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失去威信的六种做法
发布时间:2021-07-07 幼儿园感恩父母活动的总结 幼儿园工作总结好的做法 幼儿园种说课稿父母失去威信的六种做法
一是溺爱。
家长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不仅导致孩子的依赖性,而且易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养成自私贪心的恶习。
二是忍让。
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生怕孩子不顺心,惟恐家庭里发生不愉快,于是对孩子无原则地让步,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三是收买。
对孩子取得的进步或成绩,家长予以表扬或奖赏是应该的,但若以金钱作奖励,其结果常常会刺激孩子滋生惟利是图的思想,引发孩子产生不诚实的意念。
四是自夸。
家长以自我夸耀来获得威信,这种威信往往不得久长,一旦孩子觉察到家长言过其实后,常常听不得家长的忠告和批评,反而有损家长威信的建立。
五是压制。
家长对孩子粗暴专制,只准孩子服服帖帖,俯首听命。殊不知,这种威信,伤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使孩子缺少自尊,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恐惧心理。
六是说教。
一些家长惯于抓住一点,喋喋不休,好像孩子就真的一无是处。长此以往,孩子容易产生厌烦或不满情绪。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父母教育方法失当的十种行为
多数父母都会将大部分感情投入在孩子身上。但很多时候,父母们的管教方法却会带来不利后果,美国学者最新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有下列十种行为,那么很有可能父母的教育方法失当。
1.老是关心孩子该吃什么
许多父母过度关心孩子的饮食,如果孩子确实食欲不振、日渐消瘦,你应该去咨询儿科医师。但如果不是,你就不必担心他该吃什么了。父母不要在饭桌上变成“控制狂”,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
2.时常在游戏时间干扰孩子
一种过分管制的迹象是,孩子们在玩耍时,刚出现一点冲突,父母便马上干涉。这样做的危害是,孩子没有学会独立处理可能发生的矛盾。只要安全有保障,最好让孩子自己应付。如果必须介入,父母最好充当仲裁人的角色,而不是为孩子们提出解决方法。
3.与孩子的穿着“较劲”
父母不要过于苛求孩子们的穿着,即使有时你认为这样穿很难看。父母要学会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来考虑,而不要总是从自己的观点来看问题。
4.干涉孩子如何做家庭作业
处处帮助孩子完成家庭作业不是个好方法。对于二年级或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来说,父母就不要再干涉孩子的家庭作业,父母如果给孩子的家庭作业提供过多帮助,会让孩子们丧失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5.与孩子的老师争论分数
分数是孩子和老师之间的事情。父母应该关心的是孩子们学会了什么,并表扬他们所取得的成绩,但不要试图充当老师的角色。每当孩子拿着不理想的成绩单回家时,父母的介入会引发几个问题:孩子会产生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认为自己每次都要得到理想分数。孩子永远没有自己的主见。孩子会相信,父母永远会帮他们改正错误。
6.教孩子如何比赛
观看孩子的足球比赛很重要。每场比赛结束后,你要表示感到骄傲。你要鼓励孩子,但不要在意比赛中的细节,比如某一时刻孩子的表现有什么问题。
7.频繁地给孩子打电话
打电话或发短信给在学校的孩子很不好。父母没有必要干涉孩子白天在学校的一言一行。这种不好的习惯尤其会干扰青少年。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
8.要求孩子详细汇报白天情况
向孩子询问其白天的情况和“成为地方检察官”是不一样的。除非你怀疑他们出了严重问题,否则没有必要强迫孩子向你汇报白天的详细情况。
9.暗中查看孩子隐私
监视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从无确定理由偷看孩子的博客到搜查孩子的卧室。专家说:“搜查孩子的卧室是一种卑劣手段。”你可以在远处观察孩子,而不要妨碍孩子在生活中的体验。
10.孩子刚几岁就选好大学
很多父母会根据自己的希望,选择孩子15年后应该进入的大学。专家建议父母要把精力集中在现在,从选择一个当前适合孩子的幼儿园开始。
父母课堂:做父母的六种境界,你做到了第几层
看一看,你是哪种境界的父母?
1、第一境界家长舍得给孩子花钱,以为钱就是全部爱的表达。
这一层次的家长根本不懂教育,或者说根本没有把教育孩子当成自己的责任,这样长大的孩子很难感受到父母的爱,长大后到底会怎么样全凭运气,若能是遇见贵人,点拨他,提醒他,或能成才,若是遇不到,很可能就长歪了。
2、第二境界家长舍得给孩子花时间,陪在孩子的身边,见证孩子的成长。
这一层次的家长开始尝试教育孩子,他们陪伴孩子成长,试图给孩子正确的指引。但什么才是正确的教育的方式呢?要知道,错误的教育方式比无作为更加可怕。
3、第三境界家长开始思考教育的目标问题——我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一旦目标能够清晰地确定,家长就不容易被人裹挟着,热衷于跟风、盲目地对孩子进行培养。
这一层次的家长开始思考自己的教育目的,有意识的朝着一个方向教育培养自己的孩子。然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再宏伟的目标都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努力,没有良好的系统的教育方式,闭门造车很容易适得其反。
4、第四境界家长为了教育孩子去学习,他们不再停留在“没有办法”或者“管不了”,而是关注孩子的问题症状及其原因,积极进行干预和矫正。
这一层次的家长开始从各种渠道学习教育孩子的方法,采用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然而,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再去解决,往往就已经迟了一步,有没有好的方法能够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防微杜渐,防止坏习惯的产生呢?
5、第五境界家长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因为他们明白,“你是谁”比要求孩子“成为谁”更重要,一切家庭教育,其实都是言传身教的结果。
“言传身教”是我们所知的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孩子天生的模仿能力会让他模仿亲近的人的言行,父母的言传身教也 会给孩子的教育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简单的说,你希望孩子阅读,你就阅读给孩子看,你希望孩子礼貌,你就礼貌给孩子看,你希望孩子勤奋,你就勤奋给孩子 看。
6、最高境界父母真正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发现“我是谁”比“成为谁”更重要,父母尽己所能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也以身作则支持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这一层次的父母充分的尊重孩子的自由和天赋,他们不试图打造孩子,而是帮孩子发现他所喜爱的、他所擅长的。
育儿专家表示对于很多的优秀孩子来说,父母关爱的最高境界是“不爱”。忍着不去纠正,不去批评,不去插手,不去安排,不去决策,甚至不去建议。于孩子,过于简单的纠正和好心的教导都可能扼杀了他们的判断能力、思考力和自我认知力。
因此,适当地让孩子自己学会飞翔远比你搀着等待他会飞好得多。
父母威信是怎么丢掉的
父母威信是怎么丢掉的
引子:
午餐时间,妈妈在医院遇到一可爱的小女孩,便把自己碗里的腊八豆分给小女孩吃,然后跟小女孩说,下次看到我要记得我啊,要叫我啊。小女孩妈妈马上说,不叫奶奶,奶奶就把你肚子里的豆豆拿回去。小女孩不过四岁的样子,听了根本没反应……妈妈马上解释说奶奶不会拿出来的。
我有时候猜想,孩子听到父母这些五花八门又毫不着边际的威胁,搞不好心里在笑父母幼稚呢。可以确定的是,等孩子再大些,父母还把对孩子的要求用威胁的方式讲出来,孩子就更加不会听啦。那时候,父母该着急自己“没有威信”了。
常见的让父母丢掉威信的做法有这些
1.乱加威胁,而且是落实不到位的威胁。
2.威胁太多,让孩子处处都是错。孩子发现怎么都做不好,干脆破罐子破摔。
3.教孩子是一套,自己做是另一套。自己动辄生气,却教孩子要“好好说”;自己不阅读,却批评孩子只会玩游戏;自己对老公老婆颐指气使,却指责孩子对父母不尊重。
4.孩子一发飙,就马上说“YES”,或者立马许一个自己不愿意兑现的诺言。
5.自己心情好的时候,原本违反规则的事情也OK;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遵守规则的行为也变得不OK。比如心情好的时候,允许孩子骂人,打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一发现孩子口气不对就要批评。
有威信的父母是什么样的?
有威信的父母本来就给孩子在做一个有原则、有界限和言出必行的榜样。他们不会刻意追求在孩子面前的威严,相反,他们是首先做好自己,对孩子行为方面的“问题”(指的是孩子不符合社会行为规范或者父母期望的行为),他们能够做到冷静、理智、平和地处理。他们既倾听孩子的心声,又为孩子设立规则和界限;他们既尊重孩子,又不放任孩子为所欲为。
有威信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往往遵守的不是父母的指示,而是自己内心的规则,而父母给出的要求跟孩子内心的规则是一致的。不管什么时候,父母在给孩子立规则的时候,都会考虑:孩子是否认可这个规则?孩子如何内化这个规则?孩子对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的顺从,也往往不是出于父母权威,而是出于对父母的信任和爱。因为他们感受到了父母对他们无条件的爱,所以他们发自内心地愿意顺从父母。
如果父母已经丢掉了自己的威信,怎么办?
请找找看,为什么你在孩子面前没有威信,原因在哪里?
如果已经失去威信,很可能父母跟孩子的关系也变得糟糕了。这时候比树立威信更重要的,是重新建立和孩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和相互信任。失去威信的父母,往往不是跟孩子连接不够,感情淡薄,就是跟孩子连接太多太紧,过多控制,让孩子反感。
选择跟孩子的健康、安全有关的领域,也就是说最最重要的领域首先树立自己的威信,其它的先放一放。等跟孩子之间的关系改善,自己的情绪管理水平、沟通能力提升后,再顾及孩子在社交、行为管理和个人选择方面的行为表现。
最重要的还是那一句:育儿先育几,育几先育心。父母能够真正做到接纳自己,接纳孩子,用尊重自己也尊重孩子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时,“威信”自然就有了。
父母要在孩子前树立威信
“现在的孩子真是越大越难管教了,你说一句,他顶你两句,好像还是他有理”“可不,现在在孩子面前很难树立父母的威信,我有时管管他,他还说,这个你不懂。听了真让人生气……”从这两位父母的烦恼中,可以透视出大多父母的烦恼。
我们不仿从父母自身找一下原因。看看哪些不正确的威信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根据调查,父母在孩子面前逐渐丧失威信的现象,在小学至初中这一阶段较为常见,父母也往往在这个时候才想起要树立威信,但实际上问题往往出在学龄前。科学研究显示,孩子在3岁以后就有了自我的意识,开始懂得拒绝,因此,如果这时你还是像以前那样教育孩子,总是满足孩子的要求,同时又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没有树立威信的意识,那么,日后想要再树立威信就很困难的,那时你就无法拿捏该如何对待孩子。在孩子3岁以后怎么建立威信呢,看看下面这些父母的观点。
知已知彼才能保证教育产生威信
我觉得父母的威信应该是建立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基础上的。如果父母的教育方法总是不能改善孩子的行为,那么就谈不上有什么威信。对我女儿,我用游戏方法来对待她,每次都奏效。当然对大一点的孩子不能用这样的方法,但只要多了解孩子,抓住孩子的心理进行教育,就能更多地获得成功。
严与爱结合最能树立真正的威信
我平时对女儿管得很严,哪怕是一点儿小错误也不轻易放过,但每次做过批评之后,我都想办法去安抚她,开导她,使她感受到父母是爱她的,而不会产生对父母的畏惧、抵抗心理。我认为这种严与爱相结合的教育,最能建立真正的威信。
以身作则是建立威信的关键
古话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要让父母对孩子产生威信,首先父母自己要做得好。比如,要纠正孩子乱扔垃圾的坏习惯,你光靠一遍遍地说还不行,还要做给孩子看,孩子看到父母的行为自然会模仿,同时也就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要求了。想想,如果父母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却要求孩子去做,孩子怎么会来听你的?身教胜于言教,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父母必须以身作则,作出榜样。
教育一致是树立威信的重要条件
我觉得教育一致,统一要求也是建立威信的重要条件,不仅父母两人之间的要求要尽可能统一,而且父母的前后教育都要一致,要善于控制自己的言行,不能一会儿高兴起来随便地逗笑孩子,一会儿心情不好又任意地打骂孩子。
树立威信,父母必须说到做到
父母常常只会强调‘威’,而忽略了‘信用’的重要性,以为哄哄小孩很正常,许多调查都显示,很多父母之所以在孩子面前不太有威信,往往就是因为不守信用。威信就是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一种信任感,这不是靠说教或者是打骂的方式能建立的,父母言而有信才是最重要的。我儿子虽然只有3岁多,但我还是恪守“言必信,行必果”的原则。这样就会使孩子感到父母是说到做到的,从而能够自觉地听从父母的指令,接受对他的要求。即要求孩子做到的事,父母首先要以身做则;答应孩子的事,一定不要落空。
少而精的管教有助树立威信
说实话,在家里孩子是我管得多,但威信却是他爸爸更高。究其原因,我想可能是我管得太多,管得太琐碎,事无巨细都免不了唠叨几句,这样孩子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反而不来听你的。而他爸爸平时很少说他,但都抓住一些主要的东西一管到底,这样反而更有效。看来要树立威信,还要管得少而精。
民主性管教是现代父母的威信所在
我认为父母的威信并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孩子对父母的绝对服从,或是父母对孩子的支配地位,而是在平等交往的基础上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一种尊重信赖的感情,从而与父母建立一种积极配合的亲密关系。要做到这点,首先就要理解、信任孩子,尽可能地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和尝试,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不能怕孩子犯错误而强制孩子按大人的意愿行事。另外,父母还不能太在乎自己的“权威”和“面子”。每个人都有可能做错事,孩子不对时应该批评教育,自己做错时也要真诚地向孩子道歉,这样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反而会使孩子更加信任你,尊重你,更愿意与你交流沟通。我觉得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威信,而孩子越大,越需要这一点。
向孩子学习会提高父母在孩子的心里的地位
因为孩子一直在学习,所以他们的想像力非常丰富,但是难免也有我们大人不懂的事,这时,我会放下架子问:‘这是为什么?’‘这是真的吗?’‘这个问题我不懂,你能告诉我吗’,这不但不会使我失去威信,反而会提高你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反之,不懂装懂或逃避回答则会使你更被动。
家庭和睦是父母建立威信的基础
我觉得,夫妻之间要互敬互爱,互谅互让。当发生矛盾或摩擦时,夫妻双方要心平气和地讲道理,妥善处理。切不可大吵大闹,拳脚相向,用粗暴的方式解决矛盾,尤其是当着孩子的面。这是保持父母在孩子眼里美好形象和树立威信的基础。
不利于树立威信的教育方式
1.用高压的教育方法。父母严而无慈,经常发脾气,时常恐吓、责骂孩子。动辄体罚孩子,实施棍棒教育。使孩子整天唯唯诺诺,诚惶诚恐,经常处于恐惧不安的状态中。
2.用疏远的教育方法。父母从不主动接近孩子,总是力图使自己离孩子远一点。譬如,把孩子交给祖母或交给保姆照应而撒手不管。他们很少与孩子交流感情,孩子不了解父母的想法、爱好、兴趣等,父母也不知道孩子的需要和喜好,父母与孩子间存在着明显的鸿沟。
3.用宠爱的教育方法。父母对孩子娇纵溺爱,对其逞性和乖张脾气姑息迁就。不给他指明努力的方向,也不提出任何要求,而是有求必应,一概满足,导致孩子任性妄为,形成骄横执拗的性格。
4.用自以为是的教育方法。父母认为自己的言行在孩子面前全是正确的,是家庭的法律信条。话一出口,孩子就得绝对服从;即使是说错了,但为维护自己的所谓尊严,也要迫使孩子必须照办。同时,这种自以为是的教育方法,还往往导致父母无视孩子的正当需要,不虚心听取孩子的正确意见,有损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影响良好性格的形成。
5.用说教的教育方法。父母无视孩子是否愿听,也不管自己的语言是否恰当,在任何场合下,总是海阔天空、滔滔不绝地对孩子进行灌输,摆出一副说教者的姿态。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对这种说教产生厌倦情绪。久而久之,他们对正确的教育也会产生反感。
6.用引诱的教育方法。父母总是用爱抚和各种各样的奖赏(包括各种物质的东西)来博得孩子对自己的尊重和热爱。殊不知,一旦孩子得不到爱抚或满足不了其需要,就会对父母产生不满、愤怒和反抗的情绪,使孩子变得任性、骄横、不讲道理。
以上这几种错误的教育方法,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形成混合型或偏颇型的状况。例如,父母平时对孩子娇惯迁就,放任自流,一旦孩子出现行为上的问题或发现其性格上的明显缺陷,如任性、娇纵、以自我为中心等,便进行训斥、责骂、甚至殴打孩子,对他施行种种限制,而当责打、限制过分于心不忍时,又对孩子百依百顺起来,取消了限制,任孩子提出种种不合理的要求,无条件地予以满足。以上这些做法,即不能建立起父母的威信,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应当加以摒弃。
父母爱孩子不能失去理智
孩子是全家人的希望,谁都会爱自己的孩子,但爱却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可能很多人会问:“谁不会爱孩子?”其实不然,爱孩子也需要智慧。
我们平时所说的爱孩子、为了孩子好而替他们做的一些决定和选择,有时只是施爱者的一厢情愿,忽略了被爱者的感受。爱是相互的,单方面倾注的爱,未必是合适的,合适的才是正确的,正确的才是真正有效用的。因此,智慧的爱,首先包括的应是了解,缺乏了解,爱就是盲目的;其次包含尊重,没有尊重,就没有信任,就没有乐观的期待,爱就会演化成为支配和控制,有些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教育孩子以自己的意愿作为准则,以望子成龙之心为孩子设计“明天”的规划,而一旦孩子达不到“设计”要求,就会爱之愈深、痛之愈深,或体罚,或放任自流。这种缺乏理智的爱,不但不能使孩子成才,反而会使孩子成为父母主观愿望的牺牲品,也有一些家长对孩子百般宠爱,不管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都想方设法予以满足。这样的爱只会将孩子引入歧途。
家长对孩子的爱应当是理智的,应给孩子讲道理,让孩子明是非。对于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家长可以顺应自然,给予点拨和指导。父母在任何情况下对孩子都要不言放弃,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才,家长始终要对孩子充满期望。要相信自己的孩子能行,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有潜能的,并可能是一座待开发的金矿。
亲子游戏中父母常见的六大错误做法
亲子游戏中父母常见的六大错误做法
错误1:急吼吼地干涉宝贝
对宝贝来说,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是游戏。因此,宝贝的很多做法可能让父母感觉困惑,尤其当宝贝玩一些父母认为不恰当的游戏时,有的父母会急吼吼地跑去干涉宝贝,有的父母却觉得宝贝玩游戏的小模样十分可爱,于是拿宝贝当玩具逗乐,这些都会对宝贝产生不好的影响。宝贝虽然小,但他天生就会察言观色。
因此,父母的任何行为都会在宝贝的小脑瓜里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对宝贝产生不一般的影响。
纠正法
与宝贝建立平等的玩伴关系是亲子游戏的最高境界,这样可更好地调动宝贝游戏的积极性。
错误2:以父母的价值取向来衡量宝贝的游戏
游戏是宝贝学习的最佳方式,也是培养宝贝良好性格与行为方式的最佳训练方法。父母不要人为地限制宝贝的游戏方式,或为了让宝贝“学”到“知识”而强迫宝贝玩不喜欢的游戏。
纠正法
让宝贝充分发挥他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做游戏的主人。当宝贝在游戏过程中确实出现无法解决或可能对他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时,父母才有必要介入,并对宝贝加以引导。
错误3:违背宝贝的年龄特征开展游戏
不同年龄段的宝贝,对不同的游戏有着不同的兴趣与热情。比如,故意让手中的物品掉落在地面,让它发出响声,这是1岁左右宝贝乐此不疲的游戏。但如果与2~3岁的宝贝玩这个游戏,他们就会觉得索然寡味,这么大的宝贝可能对玩具更感兴趣。
纠正法
父母应该引导不同年龄段的宝贝尽可能玩出适合他们的游戏,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兴趣,有助于发展宝贝的智力和想像力。
错误4:认为良好的游戏习惯无关紧要
良好的游戏习惯,会对宝贝的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让宝贝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合理安排游戏时间等等,这些良好游戏习惯的建立是宝贝理解社会行为规则的最佳途径。
纠正法
玩具玩完了就让宝贝自己收拾好,并物归原处;游戏时间要有节制,不能因为玩而影响吃饭、睡觉等。
错误5:总是剥夺宝贝独自游戏的权利
宝贝并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一直需要有人陪着,他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即便几个月的宝贝,他们也会自得其乐地玩着自己的小手小脚,体验独自玩耍的乐趣。
纠正法
父母要尽可能利用机会鼓励宝贝独立游戏。当宝贝不哭不闹自己玩耍时,不要打扰宝贝。
错误6:在宝贝需要帮助时袖手旁观
游戏是宝贝自己寻求答案的最佳途径。当宝贝热衷于游戏活动时,他们可能会提出一些比较特别的要求。这时,应尽量帮助他们,千万不要因为害怕宝贝弄脏衣服或出现别的问题而约束他们。
纠正法
为宝贝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戏材料,如小纸片、种子、泥土、小剪刀、积木、水、沙、颜料、空纸盒等,让他们开动脑筋去游戏。当宝贝在游戏中遇到困难时,父母要给宝贝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只有当宝贝确实不能解决时再给予一些帮助。
父母的日常行为让宝贝失去耐性
“是你让宝宝越来越没耐性吗?”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会对这个问题给出否定的回答。然而,一些年轻的爸爸妈妈却在日常行为中不知不觉地背离了自己的初衷,使宝贝的“耐性学习”失去了应有的环境和正确的航向。
“没耐性”是这么培养起来的
有时候,“爱”也会使宝宝“受伤”——在一些父母的意识里,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就是有求必应,而且越快越好。这无疑带给孩子一种错觉:我要干什么就得马上干什么。欲望的沟壑因此越来越深、目标频繁地转移,很快令父母应接不暇。但紧急刹车,必然引来一场场哭闹并以父母的妥协告终。
对孩子欲望的满足分为延迟满足、适当不满足、超前满足、即时满足、超量满足五种。好的教育提倡“延迟满足”和“适当不满足”。习惯于把自己的需要放在首位,是3岁以前宝宝的年龄心理特点,如果父母习惯于“即时满足”孩子,他就难以接受有限的等待和忍耐,“有耐性”的品格也就无法培养起来。因为,它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宝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学习和自我克制才能获得。
缺乏耐性会埋下哪些隐患
耐性不足的孩子,情商和逆境商相对较低:他们比较散慢、自控力弱、做事有始无终;适应性差、喜欢依赖,不容易融入新环境;在挫折面前,往往表现出急躁、知难而退甚至暴力的苗头。另外,缺乏耐性的孩子很少有幸福的感觉,他们也不懂得什么叫“珍惜”。
幼儿期培养孩子的自信5种做法
自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做事动机、态度和行为。孩子的自信可在约3~4岁时出现,当孩子学会用汤勺将饭放进自己嘴里时,就会出现“我能做到”这种心理。自信心强的孩子比较乐观,自我感觉较好,喜欢与别人交往,愿意追求新的兴趣,从不轻视自己。遇到难题时不说“我是白痴”,而说“我暂时还不理解”。反之,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比较悲观,总是感觉“我不行”或“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等。往往表现出被动、抑郁和孤独。培养孩子的自信,父母的正确做法如下:
1、注意孩子说话的语气。不仅在孩子做得好的时候要表扬,而且在孩子做出努力后,尽管未达到预期的目标,也要进行鼓励。2、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信念。孩子除数学外,各科学习成绩都挺好。孩子有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笨学生。“你是一名好学生,数学仅仅是几门功课的一门,只要多花点时间成绩会好的。3、对孩子流露出发自内心的爱。将孩子抱在怀里告诉他你为他而骄傲,经常地、诚恳地给予表扬。4、对孩子行为给予及时准确的纠正。不要说“你总是这样看不仔细题目”。这会使孩子认为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你这次真的是看得太神速了,但如果你肯再看得慢些,我会非常高兴的”。5、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在家里没有安全感或受虐待时,将会丧失自信心,如父母经常争吵。让你的家成为孩子的避风港,时刻注意孩子是否有受他人虐待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