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育的差别在于时间段
发布时间:2021-04-24 幼儿园时间的游戏 幼儿园年段活动方案 爱的教育笔记最近了解到的美国教育,我觉得中美教育在时间段上有明显的差异,美国孩子至少在9年级之前是轻松教育,而中国孩子至少在5年级已开始强化训练。
这个差别会造成致命的后果,从更长时间来看,中国教育将输给美国教育,为什么?
因为在9、10年级之前,人的思想还没有进化到自觉阶段,或说很少孩子能出自内在动力去进行学习。因此美国人选择让孩子们尽情以玩为主,而在高年级后人的思想开始成熟,来自本身动力会占主导作用,而且随着时间过去,这个动力会越来越大。
而中国正相反,由于中国教育资源匮乏,因此需要在每一个门槛上较量,小升初,中考,高考,现在甚至是幼升小。孩子在9年级之前的自身动力不容易支撑这些要求,因此外在动力成为主导。当孩子们升入大学后,本应该产生的自身动力反而越来越小,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所以,美国高阶段名校教室图书馆的灯总是亮的。而中国大学里很少听到勤奋的故事和标志。这种故事在中学里已经演过了。
直接后果就是影响到人们的创新力,而人类的未来取决于创新力。
我想这才是中美教育的差别。
美国学生为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美国的大学是“宽进严出”,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
美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放羊”,十分轻松。因此他们大多数喜欢异想天开,想象力无比丰富。中国学生的受教育方式是“填鸭”,辛苦得很。题海战术他们不怕,怕就怕那种“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因为很多时候他们确实转不过弯来。
美国学生一向不大有数学头脑,不得不长期依赖电子计算器。中国学生都是数学天才,口算心算水平一流。如果中国学生告诉美国学生:我们能够不用计算器做四位的乘除法,甚至能够徒手平方根,那美国学生看中国学生的眼神,肯定像看见了撒谎的小木偶的长鼻子一样。
如果老师给出同一道题目:“现在是12点整,时针和分针刚好重合在一起。请问,要经过多少时间、时针和分针才能再次重合?”老师话音刚落,美国学生的反应是不约而同地拨动腕上的手表,用这种其实很聪明的“笨方法”,看时针和分针什么时候能够再次重合,而在场的中国学生肯定立即拿出笔和纸,埋头列出一大堆公式并开始计算。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正确贯彻孩子性教育知识的时间段
据不完全统计,仅 2013 年至 2015 年这三年间,全国各地被媒体曝光的性侵儿童案就有 968 起,受害儿童超过 1790 人。2015 年,曝光的性侵儿童案日均达 0.95 起,几乎每天就有 1 起儿童性侵事件发生。
在 2015 年公开报道的性侵儿童案例中,熟人犯罪 240 起,占 70.59%。熟人又包括教师、邻居、亲戚等,其中教师性侵 71 起,邻居性侵 33 起,家庭成员(例如父亲、哥哥、继父等)性侵 29 起。
同时由于现实的诸多主客观因素造成大部分性侵儿童案难以被公开,在性侵案件,尤其是针对中小学生的性侵害,其隐案比例是 1 比 7。也就是说,一起性侵儿童新闻的曝光,或许意味着 7 起案件已然发生。
在如此严酷的现实面前,给孩子全面的性教育、让孩子明白人与人相处的界限、引导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真的非常必要。
几岁开始进行性教育?
有些爸妈认为孩子还小,不能理解性教育的内容,想等到孩子长大后再进行性教育。其实,孩子能开始进行性教育的年龄,绝对比大多数家长以为的要早。不要担心孩子听不懂,更不要觉得谈论性太污。在孩子小时候就开始接触正确的信息,被错误误导的风险就小很多。
0-2岁:正确介绍身体器官
虽然宝宝还很小,但是家长从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用正确的词汇为宝宝介绍身体部位了。在洗澡时,穿衣时,自然而然地告诉孩子外阴、阴道、乳房、乳头、阴茎、阴囊、睾丸等部位。
2-3 岁:辨别男女差异
这个阶段,孩子会慢慢注意到男女性别的差异了,会好奇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家长可以给孩子介绍身体部位以及每个身体部位的功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辨认身体部位和男女差别。
4-5 岁:好奇宝宝从哪里来
当孩子问出我是哪里来的时,家长可以尝试先反问:你觉得呢?这个反问可以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真正关心的和想问的问题是什么。
这么大的孩子已经能够听懂孕育宝宝的过程:一个精子(类似一颗很小的种子)和一个卵子(类似一颗很小的蛋)结合了,然后慢慢长大,就成了一个小宝宝;小宝宝需要在妈妈身体里一个叫子宫的地方生长。在为孩子解答时,也要注意尽量用简单的语言。
6-8 岁:好奇宝宝如何产生
这个年纪的孩子会希望了解小宝宝是怎么产生的。如果孩子问:小宝宝是怎么进入妈妈的子宫里生长的?家长仍然可以尝试先反问孩子他们是怎么认为的,这样我们可以知道孩子已经懂了多少。
回答时,仍然应该遵从尽量简单的原则。比如解释:要造一个小宝宝,需要男人提供的精子与女人提供的卵子结合在一起。如果觉得讲这些不太适应或者不知道怎么表述更加贴切,那么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相关的书本。
另外,家长不要总是等待孩子问了,再尝试去回答。其实也可以主动问孩子,「你知道小宝宝是怎么产生的吗?小宝宝是怎么样进入到他们妈妈的身体里生长的吗?」
切记,别在这些时间批评孩子!
一般家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行为指导和批评教育都是随心所欲的:孩子放学不专心做作业,而是直奔电视机或电脑,家长就开始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是一种教育的误区,不能有效地解决孩子的问题。
教育与批评孩子最好在家中
一家人可以在一周选择一个时间坐在一起,开诚布公地交流。父母可以借此机会提出对孩子的要求,孩子也可以对父母提出意见。在平等交流之后,孩子如果认识到错误,父母可以督促孩子自己订出改正错误的计划表。孩子普遍自尊心很强,他对于自己写下的计划是会认真对待的。
这几个时间点切莫批评教育孩子
教育与监护孩子虽是父母的权利,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批评孩子。有些时间父母不应该批评教育孩子。
一是早上出门时。一日之计在于晨,父母要帮助孩子怀着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温馨地与孩子道别,而不是让孩子从早上开始就受气。
二是一起吃饭时。很多父母平时不抽时间陪孩子,只有吃饭时专心面对孩子,看到孩子有什么问题,或者突然想到孩子有什么问题,就开始教育孩子。这样会影响孩子的食欲,破坏本来宁静的家庭时光,让孩子觉得和父母吃饭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严重影响他的身心健康。
三是父母脾气变坏时。父母脾气已经很坏,很容易一张嘴就骂人,结果伤了孩子,也损害了自己做父母的慈爱形象。此时,一定要息怒,等自己心平气和后再开口。
四是发生直接冲突时。孩子说好晚上8点回来,结果10点才回来。父母早已窝了一肚子火,这时如果开口,必然发生直接的冲突。倒不如把事情压后,等第二天再听孩子解释。而且,父母表现了宽容与大度,会让孩子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古人批评孩子也讲时机
古人对批评教育孩子的时机也很讲究,他们认为,年幼和地位卑微的人有过错的时候,不应该责备。清人陈继儒认为“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他认为以下七种情形不宜批评孩子:
第一,“对众不责”,即不要在众人面前责备孩子。
第二,“愧悔不责”,即惭愧后悔不责备孩子。
第三,“暮夜不责”,即夜晚不责备孩子。
第四,“正饮食不责”,即吃饭时不责备孩子。
第五,“正欢庆不责”,即正在欢庆时不责备孩子。
第六,“正悲忧不责”,即正在忧伤时不责备孩子。
第七,“疾病不责”,即正在患病时不责备孩子。
表扬与鼓励教育的差别
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过去的10年里,和她的团队都在研究表扬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的研究,这项研究结果令学术界震惊。答案会让你正视孩子教育方法的。
在实验中,他们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
首先,研究人员每次只从教室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智商测试。测试题目是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并附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即表扬,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即鼓励,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为什么只给一句夸奖的话呢?对此,德韦克解释说:“我们想看看孩子对表扬或鼓励有多敏感。我当时有一种直觉:一句夸奖的话足以看到效果。”
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哪一种测试。一种较难,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另一种是和上一轮类似的简单测试。结果发现,那些在第一轮中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由此可见,自以为聪明的孩子,不喜欢面对挑战。
为什么会这样呢?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这也就是实验中“聪明”的孩子的所作所为: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
接下来又进行了第三轮测试。这一次,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没有选择。这次测试很难,是初一水平的考题。可想而知,孩子们都失败了。先前得到不同夸奖的孩子们,对失败产生了差异巨大的反应。那些先前被夸奖努力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
德韦克回忆说:“这些孩子在测试中非常投入,并努力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难题,好几个孩子都告诉我:‘这是我最喜欢的测验。’”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他们在测试中一直很紧张,抓耳挠腮,做不出题就觉得沮丧。
第三轮测试中,德韦克团队故意让孩子们遭受挫折。接下来,他们给孩子们做了第四轮测试,这次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
德韦克一直怀疑,表扬对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这个实验的结果,还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解释说:“鼓励,即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表扬,即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在后面对孩子们的追踪访谈中,德韦克发现,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这些孩子会这样推理: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认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
德韦克的实验重复了很多次。她发现,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奖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男孩女孩都一样,尤其是好成绩的女孩,遭受的打击程度最大。甚至学龄前儿童也一样,这样的表扬都会害了他们。那么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呢?
鼓励是指鼓劲而支持,表扬则是指对一件事或品行的显扬、宣扬。
鼓励通常是针对过程和态度的,"爸爸看到你这学期的努力,为你骄傲!"表扬通常是针对结果和成效的,"爸爸看到你成绩提高,为你高兴!"
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评价,可以避免孩子被表扬绑架,或输不起,未达目的而不择手段。
教育心得:各年龄段孩子的睡眠时间
整理了教育心得:各年龄段孩子的睡眠时间,希望对爸爸妈妈正确教育孩子,指引宝贝健康发展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新生宝宝因为大脑还处在生长阶段,所以需要大量的睡眠来补充,一天到晚几乎都在睡梦中度过的。随着宝宝年龄的增加,睡眠也随之减少了。那么不同年龄的孩子,每天应该睡多久呢?
1.睡眠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睡眠时间的长短可以按年龄区分,宝宝大一岁睡眠时间就减去十五分钟。对于小宝宝来说,不同的年龄需要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只有睡眠好了,才能保障宝宝身体的健康。
有一部分儿童比其他人睡的要少,但是并不影响他玩耍和进食,然而大部分的儿童还是需要充足的睡眠,因为身体和大脑发育都离不开良好的睡眠质量。
对于具体的睡眠时间的把握,美国的心理学家和睡眠学教授推荐了儿童睡眠时间表,并请了小学生进行实践。结果显示,看似简单的睡眠时间表可以帮助爸爸妈妈尽快了解孩子应该几点睡觉,所以这次实验也引起了很多爸爸妈妈的关注。
2.各年龄段孩子的睡眠时间
五岁儿童的睡眠时间应该有11个小时15分钟,十二岁的儿童应该睡足9小时45分钟。根据这个要求,家长可以粗略计算出自己的孩子在前一晚上床休息的时间了。按理论,要求十岁以下的儿童每天至少十个小时,每长一岁可以相应减少十五分钟。
上床时间可以自觉培养孩子准时睡觉的习惯,孩子早些上床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如果孩子玩的兴奋或者做完作业过度疲劳,那么就很难入眠了,这个时候爸爸妈妈的陪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3.该如何让孩子安稳入睡
比方说,你的孩子喜欢听故事的话,就给孩子讲故事,这样能够让孩子放松下来,可以让孩子尽快进入睡眠。法国睡眠学教授戴敦认为,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制度是一件很关键的事情。她自己的孩子在学龄前都是七点上床休息,然后可以一觉睡到大天亮。到了七岁,孩子早就已经有了早睡早期的好习惯。
她的孩子上了中学后,因为学习和作业的缘故,作息时间会有所推迟,但她从来不被允许在睡觉时做其他事情,孩子如果睡不好的话,就会影响学习能力,整个人精神也不太好,听课会走神。睡的好的,第二天工作或者记忆力更好。
研究人员还发现,那些成绩不怎么好的孩子,认知能力更容易被睡眠质量影响。因此,一定要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睡眠习惯,爸爸妈妈要在小时候就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