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小学教学目标看国内基础教育
发布时间:2021-04-23 小学教育教学笔记 教育基础笔记 教育学基础笔记即使是在美国的华人,都不是太清楚美国小学生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知识水平,这里只有一个粗略的标准可以参考:
1.幼稚园毕业
能识别数字,能用小石头、小纸片、小木棍等具体的物体,表达抽象的数学概念;
认识26个英文字母,区别母音和辅音;
区别不同职业的人大致做什么事,譬如医生、教师、邮递员、警察、消防人员……了解生物生命的演变过程,包括人的生、老、病、死,毛毛虫变蝴蝶;
从地球仪、拼图上学习地理,了解地球上有很多居民、很多国家,人有不同的肤色;
懂得人要住在房子里,孩子要上学,成年人要上班。
2.一年级
能够从1数到100,能数双数或者5的倍数,知道奇数和偶数,会简单的加减法;
学会观察,对不同的事物和物品分门别类;
能例证生命的演变过程,了解自然界动植物之间互相依存的关系;
学习使用图片和照片来表达文字以外的意思;
懂得衣、食、住之于一个家庭的必要性;
明白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的关系。
3.二年级
会读、写三位元数的数位,从随意取的五个数中,能够从小数到大或从大数到小;
熟练运用两位数的加减法,会用英寸或厘米等度量单位测量长度,看懂钟表上的时间;
学会用图片和资料来表达,理解不同职业的谋生方式;
坚持写读书笔记或日记,学会写总结,懂得区别诗、散文、小说、传记等不同的文学形式,了解虚构作品与非虚构作品之间的区别;
开始学习独立研究动物,诸如昆虫生态等问题。
4.三年级
学会如何把资料做成曲线图;
会比较10万以内数字的大小及加法,熟练三位数的加、减、乘、除法;
能够从周围的环境就地取材,搜集、组织材料,了解人如何保持健康,明白青蛙、蝴蝶、小鸡、小白鼠等小动物的生命演变过程;
懂得如何使用字典;
能够明白自己所喜爱的作家、书画家透过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善于阅读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
5.四年级
用电脑运算很大的数位,比较100万以内的数字大小,学习小数和分数,画图表;
能通过地图、照片、图表来解释世界上各地区气候的不同;[活动范文吧 WwW.f236.COm]
通过阅读,进一步了解不同的文学形式,譬如科幻作品、传记等。
6.五年级
会列、读各种表格,熟练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能够利用图书馆的系统和资料进行研究;
通过做笔记对各种资讯进行比较和综合;
开始撰写非虚拟的报告和五段体式的短文;
学会写正式、非正式,以及朋友间的书信;
懂得对不同类型的书籍进行分门别类,能掌握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并针对其构思、背景、人物塑造、表达方式、语言艺术进行评论。
也许国内的读者会觉得,一个已经读到五年级,马上就要毕业的美国小学生,对其数学能力的要求,仅仅限于加、减、乘、除运算,未免水平太低了。
在美国有一位华人朋友,她婆婆退休前是搞少儿教育的,看到美国小学生整天“都在玩”不免叹气,她对我朋友说,“孩子今年五年级,马上就小学毕业了,要是在中国,学生的压力已经很大,整天埋头做功课。可是你看这孩子,每天放学就出去和一群野孩子打美式橄榄球、踢足球……疯玩,做作业、弹钢琴的时间那么少,你做母亲的要抓紧啊!”
美国的小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更注重运动、课外活动、交友联谊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在教育过程中,美国教育也更重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孩子能够独立收集、分析资料,从小锻炼儿童的团队协作、演讲演示、项目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利用图书馆的系统和资料进行研究”,这类独立学习的能力,对于孩子们今后建立、完善“未来领导力”意义深远,而这些也恰恰是国内少儿基础教育最为欠缺的!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看看印度的基础教育
破麻袋当桌椅
这些孩子来自最贫困的家庭,负担不起送私立学校读书,绝大多数印度家庭只要有任何一点财产都会把孩子送读私立学校。
要了解印度所面对的教育挑战,去看看Dharavi——孟买一个穷困而人口密集的社区。小巷是如此的狭窄而弯曲,以至没有车辆可以开进去。在以粗糙的砖和扭曲的金属建成的房子外面,露天的排水沟流淌着,而每隔几码就有垃圾堆。这个区域就是亚洲最大的贫民窟,居住着1百万迁移至孟买居住的人。
这就是Dharavi Transit Camp School的所在地,这家学校是市政机关在这个社区开设的两所学校之一。在中学的校门外,衣衫褴褛的半luo孩童在散落的垃圾中玩着。
有些在校门跑进跑出,但没人去管他们。这里没有校园守卫,经过的老师们也懒得管。这所四层高的学校油漆剥落,在季风云层下看起来很阴暗。
过了中午,学童们开始散乱地来上下午班的课。女孩们穿着蓝色的围裙,男孩们是蓝色的短裤和衬衫。就像孟买的很多公立学校一样,这所学校开了7个年级,分两个轮班上课。每一层楼用一种不用的语言来教学,反映着这里6000名学生的不同的地区来源。
黑板,书桌和长条椅挤满了每层楼的12个教室。因为每班有着100名学生,有时候会挤到走廊上去。
这一天, Gautam Dandage,一个水泥工,带着他8岁的女儿来学校。她在班里学习还行,不过他抱怨说他的大儿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我儿子不及格是因为他的班主任,他一年到头也不会出现一下。”Dandage抱怨。副校长Sampat Bhandare尝试安抚这位忧心的父亲,解释说那位被投诉的老师病了,学校又找不到代替的人。Dandage并没有被说服。
Dharavi学校的一天就是印度教育差距的一个生动的说明。在一个正努力成为全球智能领袖之一的国家里,象Transit Camp School这样的学校说明了印度为它的年轻一代提供适当教育而面临的巨大的难度。印度有全世界最年轻的,最有潜力成为生产力的人口。将近5亿印度人是19岁以下的。仅是在小学,就有2.02亿学生在1百万所学校里,由550万教师教育着。
虽然免费的初等义务教育已经在2001年被写入法律,但教育质量很差,不及格率很高。据Pratham——印度最大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说,即使在5年级,35%的印度孩童还不能读和写。根据政府统计的数字,只有1/4的学生能读完8年级,只有15%的学生会进入中学。在2.02亿的入学学生中,只有7%,也就是大约1400万能毕业。而没有一个充分识字的人口,印度无法轻易维持它的民众想要成为世界强国的要求和渴望。“政府正在让我们的年轻人失望,”教育学家Vimala Ramachandran说,她也是《让孩子返回学校》一书的作者。
越来越多的印度父母希望他们的孩子能受教育,尤其是在英语和计算方面。这不仅仅对年轻人是重要的,这也是印度发展的关键。教育是“脱离贫困的车票”,新德里的经济学家Surjit Bhalla说。父母们意识到当印度从80和90年代开始发展后,受过教育的人可以得到较好的工作——“即使这意味着到海湾沿岸的各邦获得一份蓝领工作”,Bhalla说明。
但是印度的邦系统无法满足人们的渴望。“比人口需要落后了20年”Pratham的创立者和项目主管Madhav Chavan说。低素质的教师,政治化的教育部,落后的学习方式,以及印度儿童在家里所承受的压力,是印度教育差距的其中一些根源。比如说,很多女孩在4年级以后就失学,在父母工作时去做家务。只有半数的印度女孩识字,而男孩是3/4。
教师问题
印度人不能埋怨政府没有试图改善情况。人力资源发展部有数以千项的计划来增加教育机会。最有雄心的是2001年的Sarva Shiksha Abhiyan,或称为全体教育激励计划。这项每年24亿美元预算的计划向学生们提供每天一餐,免费的课本,免费医疗,以及补习。去年重新上台的国大党更是将计划再推进一步。政府的教育支出从GDP的3%增长至4%,并打算增长至6%。
这些努力发生了影响。现在,大约90%的儿童登记入学——2000年时是75%。然而这种增长对一些学校来说是压力。在更穷的地区如Uttar Pradesh和Bihar,每班的人数已经“大到无法管理”,世界银行在印度主管教育项目的负责人Venita Kaul说。世界银行在3年内将为Sarva Shiksha Abhiyan提供5亿美元的经费。
尽管入学率在提高,毕业率却在下降——即使在最好的邦如Maharashtra,即孟买所在的邦。今年,Maharashtra10年级的学生里,只有57%通过了考试,而去年是67%。“我们的目标是0退学率和0不及格率”,Sarva Shiksha Abhiyan计划在孟买的负责人Abasaheb Jadav说。虽然愿望是良好的,但这位专家说印度的教育系统在教室里面临着最大的挑战。
问题从教师开始。政府雇佣的教师赚取最高300美元每月的工资,几乎是私立学校教师的4倍。但他们的素质低,惰性大,又经常被政府命令拉去承担其他职责,例如选举任务或是监督疫苗注射宣传等。因此,老师——然后是学生——的缺勤率很高。同时,上升的入学率——归功于免费的午餐——又引起了教师的短缺。结果是,在很多学校里,一个老师甚至必须同时负责4个年级,进一步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另一个问题是基础设施。政府正在向学校,课本和教室设备的拨款,但是这些资金通常无法抵达农村地区。在Bihar,印度最穷的邦,学校是没有屋顶,没有门窗,也没有黑板的危房。在离它的首府Patna大概3小时以外的Behrampur村,只有一个房间的破破烂烂的学校是村里200个孩子的游戏场。当地人说校长每隔3或4天来一次。 Devbali Rai,一个30岁的农民,几乎绝望了。“我们要学校,我们的孩子要学习。”他说。
课程危机
在众多问题的大锅里再加料的是由政治对立引起的课程危机。1998年,当右翼的Bharatiya Janata党赢得全国选举时,教育成为修正主义历史学家的第一个目标。课本被重新编写以反映该党的极端民族主义理念。然后当国大党重新上台时,政府又回复到原本的东西。现在父母和教师们担心再一次的选举又将引起教科书和课程的更改。“这种在左翼和右翼之间的摇摆让父母和老师们快疯了”,Kanti Bajpai,全国最好的精英学校Doon School的校长说。
所有这些问题使越来越多的学生涌入超过10万间的私立学校。过去几十年来,象Doon School这种私立学校仿照伊顿公学而设,是满足精英层需要的学校。现在,即使一些较穷的学生也前往私立学校就读,每年学费从偏僻乡村学校的24美元直至最贵的15000美元。在不发达的邦,很多私立学校就是在村里住家的某一个房间。但即使在狭促的环境里,至少学生能学到足够的知识以通过年级考试。
虽然私立学校发展迅速,但很少专家相信它们能够解决印度的教育问题。确实,它们通常比公立学校好,但很多是不规范的,而且仍然只能服务于一小部分人。教育私有化,虽然经常被专家们提起,也同样不是解决的途径。印度太大了,很多地方是如此的贫穷而偏远,没有私立教育机构会希望去那里教学。
从细微处看美国素质教育
美国,不仅在综合国力、科学技术等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其教育发展也令世界刮目相看。美国对幼儿进行的素质教育具体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之中,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小中见大的素质教育。
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
美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包括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他们不是把幼儿的体育运动看成是一种单纯的身体运动,而是把它看成教育的一部分。体育运动的种类很多,有些运动注重培养孩子的耐力,比如游泳;有些注重培养孩子的勇敢和主动,比如冰球;有些是要培养孩子的竞争和谦让,比如跆拳道;有些是要培养孩子的团体精神,比如足球……美国家长重视孩子的健康,认为孩子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决定一切的基础。他们在孩子体育运动上的开支很大,并支持孩子从事各种各样自己喜欢的运动。一般来讲,美国小孩子都会喜欢几种不同的运动。很多家长会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每天下班后,家长就成了孩子的司机,到家还要充当“陪练”。那些体育运动的目的,是每个教练必讲和必教的东西,孩子学着体育,也学到了体育精神,不仅体格强健,而且意志也变得坚强。美国家长对幼儿从小进行多种多样的体育运动教育,不仅提高了孩子的身体素质,还无形中增强了孩子的心理素质。
启发式的创新教育
美国的家庭教育从小重视对孩子创新意识的培养。家长重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精神,鼓励孩子有独立的想法,家长经常带孩子到科技馆去做各种创造性游戏,开发孩子的想象力。父母很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孩子做各种组装玩具,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去拼装各式各样的玩具模型,加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小孩子具有好动的天性,比如在墙壁上乱画,拿剪子或刀子在书本、衣服等物品上乱剪,这在我们国家,大人大多会坚决制止。而在美国,父母们看到的是孩子学会了某种技能,而不是痛惜某件东西被孩子损坏了。事后他们会耐心地教给孩子一些操作上的技巧和知识。
有一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1968年,美国内华达州的一位叫伊迪丝的3岁女孩告诉她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open”的第一个字母“O”。这位妈妈非常吃惊,问她是怎么认识的,小女孩说是薇拉小姐教的。结果这位妈妈一纸诉状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可能会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圆形东西,然而自从幼儿园教孩子认识了英文字母之后,孩子便失去了这种想象的能力。她要求幼儿园对这种后果负责。伊迪丝的妈妈认为幼儿园这种做法损伤了小孩子幻想的翅膀,而法庭也最终因为伊迪丝妈妈有力的说法而判幼儿园败诉。
美国家长也时时处处为孩子优良品质的养成做典范。凡是有停车牌的路口,不论有没有车,美国人都会遵守路规停下来,看过左右街口以后才重新起步。在没有红绿灯或者停车牌的路口,四面车辆一定都会停行,按照先来后到和右手车先行的路规,依次过路口,极少有人不守规矩,乱闯抢先。孩子每天看到大人这样开车,自然也就守同样的规矩了。
从《灰姑娘解读》看美国教育
中国和美国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有着很多的差异,并不一定美国的教育方法事事处处比我们高明,不过在有些时候,他们的教育方式也的确有令我们借鉴的地方。
以讲一个故事为例,我们可曾试过让孩子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我们可曾试过将虚幻的童话和现实中的种种行动联系起来,我们可曾试过鼓励孩子超过文章的作者成为更伟大的人?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不仅仅给老师,也给中国千千万万的家长们。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
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1.最喜欢谁和最不喜欢谁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2.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
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
*3.继母和姐姐自私但不是坏人
老师:好,下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它的孩子。
*4.我们需要很多的朋友
老师: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狗和老鼠变成仆人。
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学生:是的!
老师:如果狗、老鼠都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地跑回家吗?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可以成功地吓到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老师:虽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帮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帮助还不够。所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5.要爱自己给自己机会
老师: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遇到,认识和爱上她了。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是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所以,孩子们,就是辛黛瑞拉没有妈妈爱她,她的后妈不爱她,这也不能够让她不爱自己。就是因为她爱自己,她才可能去寻找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如果你们当中有人觉得没有人爱,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样有一个不爱她的后妈,你们要怎么样?
学生:要爱自己!
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要加倍地爱自己;如果别人没有给你机会,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对?
学生:是的。
*6.你们会比伟大的作家更棒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过了好一会)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
孩子们欢呼雀跃。
美国从小对孩子“练胆教育”
美国从小对孩子“练胆教育”
在美国考察期间,发现美国的孩子胆子都非常大,遇事不慌张,做事有章法,不论碰到何等难事,他们都显示出像大人一样的沉稳和镇定。这是和美国家长平时对孩子的“练胆教育”分不开的。
据定居美国的婶子介绍,很多国人认为美国的教育是“开放式教育”,甚至简单地解释为“无为而治”。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美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视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爱多半体现在表面上,比如孩子摔倒了,家长马上过去扶起来,哄他不哭;而美国家长对孩子的爱则是体现在内心上,他们看到孩子摔倒了,绝不会去扶,而是让孩子自己爬起来。美国家长认为,孩子胆小,将来会一事无成。所以,他们非常注重对孩子的“练胆教育”。他们又认为:孩子生下来,胆子都是小的,所以他们对孩子的“练胆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在美国,家长对孩子的“练胆教育”分家里、家外两方面。在家中,孩子一岁即与父母分床,独居一室。家长给孩子买些小熊等玩具,让孩子抱着玩具入睡,同时,在孩子的床头亮一盏小灯,给独居的孩子以信心。孩子能上桌吃饭时,家长便让孩子自己拿着刀叉进食,即便把食物弄得一塌糊涂,家长也绝不过去帮忙。家外的“练胆教育”主要是社交和旅游。美国家长从小就让孩子学会社交,让孩子跟小朋友玩,使孩子在与陌生伙伴的玩耍中,锻炼胆子。外出野游时,家长有意识地让孩子当“先锋官”,让他们在前面为家人“逢山开道,遇水搭桥”。遇到危险地段,家长让孩子自己判断危险程度,然后让他们想出化险为夷的办法。这对于培养孩子的涉险、冒险精神不无益处。
美国家长的“练胆教育”,还有一点是国内家长绝对想不到的,那就是对孩子的技能培训。美国家长认为“艺高人胆大”,孩子从小就学会了生存技能,长大了就不会怕这怕那。所以,家长们从小就教孩子学习各种生活技能,比如做饭、修理电器、驾驶,等等。美国的一些孩子五六岁时就可以参加“野外夏令营”,独自在野外生存一周;七八岁时,就已是家里的“电器工程师”和“厨师”了。美国孩子六岁时就可以自己做饭,而且还邀请小伙伴来家中举办“周末PARTY”,孩子们亲自下厨。这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
“练胆”并不是让孩子从小就“胆大妄为”、“无法无天”,而是让孩子从小就远离那种懦弱的性格,放大生活思维。所以,美国家长也常常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美国家长并不避讳社会犯罪,孩子们都知道社会上存在一些暴力、抢劫等犯罪现象,也了解一些社会骗局。因此,他们从小就懂得在“放手一搏”的过程中如何保护自己,这些做法对中国的家长都有一定的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