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忍”教育激发最大潜能
发布时间:2021-04-24在日本,一位父亲带着6岁的儿子郊游,父亲钓鱼,儿子在一旁玩耍。在离湖边不远处,有一个很深的大坑。孩子好奇,自己偷偷摸索着下到坑里。玩了一阵子后他发现,大坑离地面很高,下来容易上去难。于是他不得不求助正在钓鱼的父亲:“爸爸,爸爸,帮帮我,我上不去了!” 但他没有得到回应。其实,此时此刻他知道他的父亲正在距离他不远的地方钓鱼,他没有想到,父亲会对其求助置之不理。于是,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愤怒。他开始直呼父亲大人的名字,并称之为“八格牙路”。他的父亲还是置之不理。
这时,天渐渐地黑下来,出于恐惧和无助,他的第二个反应是哭泣,又哭又喊,足以令做父亲的揪心。结果得到的反应还是沉默。
之后,他不得不自己想办法了。 他在坑里转来转去,寻找可以上去的地方,终于,他发现在坑的另一面,有几棵可以用于攀缘的小树。他艰难地爬上来。此时此刻,他发现父亲还在那里叼着烟卷,悠闲地一动不动地钓着他的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顽童,没有抱怨,更没有愤怒,而是径直走到父亲身边,自豪地对父亲说:“老爸,是我自己上来的!”
挫折教育,从身边做起
针对孩子的脆弱、吃不起苦、受不了挫折的情况,一些父母和教育机构纷纷利用“吃苦夏令营”等形式,对孩子进行“耐挫折”训练,而恰恰忽视了“近”在身边的锻炼机会。
一个人,可以在假设的艰苦环境中进行耐饥耐寒的训练,但他知道这是“游戏”,人人都会“熬过去”的,因为这有“时间规则”作底线。 而在实际生活中,要培养一个人的耐挫力,则需要在平时面对随时出现的挫折,进行及时应对。
邻居家孩子今年念高二,常听到他的母亲埋怨他“太懒”。前几天,这位邻居高兴地对我说,孩子所在的学校组织学农,是该让他去吃点苦,锻炼锻炼。可是,就在她口口声声表示赞同的同时,又专门上超市为孩子买了好多零食,一个背包都放不下,说是“不能亏待孩子”。还专门借给孩子一个手机,关照他要保持热线联系。孩子学农一周,她放心不下,每天晚上打电话询问,学农结束时,还亲自到学校帮孩子提行李。见到孩子的第一句话便是:“你熬过来了就好。”这位父母身上所存在的那种既想让孩子接受教育,又怕孩子受苦的“叶公好龙”心态,在不少家庭中较为普遍。
比如,现在的一些孩子很脆弱,吃不起苦,受不了挫折,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感觉到了,担心他们将来适应不了社会,都想治一治。于是,一些父母利用暑假和寒假,宁愿花钱求“远”,将孩子送到家乡农村或自己插队过的地方,进行“封闭式”锻炼。一些教育机构也纷纷组织“吃苦夏令营”和“体验夏令营”之类的活动,把孩子拉到山区,进行“耐挫折”的训练。这本意不错。然而,这种锻炼的效果随着时间推移和孩子向来优越的生活习惯而淡薄。“好了几天,就恢复原样了”,许多父母不免有这种感觉。
这种恢复“老样”现象,使我们不得不考虑一番。事实上,我们现在往往注重人为创造一个“远”的锻炼场所(当然有时也需要),而恰恰忽视了“近”在身边的锻炼机会。说孩子很脆弱,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我们平时没有正视孩子面对的挫折,习以为常,“只要孩子学习好,其它可以忽略不计”,这种话不绝于耳;“安排到位,周到服务”成了各家规范。孩子外出,父母当“保姆”、“保镖”的也不在少数。更感忧心的是,我们的一些教育观念发生了偏差,一味强调所谓掩饰性的正面教育,弄得父母对孩子说话轻不得重不得,即使孩子犯错,也要学会用思考了不能再思考的“分寸量词”去淡化,用婉转得不能再婉转的“轻声轻气”去迁就,有时候甚至到了“请求”孩子的地步,还美其名曰“保护自尊心”。而在学校,老师对学生的评语,也身不由己用粉饰得不能再粉饰的“中性词”。明明是不足,只能写成“希望”,明明是缺点,却要包容成“今后努力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听不得一句不合心意的话,容不得一个小小的批评,更谈不上承受委曲了,久而久之怎么会有耐挫能力呢?
事实上,让孩子到远处一次性锻炼的主意固然好,但更应关注的是近在眼前的日常客观存在的教育机会。其实,现在的孩子碰到的挫折不比过去少,尤其是学习节奏和生活节奏加快后,他们的心理挫折感更为剧烈。 一次测验成绩不理想产生失落感,班干部落选产生无望感,看到人家生活条件优越产生自卑感,乃至升学未果产生无助感等等,这些其实都是进行挫折教育的内容和时机。只不过我们一些父母和老师求“远”舍“近”,片面抓“大”放“小”而错失了教育的良机。事实上,靠一次“远”距离的“拉练”,并不能一劳永逸;靠一种人为的“强”刺激,并不能一了百了。
挫折,一旦被“炮制”出来,它只能是一种“游戏”,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实际锻炼。一个人,可以在假设的艰苦环境中,进行耐饥耐寒的训练,但他知道这是“游戏”,人人都会“熬过去”的,因为这有“时间规则”作底线。而在实际生活中,要培养一个人的耐挫力,则需要在平时面对随时出现的挫折,进行及时应对。只有在这种高频率的日常自我锤炼中,方能培养出英雄本色。上海市少工委曾组织过“吃苦夏令营”,因报名者众,结果从原来递交小论文改为现场测试进行录取,项目为削土豆和杀鱼,结果孩子都傻了眼,无从入手,因为在家里,父母从不让他们干这个活。显而易见,人为创造的即使是完美无缺的训练经典项目,也抵不上生活中的一次真实遭遇所带来的实际锻炼效果。教育离开受教育者的生存状态而假设,其效果会大打折扣。假设的东西总有先天的缺憾,摆布的教育至多只能偶一为之。
由此,我想到,“挫折教育”可求“远”,但更要求“近”。形式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内容。套用一句老话,那就是: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平时做起。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如何激发小公主的潜能?
在如何对待女宝宝的问题上,我们需好好想一想。因为我们很容易按照世俗陈规引导孩子走入“女性化”的道路。事实上,我们很容易批评那些不太“女性化”的女孩子,说她们太争强好胜,太喧哗吵闹。
但是,儿童心理学家说,我们应当允许小女孩保持她们的本性,允许她们表达出她们的全部情绪,而不是压制那些不太为人们所接受的方面。
如果她们想玩火车,就让她们玩好了,没理由说玩火车就不像个女孩子。
小女孩完全可以玩活跃的游戏
父母们总觉得男孩应该比女孩粗犷一些,所以我们会不自觉地把一些限制加在女孩子的身上。你有没有发现自己常说,“小心别把衣服弄脏了!”“上攀爬架要小心!”等等。
你得积极地鼓励女孩子去做她们所有想做的事(当然,一定要在合理范围内)。如果她们想把自己弄得乱糟糟的,或者她们想扮成挎着枪的牛仔,就让她们去吧。我们从小到大一直奉父母之言为金科玉律,所以,如果我们老是对女儿说,你不能这样,你不该那样,那么孩子长大以后,就会变得胆小怕事,不自信。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父母们要记得表扬孩子的成就,不能打击她,使其放弃想做的事。如果她的玩具掉到沙发后面,你不用参与帮她拿,放手让她自己去解决吧。这样,她就会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去做很多的事。
激烈的游戏活动是测试女孩们身体的好办法,父母千万不要太过保护这些小小的冒失鬼。攀爬、蹦跳、奔跑可以刺激发展孩子的协调能力。如果她爱玩活跃的游戏,你不妨买给她一个攀爬架。当然,游戏活动中,安全必须是第一位的。如果她想从第五级往下跳,不要跟她说她不能,而要说,第五级有点高,我们先从第三级试试。她需要知道你对她做这些体育活动的能力是有信心的。
不反对她是一个粉粉女孩
当然,你的小姑娘可能喜欢跟洋娃娃玩,喜欢穿粉红色的衣服,是个乖乖女。千万不要轻视女性化的趣味。鼓励她喜欢自己是个小姑娘,做妈妈的和她一起打扮会使她感觉做女性很好。让她知道自己很美,比如可以告诉她,她的头发很漂亮——她会很喜欢这种赞美。小姑娘一直都在学习,妈妈则是她的角色榜样。让她明白,作为一个女人你都能做些什么,等她长大了她就会有一个健康的观念。
许多女孩都很喜欢婴儿,喜欢和洋娃娃玩,喜欢照顾新生儿。她是在模仿你,这种模仿可以让她学到宝贵的做妈妈的技巧。
总之,不管她选择做什么,妈妈要做的是鼓励你的女儿享受她所享受的。这样的话,无论是芭蕾还是足球比赛,你都不会走错太远。
大脑的早期发育和潜能开发
研究发现,在孩子生命的最初3个月,大脑显著发育,并建立了思维和反应方式,对作为父母的你们来说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你有非常特别的机会帮助孩子良好地发育,建立他一生中的社会、体格和认知能力。第一年意味着一生。
许多年来,一直有一种错误的观点:即婴儿的大脑是父母遗传密码的精确复制品。例如,如果母亲是一位艺术家,她的婴儿长大后就更有可能拥有相同的艺术潜能。虽然遗传对孩子的技能和能力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但新的研究表明环境因素也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最近,神经科学家认为孩子的第1天、第1个月第第1年的体验对于大脑发育有重要的影响。本性和培养工作对孩子的发育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最近的研究表明:孩子早年需要一些基本因素来充分发展其潜能:
■孩子需要感到自己与众不同、被爱并觉得自身价值被认可;
■需要安全感;
■需要对环境感到自信;
■需要需要指导;
■需要取得自由与限制的平衡;
■需要置身于一个充满语言、游戏、探索、书籍、音乐和适当的玩具的多变的环境。
激发2岁宝宝大脑潜能的5大秘诀
每个孩子都会在大约两岁时面临智力的飞速提高,而父母们却往往容易因为孩子幼稚的外在表现,而忽略了对宝宝的智力引导——这可是极大的失误啊!此时,父母们一定要做的事情就是:通过简单而有效的步骤,尽快激发孩子此时大脑的潜能,让我们的好奇宝宝变得越来越聪明!
1.小脑瓜“转”起来
提高幼儿智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不停地刺激大脑,让大脑“转”起来。
每个孩子都会在大约2岁时面临智力的飞速提高,随之而来的则是性情大变。他变得对周围的一切产生极大兴趣,无论是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或者是尝到的。此时父母们应该特别注意,为孩子提供足够多的“新鲜事物”。总之一句话,不能让小家伙闲着。
有些父母此时会开始考虑带孩子上一些正规的课程培训,比如某些乐器的培养等等。应当说,这个阶段做这种正规教育并不是必须的。假日里全家出趟门,看看城市里看不到的景色,呼吸些新鲜空气,这些都能很好地激发小家伙的求知欲望,足以令他们的大脑飞快地转起来。
专家建议:
孩子们表现得越活泼,兴趣越广泛,他们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能力也就会越强。父母们可以带着孩子读诗词、唱歌谣、听音乐,并且给他们准备各种各样的有趣玩具和拼图,提供充分的空间去展示孩子们的活力。
2.做个小小探险家
幼儿探索周围世界时,需要父母的帮助和鼓励。所以,当他们发现些新东西时,一定要及时给予正面的肯定,告诉他你有多高兴和吃惊。他会非常乐意看到自己的努力换来热情的拥抱。这种正面的引导会让孩子长大以后具有更多的冒险精神。
当然,安全因素是第一位的。因此,作为父母,需要“探索”得比孩子多一点儿。通常需要考虑的有:使用带塑料套的安全插座;全面检查周围的锐利物,包括替换威胁宝宝安全的门窗/碗橱锁件;在楼梯出入口、开放式阳台、窗台等处设置安全门。
专家建议:
父母们应该先教给孩子如何做,然后才放手让他独自做一遍,如果成功则给予充分表扬和鼓励。
3.最合适的玩具才最有效
现在,是时候给宝宝多准备些玩具了。父母选择的玩具最好是他们非常感兴趣的东西,而这则需要父母们平时多做些观察。
一款合适的玩具会让孩子为之疯狂,长时间乐此不疲。如果发现有些玩具孩子一时不太会玩儿,或者是玩儿不好而发脾气时,父母应当立即安抚并且试着鼓励小家伙,不要让他轻易放弃。一旦他掌握了要领,就应当毫不吝惜地表扬。专家认为,想象力(对于孩子而言,就是把一件东西想象成其他什么。比如洋娃娃会让宝宝们联想到自己)的培养在孩子2岁时最为显著和有效,千万不要错过了呀!
专家建议:
提高幼儿思维能力的玩具主要是拼图类玩具,而提高想象力的玩具种类则更多,比较常见的是玩具电话、洋娃娃等。另外,每次只允许他玩一样玩具,玩具太多有时反而会让他兴趣缺缺。
4.和宝宝聊聊天
大量研究显示:语言与智力有极强的关联性,其中一方提高了,那么相应的另一方也会有长足的发展。通常,幼儿2岁开始学习说话,等他们快要3岁时,就能分清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了。比如,他们会指给你看哪里是鼻子,哪里是耳朵、眼睛,并且能准确地说出来。这个阶段的幼儿已经慢慢开始掌握基本的语言能力(听和说)了,抓紧时间多和他说说话吧,这对他语言能力的提高有莫大的好处。父母对孩子说话时,实际上向他们展示了语言的各种表达方式和用法,这种交流经验,会帮助孩子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专家建议:
每天都要拿出些时间与小家伙说说话。可以选择任何时候,买东西时、休息时、洗澡时、或者是在喂他吃饭时。
5.和宝宝一起玩游戏
所有的孩子都有好奇心,这是天性使然,所不同的仅仅是在遇到陌生环境或者事物时,是否积极投身其中罢了。一些孩子碰到此类情况时,更愿意站在一旁观察而不是主动获取切身感受,另一些则不然,他们非常愿意投入其中。
你的孩子融入感和参与感越强,他们所获得经验就越快,也就越能促进孩子学习能力的提高。如果发现孩子不愿意玩玩具,或者玩得非常勉强,缺少兴趣,那么你就需要做点什么了。试一试那些交互性的游戏吧,可以从流行歌曲或者诗词入手,选一首他所熟悉的歌曲,在你唱的时候故意把最后两个字漏掉,他就会把它补齐。然后是漏掉一行让他接……总之,应当尽你所能地去做些能够引起他兴趣,并且让宝宝乐于参与其中的事情。
专家建议:
孩子的参与感需要慢慢培养,一开始的时候,千万不要过分勉强孩子。
适当的分离焦虑能激发宝贝潜能
每个宝贝都要经历入园初期的分离焦虑,看着他们痛苦的小眼神,妈咪们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但近期瑞典的一项研究表明,适度的分离焦虑反而会激发宝贝身体的各项潜能。
它们包括:
1.承受挫折的能力
宝贝在新环境中无所适从,又不能顺利沟通,内心有很大的挫折感,但大多宝贝都能及时调整自己,并通过各种途径排解心理压力(如哭闹、发脾气……),体现出比家长所料想的更强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2.观察思考的能力
分离焦虑所产生的不安全感,让宝贝不再处于放松的状态,他的各项感知器官也更加敏觉和紧张,他会更加注意地查看周围的环境及变化,并积极思考和尝试能摆脱这种不安全状况的办法。比如宝贝会采取哭闹,或紧紧跟随一名相对亲近的老师等。
3.自我表达的能力
情急之下,大多宝贝不得不尝试主动说出心中的感受,比如:“要找妈妈”、“不要”、“快给妈妈打电话”或“我不睡觉”……在没人帮助宝贝表达的情况下,他反而有更好的表现。
4.模仿他人的能力
宝贝会更加关注同龄人并受他们情绪和行动的影响,有更强的模仿力,比如一个宝贝哭闹会引来更多的,一个宝贝上厕所也会引来更多的,一个宝贝玩某种玩具,也会引来更多宝贝对它的青睐。
协助宝贝把严重分离焦虑转变为适当分离焦虑的方法:
1.告诉宝贝真实情况
不要欺骗宝贝说妈咪马上就来,那样宝贝会一直等待而不去尝试转移注意力,要告诉宝贝为什么让他上幼儿园,妈咪下班后会来接他,妈咪不在时希望他怎样做等。
2.让宝贝习惯逐步分离
为减轻宝贝的分离焦虑,可以在宝贝上幼儿园前进行一些特别的训练:第一天,妈咪尝试和宝贝说再见,然后离开宝贝1个小时再回来;第二天,和宝贝说“再见”之后过2小时再出现,依此类推,逐渐延长与宝贝分离的时间。
3.家长保持乐观情绪
宝贝和妈咪的感情是息息相通,如果妈咪看起来很焦虑,宝贝就会更焦虑。因此,每天送宝贝入园时,你要提醒自己保持愉悦的心情和表情、简短地与宝贝拥抱并说“再见”。
4.给宝贝留下安慰物
如果幼儿园同意,可以让宝贝上幼儿园的时候带上他最喜欢的玩具,这样可以帮助宝贝减轻和妈咪分开时的焦虑情绪。宝贝在和妈咪分开的时候仍然能很快找到情感的依托,是很好的过渡方式。
不同年龄段宝贝分类焦虑有所不同:
0-3个月的宝贝
处于没有差异的依恋发展阶段,只要身体舒服,就不会产生分离焦虑。
3-6个月的宝贝
处于有差别的依恋发展阶段,他可以区分熟人和生人,并对不熟悉的面孔有所拒绝,但对那些似曾相识的熟人他都接受,只要与幼儿园老师熟习几天,他就会很快就把她纳入熟人圈内,爸妈走了也不会产生明显的分离焦虑。
6-24个月的宝贝
处于依恋关系单一化阶段,并在24个月到达高峰,即宝贝在熟人圈里开始寻找跟自己关系最近的人,并对他产生强烈的依恋,此年龄段的宝贝对陌生的幼儿园老师非常排斥,他的分离焦虑最厉害。
24——36个月
宝贝开始有能力把依恋对象伙伴化,能够容忍与妈咪暂时的分离,如果告诉他,他能明白妈咪走了还会回来。但焦虑情绪仍比较严重。
36个月以后
宝贝对分离现象的正确判断和适应能力都有所增强,他们上幼儿园的分离之“痛”要轻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