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当孩子的利益受到侵占时

发布时间:2021-05-03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经验时常告诉我们,做事要提前做好准备。幼儿园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都需要提前寻找一些资料。资料是作用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材料。参考相关资料会让我们的学习工作效率更高。所以,您有没有了解过幼师资料的种类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当孩子的利益受到侵占时”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去年六月份的一天中午,某园食堂发生了一起炊事人员集体吃孩子的东西的事故(每人吃了一个大虾)。当时园领导没有发现,也没有人反映此事。事隔一个星期后,班长与副班长在工作中发生口角,副班长说出了此事,说食堂炊事员吃孩子的东西。听到此事,分管后勤的副主任感到很吃惊:食堂从未发生过这样的事,我园的规章制度很严,不准任何人以任何理由侵占孩子的利益,怎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呢?听到反映后,副主任深入到食堂了解情况。食堂的几位同志承认了此事,副主任又找到了班长,了解吃东西的具体情况。班长承认东西是她让吃的,各班把分剩下的让大伙尝一尝,并表示自己做得不对。副主任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及时召开食堂班委会,让班长在食堂班委会上做了检查。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对所有吃孩子东西的人进行了罚款处理,班长罚得重一点,作为分管食堂后勤工作的副主任虽然未吃,但也有领导责任,自己主动交了罚款,罚款全部记到幼儿伙食账上。

这件事发生后,园领导非常重视,及时召开了园务会,通报了此情况,分析了事故发生的原因:虽有制度,但执行不严。今后,要严格加强职业道德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决不允许此类事情再发生。

分析与思考

该事故的发生是因为制度执行不严造成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情况经常在幼儿园的管理工作中遇到,一方面是领导对贯彻制度执行的力度不够,另一方面是教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欠缺。制度制定出来并没有万事大吉,这需要上至领导下至教职工一致地贯彻执行。您园的规章制度执行状况如何?如果发生上述事故,你们会怎样处理?在以后的合理工作中又怎样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小编推荐

案例:当孩子的告状时


问题:

●为什么大多数幼儿喜欢告状?

●孩子的告状意识是天性的吗?

实录:

到老师面前告同伴的状目前似乎已经成为孩子们最流行的行为了。一天下来,不知听到多少孩子的告状声。一次我刚吃好饭,刚走进班级就看见贝贝跑过来对我说:“杨老师,超超又打我了。”后来我了解了情况才知道,原来是中午吃好饭,大家都在看书的时候,贝贝拿了超超最喜欢看的《十万个为什么》,于是超超就跑过去要问她拿那本书,可是超超也不是好“欺负”的孩子,她哪肯把书给贝贝,于是她就说:“这本书又不是你一个人的,为什么一定要给你看呢,我就不给你看!”这可好,在家就要风得风的“小皇帝”,他哪受得了这等气,但是他还是忍住没有“动手”。正巧在这个时候我走过去,贝贝就向我告状了。(分析:幼儿的自我意识很强,都不可以受一点的委屈,自己都没有尝试着去解决问题就去告状了)。甚至有一次华华的美术作业上不小心被别的小朋友画到了一点,他就跑过来向我告状了。

反思:

为什么幼儿这么喜欢告状呢?幼儿并非天生就会告状的,他们之所以学会了告状,是与他们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式有关的。一些家长过于保护幼儿,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生怕幼儿出去之后受到别人的欺负,与别人发生口角、打架等行为。所以成天把孩子拴在自己身边,也有些家长在孩子与他人发生纠纷时,不是教幼儿如何与同伴自行解决问题,而教幼儿如何去求救老师,或者是教孩子以牙还牙,又或者就是亲自出马替孩子解围,给了幼儿一种错误的意识,即“有问题找大人。”当然我们受保护弱者的传统思想影响太深,往往对弱者给予过多的同情和保护,这也是幼儿告状意识产生的原因之一。由于幼儿长期处在家庭和成人的保护下生活,慢慢地就可能变成一个缺乏独立性,缺乏处理事物能力,依赖性很强的人。

幼儿告状的内容不外乎几种:一是受欺负,二是利益受到损失,三是打抱不平。然而,幼儿告状之后出现的种种表现及后果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忧虑,有的幼儿告状成功了,就会露出窃窃自喜的样子,进而会得寸进尺,而有的幼儿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就要,使得自己与同伴的关系更差了。因此,我们就应正确对待,要淡化幼儿的告状意识,当幼儿遇到争执或委屈时,家长不必担心、不必心痛、不必马上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要给他们自己处理问

题的机会,鼓励幼儿独立解决问题。例如“对犯错误的幼儿进行直接的批评,警告或适当的惩罚,当这些手段产生效果时,我们可以给予他表扬,肯定,以强化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依赖性教强的的孩子,要注意引导,让他学会协调与同伴的关系,学会宽容,使自己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更自然更融洽。

一个充满自信、能充分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人,绝不会是遇事就会搬救兵、爱哭闹、爱告状的人,他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尝试、去独立思考、去自己做判断、去解决问题,这样的孩子在同伴中才更具有威信、更具有号召力。

当宝贝偏心时


一边是爸爸,另一边是妈妈,你的宝贝在中间,可能更愿意投向一个人的怀抱。没关系,孩子表现出对父母任何一方的偏爱都很正常,这是1岁孩子常见的现象。

毫无疑问你的宝宝漂亮活泼、惹人喜爱,只是你从来没想过这么小年纪的宝宝也会拒绝人,伤人心。因为最近你经常发现,早晨,当你把他从床上抱起来的时候,他会用皱眉和大哭大闹来向你问候,“妈妈(爸爸),我要妈妈(爸爸)!”或者,当你和宝宝一起看故事书、玩拼图游戏、躲猫猫时,一旦他听到妈妈(爸爸)的脚步声,也会哭闹着要妈妈(爸爸),停止和你的玩耍。

假如宝宝对父母中一方的喜爱超过另一方时,被冷落的一方肯定会觉得倍受打击。但是这种行为却是宝宝在社会感知能力上得到很好发展的一种表现。1岁大的宝宝已经开始试图去了解和弄明白世界是怎么一回事,并且能逐渐理解社会关系和情感关系了。当宝宝选择父母中的一方时,并不代表他一定是在拒绝另一方,他只不过是在展示他有选择的能力。

宝贝为什么偏爱某个人呢?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来说,对身边的某个人有明显的偏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就像他在日常生活中做的其他事情一样,你不必大惊小怪。要知道,这么大的宝宝已经有了他喜欢的事物、玩具或睡前爱听的故事。像我的儿子让让--14个月的宝宝——爱吃的食物是面条,蓝色是他的钟爱,大大小小的球他总爱拿在手里一样,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喜好,并且还并不吝于表达他对某人、某事或某物的强烈的喜爱或厌恶。

除此之外,宝宝还能认识到妈妈和爸爸与他生活中的其他人不同,他能分享与你们的一种独一无二的亲密。但自从他体会到了与父母的亲近和分离之后,他会非常矛盾地在父母之间翻来覆去地选择,一会儿要妈妈,一会儿要爸爸;今天作你的“小跟班”,明天又粘着他不放。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1岁的宝宝已经开始会用非黑即白的方式思考问题,即如果我和妈妈玩,我就不能和爸爸在一起。对于宝宝而言,一次协调好与超过一人以上的关系是很难的。

宝宝选谁,不选谁的理由有时很简单。谁陪他的时间多些;谁和他玩的时候更疯些;谁对他说话的语气更温柔些;甚至可能谁对他说“不”的次数更少些,他就会选择谁。父母对他的方式和态度不同,他的感觉和选择的结果就会不同。如果你经常警告他“小心”、“别碰”之类的话时,下次他想探索周围的事物时,他就会选你的伴侣替代你来陪伴他。

宝贝偏心也没关系

无论你是被宝宝选中或是拒绝,你都要安心地接受这个事实,不必黯然伤怀。要知道,这么大宝宝的喜好经常是变幻无常的。明天就不是今天这样,或是玩的时候要爸爸,洗澡的时候要妈妈;吃饭的时候妈妈喂,睡前的故事要听爸爸讲,这都很正常。对于有的宝宝而言,这个阶段持续的时间可能会更长一点,特别是父母中的一方长期不在宝宝身边的尤为明显。如何度过这个阶段,看看以下这些小窍门:

*不必在意

如果你受到宝宝冷遇,坐了冷板凳,不必在意,别表现出你受了伤害。让他知道你不介意他对你的冷落,你可以这样说:“我知道你想坐到爸爸身边去,可以,去吧,没关系。”

*运用游戏的力量

答应宝宝和他玩他最爱玩的游戏或是教会他玩新的玩具,让他自愿而不是强迫地接近你,来到你的身边。另外,与

其和他玩一对一的游戏,把他从你的另一半身边拉开,倒不如玩些大家都参与的游戏对此有益。例如一起搭积木或玩球。

*态度要积极、坚决

早上爸爸要去上班时,宝宝会大声哭喊:“爸爸来,我要爸爸。”不要放纵他、迁就他,让爸爸一味地哄他。你要让孩子明白,你理解他的感情,但事实是爸爸必须要去上班。你可以对他说:“我知道你想让爸爸留在家里,但爸爸要去上班工作,妈妈在家里陪你,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

*创造亲子时光

创造这样一些机会,像去公园玩,或周末外出吃饭,让你的宝宝分享一些与你或你的伴侣单独在一起的时刻;工作的一方回到家之后,和宝宝在一起,至少陪他玩15分钟;如果他粘你的时候较多,借机离开房间,给宝宝和你的另一半创造一个单独相处的机会。

*找出应对的方法

宝宝的偏好可能会引起你的紧张,私下里与你的另一半讨论一下,下次出现同样的情况时,你们如何应对。不过,你们要相互提醒,宝宝的这种行为是暂时的,是适龄宝宝都会出现的,可能会持续几天,也可能会持续几个月。

和“偏心”的宝宝如何相处

别在宝宝面前“争宠”

当宝宝正在开开心心地和你的伴侣玩耍时,不要强行加入他们当中。也不要强迫孩子喜欢他不喜欢的人,父母也包括在内。如果孩子不喜欢他的爸爸,妈妈不要对孩子说:“爸爸多伤心呀!快亲亲你的爸爸,他就会感觉好一点了。”因为这样就会使孩子很迷惑,为什么妈妈要求他表达某种他不愿意表达的情感,也可能使孩子更加不喜欢他的爸爸了。表面上看,宠爱或者给孩子买很多礼物是一个容易获得孩子喜爱的一种手段,但是方法一定要适度,否则后果更糟。因为这会使孩子认为爱是可以用钱买来的。

共同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

假如当你的另一半在为宝宝换尿片时,你总是拿着新尿片站在一旁,你就已经把自己给“定型”了。照顾孩子也像一个团队一样,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所以,别再做旁观者了,和你的另一半平等地参与到宝宝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吧。

允许另一方用自己的方式照顾宝宝

你的伴侣在照顾宝宝方面也许不如你做的准确和完美,尽量避免去批评他,尤其永远不要在宝宝面前指责对方。不要说什么“别在他睡觉前和他疯玩疯闹”之类的话,碰到此类情况解决的方法有很多,直接的指责效果并不会好。

案例:当意外发生时


案例背景:

佳敏是一名中班的孩子,在老师眼里,她是一个懂事乖巧的小女孩。虽然不怎么爱说话,没有其他孩子般特别活泼好动,但绝对是个能干的孩子,什么事她都能做得很出色,办得很妥贴,老师也特别喜欢请她来帮忙,让她做小老师,是孩子们心中公认的大姐姐好孩子形象。

案例描述:

早上晨间活动时,我从办公室拿了钥匙打开了活动室的门后顺便让佳敏帮我把钥匙牌放回办公室。佳敏很快就完成任务回到了队伍中。接着便开始做早操,当第一个教学活动要开始前的几分钟里,一个小朋友从口袋中摸出了5毛钱交给了我,说是早上买早饭剩下的(我们有一个惯例,口袋里的一些小东西比如钱之类的带来幼儿园后为确保安全要主动交给老师,放学后老师会发还与他),佳敏也从口袋里摸出了一元钱交给了我。

事情到这里本该告一段落,可到了中午午睡时,几个老师有时间凑在一起坐下来备课的时,隔壁班的老师问我:“你们班有没有小朋友拿了楼下办公室桌子上的一元钱?”“没有吧。”当时我很纳闷。早上去过办公室的只有我还有佳敏,其他班的孩子没有进过办公室可以排除,另外的人自然也没有进入的可能。马上我又想起早上佳敏交给我的一元钱,会是佳敏吗?我也很犹豫,决定找个机会私下问问佳敏。

点心吃好后,我安排了幼儿自由活动,我则轻轻走到了佳敏的身边,佳敏正和一个小朋友聊着天。我很随意的提醒道“对了,佳敏,你的钱还在我这,等会儿别忘记带走……今天这钱是谁给你的?”她想了想然后告诉我说:“不是谁给我的,是我从家里的地板上捡到的。”“哦,是这样的。”我接着又说:“刚才汤老师跟我说,她的三块钱中的一元钱可能掉地板上不见了,不知道哪个小朋友拾走了,你的小眼睛最厉害,能不能帮老师去找找。如果你知道的话能不能告诉老师。”说完我便走开了。佳敏则一直安静的站在一边似乎考虑着什么问题,过了一会儿,她慢慢地走过来告诉我,“老师,我是从地上捡到的。”声音很轻。“哦,是这样,那该怎么办呢?”“我把钱放还到办公桌上去好了。”声音立刻较之刚才响亮多了,半分钟后,佳敏又跑回来了,脸上红扑扑的,绽开着笑容,我也对她投去了肯定而善意的笑容,佳敏迅速加入了小朋友的活动中去了。

案例分析:

在本案例中,幼儿出现了一种不良行为,教师面对幼儿的不良行为的处理方式上值得进行分析探讨。不难发现,教师在处理事件的整个过程中都对孩子抱着尊重信赖的态度。其一,表现在当教师知道了极有可能是佳敏拿了钱之后,并没有急着找佳敏质问清楚,而是决定找个机会私下问问。如果在大家面前问势必会让很多人知道这件事情,当大家都在议论汤老师的钱丢了的时候孩子会有很大精神负担,甚至会产生恐慌心理,而

教师从态度上轻描淡写它,孩子的心理压力便不易产生;其二,教师询问问题的方式语言始终表现着试探性的不露痕迹,让幼儿处于一种随便聊聊的氛围,愿意将事情告诉老师,而不是一下子就问到点上,使孩子紧张而有敌对不愿表露的情绪;其三,教师在询问过程中用了一个小小的试探策略,从与孩子谈捡到钱到汤老师也钱不见,你的小眼睛最厉害,能帮老师找找吗?一环一环紧紧相扣又很自然,没有让幼儿觉得说教师逼她承认什么,或者怀疑她,不相信她。反而使幼儿觉得老师特别信赖她,同时也对老师产生了极强的信任感,特别是教师在请幼儿帮助找钱后故意轻轻走开,并没有对幼儿施加什么压力,可以看出幼儿此时也在静静的做思想斗争。最后,幼儿主动的告诉老师钱是在幼儿园里捡到时,很明显,幼儿已经通过思想斗争,知道自己做错了,而教师不带半点责怪的问道“哦,是这样,那该怎么办?”为幼儿主动把钱交还的行为搭了一个台阶作用。幼儿的心理负担解下便成了一件顺利的事儿。在这里,教师尊重幼儿人格,保护幼儿童心的儿童观起了重要的作用。《纲要试行》指出社会领域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可以想象,本案例中教师不是以这种尊重、宽容的态度,而是去一味证实事件的真实性后进行一翻较为严厉的教育批评,言语说教,幼儿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是毫无疑问的,同时,孩子对错误的认识也不见得会有如何深刻。

案例反思:

在教师以尊重信赖的态度下处理完这件事件之后,有一点仍然值教师进行反思,为什么这样的行为错误会在佳敏的身上发生。这是偶然吗,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行为的产生,仅仅是因为好奇吗?我想不止。事后我了解了佳敏的一些家庭情况,佳敏的父母一直以开小吃部营生,工作性质决定他们每天接触的是形形色色的人,收钱、找钱、放钱也是工作的一部分。而佳敏则在一旁耳濡目染,刺激多了,孩子也对钱产生一定的好奇。父母经常说起小吃部工作的辛苦,懂事的佳敏也在情感态度上接纳了父母的观点,有时也帮着父母做一些收钱的事儿,孩子对钱也有一种占有的喜悦。另一方面,佳敏的父母对孩子行为习惯上的要求也较为严格,对孩子随意拿人家东西方面的教育则是千叮万嘱,交待再交待,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可结果却是孩子已然拿了人家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家长的这种单一呆板的郑重说教起了强调意识的反作用。鉴于此,为了根本上帮助幼儿改掉毛病,首先从家长工作着手。事后我与家长进行了及时沟通,并明确提出,不能因为孩子有了这种不合理行为便立刻训斥、批评,建议家长在忙中抽时间多与孩子交流,注意教育方法,走近孩子的心灵。同时要求家长多与教师交流,共同关注幼儿的行为习惯,帮助幼儿改正错误。其次,在得到家长全力配合的同时,更要利用幼儿园这个特殊的集体教育机制。我们生成了以《不是我的东西我不要》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其中包括语言活动《贪心的鸭妈妈》,音乐活动《一分钱》、《我们都是乖宝宝》等,展开了主题谈话活动,《我捡到了钱的时候……》让孩子懂得捡到东西该怎么办,想要别人的东西时该怎么做,贪心拿了别人东西之后会怎样的道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也就是说,一个适宜于教育的环境首先应在气氛上应是宽容和接纳的,通过各种形式内容的教育活动来潜移默化的改变幼儿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私与淡化占有欲望。

教师的任务并不仅仅是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还要促进幼儿社会性和人格的积极健康发展。幼儿的心灵是善良的,但思维是幼稚的,这种幼稚常常表现出冲动与错误,对孩子的冲动错误,行为偏差,绝不能一味地责备,而要善于发现,及时加以引导,教师要以一种关爱、宽容、接纳、倾听的态度来处理意外的发生,那么意外的背后会是另一片景象。

案例:当幼儿说“我不会”时


背景:

一次美术活动中,我示范讲解完手指点画“螃蟹”让幼儿练习时,幼儿便接二连三地大叫着“老师,我不会”。很自然我便挨个地去帮助这些幼儿。一个活动,我光指导这些幼儿便忙得不亦乐乎,其余幼儿根本无法顾及。指导得多了,心情和烦躁,想想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动手能力越来越差了……活动结束后,我反复思考:是我的示范讲解不够清楚呢?还是幼儿不感兴趣?为什么有那么多幼儿说“我不会”?幼儿说“我不会”时我应该怎样做?……一连串的问题令我整夜辗转反侧:幼儿不会时敢对老师说,他们没有错。可是讲解得那么清楚还是不会,是真不会还是假不会呢?其实幼儿对手指点画是感兴趣的,幼儿也不仅是在这次美术活动中叫不会,以前的美术活动也经常这样。

分析:

于是,我对这些叫“不会”的幼儿进行逐个分析,这些幼儿中有:(1)真正不会的(2)缺乏信心不敢动手的(3)不假思索有惰性的(4)想引起老师注意的。

措施:

要想改变这一现象,我改变了美术活动的教学模式和指导方法,我运用了“先试后导,先练后讲”,注重“玩中学、学中玩”的尝试教学法。在语言上我更多的是用“谁来玩玩?”“谁想来试试?”“谁来教大家?”等商量、激励的语气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这样做让老师了解到哪些幼儿是真正不会的,需要老师启发诱导和帮助的,也让老师下一步的示范讲解的重点把握得更准确;对不敢动手的幼儿

,因为没有老师完美的范例和作画前的约束而放下了思想包袱;对不假思索有惰性的幼儿无机可乘;那些想引起老师注意的幼儿有了表现的机会。同时使幼儿有体验、尝试、探索的机会,为幼儿营造了积极、轻松的活动氛围,让幼儿体验到平等、尊重,更多地感受到自主、愉快,从而激发了幼儿的主动性、参与性,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结局和反思:

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我们的美术活动叫“我不会”的声音逐渐被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氛围所取代,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动手尝试的乐趣。在工作中我也意识到要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表达、宣泄自己的情感,并从中体验到快乐,很重要一点就是选择的活动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并是幼儿感兴趣的。

当宝贝遇到“坏孩子”


导读:“坏孩子”之所以“坏”,通常都有他们“坏”的理由。

透析“坏孩子”的秘密

“坏孩子”之所以“坏”,通常都有他们“坏”的理由。导致“坏孩子”人人不待见的原因很多,大致有如下一些:

1、缺乏社会交往技巧

“坏孩子”使“坏”并非他存心要“坏”,而是因为他有着十分强烈的与人交往的欲望,但是又缺乏交往技巧所导致。比较小的宝贝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强,因此,他们会更多地通过动作来表达自己,如果成人不理解他的这种方式,只是一味地呵斥他,不是将正确的交往方式传递给他,他就会因此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变成大家都不待见的“坏孩子”。

2、显示自己的个人能力

有的时候,“坏孩子”的“坏”行为只是在向他人展示他的个人能力,以此获得自信,得到自我认可。

3、吸引父母及他人的注意

如果父母带宝贝外出,只顾着跟他人交流,忽略了一旁的宝贝。当他表现好的时候,父母通常就会放心地去“忙”自己的,于是,他就会制造些“事端”,通过扮演“坏孩子”成功地将父母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

4、试探父母的底线

“坏孩子”有时候明明知道某些事情不应该做,但是他还是会去做,直到看到父母严厉的神情和真正发怒的表情,他才会停下来。这个时候,他实际上只不过是在试探父母的底线,看看这个事情是不是真的“不可以做”。

5、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坏孩子”的某些行为其实仅仅因为好奇,比如男孩子可能会掀起小女孩的裙子,想要看看妹妹和自己有什么不一样等等。他们的这种行为并没有恶意,只是我们成人按照我们的思维把他想得复杂化了。

如何应对“坏孩子”

正如前面所述,“坏孩子”的“坏”通常会存在很多必然的原因,只要我们了解了他“坏”在哪里,就可以找到对策,化解他“坏”的力道,将“坏孩子”转变成“好孩子”。

当宝贝在户外遭遇“坏孩子”,不妨尝试以下的方法:

*看到他可能有攻击性行为,可以提前做出预警,引导他朝着你期望的方向发展——

“你很喜欢小妹妹,想跟她一起玩对吧?你看,你可以抱抱她,牵着她的手,小妹妹会很高兴的,她一定非常喜欢你!”

*给他一种自我满足感,让他明白你的期望——

“小弟弟想爬到上面去,你拉住他,他就没法爬了。来,我们一起保护小弟弟,小心他摔下来哦!你那么厉害,像一个小保镖呢!”如果他的手里拿着奥特曼,那就说他像个厉害的奥特曼好了。

*鼓励他成为引导者,体现他的自我价值——

假定“坏孩子”霸着滑梯,不许妹妹玩,此时,跟他讲道理往往效果不佳,不如干脆先夸夸他:“嚯,你滑滑梯滑得可真漂亮!我看你可以当个滑滑梯的小老师呢!你来教妹妹好不好?来,你先表演一次,让妹妹看看应该怎么滑。嚯,小哥哥滑得可真好!来鼓鼓掌吧!好了,小哥哥下来了,我们上去试试,看看能不能滑得像小哥哥一样好吧!妹妹滑得也不错吧?好了,又轮到你表演了!”

*理解他的需求,但是对不能满足他的要求感到遗憾——

如果“坏孩子”总是抢宝贝的玩具,他的这种行为本身应该是可以理解的,一旦他被理解了,他的心情好了,自然也就会变得比较配合了。

*就势将他的攻击性行为转化成有趣的游戏——

如果“坏孩子”抢走了宝贝的玩具,宝贝伤心地哭闹起来,家长可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使宝贝和“坏孩子”的注意力都被转移到了游戏本身,宝贝不会因为玩具被抢走而伤心,“坏孩子”也不会因为跟你对立而导致他的行为走向更为极端的反面,问题自然就被解决了。

*满足他的好奇心,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方面——

有的宝贝可能会对异性小朋友的性别差异产生兴趣,比如,小男孩可能会掀起小妹妹的裙子去看等等。此时,如果我们着急忙慌去阻止他往往效果不好,不如干脆平静地给他一些解释:“你是小男孩,她是小女孩。小男孩穿裤子,小女孩穿裙子。你们不一样对不对?你能帮妹妹把裙子后面粘的小草摘掉吗?哦,你真是个小绅士,来,谢谢小哥哥!”

*避免依赖玩具等物品,尽量就地取材开展游戏——

如果宝贝每次外出,玩具都被“坏孩子”抢走,不如干脆不带玩具出去。外面的世界有那么多吸引宝贝眼球的东西,随便哪个东西都可以成为游戏道具。比如一片小草的叶子,一堆沙子,一颗小石子……看起来一点都不起眼的东西,宝贝一样可以玩得十分投入,玩出很多的乐趣。

喜欢《当孩子的利益受到侵占时》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当孩子害怕时 当孩子害怕时 孩子从黑暗的子宫里来到这个明亮的世界,伴随着天然的害怕。婴儿时期,当孩子触碰到任何一物体时,都会紧紧的抓住不松手。伴随着孩子渐渐长大,3岁以后的他会害怕一个人睡觉;会害怕强大的个体;会害...
    2020-11-09 阅读全文
  • 案例:当孩子有错时 案例背景: 在幼儿园,调皮的孩子会经常做出一些不符合规则的事情,会经常犯一些小错误。经过老师的教育,孩子经常是当面说得很好,转身却又故态复萌。这时老师是否应该想一想:为什么孩子会屡教不改?如何对待孩子...
    2021-05-25 阅读全文
  • 当孩子情绪失控时 每个人都有权了解、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也一样。不管什么情绪——包括愤怒——都应该表达出来。当孩子发火时,做父母的不应该压制孩子,而是要帮助孩子学习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强强在幼儿园翘首企盼爸爸的到来...
    2021-01-29 阅读全文
  • 当孩子对我说“不”时 上午活动时我跟孩子们谈论着一些有趣的话题,我顺手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画了几片“会飞的树叶”,我得意洋洋地问孩子:“老师画的好看吗?”“好看!”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好看!”在众多肯定的声音里,我...
    2020-12-14 阅读全文
  • 当孩子有意说谎时 当孩子说谎时,父母最关心的不是谎言本身,而是找出孩子说谎的动机;最应该做的不是批评和责罚,而是向孩子说明道理,使孩子懂得为什么不应该说谎。 下面的例子也许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对待孩子的谎言。 妈妈在楠...
    2020-11-02 阅读全文

当孩子害怕时 孩子从黑暗的子宫里来到这个明亮的世界,伴随着天然的害怕。婴儿时期,当孩子触碰到任何一物体时,都会紧紧的抓住不松手。伴随着孩子渐渐长大,3岁以后的他会害怕一个人睡觉;会害怕强大的个体;会害...

2020-11-09 阅读全文

案例背景: 在幼儿园,调皮的孩子会经常做出一些不符合规则的事情,会经常犯一些小错误。经过老师的教育,孩子经常是当面说得很好,转身却又故态复萌。这时老师是否应该想一想:为什么孩子会屡教不改?如何对待孩子...

2021-05-25 阅读全文

每个人都有权了解、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也一样。不管什么情绪——包括愤怒——都应该表达出来。当孩子发火时,做父母的不应该压制孩子,而是要帮助孩子学习正确的情绪表达方式。强强在幼儿园翘首企盼爸爸的到来...

2021-01-29 阅读全文

上午活动时我跟孩子们谈论着一些有趣的话题,我顺手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画了几片“会飞的树叶”,我得意洋洋地问孩子:“老师画的好看吗?”“好看!”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好看!”在众多肯定的声音里,我...

2020-12-14 阅读全文

当孩子说谎时,父母最关心的不是谎言本身,而是找出孩子说谎的动机;最应该做的不是批评和责罚,而是向孩子说明道理,使孩子懂得为什么不应该说谎。 下面的例子也许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对待孩子的谎言。 妈妈在楠...

2020-11-02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