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亲子关系中自我身份错误定位的情况

发布时间:2021-07-27

幼儿园的自我总结报告。

幼儿园,是孩子快乐的家园;家庭则是孩子理想的起点。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亲子关系中自我身份错误定位的情况》,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意识特别强,只要和孩子在一起时,总会自以为是地把自己视为孩子的老师,不停地指指点点,而忽视良好亲子关系的构建,于是父母在越位当老师的同时,失位于父母的角色。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父母通常会出现以下两种自我身份错误定位的情况:

1、越位

即父母对自己不该负的责任进行越界干涉

诸如孩子不吃饭时,我们总是追着喂;孩子不写作业时,我们总是在一旁陪着写;孩子间发生点小纠纷,我们就急着出面找对方去算账,等等。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本质上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不相信身体是孩子自己的,吃饭是本能;不相信求知是每个灵魂固有的能力,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这种越位,往往源自父母搞错了逻辑,颠倒了因果,把孩子的现状和表现作为教育的起点,只想着采取各种办法去“对付”、“管教”孩子。

但是要知道,孩子的现状和表现往往是父母教养方式导致的结果。因为我们总是追着喂,所以孩子可以不准时吃饭。因为我们总是陪着孩子写作业,所以孩子可以不单独完成。因为我们总是出面替孩子解决问题,所以阻碍了孩子能力的建立和社会性的发展。最终的结果是导致孩子认为:饭是吃给妈妈看的,作业是给妈妈做的,朋友是给妈妈交的,孩子自己永远不会分清自己的界限,负起自己的责任。

小结:父母负起自己的责任不越位,承担自己的义务,守住自己的界限,捍卫自己的权利,是构建良好亲子关系和教养孩子的前提。

2、失位

即父母自己该履行的教育责任没有履行

常常听到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抱怨自己的父母帮忙带孩子带出了各种问题,然而我们是否反省过,教养自己的孩子,就是自己的责任、义务和权利。我们有什么资格去要求老人,一定要按照我们的观念和方式去带我们的孩子?老人有老人的性情、观念和生活方式,本身老人愿意帮忙带孩子,我们就该心怀感激了,怎么还能抱怨他们或要求他们改变?

其实,隔代教育是个伪问题,本质是年青的一代有了孩子后,内心还没有长大,没有负起自己的责任,守住自己的界限,捍卫自己的权利。是我们的失位在先,才导致了老人的越位。

再比如,常有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总是不停地吃糖,或不停地看动画片。然而,想不想吃糖或看动画片是孩子的事,允不允许,给不给孩子吃糖、看动画片就是父母的事了。

我们做父母的没守住自己的界限,给孩子创造了犯错的环境和机会,却去怪两三岁的孩子缺乏自律,公平吗?这就相当于你把一只羊扔到狼群里,又告诉这些狼,你们不能吃羊,谁吃谁不是好狼。难道不是我们给孩子创造了可以随手触及糖的环境吗?难道不是我们习惯了把孩子托管给电视、电脑,而很少亲子陪伴、交流,导致孩子痴迷于动画片或电子游戏的吗?抱怨孩子缺乏自律前,我们先负起自己的责任,而不能失位于父母这一职责。

小结:父母对自己的身份角色有清晰的定位,该履行的责任不失位,不该自己负的责任不越界干涉,是进行有效家庭教育的保障。

越位或失位,通常都不是孤立的

往往一种越位行为的背后,都有一种失位,而一种失位行为的背后,都有一种越位。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意识特别强,只要和孩子在一起时,总会自以为是地把自己视为孩子的老师,不停地指指点点,而忽视良好亲子关系的构建,于是父母在越位当老师的同时,失位于父母的角色。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在问候中培养亲子关系


从最简单的事做起

“早上好!”

“早上好。”

在一日之初能听到这样的问候,无论是谁都会心情愉悦。尽量高兴地、大声地和家人互问“早上好”吧。父母问候孩子,孩子问候父母,谁先问都没关系,重要的是被问候的一方,必须认真地回答:“早上好!”

当然,最好先由孩子来问候“早上好”,然后父母回答“早上好”。但最初需要家长先用愉快的声音问候孩子“早上好”,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养成问候的习惯。

如果,一方问候“早上好”,而另一方没有任何回应的话,谁都会非常失望、心情郁闷。因为问候表示对另一方的认可、尊重,表明想和对方建立友好关系,如果问候被无视任谁都会非常伤心。因此请一定养成愉快地回答问候的习惯。

问候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内部。出门散步、扔垃圾、上班、上学的时候,碰到了熟悉的邻居或者同一公司、同一学校的人,都应该主动问候“早上好”。家长以身作则问候他人的姿态,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榜样。

过了早上10点之后,“早上好”就换成了“你好”。日常生活中需要根据时段的不同将问候语分为“你好”、“晚上好”等。

我曾经听说有的孩子不知道“你好”与“晚上好”是什么意思,而家长也难以解答。其实“你好”与“晚上好”的语源分别是“今天你好吗”和“今晚打扰了”。如今分别用两个省略的形式表达问候的意思,单就词汇本身并无其他含义。

问候,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表达了想和对方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

另外,像“我走了”、“您走好”、“我回来了”、“您回来了”等等在出门和回家时候的问候也非常重要。有不少家庭当家人外出的时候,都会在大门口送行,但如果大家工作都很忙不能亲自送别,至少要互相大声问候一声。

出入家门时的问候,蕴涵着“请小心出行”、“请安全回来”的关切,是家人之间表达感情的一个重要机会。回家后,说一声“我回来了”,也能确认是否有人在家;有事回家晚了,若看到爱人为此不高兴,就可以压低声音怯怯地说“我回来了”,这样,通过声音就能向对方传递出你略带歉意的心情。让我们高高兴兴地送迎家人吧。否则,早晨因为吵架而没有问候你的家人,他们又万一突然遇到什么意外情况或事故的话,你一定会后悔的。

家人之间如果能养成这种相互问候的习惯,就能自然而然地问候邻居,问候熟人,问候门卫了。

有些女性认为有了孩子就无法继续过自由的生活,工作和生活无法兼顾,所以选择了不要孩子。

的确,因为孩子,自己的行动自由会受限,花销会增加,各种各样的负担也会随之而来。但是,拥有孩子、养育孩子的喜悦是无可替代的,所以我认为主动放弃拥有如此美妙经历的机会实在可惜。当然,会有一些特殊原因使得有些女性选择不要孩子,我们不能强迫所有人都一样,但是真心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生养孩子,并从中获得无限乐趣。其实,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成长的过程。

孩子促进父母的成长

有些女性觉得现在太忙了,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希望等各方面条件都成熟后再当妈妈。我想说的是,所有条件都完全具备的时刻根本不会到来。不必等待条件完全成熟的那一刻,先迈出第一步,路总会有的。孩子会在你的悉心照料下不知不觉地长大,你也会发现蕴藏在自己身体里惊人的能量。而且,“车到山前必有路”,在你辛苦育儿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延续人类生命的纽带,就是这样靠无数忘我的父母代代传承至今的。

在自然界中,动物,不,甚至是植物,都希望繁衍更多的子孙后代,都想借此让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父母充满慈爱地养育子孙后代也许出于一种本能。换个角度来看,那些不能很好地繁衍和养育后代的种群最终都无法逃脱灭绝的命运。

但并不是说,只要父母爱护自己的孩子,把他养育成人就可以了。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度溺爱和娇惯是毫无益处的。日本现在不仅面临“少子化”②,即下一代人口减少的问题,下一代人的素质退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孩子软弱、以自我为中心的品格无论对本人还是对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我自己作为家长,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我认为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社会上出现更多品格高尚的人,就必须首先由家长在家庭中开展品格教育。父母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会不断体现、渗透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

父母希望孩子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

家长对孩子有各种各样殷切的期望,不过,最多的可能还是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人,希望孩子在结婚后能拥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希望孩子将来也有自己的孩子,体验幸福的生活。

此外,在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的日本,父母该如何与成人后的孩子相处,孩子该如何同衰老多病、需要特别看护的父母相处,已经成为当代的新课题。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亲子关系,以及在亲子关系中必不可少的一些东西吧!

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特点


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特点

亲子关系可以说就是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亲子之爱的情感与信任为纽带组成的生活共同体,亲子关系是人类中最具有情感色彩的,它的特点是任何情感都不可能代替的,是任何一种爱都无法比拟的。

1.亲子间的血缘性与权威性

子女与父母具有血缘联系,家长肩负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担,对子女就有了深沉的爱和期望,成为教育子女的天然教师。另外,家长对孩子来说,既是教养者、管理者,又是监护人,所以具有自然的权力性影响力。但家长不能认为“我是爸爸、妈妈,你就得听从我”,这样会抑制幼儿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孩子的发展受到影响。作为家长,要充分发挥、合理使用好自然具备的血缘因素的权威性,让孩子健康成长。

2.教育中的长期性与渗透性

孩子与家庭的联系是终生的,孩子一生中可以有许多位教师,然而亲生的爸爸、妈妈是终生的,不能更换的,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深远的,具有长期性。另外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密切结合,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论家长是否意识到对孩子的教育,这种教育影响是实实在在存在着,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是教材,作为家长,要有高度的教育意识,随时随地,自觉地发现教材,捕捉时机,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

3.情感的无私性与亲切性

父母对子女的爱发自天性,是奉献,是给予,这种爱是不索取任何回报的,所以它是无私的崇高的。子女依恋父母,这是人之常情。从孩子出生起,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人的逗弄,使他们感受到父爱母爱,并在美好的感受中引起快乐的情感体验,所以作为父母,要接近孩子,化时间与孩子聊聊,进行感情投资,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了解和关心。同时父母要学会以倾听,并作出积极反应,使孩子觉得自已受到了父母的重视,并感受到父母爱心的支持,这种情感的交流,就会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亲切感,从而进一步提高亲子关系。亲密的亲子关系及其友好交往,是父母和子女共同的心理需要,也是家庭有效发挥教育职能的重要前提。

亲子关系: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天使爸语

亲子关系,比教育重要一万倍。我们大家都听过“性格决定命运”,那什么决定性格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我们童年遭遇的亲子关系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一整套内在的关系模式形成了我们的性格,决定我们的命运。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们对自己的觉察体验有多深,就会有多谦卑。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

亲子关系就是看见孩子,看见自己

佛教有一个词叫“轮回”,我们不说前世今生的轮回,今生本身就是一个轮回。童年的关系模式,与我们今天的事业,婚恋,亲子关系,有着丝丝入扣的对应,就像一个又一个轮回。这么说好像人生是决定论,实际上亲子关系决定的是我们人生的起点,就是佛教说的业力。当我们有愿力去自我认识的时候,无论你过去的业力起点在哪里,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可以自我认识,而自我认识决定了我们人生的终点。

什么是真爱?马丁布伯《我与你》是这样描述的:

当我在关系中放下了所有的期待和设想,不再将你视为我的目标或实现目标的对象,我就可能在某一瞬间与全然的“你”相遇,这就是上帝。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我们对自己的觉察体验有多深,就会有多谦卑。看见孩子的前提,是看见自己。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如果你把全部的认知教给孩子,孩子最好也不会超过你了。

控制等于扼杀精神生命

多少人听过这句话“你不让我管是吧,那好,我以后再也不管你了”,我多希望这句话成为真的,可是每次妈妈还要管我。如果你的孩子把家里搞得乱,可以给孩子划一个空间,他的空间想怎么弄就怎么弄,久而久之,他的空间就会好多了。

你如果经常管孩子吃饭,他学习到吃饭=痛苦;你如果经常管他学习,他觉得学习=痛苦。我控制你,你的意志就不存在了,存在的就只有我的意志。若你经常向孩子控诉配偶,你的配偶就不会变好,而孩子会学习到婚恋=痛苦,你的控制欲伸向哪里,孩子一生就会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痛苦。

有很多小时候被冷漠的孩子就说,“我多希望我的爸爸妈妈管管我啊,我希望爸爸妈妈能够陪陪我”。我们若没有体验过无条件的唉,会误以为关系只有控制和冷漠两种。我和你要么是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要么就是没有关系,这样就没有真正体验过你存在,我也存在。

任何控制都会遭遇反弹,不管是多么正确的控制。爱不需要多复杂,真的是我看见真实的你了,这就是爱。

我们说那坏习惯怎么办,还是什么都不做,你只能全然地去接纳它。

要知道,孩子的每一个顽固坏习惯的背后,都是ta由于匮乏爱而在痛苦呐喊。如果你的孩子存在一些坏习惯,你可以告诉他“宝贝,你不管怎么样,都是我的孩子,我知道你的生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我没有能力理解,但是我可以陪伴和看见。

规则从何而来

很多家长问我,要不要给孩子定规矩。

那我们需要看一下,真正的规则是怎么来的?比如今天来听讲座的人,有的人来晚了,他即使想坐到前面来,也不会跟坐在前面的人说,“你起来,让我坐”。为什么大部分人不会这样做,因为这么做了你心里不高兴,我心里也不高兴。规则就是这么形成的,因为我能够感受到你的感受,我们都是人,我们都有同样的感受。

规则的意义就是维护双方的感受。规则只有在涉及两个人的感受的时候,它才有意义。有的妈妈问我,他的孩子都会刷牙了,还要她帮忙一起刷,这样会不会养成孩子不独立刷牙的坏习惯。我问她和孩子一起刷牙的过程中,你们的感受是什么,她说都很开心啊,我说这有什么问题吗?

孩子如果学到遵守规矩等于难受,那他以后怎么自觉遵守这个规则呢?如果这个规则让孩子很开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结果。规则就是这样产生的,两个人的感受都被照顾到,这个时候的规则就等于舒服,当没有人监管的时候,他还是会愿意遵守规则的。

我们说成功的人都特别地灵活,就是他们的规则是从感受中学习过来的,而不是从结论中学来的。真正的好习惯一定是他不受打扰的时候,内心自然生发出来的状态。有没有世俗认为的好习惯不重要,好的感受很重要,好的习惯一定是在好的感受的基础上才会保持下来,同时这种保持又不会变成一种僵化。

每一个乖孩子都很可怕,他们一生都在按父母的规矩做事,他们自认为是乖孩子,别人一定要爱他。当他们遇到巨大挫折,再乖也没人爱,乖的逻辑被冲击到崩塌,会发生很可怕的事情。

每个灵魂降生到世界上,都有一个使命,这个使命不需要任何督促,只需要爱和自由,他自然就会体验。当我学得越多,我反而越谦卑,所以我相信只要有爱和自由,所有人都会越来越好。父母不是老师,父母就是看见孩子的那个人。如果没有能力看见也没关系,至少不要打扰他。

孩子所有问题都是我们自己的投射和焦虑,所以真正的爱就是“I see you”,我看到了真实的你,而不是出于焦虑,出于潜在的恐惧看到的我想象投射的你。

爸爸在亲子关系中的重要性


case1:好友S的哥哥与孩子

S的哥哥在孩子小时候夫妻感情破裂,办理了离婚手续。家庭关系中,和则幸福美满,分则最受伤害的是孩子。本应该在妈妈的关爱,爸爸的陪伴中茁壮成长的孩子,被留给了爷爷奶奶照看。爸爸远赴境外工作挣钱。

今年孩子要高考了,人生大事,爸爸特意赶回来想多陪陪。这时,孩子被确诊中度抑郁。作为一名母亲,我听到【中度抑郁】感觉甚是严重,好友S也在劝说哥哥多陪伴,好好安排后面的生活。我们都在考虑孩子如何康复?怎么样让她可以更顺利的度过这个难关。而爸爸却思索……我要回去继续工作。

case2:好友J的老公

好友J和老公都不是本地人,靠着自己的努力在这边安家置业,还有了爱的结晶。J的爸爸妈妈为了照顾女儿,也搬来与他们同住,儿孙满堂,高堂在旁,这是幸福的一个家庭。

J为了孩子,从备孕开始就辞去了工作,有了娃更是彻夜不眠,悉心照顾。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在了老公的身上。养娃、吃饭、房贷、养老……处处都需要钱,就像最近很火的那句话描述的一样:没有什么云淡风轻,因为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本来就忙碌的老公更忙碌了,周末甚至都要去加班。每天回家孩子睡了,每天出门娃还没醒。

case3:好友H的老公

好友H在境外做地产经纪人,工作压力大,收入有浮动。H从孩子满月后全职自己一个人带,很难想像这是怎樣的辛苦和劳累。看过张娜拉演绎的全职妈妈这个角色,感觉H全都中标。男人在外面忙碌,回到家就想放松,就会拖延,就感觉劳累。玩手机,打游戏,哄娃能把自己哄睡,娃滚下床也很常见。

case4:本文的产生根源-我老公

从我们相识相知相恋,我对老公都没有太多要求,尤其在工作上。我自认是一个比较黏人的麻烦,所以只求这个人可以随传随到,随时陪我即可。恋爱时我们可以打电话通宵不断,我们可以找借口随时见面,我们一直幸福甜蜜的生活着。虽然婚后有时候我会觉得如果他挣点钱更好,但是想起他无法在我视线中了又觉得心里空落落。

尤其是有了孩子,钱我需要,然而对比父亲在孩子成长中所起的作用,我更看重他的陪伴。工作就一直搁置下去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老公的脾气越来越大了,以前我认为……我的男人,脾气大了我可以管,现实情况却是我管不住了。好尴尬,是不是?!

今天晚上,孩子的哭闹加上我的抱怨(我推测)让他狂躁了,他生气的举起了枕头,那眼神和情绪,我无法忘记。当时,他应该是想拍孩子后来忍住了。然后他大声的吼了一句:你d哭什么哭?!孩子听后不哭了,而我又针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二次的争吵。在我心中,无数的草泥马飘过,包括我现在回忆记录打字的时候……

有了娃,我才更多的去思索父亲在亲子关系中的作用。很多人说,男人进入角色慢,他们从丈夫-父亲的转变甚至需要2-3年。2-3年,我的天呢!!!

孩子出生,他们烦躁女人的产后抑郁+孩子的哭闹;

孩子一岁,他们烦躁女人的絮絮叨叨+孩子的胡闹;

到了那terrible2+horrible3,妈妈都快崩溃的阶段,他们才刚刚入门。刚有点感觉就面临这大阵势,扛得住么?!

亲爱的爸爸们,请你们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脑子里的方案,推掉外面的应酬,烦人的客户,看看身边的孩儿她妈,更看看你自己的娃。

作为妈妈之一,我想对你们说:

1、孩子的成长不可逆,错过了无法回到过去。珍惜每一个和她/他相处的美好时光吧,孩子在我们怀里就2-3年。

2、钱是挣不够的,身体是有极限的。生娃是为了百年后还有你的精血留在世上,替你看沧海桑田的变化;生娃是为了生活更有奔头;生娃是和你爱的她有一个完整的家。生娃也是为了把我们挣的钱留给她/他花。不要总是说钱钱钱,不要找挣钱的借口躲避和娃的亲子时光。身体垮了,如何陪娃成长?好友J说的一句话我很赞同:挣钱回家不是做丈夫做父亲的唯一职责。血缘不断,但是亲情会淡。错过了陪伴,老了以后和孩子会不会相对两无言?

特别对好友S的哥哥说两句:离异的家庭已经让孩子从小丧失了安全感,成长中没有父亲的陪伴,你可知道你辛苦挣钱的时候,孩子是不是被人欺负?孩子是不是有苦无人倾诉?夜深人静的时候,孩子有没有独自一个人泪流?不要打着“我为了孩子“这情感的大旗感动自己。你们父子的情感纽带本就薄弱,不要真到了出事的时候追悔莫及。钱可以挣,孩子-这个孩子的声明却只有一次。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希望你可以看懂并真正的尽一个做父亲的职责,而不是做一台提款机的功能,只吐钞票冰冷无情。祝福孩子可以早日康复,更祝福你们父子和和睦睦。

3、父亲在孩子人格塑造中有很大的作用。在儿童的人格发展过程中,超我(道德化自我)和自我意识的发展是儿童通过对爸爸的自居作用(自居作用是弗洛伊德人格学说的经典术语)而实现的。自居作用是指儿童往往追随仿效父亲,以期将来也成为像爸爸那样的人,而其中以爸爸的作用为突出。男孩在自居作用过程中通过克服亲母反父(恋母情结),女孩通过克服亲父反母(恋父情结)而度过人格成长的危机。

我的理解用大白话说就是:女孩子从爸爸身上体会到安全感,爱,温柔;男孩子从爸爸身上学会担当、坚毅、正直。

4、科学研究,爸爸的陪伴对于孩子的创造力、逻辑能力、冒险精神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你们的敏锐,直接,理性会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成长中,在面对困难时更自信更冷静。

5、孩儿妈是很絮叨,孩子是很调皮捣蛋,恳请你对他们多点包容,多点耐心,多点疼爱。勤快、主动的帮孩儿妈做做家务,打打下手,听她们唠叨下家长里短,如果能说两句甜言蜜语更好;到家后,放下手机,关上游戏,静静的陪娃看一本绘本,或者用你的低沉男声给她/他讲一个故事。相信我,表现好的爸爸甚至还会得到一个大大的么么哒。

每个小天使降临到人间,对于家庭来说都是一份莫大的礼物。最为回赠,妈妈付出了自己的青春貌美,S型身材,顶着永久牌黑眼圈默默奉献着自己的爱,对娃,对家,对自身;爸爸则需要付出更多的辛劳去挣钱,挤更可能多的时间去陪伴,给娃传授自己一生的经验,教会他们应对困难的方法与笑对压力的从容气魄。

祝所有的家庭健健康康,和和睦睦,祝所有的爸爸都牢牢记得自己在亲子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中五种不良的亲子关系


六月初,在第19届国际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及相关学科协会国际会议上,来自瑞典、巴西、德国等国的心理学家纷纷将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作为议题。有专家指出,过度溺爱、家庭暴力等不良的亲子关系也给中国很多青少年带来心理隐患。

忽视型:消极冷漠爱自闭

小欣二年级的时候爸爸妈妈离婚了,她跟着爸爸一起生活。小欣的眼里,爸爸每天都忙着工作、应酬、赚钱,几乎没和她说过一句心里话,这让小欣变得孤独敏感。

在此次国际会议上,瑞典的心理学家公布了一项最新研究,研究者通过对239名孩子进行长达1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离婚对孩子可能产生巨大的负面心理影响。在单亲家庭里,很容易出现忽视型亲子关系。这主要表现为家长感情冷漠,与孩子很少沟通,对孩子的成长不闻不问。此外,忽视还可能表现为对孩子体罚、虐待、威胁等。

这种家庭只养不教,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冷漠消极、孤独自闭,人际关系敏感,难以交上朋友。对家庭和社会产生敌对心理,甚至受到不良社会团伙的引诱,成为问题儿童或青少年。

针对这种家庭,首先家长要把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纳入日程,利用吃饭时间、睡前时间和孩子聊聊学校的事,谈谈自己的见闻;其次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特长,尽可能抽时间参加孩子的集体活动;再次,家长要正视自己的心理状态,必要时咨询心理或精神科医生。

溺爱型:任性自私不礼貌

阳阳是家里的“小皇帝”,从生下来起一家人都围着他转。家里人想尽办法让他高兴,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归他一人享用,玩具、衣服要什么买什么。有一次,阳阳看上的电动玩具当时没有买,他便坐在地上又哭又闹,委屈得不得了!

像阳阳这样的孩子在中国并不少见,根据山东省中山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中心的统计,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家庭中,溺爱型家庭占到70%—80%。溺爱型家庭里,家长过度宠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接受,想尽一切办法满足,即使孩子做错了,也要为其争辩。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四个老人,两个父母共爱一个孩子,溺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人形象的称为“四二一”综合征。

但是,这样的孩子习惯高人一等、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任性自私、不懂礼貌、缺乏同情心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关心别人,难以交到朋友,逐渐孤僻离群,遇到不满容易导致攻击报复等反社会行为。

针对溺爱的孩子,家长首先立即停止溺爱,建立正常的家庭规则;其次,家庭里是非对错要分清,不能盲从孩子的行为;再次,教导和鼓励孩子用平等的心态和他人交往。

干涉型:缺乏主见难独立

贝贝从小到大,除了学习,什么事都不用管。吃什么穿什么,和谁玩儿,都是爸爸妈妈说了算。现在,上初三了,父母担心他上网、早恋,每天都接送,出去玩一会儿就打个电话问问。贝贝觉得自己就是个“电动娃娃”,有苦没处说。

干涉型家庭是另一种常见的不良亲子关系,占30%—40%。家长出于一种保护的态度对待孩子,为了使孩子变得更好而细心照顾,尽量给予帮助和嘱咐。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的学习、健康、前途等过分担忧。

但是,由于过分保护,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差,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由于习惯依赖父母,他们做事没有主见,犹豫不决。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沮丧,甚至焦虑不安。此外,这样的孩子到青春期容易出现对抗行为,对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故意反着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对此,第一,在日常生活中要给予孩子信任,让孩子有机会为自己负责。可以让孩子适当吃点苦。第二,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家长要逐渐放手,不断调整亲子关系,制定适合孩子情况的发展目标。第三,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要懂得尊重孩子,让孩子有做决定的机会。

期待型:胆小畏缩少自信

小楠从小就听到妈妈在耳边说“你是妈妈的希望,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名牌大学弥补妈妈的遗憾”、“妈妈一辈子的心愿就寄托在你身上”……现在,一到大考的时候,小楠就特别紧张,担心自己考不好,甚至睡不着觉,眼前老是出现妈妈期待的眼神。

中国父母往往对孩子以支配的方式进行教育,称为期待型亲子关系。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来监督孩子;或者把自己的夙愿、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忽视子女的能力与性格,希望孩子完全遵从父母的要求和标准去做。

用过高的期望要求和监督孩子,孩子容易变得敏感,性格胆小畏缩,缺乏自信,独立性差,做事缺乏主动性,不善与人交往。他们情绪不稳定、易自卑,严重时甚至出现抑郁症状。

针对这样的家庭,第一,家长不要以大人的尺度去衡量孩子,用成人的眼光给孩子制定目标;第二,不要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心愿的法宝,让孩子自己决定人生;第三,不要使用下命令的方法教育,而要用沟通、引导的方法和孩子交流。

矛盾型:逆反焦虑易强迫

乐乐爱爸爸也爱妈妈,但他有时候觉得左右为难。为他报什么培训班,爸爸妈妈已经吵了好几次了。爸爸说考80分去游乐园,妈妈偏说考90分去才游乐园。该听谁的好?

矛盾型的家庭,常表现为对孩子的管教态度缺乏一致性,同一行为有时斥责、禁止,有时却宽恕、勉励。父母管教态度不一致也是矛盾的一种表现,例如父亲严厉,而母亲放纵,父亲斥责子女时,母亲却来阻止。

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中,母亲负担更多的教养孩子的责任,对细节更为关注,对孩子的要求也更严格;父亲则相对宽松。因此,多数孩子抱怨“妈妈很烦,太唠叨”,产生逆反心理。但是,长期的不一致态度,孩子无所适从,做事难以决定,时间长了出现焦虑情绪,甚至强迫症状。

对此,首先,父母双方都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统一教育目标和计划,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保持一致;其次,对孩子的表扬与批评要有一贯性,不能自相矛盾;最后,不要将家庭的纷争、摩擦、矛盾迁移到孩子身上。

亲子关系需要信任


1、相信孩子才能成就孩子

昨天,我和好友各自带着孩子在广场玩。期间,又来了一位妈妈,手里牵着3岁的娃。那孩子见到两个大孩子很是兴奋,极力想融入他们。

不过大孩子对小孩子意兴阑珊。一个说:我们要不要和小不点玩?另一个说:小不点什么也不懂,还是不要了吧?

对话被年轻妈妈听到了。她气急败坏地冲到俩人面前,怒斥。熊孩子吓得连连后退。

被怒火点燃的妈妈,像一枚小钢炮,对准两个小哥哥连发。指责他们用小不点三个字给自家孩子造成了多严重的创伤。“肇事者”吓得不知所措,泪眼汪汪。被母亲护在身后的孩子也受到惊扰,放声大哭。三个妈妈劝的劝,哄的哄,局面顿成一锅粥。

目睹此景,不免为年轻妈妈担忧。孩子的世界原本纯净透明,不掺杂质。“小不点”只是大孩子向小孩子发出的善意的社交符号,并无贬低、羞辱之意,但被焦虑过度的母亲误读,采取了激烈的应对方式。

表面上护子心切,实际上是母亲内心既不相信别人家的孩子可以善意地对待自家孩子,也不相信自家孩子有能力进行同伴间的交往。这种不信任持续存在很可能会造成孩子的怯懦,无法发展良好的社交技能。

我想起近期刚刚上映的电影《重返狼群》。一部讲述人类帮助一只脱离群体的小狼格林如何一步步返回狼群的纪录片。

故事中,收养小狼的李微漪与小狼的关系何尝不是母亲与孩子的关系。

为了帮助小狼重返狼群,她首先让格林与藏獒生活在一起,这段经历对小狼成功重返狼群至关重要。因为久离狼群的格林需要学习如何与野兽共处,如何在危难时刻,展开自救。

李微漪当然明白让养尊处优的格林身陷藏獒窝是一步险棋,但她像母亲相信孩子那样相信格林有能力在獒群里生存下去。

小狼格林果然使出了惊人的智慧。它趁藏獒不注意的时候,选了一个绝佳的位置,偷偷刨土挖坑,直到可以藏进自己的身体。洞口狭小,挤不进獒头。每当藏獒来犯,格林麻利地躲进洞穴,静观其变。

格林的生存能力深深打动我,试想如果不是李微漪懂得放手、给与信任,那么每天只能围绕主人膝头转圈的格林要到哪里学习独立生存、面对险恶的本领,最后也不可能重返狼群,成为真正的自己。

养育孩子不正如此么?我们相信孩子什么,才会激发他什么,最终才能成就他什么。

2、幼年是培育信任的关键期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要经过八个成长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危机需要面对。平稳度过每一个心理危机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特质。

孩子面临的第一个心理冲突便是信任危机。婴幼儿是人一生中最为孤弱的时期,他们完全依赖成人满足需要。如果父母能以慈爱温柔的方式满足其身心需求,孩子便能形成基本的信任感。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足够好的母亲。意思是说在婴幼儿时期,为了培育孩子对世界的信任感,母亲付出何种程度心甘情愿的爱与关注都不为过。

幼年是孩子形成信任感的关键期。而父母的言行对塑造信任感又起到关键作用。

我有两个同事,同处于事业发展期,年幼的孩子常常面对妈妈外出培训的状况。

其中一位妈妈每次外出前都显得非常焦虑,担心家里人照顾不好孩子,担心孩子过度思念母亲,她选择连夜收拾行囊,天不亮就溜出家门,从来不正大光明地和孩子道别。

结果,每次孩子都需要很长时间适应突如其来的变化。她不在时,孩子哭闹不止,不易安抚,她回来后,黏住母亲,深怕又不辞而别。

另一位妈妈则不同。她每次接到出差任务都高高兴兴的,提前两三天开始和似懂非懂的孩子聊天:

过两天,妈妈要出个远门,不过别担心,妈妈不在,还有爸爸和奶奶,他们一样很爱你。每天呢,妈妈可以和你视频。过了三天,妈妈就回来了。回来时,给你带礼物。

每次听妈妈这样说,孩子都很高兴,分别的时候,孩子也很淡定,目送妈妈出门,迎接妈妈回家,从不躲躲闪闪,并没有明显的情绪不适。

孩子接受现实的能力远比成人想象中的强大。反而是父母们遮遮掩掩,患得患失的举止和态度干扰了他们处置不良情绪的能力,也破坏了内在的信任感。

3、父母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道德经》里面说:信不足矣,有不信焉。孩子不信任父母,通常和父母不遵守承诺有关。

今年儿童节,浙江某幼儿园规定,父母可以下午接走孩子过节。某个班有二十几个孩子的父母信誓旦旦地答应接孩子。最后实现承诺的却只有三位父母。剩下二十几个没有被父母接走的孩子翘首期盼。盼着盼着,哭声一片。

原来这么多父母并不重视对孩子的承诺。他们也没有想到,自己随口说出的话会被孩子们认认真真地记在心里。

父母的集体食言爽约,显然给孩子做了非常不良的示范,这等于告诉孩子:你不用相信别人,因为他们说的话不可信。

《韩非子》里记载了曾子杀猪的故事。

曾妻去集市,儿子哭着要跟去。曾妻说:你在家等着,我等下杀猪给你吃。”曾妻回家时,听到丈夫正在杀猪。连忙说:“我不过就是开个玩笑而已。”曾子正色道:父母教导孩子听从长辈教导。现在你骗孩子,就等于教他欺骗别人。

曾子的故事发生在几千年前,但仍有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培养孩子的信任感要从父母自身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开始。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母亲和孩子的关系是一种合作关系。任何良好的合作关系都源于相互信任。

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也说:父母需要把孩子当成客人一样对待,平等而信赖。

拒绝做亲子鉴定的情况下,法院可依法推断亲子关系


案例1

不认亲儿子?

法院推定就是父子

小莉(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与阿洪于2010年3月相识,阿洪向小莉隐瞒已婚的事实,双方发生了性关系。2010年7月底,小莉到医院检查,被告知已怀孕两个月。阿洪知道这消息后叫小莉将孩子生下来,并说会对小孩负责。

2011年3月,小莉生下儿子小凯。儿子小凯自出生起一直由小莉携带抚养,阿洪没有尽抚养义务。因小莉生活困难,为了照顾儿子,只能一直寄住在朋友家中。

2011年12月8日,双方见面,就儿子等问题进行磋商并达成协议。但之后,阿洪一直没有按协议对儿子小凯履行抚养义务,故小莉到法院提起抚养纠纷诉讼。

阿洪在庭上称,他与小莉素不相识,并无没有往来,没有不正当关系的发生,小孩也与自己无关,自己没有义务承担小孩的抚养费,更不应该作为本案的被告。最终,法院认定了亲子关系,判决阿洪支付每月3000元的抚养费。

法官说法

亲子关系可依法推定

法官表示,上述案例中阿洪不承认儿子为其所生,也不同意进行亲子鉴定,在这种情况下,法院可以依据相关法律进行推定。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二条规定:

当事人一方起诉请求确认亲子关系,并提供必要证据予以证明,另一方没有相反证据又拒绝做亲子鉴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一方的主张成立。

案例中小莉已向法庭提供了必要的证据(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记录卡、接种疫苗预约单上父亲姓名是阿洪、对话录音、转账明细等)证明阿洪与儿子存在亲子关系,而阿洪又没有提出相反证据,也没有对其提交的证据进行质证、审查,无法在证据上推翻小莉的主张,更拒绝做亲子鉴定,因此依法应当推定存在亲子关系,阿洪应对儿子承担相应的抚养费。

案例2

解除同居关系

孩子抚养费照付

阿军、阿梅于1995年初相识并自由恋爱,于1995年6月起同居生活,至今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1996年6月,双方生育一女儿。

近年来,双方常因生活琐事发生争吵,阿军以双方感情破裂无法继续共同生活为由提起本案诉讼,庭审中,双方一致同意解除同居关系,同居期间生育的女儿随同阿梅生活。

阿军称,其只能支付每月2000元的抚养费至女儿大学毕业时止,阿梅坚持认为阿军需每月支付4000元抚养费。阿军称,其职业为经商,月均收入1万元。阿梅称,其无职业无收入,双方对对方所述月收入未持异议。最终,法院判决阿军和阿梅生育的非婚生女儿由阿梅携带抚养,阿军每月支付抚养费2000元至女儿大学毕业时止。

法官说法

非婚生子女抚养费同样受保护

《婚姻法》第二十五条规定:

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

第二十一条也规定:

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

因此,根据上述规定,无论亲生父母有无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均不能改变父母对子女的抚养和教育的义务。非婚生子女应与婚生子女有着相同的权利,任何人不能非法剥夺和歧视。

而非婚生子女的抚育费数额同样可以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的第7条进行处理:

子女抚育费的数额,可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育费的,比例可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

相关司法解释还明确,子女的抚育费应包括生活费和教育费用,因此,阿军主张每月支付2000元抚养费是较为合理的数额。

亲子关系理论分享


多数做父亲的苦笑一下,当然也有甜蜜的感觉。父亲这个角色不好当,家庭的责任要担当,但是小孩的教育也要负责,从此孩子一出生就面临着如何和这个小冤家相处的难题,相处就是相互发生作用,这个作用很可能就是副作用!下面我给你分享一个我们做行动学习催化师经常用的一个理论,也是经常用到管理和亲子关系中课中的理论。这个理论叫“TA理论”,全称是“相互作用分析论”

相互作用分析(TA)由伯恩(E.Berne,1964)提出。开始主要用于分析心理异常者的人格结构,启发其自我发现并加强人格积极方面,指导其建立和形成适应现实的信心和能力。后被用于管理实践。目前已成为西方国家训练员工和领导人,改变其行为方式的有效的组织发展技术。

相互作用分析理论认为,每个人的人格包含三种从生活中习得的自我,即专断的“父辈自我”、无理性的“儿童自我”和理智的“成人自我”。三种自我总是通过人的外部态度和行为表现出来。

“父辈自我”的心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特征,权势作风突出,喜欢统治、支配、训斥他人。行为表现独断专横、滥用权威、凭主观印象办事。

“儿童自我”的心态以儿童样冲动、幼稚为特征。表现为服从和任性交替或跟着感觉走。行为表现无主见、遇事依赖、退缩、感情用事、情绪不稳定、易激怒。

“成人自我”的心态以理智和平等待人为特征。能客观、冷静、按现实原则作决定。行为表现有理性、待人处事平和、慎思明辨、尊重他人。

伯恩认为,三种自我构成人格,潜藏在人的下意识中,在一定的人际交往情境中会自然地表现出来或相互之间发生转换。“父辈自我”和“儿童自我”由于不是从理性出发,常常导致消极的人际关系或交往困难。“成人自我”以理性方式行事,能导致稳定的人际关系和建设性的交往。因此,理想的人际相互作用是“成人”与“成人”的相互作用,即人与人之间应当以“成人”的方式刺激他人,并以“成人”的方式对他人的刺激作出反应。

由于每个人生活经历不同,经验基础不同,人格构成中占优势和自我也不相同。并非每个人都能达到“成人自我”占优势的人格水准。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行为方式,伯恩称此为人际相互作用的格局。所谓相互作用分析就是要分析这种格局。

格局可分为互补(平行)式的和冲突(交叉)式的两大类。任一格局均包含甲以某种自我方式对待乙,并期望乙以某种自我方式回应自己和乙以某种自我对甲实际作出的回应两个方面。当两者相符合时,是互补式的相互作用,有利于人际沟通。当两者不相一致时,是冲突式的相互作用,妨碍人际沟通和交往,常见的格局有八种。现分别举例说明如下:

①甲:我何时能得到你的报告?

乙:明天三点整。

②甲:你必须为我明天做完这件事情。

乙:是!是!我一定

③甲:妈的!班长真讨厌。

乙:老子也烦死他。

④甲:我在车间甭想出头了,咋办?

乙:别怕,我给你撑腰。

⑤甲:我急需你的合作、帮帮忙吧!

乙:你都没法,我还有办法吗?

⑥甲:你这活干得太不认真,马上给我改过来!

乙:我讨厌指手划脚,你算老几?

⑦甲:你的工资最好能合理安排使用。

乙:谁要你管闲事!管好你自己吧!

⑧甲:你太不象话,我要开除你。

乙:请你指出来,我哪点不象话。

显然,互补式的相互作用可以使人际沟通进行下去,而冲突式的相互作用妨碍人际沟通。但互补式的相互作用并不都能建立理想的、平等的、积极的人际关系。例如③、④格局的情况。同时,冲突式的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转化为积极的相互作用。例如第⑧种格局,在乙的“成人”态度回应下,甲很难不用建设性的“成人”态度作出相应的回应,这样沟通又能进行下去。

相互作用分析用于组织发展,就是要在工作组织中提倡发展“成人”与“成人”的相互作用人际格局,避免消极的互补格局和冲突格局,使冲突格局向积极的沟通格局转化。其具体作法是首先组织群体成员通过影视手段或听讲座学习相互作用分析原理、格局的种类、区别和导致的结果。然后训练成员学习、分折认识自己的人格自我、习惯化的“自我”行为方式和与人交往的格局。必要时也可辅之以格局测验法以确定员工倾向。最后,应用于人际交往实际,在交往中发挥自己人格自我的积极方面、避免消极方面,努力把情感、思想、举止行为控制在适当范围内,自觉地用“成人自我”待人处事,提高自己适应人际交往环境的能力。当组织成员都按“成人自我”与人相处时,整个组织也随之得到发展。

目前,世界上采用相互作用分析技术训练员工和领导人的企业组织日益增多,大多数反映效果良好。例如,美国航空公司八千名接触顾客的职工接受这种训练后,86%的人对工作更积极而有信心,更能用“成人”心态处理业务工作。典型的案例如:一位女售票员正在接待前面的几位男顾客,位于后面的某女顾客出言不逊道:“见了男人就没完没了!”女售票员答道:“很抱歉,让您久等了,你需要什么?”女顾客内疚地:“我??我买一张圣路易斯的机票。”女顾客的“儿童”心态与“父母”表现遭到女售票员“成人”姿态的回应,格局发生扭转,使沟通进行下去。

相信《亲子关系中自我身份错误定位的情况》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的自我总结报告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在问候中培养亲子关系 从最简单的事做起 “早上好!” “早上好。” 在一日之初能听到这样的问候,无论是谁都会心情愉悦。尽量高兴地、大声地和家人互问“早上好”吧。父母问候孩子,孩子问候父母,谁先问都没关系,重要的是被问候的一...
    2021-07-26 阅读全文
  • 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特点 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特点 亲子关系可以说就是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亲子之爱的情感与信任为纽带组成的生活共同体,亲子关系是人类中最具有情感色彩的,它的特点是任何情...
    2021-07-05 阅读全文
  • 亲子关系: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天使爸语 亲子关系,比教育重要一万倍。我们大家都听过“性格决定命运”,那什么决定性格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我们童年遭遇的亲子关系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一整套内在的关系模式形成了我们...
    2021-07-23 阅读全文
  • 爸爸在亲子关系中的重要性 case1:好友S的哥哥与孩子 S的哥哥在孩子小时候夫妻感情破裂,办理了离婚手续。家庭关系中,和则幸福美满,分则最受伤害的是孩子。本应该在妈妈的关爱,爸爸的陪伴中茁壮成长的孩子,被留给了爷爷奶奶照看。...
    2021-07-22 阅读全文
  • 家庭教育中五种不良的亲子关系 六月初,在第19届国际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及相关学科协会国际会议上,来自瑞典、巴西、德国等国的心理学家纷纷将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作为议题。有专家指出,过度溺爱、家庭暴力等不良的亲子关系也给中国很多...
    2021-09-22 阅读全文

从最简单的事做起 “早上好!” “早上好。” 在一日之初能听到这样的问候,无论是谁都会心情愉悦。尽量高兴地、大声地和家人互问“早上好”吧。父母问候孩子,孩子问候父母,谁先问都没关系,重要的是被问候的一...

2021-07-26 阅读全文

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的特点 亲子关系可以说就是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亲子之爱的情感与信任为纽带组成的生活共同体,亲子关系是人类中最具有情感色彩的,它的特点是任何情...

2021-07-05 阅读全文

天使爸语 亲子关系,比教育重要一万倍。我们大家都听过“性格决定命运”,那什么决定性格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我们童年遭遇的亲子关系会内化到孩子的心里,成为内在的关系模式,这一整套内在的关系模式形成了我们...

2021-07-23 阅读全文

case1:好友S的哥哥与孩子 S的哥哥在孩子小时候夫妻感情破裂,办理了离婚手续。家庭关系中,和则幸福美满,分则最受伤害的是孩子。本应该在妈妈的关爱,爸爸的陪伴中茁壮成长的孩子,被留给了爷爷奶奶照看。...

2021-07-22 阅读全文

六月初,在第19届国际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及相关学科协会国际会议上,来自瑞典、巴西、德国等国的心理学家纷纷将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作为议题。有专家指出,过度溺爱、家庭暴力等不良的亲子关系也给中国很多...

2021-09-2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