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儿童的性心理发展形成

发布时间:2021-09-09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儿童的性心理发展形成》,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儿童的性心理发展形成

性心理的发展是随着不同年龄的行为活动和心理而反映出来:

① 婴儿期

新生儿的动作不协调,不分化,心理活动仅处于感觉阶段。这时的性心理仅表现为对刺激性器官的感受性反映。大约在7-10个月,婴儿开始把感觉和动作协调起来,并逐渐认识了外界形体。这个时期的婴儿出现玩弄生殖器官和有夹腿的行为。同时,在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孩子性的社会角色和性的心理差异也开始形成。

② 儿童期

2岁左右的儿童思维能力已经逐渐形成,他们能够明确地辨认同性与异性。在3-4岁,儿童对异性产生兴趣,如有的女孩喜欢同爸爸在一起,有的男孩特别听阿姨的话。孩子还会向父母提出一些有关性的问题,如有的小女孩看见男孩子的生殖器会问“我为什么没有小鸡鸡?”有的男孩子一定要坐在便盆上小便等等。此时,他们对玩弄性器官和别人抚摸他的性器官,可表现出一种舒适而安静的现象。在5-6岁,儿童开始亲近同龄的异性,并彼此进行“性游戏”,如“办家家”等。在游戏里,男孩乐意做爸爸、女孩甘愿当妈妈,如果让男孩当妈妈,一般会遭到拒绝的。如果异性朋友疏远自己,孩子会感到不快和气恼,这是性意识的萌芽。7-8岁的孩子开始对同龄异性之间的交往表现出敏感性。

③青春前期至青春期是性意识形成并且从不稳定向稳定发展的时期。在9-ll岁,两小无猜的异性伙伴开始疏远,男孩在一起玩,女孩在一起玩。男女生同一课桌读书,会划上“分界”线。在13-14岁前后,随着女孩出现月经初潮和男孩出现首次遗精,性的冲动性开始出现,对异性感到兴趣,并有意识地进行探测。随后,少男少女开始了有目的性的接触(有的则表现为早恋)。由于这个阶段性意识的不稳定,在一些不良因素影响下可能出现性犯罪。所以,这个阶段也被称为“危险年龄期”。在16-17岁,性意识开始稳定,少男少女开始过渡到青年时期。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如果儿童处在适当的环境中,便可以在无意识中自然地掌握某种能力;错过了敏感期,则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发展比较缓慢。

不同年龄对学习的某个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性。从整个人生的心理发展来说,6岁前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根据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对儿童敏感期的观察与研究,学龄前的敏感期主要有动作敏感期、语言敏感期、感官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细微事物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数学敏感期、书写敏感期和阅读敏感期。

动作敏感期(0-6岁)

0-3岁是大肌肉动作的敏感期,其中1-2岁是行走的敏感期。走路使儿童从不自由、需要帮助的状态中解脱出来,是儿童的第二次生命。到2岁的时候,儿童已经能够自如地走、跑、跳,非常活泼好动。

除了大肌肉动作外,蒙特梭利还非常强调手的动作。从1岁半开始,就进入了手的敏感期,通过操作,儿童可以直接体验、理解物体的各种特性。

语言敏感期(0-6岁)

孩子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呀呀学语声时,就进入了语言敏感期。正常儿童可以在自然状态下很容易地学会母语,正是因为他具有神奇的语言敏感力。即使生活在双语环境中的儿童也是如此。

感官敏感期(0-6岁)

感觉教育是儿童智慧发展的基础。从出生起,孩子就会凭借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觉器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

细微事物敏感期(1.5-4岁)

这个时期,儿童对细小的物体、动作感兴趣,他们经常专注地观看蚂蚁的活动,发现细小的物品,可以借此来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上述各种敏感期的出现,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每一个具体儿童,敏感期的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不能绝对化。了解了各种敏感期,家长就可以观察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的需求,解释孩子的行为,适时适当地助孩子一臂之力。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概念

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的典型的特征,通常所说的儿童年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的年龄特征和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所谓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1.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往往以年龄为标志。因为年龄是儿童生活时间的标志。儿童的生理发展和儿童的经验积累,都与生活时间相联系。儿童心理的发展和这两个方面也不可分。一方面,儿童生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形成的自然前提。一般说来,儿童年龄较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性相对较大。反之,儿童年龄较大,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性相对较小。因此,儿童生理年龄特征对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将两者混同起来。

另一方面,儿童心理是在成人的教育影响下,在儿童自己的活动中,通过掌握社会知识经验、技能技巧来发展的。正是在一定的时间进程中,儿童和周围人进行交往,积累各种经验,形成了心理发展的新特征,从而保证从一个发展阶段向另一个发展阶段过渡。

因此,年龄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它对心理发展起着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但是,年龄本身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不能把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和儿童的实际年龄完全对应起来。大家知道,儿童的心理年龄和实足年龄常常会有所出入。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起来的。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固然受客观的自身发展规律所制约,但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不同,儿童的年龄特征会出现差异。比如,原始社会生产发展水平极低,幼小儿童已经能够和成人一起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因而儿童期很短。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儿童需要更多的时间学习和准备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儿童期逐渐延长,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可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并不是随年龄增长而自发地出现的。

在年龄特征问题上,要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不能用一般性否定个别性,用典型性否定多样性,用本质特征否定非本质特征更不能反过来,用个别性否定一般性,用多样性否定典型性,用非本质特征来否定本质特征。大家知道,智力测验或行为量表,往往以 “常模”代表某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水平,事实上,“常模”有助于说明群体的行为,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大体速度和特征,但不完全适用于每一个个体。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幼儿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是由幼儿所处的环境和教育决定的,一般说来,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幼儿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等,大都是稳定的、共同的。

但是,由于每个幼儿所处的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或是社会环境与教育在幼儿身上起作用的情况不尽相同,因而在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间可以有一定的差距,这就是所谓的可变性。

幼儿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既是相对的,又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随着各种条件的不同,幼儿年龄特征在一定范围或程度上,可能会发生某些变化,即某些特征的可能提前或推后,但这些变化是有限制的。

儿童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呵护秘诀


儿童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呵护秘诀

在生活中,父母和孩子之间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或者隔阂,这样的问题都是最为常见的,不用过于担心。可孩子的内心毕竟是柔弱的,父母一定要谨慎为佳。儿童时期的身心发展最迅速,也对今后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家庭里,可以在许多方面遇到许多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如儿童的心理发展、道德品质教育,游戏与学习,与老师及父母的关系,与小朋友的关系,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儿童的营养、生活习惯、疾病等。因此作为家庭,尤其是父母,应该根据儿童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点,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其中,特别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 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正确刷牙,饭前便后洗手,自己的事自己干等。

(2) 要热爱和关心孩子,以充满爱心和循循善诱的方式教育孩子,让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以利于形成开朗的性格,孩子心情愉快,就容易接受大人的教育和指导,也容易与父母交流想法,不至于情绪不稳或压抑。

(3) 多鼓励和表扬:儿童都有上进心,这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加以激励,鼓励和表扬就是重要的方法。对孩子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肯定和表扬,并恰当的再提出新的要求,不断增强其上进心。对孩子出现的错误和缺点,不能单纯指责,而要严肃指出,耐心教育,讲清为什么错,应该怎么做。如果整天批评,孩子会失去自尊心,并形成胆怯、自卑的心理。

(4) 家长以身作则,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家长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遵纪守法,讲究文明礼貌和卫生,热爱集体,助人为乐。决不能要求孩子一套,自己的行为又是另一套。

(5) 鼓励孩子参加集体和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这有利于加强孩子的集体感和责任感,有利于提高适宜能力,锻炼开朗的性格,防止不合群、孤独和羞怯心理。也有利于身体和协调能力的锻炼。要指导儿童安排好生活作息制度,如早起早睡,按时完成作业,与伙伴游戏要适可而止,不迷恋电视,培养阅读和帮父母做家务的能力等。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真正科学地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划分发展阶段,迄今尚未适当解决。目前社会公认的有如下几种划分。

按生理特点划分:新生儿(0~1个月),乳儿期(1岁以内),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2岁>,少年期(11~15岁),青年期(14~17岁),成年期(18岁以后)。

按教育学制划分:先学前期(托儿所,3岁前),学前期(3~7岁),学龄初期(6~12岁),学龄中期(11岁~15岁),学龄晚期(14岁~18岁)。

按儿童活动形式的转变划分(苏联心理学家达维多夫):直接情绪性交往活动(0~1岁),摆动实物活动(1~3岁),游戏活动(3~7岁),基础学习活动(7~11岁),社会组织活动(11~15岁),专业学习活动(15~17岁)。

按智慧或认识结构的变化划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智慧阶段(2~7岁),具体运算智慧阶段(6~12岁),形式运算智慧阶段(11~17岁)。

按儿童行为模式和心理社会因素等综合标准划分(精神分析学派埃里克森):信任与怀疑(1.5岁前),自主与羞怯(0.5~3岁),主动与内疚(3~5岁),勤奋与自卑(6岁到青春期),同一性与角色分离(11~17岁)。

以上各种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划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其片面性。正确的划分标准应根据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条件下儿童表现在认知、情感和活动几个方面以及生理发展水平上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幼儿心理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1.简单到复杂: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不完备到完备。我们知道,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在出生的时候并非已经完备,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 比如,1岁半以前,儿童还没有想象活动,也谈不到人类特有的思维。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秩序,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待各种心理过程都己完备,并形成个性时,儿童的心理就比最初复杂得多。

(2)从笼统到分化。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而不分化的。无论是认知活动或情绪态度,发展的趋势都是从混沌或笼统到分化和明确。也可以说,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逐渐复杂和多样化。比如,新生儿不但对碰到他嘴唇的东西发出吸吮反应,对一切碰到他嘴附近

脸颊的东西也作出吸吮反应;后来,婴儿逐渐不作出这种笼统的反应,只在东西碰到嘴唇时才动嘴吸吮了。又如,最初孩子的情感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之分,后来,逐渐分化为喜爱、高兴、快乐和痛苦、嫉妒、畏惧等等复杂而多样的情感。

2.从具体到抽象: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概括化。从认识过程看,从最初的感觉,到以后出现较为概括化的知觉和表象,再发展到产生思维。思维过程本身的发展趋势也是如此。从非常具体发展到略有抽象,最后形成人类典型的抽象逻辑思维。从情绪发展过程看,最初引起情绪活动的,也是非常具体的事物,以后才是越来越抽象的事物。

3.从被动到主动: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发展起来。这种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儿童心理最初是无意的,或称不随意的心理活动,即直接受外来影响所支配。新生儿的原始反射是本能活动,即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最初各种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后来发展到以有意性为主,即由自己的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为主;最初没有意志活动,后来逐渐形成意志,心理活动的自觉性也不断提高。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很大程度受生理的制 约和局限。比如,几个月以内的孩子,其快乐和不安,主要决定于生理上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三岁儿童的注意不集中,坚持性不强,主要是由生理上不成熟所致。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较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的注意可连续集中3-5分 钟,4岁幼儿可集中十分钟左右,5、6岁幼儿可以集中15分钟左右。如果活动方式适宜,教育得法,6岁幼儿可以保持20分钟的稳定注意。随着儿童生理的成熟,它对心理活动的制约和局限作用渐渐减少,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渐渐增长,四五岁儿童有时(比如在某些作业中)注意力非常不集中,有时 (比如在他自发的游戏中)又能长时间坚持集中注意。在生理发育达到足够成熟的时候,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甚至包括心理发展的速度,都和儿童心理活动本身的主动性有密切关系。

4.从零乱到成体系: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混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而且非常容易变化。比如,七八个月的婴儿离开妈妈时,哭得很伤心,当妈妈的身影刚刚消失,阿姨和他玩一个诱人的玩具,他立即会破涕为笑。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是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形成整体,有了系统性,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了各人特有的个性。比如,有的孩子喜欢汽车,不论在何时何地,他的兴趣都首先集中在汽车上。

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发展的基本性质

1.发展的高速度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特点,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之一是变化迅速。相对而言,成人心理的变化比较缓慢,相差几岁的成人,心理特点差别不那么明显。老朋友多年不见面,相遇时往往会说:“看来你变化不大。”儿童则不然,他们的变化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日新月异。比如,初生的婴儿只会啼哭,十天半月以后,当你把他抱起来的时候,他己经“知道”要准备吃奶。将近4个月的孩子可以同你玩得咯咯地笑,但是,过一个月以后你再去看他时,他可能怕你,哭着要躲开 —— 他会认生了。1周岁的孩子刚刚开始迈步,两周岁的孩子,步子已经走得相当稳,3周岁时则很少一步一步地走路,总是连蹦带跳的。如果你想要3岁孩子专心致志地学习,必须使教材内容对他有较大的吸引力,学习时间还只能很短;4岁以后,孩子开始懂得应该专心听讲;5岁孩子不仅能够用一些方法使自己集中注意,而且会把这些方法说出来,教给别人。到儿童上学以后,更是能养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儿童心理变化之迅速,常常使和他朝夕相处的成人都跟不上。比如,不久前孩子还要大人牵着手走路,但是,过不了多少日子,他居然不听指挥,大人要他往东走,他偏要往西走。如果大人要抱着他走,他执意反抗,挺直身子,挣扎着要下地,如此等等。许多科学研究如布鲁姆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等也表明,幼儿期是儿童心理高速发展的时期。

2.发展的不均衡

高速度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规律,但幼儿心理又不是匀速发展的。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下列方面:

①不同阶段的发展不均衡

儿童的心理发展并不总是按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从不同的组织系统、机能特性的发展过程来看,以神经系统的发展和生殖系统的发展来说,神经系统是先快后慢,幼儿期以前人类大脑的重量就已发展到成熟期的80%,而在9岁左右就接近成人水平;而生殖系统则前慢后快。差不多在青春期以前进展很小,而到了青春发育期(女的在11—12岁,男的在13—14岁)后才大幅度的增长。就总体发展来看,整个发展也不是等速上升,而是呈波浪形地向前推进。通常幼儿前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展。所以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也表现在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

②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均衡

幼儿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不是均衡地发展的。比如,感知觉等认识过程在出生后迅速发展,单纯的感知能力很快就达到比较发达的水平;而思维的发生则要经过相当长的孕育过程,两岁左右才真正发生发展起来,到幼儿末期仍处于比较低级的发展阶段——只有逻辑思维的萌芽。

③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不同的幼儿,虽然年龄相同,但在发展速度、最终到达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上往往是千差万别的。比如,有的幼儿早熟、早慧,有的迟开窍。有的幼儿对音乐听觉有特殊的敏度,有的对艺术形象有深刻的记忆表象。在性格方面,有的好动、言语流畅、善于与人交往,有的喜欢安静、独处,沉默寡言不合群,即所谓有外倾、内倾之别。但是,所有这些都是正常儿童,只不过是心理发展上有个别差异而已。

手的操作对幼儿心理发展


手的操作及动作的发展,对幼儿心理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手的操作可以直接促进视觉、触觉、动觉及感知觉的发展和相互间的协调;

其次,幼儿通过动用玩具及操作日常生活用品,可以掌握使用物体的方法。以后,幼儿便会逐步地掌握成人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经验;

再次,幼儿通过手的操作,能进一、步认识同一类物体的共性,因而使知觉更加具有概括性,并为概括表象和概念的

产生准备条件;在日常生活中,应及时为不同年龄的幼儿提供合适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幼儿表示愿意自己动手做的事,成人应耐心地在一旁指导,而不应自己动手代替幼儿去做。如孩子希望自己学吃饭的时候,就不要喂他;该让孩子自己学会穿衣服时,就不要再替他穿衣服;孩子可以自己握笔时,就可以给他纸和笔,让他画着玩。孩子刚开始学习这些动作时,难免做得不完善,这就需要反复地练习,通过反复运用,幼儿便会掌握比较复杂的手的动作。练习的内容一定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如经常让幼儿做手工,包括画图、剪贴、泥工、折纸等,能够促进幼儿手的动作发展。

当发现幼儿有不正确的操作时,应及时予以矫正。例如,要注意幼儿端碗,拿匙子、筷子,握笔,握球拍,用剪刀以及拿其他工具时的方法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应及时予以指导、纠正。当然,最好从一开始就教会幼儿正确的操作方法,尽量杜绝不正确的操作方法。

最后,要特别注意幼儿操作时的安全卫生。同一操作活动不应持续过久,以免孩子手部过度疲劳而失去控制力,造成“事故”,并影响手的正常发展。孩子在使用金属工具如剪子、刀子、铲子和榔头等之前,应教给孩子正确的操作方法,并一定要嘱咐孩子注意安全。孩子使用的工具,也应有安全措施。如剪子最好是圆头的,刀子、铲于不要过于锋利。当完成手的操作活动后,还要提醒幼儿及时洗手,以保持手部的清洁。

相信《儿童的性心理发展形成》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儿童心理发展 知觉是对感觉的加工过程,发生较晚。生后4~5个月才出现手眼协调动作,这是最早出现的知觉形式。其他形式有空间知觉、距离知觉、自我知觉、时间知觉、深浅知觉等。 知觉是观察力的萌芽。约3~4月时出现形状知觉...
    2021-12-23 阅读全文
  • 毒素对儿童心理发展有害 导读:越来越多的临床数据显示许多ASD儿童不能有效排除进入体内的有毒物质。实验室测试表明通过螯合作用从这些孩子体内排出重金属,证明这些孩子体内积累超标的铅,锡,汞,以及其他重金属。许多孩子在经历了肠子...
    2021-11-01 阅读全文
  • 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心理发展既有共性,又有差异,而且共性远大于差异。这是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特殊教育学者已经形成的共同认识。 1.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性 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其次才...
    2021-09-11 阅读全文
  •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如果儿童处在适当的环境中,便可以在无意识中自然地掌握某种能力;错过了敏感期,则学习起来较为困难,...
    2021-10-29 阅读全文
  •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概念 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的典型的特征,通常所说的儿童年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的年龄特征和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所谓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2021-09-08 阅读全文

知觉是对感觉的加工过程,发生较晚。生后4~5个月才出现手眼协调动作,这是最早出现的知觉形式。其他形式有空间知觉、距离知觉、自我知觉、时间知觉、深浅知觉等。 知觉是观察力的萌芽。约3~4月时出现形状知觉...

2021-12-23 阅读全文

导读:越来越多的临床数据显示许多ASD儿童不能有效排除进入体内的有毒物质。实验室测试表明通过螯合作用从这些孩子体内排出重金属,证明这些孩子体内积累超标的铅,锡,汞,以及其他重金属。许多孩子在经历了肠子...

2021-11-01 阅读全文

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心理发展既有共性,又有差异,而且共性远大于差异。这是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特殊教育学者已经形成的共同认识。 1.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性 特殊儿童首先是儿童,其次才...

2021-09-11 阅读全文

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如果儿童处在适当的环境中,便可以在无意识中自然地掌握某种能力;错过了敏感期,则学习起来较为困难,...

2021-10-29 阅读全文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概念 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的典型的特征,通常所说的儿童年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的年龄特征和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所谓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2021-09-08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