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生二孩?中国老人眉头一皱

发布时间:2021-08-17

中国幼儿教育。

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园教育非常重要!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教师为主体,促进孩子健康、和谐发展!那么,有哪些可以用的新的教育观念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二孩?中国老人眉头一皱”,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研究发现,与不需要照看孙子孙女的老人相比,需要带孩子的老人出现抑郁症、高血压和中风等的几率更大。

10月29日,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消息一出,迅速刷遍各大传媒网络。一时间,能不能生,要不要生成为令众人纠结的问题。

根据估算,照“单独两孩”第一年的申请比例和最终实际出生人口来判断,“全面两孩”后新增年出生人口在300万-800万之间。加上目前每年1700万左右的出生人口,预计2017年将出现生育高峰,出生的总人口在2000万—2500万之间。

有网友哀叹,不小心成了中国特色的“独生一代”。要不要生第二个,组成养四个老人两个孩子的422阵型呢?有媒体盘点了“生还是不生”的多种考虑因素,首先当然是钱袋子是否备足,经过估算,养大一个娃,少则68万,多则230万的“造价”,相当于多买一套房,更别说带娃的其他艰辛了;再次,“能不能生”也要考虑,女性35岁以后生育能力下降50%,男性45岁以后生育能力也大降,身体能不能承受是一大问题;更何况,生第二个,妈妈可能错过事业上升期,产后身材可能恢复更难,今后可能再无暇有自己的时间……

纵观各方论述,在很多人看来,“生不生”最重要的还得想好怎么面对“老大”。据说,很多宝宝对于弟弟妹妹的到来一开始都是拒绝的。有新闻也报道,曾有妈妈怀孕后,遭遇女儿以自杀、离家出走等相威胁,最终不得不含泪流产。专家为此出了很多招,比如要充分尊重“老大”意见,循循善诱利弊,多做心理建设等等。

然而在我看来,要不要生二胎,不能光问小娃儿的意见,而应该听听老人家的看法。现在很多都是双职工家庭,夫妻均有自己的事业,孩子只能丢给老人,即使请保姆,也需要有老人在旁照看。带完一个还要带一个,年纪越来越大的老人们吃得消吗?

不是没有实例。我身边就有正在怀二胎的朋友,正为谁帮忙带孩子发愁。婆媳千古难题,带完第一个孩子,关系没破裂受损已然是奇迹。即使是自己的亲生老妈,也坦言难以继续承受这副重担了。这种“三年又三年”的带娃生涯,不仅对爹妈是种毅力的考验,对老人来说更是。君不见,老人带孩子带出抑郁症上天台的新闻,也不是一个两个孤例了。

美国《芝加哥论坛报》数年前曾报道,研究发现,与不需要照看孙子孙女的老人相比,需要带孩子的老人出现抑郁症、高血压和中风等的几率更大。美国西北大学老年医学专家琼·麦科伊博士表示,步入老年后,身体会出现衰老现象,如听力受损、视力下降、步态失常、认知衰退等。老人努力承担起带孙子的重任,就会面对巨大的挑战。很多带孙子的老人抱怨压力较大,有时还与孙子或老伴发生摩擦,多数都无暇顾及自身状况。很多带孙子的老人缺乏睡眠,一些老人甚至因忙于照顾孙子而没有注意到癌症等严重疾病的早期明显症状,延误治疗时机。

有评论调侃说,听到中国全面放开二孩的消息,海外奶牛们胸前一紧。其实,我私下揣测,尽管喜欢多子多孙,但会不会有很多老人也在暗自眉头一皱呢。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四个家庭的账单:二孩你生吗?


一个娃花费大两个娃累够呛

两千多年前,孟子见梁惠王时,描述了他理想中的生活:“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这段话讲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生有所养、老有所医、病有所治、死有所葬,是当今社会保障的重要目标。随着社会进步,政府不断出台惠民政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我省最快明年落地,我省还相继出台了关于扶持养老服务业发展、医改等相关的措施,民众所能享受到的政策红利越来越多。

政策所能起的作用是要多为民众减压,让人们轻装前行,少一份焦虑。本期策划聚焦四个普通家庭的生育支出、医疗负担、养老需求、丧葬现状,反映出的是一个家庭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折射出的是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下普通民众的现实状态。

经过34年独生子女政策影响,国人的育儿观念从“粗养”一步步走向了“精养”。在这种情况下,生养一个孩子每个月的花费都以几千计,对普通的上班族来说,一个孩子的费用尚且勉强承担得起,如果再生一个呢?能否再为孩子提供优质的生活保障?工作如何衔接?孩子谁来看?种种问题让许多家庭纠结不已。

一个娃每年花费万元起

12月7日,胡静到单位领取了生育保险的报销费用,“居然报销了8000多元!也就是说,减去自己出院时负担的一部分,自己还赚了几千块钱!”

在太原一家单位做财务工作的胡静,孩子刚满一岁,出生在太航医院。“之前挑选医院时发现,私立医院比公立医院贵很多,生孩子的费用由低到高顺产为3000到5000元左右,剖宫产5000至10000元以上,检查费用2000—3000元左右。我家孩子出生时脐绕颈三圈,只能选择了剖宫产,住院一周,花费5500多元。出院时,直接用医保卡结算了3000多元,余下的自己缴纳。”之后,她的家人把检查费用单据凭证整理好交到了她的单位,单位又交到社保中心报销。

出院没多久,大把大把花钱的日子就此到来。

“如果你是母乳喂养,那么恭喜你,保证营养的同时还能省去一大笔钱。可是像我这样母乳不够吃的就惨了,我儿子现在吃的是荷兰进口的奶粉,每桶240元,每个月四桶,光奶粉钱每个月就得将近一千块钱,一年是12000元。这只是普通价位的奶粉,部分国产奶粉和进口奶粉一桶就要三四百元,简直吃不起。”

小胡告诉记者:“如果有老人帮你带孩子,你就偷笑吧,因为一个保姆每月工资最低也得1800元以上”。

其他花费呢?小胡给记者算了一下账:尿不湿一个月200元;幼儿到六七个月的时候,需要米粉、果泥、磨牙饼干、面条类的食物作为辅食陆续添加,还要补充钙铁锌、益生菌等,每个月也得几百元;婴幼儿奶瓶、吸管杯、餐具、餐椅、辅助电器等需要一千多元;四季的服装如果穿“百家衣”的话能省下不少,否则一年四季的衣服钱也得好几千;浴盆、马桶、小牙刷、沐浴洗发水、护肤品、洗衣皂等700元左右;孩子睡的小床、各种儿童推车、扭扭车、安全座椅、玩具等“加起来又是好几千”。如此算下来,孩子出生后第一年的费用需要两万以上。

“孩子稍大一点,纸尿裤不用了,二段、三段的奶粉也略便宜一些,但还会增加一些其他的费用,比如办张游乐场或者游泳馆的年卡之类的,所以每年花在孩子身上的钱不低于万元。”小胡强调,这只是一个普通收入家庭的花销。“如果你给孩子报了早教班、亲子班之类的,那么,每年的花费就得翻倍了。另外,还得祈祷孩子无病无灾,健康成长。总之是有种养不起的感觉。”

教育投入花费巨大

三岁,到了入园的年龄。是上公立幼儿园还是私立幼儿园,让家长们很纠结。其实,无论是公是私,每年的学费伙食费均在万元以上。

胡静的表姐王东东有一个4岁的儿子,在省委机关幼儿园上中班,每月的学费500元,伙食费每天15元,每年万元左右,其费用情况可视为太原公立幼儿园的代表。“因为公立幼儿园太少,满足不了家长的需求,难免出现一些拉关系走后门的情况,就会另外产生一些费用,你懂的。”她笑着说。

公立幼儿园不好进,私立幼儿园就是最佳选择。太原的私立幼儿园费用每月1400元至1600元不等,伙食费每天15至20元,年收费18000元以上。还有个别高端双语幼儿园,年收费在3万左右。

有些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期间,选择报了一些兴趣班,多为舞蹈、棋类、美术、英语班。每节课几十块钱,英语班最贵,一年上下来,得一万以上。

胡静告诉记者,她单位同事的孩子上小学三年级,报了四个培训班,每年学费需要一两万元。

这还没到真正花钱的时候,胡静说,“上了初中、高中,那花费没有最贵,只是更贵。”胡静的表哥张云强的儿子今年高三,他的一份账单让记者惊讶不已。“2010年孩子小升初,好处费带学费花了7.5万,3年在学校附近租房住,房租5万元。补课费平时一学期至少5000元,都是上大课的价钱,一节课90分钟,50元。从初二放暑假开始,在汾阳上小课,一个假期学费1.5万元,中考前政治历史补课80元一节。因为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一直没有给孩子上过1对1,即使这样,初中总花销大概20万元。”

“高中,儿子上了一所民办高中,3年的学费3万元。高一、高二晚上在小饭桌吃饭,一个月350元;高三开始中午晚上都在小饭桌吃饭一个月1000元。高一、高二一周补两门课,100多元一节,总共花费3万多。今年夏天报了一个数学班,10天花了9800元。至现在,高中花费10万多元。”张云强说,和班里的其他学生相比,“儿子的花费算中等。”对他来说,为了儿子的成绩上得去,明年能考个好大学,裤腰带勒得再紧也无妨,“就这一个孩子,是我们的希望啊!”

两个娃养得费劲累得够惨

去年5月,我省“单独二孩”政策放开前,曾有一项调查:夫妻一方户籍在我省,50岁以下符合“单独二孩”政策的家庭中,女性总量为5.48万人,有生育意愿的为3.58万人。根据调查结果及对全省现有独生子女婚育现状分析测算,2014年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在2020年前,全省可累计多出生约18.96万-23.8万人,平均每年多出生2.7万-3.4万人。

但在“单独二孩”政策的前期调研中,城市家庭生二孩的意愿与农村家庭相比相对较低,记者发现,许多30多岁的夫妻考虑的不仅仅是经济成本,而是抚养两个孩子精力、体力上吃不消。

35岁的程捷,是胡静的闺蜜,是一个9岁女孩儿的母亲,一个单独二孩的“先驱者”。去年政策刚落地,两口子一商量决定再要一个孩子,今年7月,她的小儿子降生。如今,她的生活忙乱不堪。

因为婆婆身体不好,老公工作较忙,大多数时间,她独自照看儿子,“在这个年龄,这确实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精力体力完全跟不上。每天都处于睡眠严重缺乏的状态,我现在最盼望的就是让我睡个自然醒的觉。”

她还是女儿的司机和陪读。周二、周四下午,程捷去接女儿放学然后急匆匆地奔到英语、数学辅导班。周六上午,她靠在女儿舞蹈班的窗外,看着女儿穿着粉红舞衣,和小朋友一起默默听老师的口令抬腿、转圈……下午,她“提溜”着犯困的女儿,赶往钢琴培训班,看着女儿不情愿地用小手敲打琴键……

如此的亲子画面在多少家庭中上演。

而程捷并非报班最多的家长,“我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丰富她的生活,这些课程有的是她喜欢的也征求她的同意后才报的。”

“家庭条件允许的话,肯定要给他们最好的。”这是程捷对自己的要求。“大女儿一年光小饭桌和报各种班的费用得20000元以上,小儿子也得两万元,我的产假马上也要到了,还得雇一个保姆来看孩子,这样算下来,我一年的工资都不够这些支出的。”

程捷想起来一个生过二胎的朋友曾经告诉自己的话:“原本以为大孩子可以带小孩子,但没想到,实际上养两个孩子花费的精力完全是翻倍的,是吃二茬苦,受二茬罪。我现在完全赞同这个观点。”

多种压力下两个娃养不起

与程捷不同,胡静的小叔子高伟夫妇坚定地不要二胎。“对于我们80后的一代人,房奴,车奴,孩奴,卡奴,个个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我们养育一个孩子就很吃力。现在物价这么高,奶粉贵、看病贵、入园贵、择校贵、买房贵,每年乱七八糟用在孩子身上的费用少说都要几万,如果生两个孩子,家庭条件好一点也得成孩奴,家庭条件差一点根本生不起。如果不能好好教育,那还不如不生!”

经济原因不是高伟不要二胎的唯一原因。“毕业工作这几年,我们好不容易逐渐适应了现在的工作环境,业务也熟练了很多,正好遇到事业的上升期,要是生二胎的话,老婆前前后后又得耽误2年时间。另外,二胎谁来带?作为上班族,管孩子的时间有限,我家孩子是奶奶带大,好不容易上幼儿园了,家里的老人也该休息了,大家都松了口气!要真的生了二胎到底由谁来看呢?老人精力肯定不够,让老婆辞职回家,家里财政就更吃紧了……”

高伟的态度让他的父母无法接受,“有钱富养,没钱穷养呗!我们那一代人,家里养几个孩子的多的是。”高伟反驳:“现在已经不是我们小时候了,孩子讲究教育质量,养得金贵。我小时候成天外头跑着,你们也放心,但现在你们见过三五岁的小孩独自在大马路上走的吗?大环境如此,把这一个孩子保质保量拉扯培养大就不错了!”

独生子女伤不起

程捷的丈夫老赵,牢牢站在“支持生二孩”这一边。作为家中独子,“小时候就很羡慕别人家有哥有姐有弟有妹,所以不想让我的孩子太孤单,让她有个伴儿。”

因为“没有伴儿”,老赵从自身出发说明独生子家庭如何“伤不起”。“我家只有我一个孩子,所以当初选择大学选择工作的时候,我爸妈坚决反对我涉足军人、警察等风险系数偏高的职业。我的一个发小也是独生子,上大学时生重病去世了,两位老人备受打击,失去唯一的孩子,对他们来说是无法弥补的灾难。这件事情和屡屡看到的‘失独’家庭的新闻,都深深刺激着我,一定要两个孩子。”

而“421”的家庭结构,也加重了独生子女肩上赡养老人的负担。老赵的父亲前段时间住院做手术,20多天的时间里,把他和妻子差点累趴下。“上班,照顾孩子,陪床,天天连轴转,我爸一出院,我和我老婆先后就病倒了。要是有个兄弟姐妹的帮衬一把该多好。”

而在这本生育的观念账里,重男轻女的现状也不得不提。

“生儿生女都一样”这话已经讲了30多年,在当下社会中,不少老年人的观念也有所转变,但一些有女儿的单独家庭,还是能感受到长辈希望他们“再生个男孩”的压力。老赵如今是儿女双全,他也总给亲戚朋友灌输思想,“我总是劝他们,再要一个吧,管他是男是女,都是个交待,关键是孩子多个伴儿。我感觉,真正放开二孩或许也是国人转变育儿观念的契机,应该值得期待。”

育儿心得:二孩妈妈的慢生活


育儿心得:二孩妈妈的慢生活

慢生活一:学会等待

比起那些生怕孩子掉队的妈妈,我有一颗淡定的心。生活中,我除了带孩子出去玩,很少教孩子计算、识字等拔高的知识,顶多在玩的过程中适当渗透一下。老大现在五岁半,再过半年就要读小学了,10以内的计算很慢,20以内的零星知道几个,识字不多,写字那就是依葫芦画瓢,他更喜欢画画,几乎不写字。相比同龄人,应该算逊色。可我觉得老大一直在进步。

中班的时候,他对这些还没有一点儿感觉,有时他会觉得好玩,很自信地告诉我“1+7=6”,告诉他反了,他还坚持己见,让人哭笑不得。要知道他是在玩数字,而不是在做数学。大班开始对数的概念有点意识了,他会告诉我一辆汽车是四个轮胎,两辆汽车是八个轮胎,家里男人加女人、小孩加大人的个数。

前几天,狒狒老师叫他在自己的画上把名字写好,他问老师是不是写四个,老师告诉他一个就够了,可他再次强调一个是不够的,一旁听着的我马上意会到:“嗯,是的,写四个。”写好就指给老师看,原来这就是四个:老大小名“多多”,他是一个“夕”一个“夕”写的,那么就是四个。孩子用数学的方法记住了字,这是大人所不能想到的。

我觉得这一切才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征。幼儿阶段,顺其自然,让孩子根据自身的长势习得越来越多的东西,是我一贯坚持着的。

慢生活二:学会沉默

有时候奶奶会很奇怪:“跟你在一起很听话,看你也没有特别待他们好,娘就是不一样。”其实我想,这不是妈妈和奶奶角色的区别,而是个性的区别。俗话说:隔代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总喜欢把自己当成棉袄紧贴着孩子,就怕孩子管不了自己。对于孩子,你管得越多,他对你的依赖就越强,到后来你就会觉得孩子真烦,带娃真累。“烦”和“累”都是大人自己惯出来的。

一般我不怎么去理他们,只要在我的眼皮底下,没有安全隐患,他们爱干嘛就干嘛。这时的孩子绝对是自由的,思维是发散的,思想是集中。一个玩具,他们能捣鼓半天;一张画,他们能创作好久;哪怕是一把沙发,兄弟俩都能打上半天的仗。而我呢?就是“安排好他们的生活,剩下的就是我自己的生活”,看一本书,翻几篇新闻,做一些家务。别去打扰孩子,换来的是“孩子别打扰我”。

慢生活三:学会偷懒

现在,很多人的育儿观念中都以“偷懒”主打,的确,学做会偷懒的父母真的很重要。一对会偷懒的父母,势必会培养出一个独立的孩子。老大半岁以后,我们就经常带他旅游。一岁三个月去乌镇,走走停停,他走完了全程。一岁半厦门游,除了睡觉,三天都是自己走的。“我们都有脚,都自己走,累了就休息。”从小他就有了这样的意识。

唯独那次外公带着去溪口,全程“骑马”。老人总以为孩子会累,要抱,孩子跑得欢不要抱,老人硬是抓着不放,说是山路危险。结果坐在上面视野开阔又轻松,哪个孩子想下来。大人的殷勤换来的是全程的负担。老大最早会说的长句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说着做着,在他身上我们帮忙的事很少。

很多时候他还能帮我们收拾整理。整理兄弟俩的衣橱,他们能整理半天,弟弟很听哥哥的指挥。吃个饭,他告诉我得先把卫生间打扫干净。在他的带领下,弟弟也变得能干起来,两岁的娃有时也能派上用场了。

慢生活四:学会公平

二孩政策一出来,网上很多段子迅速跟上,说什么“老大不高兴了”。对此我们可以一笑了之,但仔细想想,对于老大来说,也确实呀,这不一分为二了嘛。所以我想,二孩家长,学会公平是关键。两兄弟吵架了,别急着批评大的,父母先把心静下来,了解事情后再处理。这样,错的挨批,那是理所当然的,否则大的会越来越不服气,小的会越来越娇惯,最后头大的还是父母自己。父母公平对待孩子,孩子也会公平对待事情,换来二胎和平共处。

慢生活一路陪伴,慢节奏让我左右逢源。二孩,也可以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最近又发现两岁的老二语言能力发展特别快,开口比哥哥迟,这个阶段的语言能力却比哥哥强,主要原因应该是有个哥哥,弟弟更喜欢鹦鹉学舌了。二孩进行时,让老大带着老二、老二跟着老大,一起探索人生吧。

快乐的二孩父母,即将步入二孩营的爸妈,期许一个美好的愿望:让孩子们陪着我们慢慢变老。

70后与彷徨的二孩


两年前,“单独二孩”放开的消息传开后,犹如给了很多生育意愿强烈的“非独”70后当头一棒,死了生二孩的心。而今,全面二孩的放开,70后成了受影响最大的一群人,也让这个生育能力渐弱的群体陷入了集体彷徨——想生却生不了的尴尬困扰着太多“奔五”的70后妇女和家庭,而无限逼近的生育极限也迫使他们与时间赛跑。

三个70后家庭的二孩之路

近日,“全面二孩”的消息传出,标志着独生子女政策将在中国正式结束。尽管新政策仍未落地,但“二孩,生还是不生”已经成为人们闲聊时的话题。在跨越了70后到90后的婚育人群中,有表示“坚决响应”的行动派,也有大呼“养不起”的拒生派。其中最为纠结的,莫过于即将“奔五”的70后们。许多70后妇女生育期已接近结束,只能眼看着错过“二孩”的末班车。

近日,华商报记者走进三个70后家庭,分享他们有关二孩的故事。

故事1

44岁的老洪:没时间了这一生都白过了

在得知二孩政策放开后,女儿已经上初中的洪树林夫妇突然陷入了一种新的困境。44岁的老洪,失眠的老毛病又犯了,整宿地抽烟,心中五味杂陈。而正在吃中药调理的妻子赵婷,突然发现自己的婚姻陷入了某种“危机”。

能生了却“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如果不是独生子女政策,老洪夫妇俩可能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母。

妻子赵婷三年前曾意外怀孕。当时赵婷还不到四十岁,老洪也曾经考虑留下这个孩子。可是孕期的妻子,总担心孩子没长好,加上各种外部压力,两人最终到医院堕胎。在当时的老洪看来,“独生子女政策已经实施了三十多年,只有一个女儿虽然说不上什么‘光荣’,但至少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绝大多数已经形成共识,二孩并不是一个必选项。”

吞吐的烟圈儿让老洪的讲述显得意味深长,“超生红线以前也不是说绝对不能碰。可是在过去,‘一个’是基本国策,这孩子国家是不需要的,他不合法,生出来也别扭。就像收庄稼,一年一茬,可七八年不收了,也就磨蹭过去了。”

然而,如今面对全面放开二孩的消息,却令夫妇俩陷入彷徨。在家里老洪尽量避开二孩话题,但当不堪重负的妻子提出“去医院检查”时,老洪突然感到巨大的失落,一时竟感慨“没时间了,这一生都白过了”。

其实,早年曾有老友揶揄没生下儿子的老洪,“那么蹦命干啥,将来还不知便宜了哪个王八蛋呢。”老洪后来承认这句话“触动”了他。但出生农村的老洪与妻子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作为同龄人眼里的“半个”精英,他一开始就“本能”地摒弃了重男轻女的习俗。

老洪的母亲当年在42岁时才生下他这个幺儿。对于老洪唯一的女儿,老母亲从未说过半个不满意,唯有84岁临走前留下一句话,“宁叫儿气死,莫叫儿想死。”而今,44岁的老洪方才体味到这句老话里的“无奈”。但面对“国家”的需要,老洪夫妇这一次却“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妻子已经有了早期的更年期症状,一直在吃中药调理,钱不是最大的问题,但是按照她现在的健康,要生二孩,风险太大。”

迟到的生育福利已无力改变生命轨迹

与正在老去的1.5亿个独生子女家庭一样,老洪也不得不面对养老压力。一想到宝贝女儿将来要嫁“旁人”,老洪会像个孩子似的感性起来,“等女儿嫁了,我就到终南山去隐居,再也不出来了。”但冷静下来,他又恢复了理智,“我们这辈人注定要进养老院的,哪能给孩子添麻烦呢。”说到底,老洪对“二孩”的念想似乎又与“传宗接代”无关。

老洪无法忘怀与女儿小时候的一段对话。“当时一位长辈过世,不过三四岁的女儿问我‘爷爷去哪儿啦?”我就随口告诉她爷爷去天上了。女儿又问我‘为什么要去天上?’我就说,每个人都会死,将来有一天爸爸妈妈也会离开这个世界去天上。结果孩子哭得稀里哗啦的,伤心了一天一夜。”

“我没办法,只好叫来妻子帮忙安慰,编造了很多话,说我们将来都会在天上看着她,我们还会有很多彩色的翅膀,红的、蓝的,才把丫头给哄乖了。”

女儿的反应给了老洪莫大的触动。他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我和她妈妈不在了,孩子怎么办?哪怕多个闺女,也不一样啊。”

在同事朋友关于“二孩”的热议中,老洪决定给自己放个大假。他请了年假关了手机,躲到家里闭关去了。而对于许多的70后来说,迟来的生育福利不过是水面的涟漪,纠结过后,被“一孩政策”改变的生命轨迹已无力挽回。

故事2

40岁的西安公务员:搭上末班车期待政策在孩子出世前落地

对于西安的耿大成夫妇来说,“二孩普遍放开”的消息简直是一场及时雨,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按照此前的“独生子女”政策,这个即将到来的孩子很可能使二人被“开除公职”。

顺利的话他们的二宝明年6月出生

“你知道新政策什么时候落地吗?”11日晚,西安北郊,陪着女儿上英语培训班的耿大成向华商报记者打听着“二孩放开”的最新动向。三个月来,耿大成夫妇一直小心地保守着一个秘密,他的妻子怀孕了,“如果顺利的话,二宝将在明年6月出生。”

今年40岁的耿大成与妻子都来自陕西农村,且在西安有稳定公职,妻子是一名医务人员,耿大成在司法系统上班,属公务员。

对于耿大成来说,“二孩完全是个意外。以前亲眼见过村里超生的被拆了房子,没收了粮食,还罚款。现在咋说变就变了?”

按照此前的政策规定,属于“非独生子女”的夫妇俩一旦要二孩,将会因超生面临“开除公职并交纳社会抚养费的处罚。根据陕西现有的政策,二人需要交纳20万左右的处罚款。”“养不起”成了耿大成的现实考虑。“我们俩每个月的收入加起来八千左右。大女儿今年6岁半了,上一年级,一年光择校学费和兴趣班的花费,就要三万多。不怕你笑话,我看起来是个中层干部,实际上是寅吃卯粮。再要一个,说实话,养不起。”

由于种种政策限制和风险,耿大成得知妻子怀孕后的第一反应曾是“流掉”。夫妻俩商议后达成共识,“生活压力太大,要二孩也带不来幸福,与其这样不如放弃。”

破釜沉舟曾做好被开除公职的准备

然而,9月初,二人到医院检查时,主治医生的建议却让二人犯了难,“根据妻子的健康状况,手术流产的风险太大,不如生下来好一点。”这是耿大成没有预料到的,“骑虎难下”的耿大成在反复权衡后,最终决定“破釜沉舟,豁出我20年的工龄不要了,大不了被单位开除公职。”

就在他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后,半个月前的二孩新政却给他带来了戏剧性变化,“即将失去的饭碗保住了。”当天,听到一位60后领导向他感叹“政策变软了,机会却永远错过了”,耿大成差点激动地流下泪来。

与70后纠结的心态不同,耿大成发现,对于身边的60、80、90后夫妇来说,二孩的选择简单很多。“60后已经过了生育期,没得选择。80后表弟则认为,无论有没有放开二孩,都只生一个,自己活得轻松才最重要。”

耿大成的考虑与经历有关。“我和妻子都不是‘单独’,我有两个姐姐,妻子娘家姊妹六人。我们这一代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到现在家里的大件儿也都是姊妹间互相帮扶着添得,众人拾柴火焰高,遇到大事有个商议。可现在的家里孩子都是小皇帝,一个孩子独苗难长。”

“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第二代没有叔伯婶姨,第三代则没有了任何通常观念中的亲戚了,整个家族亲情的纽带将被完全割断。”

然而,从“4+4+1”的家庭结构到“4+4+2”,给孩子多个伴儿也意味着更多的背负。如今,他每天密切关注着新政策落地本省的新闻,“但愿孩子出生前,政策能在陕西落地。”

故事3

37岁的产科医生:我太知道一个孩子的孤单了

林颖是甘肃省定西市某医院妇产科主任。作为独生子女,出生于党政干部家庭的她如今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女孩九岁、男孩两岁半。得知二孩政策普遍放开的消息后,37岁的林颖偷偷乐了。她庆幸自己三年前坚持生下了儿子。

冒着被开除公职的风险给女儿“生下一个伴儿”

从小到大,林颖一直是父母眼里的乖女儿,领导眼中的好同志。然而,三年前,这个“模范”医生却冒着被单位开除公职的风险,做出了一个“违反政策”的决定。她“精心谋划”后,托关系向单位请了长假,猫在同在一个县城的娘家偷偷生下了老二,“给女儿生一个伴儿”。

多年妇产科工作的经历让林颖对所面临的风险心知肚明,“但为了孩子,顾不了那么多了。”令林颖意外的是,在她的二孩之路上,遇到的最大阻力不是外部压力,而是来自丈夫张明明。“丈夫坚决反对要老二,怀孕期间一直与我冷战。”

今年36岁的张明明在县城经营着一家颇具规模的酒店。近日,在酒店打烊后,张明明向华商报记者讲述了这段经历。“听林颖说又怀孕了,我当时非常生气,我的态度是立即到医院堕胎,差一点点就……”说到儿子,张明明夸张地撇了一下嘴。

在后来的沟通中,林颖得知丈夫反对二孩的“心结”缘自不为人知的经历。原来,张明明与妹妹二人并非父母亲生,当年,为了“延续香火”,他被祖父母做主,从自己的二伯(生父)家过继给了没有生育能力的养父母。而妹妹则是后来由母亲领养的。

“我是上初中时从同学口中得知自己身世的。我完全不能理解,儿子、香火,有那么重要吗?如果我是一个女孩,这辈子可能完全不同。”

被过继的身世是张明明无法接纳又无从改变的现实。他从此拒绝与相隔一条街的“二伯母”、自己的生母往来。“我早都下了决心,这辈子只要一个孩子,最好是一个女孩。”

“单独二孩”放开才摘掉“计生黑户”的帽子

而对于“二孩”的决定,妻子也寸步不让。“我父母当年本来可以要二孩,但那个年代的人重荣誉爱先进,就响应国家的号召只生了我一个。可是后来,母亲后悔了。”

林颖不希望女儿重复自己成长的孤单。“我父母的老家都不在本地,小时候只有过年过节时才能回老家,与亲戚、表姊妹们团聚。我虽说没有缺吃少穿的烦恼,但我太知道一个孩子的孤单了,没有人跟你抢,也没有兄弟姊妹可以分享。”

夫妻俩“冷战”了数月,直到孩子即将临盆。林颖回忆,“孩子在肚子里时一直很健康,生产时却出现了难产。”

眼见着林颖和孩子都命悬一线,曾经漫不经心的张明明幡然醒悟。他当即“噗通”跪在了产房外,死心塌地地接受了儿子,“我错了,假如他们俩有任何闪失,我会终生不安。”

这场二孩的僵持最终以儿子顺利出生而告终。为了规避政策“红线”,林颖一直将儿子养在娘家。为了应对可能的政策瓶颈,林颖甚至准备效仿一位姐妹“假离婚”。“按照当时的政策,要是在乡村,一旦怀上二胎被发现,马上就会被乡上的计生干部领来医院引产。如果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还会被开除公职。县城还相对宽松点,可是谁敢冒险?”

不过,在儿子半岁时,林颖迎来了全国“单独二孩”放开的曙光。“抢跑”的林颖才敢给儿子摘掉“计生黑户”的帽子。她始终觉得:“二孩是自己这辈子最明智的决定。现在好了,以后我们老了,至少女儿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亲人,哪怕是吵架呢。”

育儿知识:二孩家庭,如何一碗水端平?


在二胎的家庭当中,父母确实很难做到端平这碗水,总会有父母说:我喜欢男孩或者我喜欢女孩。在《都挺好》这部电视剧中更是赤裸裸的反应了父母重男轻女的思想。如何端平一碗水?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你想不想端平这碗水?如果你是真的想端平的,其实并不难。可以这样去做:

一、父母要接受两个孩子之间的差异。

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包括性别的差异,性格的差异,和其他方面的差异等等。母亲从怀孕的那刻起就已经决定了,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如果你喜欢儿子,你可能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儿子的身上,比如陪他们玩,与他们逗乐,把好吃的留给儿子吃。而给女儿的陪伴就相对少了些,对他们的笑脸也少了一些。无论是儿子还是女儿,父母都要给予相同的爱。有的孩子性格非常活泼,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他们总爱甜甜的叫着爸爸妈妈撒娇。而有的孩子性格较为内向,不爱说话,也不爱撒娇。通常父母都喜爱那个会讲话爱撒娇的孩子。有句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样也容易造成父母不能端平这碗水。要能端平这碗水,父母对于不爱说话的孩子也要给予关注。鼓励他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父母要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发生的冲突。

当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父母的参与可能会使同胞的冲突变得更加糟糕。你到底是帮大宝说话,还是帮小宝呢?你站在哪一边就会偏向哪一边。因此,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要避免给孩子贴上标签,如你"欺负"了弟弟或妹妹。这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是个不讲道理的孩子,而对方则是受害者。因为有些事情可能你不在场,根本就不知道真实的情况。如果你必须要介入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要同等的对待两个孩子。不要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评判,不要表扬一个孩子,然后去惩罚另一个孩子。我身边还有这种情况,看到小宝哭了,父母就对大宝说:你是大宝,无论什么事都要让着小宝。这让大宝感到很不公,因为他们自己也是孩子,他们也需要父母的疼爱。

三、父母不要让孩子之间进行竞争,而应该教会他们如何合作。

我们很多父母会让孩子之间进行对比竞争。比如会对孩子说你这次考了70分,但是哥哥或姐姐考了85分,比你强多了,你要多努力,向他们学习。孩子最不喜欢听到爸爸妈妈拿自己和别人对比。他们只需要自己和自己比,就可以了。要纵向的比较让孩子看到他自己的进步并及时的鼓励他。孩子们在一起玩,可以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比如你们想想看怎样才能够把被套换下来?再换上干净的被套?这需要两个人来合作才行哦!我看你们能做到的。当孩子把事情做完后,要鼓励他们合作得很棒!

四、父母们要学会照顾好自己。

只有当父母们照顾好了自己以后,你才能够用一种更平和的态度去对待孩子们之间的矛盾。不去参与进去,保持立场的中立。照顾好自己,学会用一些技能来让自己的心情愉快,减少压力和冲动。比如,睡个懒觉、做个面膜、吃一次大餐、给自己买一个礼物。正面管教中谈到:人们只有在感觉好的时候才能够做得更好,父母也是一样。当我们爱之杯里的水是满满的,我们才有更多的爱去给孩子。

一孩一策,不比较的人生


生活中,不论是我们还是父母们,从小基本都经历过被拿来比较的事情,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些家长殊不知这样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甚至成为阴影。所以,我们主张一孩一策,应该都有不比较的人生。

两个孩子逃不过的就是被比较

比较,是老大老二始终逃不过去的一道坎。刚出生时,老大五斤八两,老二六斤二两,家人欣喜。

老大嘴细,老二口泼,于是世界运行着不同的加速度。鱼虾和鸡腿猪蹄的不同明显呈现:老大十斤时,老二二十斤,老大二十斤时,老二四十斤,老大四十斤时,老二八十斤……

一个又黑又瘦,一个又白又胖,学习上也有差距。领孩子一出门,不停地看到奇怪的眼神,听别人说“妈妈偏心,光把好吃的给老二吃”这样的话已经听出茧子了。即便不说这个,也一定要问:你俩谁学习好啊?亲戚们见了更多是跟老大说:多吃点,长个啊!更有甚者,明知老大矮,还要跟他们家的孩子比个子,明知老二胖,还要问老二多少斤。

作为寒暄,这些话都没错。但是孩子心里是别扭的,尤其老大,用世人通常的标准,哪方面都比不上老二。

我心堪忧,我心堪忧!

孩子兴趣不同,采取一孩一策

很长一段时间,为了避免孩子受到这样的比较,我几乎去除了所有礼节性的走亲访友。估计也得罪了不少亲戚吧!

孩子在家是开心的,跟同学一起也是开心的,因为她们有很多可以玩的,可以说的话题。

小学时,为了接送方便,从一年级便在一个班一个组,兴趣班也一起报。现在回想起来,我当真是后悔。

同事家有双胞胎,问我上学要不要把孩子放在一起。我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主要原因是放在一起,孩子避免不了被比较。

同事应声道:是啊是啊,有阿姨只是说了一句:姐姐眼睛好大啊!妹妹立马就不高兴了。

四五年级时,孩子上课外班,我明显发现兴趣不同,于是果断采取一孩一策。虽然每个周末车水马龙地接了这个送那个,但我发现孩子真的比以前开心多了,也有信心了。

初中选择学校时,老大老二则果断分开。

老大学校先定,老二挥汗如雨备考时,老大每天自由自在地游泳。

事实证明,一孩一策是我们家最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大政方针。

人生不糊涂,人生不比较

孩子们各自有自己的新集体,很少有人想得起,也没有什么机会提到孩子还有一个同时出生的姐妹。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而不是总被另一个人的影子缠绕。

分开之后,因为老大上私立,一周或两周回一次家,孩子们感情更好了,还可以互相帮助。

在我的内心:永远不要让亲姐妹成为竞争对手,那么尽量不要把孩子放在同一环境下。

有一句话说: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你有,而你的邻居没有。

我们的苦痛通常来自于同一环境下的比较,你的同事比你挣的钱多,你的朋友比你更幸福,你的同学考上了而你没考上……

虽然我们会说:我的内心比他丰富,我的境界比他高,我的工作比他轻松……

人生的账,谁能算得清分毫?

囿在“我”中,不能自拨。痛苦失落,纷沓至来。

孩子考完试,我从不问分数,更不问同学的分数。保护孩子,一丝一毫的难过都不希望她有。

但我们并不逃避,通常我不问,孩子都会主动跟我讲她的成绩,讲那道题是怎么样的,讲老师跟她的想法不一样。我通常问:摸住良心,有不该扣的分数吗?

久而久之,孩子回家便会讲哪道题失误了,哪道题扣的冤,哪道是自己粗心了。

我在想,如果有一天,孩子对于考试问心无愧,还需要知道别人的分数吗?埋头苦干,也许有一天,惊奇地发现自己挤入好学生之列了。

人生不糊涂,从纷繁复杂到清明澄澈,智慧生存;人生不比较,从小我到无我,悠然自得。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生二孩?中国老人眉头一皱》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中国幼儿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四个家庭的账单:二孩你生吗? 一个娃花费大两个娃累够呛 两千多年前,孟子见梁惠王时,描述了他理想中的生活:“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
    2021-05-26 阅读全文
  • 育儿心得:二孩妈妈的慢生活 育儿心得:二孩妈妈的慢生活 慢生活一:学会等待 比起那些生怕孩子掉队的妈妈,我有一颗淡定的心。生活中,我除了带孩子出去玩,很少教孩子计算、识字等拔高的知识,顶多在玩的过程中适当渗透一下。老大现在五岁半...
    2020-09-05 阅读全文
  • 70后与彷徨的二孩 两年前,“单独二孩”放开的消息传开后,犹如给了很多生育意愿强烈的“非独”70后当头一棒,死了生二孩的心。而今,全面二孩的放开,70后成了受影响最大的一群人,也让这个生育能力渐弱的群体陷入了集体彷徨——...
    2021-05-28 阅读全文
  • 育儿知识:二孩家庭,如何一碗水端平? 在二胎的家庭当中,父母确实很难做到端平这碗水,总会有父母说:我喜欢男孩或者我喜欢女孩。在《都挺好》这部电视剧中更是赤裸裸的反应了父母重男轻女的思想。如何端平一碗水?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你想不想端平这...
    2020-08-19 阅读全文
  • 一孩一策,不比较的人生 生活中,不论是我们还是父母们,从小基本都经历过被拿来比较的事情,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些家长殊不知这样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甚至成为阴影。所以,我们主张一孩一策,应该都有不比较的人生。 两个...
    2020-12-21 阅读全文

一个娃花费大两个娃累够呛 两千多年前,孟子见梁惠王时,描述了他理想中的生活:“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

2021-05-26 阅读全文

育儿心得:二孩妈妈的慢生活 慢生活一:学会等待 比起那些生怕孩子掉队的妈妈,我有一颗淡定的心。生活中,我除了带孩子出去玩,很少教孩子计算、识字等拔高的知识,顶多在玩的过程中适当渗透一下。老大现在五岁半...

2020-09-05 阅读全文

两年前,“单独二孩”放开的消息传开后,犹如给了很多生育意愿强烈的“非独”70后当头一棒,死了生二孩的心。而今,全面二孩的放开,70后成了受影响最大的一群人,也让这个生育能力渐弱的群体陷入了集体彷徨——...

2021-05-28 阅读全文

在二胎的家庭当中,父母确实很难做到端平这碗水,总会有父母说:我喜欢男孩或者我喜欢女孩。在《都挺好》这部电视剧中更是赤裸裸的反应了父母重男轻女的思想。如何端平一碗水?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是:你想不想端平这...

2020-08-19 阅读全文

生活中,不论是我们还是父母们,从小基本都经历过被拿来比较的事情,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有些家长殊不知这样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甚至成为阴影。所以,我们主张一孩一策,应该都有不比较的人生。 两个...

2020-12-2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