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儿童都喜欢卡通片

发布时间:2021-09-15

幼儿卡通故事。

宜未雨绸而缪,毋临竭而掘井。在平日里的学习中,幼儿园教师时常会提前准备好有用的资料。资料一般指代可供人们参考的信息知识等。参考资料会让未来的学习或者工作做得更好!那么,你知道有哪些常见幼师资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儿童都喜欢卡通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导读:学龄前的孩子有着强烈的学习和模仿欲望,他们对身边的事物都很好奇,而卡通片中的种种,都是孩子喜欢的对象。

卡通片之所以对学龄前幼儿有着强大的吸引力,主要在于此年龄段幼儿凡事都处于摸索阶段,对任何东西都很好奇,特别是腔调、画面和声光效果,而这3大要素在卡通片里正好特别充足。

要素1:腔调

幼儿之所以爱看卡通片,多半是被卡通人物的可爱娃娃音腔调所吸引,尤其是2~3岁的孩子,正处于学习语言阶段,所以对腔调特别敏锐,很快就会流露出喜爱的感受。

要素2:图案

对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思考逻辑的发展还不健全,而卡通人物的构图简单,比较容易让孩子感到可亲近、容易理解,自然而然就会喜欢看卡通。

要素3:表情动作

卡通片里夸张的脸部表情、肢体动作等,都充满了丰富的变化,容易引起幼儿注意。如果情节内容符合幼儿的生活情境,则更能够吸引他融入情境之中。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现在的幼儿都喜欢什么样的教师?


新学期伊始,孩子脸上有的是久别重逢的喜悦,有的是初来乍到的羞涩。面对他们,教师们亲切地送上柔柔的微笑和暖暖的拥抱。“我们爱孩子,也同样希望他们爱我们。”是啊,幼儿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教师与幼儿间的情感交流来实现的。做孩子喜欢的老师,可以说是每个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你是幼儿喜欢的老师吗?如何成为幼儿喜欢的老师呢?本期“特别策划”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每个教师都想成为幼儿喜欢的教师。好老师应具备哪些特征呢?教师认为幼儿喜欢的教师特征是否就是幼儿喜欢的教师特征呢?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对太原市71名幼儿园教师和58名幼儿作了调查。

我们对教师采用问卷调查法,请教师“列举至少六个你认为幼儿喜欢的教师特征”;对幼儿采用访谈法,设计了一些简单、具体的问题,如“你喜欢哪个老师”“你为什么喜欢她”“你觉得她怎么好”。

教师与幼儿给出的回答多为具体特征,笔者将其整理概括为五大方面:性格因素(如活泼、爱笑、温柔),外貌因素(如漂亮、年轻、嗓音悦耳),生活照顾因素(如像妈妈一样、悉心照顾饮食及睡觉),认知因素(如知识丰富、多才多艺)和交往因素(如鼓励、尊重)。

一、幼儿喜欢的教师特征与教师认为幼儿喜欢的教师特征的比较

“交往因素”(占34.8%)和“性格因素”(占34.1%)是教师认为幼儿喜欢的教师的两个主要特征,其他依次是“外貌因素”(占18.5%)、“认知因素”(占6.4%)、“生活照顾因素”(占6.2%)。而在幼儿心目中,“交往因素”和“生活照顾因素”占同样的比重(33.3%),“认知因素”“陛格因素”“外貌因素”则各占23.2%、5.8%和4.3%。

对比发现,教师认为幼儿喜欢的教师特征与幼儿喜欢的教师特征除“交往因素”相符,其他存在明显差异。在教师心目中,自己良好的性格与良好的师幼关系是让幼儿喜欢的关键因素,这符合“尊重孩子”“增强自身的榜样作用”的理念。而幼儿在偏重“交往因素”的同时,也很偏爱教师给予他们“生活上的照顾”。这提示教师要将幼儿当作“平等的人”来交往,还要将他们当作“不平等的人”来照顾。

教师和幼儿在“认知因素”上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如今的孩子具有更强的求知欲和接受能力,但有一部分教师低估了幼儿的学习能力。

二、不同年龄幼儿喜欢的教师特征的比较

小班幼儿更喜欢教师在生活上给予体贴的照顾,单“生活照顾”一项就占到60%。帮助小班幼儿建立安全感是使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关键,也是幼儿接受教育的基本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待小班幼儿时应以照顾为主,给他们更多的关爱。

到中班阶段,幼儿对上述五个因素都有所关注,特别是对“交往因素”的关注度有所上升,而对“生活照顾因素”的关注度则有较大比率的下降(以上两项均占33.3%)。另一个较明显的变化是他们对“认知因素”的关注度有较高提升(占23.2%)。这是因为中班幼儿对环境已适应,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交往和认知的需求更高了。

大班幼儿各种需求的分化更加明显,对“生活照顾因素”的关注度已降至20%,认知需求和交往需求则各占25%和35%。教师应根据他们的需要给予一定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当然这些准备离不开师幼之间的良好交往。

三、男女幼儿喜欢的教师特征的比较

在男孩所喜欢的教师特征中,“交往因素”所占分值最高,为37.5%,其次是“生活照顾因素”(31.2%)、“认知因素”(25%)、“外貌因素”(6.3%),他们对教师的“性格因素”似乎不在意。在女孩所喜欢的教师特征中,“生活照顾因素”所占分值最高,为35.2%,其次是“交往因素”(29.7%)、“认知因素”(21.6%)、“性格因素”(占10.8%)和“外貌因素”(2.7%)。对比来看,男孩更注重“交往因素”,女孩更注重“生活照顾因素”,而他们在对“认知因素”的关注程度上并无很大差异。

四、建议

幼儿最喜欢的教师特征是“生活照顾”和“交往”,而教师认为幼儿最喜欢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良好的“性格”并能与幼儿良好“交往”。相符部分说明教师正确理解了幼儿的需要,而不相符部分正是教师努力的方向。另外,教师的“性格因素”受幼儿的关注度虽然比较低,但不能被忽视。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使教师榜样这一“潜在课程”在幼儿身心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和需求提供适宜的教育。在小班,应更多地给予幼儿生活上的照顾,让他们有安全感;到中、大班,则应多与幼儿交往,促进幼儿获得情感、意志、道德等多方面的发展,同时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

教师应根据男、女幼儿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既然男孩更喜欢“交往因素”,教师就可以多在交往中传递信息,锻炼他们的能力。而对女孩,教师应通过生活照顾使她们获得安全感并由此信任教师。同时,由于女孩更注重教师的“性格因素”,所以教师可以更多地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来感染、教育她们。

孩子都偏爱爸爸


导读:“事无巨细”妈妈都管,我烦!“言之有物”爸爸少说,我听!

中国的家长时常喜欢问孩子这样一个问题,“爸爸和妈妈谁更好,你更喜欢哪一个?”孩子们通常会以“都好,都喜欢”来回答。其实,在孩子的心中,父母的地位未必就是平等的。在不久前召开的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公众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建新研究员就公布了一项初步研究成果:通过对北京、河北、山东三地的1000多名城市儿童的研究显示,我国6到12岁的城市儿童存在着“厌烦”母亲的倾向,而父亲相对来说却成了孩子眼中的“红人”。

“事无巨细”妈妈都管,我烦!“言之有物”爸爸少说,我听!

“您别管我行吗?”这是小欣对给他拿水果的妈妈说的一句话。小欣的妈妈是一位典型的现代妈妈,无论生活上,学习上,事事关心,甚至连一些生活的小节上她都一一“代劳”了。可是测试结果却显示,小欣对妈妈的情感更疏远一些,更渴望与爸爸进行沟通。

张建新教授说,与孩子交往频率的高低不一定与孩子们内心的情感倾向正向相关。在现代生活中,父亲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事业上,教育孩子的任务很多时候都落在母亲的身上。但许多母亲缺乏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因此,与儿童否定或忽视形式的接触越多,就越会导致儿童产生逆反心理,产生抵触和厌烦的情绪。比如,许多母亲都以自己的期望值来要求孩子,孩子达不到要求就会不停地唠叨,责备。时间长了,母亲的话不仅不再受到孩子的重视,而且可能在孩子的内心形成负面的形象,如“唠唠叨叨,没完没了”。

与母亲相比,由于父亲平时对孩子管教比较少,而且父亲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也更多是从男性的角度出发,关注比较重要的事情,而不是像母亲那样“面面俱到”。所以,孩子与父亲之间的接触或者导致陌生感,或者产生宽容感。父亲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不像母亲那样鲜明和强烈。

中国的家长如何处理好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呢?记者走访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主任陈立思。

家长不要让孩子活在自己的期望中,要看孩子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在6至12岁年龄段的孩子的家庭中,大部分都是父母占着主导地位,所以,出现亲子关系不协调的主要原因在于父母。很多父母不能够实事求是,过高要求孩子去做一些他们不喜欢做的事情,或者把自己未实现的心愿强加到孩子身上。比如,强迫孩子学习各种技能,达到自己所要求的程度,如果孩子没有达到就采用讽刺挖苦,甚至打骂的方法。实际上这些都属于一种精神虐待,不仅起不到作用,反而会害了孩子。其实,这些东西说到本质上是由于父母缺乏社会安全感所造成的,他们担心孩子,也是一种对自己未来缺乏信心的表现。

同时,还有许多父母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盲目轻信社会上一些说法,比如“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对于每个孩子,都要根据他自身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中国有一句话叫做大器晚成,所以,起跑线上根本不存在输赢的问题。还有很多家长认为,没有高学历的孩子以后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所以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他们就“立志”要让孩子读硕士、博士,从小就要求他们参加各种强化版、补习班。其实这些观点完全是一种社会性的误导,并没有真正了解中国人才市场的情况。

要把孩子当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尊重他们,给他们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许多父母认为对孩子照顾的周到就是一种负责,这种观念本身就是错误的。中国的很多父母觉得自己在小时候吃过苦,决不能让孩子再去受苦,于是在孩子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插手管一管,生怕孩子磕了、碰了,对孩子从头到脚完全控制起来,有时整日“唠唠叨叨,没完没了”。这样最终只能是窒息了孩子原本快乐、生动的童年生命。

其实,就是吃点苦,受点挫折对于孩子来说也未必是件坏事,没有感受过失败又怎么才能理解真正的幸福呢。所以,作为家长要把孩子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应该学会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给他们足够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认识自己。

幼儿园中班美工活动:《拉线卡通小车》案例分析


背景描述:玩具汽车是孩子不可缺少的玩具之一,孩子对于玩具车的喜爱程度不次于现在的爱车一族对名车的热情,每个孩子家里都有几辆甚至十几辆或大或小款式各异的车,而且孩子对车的了解远远的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一提到车,孩子们往往情绪会异常激动。因此,我根据这个特点并结合中班孩子的年龄特征设计了这节美术课。案例描述:刚开始我准备让孩子用各种蔬菜、瓜果通过雕刻来设计车,但考虑到孩子这方面经验不足、所以我最终选择了卡纸,用各种颜色的卡纸让孩子发挥想象通过剪、贴、绘画、涂色设计各种卡通汽车,由于我们班孩子刚从小班升上来,年龄较小,动手操作能力较弱,所以我在准备材料时将车子的大体造型做好,请孩子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作。开始部分我向孩子提了一个问题导入,"怎样可以让这张卡纸动起来?"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尝试,他们用的方法都让纸动起来了,我又问"怎样可以让这张纸动得更久一点?"孩子都讨论起来了,结果,有一个孩子就说,把纸变成车就可以动的更久了,于是,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根据和孩子平时的交流,知道有部分孩子对车比较了解,但大部分孩子对于车的认识还不够,在认识车标志这个环节,孩子情绪很激动,因为有很多标志他们都见过,而且非常熟悉,有的小朋友甚至喊到"这是我爸爸的车"我请小朋友站起来告诉大家"这是什么车?"时有几个小朋友回答的非常好,没被老师叫到的小朋友非常急,不停的摇着她的小手,于是,我尽量让每个小朋友都来说,结果,有几个小朋友站起来后不会了,我鼓励了她一下,她说出来了,但不对,这时候我想我告诉其他小朋友她回答错误吗?不行,于是我转身对大家说"xx小朋友说的这个车现在还没有,但是我相信我们小朋友这么棒,将来一定能设计出这款车"在最后给自己车设计标志时,小朋友没有像我设想的那样根据图片上的汽车标志来设计,他们设计出的各种我没见过的标志。例如:豆豆小朋友在设计标志时画了一个太阳,他说他设计的是一辆太阳能环保汽车,可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孩子们滔滔不绝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最后这节课在一场激烈的赛车中结束了。案例反思:这节活动需要的材料较多,在准备材料时费了一番功夫,车的大体模型做好了,这时候我就思考怎样做车的轮子,做车轮首先需要车轴,于是,把这个问题交给孩子,让孩子来解决。于是,下午我专门抽出一节课时间,和孩子讨论这个问题,我利用我们班主题墙上的内容,让孩子仔细观察各种车子的特点,然后讨论用什么做车轴和车轮,首先我请孩子观察车轴像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开了有人说"车轴像铅笔"有的说"像吸管"经过我和孩子再三推敲决定用竹签和吸管做车轴,车轴确定下来了,又不知道用什么做车轮,刚开始想着用饮料瓶的盖子做车轮,但是在打眼的时候不好打,不是打大了就是打小了,孩子们也提出了很多建议,但是都不太实际,这时,有一个孩子思想抛锚了,别人都在讨论用什么做车轮,他大声说道"老师,你看这辆车子车轮上有花纹呢"当时我有点生气,上课不认真听讲就算了,还影响别人上课,但是,又有一个女孩接着说"老师,我们可以在车轮上画画"我一想,这个建议挺好,于是就用泡泡泥做车轮,不但可以锻炼孩子捏、搓的能力,还可以让孩子发挥想象自由创作图案。孩子的想象力是无穷的,你给他们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演出多么精彩的节目。这节课程结束了,看似我在教孩子,其实是孩子给我上了一课,有时候过度的限制,会让孩子们放不开手脚,作为老师我们在给孩子一个方向之后,剩下的就要让孩子自己去模索,相信他们能用自己的小手创造出另一片天。

孩子喜欢交流


导读: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做父母的难道还不应该少一点懒惰、少一点借口、少一点应酬、少一点忙碌吗?还不应该抽出时间,和孩子们一起,说说话、做游戏、散步、逛公园……成为孩子喜欢的“和我说话的人”吗?!

雨后的天空格外明朗,我惬意地呼吸着清新而又湿润的空气。蓦地,一个男孩的身影映入眼帘,他在对面楼上向我挥手。“爷—爷—好!”我也举手向他致意。不一会,男孩的身影消失在窗口。

我重新坐下来敲打键盘。“笃、笃”有人敲门。开门一看,原来是他——对面楼上的小男孩。“嗬,小家伙,摸上门来了!”我近距离地打量起他来:他大约十岁左右,虎头虎脑中透露出一股灵气。“你叫什么名字?”我问。“我叫草草,爸妈来城里打工,也让我进了城。爸爸正在为我联系学校。”“到我家来,你爸妈知道吗?”“他们一大早就外出做工了,我一人在家里没事做……爷爷,你不欢迎我吗?”“欢迎,欢迎草草来做客。”表情纯纯的小家伙着实让人喜欢。“草草,你最喜欢谁?”草草仰着头,想了一会儿,说:“爷爷,我最喜欢与我说话的人!”哟!回答是那样地出人意料,不是爸爸妈妈,不是爷爷奶奶,也不是老师……只要和他说话,他就喜欢。多么明确又多么简单的理由!多么透彻又多么天真的表达!

此时,我记起了从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故事:一个星期天,小男孩拉着爸爸的手说:“爸爸,你今天能陪我去玩玩吗?”可是,爸爸却说他很忙,要挣钱。孩子问:“爸爸,你一天挣多少钱?”爸爸说:“二十美元。”爸爸说完就转身走了,留下了孤独的小男孩。又是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小男孩的父亲又要出门。这时,小男孩一手拿着储蓄罐,一手拦住了爸爸:“爸爸,今天我买下你的星期天!”“哗”的一声,他倒出了罐中的硬币,一个一个地数着,整整二十个!“爸爸,这是我从零花钱中省下来,我用它买你的星期天,行吗?”爸爸流泪了,一把揽过儿子,紧紧地搂着他说:“从今后,爸爸的每个星期天都属于你!”当初读到这篇文章时,还以为它仅仅是一个让人感动、让人回味的故事,可今天,草草真真实实地对我说了!

“和我说话”,面对孩子这种单纯的内心渴望,我改变了下午的写作计划,与草草一同“玩”起来。草草的话总像是说不完。从他没完没了的讲话中,我了解了他眼里的世界,受到了他纯真无邪的感染,仿佛自己也回到了童年。

夜幕降临了,鳞次栉比的窗户里,电灯相继亮起来。我伫立在窗前,眺望万家灯火,思绪连绵……

在现代社会里,有17、6的孩子“常常感到孤独”,由此而引起的“自闭症”、“高楼孤独症”已使不少父母的心灵在滴血。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压力增大,父母花在孩子身上的精力越来越少,都市孩子的孤独倾向还将继续加重。专家们就此作过分析,认为孩子孤独感的产生有着深远的背景:第一,中国出现了8000多万独生子女,父母多为双职工,很少有时间陪伴他们,即使难得有空在家中,也往往忙自己的事,两代人的情感距离在“无声”中被拉大;第二,平房的减少,高楼的增多,人们的交往明显减少。孩子很难享受在门前屋后奔跑、与小朋友们做游戏的快乐;第三,家长出于安全考虑,不鼓励孩子之间串门交往,孩子们只能在空旷的房子里玩着各种“益智玩具”,自己对自己说着话儿;第四,农村孩子随着做工的父母进了城,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第五,应试教育使得家长、老师剥夺了孩子大量的自由支配时间。有人统计过,孩子每天在校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只有四十多分钟,还包括上厕所的时间。回到家后,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看书、复习。节假日,孩子在家长的安排下,不得不再走进各种各样的文化、美术、书法等名目繁多的“培训班”、“补习班”,参加并不感兴趣的“兴趣活动”。在如此种种背景下成长的孩子能不感到孤独?能不希望与人“说话”?因此,相当一部分孩子变得冷漠、怕见人、动辄发脾气、总不开心,患上了心理疾病。《光明日报》曾刊载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小学生每天放学后都要数着路边的电线杆回家,从学校到家一共只有89根电线杆,如果某一天他只数到了88根,他就要回到学校重新数起。这难道不是一个令人心碎但又发人深省的事情吗?孤独啊,它已成了孩子们健康的隐性杀手!

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做父母的难道还不应该少一点懒惰、少一点借口、少一点应酬、少一点忙碌吗?还不应该抽出时间,和孩子们一起,说说话、做游戏、散步、逛公园……成为孩子喜欢的“和我说话的人”吗?!

[范例参考]雾都孤儿读书心得


这次写外国名著的读后感,我刚好看了雾都孤儿,对于里面的事情,我真的很感动。我前几天看了一本书,叫《雾都孤儿》,《雾都孤儿》这本书试一个大作家创作的,这个作家名叫狄更斯,《雾都孤儿》是他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又名《奥利弗·退斯特》这本书的作者在书中写到:本书的一个目的,就是追求无情的真实,这本书我反复的读了很多遍,才真正理解他。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书中的主人公叫奥利弗特维斯特。他出生在于济贫院,刚出生不久,x妈就去世了,他过着艰苦的生活,他知道什么是正义,什么是x,他被当作一个物品似的,被人抛来抛去的,送来送去,但是他并没有想x,而是坚强的,勇敢的活了下来,有一次,他误入了强盗公司,小偷们想把他训练成一个小偷,但他不愿意作小偷,就逃了出来,这集的他才10岁,他宁愿逃出,也不愿意做一名小偷,他是一个多么正义的孩子呀,面对生死关头,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正义,他的正义和勇敢,恐怕我们谁也比不上他,他一个人经历着这么多的折磨,这么多的这么巨大的痛苦,但他还是坚持的追求美好的生活,他的生活那么苦,那么我们这些生活在蜜罐里的人抐?我们总是不满足,总是在抱怨,可是他没有来抱怨,我们有父母在,有健健康康的父母,但是我还一天跟我的爸妈吵架,有些失去双亲的人,就连跟自己的爸妈说一句话的机会还没有,我想我应该好好反省下自己…

看了这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我真的很幸福。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儿童都喜欢卡通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卡通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儿童为什么爱看卡通片? 导读:10岁左右的儿童观看卡通片中的虚拟人造角色时,其大脑内侧前额叶可以被自动激活,这与成人的神经活动方式不同,这也解释了儿童为什么对于卡通片有着浓厚兴趣的原因。 儿童为什么爱看卡通片?他们和成人在看...
    2022-03-05 阅读全文
  • 如何正确的陪孩子看英文卡通片? 在孩子学习英语的过程当中,看英文卡通片,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学习方式。 1.有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2.知识和场景结合得好。单词、句型,通过卡通片的演绎,变得栩栩如生,孩子们印象会非常深刻。 3.内容...
    2021-06-16 阅读全文
  • 大家都喜欢的故事 1、大家都喜欢的故事 红眼兔的胡萝卜地大丰收。她喜滋滋地挑出最大最红的胡萝卜,用漂亮的纸袋装好,送去给朋友们。 “我不爱吃胡萝卜。”大灰狼不愿意收下礼物,“你有黑巧克力的话倒可以送点给我。”“我只种胡...
    2020-10-26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孩子都喜欢被表扬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声暑天寒。”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孩子,鼓励孩子会使他们更加健康发展,而批评打击的一句话,会让幼儿变得畏缩犹疑。作为教师,首先要看到孩子的进...
    2021-05-12 阅读全文
  • 让每个幼儿都喜欢做早操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让每个幼儿都喜欢做早操”!早操是幼儿园孩子户外游戏活动的形式之一,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身体,增强体质,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增加氧气的吸入,还可以陶冶幼...
    2020-07-06 阅读全文

导读:10岁左右的儿童观看卡通片中的虚拟人造角色时,其大脑内侧前额叶可以被自动激活,这与成人的神经活动方式不同,这也解释了儿童为什么对于卡通片有着浓厚兴趣的原因。 儿童为什么爱看卡通片?他们和成人在看...

2022-03-05 阅读全文

在孩子学习英语的过程当中,看英文卡通片,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学习方式。 1.有趣,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2.知识和场景结合得好。单词、句型,通过卡通片的演绎,变得栩栩如生,孩子们印象会非常深刻。 3.内容...

2021-06-16 阅读全文

1、大家都喜欢的故事 红眼兔的胡萝卜地大丰收。她喜滋滋地挑出最大最红的胡萝卜,用漂亮的纸袋装好,送去给朋友们。 “我不爱吃胡萝卜。”大灰狼不愿意收下礼物,“你有黑巧克力的话倒可以送点给我。”“我只种胡...

2020-10-26 阅读全文

俗话说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声暑天寒。”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孩子,鼓励孩子会使他们更加健康发展,而批评打击的一句话,会让幼儿变得畏缩犹疑。作为教师,首先要看到孩子的进...

2021-05-12 阅读全文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让每个幼儿都喜欢做早操”!早操是幼儿园孩子户外游戏活动的形式之一,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身体,增强体质,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增加氧气的吸入,还可以陶冶幼...

2020-07-06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