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如何帮助不上进的孩子找回内在动力?

发布时间:2021-08-11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家长与教师之间需要经常进行沟通与交流,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如何帮助不上进的孩子找回内在动力?”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我们先来分享一则小故事: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如果用奖励会强化行为来解释上面这个小故事,很难解释得通。毕竟,孩子一开始什么钱也得不到嬉闹得还挺开心,第三天每人有2美分的奖励大家却气地不想玩了!

那怎么解释呢?

这时不能不提到对当代动机理论有重大影响的两位心理学家德西Deci(右)和瑞恩Ryan(左)。他们创立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theory)对内在动机的阐释最为深入。

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和一个模型

自我决定论认为,所有的人,包括孩子都有三个基本心理需要:归属感(relatedness)、自主感(autonomy)和胜任感(competence)。如果得到满足,内在动机就提高了

一、归属感:孩子感受到爱、尊重和接纳

想象一下,你小时候参加兴趣班,如果只有完成得好父母才爱你,完成不好就被他们嫌弃,你对兴趣班还兴趣得起来吗?

二、自主感:孩子感到行为可以由自己决定

儿子2岁多时,我从一个巧克力罐里拿出一个给他,他偏不要,非要自己在巧克力罐里摸啊摸啊,最后心满意足地挑了一个出来。罐子里巧克力虽多,(在我看来)都长得一模一样,没有哪一个比其它的更大,他摸个什么劲呢?因为有选择,是他自己决定的,爽啊(身为心理学工作者,后来明白过来了)。这就是孩子自主需要的体现。

挑巧克力这样的小事还好,其它的可能就让家长颇感困扰了,例如孩子弹琴坐姿和动作错了,要纠正他他还不高兴,怎么办?我在写了一段:

有时弹琴小鸿身体歪歪扭扭,妈妈多提醒几次他也不高兴。妈妈就用手机拍摄他弹琴,弹一遍,让他自己看一遍,平时让他坐正,他还嫌烦,有了录像,他也想在镜头前面好好表现,多弹几次,他也发现,坐得歪歪扭扭的时候弹得不如坐正时好听,下次再让他坐正,他也不会不高兴了。

小鸿同时用左右手弹新曲子的时候,常常忘了换手,弹错音,自己还没发现,妈妈忍不住马上纠正,他嚷道说“弹琴又要看谱,换手很难,我都弹了好几遍还不会”,妈妈说“刚学换手弹曲子是有点难,你还记得刚开始弹琴时你手势常常错吗?后来练小猫跳跃的样子,就学会了,弹得挺好”。妈妈和钢琴老师商量了下,下次学琴时录下了老师的示范弹奏,弹之前让小鸿重听一边,一听到音不对马上可以停下来;一起看谱,在要换手的地方,让小鸿自己画上个记号;小鸿喜欢唱歌,妈妈找了很多首好听的歌曲,比如《一闪一闪小星星》,在弹熟悉曲子的时候,他就能自己边弹边唱,弹错了,慢慢再找回正确的音,妈妈也不干预只是在旁边录像,回看弹琴录像的时候,他们还把找不到音因而唱走调的地方当做搞笑的桥段。

家长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和做法,满足了孩子心理需要,孩子行为的配合度就提高了。所谓教育,正在于这些难为之处吧。给孩子多一些的自主感,并非放任不管由着孩子,而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让孩子有可以选择决定的感觉。

家长如果用监视(不相信孩子,试图控制孩子,孩子缺少归属感和自主感,似乎总能感到身后那双锐利的眼睛)、设定期限(”几点弹完,我会来检查效果的!“),社会比较(”你怎么总是弹的不如邻居家的小明!“)等做法也都有损于孩子的自主感。而孩子是否在活动中体会到自主感和胜任感对内在动机的形成至关重要

三、胜任感:孩子觉得他能做到

例如,孩子玩网页小游戏大部分是输,为什么还爱玩呢?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游戏提供了及时的反馈,即便结果可能输了但孩子看得到自己能力的提高!(上次玩580分,这次得了800分!胜任感提高了)

自我决定论认为: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会促进孩子从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从左往右)。反之,若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特别是自主感得不到满足,原有的内在动机也可能会转为外在动机。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如何帮孩子找回注意力


如何帮孩子找回注意力

在家长眼里,孩子的这些行为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

3岁的丁丁刚上幼儿园,老师反映他经常上课“神游”。老师讲故事时,丁丁看上去是在听,但眼神是涣散的,问他老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他说不知道。

4岁的璐璐,如果某件玩具或游戏,她玩得不错,就会继续,但如果她玩得不好或不会玩,就会表现出不耐烦,马上放弃,换个玩具玩。画画时也是一样,如果一开始画得很好会继续画下去,但大多数时候是画到一半又重新开始画。

6岁的乐乐,接受能力很快,玩具一玩就会,还能自己拆了再装起来,但做什么都是一分钟热度。幼儿园老师反映他上课也不专心,老爱这里玩玩那里看看,有时还影响别的小朋友。

从心理学分析,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对于丁丁,他还没有形成有意注意力。3~4岁的孩子,无意注意依然占优势。刚刚上幼儿园的丁丁,还不懂得如何支配自己的注意力(即有意注意),如果老师讲的故事他不感兴趣,他确实容易走神。家长可以针对丁丁的情况,有意识地训练他在听觉方面的有意注意。

对于璐璐,她只是还没有学会坚持到底。4~5岁的孩子能够自觉、有目的地将注意力指向特定的事物,开始观察事物的细节,但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行为依然是全凭自己的兴趣和心情,所以璐璐的表现起伏很大。针对璐璐的情况,家长需教她做事情前有所规划,以画画为例,不是想到哪就画到哪,而是画之前大致想想自己要画什么,多多鼓励她把一件事做完,再去做别的。

对于乐乐,他更需要学习的是不打搅他人。学龄前的孩子已经可以有计划地、有目的地分配注意力来指行动,对于色彩鲜艳、形象鲜明、生动直观的事物以及与他的经验有关、符合他兴趣的事物能加以注意。乐乐的情况和丁丁不同,乐乐上课不专心,很有可能是因为老师讲的内容,乐乐觉得太简单,所以他就没兴趣听了。遇到这种情况,引导的重点在于让乐乐明白,上课时不能影响其他小朋友。

你有没有总是觉得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在抱怨孩子之前,先来看一个数据:据纽约一家研究机构统计,一位员工平均每天在工作时用来随意打电话、查看电子邮件、回复即时对话、流连在微博上的时间要占到上班时间的28%。调研结果还说现今社会影响注意力集中的因素太多了,成人的注意力在日益涣散。一面是自己在工作中经常分神,一面却对孩子注意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是不是有点不公平?那就别再指责孩子!行动起来,和孩子一起把注意力找回来。

对孩子注意力集中的要求要合理:

1.学龄前孩子注意力可持续时间比你想象的要短:3岁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度平均为9分钟,4岁为12分钟,5岁为14分钟。所以你的要求别超过了孩子现有的能力。

2.学龄前孩子的生理发展决定了他的注意力不够稳定。这一时期有意注意尚在形成阶段,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往往交替掺杂在一起。因此,孩子的注意力不够稳定,范围比较小,他还不会“指挥”自己的注意力,分心后不能马上又回到原来注意的对象上。

3.学龄前孩子很容易受外界刺激物的影响,如果你需要他在某段时间集中注意力,就要为他创造一个避免刺激和干扰的环境。

4.学龄前孩子还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在他不感兴趣、超出他能力的事情上,如果你要求4岁的孩子反复写拼音、做算术,他很有可能表现得散漫,甚至烦躁。

引导孩子集中注意力的亲子游戏

找积木

效果:锻炼听觉注意、视觉注意和动作注意

1.准备若干块颜色不同的积木,在家里有一组抽屉的柜子前放好。

2.家长扮演木偶对孩子发出指令,“请把绿色的长方形积木装进第二个抽屉里”,“把红色的圆圈积木放进第一个抽屉里”。

3.孩子放好后,请他把积木找出来,找的时候一次只找一块,这样孩子就需要调动自己的注意力和记忆力。

4.孩子和家长互换角色来玩,可以提高孩子的积极性。

小贴士:可以用球、娃娃等玩具代替积木。一开始物品可以少几样,根据熟练程度再慢慢增加玩具数目。

什么东西不见了

效果:锻炼视觉注意力

1.在桌上摆放几件玩具,如布娃娃、玩具熊、小皮球、积木。

2.让孩子说出玩具的名称,并在短时间内记住。

3.让孩子闭上眼睛,家长拿走其中一样或几样玩具,再让孩子睁开眼睛,问他:“什么东西不见了? ”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去回忆。

4.家长和孩子互换角色玩,这个游戏和找积木一样,可以锻炼孩子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抗干扰。

画地图

效果:锻炼视觉注意

1.散步时,家长和孩子一起指出沿途看到了什么,比如好朋友的家、水果店、邮局、超市、花园等建筑物,告诉孩子回家后我们要把散步时的路线图画下来。

2.回家后,鼓励孩子画一张散步时的地图并注明沿途标志物。

3.孩子画的同时,家长也一起画,等孩子画完后,和孩子的地图相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小贴士:这个游戏适合6岁左右的孩子玩,为了降低难度,可以先从画小区平面图开始。

穿木珠

效果:锻炼视觉注意和动作注意

1.准备各种颜色的小木珠十几颗和两根细绳。

2.家长一手拿小木珠,一手拿线,边穿边说:“看小木珠上有个小孔,线从这头穿进去,从那头穿出来,一个一个穿起来,变成一串小手链,套在手腕上,真好看!”

3.让孩子自己动手穿木珠,孩子穿的过程中,家长在一旁要多多鼓励。

4.如果此时孩子已准确认识了红、黄、绿等颜色,还可把各种颜色的木珠分开,按一定的规律将同颜色的两颗或三颗穿在一起,或一颗一颗间隔着穿。妈妈先穿好一串颜色间隔开的珠子,让孩子模仿,穿出一串相同颜色间隔的珠链。

投球入瓶

效果:锻炼视觉注意和动作注意

1.准备两个瓶口较小的玻璃瓶以及几十个弹珠。

2.让孩子把弹珠放进瓶子里,越快越好。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家长和孩子一起比赛。

3.如果孩子进行得很顺利,可增大游戏难度,如选择瓶口更小的瓶子,改用勺子舀弹珠来代替用手投放。

教您如何帮孩子找回自信


信心是人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能有效地面对各种挑战,并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体力,或是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石性的支持作用。一个缺乏自信心的人,也会缺乏在各种能力发展上的主动积极性,而主动积极性对刺激人的各项感官与功能及其综合能力的发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曾经说过:“自信是导向成功的第一要诀。”一个充满自信心的孩子,处世乐观进取,做事主动积极,勇于尝试,乐于面对挑战;相反,一个孩子如果缺乏自信心,那么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态度,往往是退缩、畏怯、悲观、被动,不善与人交际,不敢尝试新鲜事物,凡事依赖,犹豫不决。可见自信心对孩子的心智成长和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还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的: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的目标一定能达到”、“我会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假如每一个中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可见,家长有必要在培养孩子自信心的问题上多下点功夫

导致孩子自信水平下降的家庭原因

许多父母常常以学业成绩来衡量孩子,如果孩子的成绩达不到父母心目中的理想,不是责备就是埋怨,甚至打骂,这样一来,往往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挫折感,渐渐地会心灰意冷,甚至丧失自信心。以下列举几种家长常会使用的错误的教育方法,因为他们会深深的伤害孩子,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家长们应对照自身,避免陷入教育的误区。

1.批评太多,吹毛求疵

孩子因为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往往会不停的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漏写,在家弄乱房间、弄坏父母心爱的摆设等等。于是,父母的责备声便不绝于耳,“上课不认真听讲,考这样的成绩,将来只配捡垃圾。”“再这样下去,将来看你怎么办?”“你赶紧出去玩,我刚整理好的房间被你弄成这样。”这些我们随口说出的话让孩子手足无措,一点点地吞噬着孩子的自信。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值往往让我们对孩子的学习、行为习惯吹毛求疵。孩子在玩耍的时候无意弄伤了别人,一次考试成绩下降等等,对于这些过失,家长往往过分在意。

还有许多家长总是把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攀比,恨不得将所有孩子的优点都集中在自己孩子一个人身上。这种脱离实际的幻想,当然实现不了,于是,孩子常常挨骂:“你真笨”,“你怎么样样不如别人”,甚至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都能从家长的嘴里说出来。在这样的环境下,又怎能培养出有自信心的孩子来呢?

2.很少与孩子平等交流,很少注意听孩子说话

每一位家长在社会、工作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些角色占用了自身大多数的时间,耗费了大部分的精力,回到家中给孩子的往往是满脸的倦容和浑身的疲惫。同时,家长常常以“没时间,太累了”为借口,很少与孩子交谈,以“你那么小,懂什么?”为理由,很少注意听孩子说话。即使与孩子交流也往往是家长式的,而非平等的、朋友一样的交流。父母和孩子天天生活在一起,却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3.常常失控地大发雷霆

所有的父母,即使是最好的父母,偶尔也会对孩子动怒。然而,常常被父母大吼大叫的孩子,会认为发脾气是处理情绪的方法,同时也丧失了用别种方法处理挫折感的自信。在外人面前(如老师、朋友、孩子的同学)对孩子大发其火,对孩子自信心的杀伤力无疑是最强的。

4.过度保护孩子

孩子处处表现出不自信,与父母的过多束缚和限制有密切的关系。如果父母限制过多或包办代替过多,就会使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变小,剥夺孩子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同时剥夺的还有孩子的自信心和他们以后的成功机会。初为父母难免犯错,同样的,成长中的孩子也会犯错,做父母的在保护孩子及让孩子面对挑战、克服难题之间必须拿捏得准。关键在于父母必须给孩子足够的保护,使孩子有安全感,但保护不能过度,否则孩子会觉得自己很没用。

自信心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不断探索、不断取得进步的前提下逐渐培养起来的。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心

1.尊重孩子的人格,避免不合理的对比

尊重孩子人格是不分时间、地点的,也不分是优点多还是缺点多。如果一位家长在孩子有成绩时就尊重他,在出现问题时就不尊重他,任意褒贬,这就做错了。家长不妨用心理换位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有了缺点、错误时,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

孩子渴望被尊重,首先是被家长和老师尊重。尊重孩子,就不能对孩子说有辱人格、有伤自尊的语言。“你没出息”,“你不可救药”,“你的脑子是猪脑子”,“我对你完全失望了”,“早知你这德性,就不该生你”,“你把我的脸都丢光了”……这些话应该从家长的语言里永远消失。

打孩子最伤害孩子的自尊,任意惩罚孩子也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请家长记住,切不可为了自己的尊严,伤害孩子的自尊。

家长切记,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比。别忘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其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比出的往往是孩子的挫败感和失落感。

2.积极鼓励,善于表扬

家长要善于运用鼓励法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鼓励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孩子得到一种自我满足,即自尊感和成功感。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接受鼓励而产生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成长内容,是父母应时刻关注的步骤。生活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景,孩子看到妈妈洗衣服,就想帮忙,妈妈大声叫道:“你不会洗的,最好让我来洗,有这时间快去看会书!”妈妈无意中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其实当孩子有这样的愿望时,可以安排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家长买菜、拖地等,既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又提供给他们锻炼的机会。等他们完成了这项工作以后,内心一定会很兴奋,这一点一滴对增长孩子自信心是十分重要的。现在的许多父母意识中已形成一定的偏见,认为孩子太小,太缺乏能力,不能做某些事情。只有到达某一个年龄阶段,才能做某些事情,但是往往孩子是可以做得很好的,实际上是父母人为地推迟了他们学会本领的时间。而且最关键的是,这种做法会使孩子失去自信,减弱他们的进取心,这种消极影响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孩子的自信不仅来源于家长的鼓励,更重要的是孩子对自我的肯定和认同。所以,家长在鼓励孩子的同时,还要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赞许,让孩子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自身的优点和长处,使孩子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不是终日怀疑自己。

3.教孩子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法

对于做事缺乏信心的孩子,特别是那些自卑感强的孩子,在不断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指出他们闪光点的同时,要教育他们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我能行”,“我再努一把力就会做好的”,“我不会被困难吓倒”……

4.让孩子感受自己的能力,勇于挑战

让孩子感到自己有能力干一些事情。除了采纳孩子的建议外,还可引导孩子做对家庭、对别人有益的事,哪怕是只让孩子种种花草,买买东西。

激励孩子做某种具有挑战性的事情。父母要从日常生活入手,适时、适宜地提出他们力所能及或稍微克服困难就会获得成功的要求,给予其独立锻炼的机会,才能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快乐,建立真正的自信心。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是自信的必然结果,又是重要成因。完成某项任务、学会某项技能、取得某种成绩,都属此例。这里要注意的是,在激励孩子做某种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时,不要只是诱之以物质,最好把他们作为已有一定智力和能力的人,以自尊心、荣誉心来激发他们,这样才能保持激励的持久和深入。

5.坚定目标,放飞梦想

要让孩子能够真正对自己充满信心,家长还要不断引导孩子拥有坚定的目标、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孩子的志向越高,就越容易成为自信的人,而孩子的自信心也正是在不断实现自我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旦孩子的自信心得到提升,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不会再瞻前顾后、犹豫不决。

如果家长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无法帮助孩子重塑自信,需要及时地求助心理老师的帮助,让孩子在专家老师的一对一辅导之下更好地提升自信心。

如何帮助拖拉的孩子


说到懒散,就会让我们联想到做事拖拉,做事没有效率,那自然就是看不到好的结果。其实,生活中也不泛有太多形为“懒散”的朋友,往往这类朋友融入社会后,很难与身边的朋友达成共识,更别说在工作中崭露头角了。

懒散是个特别坏的毛病,如果孩子懒散的话,就有可能给他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必要麻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三心二意,不能在老师指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这些情况都是因为懒散而造成的。

那么,孩子懒散拖拉怎么教育 怎么提高孩子的自觉性呢?身为家长我们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我们要即时伸出援手,帮助孩子引领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

孩子懒散拖拉怎么教育 怎么提高孩子的自觉性

孩子懒散拖拉怎么教育 怎么提高孩子的自觉性

【孩子懒散拖拉怎么教育】

1.父母当然要设法一一克服。

当然,孩子维持集中力的时间会随着年龄成长而递增,因此对于不同年龄层的孩子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幼儿的学习要以游戏的方式来带动,引发兴趣以增长集中时间。

2.在培养孩子兴趣方面,父母除了慎选玩具外,还要注意配合孩子的需要与发展,假如玩具超出孩子的能力或太简单,他就不会感到兴趣,更不能培养注意力了。

3.要转移孩子对于游戏的注意,专注于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重视和参与孩子的学习,让孩子感觉到只要专心完成一份工作或作业,即会有肯定与鼓励。比如能坚持完成某项任务,就给以小红花的奖励,孩子心中有了“任务”或是期盼的“目标”,就会克制自己。当孩子产生做的意愿,注意力也自然转移,时间久了孩子对学习也就能培养出专注的态度。

4.父母在孩子学习时,尽量避免环境因素干扰、分散其注意力。

如学习的房间不能布置得过于花哨,父母看电视、听音乐、与客人谈话的声音太高,都可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所以,要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饥饿、吃得过饱、疲乏也是导致儿童注意力涣散的最常见的原因。要保证孩子有足够的睡眠,不可放任儿童无休止地看电视。

5、平时多和孩子玩一些需要集中注意的游戏。

比如看图找缺失部分(剪刀只有一扇刀片,兔子只有一只长耳朵、汽车少一个轮子等)、四人转圈抢坐三只椅子、“三猜一”或“四猜一”(桌子先放三件玩具或四件玩具,让他看一分钟,然后蒙上眼睛拿走一件,打开他的眼睛,让他看少了哪一件)等。

此外,还可以让孩子经常练习一些拍球、走平衡木、滑滑板等体育活动。如果孩子能够熟练地在平衡木上走动,或者玩滑板时,可以在他玩的同时,训练他接投给他的球,这样既训练其动作,又训练其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怎么提高孩子的自觉性】

1. 作为家长要“身懒心不懒”。

通过谈话、讲故事等方式,使孩子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并赋予孩子一定的“责任”。 美国家庭会给孩子灌输Responsibility(责任感)的问题,比如大孩子可以做babysitter(临时照顾幼儿者),帮助照顾小宝宝;家里制定一个Chore Challenge(家庭事务挑战),分配给孩子一定的家务活。

2. 帮助孩子制定目标,与孩子一起忙碌起来。

研究证明忙着的人比懒着的人更快乐,但是没有目标的瞎忙所带来的罪恶感,会扼杀快乐。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一个有建设性的目标。比如给孩子制定“6点钟起来晨读”的目标,第一周先克服赖床的习惯,第二周在平时起床的时间上早起5分钟,第三周在第二周基础上再早起5分钟,依此类推。在孩子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对孩子有信心和耐心,帮助其一步步完成目标,让他享受目标达成的成功与喜悦。

孩子懒散拖拉怎么教育 怎么提高孩子的自觉性

3. 保持孩子情绪上和体力上的活力。

在学习的时候,可以采取“分段学习”的方式,学习半小时休息十分钟;采用问答的方式整理资料,避免孩子一个人学习的时候打瞌睡。 这一点,美国老师就做得很好,比如在上课的时候,她们特别注意和孩子的交互,常常是将小朋友们聚拢过来,坐在地上,姿势随意,坐着也好,趴着也罢,这种方式交流起来特别自然,就像和朋友自由交谈一样。事实证明,这样的学习方式,孩子们积极性都很高!

4. 制定学习计划并严格执行。

根据自家孩子的实际能力,与孩子协商共同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及奖惩措施,并严格按照计划来执行每一项。可以制作一个列表,然后每个星期把做得事情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让孩子感受有效利用时间所带来的成就感及奖励。如果没有按照计划做事,也务必根据设定对孩子进行惩戒。

5. 让孩子承担懒散的后果。

当孩子因为惰性出现了如起床晚了,来不及吃饭、上学迟到,被老师批评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帮助孩子找借口,而要让孩子自己承担懒惰的后果,体验这样的“挫败感”才能让他自我反省,记住教训。

这就是因为让孩子承担了后果,才能改变他懒散的生活习惯! 其实,大人勤了,孩子就懒了;大人“懒”了,孩子就勤了。 “懒”不是不作为,而是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和空间。父母需要的只是提供环境,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说对不?

小编的话:其实,有时候孩子懒散是受到外界影响的干扰,一般当孩子在家做作业时,应该给孩子一个安静、可以思考的环境,还有和孩子一起玩的小伙伴的形为也很重要。

本来孩子的自控能力都比较低,再加上家长疏于管教的话,就更加错失了教育孩子的良机。身为家长我们应该随时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当发现孩子有不好的形为习惯时,一定要即时加以更正引导。

如何帮助患有多动症的孩子


多动症是一种以注意集中困难、行为冲动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病综合症。这种病的发病年龄多在2~18岁,男孩比女孩多。

患有多动症的儿童的表现会随着年龄、所年环境和周围人的态度的不同而有差别,一般表现为:

1.活动过度

大多数多动症患者从小就表现得兴奋多动,不能静坐。进入学校以后,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多动症状表现得更加明显,在课堂上不能安静听课,他们摇椅转身,离开座位到处走动,叫喊或讲话,挑逗别人,影响课堂秩序。放学后到处乱跑,喜欢翻东西,经常在大人谈话时插嘴和干扰大人活动,不爱惜图书和玩具。

2.注意集中困难

多动症患儿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到某种事物上,特别是在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讲,注意涣散,容易受环境的干扰而分心,在课堂上东张西望、心不在焉或凝视发呆。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记不住,做作业时粗心大意,边做边玩,随意涂改,作业拖拉,很难按时完成。

3.任性冲动,情绪不稳

由于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患儿往往会因为一点小事就产生过分的情绪反应,容易激怒或情绪冲动,脾气暴躁,因此,往往会因微小的刺激而发生危险的举动和破坏行为,常与同学争吵或打架,或者无故在教室中乱喊乱叫等。

对有上述表现的孩子,家长应该引起注意,请教专家加以诊断和治疗。对已患有多动症的孩子,父母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去帮助孩子:

1.药物治疗

只有当多动症较为严重地影响孩子的学习,干扰家庭及学校秩序时,才需要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必须遵医嘱。常用的药物有哌醋甲酯和匹莫林。

2.环境治疗

通过改变父母、教师及社会对患者的态度来改善环境,达到治疗效果。这包括以下几点:

(1)明确疾病性质,正确加以对待。父母应认识到多动症是一种疾病,应设法了解病因,积极寻求治疗,而不应采取粗暴、歧视、冷淡、责骂、惩罚等措施,这样做不仅会加重病症,而且会加重患儿的自卑、忧虑、孤僻或反抗心理。

(2)逐步矫正多动行为。应逐步减少孩子的多动行为,而不应订立过高的目标,马上要求他们变成安静的乖孩子。过分的要求只会导致彼此间的关系紧张。

(3)让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社会活动,使他们能有机会渲泄过剩的精力。

(4)鼓励孩子的安静行为,用口头表扬、鼓励等强化方法逐步培养他们养成能静坐、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和做事的习惯。

(5)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应该让他们从小养成按时作息、起居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并从有规律的生活中培养他们形成一心不二用的好习惯,例如,吃饭时不看电视等。不迁就孩子的某些兴趣,例如,不能无限制地让他们长时间看电视或电影等。

(6)消除家庭中导致多动症的不良刺激或精神紧张因素,协调家庭关系,缓和家庭气氛,防止因家庭因素使孩子心神不宁、焦虑紧张和兴奋。

(7)规矩简单、明确。对这类孩子进行要求的要点,是防止他们的鲁莽行为损伤自己或危害别人,因此,所订的规矩能达到这种目标就行,不宜制定过多的清规戒律。

(8)恰当对待。父母既不能歧视、责骂或殴打他们,也不能以“病”为借口而过分迁就,使他们更加任性和好斗;既要耐心教育,又要严格要求。父母要主动与学校老师保持经常的联系,相互反馈信息,共同促进患儿的好转。

3.心理治疗

父母要请有关专家对孩子进行心理治疗和行为治疗。

如何帮助孩子学会交际


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来说,当他们刚刚走出家庭,试着与家庭之外的同龄小朋友或者成人交往时,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恐惧心理,而在克服这种恐惧心理,学会正常地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孩子的父母往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有一些父母在带着孩子见到自己的朋友时,如果孩子没有主动打招呼或在自己的要求下打招呼,他们就会当着朋友的面指责孩子不听话,或者自嘲地说:“我孩子太内向,见到陌生人不敢开口”。

事实上,孩子在3~5岁左右的时候,他们内心的自尊心就已经萌芽了,如果父母总在外人面前指责、抱怨孩子或者说孩子“太内向”,一方面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另一方面还会使孩子的性格过早地定型。例如,如果孩子总听到父母认为自己“很内向”的评价,他就会逐渐认同父母对自己的这种评价,并以此作为自己见到他人不打招呼的理由,长此以往,孩子的性格可能会越来越内向,人际交往能力也会变得越来越差。相反,如果父母多鼓励、肯定孩子,帮助孩子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孩子才能有信心与他人接触。

一般来讲,由于内心恐惧感的存在,在3~5岁年龄左右的孩子大多都不愿意主动与他人接触,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加需要父母的引导和鼓励,以此来获得足够的信心。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将人际关系的基本技能教给孩子,帮助孩子学会人际交往呢?

第一,切记不要代替孩子去交际。当孩子进入幼儿园或者小学以后,父母最担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孩子会不会被别人欺负或者去欺负别人,是否能够交到朋友......然而有一些父母,当孩子在交际方面的状况不尽如人意时,就会帮助孩子去交际。例如,父母买了好吃的送给孩子的同学,让他们和自己的孩子做朋友;当孩子与同学出现矛盾和摩擦时,亲自出面去帮孩子摆平......这种方式在短期内可能会让孩子拥有朋友、不受欺负,但是一旦面对新的环境,孩子还是不明白如何与他人交往。事实上,面对这种情况,父母们不能采取“越俎代庖”的办法,而应针对问题,告诉孩子应当怎么做,不要代替孩子去做,让他们通过自己一点点的尝试和摸索,逐渐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第二,向孩子传达与他人分享的思想。在成年人的世界里,我们总是愿意和为人慷慨大方的人做朋友,在孩子们的世界也是一样。因此,努力让孩子变得大方,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东西,才能使孩子交到更多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们也要给孩子创造分享的实践机会,例如,当家里只有一个水果时,父母们可以让孩子来分配这个水果给谁吃,并借此机会向孩子传递分享的理念,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可以不必强迫分享。

第三,“察言观色”等交际知识不需刻意地向孩子教授。例如,父母们经常这样对孩子说:“当别人主动热情地跟你聊天或者送你小礼物时,说明这个人非常愿意和你做朋友;当别人在为某些事心烦,或者表现出不高兴的神情时,尽量不要与他开玩笑,这会使他们越来越烦”;有的家长在带孩子去别人家做客之前就告诉孩子“在别人家不能大声讲话,不能随便翻别人家的东西,进每个房间都要得到主人的同意”等等。想通过这些语言让孩子逐渐掌握交际技巧,学会礼貌待人。这些语言听起来没有错误,但当家长通过这种方式教孩子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时,会导致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过于细腻敏感。更好的方式就是言传不如身教,家长自己先做到,就能影响到孩子,在恰当的时间跟孩子不断确认好的交际方式,经常夸奖孩子某个做得好的方法,以此柔和的教育方式,向孩子脑中输入正面交际信息。

人际交往是儿童的一种基本能力和需求,而3~5岁正是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父母有意识地传递给孩子一些交际的技巧,及时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给孩子以信心,他们很快就能拥有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拥有自己的好朋友。当然,家长也要尊重孩子的个人天性,对于偏内向型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接纳,不要过分强求他们在人际交往中的主动,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节奏健康、快乐、自由地成长。

如何对孩子说不


常有这样的场面发生:人来人往的大商场里,有小孩子赖在玩具柜台前哭闹,一旁的父母在面子大失之下,不免心烦意乱地“赏”孩子一记巴掌;宾客满堂的时候,孩子却倒地撒泼,一屋子人尴尬之余,父母把孩子拖进了小房间,关起了“禁闭”……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的地位如同“众星拱月”一般。父母的纵容和溺爱往往造成了孩子的任性和以自我为中心。面对孩子越来越多的要求和日渐叛逆的性格,父母到了拿出威信来拒绝孩子的时候了。

不同年龄的孩子 不同的拒绝招式

面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当然也有不同的拒绝招式。

0~2:直截了当

这个年龄段的宝宝语言功能还不完善,如果父母对他讲比较复杂的道理的话,孩子可能会听不明白。

所以对这个阶段的孩子应采取的拒绝方式是直截了当的体验式。如直接对孩子说“不可以”或是对他摇头。当孩子有危险举动,例如去拿打火机玩的时候,父母就要马上制止,甚至可以给宝宝一点小苦头吃,如取消孩子下午的甜点心等。

2~4:冷处理

2~4岁的孩子正处于人生第一个“反抗期”。这个时期,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样听话,经常和大人“闹独立”,叛逆性十足。对这个时期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父母要采用适当方式加以引导,尽量避免采用强硬的处理手段。

“冷处理”是对付这阶段孩子不错的办法。当孩子大吵大闹的时候,你可以不去理睬他,等事后双方都冷静下来了,再同他讲道理。如果孩子是在公众场合撒泼的话,父母可以先把孩子拖回去,再进行冷处理。这样做对孩子的自尊心起到了保护作用。

4~6:讲道理

这个时期的孩子在心理特征上处于一个过渡期,正从“自我中心”发展到认识周围的环境事物。同时,孩子在语言上的智能也有了相当的提高。

父母这时就可以采取“讲道理”的方式来同孩子沟通了。坦白而简单地向孩子说明为什么不能这么做,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来帮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注意别对孩子说谎或说得模棱两可。

“冷处理”的方式也同样适用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冷处理之后再晓之以理,最后别忘了给孩子一个爱的表达来抚慰他。

不同气质的孩子 不同的拒绝招式

孩子有不同的性格脾气,爸爸妈妈也可以针对自己孩子独特的气质,摸索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拒绝方式。大致有以下的方法。

容易兴奋的宝宝──强制休息片刻法

对过于兴奋、听不进劝的孩子,可以把孩子带到另一个场所,让他脱离使他兴奋的环境,两眼冷静地看着他,强制他休息片刻。

有好奇心的宝宝──转移注意力法

小孩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要善于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它新奇、有趣的地方。这样,孩子很快会忘记刚才的要求和不愉快。

胆小而又依赖的宝宝──轻柔的暗示法

如果孩子不愿意睡觉,缠着妈妈,你不妨问他:“妈妈明天还要上班,你觉得妈妈累不累?”“你该怎么做呢?”

好胜心强的宝宝──激将法

充分利用孩子的好胜心理,让拒绝变成鼓励。如:孩子不愿打针,父母可以说:“奥特曼连怪兽都不怕,一定也不怕打针。小明呢?”

父母的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树立规矩的过程。只有言行一致的父母才能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起威信来。

父母对孩子的拒绝一定要前后一致。不能因为今天心情好,便纵容孩子一些;明天心情不好,便对孩子严格一些。这样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安全感。拒绝不是因为金钱缺乏、心情不好而采取的行动,它是一个让孩子对周围环境、对行为规则进行认识的教育机会。

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树立行为规则,一开始需要父母和外界的不断点拨、刺激;时间长了,在父母的拒绝过程中,孩子便能学会自我控制,提升内省智能,从被动接受外界的教育内化为自律、自觉地自我克制。如:父母一开始便明确规定孩子睡觉前不能吃糖,并一直贯彻执行,孩子自然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说“不”之前,请先自我反省

当你急急忙忙拒绝孩子的要求、对孩子说“不”的时候,也请省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

有没有以身作则

例如,带着孩子出去用餐,父母自己高声谈笑,却要求孩子安安静静地坐好,不要到处乱跑。试想,孩子会听你的吗?

所订的标准是否合理

例如,当孩子提出是否可以不练钢琴时,请先想一下你对孩子的要求是否已经超出他的承受范围了。

有没有尊重孩子

父母的尊重对孩子来说很重要,所以尽量不要当着许多人的面拒绝孩子。

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胆小?


(1)生活范围小。有的孩子从出生只在很小的范围内活动,不常与外界接触,使孩子认生。 (2)教育方法不得当。如当孩子不听话时,成年人就恐吓孩子,使孩子产生恐惧感,失去安全感,从而胆小。

(3)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限制过多,如孩子摸摸茶杯,大人就嚷:“别动,看,摔了!”;孩子摸摸扫帚,大人就说:“扎着你,多脏,快放下”等等,造成孩子不敢从尝试与实践中获得知识,取得经验,从而胆小。

胆小的孩子,一般勇敢精神不足,创造性也差。因此,应培养教育小儿不该做的事不做,应该做的事就要勇于尝试,不要伤害孩子的探索精神。解决孩子胆小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随着年龄的增长,扩大孩子的眼界,使之多接触生人,多认识世界。

(2)让孩子多和小朋友交往,还可以和稍大一些的小朋友玩,以获得更多的知识。

(3)鼓励小儿的探索与尝试精神。不要一个劲儿地发布禁令,这也不行,那也不许。

(4)在生活中不要恐吓孩子。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友谊?


孩子之间的友谊是在共同活动和交往中逐步建立和深化的,家长可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孩子培养友谊。

1.创设交友环境,使孩子在与伙伴在交往中产生友谊。

多数孩子是很乐意与同龄伙伴相处的,家长应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带领孩子到亲友、邻居、同事家去做客,让孩子与同龄的伙伴一起游戏。也可以请小伙伴到自己家里做客,家长可在家里提供游戏场所,购置一些图书、玩具,组织好们们一起游戏和活动。如果有条件,应让孩子尽早入幼儿园,结识更多的同伴。孩子有了朋友,一起游戏,共同欢乐,互相依恋,密切了关系,也就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2.规范孩子的行为,使伙伴喜欢与其交往、友好相处、保持友谊。

孩子往往大都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在与同伴交往中常常会“碰壁”。如到邻居家玩,说话不懂礼貌,不听邻居家大人的话,还乱翻抽屉,引起伙伴反感,不愿与其交往。边就需要规范孩子的行为,督促他们改正坏毛病,告诉孩子在交友中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并加以训练和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这样,他才会受到伙伴的欢迎。

3.引导教育孩子珍惜、发展友谊。

孩子们在一起斗嘴吵架是难免的,即使是好朋友也不例外。当孩子间发生了争吵,成人要保持冷静的态度,不要为此而杜绝孩子间往来,要采取劝解的办法加以疏导,切不可袒护一方;要帮助孩子多从自身寻找原因,如果是自己孩子错了,要让孩子主动去赔礼道歉,鼓励孩子与伙伴和好;还要教育孩子多关心帮助伙伴,当孩子的伙伴生病时,提醒孩子主动去关心探望。要让孩子将自己心爱的东西与同伴分享。教育孩子尊重、体谅伙伴,交往中要不怕吃亏不要处处占上风;还可鼓励孩子进行一些有意义的互赠礼品活动,如画一幅美丽的画,自制一个小玩具送给好朋友,从而不断发展孩子之间的友谊。

4.关注孩子之间的友谊,并鼓励孩子的好朋友来家中做客。

家长要诚恳地欢迎小客人,平时要多询问孩子:“你今天与好朋友怎么玩的?”发现孩子某一点进步时,要及时地鼓励和表扬。如孩子将好吃的食品与朋友一起分享,将图书送给同伴看,就说:“这样关心小朋友,你真是个好孩子!”父母的关注以及表扬和鼓励,会大大激发孩子与同伴长期友好相处的愿望,促使孩子珍惜和巩固友谊。

如何帮助孩子爱上学习?


许多事实证明了,小时候培养的兴趣往往为一生的事业奠定了基础。有些做父母的对孩子寄托了很大的希望,但他们往往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去“规定”孩子的兴趣,而不是尊重孩子自身学习兴趣的发展规律培养孩子,这样往往会延误孩子的发展。如果能够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喜好,结果就会大不相同。

把书桌变成孩子感兴趣的地方

孩子学习做功课需要有一个好的环境,一张自己的书桌是必不可少的。把书桌变成孩子感兴趣的地方,就会使孩子对经常在书桌上进行的学习活动感兴趣。书桌要整洁,抽屉里要备有做各门功课所需的工具,这样当他需要时,立刻就能找到,不会因为缺少某件工具而中断作业,心生烦躁。书桌美观舒适,孩子一有时间就会坐到这里开始他的学习活动。有的家长经常向老师反映到孩子在家做作业速度慢,经常做作业做到十一、二点,不知如何是好?当老师问及孩子在家怎样做作业的时候,有的讲孩子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电视,有的一边玩一边做作业,还有的一边做作业一边听大人讲话等等。这些原因都是造成孩子作业速度慢的因素。由于外界干扰大,孩子的精神难以集中。有大人在他身边讲话,就不能够好好地集中精神做作业,速度就会慢。无论什么原因,家长都必须消除可能影响孩子完成作业的干扰原因,给孩子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去学习。

鼓励孩子获得成功,提高子女的成就感

成功是使孩子感到满足,并愿意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孩子一旦获得成功,就感到满足,并愿意继续学下去。因此,家长应该鼓励、引导孩子,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每个孩子的智力、接受能力有所不同,家长应该全面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为他们去制定一些容易达到的小目标,这样可以使孩子觉得能够做到,他就有信心,有动力去做,就会获得成功。当他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时就会有兴趣、有信心去实现下一个目标。随着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孩子就不断取得进步。孩子树立目标,建立方向,是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的。家长要耐心引导,具体帮助,使孩子体验到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乐趣。比如,低年级的孩子学会拼音和常用汉字后,可让他们给外地的亲戚写封短信,并请求远方的亲人抽空给孩子回信,让他们尝到学习的实际效用,这样能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让孩子创造问题,增强其求知欲

孩子是学习的当事人,被迫学习,被迫考试,学习处于被动状态,时间久了,孩子对学习生厌是可以理解的。家长指导孩子学习时,可以换一种方法,不是经常让孩子去解答问题,而是采取让孩子尝试创造问题的学习方法。这不仅会改变孩子的学习态度,而且会激发讨厌学习孩子的学习兴趣。

试着让孩子创造问题,孩子会考虑什么地方是要点,父母也可以在指导孩子学习时以此为中心。另外,孩子一般会对自己理解非常充分或自觉得意的地方提出问题,这对父母来说,就很容易掌握孩子在哪些方面比较擅长,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如果坚持这种学习方法,孩子就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准确地抓住学习的要求和问题所在。此外,这还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满足孩子的自尊心,学习自然会好。

家园共育《如何帮助不上进的孩子找回内在动力?》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如何帮孩子找回注意力 如何帮孩子找回注意力 在家长眼里,孩子的这些行为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 3岁的丁丁刚上幼儿园,老师反映他经常上课“神游”。老师讲故事时,丁丁看上去是在听,但眼神是涣散的,问他老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他说...
    2022-01-16 阅读全文
  • 教您如何帮孩子找回自信 信心是人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能有效地面对各种挑战,并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体力,或是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石性的支持作用。一个缺乏自信心的...
    2021-10-09 阅读全文
  • 如何帮助拖拉的孩子 说到懒散,就会让我们联想到做事拖拉,做事没有效率,那自然就是看不到好的结果。其实,生活中也不泛有太多形为“懒散”的朋友,往往这类朋友融入社会后,很难与身边的朋友达成共识,更别说在工作中崭露头角了。 懒...
    2021-05-17 阅读全文
  • 如何帮助患有多动症的孩子 多动症是一种以注意集中困难、行为冲动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病综合症。这种病的发病年龄多在2~18岁,男孩比女孩多。 患有多动症的儿童的表现会随着年龄、所年环境和周围人的态度的不同而有差别,一般表现...
    2022-04-11 阅读全文
  • 如何帮助孩子学会交际 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来说,当他们刚刚走出家庭,试着与家庭之外的同龄小朋友或者成人交往时,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恐惧心理,而在克服这种恐惧心理,学会正常地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孩子的父母往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
    2021-03-22 阅读全文

如何帮孩子找回注意力 在家长眼里,孩子的这些行为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 3岁的丁丁刚上幼儿园,老师反映他经常上课“神游”。老师讲故事时,丁丁看上去是在听,但眼神是涣散的,问他老师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他说...

2022-01-16 阅读全文

信心是人们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能有效地面对各种挑战,并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体力,或是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石性的支持作用。一个缺乏自信心的...

2021-10-09 阅读全文

说到懒散,就会让我们联想到做事拖拉,做事没有效率,那自然就是看不到好的结果。其实,生活中也不泛有太多形为“懒散”的朋友,往往这类朋友融入社会后,很难与身边的朋友达成共识,更别说在工作中崭露头角了。 懒...

2021-05-17 阅读全文

多动症是一种以注意集中困难、行为冲动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病综合症。这种病的发病年龄多在2~18岁,男孩比女孩多。 患有多动症的儿童的表现会随着年龄、所年环境和周围人的态度的不同而有差别,一般表现...

2022-04-11 阅读全文

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来说,当他们刚刚走出家庭,试着与家庭之外的同龄小朋友或者成人交往时,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恐惧心理,而在克服这种恐惧心理,学会正常地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孩子的父母往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

2021-03-2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