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瑞士孩子雪地上锻造勇敢的心

发布时间:2021-04-23

幼儿园雪地里的小画家说课稿。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教师要同家长多交流沟通,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教师除了教学,还有哪些责任与义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瑞士孩子雪地上锻造勇敢的心》,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到了瑞士,到了阿尔卑斯山,不滑雪是不可能的。

在广东多年,乍见到这个明媚的阳光和耀眼的积雪共同编织成的银色世界,难免让我赞叹;而再发现雪地上那些或娴熟或笨拙但同样无畏的穿行者中竟然有很多还是小不点儿的孩子时,赞叹就变成了惊奇—毕竟滑雪不光是电视上看上去那么潇洒惬意,刚刚吃了不少苦头、差点鼻青脸肿的我深知这一点。

这些瑞士孩子当然更知道,但正因此他们才更坚持。因为在他们和他们的父母看来,滑雪绝不仅仅是一项趣味运动。在冰天雪地里,可以接受凛冽寒冬的考验;在摸爬滚打中,可以增强勇气,锻炼意志,学会吃苦……瑞士雇佣军的勇猛果敢全球著名,谁能说这跟他们从小在雪地中的锻炼没有关系?

每到冬季的周末,瑞士的高速公路上,家家户户去滑雪的车辆总能排成长龙。很多雪场也顺应潮流,配备数百套儿童滑雪器具,并设有专门的儿童乐园给初学滑雪的孩子练习,还会为有需要的孩子配备专业的指导教练。

“保持平衡,注意肩、膝及两板间的距离,好……”现场指导的专业教练不时给孩子们一些提示,以保证每位孩子都能安全、畅快地感受滑雪运动的魅力。

当然再怎么指导,摔跤还是难免的,不过家长并不会立刻紧张兮兮地跑过去哄劝,而是任由他们自己爬起来;而当孩子在滑雪过程中有了哪怕一点点的进步,父母则会马上跑过去,“大惊小怪”地搂着孩子一通赞赏。

难怪很多孩子一次次摔倒了,又一次次爬起来,被冻得通红的小脸满是倔强;也难怪很多孩子年纪小小也能做出优美的回转。

锻造一颗勇敢的心,瑞士孩子选择从滑雪开始。你们呢?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瑞士父母注重孩子自理的培养


乱剪乱画

在瑞士许多家庭中,各式各样的玩具和儿童读物都放在孩子能拿到的地方,墙上、门上贴满了孩子们的“美术”作品。看见孩子在墙上乱画,用嘴咬玩具,拿剪刀在书本、衣服等物品上乱剪乱画,父母会非常高兴:这是在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孩子会画、会剪,这说明孩子学会了某种技能。父母这时要做的是耐心地告诉孩子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识。

小小佣人

在瑞士,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出息和可耻的。所以父母从小就着重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比如:等孩子大一些了,就把他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左右的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学会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是个多语种的国家,所以,一个语言区的孩子经常会被送到另一个语言区的人家当佣人。

随时家教

瑞士人很善于掌握家教的最佳时机。在瑞士,父母们对教育孩子的时机非常讲究,比如孩子过生日、就餐、与人交往、旅游、家务劳动、做出成绩或有过错时,都不放过进行教育的机会。如,讲解名胜古迹的来历和故事,有意识地教育孩子热爱祖国,不要攀折花枝、乱扔垃圾、乱涂乱写,用食物或脏物投掷动物。

鼓励创新

瑞士的父母也很重视鼓励孩子尝试“创新”。在此介绍一些我们值得借鉴的做法:

★让孩子做一件自己从来没有想要做的事情;

★超前自学一些课程;

★做一件大多数人不容易做到的事;

★鼓励孩子为自己崇拜的足球明星或歌星写一篇传记;

★提出一个学校附近交通问题的解决方案;

★鼓励孩子通过市场或者其他方式,把自己不用的书籍和玩具拿来换取他所要的东西等。

瑞士孩子最能自食其力


瑞士孩子最能自食其力

1、在俄罗斯的学校里,开设体育课中,有一个特殊的体育项目冬泳,在寒冷的冬天砸开冰,让学生们在刺骨的水里游泳。俄罗斯孩子的家长们无论天气怎样寒冷都让孩子用冷水洗脸,出门的时候大人也不让孩子穿得太厚。

2、在原联邦德国的法律条文中,有一个特殊的归定,要求孩子帮助父母做家务,规定内容如下:孩子在6岁之前可以不做家务。6—10岁偶尔帮助父母洗碗、扫地、买一些小的东西。10—14岁,要剪草坪上的花草、洗碗、扫地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洗汽车,整理花园。16—18岁,父母上班没时间要每周给家里打扫除一次家庭卫生。

3、英国给孩子失败的机会:在人生漫漫旅途中,失败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孩子还小,中国家长们就会一笑了之,抢着帮他把问题处理掉。英国家长却不这样认为。麦克的儿子查理今年10岁,这个小男孩不但会照顾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里的水管、电器,就连修汽车也能说个头头是道。

4、在美国,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已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

5、在瑞士,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力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从初中一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

6、在日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瑞士父母从来不喂孩子吃饭


在瑞士进修期间,我的邻居是从中国某大城市来的一对研究生夫妇。他们有个一岁的宝宝,名叫凯凯。两口子30多岁了,一天到晚追着儿子喂吃喂喝的。

孩子的妈妈要上学,只好把宝贝儿子送进了幼儿园。凯凯在幼儿园里经历了这样的故事:

孩子们该吃饭了。阿姨把饭盘放在孩子面前,大点儿的孩子用勺子就餐,小孩子用手抓着吃。凯凯就站着,看看这儿,看看那儿。阿姨让他坐在小凳子上,用手比划着要他自己吃。可是凯凯不会抓着吃,只是呆呆地坐在那里。洋阿姨只是比划,启发孩子吃饭,始终不喂他。吃饭时间结束,小凯凯没吃的饭菜就被收拾走了。

后来,洋阿姨告诉凯凯妈妈,瑞士人是从来不喂孩子吃饭的,如果孩子真饿了,他自己会吃的。孩子不会做的事,阿姨只是在必要时给予话语上的鼓励和暗示。大人不强逼他去做,也不包揽。因为这样可能会抑制孩子的“独立行为”。而没有独特行为的人,怎么会有创造性呢?

虽然很心痛,凯凯妈妈还是很赞成瑞士的某些教育方式,“孩子有孩子的自由,比如有的孩子不睡午觉,阿姨就让不睡觉的孩子到别的房间去玩,但不能干扰休息的小朋友,这是自由的限度。瑞士阿姨不过于强调纪律,她们引导孩子独立自由地玩耍,而不过多地限制和控制孩子们的行为。”

瑞士父母的“随时”家教


瑞士的父母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乱剪乱画

在瑞士许多家庭中,各式各样的玩具和儿童读物都放在孩子能拿到的地方,墙上、门上贴满了孩子们的“美术”作品。看见孩子在墙上乱画,用嘴咬玩具,拿剪刀在书本、衣服等物品上乱剪乱画,家长会非常高兴:这是在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孩子会画、会剪,这说明孩子学会了某种技能。家长这时要做的是耐心地告诉孩子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识。

小小佣人

在瑞士,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出息和可耻的。所以父母从小就着重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比如:等孩子大一些了,就把他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左右的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让孩子学会谋生之道,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因为瑞士是个多语种的国家,所以,一个语言区的孩子经常会被送到另一个语言区的人家当佣人。

随时家教

瑞士人很善于掌握家教的最佳时机。在瑞士,父母们对教育孩子的时机非常讲究,比如孩子过生日、就餐、与人交往、旅游、家务劳动、做出成绩或有过错时,都不放过进行教育。如,讲解名胜古迹的来历和故事,有意识地教育孩子热爱祖国,不要攀折花枝、乱扔垃圾、乱涂乱写,不要用食物或脏物投掷动物。

瑞士人怎么样“带”孩子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吃饭时,阿姨则只把饭盘放在孩子面前,大点儿的孩子用勺子就餐,小孩子用手抓着吃。吃饭时间结束,如果没有吃,饭菜就会被收走。瑞士人是从来不喂孩子吃饭的,孩子若是饿了,他自己就会吃的。

孩子不会做的事,阿姨只是在必要时给予话语上的鼓励和暗示,大人不强逼他去做,也不包揽。因为这样可能会抑制孩子的“独立行为”,而个性受到压抑的人就只会做那些别人做过的事,而不会做别人没做的事———没有独立性的人,怎么会有创造性呢?

在瑞士商店门前的广场上,总能看到不少年轻的妈妈将汽车稳稳地停下来后,便从车厢内抱出婴儿,然后一只胳膊挎着他,孩子的脸朝外,小胳膊小腿伸着。冷风飕飕的,他们对孩子不遮也不盖。而在中国,大冷天里抱孩子,大人总是两只手一上一下地把小家伙搂在怀里,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瑞士人从不这样做,他们认为,刚生下来的孩子就像一粒种子,需要一定的生长环境。大人不可过于控制孩子,要给孩子留下自由发展的空间。比如一只手抱孩子,他的小手小腿就可以自由活动,眼睛可以观察更多的外界事物,全身可以充分地与阳光、空气接触,有利于孩子适应自然环境。

尽管瑞士是全世界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但瑞士的不少孩子在16岁以后,就开始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他们打工有的是为了看看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有的是为了做职业兴趣分析(瑞士的孩子在上高中以前,很多学校都要为学生进行“职业兴趣分析”,以帮助他们选择将来的人生道路);还有的是为挣钱交学费或把打工挣的钱全交给了慈善机构……

如何教出勇敢独立的孩子


“独立”可以分为“独立的性格”与“独立的行为能力”,勇敢是独立的性格的一部分。

但如果孩子具备了独立的行为能力,但是缺少独立的性格,也是无法展现出独立的行为。教出具备独立性格的宝宝,比重视孩子表现独立的行为能力来得更重要。

独立的性格包含几个部分:有良好的安全感、具有责任心、勇于尝试新事物、乐于分享、具备自我管理的态度。独立的性格,可能是多种因素所造成的,包括孩子天生的气质、表现能力的不完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文化等。环境因素是父母可以努力的范围,天生气质因素是父母无法改变的,但是可以因应孩子的不同气质,给予不同的教育方法。

怕黑、怕鬼的宝宝

案例现象: 不知道从何时起,每天晚上睡觉时一定要帮小立点上小夜灯,房间绝不能漆黑一片,否则小立总说房间里好像有人看着他,不肯一个人睡觉。即使是点上小夜灯,有时小立也会做噩梦惊醒大哭,一定要大人陪着他才肯继续入睡。不仅是在睡觉时胆小怕黑,连上下楼梯间时若光线昏暗,也会造成小立的恐惧,紧紧抓住大人的手不放。

原因分析: 有些孩子会从大人的谈话中听到大人所恐惧的事物,而联想到自己应该也要恐惧这个东西。或者是电视里的人物害怕什么事,孩子也跟着怕。或是动漫节目中提到某些怪兽、鬼、坏人之类的,让孩子害怕自己也会遇上这些虚构的人物,而没有节目中的正义使者可以保护他。有些孩子其实不是真正怕黑,而是怕跟大人分开的焦虑感,怕被大人遗忘、失去爱的感觉。

解决方法: 父母不要光用口头上说没有什么好怕的,可事先跟孩子商量,可采取紧紧抱着孩子在孩子的房间中经历短时间的黑暗,让孩子感觉房间里根本没有其它的东西存在。会极端恐惧的孩子就保持灯光明亮,不要勉强孩子去面对他不能处理的事情。或是给孩子一个守护娃娃代替父母保护他,陪他一起睡觉。不要在孩子面前说:“怎么这么胆小?”或是“怎么这么黏人?”这样的说法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爱护,会更恐惧与父母分离。

挑嘴的宝宝

案例现象: 只要是过去乐乐没有吃过的食物,不管大人好说歹说的,乐乐就是一口也不肯尝试。妈妈说:“乐乐,这是很有营养的,对你的身体好,你看妈妈很喜欢吃耶,这很好吃喔!吃一口看看!”但是乐乐依然不肯把嘴打开来。奶奶说:“乐乐,奶奶也很爱吃,你吃一口就好,等一下奶奶就带你去公园玩。”乐乐依然无动于衷。最后妈妈跟奶奶都只好放弃,让乐乐自己挑选想吃的食物。

分析原因: 乐乐有可能是因为曾吃过某种由大人给的东西,但是一点也不好吃,所以就不愿意再尝试新的食物。每个孩子反应强度与坚持度不同,有的孩子在父母软硬兼施的要求下还愿意吃一口,有的孩子怎样也不愿意。也有可能是因为孩子曾看过大人吃到不好吃的或是不喜欢的东西时的样子,不愿意自己也一样。

有些孩子是吃惯了零食甜食,知道吃了正餐后就没有胃口可以吃零食,宁愿少吃正餐。有些孩子是因为食物外观看起来好像是某种令他感到害怕的样子或颜色,所以不肯吃,就像小鸟看到鲜艳色彩的毛毛虫,就不会吃下去一样。少数有可能是因为牙齿发育的关系,有些食物吃起来并不舒服。

解决方法: 记录孩子的饮食模式,跟孩子聊聊试着找出原因。有些孩子有了玩乐的乐趣,就愿意试吃看看。上述的乐乐,最后因为爸爸跟他玩飞机运送食物到嘴巴的游戏,就愿意尝试一口看看。

上述例子,都是孩子不能展现出勇敢独立的行为表现,看起来是同样的行为表现,背后的原因可能都不一样。有时孩子因为年龄过小,能力还不够所以不能表现出独立的行为;有时是因为不知道该怎么做;有时是因为天生气质的关系。

天生气质方面,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活动量、生活规律性、趋避性、适应度、反应阀、反应强度、情绪本质、注意力分散度、坚持度。

活动量: 活动量大的孩子,总是动来动去可能让人感觉比较莽撞,不要常常责备他,避免造成孩子日后不敢尝试的心理,应该在孩子表现出合适的行为时大力称赞他的行为。活动量小的孩子,多带领着他从事动态的活动,让孩子习惯不同形态的活动方式。

生活规律性: 作息不规律的孩子常让父母伤脑筋,试着一点一滴改变孩子,不要太急,要让孩子知道服从团体规定的重要。可以鼓励很规律的孩子,偶而作息做一点变化也没有关系。

趋避性: 趋避性高的孩子面对新的人或事物时,容易表现出退缩的态度,容易让人误会胆小、不主动、没兴趣。父母要有耐心事先告诉孩子可能会接触到的事情,让孩子心理有个准备。千万不能在孩子面前出现负面的话语,会让孩子更不愿意尝试。

适应度: 面对新的人或事物时,整个过程中孩子的表现与所需要的时间长短,属于适应度。适应度低的孩子,面对新环境与团体生活需要时间比较长,父母要降低期待,多让孩子接触几次,多事先跟孩子沟通,或者事先多练习。

反应阀: 是指引起孩子反应所需要的刺激量。反应阀高表示需要外界比较高的刺激量才会有反应,容易被误解为迟钝或漫不经心,父母要多直接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多引导孩子分辨别人的身体语言与意图。但是反应阀低的孩子,易被外在发生的事情影响,而静不下来,父母可让孩子了解事情的轻重缓急,帮他定完成的顺序。

反应强度: 孩子对外在刺激反应的激烈程度。有些孩子不小心被踩到脚了,只会“唉呦”一声,有的孩子就大叫大哭吵闹。反应强度小的孩子,看起来很乖,但容易被人忽略,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想法,当孩子有响应时,父母要认真的聆听。反应强度大的孩子,父母要尽量冷静,不要怕孩子吵闹,让孩子先冷静下来再跟孩子讲道理。

情绪本质: 有些孩子天生笑瞇瞇,有些则不是。没有笑容的孩子容易使人误解他在生气,人际关系较不好,父母可以多培养孩子正面思考,培养幽默感。天生乐观的孩子,父母则要提醒孩子小心谨慎,不要对危险过于疏忽。

注意力分散度: 容易注意力分散的孩子,容易被外界刺激干扰,影响学习效果,尽量减少孩子书桌上的杂物,给孩子独立做事的空间,不要在旁边走来走去。专注力高的孩子,别在专心的时候打断他,跟孩子说话时确认孩子真的有听见。

坚持度: 面对外在干扰或是阻碍,孩子倾向解决问题的程度。坚持度低的孩子容易放弃,父母尽量把事情分割成小单元,让孩子分次完成,比较有成就感。坚持度高的孩子容易固执,父母要坚持自己的管教,要孩子换另一件事情前要提早提醒,以免孩子措手不及。

气质没有好坏,是天生的差异,注意不要给孩子贴上标签,多用欣赏的角度去看孩子。父母理性对待之,孩子才会有被接纳的安全感与自信。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尽量蹲下来与孩子视线平视,试着用孩子的眼光来处理,也让孩子感觉到他可以跟你一样强壮。

培养你家孩子的勇敢精神


恐惧心理,人人都有。有些恐惧感是先天性自我保护性机制,例如,人对霹雳(响声很大的雷)声的感觉、对大声呵斥者的感觉、对突然的动作、对剧烈的闪电等所产生的恐惧。这种恐惧感,年龄越小的人持续的时间越长;随着年龄的增长,持续的时间会越来越短,引起恐惧的条件也会不断地更换。

恐惧心理的产生是由某些生态因素和其他诱因决定的,性别、年龄、社会、智力等都会促成恐惧心理的产生和发展。有的学者认为3岁和11岁是两个高潮。婴儿期常见的恐惧,是听到高声、见到动物、见到生人、变换环境、触摸异物、感到黑暗、感到孤独、看到流血、感到疼痛等等。而幼儿期所害怕的事物不仅比婴儿期多,而且也比少年期多!虽然随着年龄增长某些事物已不再使他们恐惧,但是想象却发展了恐惧,例如:怕妖魔鬼怪、怕强盗、怕大灰狼、怕老虎外婆等等。孩子将上小学或已经上小学,恐惧心理会明显减弱。一般地,女孩容易产生恐惧情绪。

恐惧心理的产生,除先天性恐惧之外,还有体验性恐惧、迁移性恐惧、传染性恐惧。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接触周围世界的机会增多,在接触中难免出现问题,例如被开水烫了、被火灼伤、被锐器碰破、被狗咬鸡啄、从高处跌伤、被门挤疼、迷路、挨打等等,这些痛苦的经验使他感到害怕,这便产生了体验性恐惧。而被开水烫过的幼儿,一看到沸腾的开水,就躲得远远的;被门挤疼的幼儿,进门总是跑进来或跳进来。怕开水、怕摇晃的门扇、打过针的孩子怕穿白大褂的人,这些就是迁移性恐惧。

传染性恐惧又叫间接性恐惧,是由成人的语言、行为、表情等媒介传染给孩子的,这种恐惧并不是孩子直接体验积累产生的。一种是成人感到恐惧,幼儿从成人的语言、行为、表情等感觉到恐惧的情绪,而被传染了,随之也出现了恐惧心理;另一种是成人威吓孩子的语言和动作而使幼儿产生恐惧。

时代的飞速发展,要求我们培养富于闯劲、勇于探索的开拓性人才,畏首畏尾的人是不能适应未来事业和生活的。而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幼儿恐惧心理如果超过一定的量,会使大脑中枢保持长时期的紧张状态,不仅会影响大脑的发育还会导致其他器官和系统发病,使之睡眠不好、消化不良、心律不齐等,甚至于影响孩子的性格发展,容易形成懦弱、多疑、孤僻等不良心理品质。“末代皇帝”溥仪3岁便离开父母,拘于深宫、独处旷屋、夜闻更漏、与鼠雀为伴,虽有太监在旁,也仅在门外不得亲近,而且动辄给皇上“撤撤火”,实在令人可怕。3岁幼童总是处于极端恐惧之中,最后形成多疑、浮躁、懦弱、怪僻性格,恐怕这也是不奇怪的,当然还有其他诸多因素。

恐惧对幼儿的危害极大,家长应予以重视,并及早预防,想办法帮助孩子克服或减弱恐惧心理。不要嘲笑孩子的恐惧心理,叫孩子“胆小鬼”,也不要力图使孩子否认或掩盖恐惧心理。

克服恐惧最有效的办法是增强自信心。尽可能放手让孩子活动,让他们自己去体验,认识不熟悉的事物,适应变化的环境,自信心越来越强了,恐惧心理自然化为乌有。

其次,创造条件使幼儿接触并了解那些本来不危险的事物,以解除其恐惧心理。例如,向幼儿解释,使之相信周围的人和事物无害;让幼儿摸一摸使之害怕的物体,或者家长亲自摸一摸让幼儿感到害怕的物体,或家长亲自到幼儿认为可怕的地方看一看、呆一会儿,让幼儿看到确实没危险;家长还可以给孩子一定的精神准备,克服潜在的不安情绪,上幼儿园之前,可先带幼儿去看一看幼儿园,见一见老师和小朋友等等,这对解除迁移性恐惧和传染性恐惧是有效的。

家长决不能以恐吓代替教育,更不要给孩子讲迷信或带有恐怖色彩的故事,一些幼儿心理承受不了的电影、电视节目,也不应该让孩子看。

但是,这决不是说,家长要严密监护孩子的生活,而是应该创造条件使孩子接触那些本来不可怕的事物,给他讲道理,讲科学知识,鼓励他去触摸、去体验、去适应,锻炼他的勇敢精神和坚强意志,幼儿对引起恐惧事物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家长切不可采用强迫或压制的手段使之硬性接触,否则,不但不会消除恐惧,反而会增强了恐惧。

家长要注意克制自己的恐惧心理,即使在真正令人恐慌的事物面前,家长也要尽量镇静,经验告诉我们:大人惊慌一分,孩子要惊慌十分。孩子起步跌跤总是难免的,如果家长惊慌失色,大声叫嚷,连抱带摸,本来还要爬起来再玩的孩子,也会大哭起来。特别要提醒做母亲的,做祖母的,做外祖母的,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惩罚不当也会助长孩子的恐惧心理。严厉过分的惩罚,使孩子盲目的绝对服从,它的基础不是爱和信任,而是恐惧。这种惩罚带来的心理打击比肉体痛苦还严重,它会使孩子始终处于极端恐惧之中,乃至于承受不了,出现呆滞、健忘,神经质等心理病态。一心希望孩子早日成才,不切实际地任意将幼儿学习的时钟提前,不管幼儿的兴趣和承受能力,提早定向培养,加大压力,结果欲速而不达,家长不怪自己,反而迁怒于孩子,甚至搬出老家规:“不打不成材”!“拳头底下出英雄”。希望有这样思想的家长,仔细想一想吧。

喜欢《瑞士孩子雪地上锻造勇敢的心》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雪地里的小画家说课稿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大班美术活动雪地上的画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提供美术教案,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大班美术活动雪地上的画,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大班美术活动雪地上的画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背景,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活动反思等内容,...
    2021-09-21 阅读全文
  • 雪地上的脚印的幼儿故事 1、雪地上的脚印的幼儿故事 下雪了! 下雪了! 鸡爸爸带着他的孩子们去踏雪。 大地白茫茫一片。 小鸡说:“雪天真没意思,什么也看不见。” 鸡爸爸说:“你们往身后看一看,那是什么?” 他们一看,啊,雪地...
    2020-08-05 阅读全文
  • 幼儿故事雪地上的小雪人 1、雪地上的小雪人的故事 冬天来了,雪花飘飘洒洒,大地披上了白衣,一群可爱的孩子堆起了一个小雪人,玩呀闹呀,直到他们觉得冷了,才跑回了家。 傍晚,小雪人孤零零站在雪地上,看着不远处的一棵大树。 大树上...
    2020-12-03 阅读全文
  • 韩国:都市孩子到乡村锻造 韩国:都市孩子到乡村锻造 每至周末,韩国许多居住在大城市的父母会带着他们3-12岁的孩子前往自己的乡间“别墅”。与国内高收入阶层倾向于在郊外的封闭小区购买的别墅不同,韩国人购买的乡间别墅往往是真正的“...
    2021-04-24 阅读全文
  • 幼儿园托班语言活动教案――雪地上的小鸟 名称一:雪地上的小鸟目标:听懂故事所表达的意思材料:教学挂图、故事录音《雪地上的小鸟》,纸折的鸟一只过程:1.教师出示纸折的小鸟与幼儿打招呼:――“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鸟...
    2019-12-17 阅读全文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提供美术教案,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大班美术活动雪地上的画,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大班美术活动雪地上的画教案反思主要包含了活动背景,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活动反思等内容,...

2021-09-21 阅读全文

1、雪地上的脚印的幼儿故事 下雪了! 下雪了! 鸡爸爸带着他的孩子们去踏雪。 大地白茫茫一片。 小鸡说:“雪天真没意思,什么也看不见。” 鸡爸爸说:“你们往身后看一看,那是什么?” 他们一看,啊,雪地...

2020-08-05 阅读全文

1、雪地上的小雪人的故事 冬天来了,雪花飘飘洒洒,大地披上了白衣,一群可爱的孩子堆起了一个小雪人,玩呀闹呀,直到他们觉得冷了,才跑回了家。 傍晚,小雪人孤零零站在雪地上,看着不远处的一棵大树。 大树上...

2020-12-03 阅读全文

韩国:都市孩子到乡村锻造 每至周末,韩国许多居住在大城市的父母会带着他们3-12岁的孩子前往自己的乡间“别墅”。与国内高收入阶层倾向于在郊外的封闭小区购买的别墅不同,韩国人购买的乡间别墅往往是真正的“...

2021-04-24 阅读全文

名称一:雪地上的小鸟目标:听懂故事所表达的意思材料:教学挂图、故事录音《雪地上的小鸟》,纸折的鸟一只过程:1.教师出示纸折的小鸟与幼儿打招呼:――“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小鸟...

2019-12-1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