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亲情心理联结是如何发展的

发布时间:2021-05-12

亲情幼儿故事。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怎么充分利用家庭与校园之间的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亲情心理联结是如何发展的”,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亲情心理联结的概念大约在20年前就开始受到关注,首先是马歇尔·K·克劳斯博士和约翰·H·肯奈尔博士开始研究。他们报告说,如果孩子一出生就能够和妈妈多进行16小时的接触,对妈妈和孩子都是有好处的。不过,一般在孩子出生以后,妈妈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非常有限。

克劳斯和肯奈尔报告说,在出生后的几年中,那些在产后卧床阶段花更多时间与新生婴儿进行亲密接触的母亲,往往会对她们的孩子更加爱护、更加关心,也更加温柔。因此,亲情心理联结的概念就随之产生了:在出生后的几个小时内,新生儿与其母亲之间的强烈而健康的依恋关系的迅速发展。

这个结论被大家广泛接受,很多的医院都对自己的政策进行了修改,希望能够让妈妈和新生宝宝能够尽可能多地亲密接触。

在最初的亲情心理联结现象的研究中,主要研究居住在克利夫兰的低收入家庭的母亲。在斯坦福大学,大家对中产阶级的母亲同样进行了研究。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发现,在第一个月的养育工作中,和孩子接触多的妈妈会更喜欢和孩子肢体接触,同时通过身体语言表现出对宝宝更多的爱。

可是,在孩子满一岁后,各种差别就消失了。斯坦福项目因此得出结论,认为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和婴儿的性别等因素对于养育方式的影响远远大于早期的亲密接触。

除了上述研究以外,对于亲情心理联结还没有做过其他直接的实验。如果只是这样的话,我们要更为谨慎。

当研究者对这个结论犹豫的时候,他们逐渐开始找其他的已知证据。很多已知的信息都间接涉及到亲情心理联结问题,有的说明一些孩子在出生后头两年中同父母建立依恋关系的过程。

在依恋过程方面,我们对孩子和动物都进行了实验,结果发现,早期经历对于终生的情感与社会健康非常重要,而良好的早期依恋关系的建立对于身体、情感和教育发展都有所帮助。

在出生后的头3~4个月里,宝宝还是懵懵懂懂的,他们没有办法分辨出人以及各种事物。新生婴儿会同任何花大量时间和他在一起的较为年长的人建立起依恋关系。

直到第4个月,宝宝会开始挑人示好,一般情况下是他的妈妈。这时候,依恋关系就更加牢固了,到了第2年末期,宝宝基本上都会围着妈妈转。

从宝宝的角度来看,依恋关系的发展对宝宝的成长意义不大。但是,从母亲的角度来看,这几个小时的确是一段特殊的时间。

尽管从智力、感情和社会能力的角度来看,新生儿是最单纯的,可是对于爸爸妈妈来说就不一样了。在产后的第一天,妈妈就会有一些特别的感觉和经历,这会对她日后的养育方式和对宝宝的感情产生持续的影响。

那么,我们要如何看待这一个论点呢?现阶段,论据还不是很充分。但是,还有很多其他证据显示,亲情心理联结的概念应当被纳入依恋关系这个更为广泛的概念之中予以考虑,依恋关系通常是孩子出生后一两年内发生的。所以,依恋关系的成功建立需要一段时间。

如果我们假设亲情心理联结的建立主要是宝宝出生第一天的事情来决定的话,情况会变得怎么样呢?要是这样,结果就是爸爸妈妈会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同时,他们会因此而获得很多乐趣。不过有些妈妈如果没有办法和宝宝亲密接触的话,就会担心宝宝和自己不亲。

因为各种原因,许多妈妈没有办法和宝宝长时间在一起,她们就会特别担忧。对于领养孩子的父母来说,情况也是如此。

为所有这些父母考虑,对于亲情心理联结这个概念,我认为不用看的太重,它只是一个没有太多证据假设罢了。

另外,在研究人类早期发展的过程中,有着非常多的关于生产和养育的想法,很多都是没有办法证实的。比方说,几年前,非洲的一名产科医生曾经对他的患者使用过一台减压机,用它套在妊娠晚期的妇女的肚子上,这样,较低的空气压力就能减轻腹壁所受到的外部压力。

这名医生在刊物上发表文章声称,用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孩子会更加健康有活力。同时,他还声称,这些孩子在1岁时的发育状况也会更加好。

你可以想象这篇文章所产生的影响。大家都想要找到有减压机的医生来帮助生产。可是这种现象流行一段时间后也就消失了。很多人可能根本就没听说过。

综上所述,在出生后的头几个月中,和宝宝呆在一起的时间越多,对大家就更好。但是,在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天无法与他进行16小时的亲密身体接触,对爸爸妈妈和宝宝间的健康依恋关系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儿童的性心理发展形成


儿童的性心理发展形成

性心理的发展是随着不同年龄的行为活动和心理而反映出来:

① 婴儿期

新生儿的动作不协调,不分化,心理活动仅处于感觉阶段。这时的性心理仅表现为对刺激性器官的感受性反映。大约在7-10个月,婴儿开始把感觉和动作协调起来,并逐渐认识了外界形体。这个时期的婴儿出现玩弄生殖器官和有夹腿的行为。同时,在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孩子性的社会角色和性的心理差异也开始形成。

② 儿童期

2岁左右的儿童思维能力已经逐渐形成,他们能够明确地辨认同性与异性。在3-4岁,儿童对异性产生兴趣,如有的女孩喜欢同爸爸在一起,有的男孩特别听阿姨的话。孩子还会向父母提出一些有关性的问题,如有的小女孩看见男孩子的生殖器会问“我为什么没有小鸡鸡?”有的男孩子一定要坐在便盆上小便等等。此时,他们对玩弄性器官和别人抚摸他的性器官,可表现出一种舒适而安静的现象。在5-6岁,儿童开始亲近同龄的异性,并彼此进行“性游戏”,如“办家家”等。在游戏里,男孩乐意做爸爸、女孩甘愿当妈妈,如果让男孩当妈妈,一般会遭到拒绝的。如果异性朋友疏远自己,孩子会感到不快和气恼,这是性意识的萌芽。7-8岁的孩子开始对同龄异性之间的交往表现出敏感性。

③青春前期至青春期是性意识形成并且从不稳定向稳定发展的时期。在9-ll岁,两小无猜的异性伙伴开始疏远,男孩在一起玩,女孩在一起玩。男女生同一课桌读书,会划上“分界”线。在13-14岁前后,随着女孩出现月经初潮和男孩出现首次遗精,性的冲动性开始出现,对异性感到兴趣,并有意识地进行探测。随后,少男少女开始了有目的性的接触(有的则表现为早恋)。由于这个阶段性意识的不稳定,在一些不良因素影响下可能出现性犯罪。所以,这个阶段也被称为“危险年龄期”。在16-17岁,性意识开始稳定,少男少女开始过渡到青年时期。

手的操作对幼儿心理发展


手的操作及动作的发展,对幼儿心理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手的操作可以直接促进视觉、触觉、动觉及感知觉的发展和相互间的协调;

其次,幼儿通过动用玩具及操作日常生活用品,可以掌握使用物体的方法。以后,幼儿便会逐步地掌握成人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经验;

再次,幼儿通过手的操作,能进一、步认识同一类物体的共性,因而使知觉更加具有概括性,并为概括表象和概念的

产生准备条件;在日常生活中,应及时为不同年龄的幼儿提供合适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幼儿表示愿意自己动手做的事,成人应耐心地在一旁指导,而不应自己动手代替幼儿去做。如孩子希望自己学吃饭的时候,就不要喂他;该让孩子自己学会穿衣服时,就不要再替他穿衣服;孩子可以自己握笔时,就可以给他纸和笔,让他画着玩。孩子刚开始学习这些动作时,难免做得不完善,这就需要反复地练习,通过反复运用,幼儿便会掌握比较复杂的手的动作。练习的内容一定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如经常让幼儿做手工,包括画图、剪贴、泥工、折纸等,能够促进幼儿手的动作发展。

当发现幼儿有不正确的操作时,应及时予以矫正。例如,要注意幼儿端碗,拿匙子、筷子,握笔,握球拍,用剪刀以及拿其他工具时的方法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应及时予以指导、纠正。当然,最好从一开始就教会幼儿正确的操作方法,尽量杜绝不正确的操作方法。

最后,要特别注意幼儿操作时的安全卫生。同一操作活动不应持续过久,以免孩子手部过度疲劳而失去控制力,造成“事故”,并影响手的正常发展。孩子在使用金属工具如剪子、刀子、铲子和榔头等之前,应教给孩子正确的操作方法,并一定要嘱咐孩子注意安全。孩子使用的工具,也应有安全措施。如剪子最好是圆头的,刀子、铲于不要过于锋利。当完成手的操作活动后,还要提醒幼儿及时洗手,以保持手部的清洁。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

真正科学地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划分发展阶段,迄今尚未适当解决。目前社会公认的有如下几种划分。

按生理特点划分:新生儿(0~1个月),乳儿期(1岁以内),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2岁>,少年期(11~15岁),青年期(14~17岁),成年期(18岁以后)。

按教育学制划分:先学前期(托儿所,3岁前),学前期(3~7岁),学龄初期(6~12岁),学龄中期(11岁~15岁),学龄晚期(14岁~18岁)。

按儿童活动形式的转变划分(苏联心理学家达维多夫):直接情绪性交往活动(0~1岁),摆动实物活动(1~3岁),游戏活动(3~7岁),基础学习活动(7~11岁),社会组织活动(11~15岁),专业学习活动(15~17岁)。

按智慧或认识结构的变化划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智慧阶段(2~7岁),具体运算智慧阶段(6~12岁),形式运算智慧阶段(11~17岁)。

按儿童行为模式和心理社会因素等综合标准划分(精神分析学派埃里克森):信任与怀疑(1.5岁前),自主与羞怯(0.5~3岁),主动与内疚(3~5岁),勤奋与自卑(6岁到青春期),同一性与角色分离(11~17岁)。

以上各种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划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其片面性。正确的划分标准应根据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条件下儿童表现在认知、情感和活动几个方面以及生理发展水平上特殊矛盾或质的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幼儿心理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1.简单到复杂: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不完备到完备。我们知道,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在出生的时候并非已经完备,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 比如,1岁半以前,儿童还没有想象活动,也谈不到人类特有的思维。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秩序,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待各种心理过程都己完备,并形成个性时,儿童的心理就比最初复杂得多。

(2)从笼统到分化。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而不分化的。无论是认知活动或情绪态度,发展的趋势都是从混沌或笼统到分化和明确。也可以说,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逐渐复杂和多样化。比如,新生儿不但对碰到他嘴唇的东西发出吸吮反应,对一切碰到他嘴附近

脸颊的东西也作出吸吮反应;后来,婴儿逐渐不作出这种笼统的反应,只在东西碰到嘴唇时才动嘴吸吮了。又如,最初孩子的情感只有愉快和不愉快之分,后来,逐渐分化为喜爱、高兴、快乐和痛苦、嫉妒、畏惧等等复杂而多样的情感。

2.从具体到抽象: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概括化。从认识过程看,从最初的感觉,到以后出现较为概括化的知觉和表象,再发展到产生思维。思维过程本身的发展趋势也是如此。从非常具体发展到略有抽象,最后形成人类典型的抽象逻辑思维。从情绪发展过程看,最初引起情绪活动的,也是非常具体的事物,以后才是越来越抽象的事物。

3.从被动到主动: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发展起来。这种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儿童心理最初是无意的,或称不随意的心理活动,即直接受外来影响所支配。新生儿的原始反射是本能活动,即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最初各种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后来发展到以有意性为主,即由自己的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为主;最初没有意志活动,后来逐渐形成意志,心理活动的自觉性也不断提高。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很大程度受生理的制 约和局限。比如,几个月以内的孩子,其快乐和不安,主要决定于生理上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三岁儿童的注意不集中,坚持性不强,主要是由生理上不成熟所致。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较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的注意可连续集中3-5分 钟,4岁幼儿可集中十分钟左右,5、6岁幼儿可以集中15分钟左右。如果活动方式适宜,教育得法,6岁幼儿可以保持20分钟的稳定注意。随着儿童生理的成熟,它对心理活动的制约和局限作用渐渐减少,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渐渐增长,四五岁儿童有时(比如在某些作业中)注意力非常不集中,有时 (比如在他自发的游戏中)又能长时间坚持集中注意。在生理发育达到足够成熟的时候,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甚至包括心理发展的速度,都和儿童心理活动本身的主动性有密切关系。

4.从零乱到成体系: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混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而且非常容易变化。比如,七八个月的婴儿离开妈妈时,哭得很伤心,当妈妈的身影刚刚消失,阿姨和他玩一个诱人的玩具,他立即会破涕为笑。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是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形成整体,有了系统性,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了各人特有的个性。比如,有的孩子喜欢汽车,不论在何时何地,他的兴趣都首先集中在汽车上。

3~4岁幼儿心理的发展特征


3~4岁幼儿心理的发展特征

一、生活范围扩大

3-4岁的孩子已经到了可以入园的年纪了,上了幼儿园,也就意味着开始接触社会了。幼儿园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黑白,孩子会在这里接触并认识了很多的小朋友,老师,生活的范围扩大了,使得孩子不得不面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孩子学习人际交往的开始。在家里,这些孩子谁都会让着,无论玩具还是其它的物品都是自己独占。可是到了幼儿园中,情况变得完全不一样了,作为老师,一定要在幼儿这一关键期教会孩子处理好人际关系等问题,这对孩子日后的人际交往是很重要的。

二、情绪作用大

小孩子总是爱哭爱笑的,因为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球境的影响。比如在幼儿园里若一个小朋友哭了,老师还没有哄好,其他的小朋友也跟着哇哇大哭起来,这些哭泣都是无缘由的。面对这种情况最佳的处理方法就是对症下药,给小朋友们一些新奇的玩具引开他们的注意力,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这样就很容易解决了。

三、爱模仿

幼儿期的孩子很爱模仿。他们在游戏中对于老师的一个动作、一个词语都会感觉很新鲜,很吸引孩子的兴趣想要模仿,就会重复模仿老师的言行,当另一个小朋友看到这个小朋友在说时,其他小朋友也会被带动着纷纷跟着模仿。处在3-4岁孩子的大脑就像一张白纸,他们还不懂判断,只是在看见有兴趣的就会模仿,所以作为老师和家长,必须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已,不要让自已的不良习惯传给那些天真的孩子们。

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发展的基本性质

1.发展的高速度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特点,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之一是变化迅速。相对而言,成人心理的变化比较缓慢,相差几岁的成人,心理特点差别不那么明显。老朋友多年不见面,相遇时往往会说:“看来你变化不大。”儿童则不然,他们的变化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日新月异。比如,初生的婴儿只会啼哭,十天半月以后,当你把他抱起来的时候,他己经“知道”要准备吃奶。将近4个月的孩子可以同你玩得咯咯地笑,但是,过一个月以后你再去看他时,他可能怕你,哭着要躲开 —— 他会认生了。1周岁的孩子刚刚开始迈步,两周岁的孩子,步子已经走得相当稳,3周岁时则很少一步一步地走路,总是连蹦带跳的。如果你想要3岁孩子专心致志地学习,必须使教材内容对他有较大的吸引力,学习时间还只能很短;4岁以后,孩子开始懂得应该专心听讲;5岁孩子不仅能够用一些方法使自己集中注意,而且会把这些方法说出来,教给别人。到儿童上学以后,更是能养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儿童心理变化之迅速,常常使和他朝夕相处的成人都跟不上。比如,不久前孩子还要大人牵着手走路,但是,过不了多少日子,他居然不听指挥,大人要他往东走,他偏要往西走。如果大人要抱着他走,他执意反抗,挺直身子,挣扎着要下地,如此等等。许多科学研究如布鲁姆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等也表明,幼儿期是儿童心理高速发展的时期。

2.发展的不均衡

高速度发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规律,但幼儿心理又不是匀速发展的。幼儿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下列方面:

①不同阶段的发展不均衡

儿童的心理发展并不总是按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从不同的组织系统、机能特性的发展过程来看,以神经系统的发展和生殖系统的发展来说,神经系统是先快后慢,幼儿期以前人类大脑的重量就已发展到成熟期的80%,而在9岁左右就接近成人水平;而生殖系统则前慢后快。差不多在青春期以前进展很小,而到了青春发育期(女的在11—12岁,男的在13—14岁)后才大幅度的增长。就总体发展来看,整个发展也不是等速上升,而是呈波浪形地向前推进。通常幼儿前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展。所以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为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也表现在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

②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均衡

幼儿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不是均衡地发展的。比如,感知觉等认识过程在出生后迅速发展,单纯的感知能力很快就达到比较发达的水平;而思维的发生则要经过相当长的孕育过程,两岁左右才真正发生发展起来,到幼儿末期仍处于比较低级的发展阶段——只有逻辑思维的萌芽。

③不同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均衡

不同的幼儿,虽然年龄相同,但在发展速度、最终到达的水平、以及发展的优势领域上往往是千差万别的。比如,有的幼儿早熟、早慧,有的迟开窍。有的幼儿对音乐听觉有特殊的敏度,有的对艺术形象有深刻的记忆表象。在性格方面,有的好动、言语流畅、善于与人交往,有的喜欢安静、独处,沉默寡言不合群,即所谓有外倾、内倾之别。但是,所有这些都是正常儿童,只不过是心理发展上有个别差异而已。

家园共育《亲情心理联结是如何发展的》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亲情幼儿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角色扮演是联结故事角色与儿童的桥梁 心理社会能力是以共情能力为基础的情绪管理、人际沟通、自我探索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总称,俗称“心智”,是与知识、智力等“脑力”相对应的概念。大量研究发现,对于人生的成功和幸福而言,心智的作用远远大于脑力的...
    2019-12-16 阅读全文
  • 关于亲情是陪伴的作文六篇 在语文课程中作文的地位不言而喻,为了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你知道优秀的亲情作文包括哪些内容吗?写作文的时候最好要出人意料,题材新颖。你知道写好一篇亲情作文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亲情是陪伴的作文”,欢迎阅读,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2022-08-17 阅读全文
  • 儿童的性心理发展形成 儿童的性心理发展形成 性心理的发展是随着不同年龄的行为活动和心理而反映出来: ①婴儿期 新生儿的动作不协调,不分化,心理活动仅处于感觉阶段。这时的性心理仅表现为对刺激性器官的感受性反映。大约在7-10...
    2021-09-09 阅读全文
  • 有关儿童的性心理发展 性心理是指围绕着性征、性欲和性行为而展开的心理活动。据近代心理学家调查研究,将个体性心理的发展分为:婴儿期(0-1岁)、儿童期(包括幼儿期2-9岁)、青春前期和青春期(10-17岁)。(此分期与儿童生...
    2021-08-21 阅读全文
  • 儿童心理发展 知觉是对感觉的加工过程,发生较晚。生后4~5个月才出现手眼协调动作,这是最早出现的知觉形式。其他形式有空间知觉、距离知觉、自我知觉、时间知觉、深浅知觉等。 知觉是观察力的萌芽。约3~4月时出现形状知觉...
    2021-12-23 阅读全文

心理社会能力是以共情能力为基础的情绪管理、人际沟通、自我探索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总称,俗称“心智”,是与知识、智力等“脑力”相对应的概念。大量研究发现,对于人生的成功和幸福而言,心智的作用远远大于脑力的...

2019-12-16 阅读全文

在语文课程中作文的地位不言而喻,为了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你知道优秀的亲情作文包括哪些内容吗?写作文的时候最好要出人意料,题材新颖。你知道写好一篇亲情作文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亲情是陪伴的作文”,欢迎阅读,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2022-08-17 阅读全文

儿童的性心理发展形成 性心理的发展是随着不同年龄的行为活动和心理而反映出来: ①婴儿期 新生儿的动作不协调,不分化,心理活动仅处于感觉阶段。这时的性心理仅表现为对刺激性器官的感受性反映。大约在7-10...

2021-09-09 阅读全文

性心理是指围绕着性征、性欲和性行为而展开的心理活动。据近代心理学家调查研究,将个体性心理的发展分为:婴儿期(0-1岁)、儿童期(包括幼儿期2-9岁)、青春前期和青春期(10-17岁)。(此分期与儿童生...

2021-08-21 阅读全文

知觉是对感觉的加工过程,发生较晚。生后4~5个月才出现手眼协调动作,这是最早出现的知觉形式。其他形式有空间知觉、距离知觉、自我知觉、时间知觉、深浅知觉等。 知觉是观察力的萌芽。约3~4月时出现形状知觉...

2021-12-2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