开始尤其地喜欢父母中与自己性别相异的那一位。

成为爸爸或妈妈——独立人格,自我定位

“当丈夫夸我穿新买的裙子很漂亮时,我们的小女儿突然冲回房间,换上了她最喜欢的长裤。表姐家的小外甥,总在他爸爸出差回来的时候,跑到洗手间把妈妈的口红藏起来……”

德国的儿童心理学家Pieper夫妇认为:“孩子是在认真地对待他所面临的‘竞争’的,在他们的小脑袋里,他和爸爸或她和妈妈之间没有区别,他们或她们是平等的‘竞争对手’。”

从3岁开始,孩子的知觉意识开始得到飞速的发展,他们开始学会将自己的感觉和其他人的感受区分开来。他们将自己看做是一个独立的人,同时,也开始真正地第一次把爸爸、妈妈当作有自己需要的人。因此,孩子会自觉地改变与父母亲近的方式和爱他们的方式——这个时候,他们会有意识地做一些让爸爸妈妈高兴的事情,而不再总是无所顾忌地率性而为。

在这个年龄阶段,孩子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自我定位。他们希望自己成为任何可能成为的人,比如公共汽车上的司机、站在马路当中的警察,或者卖冰激凌的阿姨。当然,孩子最最想成为的,是“爸爸”或“妈妈”。这种愿望在孩子3~6岁时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点解释出孩子很多谜一样的行为)。

非常在意他人的眼光——浪漫期的敏感

如果说儿子的“俄狄浦斯情结”没有给我带来享受,那是撒谎。他会对我说的每个笑话都发自内心地大笑,他会搂着我的脖子说:“妈妈,我喜欢你,你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妈妈。”

Pieper夫妇指出:“在‘俄狄浦斯’阶段,孩子会对父母中异性的一方产生浪漫的感觉。当然,他们不会真去追求浪漫的关系,但他们会出于一种特别的好感,而产生一些占有欲。于是,按照弗洛伊德的概念,孩子与同性别家长的竞争几乎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现。”

浪漫期的孩子对来自别人的评价特别敏感,在他们被置疑的时候,会强烈地感到被误解,因而更加坚持自己的想法。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度过了幼年的自我中心期,逐渐开始按照他们想像中令父母满意的方式去做事情,因此,他们特别在乎来自外界的眼光。比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有很强的被承认的需求。3岁的美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一个特别可爱的孩子!”4岁半的丰丰最爱告诉大家,他是世界上最好的守门员。如果有人反驳他说:“你还要长大些才是呢!”他就一定会哭着骂你是笨蛋。

因此,如果家长对于这些浪漫期的小家伙能多一些信任,他们就真的能表现得更好。儿童心理学家也指出,浪漫期的孩子经常生活在知行不统一的冲突中,比如他们仍然无法避免尿床或者咬指甲等等。这些矛盾使得这个阶段的孩子更加敏感,而且有时会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更加体贴、更加细心,才能帮助孩子们逐渐度过浪漫期的敏感。

不嫉妒、耐心、理解和爱——父母需要做的

1如果家里的孩子长到了这个年龄,父母之间曾经无所顾忌的卿卿我我往往会“刺激”他们表现得更差。因为父母这样的举动让他们很没有安全感。这时,你们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明白,父母间亲近的关系并不意味着他们俩或他喜爱的那一方对他的“背叛”。

2如果你恰巧是那个不太受欢迎的爸爸或妈妈,那么,你应该尝试着不把孩子的这种拒绝当作是针对你个人的。说来容易,的确,有时候想要理智地做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当女儿对你说“走开,我要和爸爸玩”的时候,你心里的感觉一定不舒服。但如果你这个时候说:“你只想和爸爸玩?好啊,我正好还有更有意思的事情要去做呢!”这就会对孩子的健康发展很不利,这样会让他们有强烈的害怕被报复的担心,而且反而会延长他的浪漫期。这个时候,告诉孩子你就在旁边,不会离开他,耐心而充满体谅地对待孩子的嫉妒心。同时也适时地安排一些你们俩单独在一起的机会。一定要知道,孩子在这个阶段会特别愿意和某一半父母在一起,这对于他积极的自己定位是有益处的。

3不过,你也需要经常强调,你和你的另一半是伴侣,你们都爱他。至于孩子对你的“求婚”(这种现象很普遍地出现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家庭中),你也不必绕圈子,可以直截了当告诉他:“你不能和我结婚,我已经和爸爸结婚了。等你长大了,你会找到和妈妈一样聪明漂亮的人结婚的。”

4在浪漫阶段,孩子会第一次问到,为什么妈妈的身体和爸爸与我的不一样。当然他们也想知道宝宝是怎么生出来的。对于这些问题,只要简短地回答就好了。这个年龄的孩子还不需要知道其中的细节。父母们现在还不必要鼓励浪漫的小家伙将性别和身体方面的特征与自己联系起来,这是学龄前阶段再需要关注的任务。

通过这种种方式,孩子将逐渐意识到,这一时期他所经历的失望与他自身的缺点无关,而只是因为一些他不能做主的因素决定的。这种认识对孩子产生自信和爱的能力很重要。

当孩子顺利地度过这个时期之后,他们的内心就会变得稳定下来,也因此会变得宽容和大方了。当然,“进步”的“副作用”就是,你或你的另一半不再是孩子心中的太阳或月亮了,他们的注意力将被别的事物竞争走了,于是……邻居家在足球方面很有天赋的男孩杰米,现在在幼儿园里画的画上不在写着“给妈妈”了,而是“送给小小罗(罗纳尔迪尼奥)”。有一次,我们两家计划一起去郊游,我问他游泳、钓鱼和划船他最喜欢哪一项的时候,他想了一下,然后“深沉”地说:“我最喜欢看小小罗。”……

Tips

尽管这些情况肯定会有例外,但是大多数时候,男孩子喜欢围着妈妈转,女孩子则更愿意和爸爸在一起——

1儿子在用他的小熊们过家家,他告诉我那个穿着盛装、头上系着蝴蝶结、站在沙发中央的是熊妈妈,而熊爸爸,却没精打采地坐在角落里。——豆豆妈妈

2周末,我的存在经常被女儿当作干扰因素,她会一本正经地对我说:“你去厨房吧,我和爸爸玩儿就可以了。”——丫丫妈妈

3儿子有时会画画给他妈妈和我,他会告诉妈妈:“这是特别好看的树,妈妈,给你的。”那棵树画得的确特别漂亮,下面还有花和草。而给我的呢,通常就是一棵像火柴棍搭起来的树。——齐齐爸爸

来自教育底层的声音


导读:中国教育的希望,不能光靠我辈无日无夜的努力(当然,也绝不能没有),还需要更多朱永新似的懂教育的好市长、好省长、好部长,至少需要更多苏霍姆林斯基似的好校长。

今天是考试的最后一天,除了一科几何是老师关心的主科之外,其余的几科,学校不看成绩,因此老师监得放松,学生答得随意。规定至少半个小时后才可以交卷,可有的学生不到十分钟就交卷了。

收了卷子,我拿着那些稀稀疏疏不见几个大字的卷纸往回走时不禁想:难道这些卷子上面的就不是知识了吗?这种现象对教育就没有后遗症吗?

记得上个星期去了一趟县城,在车上遇到一个教过的学生,现在读着高二。闲谈中,他说他们正在补初中的生物和地理。因为初中的时侯,老师从没有正经教过;现在高考又要用,不得已只好重补。

轻视史地生体美劳、重视语数外理化的学校自然不是少数,这是基础教育中由来已久的偏科问题。再看单科之中的阶段衔接,尤其是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之间的衔接,也很成问题。高中的且不说,单说初中的语文,同样的一个班,有的学生听说读写样样通;有的却连最基本的字都会写错,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读不出来,写作文更是费劲。

造成这些所谓差生存在的根本原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无外乎是两方面,一是学生智力发展快慢的差异;二是教师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和不重视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每一句话,都可以像阳光一样照亮你心灵中迷茫甚至黑暗的地方。

可是,这又能怎样呢?去教务处看看吧,许多比我回来还早的老师已经在那里义愤填膺了:

“这算什么考试啊?”

“要么就别考,要么就像样考!你看那些学生,你让他抄他都不愿意,写上名字就要交卷。”

“学生有什么责任啊,我看还是老师的事!如果副科也考核的话,不信学生不好好考!”

“谁让他中考不考呢?县里考核学校不也就看升学率吗?”

刘老师的一句话,一锤定音,众人久久无语。是啊,成绩就是教学,升学就是教育。这些跟苏霍姆林斯基说他也未必明白,他的话是真理,可是怎样才能使他的真理在我们身边具有真理的价值呢?

回家的路上,我看着车筐中的“苏霍姆林斯基”,竟觉得有些愧对他了。他给我的诸多理念让我寻见了教育之旅的阳关大道,可我身体力行的又有多少呢?况且即便倾我一人之力,尽我残年心血,于中国教育之彻变又有几许益处呢?

这时,我不禁想到了魏书生,对于当年他“弃教从官”,我历来颇多微意,教育者做到校长如苏霍姆林斯基已为极至,再高定然不利于教育,至少是不利于教学。可现在想来,我又错了。

君不见教育在线不到半年,声名鹊起,新教育实验如火如荼。这固然有镇西兄的威名浩荡,可又哪里少得了朱永新副市长的鼎立支持呢?

中国教育的希望,不能光靠我辈无日无夜的努力(当然,也绝不能没有),还需要更多朱永新似的懂教育的好市长、好省长、好部长,至少需要更多苏霍姆林斯基似的好校长。

宝宝的自信来自哪里?


导读:自信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怎样帮助孩子辨识自己的能力、接纳自己的独特性、对自己有信心?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行为生物学家一致建议,要想让孩子自信、快乐地成长,同理心、清楚的界限、挑战这三大原则缺一不可。

你大概很熟悉这样的情景:一个拥挤的游乐场里,女儿正准备从滑梯上溜下来,却被另外两个孩子挤开,她不知所措地愣在那里;沙坑里,孩子一转身,小铲子却被别的小朋友拿走了,她眼带愤怒、责难,却开始向你求救。你即使再讲求谦让美德,也不免暗自希望孩子能据理力争。“为什么我的女儿那么没自信,连对矮她半头的小孩都没辙?”“为什么我的孩子那么畏缩,不敢理直气壮地把玩具要回来?”你由此会担心,孩子三岁时眼看着自己的玩具被抢走,到30岁时会不会把大好的工作机会拱手让人?

孩子真的需要这种强悍地把别人推开、自我为中心的特质,才能在漫漫人生中有所收获吗?这就是所谓“自信”?答案是否定的。在人生旅途上只顾推开别人勇往直前的人,或许能拥有一份人人称羡的事业、一辆奔驰车以及足够用到下辈子的存款,但这些外在的成就并不等于自信。这样的人爱吹嘘,常表现出掌控大局的气势,实际上却经常不满足,有错时总是怪罪别人。专家说,只有真正自信的人才能自我反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勇于承认错误,心口如一,因此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他坚持自我,能在重要时刻做出适合自己的正确决定;他讨人喜欢,很少陷入恐惧,不诉诸暴力,不易上瘾;他能享受人生和人生中的出其不意。

自信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怎样帮助孩子辨识自己的能力、接纳自己的独特性、对自己有信心?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行为生物学家一致建议,要想让孩子自信、快乐地成长,同理心、清楚的界限、挑战这三大原则缺一不可。当然,父母不可能、也没必要每天都战战兢兢地恪守这些原则。更重要的是,这三大原则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同理心——亲子关系的基石

人类辨识自己的第一面镜子,就是他的父母。从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婴儿就从父母的脸庞和反应上,辨认出自己,心理学家称之为“反映”。孩子发出“咿呀”的声音,父母也以“咿呀”的声音回应;孩子咧开嘴,父母就报以笑容;孩子感觉孤单,父母就把他抱起来安慰;孩子感觉无聊,父母就逗他玩,让他高兴。慢慢地孩子从这些互动中学到:“我很有价值,如果我感到无聊或是饿了,有人会来照顾我。”

婴儿通过和父母的亲密接触,开始认识周围环境,学习表达自己。日常生活中,父母以同理心去倾听、观察婴儿的需求,感受他的感觉,并做出适当的响应,就能教导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并主动表达。通过不断重复、可预期的互动,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的爱,感受到父母很希望了解自己。建立了这层信任,孩子就知道自己有能力表达感觉,而且能让自己的需求获得满足。这是一种很好的感觉。

躺在摇篮中的宝宝哭了,是需要安静,是害怕,还是希望被抱起来?是尿布湿了,累了,还是真的饿了?如果这些需求没有被适当地反映出来,或者成人做出一种婴儿不能理解的反应,婴儿对自我的认识就会扭曲。

“如果每次哭叫,就不分青红皂白地被母亲的乳头或是奶瓶堵住了嘴,小婴儿就在怀疑中学到,所有负面情绪都能以‘吃’来响应。”德国弗莱堡大学的行为生物学家郝斯娜柏提醒说。

当然,孩子的需求和大人的需求不一定时刻相符,但是为求得片刻安宁而堵住他的嘴巴,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郝斯娜柏建议,父母只要听从自己的同理心,花点时间,就能了解孩子的“语言”,并帮助他表达自己。儿童的发展植根于每天的练习,父母的日常行为和活动足以影响孩子的期望、经验与情绪。

明确的界限——聪明父母的秘密

孩子成长到两岁,自我渐渐成型,开始挑战成人的权威。通过不断问问题、主动密集地冲撞既定规则及体验其后果,孩子才能找出那个年龄典型的行为空间。他需要知道大人眼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底线在哪里。

这个答案要具体简明。不论是扩大他活动空间的“可以”,或明确的禁令“不可以”,都必须前后一致。清楚的界限才能提供一种“有些规定必须永远遵守”的安全感,帮助孩子适应他周围的环境。每个两岁大的小孩都觉得通过按钮打开爸爸的CD音响再关上是一大乐趣。如果有一天爸爸大吼禁止,隔一天却又只在一旁摇头叹气,孩子就会怀疑:“他到底让不让我玩?”结果反而导致孩子不断地开开关关,直至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为止。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只需轻打孩子的手指(以示处罚)、不需争吵也不用吼叫,只要简短、坚定的“不可以”三个字,加上一句解释的话就足够了。如果孩子还没有理解或没有行动,就直接把他抱走。必要时,每天都做同样的动作。

父母设下清楚且一贯的界限,同时也传递了大社会的规范和法令。在家庭中的约定越清楚、越可预期,孩子日后进入幼儿园、学校、职场,就越有自信和他人相处。他会因为想多了解、积极参与,而主动去找界限、结果、原因。这种通过体验得来的“理解”,不但可为孩子提供安全感,也能帮助孩子对抗无助感。

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最困难的就是平衡点的拿捏。设定界限并长期贯彻,更是对父母本身性格、理念、自信的一大考验。不但要收,同时也要放,容许孩子有“做实验”的行为空间。父母如果连一点小事都不让步,就会陷入另一个极端。

挑战——孩子成长的催化剂

“我自己”大概是小小孩最常用的三个字了。父母应尊重孩子的这个意愿,并协助他在所有可能的方式中,找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借以学习自己做决定,同时采取行动。

父母最担心孩子会受伤,尤其在运动玩耍时。“别绊倒了”、“小心别摔跤”、“你这样会撞到,很痛。”父母总是先预期那个最严重的后果会发生,这反而让孩子不确定,结果真的摔了一跤。行为生物学家郝斯娜柏在她的新书《如何建立孩子的自信》中,苦口婆心地请父母克制自己的忧虑,先提醒危险所在,然后提供解决方法,只在孩子的行为太过冒险时才插手介入。重要的是提醒孩子,但一定要把决定权留给他,这会让他更有自信、更安全地适应这个变动的世界。

看一个四岁的小孩削红萝卜、拼装电动火车轨道,父母可能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忍住不插手。但对孩子而言,重要的不是拿把小刀在手上,而是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很棒、很有用,因为他可以大声宣称“今天我煮饭了。”在父母等待、充满焦急情绪的五分钟里,孩子可能会经历两段轨道连接不起来的挫折,以及终于完成的那份喜悦。

孩子需要感觉到自己创造了一些事物,在过程中发挥了一些影响,尤其是那种刚开始看起来很不容易的事物。他必须先考虑,“我要采取的那种方式会产生什么效果?”这个方式需要他自己通过尝试去寻找,必要时还可以再复制一次,然后他就会一直记得这个成功的经验。孩子会拥有一种很好的感觉:“我参与了好多事,我还想再去体验新的事物,而别人也会把我当作伙伴。我有贡献,有影响力,我知道怎样找人帮忙,我很棒。”

但所谓挑战并非意味着父母强加给孩子新的挑战,揠苗助长只会埋没真正的兴趣。郝斯娜柏劝告父母不要急躁,不要硬把孩子往某个方向拉扯,要有耐性并注意孩子的反应。“只因为你怀疑你的四岁孩子还不会画画,便每天硬塞给他一张纸和一支彩色笔,这是没有用的。”郝斯娜柏指出,有些孩子喜欢在脑中画,有些孩子喜欢讲故事或堆积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大人只需要耐心等待。

父母不要以自己的期望增加孩子的负担。父母需要的,就是对孩子自我发展能力的信任。孩子能感受到这份信任,就更有自信,就更清楚地知道“我很好,我没有问题,这就是我”,就能很自在、很快乐地成长。带着这份自信,请家长重回到沙坑的情景中,重点不在于你的孩子有没有抢回那把小铲子,而在于他如何面对因此而产生的内在情绪的改变,并采取一种他认为妥当的态度或行为应对。也许德国的教养哲学、风格、方法与我国存在着文化和传统的差异,但无疑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中国父母提供了对家庭教育的思考和反省。

记得让孩子感受失望


导读:失望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某个时刻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东西。一个从来没听过“不”字的孩子,是不可能承受失望的感觉的,从而也造成对失望承受能力低。

眼下,随着“421”家庭的增多,两代人对独生子女的娇宠,使得越来越多的孩子心安理得地向父母提要求,甚至承受不了半个“不”字。这种孩子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要。倘若父母拒绝他们的要求,孩子马上就变成一副无赖样,大哭大闹的有之,威胁漫骂家长的有之,甚至离家出走的也有之。而许多家长经不住孩子的纠缠哭闹,往往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从没尝过失望的滋味。家长的这种做法,其实是十分不妥的。

失望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某个时刻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东西。一个从来没听过“不”字的孩子,是不可能承受失望的感觉的,从而也造成对失望承受能力低。而对失望承受能力低实际上是一种缺陷,它会伴随出现精神痛苦和失常行为,使孩子变得脆弱、不成熟,影响孩子心理、人格正常发展,轻则让孩子的成长磕磕绊绊,有暴力倾向和染上坏毛病;重则形成孩子无休止索取的坏习惯,一旦家庭不能满足要求,甚至会走上犯罪歧途。

有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把要东西的权利交给孩子,由他决定父母同意或不同意,就像给了孩子一件他不会使用的武器,这迟早会让父母后悔不已。人的欲望是没有限度的,孩子同样如此。如果对孩子的要求一味地、无节制地加以满足,只能是“欲壑难填”,最终使孩子走向贪得无厌的深渊。

对于今天的许多孩子来说,他们可谓什么都不缺,缺少的正是“失望”。家长要敢于对孩子说“不”,家长的一个“不”字破灭了孩子一些东西,但同时也建立了一些东西:划出了界限,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当然,让孩子体验失望,也不是无限度地让孩子的任何要求都得不到满足,父母要正确评价孩子的要求,判断他们要求的合理性,对于合理的要求,家长要尽力满足孩子的愿望,不能满足的,要向孩子说明原因。

孩子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个体,他们会试着去找到界限。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地方,应该向他们灌输适应社会环境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案例:感受孩子给我们上课


案例实录:

主题活动中,孩子们正在专注地剪着“雪花”,活动室里一片寂静,只见白色的纸片在孩子手中上下翻动。瞬间,一片片、一朵朵美丽的“雪花”呈现在我面前,我正想夸奖几句,忽然,平时好动淘气的陈欢宇指着手里的“雪花”问我:“老师,雪花都是白色的吗?”“当然喽,你哪里看到有别的颜色的呢?”我好笑地摸摸他的头说。“不!我就听我妈妈说过美国有一年下过粉红色的雪,是一个化工厂的原料被大风刮到天上,再夹在雪花里落下来。”又是黄家治,这个聪明的机灵鬼。“老师,我在电视上看到过一个国家下过黄色的雪呢!”是郁欣力。“老师,世界上肯定有彩色的雪,我们要剪彩色的雪花。”看着那张期盼的小脸,我笑了,赶紧拿出了许多彩纸、手工纸,孩子们欢呼起来。在一阵忙碌后,我和孩子们玩起了“打雪仗”的游戏,在轻快的音乐声中,无数彩色的雪花在活动室里飞舞着,在窗外灿烂阳光的辉映下,宛如冬日里盛开的彩色花朵……我想,还有一个个更热烈的讨论会在孩子中展开,关于雪花,关于自然,关于一切……

分析:

一次普通的主题活动,一次平凡的美工活动,一个不经意的问题,在孩子的演绎下变得如此生动,使单纯的美工活动成为孩子探索自然、探索未知世界的活动,我不得不为孩子的聪颖可爱而赞叹。

在本次案例中,首先我对孩子的要求给予及时呼应——虽然只是几张彩纸,但这是连接我和孩子心灵的媒介,也是我所利用的资源。就是这几张彩纸,让孩子的个性得到激活,把发展主动权交给了孩子。所以说,本案例利用简单便利的资源,凸现了主体的作用,师生也在互动中感受、体验,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

其次,当幼儿间展开讨论时,我没有介入,而是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从而共同探寻答案,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因为我觉得作为教师,主要的职责不应只会告诉孩子什么是好,什么是错的,而是应把孩子引入积极思考的探索状态,让孩子在思考中去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也是点燃孩子智慧之火的前提,让其能独立思考,产生更多的问题和想法。

反思:

我们每天都在为孩子精心准备着看似“生动”的活动,孩子的点滴进步,让我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但我忽然发现,天真稚嫩的孩子在接受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在给我们上着一堂堂令人深思的课。以上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有时,我们的教育正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的基础上,然而生活并非如此。“生活中的重大突破都来自全新的答案,它们来自于挑战现状,而不是接受现状。”孩子有许多的“为什么”,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探索所不知的事物,如果说孩子与成人有什么不同的话,患有“求知欲缺乏症”的往往是成人,这不能不说是成人的悲哀。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自主还给孩子,为他们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他们展示生命的灵动个飞扬,促进每个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为他们发现、提出问题奠定扎实的基础。

喜欢《孩子的感受多来自眼睛》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孩子胆怯来自哪里? 导读:孩子做事总是胆怯怕事,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这种情况的发生?作为家长,你是否了解其中的原因? 一、交往欲受抑制 孩子出生以后,需要与别人交往,首先是父母,然后扩大到亲友、邻居和小伙伴,并由此逐渐产生...
    2021-10-06 阅读全文
  • 来自孩子们的对话 离园后又到了孩子们吃饭的时间,由于两个班的值班教师去给孩子们准备开水,这个时候我就负责起孩子们的洗手与饭前准备工作,当我组织好中班的孩子后,我走到了大班孩子们中间。一进教室,孩子们就叽叽喳喳的问这问那...
    2020-08-27 阅读全文
  • 孩子的智慧来自提问 犹太人崇尚创新,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并不耻发问,自己所积累的知识自然就越来越多。 寒假时我到美国看望表姐一家,结识了他们的邻居利娅。利娅是以色列人,为人开朗大方,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她...
    2022-04-20 阅读全文
  • 处理好来自孩子的爱 导读:在‘俄狄浦斯’阶段,孩子会对父母中异性的一方产生浪漫的感觉。当然,他们不会真去追求浪漫的关系,但他们会出于一种特别的好感,而产生一些占有欲。 喜欢妈妈,或者爱上爸爸?如果你的小家伙正每天在家里“...
    2021-09-02 阅读全文
  • 孩子的关爱来自父母的拥抱 正如宝宝胃肠如果缺少了食物就会感到饥饿一样,他的皮肤缺少父母满怀爱心的抚摸,也会感到“饥饿”。胃肠的饥饿,会影响孩子身体的成长;而“皮肤饥饿”则会妨碍其智力的发育。 或许下班时候的挤车、塞车,让你回到...
    2022-03-25 阅读全文

导读:孩子做事总是胆怯怕事,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这种情况的发生?作为家长,你是否了解其中的原因? 一、交往欲受抑制 孩子出生以后,需要与别人交往,首先是父母,然后扩大到亲友、邻居和小伙伴,并由此逐渐产生...

2021-10-06 阅读全文

离园后又到了孩子们吃饭的时间,由于两个班的值班教师去给孩子们准备开水,这个时候我就负责起孩子们的洗手与饭前准备工作,当我组织好中班的孩子后,我走到了大班孩子们中间。一进教室,孩子们就叽叽喳喳的问这问那...

2020-08-27 阅读全文

犹太人崇尚创新,认为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并不耻发问,自己所积累的知识自然就越来越多。 寒假时我到美国看望表姐一家,结识了他们的邻居利娅。利娅是以色列人,为人开朗大方,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她...

2022-04-20 阅读全文

导读:在‘俄狄浦斯’阶段,孩子会对父母中异性的一方产生浪漫的感觉。当然,他们不会真去追求浪漫的关系,但他们会出于一种特别的好感,而产生一些占有欲。 喜欢妈妈,或者爱上爸爸?如果你的小家伙正每天在家里“...

2021-09-02 阅读全文

正如宝宝胃肠如果缺少了食物就会感到饥饿一样,他的皮肤缺少父母满怀爱心的抚摸,也会感到“饥饿”。胃肠的饥饿,会影响孩子身体的成长;而“皮肤饥饿”则会妨碍其智力的发育。 或许下班时候的挤车、塞车,让你回到...

2022-03-2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