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是语言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发布时间:2021-06-01 幼儿故事4岁 幼儿园的游戏的重要性 幼儿园工作计划的重要4岁是言语发展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这一年中儿童的言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知您是否留意。
4岁时,绝大部分幼儿基本能发清各种元音和辅音,对语音的意识也明显发展起来,他们开始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待发音。你会发现他们有时喜欢纠正、评价别人的发音;并且特别专注自己的发音,他们会有意识的重复练习,或故意回避难发的音,或为自己的错误申辩。
4岁左右是词汇量飞跃发展时期。在词汇量不断增加,词类不断扩大的同时幼儿所掌握的每一个词的含义也在逐渐确切,如4岁幼儿知道不仅自己是儿子而且爸爸也是爷爷的儿子。随着幼儿交往范围的扩大,4岁幼儿能够独立地讲述事情,但仍具有情景性,而且在游戏中在遇到困难和疑惑时常出现自言自语。
4岁是语音口腔定型期,同不同方音的人接触能学到比较地道的口音,这一时期是学习母语和外语的关键期。因此,要提高幼儿的语言文字智能,父母等成人要提高自身的修养。成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尽力规范自己的发音,注意自己的措词,与幼儿一起惟妙惟肖地描述周围的人事物,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以及交往和活动的机会,让幼儿充分地自由表达。
4岁是培养孩子学外语兴趣的关键期
4岁孩子是语言发展关键时期,这时孩子很容易接受听到的话和声音,可以自然而然地接受外语。再加上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能够形象地模仿出成人发的发音和语调,发音准确而清晰。4岁孩子的机械记忆能力较强,而语言的学习也是需要依赖机械记忆的,所以4岁的孩子完全有能力学习并掌握外语的日常口语。从小学习外语不仅为正确发音和掌握口语打下基础,并且能够培养孩子对外语的兴趣,为将来进一步学习书写和阅读做好准备。
孩子学说外语,最好是通过日常生活,在与人交往中学习,学习内容应当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既便于学习和理解,又便于记忆和掌握。单词和句子可以同时教,学会了一些单同后,就可以教简单的句子了,然后再通过句子来扩展单词。教孩子外语时,每天都应坚持教一点并复习已学过的内容。教的方法很多,多种方法可以结合运用,选择一些简单的外语歌曲教给孩子,既能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又能掌握一些外语单词和句子。由于这一时期该子的思维具体、形象,所以教外语时家长最好结合实物和图片来进行。(wWw.ZW5000.Com 作文5000网)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4岁宝宝学英语的重要原因
让孩子学习第二语言,掌握一门外语已成为越来越多家长们的愿望与期待,英语作为世界第一大语言,无疑被各位家长列为了首要之选。同时,家长们也愈发意识到让孩子尽早学会英语的诸多好处,不仅可以让英语成为孩子未来学习中的优势科目,而且也可以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早腾出时间,在面对小升初、中、高考时更有余力。
但是何时让孩子开始学习英语才合适?究竟多早开始让孩子接触英语才算得上是尽早学习?对于那些想让孩子学好英语、将英语真正作为第二语言的家长朋友们,不妨看一下LILY英语是如何建议的。
抓好语言学习的黄金期很重要
第二语言学习的最好时期是孩子的四至十二岁,也被称之为“学习黄金期”,最早可从四岁接触,最迟可从八九岁开始,过早过晚都会让学习效果减弱。而对于四岁的孩子学习英语学什么最重要,您又真的知道吗?
四岁的孩子,年龄相对小,如果及时通过系统有效的教学体系培养,最终学成的状态会更接近母语(汉语)水平,他们要比五六岁以后开始学习英语的孩子更有优势。但是在这个年龄段的家长可能会认为,孩子年龄过小,学习英语仅仅是培养兴趣即可,完全没有必要去系统学习,所以会选择线上外教或者一对一外教这种形式,既能保证英语的纯正性,又可以让孩子加大兴趣,何乐而不为呢?其实,这是一个误区。
三、四岁的孩子正是”专注力”培养的绝佳时期。”专注力”培养好了,会让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受益。但是外教的教学是在与孩子的游戏中学习,它在过程中不断地引起孩子注意,引导孩子进行不同的配合。表面看生动活泼,实质上分散了孩子专注于某一个事物的能力,长此以往,孩子的”专注力”会受到影响,会造成学习一段时间就会走神的情况,很难集中精力,这并不利于他以后的学习成长。
几个月大的婴儿交往里程碑
孩子6个月时,他会学到不少有关交往的知识,用我们还不十分清楚的方式,他已变成一个随机应变的专家。他会知道怎样和你搭话,如何和你谈下去;他还能学会怎样用微笑、用咿呀学语吸引你的注意力,让你对他感兴趣,对他好奇;他还知道怎样用心不在焉和表现出不耐烦来结束交谈,在这个阶段,他获得的能力可以用以下的文字概括
●3个月
他不喜欢被剥夺交往的机会,当把他一个人丢下不管时,他常常会哭喊;当大人重新出现在他身边,并且和他说话,用拨浪鼓逗他开心时,他就会停止哭叫;听见人的说话声他会微笑、蹬腿、晃动胳膊来表示他的兴奋;他对妈妈和其他家庭成员很友善,这说明他能认识他们;他看见陌生人会表现出害怕,做出驱赶他们的姿势,甚至还可能哭喊起来。
●4个月
希望别人抱他时,他会举起胳膊;他会死死地盯着人的脸看,目光几乎总是追随着人离去的方向;他会对和他说话的人微笑,当别人对他表现出特别的关注时,他会流露出高兴的神情;当有人同他做游戏时,他会开怀大笑。
●5—6个月之间
他对微笑和责备的语气会做出截然不同的反应,他会微笑着跟熟悉的人打招呼,对陌生人则表现出显而易见的恐惧。
●6个月
交往活动会变得更加主动,以至于当别人抱他时,他可能会拽人家的头发、刮人家的鼻子或开始拍人家的脸。
●7—9个月
他通过模仿别人说话的声音或手势来参与社交话动。
●12个月
若别人说“不”时,他就会停止做某事;他不喜欢陌生人,当陌生人接近他时,他会表现出恐惧,并躲到妈妈身边,他甚至有可能哭喊。在这个年龄,他可能变得对你有点恋恋不舍。
小豆豆的成长记录——2岁多小朋友里程碑式事件
2岁,没入过其他园的小朋友,当老师真切的爱他,最容易建立信任——信任他人,也信任环境;同时,他也能从这爱中,得到自己是可爱的、有价值的自我认知,为自尊发展打下最初的基础。
昨天一到园里,陶陶就笑着跟我讲:“NN今天一来园就说:今天爸爸妈妈又打我了!”
具体过程是:
8点20的样子,NN妈妈送宁宁过来,NN一看到老师就说:“爸爸妈妈又打我了!”
NN妈妈懵了,一脸尴尬,说:“这家伙,还告状呢!”
陶陶说:那你对爸爸妈妈说,不可以打人!
NN马上回头对妈妈说:“妈妈,不可以打人!”
然后心情轻松的换鞋进教室,做这段时间最喜欢的工作:磁力棒搭立体结构
一整天情绪完全没有不好——这一点是让我惊讶的。
NN2岁半入园,现在离3岁还差几个月,因为正处在terribletwo,让上班忙到跳的爸爸妈妈很是头疼,有时急切之下,不免就动手了。
之前若是被打了,妈妈送过来时会说:小家伙今天被修理了。
然后,小家伙说起这事,很是伤感,眼眶泛红泛泪,情绪低落,偶尔坐着走神,我们看着挺心疼的。
会和他说:下次妈妈烦你的时候,你就和妈妈讲:妈妈,我一天没见着你了,很想你,所以就想时时刻刻都和你在一起了。还让他一字一句学着说。
昨天的表现让我惊讶的是,NN似乎己经理解了这只是成人不同的处事方式,与他本身并无关系,或者说,爸爸妈妈虽然打了我,但并不代表我不好,也不代表妈妈不爱我。
再插播个两个小细节。
昨天下午NN在我们上课时自由活动,他在积木区学着哥哥姐姐们的样子搭层极结构——搭的很成功。UU上完课也跑到积木区,拿起散落在地的一块积木,NN跑过去对着UU吼:“这是我在用的,我不同意你用。”UU懵了一下,回吼:“你干嘛那么凶嘛!你不能好好说?”于是NN换了个温柔可亲的表情,再次凑到UU面前,轻言细语的说:“这是我在用的,我不同意你用。”
UU中午午睡时在捣粉笔和水玩,NN起床后看到了,也要玩,玩到一半,要我帮他从娃娃家拿个小勺子,我拿了个不锈钢的汤勺给他,他说不是这种,然后亲自跑过去,拿着橱柜套装里的小木勺,对我说:老师,这就是啊!我告诉他,这是小木勺,不能碰水,碰水后要开裂的。然后让他去问阿姨要个吃饭用的勺子,他跑到餐厅门口,期期艾艾的说:“粟阿姨,给我个勺子!”然后又跑回我身边,我要他说完后再等一下粟阿姨,他如是,跑过去再问了一句,并且走进厨房等着拿到勺子。成功后,心理意足的笑,于孩子而言,确实也是重大事件,——从此,他会知道,自己有什么需要,只要尝试说出来,都有可能成功!
事后,我也特别和粟阿姨说,小朋友的要求,特别是前几次的要求尽可能满足,这样,他会被鼓励到,习得向他人寻求帮助的行为。
是礼物重要还是礼物重要?
是礼物重要还是孩子重要?以下文字是我去年写的,把它重新提起是因为文章里所提起的现象越来越
泛滥了起来!而且还变本加厉的直接用物质来诱惑孩子们。只因身在其中,
所以对用物质来诱惑孩子的行为及其的厌恶。这些行为的后面,藏着有辱
“老师”“教育”这些名称的种种动机。这多么需要从事教育行业的人认
真的去思考。也非常需要家长们擦亮眼睛,为孩子选择一方净土,让孩子
们的天赋得到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做了这个物质时代的牺牲品。
————xx年xx月xx日
今天在课前准备美术材料时和一位5岁半左右的孩子有这么一段对话
孩子:老师我很喜欢画画的。
老师:哦,是吗,那太好了!
孩子:不过我没有报美术班。
老师:能告诉我原因吗?
孩子:因为美术班不发礼物的,我报了某某班,他们有礼物发的。
老师:哦,原来是这样。那美术班如果也发礼物你会来参加吗?
孩子:会呀!
老师:那不发礼物呢?
孩子:那就不报了。
老师:那你喜欢画画吗?
孩子:喜欢呀,不过我怕弄脏衣服,我身上很干净的。
………….(省略部分对话)
开学初,就有老师建议我准备一些礼物给孩子,理由是便于招生,并且很多兴趣班都发给孩子礼物,孩子很喜欢。听到老师的提议我最初的反应是愣了一下,当时也没想太多。今天和这位孩子的对话让我不得不在这里阐述一下我的观点。
在幼儿美术教育的岗位上十年中从没有给孩子们发过礼物,就连在幼儿园非常盛行的可以贴在脸上手臂上的贴纸我都没有发过。我奖励孩子的方式就是用肯定而激动的言语对他们说:“天呀,你太棒了,这张画画的很特别,连我都没有想到可以这样画呢!”除了语言,我还会给孩子们大大的一个拥抱,然后在孩子们的脸上加上一个狠狠的吻。对每一个孩子都是如此,而且我是发自内心的感动,我会像孩子一样瞪大眼睛像发现新大陆一样用欣赏、新奇的眼神看着孩子。孩子的反应可想而知,并不比收到礼物高兴的劲差。往往这样做之后有的孩子嘴上露出偷偷的笑,有的孩子咯咯咯的大笑,有的孩子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把一副画痛痛快快的讲一遍,还不断的添加内容,还有的孩子什么也不说转过身画的更带劲。然后无论我在什么地方碰见那些孩子,那些孩子都会非常热情的和我打招呼,有的孩子还会主动的拥抱我,我也会回应一个热烈的拥抱。有的孩子干脆说“老师我爱你”“老师我喜欢你”。让我无比的感动,我会紧紧的抱着孩子,说“我也很爱你,我也很喜欢你!”
让我很欣慰,我和孩子之间的互动不是因为“礼物”而是因为“爱和喜欢”。
我不喜欢用物质的东西来奖励孩子,比如小花红,小礼物什么的。因为我认为物质的鼓励是残酷的,严重的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通常,只有表现好的孩子才能得到小红花、小礼物,或者老师为了讨好孩子的时候才发给孩子。当我们把一张贴纸一个礼物发给一个孩子而不发给另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就将孩子分了等级,分了好与坏高与低。尤其是很多老师,在发贴纸的时候都忍不住对表现不好的孩子加上几句挖苦的话“谁让你今天表现不好的”“下次表现好我就发给你”“今天老是捣乱还想要贴纸?”一张小小的贴纸,一份小小的礼物就那样对孩子进行了评价,就那样“诠释”了孩子存在的价值。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抵御不了“礼物的诱惑”,这也成了很多人的招生手段。“礼物的诱惑”破坏了孩子们天然的好奇心和兴趣,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改变了学习的动机。“礼物的诱惑”让孩子们单纯的需要变的复杂;孩子与老师之间建立的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而不是深厚的感情;不是相互信任和接纳,而是屈服于老师屈服于礼品的诱惑;美好的情感得不到传达,心灵也得不到滋养。礼物、贴纸表面上能促进孩子们的进步,实际上那种进步是孩子为了讨好老师,为了得到奖品而放弃了自我,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或者故意约束了自己,可想而知孩子的成长会受到多么大的阻碍。
有一定素质的教育者是不会用这样的手段去拉拢孩子的,更不会以此来表示爱孩子。相反这不是真正的爱,也不是孩子真正的需要。孩子需要的是老师永远宽大的胸怀,甜美的笑容,是老师发自内心的认可和接纳。老师本人的素质和修养也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部分因素之一。孩子不仅需要与老师一起快乐的学习,还需要从老师感受到老师身上焕发的美好人格。这样孩子才能从老师的身上吸取营养,得到浇灌。
所以,老师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还是传播爱与平等的使者。
我有一个小侄女,以前我去看她时出于礼貌我会带上礼物去看她。有时会空手去,孩子就问:“姑姑,你怎么没给我带礼物呀,你记得下次要带礼物给我啊!”我想这样下次去不行,于是有一天我故意没带礼物,孩子问姑姑你带礼物了吗,我说我带了,你闭上眼睛,把手展开等我说睁开眼睛你就可以看到了。小侄女很听话按我说的去做了,于是我蹲下来用我的手紧紧的抱着孩子,在孩子的脸上亲了一下,我说这就是姑姑给你带的一个大大的礼物!你也给姑姑这样的礼物吧!我和孩子紧紧的拥抱在一起,开心的笑了!接着小侄女用同样的方法拥抱了奶奶、妈妈和爸爸。
从此后这个方式成了我们的见面礼和表示喜欢对方的方式。当我们开心的时候,感动的时候我们都会说:“来,我想给你一份大大的礼物,闭上你的眼睛,展开你的手臂让我抱抱你!”
叛逆是儿童情商发展的过程
什么是情商呢?借用心理学家萨洛威的定义,有以下五大方面:了解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运用情绪产生做事情的动力;认识并理解他人的情绪;把握人际关系。
情商好的人,不是没有情绪,也不是不流露情绪,遇见什么都不动声色,而是接纳自己的情绪,也接纳他人的情绪,不被自己的情绪所左右,也不受他人情绪的控制。
心理学将人类基本情绪分为六种:喜悦、愤怒、恐惧、哀伤、厌恶、吃惊。无论民族、人种、文化、社会、环境差异如何,这六种情绪是人类共通的。
小宝宝从出生那天起就开始了情绪体验和反应,但是他们的情绪是逐渐发展、变化和成熟的。这个过程契合他们大脑的发育进度,同时,也受到父母和环境的影响。因此,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情商的发展,情商与智商并重,甚至更重要。
儿童情绪的发展具备如下几个特点:
*所有的情绪发展都跟随着认知的发展。儿童的智慧越成熟,情绪的发展也越深化和复杂。
*同理,儿童的情绪发展越成熟,智力也越发达。
*儿童的情绪和成人不一样。在成人看来,儿童对事物的情绪反应往往令人不可理喻。
*儿童的情绪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成长而变化。
儿童的思维具有片面性和单一性,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不能理解两种感情可以并存,因此,当父母批评他们的时候,他们会认为父母不爱他们了。因为他们不能理解“我爱你,但是我不喜欢你刚才做的事情”这两种感觉可以并存。我们必须反复对他们强调这一点,在更正他们的错误行为的时候,采用平和、爱抚的态度,并且反复告诉他们我们的确仍然爱着他们,千万不能使用“你这么着,我就不喜欢你了!”这种威胁。这样到了七八岁左右,儿童初步掌握守恒的概念,也初步感知情感守恒之后,我们对他们进行批评的时候,他们就不会惊恐地以为我们不爱他们了。
这一点做的不好,会导致孩子在成人之后,仍然将任何人对自己行为的批评,误解成对方不喜欢自己、甚至是要抛弃(开除)自己,因而表现得不能容忍不同意见,也不能接受自己的错误或者失败。
在中国这种历史悠久的农业文明社会里,通常人们比较排斥强烈的情绪反应和表达,更趋向认同平和、中庸、不温不火。每当体验到激烈的情绪时,人们往往首先感到恐惧和羞耻。在这种传统文化氛围里,大家都需要压抑自己的情绪,而不能平静地接纳它们,更不能自由地宣泄它们。
因此,当有了孩子时,对儿童那种未受压抑、无拘无束、奔放自如的情绪表达,人们不免感到恐惧、惊慌、乃至羞耻。几乎出于本能,父母们千方百计约束、压制、否定、拒绝孩子的情绪。
然而,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对自己情绪体验得越多,孩子的心态发展越成熟。每一次强烈情绪的经历,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如果我们允许儿童完整地体验自己的情绪,接纳并认可自己的感受,有助于他们认知事物、总结规律、提炼经验,有助于他们今后遇到同类境况时做出理智的分析和恰当的反应,有助于他们获得坚实的自信心。
如果我们不允许孩子体验或者表达情绪,并非意味着他们面对同样状况时就没有情绪了;我们只是暂时地压抑了孩子的情绪。孩子也会感受到,自己这些情绪是可憎的,甚至认为自己是可憎的。然而他缺乏控制情绪的能力和经验,强行忍受着内心的煎熬,绝望地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产生自卑。孩子将来长大了,面对内心依然会产生的强烈情绪反应,会感到不知所措,也会感到羞愧难当;既不知道怎样表达,也不知道怎样处理。压抑良久,会导致各种心理问题。
人们通常将理智和感情放到对立面,认为非此即彼。其实,任何理性思维都需要感情的参与。离开感情,我们就不能进行理智的思考,也不能做出明智的判断以及符合逻辑的决定。理智和感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儿童道德感的发展,除了需要认知领域的进步之外,也需要感情领域的参与。自我规范是生理、认知、感情三大领域的综合成果。
帮助我们的孩子开发良好的情商,我们要牢记几个重点:
1.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所有的情绪都是合理的;
2.情绪依据个人秉性而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我们需要接受孩子天生而来的个性;
3.接纳孩子的情绪,需要我们首先做到接纳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