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法国的父母怎样“望子成龙”

发布时间:2021-04-25

幼儿园感恩父母活动的总结。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教师应当定期开家长会,进行沟通协商,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法国的父母怎样“望子成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给孩子宽松的环境,多给他们一点自由。”这是法国家庭教育专家们从成功与失败的家教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对我们不无启迪。据法国媒体报道,法国家庭“望子成龙”的愿望与有些中国人相比并无二致,他们常常给孩子安排一系列课外课,孩子们的学习负担因此而加重。一位叫科尔内的家长反省说:“我的女儿卡尔尼刚刚5岁,她从托儿所回来后,每周还要上三次业余课:星期二学舞蹈,星期三学体操,周末学滑冰。后来我发现她累得不愿从冰上站起来,我这才决定停了这些课,让她喘口气。”

法国的教育学家们指出,孩子们学的课程越多并不意味着学到的东西就越多。许多业余课程不仅使家长们的钱包变瘪,还消耗掉孩子大量的精力,只有有了宽松的时间和空间,孩子才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如果一味地要求他去做太多的事,会使他产生厌烦的心理。为了使孩子将来能较好地融入社会,引导他们学会合群比学会某些技能更重要。因此,家长要尽可能带小孩去公园游玩,鼓励他们与同龄的小朋友进行交往。

为此在巴黎的街心都给孩子们留出一些空地来,或当旱冰场,或作自行车练习地,或用来搭建滑梯、秋千和翘翘板等,孩子们在那里玩得非常开心。

此外,对学习方面的安排,父母要认真听取孩子的意见,尊重他们的选择,如果对孩子的要求漠不关心,这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不好的记忆。

专家们还认为,对一些智力超常的“小神童”,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个与一般孩子不同的发展空间,否则他们的聪明和兴趣就会受到制约。对此,法国智力早熟儿童协会呼吁学校和社会承认那些“小神童”或“潜力极大”的儿童,不要想方设法使他们变得像平常孩子一样。据悉,在法国社会特别是法国学校,人们不太承认超出常规的东西,那些智力超常的孩子通常被视为过于捣蛋或过于理智,因此从一入学开始,人们就对这些孩子进行种种约束,或否定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或迫使他们“正常化”。这往往使孩子学习失败,变得内向,逐渐封闭自己或对社会产生敌意。据统计,由于学习环境不利,这些“小神童”有1/3拿不到中学毕业文凭,80%进入少年期后与学校或家庭发生冲突,10%自杀。

因此,专家们普遍认为,扩大孩子们的自由活动空间,向他们提供可选择的“大菜单”,是培养孩子兴趣、发展个性和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教育的区别:望子成人和望子成龙


最近我给大毛报名上音乐课,主要是引导他学会欣赏古典音乐、学习一些简单的音乐和五线谱知识并且接触一些乐器。大毛的班里一共有12个小朋友,这其中只有一个白人孩子和一个黑人孩子,其他的都是中国、日本和印度的小朋友。其他一些如阅读、算术等班也是一样的情形,亚洲孩子占多数。

以前我认为是美国父母比较自私,不会拿出时间和金钱陪孩子上课,他们不像我们亚洲父母对孩子这么“上心”。但是现在我发现我想错了。

除了音乐和阅读课,我也带大毛报名上足球课。足球课上却是另一番风景:白人孩子占了绝大多数,而且白人女孩子学踢足球的也很多。足球课和音乐课的学费几乎一样。

所以美国父母不是舍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花时间,和我们亚洲父母比起来,他们更愿意送孩子去以玩为主的兴趣班。美国父母觉得像阅读,数学学校里上的课足够了,不希望孩子下了课还要去上学习类的补习班。相比之下亚洲父母对于足球课却不是很热衷,怕孩子受伤,而且觉得学了也没用。

比起亚洲父母的“望子成龙”,美国父母大概也就是个“望子成人”吧!

欣赏教育——献给望子成龙的家长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21名。”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象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听到。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他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望子成龙 不要疏忽孩子的潜质


人类的智力发展经常会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一般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太大的变化。

一个人先天优良的遗传因素只不过是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后天的良好教育则正式将发展的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所以为人父母者一定要注意观察和发现孩子在某方面是不是有天赋或者说是不是有潜质,以便及时确定正确的培养方向。所以,望子成龙的家长一定要认真观察孩子在哪方面有特长,不要让孩子的潜质在您的疏忽中被埋没了。

3岁以前是智力开发的重要时期。

不同特殊智能的孩子在3岁以前就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有音乐天赋的孩子,满月后就对各种声音感兴趣,如电视机声、洗衣机声、摇铃铛声等。对音乐的兴趣会更明显,如正在哭闹,听见音乐的声音就能安静下来。发音比同龄的婴儿早,手指比较长,尤其是食指和无名指细长等。百天大的孩子基本能发出简单的音节。1岁左右就能全神贯注地聆听曲子,能对欢快、悲伤的曲子做出不同的反应。3岁以前基本可以辨别高、中、低等音域,并能模仿着哼小调,表现出很强的模仿力和辨别能力。有的还能唱歌或者自行弹奏曲子。如莫扎特两岁就表现出了对音乐的特殊喜爱,3岁多就可以自己弹钢琴,5岁就可以谱曲。幼年时候就接触音乐为他最终成为一代杰出的音乐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具有舞蹈、体育天赋的孩子,通常表现出好动、活泼、反应敏捷等体格特征。具有舞蹈天赋的孩子体格特征更加明显,脖子、腿部等部位比一般的孩子要长,对音乐乐感和节奏感掌握较快,模仿性和掌握舞蹈的技能比较强。只要孩子感觉是在跳舞,不管是轻歌曼舞,还是张牙舞爪都应该积极鼓励。

一位中学校长的亲身经历 望子成龙你需要做的是


(1)

因为没有老人可以帮忙带,我女儿很小就进了幼儿园。到大班毕业时,本来按照年龄她还应该再读一年,但是她不同意,一定要和小朋友们一起去上小学。

我没有武断地回绝女儿,而是请了三天事假,带不到5岁的她到小学去旁听了三天,然后让她自己判断是否可以上小学。

这三天里,我们旁听了每一节课,把小学生的生活都过了一遍。三天后,她很坚定的说:我要上小学!

那时候,不到年龄走个后门还可以进去,所以我就尊重她的意愿,让她上了小学。

小学一年级第一个学期她是学得最好的,因为这是她争取来的,是她的选择。这样,在不到5岁的时候,她就学会了独自判断和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升初中时,我仍旧让女儿自己选择,是去民办学校还是对口的公立学校。她到对口公立学校看了一次之后说:“我喜欢这个学校。”

我说,好,喜欢就好。

从女儿4岁到今天,我一直坚持一句话:我尊重你的选择。

当父母和孩子发生争执,最后要么家长听孩子的,要么孩子听家长的。

当孩子什么都听你家长的时候,那就出问题了。他会觉得,我的人生是你帮我规划的,那你就替我走下去吧。

人们总是说孩子“开窍”了就要学习,其实几乎每个人在学习期间都有一个发现自己的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两个内容:先是发现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然后才是发现自己的能力所在。

一旦进入这种状态,孩子就会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从心底涌出,那情形就是很多人说的“开窍了”。

(2)

尊重孩子的选择,也要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女儿读初中时,我带她到西安很多中学去转了一圈,让她看看希望将来进哪个学校。最后她说,“妈妈,我要考西安中学,因为西安爱知中学漂亮。”

因为这个目标,初中最后一年,她的成绩突飞猛进,但我个人判断要考上中还是有点危险。

中考填报志愿时,我建议她填报上师大附中,但女儿坚决要报西中,我尊重了她的意愿。

成绩揭晓,她因为两分之差与西安中学失之交臂。

虽然她最终也进入了心仪的西安一中,但有时仍有些遗憾:“如果当时零志愿不填上中,什么学校进不去啊!”这时,我告诉她:“那是你自己的选择。”

我觉得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做对的事情,但只要是自己的选择并且是经过思考的选择,就没有什么可后悔的。

(3)

我每次家长会都会跟家长谈到这一点。这不是我作为校长护着老师,而是因为:孩子不会从他不喜欢的老师那里学到任何东西——这是初中这个阶段的非常明显的特点。

家长要想明白一点:学校是孩子每天要去的地方,家长本事再大也不可能替代所有学科的老师。

即使对老师有意见,也不要让孩子看出来,可以背着孩子和老师沟通。

我女儿在上小学四年级时很顽皮,总是闯祸。那个期末拿到成绩报告单,女儿伤心得直哭。

原来老师给出的五行评语中竟然没有一句肯定,全是批评。这是做了14年班主任的我看到的第一份奇特得让我终身难忘的评语。

晚饭女儿吃得很少,临睡前还问我:“妈妈,我是不是真的很差呀?”

那一夜我和丈夫都失眠了,我知道女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开始失去自信了。

我连夜给孩子写了一封信:“孩子,你见过磨刀吗?把刀放在磨刀石上磨,刀一定很疼,可是他没有发出一点声音,因为他知道只有经过这样的磨砺,他才能变成一把好刀、快刀。你想变成这样一把好刀吗?那就要经历磨砺!

“你睡觉之后,妈妈已经和老师通过电话了,老师说,今天的评语就是能把磨刀石,就是要让你去接受反复的磨砺。当你把评语上的缺点改正之后,你就会是一把举世无双的宝刀了。”

我用这封信把老师在女儿心目中的形象挽救了回来。接下来我又和女儿谈了很多,帮她重塑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她还给自己写了很多虽然稚嫩却也中允的“评语”。

到今天我还是非常后怕,如果当时我不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结果会怎么样。

我也常常以这个故事来鼓励我们的老师要多几把衡量孩子的尺子,多让孩子感觉到成功。

(4)

女儿小时候,我很想让她学钢琴,但我不是买来钢琴让她学,我用了个小小的“计谋”。

当时我班上有个学生钢琴弹得非常好,我带女儿去她家玩,请她弹琴给女儿听。

听了几次,女儿终于忍不住了:“妈妈,我们也买个钢琴吧!”我说:“钢琴很贵啊!”

她说:“可是我真的很想要钢琴。”我又说:“弹钢琴很苦的,你问问姐姐有多苦?每个星期都要弹,还要到老师那里去还琴。”

女儿面露难色放弃了。但过了几天,她又忍不住了:“我真的很想要钢琴。”

在女儿的一再恳求下,我才买了钢琴。因为是她自己提出来要弹的,所以她学琴的整个过程中,我从来没有费过心。

女儿曾经说:“你最大的优点是一直尊重我的选择。因为有了选择,我就有了目标。我就会朝着自己的目标走。”

父母要帮助孩子拥有具体的未来梦想。

孩子拥有了梦想,要引导他们相信这个梦想能实现,并朝着这个目标不断行动,这种行动就会赋予孩子进行自我开发的积极“动机”。

(5)

大家都在说,小学和初中阶段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那么,良好的学习习惯究竟如何养成呢?

女儿上小学一年级时,我规定她晚上7点钟必须把所有作业做完。7点之后全部都是她自己的时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绝对不会增加一分钟的课外作业。

有一次,晚上7点钟我家访回来,发现她语文作业还没做。

阿姨说她前面在玩,所以作业时间来不及了。我看看7点钟已经到了,就把女儿的作业本子没收了。

女儿怕第二天被老师批评,哭着求我,我妈妈也在旁边求情。但再哭也没用,我告诉她,7点钟之前完成作业是铁打的规矩,规矩就不能破坏。

第二天一早,我打电话给女儿的老师,解释了昨天的情况,并请她该怎么批评女儿就怎么批评她。从那以后,这种情况再也没有发生过。

(6)

我在美国做影子校长时,采访过美国加州的一位年度教师。她说:“我每天晚上都要看两部肥皂剧。”

我问为什么,她说:“这样第二天我才可以和我的孩子聊,才可以用孩子能接受的语言,从这些肥皂剧的剧情聊到我的课堂,讲到我要教的历史知识。”

这就是需要家长去努力的,你要进入孩子的语言系统,包括了解孩子在看什么电视,包括一些网络上的热门语言。

为什么我们有些孩子总嫌妈妈烦,到了初二就不怎么和母亲多讲话了?

我曾经和一个孩子聊,他说我讲的妈妈都不懂;一个家长听到孩子说“逗比”批评孩子骂人,孩子也很气愤:“你懂什么?”

我们的家长确实不知道,有些词汇在网络环境中,词语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家长要了解孩子,就要进入孩子的语言系统。三年一个代,孩子不可能穿越到家长的话语系统,那你就要蹲下身子寻找和孩子沟通的共同语言。

作为家长,永远不要过时。

(7)

女儿在高中时,学校组织孩子们坐铁皮火车去南京进行“生存挑战”,虽然孩子很辛苦,但我却非常赞成。

旅行是很好的教育方式,通过旅行孩子能培养自立能力、忍耐力和挑战精神。

大学里,女儿曾经组织了一帮年轻人一起从云南泸沽湖徒步到四川亚丁稻城。

我当然也担心,但看到她为了这次徒步各种做攻略、锻炼体能,我知道她已经学会了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当我不能阻止她的时候,我就积极支持她。

我为她买了能在零下50度的恶劣环境中使用的睡袋,买了各种徒步需要的东西。他们的徒步非常顺利。

在这个世界上走得越远,眼界就越宽,适应力就越强。

(8)

我非常鼓励家长拿起笔,以信的方式,把想对孩子说的话告诉他,不管是书信还是邮件都没关系。

我们学校每年5月4日都会搞一个告别红领巾的入团仪式,其中有个环节,就是家委会提前请家长给自己的孩子写一封信,语文老师提前让孩子们给父母写一封信,但家长和孩子们彼此之间都不知道对方也写了信。

到仪式这天,家长和孩子们把写好的信彼此交给对方。读信的时候,很多家长和孩子都忍不住流下热泪。

因为这种方式,把家长和孩子很多从来说不出口的话都表达了出来。

我也会给女儿写信,用文字的方式和孩子沟通,这种方式不仅沟通更深入,而且还能够留存下来,日后每次翻看,感觉都不一样。

向法国父母取“育儿经”


我的孩子出生在法国。当孩子刚出生时,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我总是把孩子抱在手里。后来有位做妈妈的法国朋友问我:你为什么总抱着他?她告诉我,法国人没有经常抱宝宝的习惯,婴儿几个月大就会被安置在一块安全的围起来的婴儿区,让他们在里面滚、爬、玩耍,再大一些就在宝宝地毯上来回爬。这样长大的孩子肌肉更灵活,个性也更独立。

于是我开始关注起法国人养育孩子的特点,让我受益匪浅。法国父母对待孩子最大的特色是平等。即便是小宝宝吵闹,他的父母也只是用平等的口气说,你要安静一点。我们经常会看见法国父母蹲下来,用平和的语气跟孩子聊天,认真地回答孩子充满童真的问题。例如,在面包房里,一个售货员会对一个挑选蛋糕的孩子说:“小姐,您挑选好了吗?”孩子在从小就被人尊重的同时也学会了尊重别人。

此外,只要不是特别正式严肃的场合,法国父母一般都会带着孩子一起参加。有一次,我们准备开车去几百公里外的朋友家度假,想到路途遥远,我有些犹豫。朋友却说,当然要带孩子去。那几天,每个时间段,都会有不同的人陪孩子玩不同的游戏。晚上我们在壁炉前跳舞,每个大人都会陪孩子跳上一段,或者和他玩耍一会儿。

我的宝宝在他5岁时收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份邀请函,那是来自同伴小朋友生日会的邀请。那天他带上礼物,穿着得体地准时按响了朋友家的门铃。父母仅仅负责接送孩子,因为那是孩子自己的社交圈。

法国人怎样教孩子吃健康食物


法国人怎样教孩子吃健康食物

在法国南部小城市圣洛朗?德拉卡布勒里斯的拉米玛罗拉,午餐呈现出一派美好的景象,我甚至无法相信孩子们会接受这样的食物。头盘是放在色彩斑斓的盘子里的新鲜的半熟豌豆,浇了橄榄油和醋,拌上盐和胡椒。两三岁的小家伙们都迫不及待地伸手去抓。满头金色小卷毛的埃斯泰邦大声宣布: “Je vais manger tout!”(我要把它们都吃光!)他的伙伴们都笑起来,豆子在他们嘴里打滚,在餐桌上跳舞。站在桌旁的一个成年人温和地提醒大家吃东西时要用银色的叉子。查比?卡拉不想吃豆子,但是小朱利安提醒她,在拉米玛罗拉幼儿园,吃饭的基本规则是:每个人至少要每样东西尝两次。

“C’est bon!”(挺好吃的!)朱利安强调说。其他人也纷纷表达了同样的赞美。在同龄人这种热情的压力下,卡拉最终妥协了,勉勉强强地往嘴里塞了一个豆子,皱了皱眉头,开始吃别的。下一道菜是土豆块烤鸡,孩子们狼吞虎咽地吃着,还想要更多。再下一道菜是奶酪,切成块的布里奶酪由大厨亲自用推车送上来。孩子们用法棍面包蘸着奶酪吃。最后是甜点,和以往一样是水果。那天是周一,水果是整只的熟得刚刚好的香蕉。

在拉米玛罗拉,每顿饭都是一次精心安排的盛宴,由专职营养师和专业的厨师策划。使用的蔬菜和水果通常来自学校自己的菜园、当地的农贸市场或者临近的农场。我们来看看他们 2月里的一周菜单:周一,午餐的头盘是油醋汁韭葱,主菜是整只烤鸡配土豆,奶酪和煮熟的梨;周二,孩子们喝蔬菜汤、原味酸奶,吃烤鱼泥、玉米芦笋沙拉和糖渍苹果;周三是烤甜菜沙拉和番茄肉酱意大利面;周四是普罗旺斯烤西红柿,纸包鲑鱼和白豆;周五供应蘑菇蔬菜乳蛋饼、胡萝卜泥、牛肉馅、酸奶和时令水果。下午的点心通常是新鲜的水果和全脂酸奶。孩子们喝白开水,有时候餐间也提供新鲜的果汁。

食物,是这所学校办学理论的核心。这套理论的创始人,校长德尔菲娜?勒杜阿雷克希望学校里的 30个孩子都能吃到健康的学校自制的食物,可以品尝各种各样的口味,并且对食物的体验不仅仅在吃饭时才能得到。孩子们可以在花园里劳作和玩耍,用蔬果和植物进行艺术创作。生日的时候,厨师会欢迎小寿星到学校厨房里帮忙烤制生日蛋糕,然后分给同学们。希望这些小事能激励孩子们认同法国人(尤其是这个地区的法国人)生活的核心价值:吃的乐趣。

圣洛朗是一个只有 685人的小村庄,坐落于朗格多克区,在里昂湾以西约 12英里,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边界以北 50英里处。村庄的名字来自 12世纪的一位牧羊人。如今,在绵延的葡萄园、松林和地中海灌木丛之间,人们放羊、种植甜瓜和土豆。典型的地中海灌木林间回响着狂野的节奏和迷迭香的气息。这里的居民会在自家后院的小花园里种植蔬菜和水果。在开阔的市场购物,每天都要去小小的烘焙坊买法棍面包。每年 3月,当地人会砍掉附近的树木,以留出空地供野生芦笋生长。而到了 11月,这些空地会长出牛肝菌。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都会慢条斯理地花费好几个小时准备食物,然后细细品尝。每顿饭都有好几道菜,大家边吃边聊各自的生活,也讨论食物和饮料。

“家人和食物,是生活里最重要的事。”玛丽?贝内迪克特?维纳尔告诉我。她有 3个女儿,养了 50只山羊。她的邻居莱纳?拉加德是个美国妈妈,和她的法国丈夫一起在法国生活了 7年了。她告诉我:“在这里,即便刚吃过午饭或者晚饭,人们互相问候的时候也常常说‘祝你好胃口’。吃饭时间绝对是非常神圣的时间。我的法国邻居们为了买到新鲜的食材,每天都要去采购。人们很愿意互相分享菜谱。他们很少会问及你的工作或者钱,但是常常会问:

‘今天晚上你做什么菜?’”维纳尔告诉我,她能为丈夫和女儿们做的最充满爱意的事,就是烹制健康、丰富、好味道的菜肴。她的女儿们最爱的早餐是羊奶干酪,配以蜂蜜和自制的草莓酱,用新鲜的法棍面包而不是勺子蘸着吃。女儿们午餐也在家吃。

许多法国的中小学,至少是郊区学校,都有 2小时的午餐时间。维纳尔一家人偶尔吃肉,但他们吃得最多的还是自家花园里种的蔬菜,配以米饭和意大利面。冬天他们会做汤,夏天则用新鲜水果拌的沙拉做甜品。自家种的菜花拌以白奶油酱汁和黄油汁,是他们家最常见的菜。至于点心,女孩们喜欢法棍面包和奶酪—不仅仅是她们的妈妈亲手做的羊奶酪,还有松软的牛奶干酪、巴斯克地区 (欧洲比利牛斯山西部地区 )的大块奶酪以及北部的布列塔尼地区的一种黏糊糊的甜奶酪。

一个愉快的周五晚上,维纳尔邀请拉加德一家一起吃晚餐。拉加德到早了,刚过 5点。维纳尔的 3个女儿正坐在干草棚里,一边啃着圆形的“半熟”的羊奶酪,一边看妈妈给一对孪生山羊接生。维纳尔一边对山羊妈妈喃喃地说着安抚的话,一边用戴着手套、涂过橄榄油的手把羊宝宝们接出来。接生完成后,维纳尔宣布做饭的时间到了,并且为每个女儿都分配了工作。拉加德和维纳尔最小的女儿—6岁的埃斯特一起去他们后院的花园里摘莴苣。

“它们都是喂羊尿长大的!”埃斯特一脚迈进花园,就自豪地说。与此同时,维纳尔最大的女儿 —10岁的埃莱娜在摘做汤用的荨麻,8岁的埃马纽埃尔则将堆成小山一样的土豆擦成丝,用来做薄饼。做沙拉用的菜叶被洗去了泥土,土豆薄饼在铁锅中嗞嗞作响,气氛是忙乱而欢乐的。

之后,拉加德的丈夫带着 3岁的女儿来了。他们带来了倒扣苹果塔。

大家在硕大的木头圆桌旁坐下,开始上菜了:先是浇着法式酸奶的土豆煎饼,然后是碧绿的香蒜荨麻汤配蒜蓉烤面包。再端上来烤红鳟鱼 —鱼是从河里抓的。最后是沙拉、新鲜的羊奶奶酪、水果干和核桃仁。大人边吃边谈论政治、食物和养羊的事,女孩们议论男孩和学校的事,还在桌子下面互相踢对方的脚。每个人都品尝了每样食物。

拉加德看着她的女儿吃掉了绿色的莴苣叶子,还把手上的酱舔得干干净净。

“我们想要自己种植食物,”维纳尔说,“但也不是什么都能种。有时候我会在市场上与其他的小贩换一些蜂蜜、蛋和苹果。”她每月一次在隔壁小镇的一家大杂货店买面粉和其他主食。她要求女儿们不要浪费食物,但不会要求她们洗盘子。不过,多数时候,她们会主动这样做。

之后拉加德对我说:“自己采摘和获得食物的过程会让孩子们珍惜盘子里的菜。这个过程让他们觉得自己拥有这些食物并且更愿意吃掉它们。我 3岁的女儿也是这样。如果她自己挖了土豆或甜菜,或者自己剥了豆角,她就会觉得这些菜是她的,她愿意吃掉。”

美食和旅行作家莱阿娜说,这个地区的大部分家庭的吃饭方式都是如此。即便他们吃得不够好,他们也“尊重他们的食物”。

父母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01

我们为什么对教育这么焦虑?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

而这个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

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

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

因此,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

那么,为什么许多父母没有确信与笃定呢?

许多家长,结束了读书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达到了一种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则”,看上去悠然自在,轻松洒脱,生活稳定,令人羡慕。其实,很多人生议题并没有完成,而是搁置在那里。

打个比方,这很像“成长的断崖”。很多父母自认为选择了一条安逸的路,结果却被动地陷入烦恼的泥沼。到头来,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02

“四十岁死,八十岁埋”?

我有很多年长我十岁左右的朋友,常常在一起聊天,也会说到她们同龄人的状态。发现四十岁左右年龄的人,特别容易往两个方向走,要么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魅力;要么视野越来越窄,与外在世界非常疏离。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岁死,八十岁埋”来描述这种状态,读来让人倍感凄凉。

当然,选择最安逸的生活状态,也不是错误。不过,人生的议题并不会因为我们的回避而远离。

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写道: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凭借这张地图,我们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断妥协和谈判。地图准确无误,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样到达那里;地图漏洞百出,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有的人过了青春期,就放弃了绘制地图。大多数人过了中年,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对于新的信息和资讯,他们也没有多少兴趣,似已疲惫不堪。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他们不停地探索、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直到生命终结。

我们的人生地图,至少要通过三组关系来定位,分别是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如果我们不想再绘制“人生地图”,那么,也有很多逃避的办法。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退缩,并保持现状。

许多人不接纳自己,常常会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却放弃了内在探索,而选择忍耐和逃避。

面对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际关系简化,有的索性只剩下亲人关系。

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为之,也会获得包容。对世界的看法,则保持不变,不再对世界产生好奇。

许多妈妈埋头于柴米油盐的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这三组关系。派克的另一句话,说得言简意赅: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03

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

如果说,大部分情况,我们都可以逃避的话,那么,孩子的到来,则让妈妈们无处可逃。亲人和朋友会包容我们,但孩子只是凭天性和直觉生活,亲子关系不是完全对等的人际关系。我们的情绪和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这个小生命映照得一览无余。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上,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如果我们处理不了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有位妈妈感慨:我现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这句话,如果不是养育他遇到困难,我不会去探索,不会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现在,我的生命在走向开阔,这是孩子带来的改变。

如果我们抗拒成长,就会把成长的任务转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们不能接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就格外需要一个令人满意的孩子。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亲子关系,心中就会有一个“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动符合我们的期待。

于是,几乎和孩子绑定在一起,共进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师夸奖了,这一天就非常愉悦;孩子考试考砸了,心情顿时灰暗下来。

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变成人生最大的“创可贴”。一个孩子,很难担负两个人的成长任务,这样的状态,注定会出问题。

选择与孩子一起成长,意味着我们要重新审视三组最基本的关系,要面对人生的问题,寻求答案,完善自我。

我们并非过了18岁,便是真正意义上的成人,在某些时刻,我们只是大号的孩子。

我们成长中积累了很多暗伤,许多成长任务并没有完成,与孩子相处,这些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这也是很好的线索。

当我们感到困顿、力不从心的时刻,不妨停下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我们。

04

孩子的教养,拼的是父母的功底

当我们不再逃避,勇敢面对问题,也意味着离开心理舒适区,进入不确定的状态。世间最美的花朵都开在最艰辛的枝头,成长就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

成长意味冒险,也伴随着苦痛,这也是我们回避成长的最主要的原因。

这个过程,会有煎熬,也会迷茫和焦虑,但只要我们坚持思考,终究会找到解决的途径。面对困惑的时候,阅读会打开一扇窗,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庆幸的是,现在通俗心理学著作的质量越来越高。我们会发现,每个问题解决之后,我们的人生都变得更通透,更顺畅,不会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每个困境背后,都隐藏着人生的礼物。

我始终觉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说,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妈妈承担的教育责任更重一点。所以,我总是劝妈妈,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宽才好。低到尘埃里,洗手做羹汤,本来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仅仅懂得柴米油盐,会离孩子的精神世界越来越远。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栽培自己。

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说来,孩子永远不会有相同的起跑线。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奋好学、不放弃自我成长的父母。

父母怎样教育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大家都知道早教的重要性,有些孩子相当顽皮,那么家长如何培养孩子习惯,如何教育儿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呢?

孩子如何教育,有以下几个要点:

1、称赞法。

儿童教育专家过去坚持认为,在儿童教育方面不存在过分表扬的说法。如果你三岁的孩子向你展示了一幅他手绘的图画,你完全可以给他打个满分,告诉他这幅画简直棒极了。如果这幅画并不是他最出色的一张,你至少可以找出某个角度说一些鼓励的话:这种蓝色选择的非常好。

这样孩子听完会有一种动力和表现欲望。他会想下次表现的更加好。

2、批评会扼杀孩子的自信心。

儿童教育专家过去认为,批评会打击孩子培养起来的自信心。他们总是告诉父母:“如果你找不出任何鼓励的话,你最好就什么也别说。”曾在幼年时期受过父母严厉斥责的人,在为人父母后更愿意接受这样的建议。但是最新的研究结果发现,伤人自尊的批评与充满爱心的实话之间存在巨大差别。

新方法:用诚恳、关心的态度告诉孩子实情。

如果五岁的孩子把他写给奶奶的致谢信交给你看,你发现信上的字非常潦草,你不应该只说:“这是什么呀?拿回去重写一遍。”你可以委婉地告诉他:“这上面的字不是你写的最好看的字。我见过你写的更漂亮的字。为什么不写一张更漂亮的呢?”通过实事求是的评价,你可以赢得孩子对你的信任。用委婉的方式表达出实际情况能够鼓励孩子在做事时尽更大的努力。

3、传统方法: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

这一传统教育理念的根据是:当你让孩子自己讲述他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时,他会为自己独立做决定而感到信心备增。这并非完全正确,因为这样做容易使孩子得意忘形。许多父母现在不得不耐心聆听孩子细数身边发生的每一件琐事

父母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聪明的父母教育孩子的两个绝招

一、帮助孩子建立好习惯

有很多家长,一生努力打拼,只为给孩子留下万贯家财,护其一生无忧。但却没想到,钱财这种有量的东西,迟早有一天会被孩子们挥霍殆尽。

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习惯了每日大手大脚的孩子,一旦高品质生活被打乱,到时留给他们的只有堕落和无尽的悔恨。

所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们百万财富不如给他们几个好习惯。好习惯可以拓宽孩子未来的人生格局,对他们的人生成长及其重要。

阅读的习惯

阅读对于孩子的成长很关键,对学习和人生阅历都作用极大。

孩子有阅读的习惯,不仅在写作上的词汇会大幅增加,而且对于见识、知识的拓展也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吃苦的习惯

不知道家长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给予孩子优渥的物质生活和学习环境时,孩子们往往不会珍惜,肆意挥霍。

这样的孩子除了自私自大、不能体恤父母的辛劳之外,也没有一颗感恩、孝顺的心。

所以,家长们请给孩子们吃苦的机会,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不易,这样才能理解生存的艰难。

二、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教育学里,与其苦口婆心劝孩子好好学习,不如建立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如果一个家庭的气氛是和谐有爱的,那对于孩子的教育,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融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紧张,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关键在于身份定位。

不当“领导”,学做“教练”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总喜欢以“过来人”的身份为孩子铺路,告诉他们学什么特长好,看什么书籍有用……

虽说出发点是为孩子好,却丝毫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想法,没有征求他们的意见。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畏惧你,远离你,不会和你谈心,自然对你的话也是左耳进右耳出。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会出现很多难题。这时他们需要有人给他们建议,帮他们指出问题所在,然后一起攻克难关。比起一个要求听话和服从命令的上级领导,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贴心教练。

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运动场上的裁判,眼睛时刻盯着运动员,一旦发现有犯规行为,立马给予警告和退场,处理起来毫不心软。而啦啦队则时刻充满活力,为队员们加油鼓气和呐喊助威,给运动员带来自信和动力。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学走路、第一次拿筷子、第一次骑车……可能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摔倒很多次,也会不断重复错误。这时,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一点缓冲的机会,不要开口就是“你怎么这么笨,都几遍了还学不会”。

俗语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家长对孩子的批评除了会让孩子心里难受外,也会让父母和孩子的距离拉远,对亲子双方没有任何好处。

没有谁天生就有做某事的能力,大人都免不了犯错,更何况孩子呢?当孩子事情完成的不够好,我们要多给他们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帮助他们更正错误。

教育没有想象中的难,不过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家庭的焦点。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怎么科学地在家庭教育中,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势在必行。

教育中的七大误区

误区一:家长爱孩子,最擅长以己度人

孩子渴了,想喝矿泉水,而家长认为鲍鱼营养丰富,孩子偏偏不喜欢。

家长给孩子买高级的玩具,而孩子偏偏喜欢摆弄一些不值钱的小玩意儿。

您处心积虑地花费很多,孩子还不开心,原因是,这些不是孩子需要的。不需要的东西,就体现不出它的价值。

误区二:上了补习班,成绩一定能提高

现在的补习班,名目繁多,如雨后春笋般,将孩子们层层包围。家长花费了金钱,好像心里就得到安慰,会不会想到,孩子的辛劳与压抑。孩子平时的课业负担,还不够繁重?沉重的书包,已令他们压弯了腰。

从科学角度讲,大脑皮层不是用来思考的,而是受身体和情绪的控制。人在疲劳状态下,有情绪困扰时,他的记忆、分析、判断能力消失。会产生愤怒、生气、害怕等情绪。不仅健康受到影响,还会表现为厌学,学习拖沓,封闭自我,不和人交流。甚至会有猝死或自杀等极端现象的发生。

误区三:行有不得,总找外因

有一些家长,理解孩子的辛苦,和孩子一样,经常对当前的中国教育品头论足。弄得孩子也怨声载道。遇事抱怨,不是积极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各有其利弊。客观上讲,应该取长补短。回顾历史,每个时代,都有其局限性。抱怨社会、体制,于事无补。家长该有这样的理念与远见:立足于自己与孩子,让孩子有发展的空间。任何一个环境,都可以帮助孩子成就梦想。

给孩子这样的人生定位:所有的变化都是机遇,让你自己痛苦的人,都是天使。自己才是主人,主宰自己的命运。

误区四:成绩不好的孩子,一定不聪明

孩子的智能分很多种,有听觉、视觉、语言、体验、逻辑、社交等很多方面。

学校教育,重视应试,主要考核孩子语言文字与数理逻辑的智能。而其他技能均不在应试的范畴。这就造成家长严重的误区,以为孩子成绩不理想,就不会成才。

如果达尔文、爱因斯坦的妈妈,也听了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就放弃对孩子的培养,或一味要求他们像其他孩子一样,那么,科学会停滞多少年?

李安的数学成绩,是负分,丝毫没影响他成为一名大导演。

海蓝老师讲了个动物学校的故事,发人深省:

兔子跑的快,偏让它去游泳、飞翔,结果淹死了、摔死了。

对于孩子,令他擅长的地方发挥到极致,就会成功。

为了取得满意的成绩,以损害孩子的身心作为代价,以破坏亲子关系作为代价,犹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啊。

误区五:严格的教育,是对孩子负责

古语有:一日不打,上房揭瓦。靠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是教育的最低层次。指责、批评、命令、说教,仅次之。

这些方法,看似严格,而造成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伴随孩子一生。

问题发生了,家长应该认真分析,这个问题,是孩子的问题、自己的问题,还是环境的问题?

如果是孩子的问题,要学会接受和倾听。了解孩子需要什么。

如果是自己的问题,要客观描述,不批评、指责,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如难过、担心,以及对自己的影响,最后提出希望。这样的交流,孩子对家长的想法,会得到明确的判断和理解,得到有效的沟通。

最智慧的父母,在家庭中,主动营造温馨的氛围,注重自己的个人成长,身体力行地做孩子的榜样,影响孩子。这才是家长中的九段高手。

严格的教育,本来的出发点,是对孩子负责。这是没有错的。而家长往往以对孩子好的名义,伤害了孩子,破坏了亲子关系。

如果可以心平气和、语重心长地和孩子交流,以合理的方式帮孩子解决问题,何必怒发冲冠、求全责备呢?

误区六:不尊重孩子,爱泼冷水

一个人行为改变的过程依次是:知而未动、知而心动、知而行动、动而坚持、修成正果。这是个渐进的过程。

很多时候,因为家长的粗心、疏忽、武断,导致前功尽弃。

对于孩子而言,持之以恒做一件事情的难度,大过成人。而家长习惯于孩子做事的萌芽阶段,以责怪的口吻打压孩子。诸如,孩子学习刚有点进步,或培养某种好习惯的初期,家长会说,“才考这么点分,就骄傲。离------远着呢!”或者在孩子意识到问题,努力改变的过程中,不及时发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孩子的学习热情一下子消失,星星之火,被一盆冷水浇灭了。自信心也受到了打击。

家长需要具备一双慧眼,即时发现孩子知而心动、知而行动的苗头,鼓励孩子再接再厉。

误区七:把自己的目标当做孩子的目标

很多家长,在孩子身上充满了期待。而这份期待,孩子却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

没有人会为了其他人的目标而努力,有很多方法帮助孩子实现他的愿望,同时实现我们家长的愿望。

家长希望孩子成绩提高,孩子期待一份向往已久的礼物。在成绩与礼物之间,就有一个结合点。可以把这个礼物的样子,让孩子画在一张纸上,分割为若干天,去完成。每天完成几分之一,日久天长,孩子看到他的愿望一天天地临近,会主动地做好该做的事情。在达成愿望的那一刻,孩子的成绩提高了,他的奖励也得到了。岂不皆大欢喜!在这过程中,培养了孩子自我规划、自我管理的能力,自律性、抗挫力。

在帮助孩子实现目标的同时,把自己的目标放进去,才是明智的做法。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所为,有所不为。愿天下父母,用您的爱心与耐心,以正确的理念与方法,培养孩子,使他们的梦想成为现实,也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法国的父母怎样“望子成龙”》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感恩父母活动的总结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教育的区别:望子成人和望子成龙 最近我给大毛报名上音乐课,主要是引导他学会欣赏古典音乐、学习一些简单的音乐和五线谱知识并且接触一些乐器。大毛的班里一共有12个小朋友,这其中只有一个白人孩子和一个黑人孩子,其他的都是中国、日本和印度的...
    2020-12-04 阅读全文
  • 欣赏教育——献给望子成龙的家长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
    2022-01-04 阅读全文
  • 望子成龙 不要疏忽孩子的潜质 人类的智力发展经常会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一般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太大的变化。 一个人先天优良的遗传因素只不过是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后天的良好教育则正式将发展的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所以为人父母...
    2022-03-06 阅读全文
  • 父母望子成龙的幼儿园家长殷切寄语锦集(60句) 时间在弹指一挥间流逝了,又要进入开学的时候了,新学期,你首先就是要纠正自己的态度问题,努力做到不耻下问。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幼儿园家长寄语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整理的父母望子成龙的幼儿园家长殷切寄语,仅供参考。...
    2022-06-04 阅读全文
  • 家长给小学孩子望子成龙的寄语集合八十条 一年级的涛涛很调皮,二年级的涛涛很好动,涛涛争取在三年级中做个合格的小学生!~~hi,你是否对以上句子感兴趣呢?为此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特意整理了“家长给小学孩子望子成龙的寄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07-15 阅读全文

最近我给大毛报名上音乐课,主要是引导他学会欣赏古典音乐、学习一些简单的音乐和五线谱知识并且接触一些乐器。大毛的班里一共有12个小朋友,这其中只有一个白人孩子和一个黑人孩子,其他的都是中国、日本和印度的...

2020-12-04 阅读全文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

2022-01-04 阅读全文

人类的智力发展经常会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一般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太大的变化。 一个人先天优良的遗传因素只不过是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后天的良好教育则正式将发展的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所以为人父母...

2022-03-06 阅读全文

时间在弹指一挥间流逝了,又要进入开学的时候了,新学期,你首先就是要纠正自己的态度问题,努力做到不耻下问。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幼儿园家长寄语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整理的父母望子成龙的幼儿园家长殷切寄语,仅供参考。...

2022-06-04 阅读全文

一年级的涛涛很调皮,二年级的涛涛很好动,涛涛争取在三年级中做个合格的小学生!~~hi,你是否对以上句子感兴趣呢?为此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特意整理了“家长给小学孩子望子成龙的寄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2-07-1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