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小学:孩子的乐园
发布时间:2021-04-25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幼儿园孩子的游戏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提起美国的大学,许多中国人都赞许有加。可说到美国的小学,大多数人免不了要摇头。在美国工作期间,我把儿子带到华盛顿,在当地的斯汤德特小学从学前班上到了二年级上半年。
孩子学了多少东西谈不上,但我亲身体会了一番美国的小学课程。美国小学大体上分为公立、私立、家庭几种,公立学校占主流,是面向大众的免费学校。记者的孩子上的就是这种学校,在此向读者讲几则有趣的故事。
不会说英语照样爱上学
孩子没上学,大人还觉得挺轻松。可真要上学了,不免有点紧张,因为孩子还不会说英语。尽管也教过几个单词,可说到底,斗大的字识不了一箩筐。上学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夫妇俩临阵磨枪,教了孩子一些必用的词汇,可根本记不住。最后,我想了一招儿,别的甭学了,把至关重要的“厕所”一词学会就成。第二天一早,孩子穿了一身新衣服,背着新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了。
下午3时15分放学。我们本以为,一定会接回一个满脸委屈的泪孩子,没想到这小家伙又蹦又跳,根本没把和一群洋孩子在一起当回事。第一周一切顺利,第一个月也没问题,一直担心孩子不愿到校的现象始终没有出现。这反倒让人纳闷:这孩子变了吗?他两岁半开始在北京上幼儿园的时候,整整哭了一个月后才一切正常。5岁时到呼和浩特上幼儿园,还是总不愿去。这只能说明一点:斯汤德特小学是个有乐子的地方。
老师鼓励玩毛毛虫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英语逐渐跟了上来,作为父母自然也就放心了许多。看到他每天背回一个空空的书包,语文、数学作业最多不过是两页纸,回到家三下五除二就做完了,总共用不了10分钟。孩子高兴,父母也就没有了负担。学生的各种课本是不能带回家的,因为那是公费买的;学生在课堂上用的练习本是免费的,一般也不带回家。每个学生在教室有一个自己放衣服的衣橱以及存放书本的盒子,老师要求学生每天必须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好。
在接送孩子之际,记者留心看了各年级的教室,大体上是“花花绿绿一片”,学前班、一年级的教室最花哨,墙上有标着图画的字母表、数字、地图、学生绘画等等,根本没一块空闲的。教室看起来似乎很乱,但哪一项对孩子们都有用。应该说,这种花花绿绿的环境,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每班一般20人左右,再多了就要分班。美国小学强调的是小课堂,满足每个孩子的需要。
老师上课也不强求学生坐个什么样,而是随意,甚至可以趴到地上,只要注意听、不出声就成。老师鼓励孩子们多玩、会玩,同时常向孩子们灌输一个概念:“分享”,大家一起玩。每周有一天让孩子们带一件自己得意的玩具到教室,彼此交流一起玩。
有一次,我们带着孩子到一个美国朋友家过周末。女主人格外热情,抓了一只毛毛虫装到了瓶子里,作为送给孩子的礼物,临别时还建议拿到学校让小朋友看。我们也就依言而行,出人意料的是,老师大加赞赏。而且就毛毛虫向孩子们讲了蝴蝶成长的整个过程,她还专门介绍了一家书店,说那里正举办一个有关蝴蝶的展览,建议我们一定要带孩子去。说实话,记者已是人到中年,也只是通过那天的事情才得知那种毛毛虫变成蝴蝶要用两周时间。
难闻朗朗读书声
也许有人会说,那美国的小学不尽是玩了吗?其实不然,而是寓教于乐。记者曾翻看过孩子的各种课本,从来没有看到有背的内容。老师教英语,从不要求背什么,甚至单词都不用背。使用的方法是:给图画,选单词;给单词,选图画;给句,选词填空;默写次数绝不超过3遍。如此多次反复,没有不会的道理。
我们中国人经常爱说的一句话是:“喜听朗朗读书声”。可在美国的校园,十几个孩子同声朗读一个东西很少见,甚至可以说是没有。美国学校十分强调阅读,但不是大声读,更多的是默读。阅读课外书从学前班就开始了,最早是一本书不过十来个词,而后再发展到几句话、短故事,一直到章节小说。
学前班就有了科学课,先是认一片树叶,然后是各种动物,逐渐复杂起来。学前班开始记日记,都在课上完成,最初画一个东西,随后是写一个词、一句话,慢慢地写得长起来。到了三年级,就开始写小论文了。
由此看来,美国小学生学得太轻松,而中国小学生学得又太沉重。如果两者能合理地取长补短,就再好不过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美国幼儿园孩子的“要饭”课
“我在幼儿园里做‘乞丐’,”孩子神气地说,“因为我足够幸运。”“是啊,他正在做‘乞丐’,”杰克笑着说,“这可是抽签抽出来的。”
“做乞丐?”我怀疑自己听错了,“孩子上的这是什么幼儿园啊?”
杰克开着车,笑着向我讲述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幼儿园里正在搞一个为期3天的“要饭”课,旨在让孩子们学会珍惜粮食,同情穷人。整个幼儿园里,只有少数几个孩子担任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其他的孩子都要去扮演穷人、乞丐和流浪汉,他们在这3天里得到的食物非常少,而且都很粗糙,这些孩子第一次尝到了挨饿的滋味,老师还在旁边进行解说:直到现在,美国还有100万无家可归者,而在全世界,还有2亿人靠乞讨为生。
“那些人很可怜,”杰克的儿子说,“我能够体会到他们的感受。”
“好儿子,”杰克轻轻地拍了拍儿子的头,“这次‘忆苦饭’看来没白吃。”
虽然我觉得这种忆苦思甜对孩子来说是必要的,但还是感到残酷了些:要知道,他们毕竟还是孩子,正是需要营养、长身体的时候,忆苦思甜,什么时候都可以进行,耽误了孩子长身体,却是一辈子的大事。
而杰克的父亲却不这样认为,一次亲身经历、有着丰富内涵的体验,对于孩子来说不可多得,身体可以以后补,而孩子的成长也不在乎几天的营养补足,孩子的感受丰富了,才能更好的爱朋友、爱乞丐、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或许,这才是中国教育可以比较和思考的问题:是孩子的身体健康重要,还是孩子的心灵成长重要?
看看美国的孩子的幼小衔接
看看美国的孩子的幼小衔接
在欧洲和美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小朋友的入学年龄是5岁,也有一部分国家像美国那样将小朋友入学年龄定到5岁至6岁之间的情况,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孩子受教育年龄的弹性。
在美利坚,一年级的小朋友有的是全班的学生在一起围成一个大圈坐;有一部分是一个班分成三三两两的小组,每组围成一个小圈排队做好;也有的班从一年级起,就整整齐齐地排排坐。不少人认为,一年级学生座位围成一个大圈的理由是,更接近于幼儿园,便于孩子过渡适应小学生活,老师站在圈子中间讲课,便于照顾到所有的学生。小学教室都布置得花花绿绿,国内人看起来可能更像幼儿园教室。但无论什么情况,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活泼自由,学生一点不感到拘束,因此孩子们都很喜欢上学。
一些欧美的早教机构专家认为,学校不是训练场,老师要让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尤其是那些刚开始学校生活的一年级小朋友们,要让他们向学校生活的过渡尽量自然,不感到压力,从而喜欢学校和学习。教室的布置也要适合他们的特点,比如用彩纸剪成字母、图案贴在墙上,在彩纸上写上一些与课程有关的内容,如英语词汇星期一至星期日,画上一只钟写上几点,目的无非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美国等国家,一年级的小朋友们除了在教室里学习,老师还时不时的带着他们到游玩,领小朋友们熟悉学校,了解课外的知识。还有,还带他们参观公园、博物馆,访问社区邻里。在课堂上,老师也考虑新生的特点,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以便培养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从小养成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一年级老师在讲课时往往采取讲故事的形式,尽量讲得生动活泼,浅显易懂;还比较多地采用交流式的教学方式,即不是老师一个人讲,而是设法让孩子们也参与,比如向他们发问,让他们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加以鼓励。一年级学生也有课外阅读,老师要求他们看一些浅显的书,如带图画的儿童读物,并在课上复述书中的故事,因此他们从小看和说的能力都比较强。
提醒:孩子如何度过幼小衔接呢?建议小学教室都布置得花花绿绿,让学生一点不感到拘束。学校不是训练场,要让他们向学校生活的过渡尽量自然,不感到压力,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以便培养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美国孩子爬大?中国孩子抱大?
有人说中国孩子是抱大的,而美国孩子则是爬大的,这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在美国,无论在哪里,都可看到蹒跚学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会主动跑上前去,弯腰伸手扶起孩子,而只是叫一声起来,小孩看到没有大人扶,就只好自己站起来,除非摔得个头破血流。
长期以来,中国孩子接受的是灌输教育,美国孩子则不同。一般说来,考试,中国孩子胜过美国孩子,但轮到动手或研究时往往就不如美国人了。
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笔者发现在美国的孩子看上去是在无忧无虑中长大的。孩子小的时候功课很少,回家主要是以玩为主,到了该上大学之时,也不必像国内高中生那样必须走那道高考独木桥,美国孩子要想上大学只需凭学校的积点、老师的推荐以及社会活动的表现,就可申请大学。录不录取,全凭大学对人才的需要。孩子用不着为上大学而担心,因为这所大学不录取,那所大学也能录取,可谓是条条道路通罗马。
虽然美国孩子的成长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笔者通过与当地美国人交流发现,美国父母在如何让孩子尽早具有独立性和智力的潜质开发方面独具匠心,下了很大的功夫。
在美国,无论在哪里,都可看到蹒跚学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会主动跑上前去,弯腰伸手扶起孩子,而只是叫一声起来,小孩看到没有大人扶,就只好自己站起来,除非摔得个头破血流。无论在公园里,还是在街头抑或是飞机的过道上,都可以看到小孩在前面摇摇晃晃地走,父母在后跟着跑的惊险镜头。
美国的父母对与孩子的交流也十分重视。笔者一次乘机从纽约到明尼那波利,途中整整5个小时,坐在后排的母亲一刻也没有停止与自己2岁和5岁的孩子进行交流,孩子有问必答,同时母亲也像一个循循诱导的教师一样,与孩子促膝谈心,就像是兄弟姐妹那样,非常平等,尊重彼此,没有凌驾于孩子头上的架势。途中孩子问的问题十分有趣,如飞机为何在雪上飞?飞机在飞的时候怎么不动?飞机上的窗子为何不能打开等等?
我的一位美国朋友告诉我,美国父母十分注意与孩子的交流。当孩子呱呱落地时,做父母的就试着与呀呀学语的孩子交流,将父母的感情传给孩子。打开美国的报章,也有鼓励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文章,称美国的父母已达成共识,想要培育出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首先应学会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和宝宝交流。父母不用担心这种交流会变成单方面的意愿,因为宝宝一出生就有了与人交往的能力,而且愿意和你们交往。
妈妈是宝宝第一个和接触时间最多的交流对象,母子间目光相互注视就是交往的开端。母亲还可利用一切机会与宝宝交流,如:喂奶、换尿布或抱宝宝之际都会和他说话,并展出微笑的面容,说一些诸如“看看妈妈”“宝宝真乖”等亲密的话语。
如果宝宝在吃奶时听那些话,就会减慢甚至停止吸吮的速度,说明宝宝在听妈妈讲话。
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除了和宝宝“交谈”,还可以和宝宝逗乐,比如摸摸宝宝的头、轻轻挠宝宝的小肚皮,以引起宝宝的注意,并逗引他微笑。当婴儿微笑时,要给予夸奖,更别忘了妈妈那轻轻一吻也是给宝宝的美好奖励。
利用一切机会和宝宝交往,让孩子在和父母的交往中辨别不同人的人声、语境,认识不同人的脸、不同表情,维持愉快的情绪。笔者认为,美国孩子为何长大上大学后独立性强、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塑性大,这与父母对幼儿的语言开发是分不开的。
据美国朋友介绍,美国孩子很小就与父母分开住,孩子单独睡一个房间。当然也会有孩子怕寂寞,这也好办,就让他从小与小狗为伍。无怪当小狗失踪或去世时,很多孩子都哭得悲痛欲绝,因为孩子与狗的感情胜过了父母!孩子到了18岁时,就得自己挣钱解决生计,这倒不是父母没钱,而是让孩子自己挣钱早日独立。美国孩子从小就经常听到父母的口头禅:“自己照顾好自己”、“让你的生活明天变得更美好”。美国父母是这样看的,让孩子自己挣钱,是让孩子知道挣钱的辛苦和不易,以及挣钱的价值。
上大学后,孩子就可申领信用卡,这是学会理财的第一步,支付账单,如果不及时付账单,个人信誉就有污渍,以后就会遇到许多麻烦。在临近大学毕业时,汽车销售商就会到学校推销汽车。孩子租车后,开始自己租公寓,打零工,不过这时孩子还没有固定工作,买大件得有人给你担保,让你知道这钱不是白挣的。然后,毕业后可以找到固定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流逝,收入增长,就会买房子、汽车,以及进一步改善生活,这种体制可以让孩子尽早地适应社会独立的生活。
这种培养孩子成才的体制对中国父母培养孩子不妨是一个良好的借鉴。
外国孩子上小学
在德国上小学
在德国,公立小学和教会小学完全以街道划分,除特殊原因外,家长不得自己选择学校,也极少有家庭在小学阶段送孩子去私立学校或寄宿。不过学校在分班时,会特别考虑到每个孩子的居住地域,让每个孩子都有可以一起上下课的同伴。
在入小学前,德国的教育机构一再强调不必让孩子预先学会写字或做算术,以便在入学后能够开始正常学习。学龄前儿童只需学会安静听讲,能够在学校自理,能够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就可以了。
德国小学只有4年,每天只上半天课,孩子6岁起上学,课程主要有语文(即德语),数学,体育,音乐,美术,宗教和生活常识课,三年级以后有外语课,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将会穿插进许多其它方面的内容,如身体健康知识、性常识、环境保护知识等等。
德国的小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不会超过半小时,而且星期五放学后没有家庭作业,假期也没有家庭作业,整个小学期间没有大考小考。学校重视的是孩子平时的表现和每一次当堂作业、当堂测试的水平总和。班里也不会公开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没有排名次的做法。
德国小学教室里一般放几张小长桌,每桌5~6个小孩,每过一个月就会换座位,以便孩子能接触到不同的同学,并保护眼睛。同一桌的孩子可以时分时合地做作业或者讨论问题。而且每过1~2个星期,一年级学生就要与二年级的同学混合上几节课,让他们相互交流以及完成老师布置的一些学习任务。
舒适而又“艰苦”的日本小学
日本小学生的学习条件是优越舒适的。在校门外,任何车辆遇到上学的孩子,都会立刻在十米之外停下来,让小学生先行。校门外的马路在百米之遥就画满彩色标志,任何车辆一进入彩色区就要缓缓而行。
在学校里,学生每天的午饭和点心都丰富可口,而且每个星期的开始,家长都会收到一份社区统一印制的本周小学生午餐食谱,上面详细地列出了每餐的内容和营养成分含量。
但日本孩子从上学第一天起,不管家离学校有多远,都是由自己走着去的。路上有什么困难,也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当寒冬来临的时候,小学就要开始为期一个月的晨跑,每个学生在晨跑时都只能穿单衫短裤,学校会给每位家长发一份表格,要求家长每天一早测好孩子的体温,填在表格上,并盖章表示是否同意今天让孩子参加晨跑。
美国老师给家长的10条建议
1.尽量表扬孩子,让孩子每天都感觉到他在学习上取得了进步。
2.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实际进步程度,多询问孩子最近学了什么,掌握得如何等。
3.经常给孩子制订几个容易达到的小目标。
4.刺激孩子的学习欲望,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机会让孩子学习。
5.帮助孩子树立责任心。让孩子学会洗碗、洗手帕等,尽到他的责任。
6.在孩子面前做表率。
7.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老师,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老师。
8.定下家庭学习规范,并自始至终严格执行,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作息习惯。
9.引导孩子善于提出问题,培养孩子多问一个“为什么”。
10.要使孩子重视上学,尽量避免缺课。
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长大方式
长期以来,中国孩子接受的是灌输教育,美国孩子则不同。一般说来,考试,中国孩子胜过美国孩子,但轮到动手或研究时往往就不如美国人了。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美国的孩子看上去是在无忧无虑中长大的。孩子小的时候功课很少,回家主要是以玩为主,到了该上大学之时,也不必像国内高中生那样必须走那道高考独木桥,美国孩子要想上大学只需凭学校的积点、老师的推荐以及社会活动的表现,就可申请大学。录不录取,全凭大学对人才的需要。孩子用不着为上大学而担心,因为这所大学不录取,那所大学也能录取,可谓是条条道路通罗马。
虽然美国孩子的成长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通过与当地美国人交流发现,美国父母在如何让孩子尽早具有独立性和智力的潜质开发方面独具匠心,下了很大的功夫。有人说中国孩子是抱大的,而美国孩子则是爬大的,这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在美国,无论在哪里,都可看到蹒跚学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会主动跑上前去,弯腰伸手扶起孩子,而只是叫一声起来,小孩看到没有大人扶,就只好自己站起来,除非摔得个头破血流。无论在公园里,还是在街头抑或是飞机的过道上,都可以看到小孩在前面摇摇晃晃地走,父母在后跟着跑的惊险镜头。
美国的父母对与孩子的交流也十分重视。一次乘机从纽约到明尼那波利,途中整整5个小时,坐在后排的母亲一刻也没有停止与自己2岁和5岁的孩子进行交流,孩子有问必答,同时母亲也像一个循循诱导的教师一样,与孩子促膝谈心,就像是兄弟姐妹那样,非常平等,尊重彼此,没有凌驾于孩子头上的架势。途中孩子问的问题十分有趣,如飞机为何在雪上飞?飞机在飞的时候怎么不动?飞机上的窗子为何不能打开等等?
美国父母十分注意与孩子的交流。当孩子呱呱落地时,做父母的就试着与呀呀学语的孩子交流,将父母的感情传给孩子。打开美国的报章,也有鼓励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文章,称美国的父母已达成共识,想要培育出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首先应学会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和宝宝交流。父母不用担心这种交流会变成单方面的意愿,因为宝宝一出生就有了与人交往的能力,而且愿意和你们交往。
妈妈是宝宝第一个和接触时间最多的交流对象,母子间目光相互注视就是交往的开端。母亲还可利用一切机会与宝宝交流,如:喂奶、换尿布或抱宝宝之际都会和他说话,并展出微笑的面容,说一些诸如“看看妈妈”“宝宝真乖”等亲密的话语。如果宝宝在吃奶时听那些话,就会减慢甚至停止吸吮的速度,说明宝宝在听妈妈讲话。
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除了和宝宝“交谈”,还可以和宝宝逗乐,比如摸摸宝宝的头、轻轻挠宝宝的小肚皮,以引起宝宝的注意,并逗引他微笑。当婴儿微笑时,要给予夸奖,更别忘了妈妈那轻轻一吻也是给宝宝的美好奖励。
利用一切机会和宝宝交往,让孩子在和父母的交往中辨别不同人的人声、语境,认识不同人的脸、不同表情,维持愉快的情绪。笔者认为,美国孩子为何长大上大学后独立性强、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塑性大,这与父母对幼儿的语言开发是分不开的。
美国孩子很小就与父母分开住,孩子单独睡一个房间。当然也会有孩子怕寂寞,这也好办,就让他从小与小狗为伍。无怪当小狗失踪或去世时,很多孩子都哭得悲痛欲绝,因为孩子与狗的感情胜过了父母!孩子到了18岁时,就得自己挣钱解决生计,这倒不是父母没钱,而是让孩子自己挣钱早日独立。美国孩子从小就经常听到父母的口头禅:“自己照顾好自己”、“让你的生活明天变得更美好”。美国父母是这样看的,让孩子自己挣钱,是让孩子知道挣钱的辛苦和不易,以及挣钱的价值。
上大学后,孩子就可申领信用卡,这是学会理财的第一步,支付账单,如果不及时付账单,个人信誉就有污渍,以后就会遇到许多麻烦。在临近大学毕业时,汽车销售商就会到学校推销汽车。孩子租车后,开始自己租公寓,打零工,不过这时孩子还没有固定工作,买大件得有人给你担保,让你知道这钱不是白挣的。然后,毕业后可以找到固定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流逝,收入增长,就会买房子、汽车,以及进一步改善生活,这种体制可以让孩子尽早地适应社会独立的生活。
这种培养孩子成才的体制对中国父母培养孩子不妨是一个良好的借鉴。
美国孩子的“另类玩具”
数码照相机
数码照相机成了两三岁孩子的玩具。房东的相机一买回家,就教会孩子使用,之后便任由孩子们拿着随意拍照。真有几张拍得不错的,孩子的父母便会把照片收藏起来。两岁的小女孩一本正经地用相机拍照的情景,非常有意思。
手机
父母淘汰下来的废旧手机给孩子们当玩具,孩子们已经不屑一顾了,父母正在使用的手机,孩子们也可以拿来乱按号码。有两次,孩子们按了“911”,警察根据电话的注册地址,开着警车呼啸着来到了家门口。房东家里雇佣的保姆是来自中国的访问学者,签证到期后滞留美国不归,还以为警察是来抓她的,吓得不知所措。而美国的警察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非法移民是归移民局管的。
电视机
家里的电视机也成了两个孩子的玩具。两岁的女儿喜欢玩电视机的触摸开关,经常开开关关的,父母也不阻止。
电脑
房东家的书房里有3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先生和太太每人用1台,剩下的1台就是专门给孩子们玩的。这3台电脑全天24小时开机,随时挂在网上。房东3岁的儿子和两岁的女儿,把电脑键盘当成了钢琴的琴键,随意敲打,电脑屏幕上常常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孩子们对于电脑里安装的儿童游戏更是爱不释手。房东两岁的女儿还不会自己启动游戏程序,3岁的哥哥已经可以自己启动游戏程序了,两个孩子常常争抢着玩电脑游戏。
电灯、加湿器等
家里的电灯、加湿器等孩子们可以随意开关。家长们如此放心,大概也跟美国的民用电压有关。美国的标准民用电压是110伏,中国的民用电压则有220伏那么高。
电子琴
电子琴几乎是每家每户都有的性能齐全,音质纯正,音色优美,孩子们也都喜欢。在美国,华人家庭的子女,学钢琴的比例是80%。华人家庭重视孩子的教育,希望孩子在上普通中小学的同时,也能学中文,学乐器,还能参加各种体育项目的训练,华人孩子的负担要比同龄人重得多。
美国孩子的家务清单
美国孩子的家务清单
出于疼爱,很多父母不舍得让孩子干一点家务活。有的宝妈还认为,做家务是大人的事情,孩子好好读书就好。可孩子不做家务专心学习,就会更优秀吗?
其实在美国,孩子不论年龄大小,都是重要的家庭成员,所以告诉孩子他们在家庭中应该负起的责任是很重要的,而承担家务则是最好的方式。
不同年龄的孩子可以做哪些家务劳动?下面是美国孩子的家务清单介绍,家长们可借鉴。
9-24个月
可以给孩子一些简单易行的指示,比如让宝宝自己把脏的尿布扔到垃圾箱里。
2-3岁
可以在家长的指示下把垃圾扔进垃圾箱,或当家长请求帮助时帮忙拿取东西;帮妈妈把衣服挂上衣架;使用马桶;刷牙;浇花(父母给孩子适量的水);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
3-4岁
更好地使用马桶;洗手;更仔细地刷牙;认真地浇花;收拾自己的玩具;喂宠物;到大门口取回地上的报纸;睡前帮妈妈铺床,如拿枕头、被子等。
饭后自己把盘碗放到厨房水池里;帮助妈妈把叠好的干净衣服放回衣柜;把自己的脏衣服放到装脏衣服的篮子里。
4-5岁
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独立到信箱里取回信件;自己铺床;准备餐桌(从帮家长拿刀叉开始,慢慢让孩子帮忙摆盘子)。
饭后把脏的餐具放回厨房;把洗好烘干的衣服叠好放回衣柜(教给孩子如何正确叠不同的衣服);自己准备第二天要穿的衣服。
5-6岁
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帮忙擦桌子;铺床/换床单(从帮妈妈把脏床单拿走,并拿来干净的床单开始)。
自己准备第二天去幼儿园要用的书包和要穿的鞋(以及各种第二天上学用的东西);收拾房间(会把乱放的东西捡起来并放回原处)。
6-7岁
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在父母的帮助下洗碗盘,能独立打扫自己的房间。
7-12岁
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做简单的饭;帮忙洗车;吸地擦地;清理洗手间、厕所;扫树叶,扫雪;会用洗衣机和烘干机;把垃圾箱搬到门口街上(有垃圾车来收)。
13岁以上
不仅要熟练掌握前几个阶段要求的家务,并能换灯泡;换吸尘器里的垃圾袋;擦玻璃(里外两面);清理冰箱;清理炉台和烤箱;做饭;列出要买的东西的清单;洗衣服(全过程,包括洗衣、烘干衣物、叠衣以及放回衣柜);修理草坪。
凡是从小就好吃懒做、不爱劳动的人,长大了多不能吃苦,独立自谋能力差,工作成就平平。因此,望子成龙的父母从孩提起就应为孩子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生成一双勤劳手,使其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