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荷兰人如何引导孩子直面死亡

发布时间:2021-04-20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帮助孩子在学习中成长!家长要对教师多些理解、多些帮助,新的起点,新的方向,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成长!那么,家长需要做的工作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荷兰人如何引导孩子直面死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7月24日上午,MH17航班40名荷兰遇难者的遗体回国,皇室出迎,国家降半旗。一具遗体一具棺木一辆灵车,都由八位士兵抬灵,民众自发在马路边注视运送车队,汽车停车亮灯致哀。这种哀悼神圣尊严,荷兰人直面死亡和伤痛的姿态令人动容。少年商学院专栏作者、在荷兰获得博士学位并定居下来的魏蔻蔻,从身边的案例着手,特地撰写了如下关于荷兰人引导孩子直面伤痛与死亡的专栏文章。 (上为市民夹道迎接遇难者遗体回国的场景)

别说“不要怕,有我在呢”

荷兰人对待恐惧,伤痛和死亡的态度,说简单点,就是“直接面对,彻底承受”,几乎没有“善意的隐瞒或谎言”这样的说法。比如在我们中国,如果一个老年人被诊断为癌症,那么医生一般会先告知其家属,而不会告诉当事人。而在荷兰,只要当事人是神智清醒的,医生都会直接和当事人交流,由病人自己决定是否告诉家属。

投射在日常生活里,荷兰父母也觉得他们只能向孩子忠实地呈现现实,而不是赋予自己强大的信息过滤权,去决定哪些是孩子该知道的,哪些不是。在孩子觉得害怕的时候,多数父母只简单对孩子说“不要怕,有妈妈/爸爸在呢”。心理学家认为,如果这样说,是一种没有长远价值的安慰和逃避。因为孩子在这句话的引导下,虽然得到短暂的慰藉,可是无法帮助他们解决恐惧的根源,况且父母不可能永远都在。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父母和孩子讨论恐惧,将恐惧肢解,细化地提出“不要怕”的具体解决放案。荷兰父母在这方面做得相对较好,比如他们会和孩子交流,“你在怕什么?你觉得那个为什么可怕?怎么样我们才能不怕”等等。这种方式对怕黑,怕虫子这些具体的东西很有用。孩子会认识到这些不可怕,建立识别和面对的意识,心理逐渐成长。

“孩子,我也和你一样害怕”

可如果孩子的恐惧是更深层抽象的情绪,如害怕亲人的死亡,就是另一种处理方式了——父母在孩子面前敢于承认自己的恐惧,让孩子知道某些情况下,恐惧无法避免,采取行动也无法解决,只能交给时间。

我想和朋友们分享一些我身边的故事。我一位朋友的六岁儿子,担心患癌症的外婆去世,怕得睡不着觉。他妈妈会拥抱着他,并不掩饰自己的痛苦和眼泪,对他说:“我也和你一样害怕,不过外婆现在不是还在我们身边吗?我们得好好珍惜外婆在的每一天。你要好好睡觉,明天才有精神去看外婆,对不对?”wWW.yJs21.Com

我要加一句,这种情况下,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做“最优假设”,别说:“外婆在医院得到最好的治疗,相信医疗、相信科学,说不定外婆会很快好起来的。”这样完全是不负责任地给孩子增加希望,如果现实不是这样,对孩子的打击更大。

当孩子问起爸爸,她只重复强调“去世了”

在荷兰,无论孩子多小,父母都不会向孩子隐瞒家庭重大变故的信息。孩子的亲人去世了,家长就明白的告知什么是“死亡”,不会骗说去出差了,出远门了等等;父母离婚了,谁生病了,也直接告知孩子,并解释这些是怎么回事。

我的先生是荷兰人。他公司里的一个员工叫桑德拉,她老公在她儿子Dirk只有4岁的时候出车祸骤然离世。

她当天把Dirk从学校接回家,就对孩子直说了:“爸爸死了!今天爸爸骑摩托车的时候出了事故,他永远地离开我们了。从今天起,只有妈妈和你了,爸爸再也不会回家了。明天起我们还要处理很多事情,比如爸爸的葬礼,你要去给爸爸道别。我们的生活在短时间内会有些改变,比如你这几天暂时不会去上学;有可能你会看到妈妈哭,还有很多家人会哭,我尽量做到不大哭,但是有很多东西会和以前不一样了。”

Dirk似懂非懂,问:“那我过五岁生日的时候,爸爸会不会来呢?”桑德拉红着眼睛说:“不会了,因为爸爸死了,爸爸再也不会出现在你任何的一次生日派对里了。”Dirk大哭,桑德拉搂着他说:“宝贝,妈妈也很难接受和相信,可这件事的确发生了,我们只有一起面对。”

Dirk参加了爸爸的葬礼,给爸爸的棺材上撒土说再见。可是因为他太小了,之后还是经常问起为什么爸爸不在,桑德拉每次都重复强调爸爸去世了。我看不下去,劝她不要太勉强。可我先生非常赞同桑德拉的做法,说必须要反复重申概念,让Dirk真正明白什么是亲人的亡故,这样对他有好处。因为他的生活已经决定了他必须比其他孩子要更早的了解死亡,他应该尽快学会接受。

Dirk大概在4个月后,总算接受了父亲离开的事实,并学会了如何与这个事实相处。桑德拉每周会在亡夫遗像前的花瓶里插上一束白玫瑰,而Dirk每天都会给花瓶里的白玫瑰换水。他会拍着心口说:“爸爸去世了,就算爸爸再也不能来看我,我还是会永远想他。奶奶说了,我们都要习惯在没有爸爸的时候也要快乐的生活。”

Dirk现在已经9岁了,爱好跆拳道和弹钢琴,喜欢吃炸鸡腿和小羊排,和妈妈还有继父及妹妹一起和乐融融的生活。他依然每天给爸爸遗像前花瓶里的白玫瑰换水,生日的时候,在遗像前多点一支白蜡烛。

“决不能说他可怜”

在这种“直面伤痛”的文化里,“受伤”便不再是孩子们撒娇的理由。若孩子的伤痛和挫折是因为不可抗拒的外因造成的,大家都会关爱、支持,一起面对,想办法改善,那个凝聚力的正面能量之强,特别让人感动。若孩子的伤痛,是自己不守规矩造成的,家长几乎完全不同情,也不表现心疼,而是非常“狠心”的让孩子反省,接受教训,及彻底承受后果。

前阵子为了迎接巴西世界杯,在开赛那天,我先生家族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把房子装饰成橙色。我老公10岁的外甥Armin的任务是剪橙色的彩带,结果他不专心,抬头看电视,一下子就把左手大拇指顶端的肉剪掉了,鲜血奔涌。

我们第一时间处理了伤口,并带他去医院包扎。他很坚强,没有哭。医生说,这几天会疼痛,在之后的两周他的大拇指会逐渐愈合,可指尖的麻木感会持续大概6-8周。

回家后,他坐着休息,大家也没有特别关注他,继续装饰房子。我帮他倒了杯水,喂他喝,他妈妈马上过来说:“他要喝水你让他自己倒,不要喂他喝,让他自己想办法。”说完又回头对着他说:“你只是大拇指受了伤,你的手还可以活动,医生说了你这个伤痛要持续6-8周,在以后的这段时间你要学会忍着不方便也要自理自己的生活。”

我说了句:“算了,Armine好可怜!”以他爸爸为代表的全家人都炸开锅了:“他有什么可怜的?从他七岁开始使用剪刀,我们就反复告诫他用剪刀时要专心,如果不专心会有什么危险。他今天不按学到的做事,自己边剪边看电视,伤了他自己,只能说他不够聪明不守规矩,决不能说他可怜。”

于是,在之后吃晚饭,漱口,洗澡(他带了个橡皮手套自己洗),睡觉,都是他自己应付的,临睡前,他和我们亲吻道晚安,然后对他父母说:“爸爸、妈妈,我记住了,以后再也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了。”

他睡了之后,他父母才在我们面前表现出了对儿子的关切,除了拿着医生开的药膏反复研究外,还不断问我中医有没有什么草药对皮肤恢复有帮助的。

我们中国的父母喜欢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孩子过滤痛苦、筛选信息,希望尽可能的让孩子一路坦途,避免磨难,结果孩子缺少学习挫折之后如何修正自己的机会,成年后可能会更艰难。其实,磨难不用刻意营造,更无需回避,它来的时候,大家一起真实面对,分享和学习承受它的过程就行了。如何给孩子一个有韧性和厚度的人生,取决于父母的选择和态度。

直面和接受伤痛需要很多勇气,甚至连拿出这份勇气都需要一个磕磕绊绊的过程。因此,我们何不将这份勇气提前献给我们的孩子,让他/她知道,不要羡慕别人的幸运,不用懊恼自己的遭遇,遇到什么,就稳稳的接住,全力承受。选择坚强,但不用逞强,要有直面的态度和寻求帮助的准备。这难道不是一份最好的礼物吗?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


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死亡,是一件很令人恐惧的事。它追随我们一生,我们经常会设立防御来帮助自己应付对死亡的知觉。但是我们并不能把对死的恐惧排除脑外。它会随时潜入到你的梦中,恶梦正是它被显现的地方。当我们的小孩,被对死亡的恐惧所占据时,我们该如何教会他们去面对死亡呢?

对死亡的恐惧,我们一出生就被已潜入到无意识中。当小孩害怕黑暗,感受到威胁,面临饥饿,这是他们感受到了死亡,他们会哭,会闹,会怕,这时他们需要的是安全感,父母的陪伴就能给予他们安全,暂时忘掉死亡的存在。

孩子长大后,面对着死亡,他们就会焦虑,会惶恐不安,他们没有办法去看待这个死亡,他们会害怕,害怕父母的死去,害怕自己的死去。这时,他们就会陷入到对死亡恐惧的漩涡中,甚至会越陷越深。

既然我们没法去避开,我们只有选择正面地对待。

首先我们要告诉孩子,出生和死亡都是人所要经历的过程,有了出生,就会有死亡,这是一个自然的规律。死亡同时又代表着新生,人就是在这样的循环中繁衍着。

死亡既然是存在的,它占据在我们的生命里,我们就没办法去忽略它。但我们活着,并不是在等死,如果我们的一生都在恐惧着死亡的到来,那我们又何必活着呢。活着就是要去学会很好地生活,别等到我们死去的那一天,我们还在不断地遗憾着活的不够好。我们不是要害怕死去,而是学习如何能够很好的死去,那就是学会很好地生活。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抗日英雄们面对死亡时的泰然处之,他们能如此冷静地面对死亡,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是积极的,是充实的,这样的死去也是有意义的;如一些文人、科学家,当他们被笼罩在即将死亡的氛围中,他们也并没有感到遗憾,因为他们活得很好,活得有价值,活得有意义,活得有自我,这样的他们就可以能够很好地面对死去。

又如一些反例,面临死刑的囚徒,他们是如此害怕死亡,因为他们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学会很好的生活,可是生命不会重来,他们终究还是在遗憾中,在恐惧中接受死亡,这样的死是没有意义的,是对生的藐视。

告诉孩子,你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才踏上生活的道路,就要好好地学习着,生活着,为了更好的活着不断去充实自己,激励自己,让自己活得更多色彩,更开心。

既然我们不能避免死亡,至少我们还可以选择更好地活着,活得更好!

教孩子如何面对“死亡”


教孩子如何面对“死亡”

媒体报道中,不时出现孩子遇挫自杀的事件。如果往前追溯,这往往与儿时的“死亡教育”不足有关。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从来都是很忌讳“死亡”,也很少跟孩子谈论这个话题。

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可问题是,2-6岁的孩子,思维常表现出笼统的、不准确的分析特点,最典型是泛灵论,即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在物品都有生命的情况下,确实很难与孩子解释有生命的死亡。

心理学研究也发现,3-5岁孩子觉得死亡就像睡觉或旅行一样,是一个可逆的过程;5-9岁孩子已能够接受死亡的观念,但不知道死亡会发生在每个人或自己身上,9岁以上孩子已经知道死亡无法避免,甚至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对幼儿的死亡教育上要特别注意该年龄的心理特征。

当你有个6岁以下的孩子时向他们直接描述死亡,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有时反而可能把孩子吓住,失去了本来的教育意义。

若孩子问“爸爸,什么是死?”那么,该如何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其实“死亡教育”有两个重要方面,首先是克服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当孩子明白这点,其勇敢、坚韧、探索都将得到极大发展;二是“爱”的教育。

从教育上讲,“死亡教育”最好延伸为对生命的珍视,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有其生命周期,让孩子们知道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甚至是很应该的事情。虽然我们要告诉孩子,死是一切生物不可避免的自然结局,但更应该告诉孩子生命的意义,这样才能不让孩子对死亡产生恐惧和心理阴影。

不过,生死教育不用刻意为之,下面的做法是非常不合适的:5岁前亲眼看到真实的血腥场面;当着孩子说“死”可怕;将“死”跟鬼魂联系在一起,和孩子说毛骨悚然的鬼故事;平时用鬼、可怕的东西吓唬孩子;看暴力、凶杀、恐怖片;参观“阴曹地府”展览等。

若你没有让孩子接触上面的情形,孩子没有这些恐惧,对死亡的理解就不会是消极的。例如,当孩子看见了一只死去的麻雀,孩子不仅不会害怕和产生恶心感觉,还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并为此产生有趣的生命科学探索活动。

所以,正确地让孩子明白死亡,可以采取下面的做法:

第一,让孩子自幼就接受“死亡教育”,先要尽可能消除他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同时开始“爱”的教育。这就是让孩子明白生命是从哪里来,去往哪里。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有许多东西值得留恋。

第二,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的生命都不仅仅属于自己,谁都有自己的亲人、好友,我们的生命对于爱我们的人来说,是多么的美好和宝贵。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员。这样,孩子从小就感觉到家的温暖,有困难时会第一时间向家人寻求帮助。要知道,在没有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多数叛逆,而这样叛逆行为让孩子感到前所未有的新鲜和剌激。

第三,让孩子接触到非人类的“死亡”。这是要让孩子明白死亡是很自然的,且并不是可怕的,这样他们能以平常心面对自己生活中出现的非人类“死亡”。

可采用的小技巧有:

(1)从大自然知生死,察觉四季转换,如种植花草,观察其一生;

(2)在家里养蚕,观察蚕被孵出、变成成蚕、吐丝结茧、变成虫在产卵,体验生命的轮回;

(3)翻出老照片,跟孩子说说自己的父母或记忆中的爷爷奶奶;

(4)观察腐烂植物“尸体”变化,如腐烂蔬菜或水果;

(5)打死蚊子类害虫;

(6)拿宠物当媒介,宠物的寿命短,极易成让孩子第一次接触真实动物的诞生和死亡,但这个场面最好在孩子5岁以上。

当我们让孩子尽可能地克服恐惧后,又具备爱心、自信心,对自己的东西珍惜,你想,孩子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依恋,敢于面对、探索世界,遇到了挫折,也知道如何面对,他们长大后,还会轻视生命吗?

有一个特殊情况,即生活中一个至亲离开了人间,而孩子又必须面对,且孩子又小,家长行事说话要特别注意。

若孩子小于3岁,建议说“某某不见了”,并且不建议参加葬礼;

小于6岁的孩子,就说“像自然界中,树叶由绿变黄再凋零一样,某某离开我们了,不会再走路、呼吸、说话和吃东西了,但我们依然爱着他,他也还爱着我们”,同时也不建议参加葬礼。

6岁以上,可以实说,但有几点需要注意:不欺骗孩子,坦诚地给孩子最简单明了回答;

家长和孩子都不宜压抑自己的感情,可以和孩子一起思念,但家长需要尽快走出悲伤;不宜过度地谈论此事。

如何引导孩子理解灾难?


如何引导孩子理解灾难?希望孩子们永远都能拥有开心的笑容

昨天晚上,我安顿好女儿,让她自己睡觉,就去卫生间给她洗衣服。

正在洗,就听见女儿在房间里喊妈妈。我赶紧出去看,发现丫头正把头埋在枕头里,轻声地抽泣。我一惊,忙问:“乖宝贝儿,怎么啦?”

“妈妈,我害怕。”

“怕什么?最近不都是你自己睡觉的吗?而且爸爸、妈妈就在外面,有什么好怕的?”我安慰女儿。

“妈妈,我害怕,我长大了还会这么可爱吗?”

我忽然感到可笑,难道是怕将来不可爱了,我不喜欢她了吗?真是的,操心的事儿还挺多,这一天到晚得都在想什么呀。我搂着闺女告诉她:“爸爸、妈妈永远爱你,你永远是妈妈的可爱小胖鸡(最近闺女非要让我叫她小胖鸡,叫乐乐或者叫其他的都不行),好不好?”

女儿撇着小嘴点了点头。

“妈妈,我还是害怕。”过了一会儿,女儿又委屈地对我说。

“妈妈搂着你好不好?宝贝儿,你究竟为什么害怕呀?”

“我害怕做噩梦。”

“没事儿,做噩梦也没事儿,做了噩梦,你一睁眼,就什么事儿都没有了,而且妈妈就在你身边,你害怕可以叫妈妈呀。”我安慰她。

“妈妈,我害怕夜里地震。”

“地震?”我有点儿困惑,丫头怎么会想起这个问题,难道是因为玉树的地震吗?

“我害怕北京地震。”

“谁说北京要地震了?”

“你不是说要地震吗?”

嗨,原来是丫头误解了我的意思,我和家里人说,我们周五要组织一次安全演习,主要是应对地震和火灾的。因为我们现在的办公环境人员密度比较大,所以单位组织我们进行一次安全演习。丫头就认为北京也要地震。主要是这几天我们经常会关心一下玉树的救灾情况,可能对闺女的心理产生的了一定的影响。

我紧紧地搂着闺女,告诉她:“首先,北京不会地震。即使真的有情况,我们也不要害怕,一定要用自己所具备的逃生自救知识来帮助自己、帮助别人。关键时刻一定要镇静,不能慌乱。在家有父母,在幼儿园有老师,你不是一个人,知道吗?”女儿紧紧地抱着我的胳膊,仿佛一松手我就会跑了一样。

“妈妈,我想让爸爸、妈妈永远都陪着我!”望着一直无法止住眼泪的泪水,我忽然很心痛,我把女儿紧紧地抱在怀里,告诉她:“妈妈答应你,永远陪着你!”女儿害怕的时候有妈妈温暖的怀抱,可是地震中的孤儿呢,他们又要到哪里去寻找温暖呢?我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希望他们能早日摆脱地震的阴影,能够在祖国人民的关心下健康地成长!

女儿在我的安抚下终于睡着了,可是我却感到很困惑,我应该从现在开始就让孩子了解世事无常,灾难来临的时候谁都无法逃避,我们能选择的只能坚强地面对吗?可是我真的不忍心看闺女那担惊受怕的小脸。或者等她大一点儿再告诉她这些?我真的不知道。

我只是希望我们人类都能够意识到我们已经犯下的错误,从现在开始尽可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而不是再肆意的砍伐、破坏、大兴土木,那样,我们所要面临的灾难可能就会少些。再一次为灾区人民祈福!

如何引导孩子学习英语


符合孩子的程度

要选择符合孩子认知程度的教材,程度要适当,太简单会停滞孩子的学习,太难会让他们有挫折感。

选择贴近生活的主题

要选择贴近生活主题的教材,观察孩子的兴趣,投其所好。假设他喜欢车子,就选择有车子的教材;假设喜欢水果,就选择有水果的教材,以此类推,让孩子将生活与英语结合在一起。

选择好玩的教材

要选择好玩的教材,让他能够操作的、幽默的、能够游戏的、压力小及趣味高的,而且记住不要一直把学习当作前提,只要孩子觉得好玩就会学习,没有兴趣当然不想接触。

避免雷同

不要买太大套的书,孩子会很难消化,因为孩子是很善变的,错过了有兴趣的时间,就不想去碰了,家长一下子买很多的书,内容、形式又很相似,孩子容易反感,况且家长钱都花了,一定会急于让孩子看完,小孩一有压力反而就不看了。专家建议家长,尽量买单本的、变化性多,且要配合孩子的兴趣,少量多餐,慢慢的孩子的英语程度就会提高。

主题要鲜明

如果是有声音的话,不要选择背景音乐太复杂的,CD的背景画面也不要太花,这样会抢走了原本要让孩子听或看的重点。

选择适合孩子的英语教材,引发他们的兴趣很重要,以下几点是专家给我们的建议:

除了学校之外,父母在家也可以自己教导孩子英语,但重点是要引起他的注意,如果单单只是拿个英语字卡贴在沙发或电视等地方却一点也不吸引他也是枉然。不如自制字卡、图卡,但要用鲜艳的颜色及活泼的方式才能引导他。还有,可以先选择他喜欢听的儿歌,因为中文和英语的语音差别很大,要让他先不排斥、先听得进去,再让他学别的。而且唱歌很快就学会了,容易让孩子得到成就感,觉得英语很简单。

专家强调,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发展,如果家长不了解,一直强迫孩子接受,孩子反而会排斥。亲子关系不像师生间的关系,如果教学的成分太高,非但学不好,还会破坏亲子关系。而且家长也不懂教学方法,与其贸然教学,不如跟他玩,例如翻扑克牌、一起玩刊物上的小游戏等。

况且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英语天分,有些人就是对语文没兴趣,不能因为觉得这科很重要,就强迫孩子一定要很厉害。家长所能做的,就是尽量提供很多的机会与教材,孩子能不能成功,还需要许多条件的配合,而且要多试几种方法,不是别人说有效,你的孩子不喜欢就责怪孩子,也很可能这套教材现在不适合他,过些时候反而兴趣盎然了。

如何引导孩子快乐交友?


人的一生之中,友谊是必不可少的。从幼年到童年,再到成年、老年,每一个年龄阶段,人都离不开友谊。因此,友谊是人生中一道华丽和温馨的风景,失去了它们人生就会失去色彩。那父母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快乐交友呢?

1、给予孩子友谊的空间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像以前五六十年代那样,孩子之间可以自由自在地沟通和玩耍。就算是同住一个小区单元,对面邻居是谁都可能不认识,这也就导致了孩子的友谊空间狭窄,父母应该想办法扩充孩子的友谊空间,他们才能有机会找到友谊。

2、告诉孩子要学会分享

现在孩子的成长的有着空间受限,因为孩子生长在一个单一的家庭环境,家人以他们为中心,他们也就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道分享,更不会说谢谢和感恩。这就导致他们到集体环境之中也以自我为中心,友谊自然也就会离他们远去。要想孩子快乐交友,父母们就要从小教会孩子学会分享,把自己喜欢的食物、书本、玩具、快乐等分享给大家,友谊也就在不知不觉中牢牢建立起来。

3、助人为乐搭建好桥梁

孩子如果是一个自私自立的孩子,那么友谊离他们很远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孩子是一个文明有礼,助人为乐的好孩子的话,他们一定不会缺少友谊。因此,家长们要从小引导孩子学会讲文明、有礼貌,懂得助人为乐。这有助于他们收获更多的友谊和帮助。

4、良好行为习惯有帮助

对于一个一身坏习惯的孩子,不止是同龄的孩子不喜欢他们,连大人也不会欢迎他们。有些孩子不讲卫生,做事拖拉,没有礼貌,乱拿他们物品等等,都是不受友谊欢迎的。因此,父母们从小帮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文明礼仪习惯,一样也不能少。

如何引导孩子自我归因


如何引导孩子自我归因**妈妈评论说:“**看来还是不够勇敢哦,一放学就告诉我们今天体检的各项检查内容,一直强调有打针哦。我们问他有没有哭,他不正面回答我们,就说好多小朋友都哭的呢。他有点习惯性地逃避自己的缺点和问题呢。作为一个小男子汉是不是缺少了点担当呢。”

在这里要为木木妈的细心和用心赞一个!

其实类似的说辞,在班级里我每天都能听到好几个小朋友说。

“XXX,请你专心,不要在上课的时候随便说话。”

“蒋老师,XXX也随便说话了!”

还有诸如“是他先推我的”“这不是我的错”“他也没有好好做操”等等等等。

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常常会觉得很棘手。因为如果忽视掉,会使他觉得委屈——大家都没有遵守规则,为什么我受到批评,他就没有呢?这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如果我顺着他的话,对着另一个小朋友教育一番,无形中强化了他的这种推卸责任、逃避自身缺点的行为。把责任推向别人,或者将自己的责任与别人的责任混为一谈,不管是无意识的还是习惯性的,这对孩子的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处理时,我不得不格外谨慎。

其实孩子的这种行为,反映了一种心理效应:融合效应。所谓融合效应,是指个人遭遇挫折后,不愿承担由挫折带来的巨大压力,而是把自己在挫折中应负的责任与他人的责任融合在一起,或者与同样受到挫折的人相提并论,以此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

我想我们得首先反思,孩子们从哪儿感受到的“巨大压力”?

他们在集体教学活动过程中,没能专心听我,而是自己随便讲小话。我对他的提醒,是不是让他觉得自己被评价成了“不好的孩子”,由此感受到了挫折,因此产生了压力?

爸爸妈妈们煞有其事的问“有没有哭啊?有没有很勇敢?”孩子瞬间联想到:勇敢=棒=好。他当然想当一个好孩子而不是“坏孩子”。所以他会很“聪明”的告诉你们,别的孩子也哭了呢,又不是我一个。

怎样纠正这样的行为?根据认知理论中的行为矫正技术,可以使用归纳推理的方法引导幼儿注意他人的权利和感受,而不是把这种方法看成惩罚性的警告和约束。

简单来说,如果这个时候我明确告诉他:“我在上课,而你这种随意讲话的行为让我觉得没有礼貌,我觉得不高兴;可不可以请你专心听我的?如果你想发言,请你举手,我一定请你的。”他的那种“我犯了错,我被批评了”的感觉会不会少一点?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渐渐形成了自我控制力。他的行为也会越来越由其自身的认知结构驱动,而不仅仅是去执行别人认为他应该做的事情。

当妈妈想知道孩子体检时的表现,可以假装很无意的问:“今天还抽血了呀?那一定很痛,要是我说不定会哭呢。你有没有害怕,有没有哭啊?”让孩子明白,就算是害怕、哭了,也都是正常的,是被谅解的。他就会坦承。这个时候针对他的恐惧心理,家长们再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他战胜对打针(抽血)的恐惧,也许会更好。

在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

一、给孩子布置力所能及的小任务

二、当他敢于承担责任的时候就给与及时的表扬、

三、对他犯的错做及时的详细的解释,告诉他你希望他怎么做,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训斥他的错误。批评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四、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有耐心;要持之以恒。

当引导孩子学习进行积极的自我归因——即凡事主动自己承担责任,认定事情可以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并积极寻求自己可以解决的办法,那么随着孩子逐步长大,他会学会自己承担责任,并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终能够成为把握自己命运的人!

如何引导孩子学好英语


《典范英语》专家委员会成员霍庆文先生

如今,英语已经成为高考三门必考科目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很多家长而言,英语依然是个老大难问题,不知该如何引导孩子学好英语。为此,《北京晨报·教育周刊》采访了知名英语教育专家、《典范英语》专家委员会成员霍庆文先生。

北京晨报:现在很多孩子都在学拼读,为什么要学拼读?

霍庆文:拼读(phonics)也叫自然拼读法或拼读教学法,是英美等英语国家为培养儿童阅读能力和拼写能力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通过让孩子掌握字母及字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律,做到“见词能读,听词能写”。英语是拼音文字,单词的拼写与读音之间有内在的联系,如hop、mop、pop、top等。研究表明,大约84%的英语单词发音有规律。因此,掌握拼读规律非常重要,“是英语学习的突破口”。

英国孩子一般从学前班(4岁)开始系统学习拼读规律,一两个学期下来,很多孩子就能读简单的英文故事了;两三个学期下来,有些孩子能读相当于《典范英语》四五级的英文故事了。《典范英语》在国内较早提出了拼读的理念,并于2011年推出了《少儿英语拼读教程》。自然拼读法符合英语文字的特点和规律,比我国传统的音标教学法更直观、更科学、更有趣、更有效,我国小学应大力推广。

北京晨报:您曾多次强调语感的重要性,那么应如何培养语感?

霍庆文:无论学语文还是学外语,都需要培养语感。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培养语感。”外语教学也不例外。许国璋先生上高中的时候,有一年英语大考只有一道作文题,题目是“重述该撒本事”,他“答得很详细,句子也比较顺,句法也有变化,只觉得无心造句,句子自成”。可见他的英语语感到了高中已经如此之好。有了语感,不仅交流不会有障碍,考试也不会有问题。

从英语学习的角度讲,需要大量阅读原版故事或文学作品,围绕着原版故事或文学作品“多听、多读、多说、多写”,这是学好英语的最佳途径和方法。语感是“听”出来的,“读”出来的,“说”出来的,“写”出来的。几年前,不少省市取消了高考英语听力考试,很多学校随后取消了英语听力训练,这违背了外语教育的规律。学外语不练听力怎么能行?听力不行怎么能跟外国人面对面地交流?语感需要大量的语言积累,包括听的积累、读的积累、说的积累和写的积累。有了大量的语言积累自然会有语感,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北京晨报:孩子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词怎么办?背单词有没有用?

霍庆文:首先,选择的故事不宜太难,生词要有,但不宜过多,否则孩子读不下去,会失去兴趣。其次,遇到生词要先根据上下文来猜意思,实在猜不出再去查查词典。为了给孩子扫清阅读的障碍,《典范英语》专门提供了注释,这些注释很有特点,完全是从帮助顺利阅读和理解的角度来设计的,准确、方便,孩子可“无师自通”。

第二个问题,建议把故事读熟,故事读熟了,不仅语感出来了,单词也自然记住了。不建议孤立地背单词,这种方法机械重复,费时费力,解决不了语感的问题。再说,一个单词往往不止一个意思,到底是什么意思往往取决于上下文,脱离了上下文没有具体的意思。很多孩子在单词上花了大量时间,却依然没能学好英语。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遵循英语学习的规律,时间没用对地方。

北京晨报:学英语过程中要不要给孩子讲语法?

霍庆文:不建议讲语法,一是孩子对语法不会感兴趣,二是通过语法来学语言根本学不好语言。语言学习需要从整体出发,“整体输入,整体感悟,整体输出”。

有不少老师和家长问,说《典范英语》一开始就有很多过去式,要不要给孩子讲?不讲。《典范英语》语言真实、自然、地道,反映了英语的本来面目,只要引导孩子“多听、多读、多说、多写”就可以了,孩子积累多了自然能掌握时态的用法。学外语要多模仿,一要模仿人家的语音语调,学会一口“洋腔洋调”;二要模仿人家的用法,人家怎么用你就怎么用。

北京晨报:平时该如何检测孩子的学习效果?要不要做题?

霍庆文:不需要做题,可以通过朗读、复述、仿写、写作等方式来检测,这些方式简单科学,符合语言的实际运用。朗读不仅能检测孩子的朗读能力,而且能检测孩子的理解能力。当然,也可以通过提问来检测孩子对故事的理解。至于表达能力,则可以通过复述故事、仿写、改写或续写故事等方式来检测。

育儿心得:如何引导孩子学习


育儿心得:如何引导孩子学习

我在刚刚怀锡锡时,就开始买一些育儿方面的书看。其中,很偶然的一次机会读到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敏感期》,我觉得孙老师的很多观点很有道理,于是碰到一些问题就会按照书上的说法去尝试。锡锡从小就对数字敏感,记得7-8个月大的时侯,每次抱他上下楼时,他都会指着数字让我读给他听。后来,我们就帮他买了蒙台梭利的教具给他玩,因为这些教具都是木制的,而且能很直观的跟数学对应起来,他玩得不亦乐乎。再比如3岁半的时候,突然对音乐很感兴趣,而且愿意听奶奶喜欢唱的那些经典老歌,于是我们就帮他买了一个移动小音箱,他随时可以拿着音箱听。

锡锡阅读敏感期的到来大概是2岁半的时候,有一天爸爸朋友送了一本绘本《我不知道我是谁》,锡锡特别喜欢看,晚上睡觉前在床上让妈妈给他读,读完一遍还让读,真的是百读不厌。等到3岁上幼儿园,老师家访时竟然能一字不错的读给老师听。自从读了《我不知道我是谁》后,就开启了读绘本的模式,整个幼儿园阶段都是在读绘本,还经常被老师邀请给小朋友们读。到了小学阶段,突然有一天,锡锡对妈妈说:“妈妈,以后别给我买绘本了,我觉得太简单了,我喜欢读字多一点的书。”于是,这个阶段又喜欢上了外星人、百科等方面的书。百科类的书大多是到网上买的,而外星人的书主要是去图书馆借阅。整个幼儿园至小学二年级,锡锡大概读了400本书(自己买300本左右,图书馆借100本左右),除此之外,还订阅了一些杂志。现在阅读已经成为锡锡的一个爱好和习惯。我们家里随处都摆着书,锡锡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

总结下锡锡阅读的方法就是:

首先,根据锡锡每个阶段的阅读特点选书,比如上小学之前喜欢读绘本,那就买绘本。但是绘本也有很多主题,如果某个阶段喜欢小猫主题的,就买跟猫相关的绘本;某个阶段喜欢花卉主题的,就买跟花有关的绘本;某个阶段喜欢恐龙主题的,那就买跟恐龙相关的绘本;

再次,给锡锡创造一个家庭读书环境,我们家不管是卧室还是客厅,随处都放着书,让孩子随时能够拿到书读;

最后,适当的阅读引导,锡锡上小学之前每天晚上大部分都会有一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可能那个时候真的是阅读敏感期,所以我就抓住这个机会,陪伴他阅读。等到上了小学,他不需要陪伴阅读,同时,也不喜欢妈妈读给他听了。所以你只需要把买好的书推荐给他,有时候,我选的书他不一定喜欢看,比如四大名著,刚买回家,锡锡说:“妈妈,我不喜欢看这种类型的书,我喜欢看外星人的书。你以后别买这种书了。”我就说:“好,明天我去退掉了。”嘴巴上虽然这么说,但我还是悄悄的把书放到书柜里了,过一段时间,他居然拿出《西游记》看,还说:“这本书真好看。”我不禁偷偷地乐了。

总的来讲,我们作为家长,首先要帮助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让孩子觉得读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在书上能知道很多在生活中不知道的知识。然后给孩子创造一个阅读环境,那么孩子自然就喜欢阅读了。

我觉得,如果我们能够帮孩子顺利度过每一个敏感期,孩子的内心会很平和。不会轻易发脾气,遇到什么事情都很听商量。

进入小学后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学习方法就很重要。锡锡每一科采用的学习方法都不一样。比如

语文:把写作作为重点培养。我们家很重视周末的户外活动及其他的走出家门的活动,尤其重视每年的家庭旅行。因为,在我看来,写作是需要素材的积累的,而走出家门,是积累素材的最好方法,特别是每年旅行后,都会请锡锡写一篇游记,素材的积累+广泛的阅读+平时的练笔,我想,写一篇合格的作文应该是容易做到的。

英语:要磨耳朵。我觉得英文的学习说到底就是一个先输入再输出的过程,就像小孩子学讲话一样,他需要将近两年的输入,差不多2岁时才能讲话流利。因此,英语要多听。就像锡锡,一首英文歌,如果连续听半个月,大部分都能自己唱出来。再比如,英文版的《白雪公主》,锡锡听了一个学期,居然都能读出来了。如果想让宝宝不经过汉-英的转换直接能说出英语,可以配合着自然拼读法的学习。总之,多听+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好英语不难!

数学,要进行知识面的拓展。意思是课本是基础,尤其是计算题一定要熟练,锡锡在一年级期末数学没有考到满分,就是因为计算题马虎。然后,再帮孩子买一本跟教材配套的课外书,这本书最好是题型与课本相似,但难度要比课本大,每周可以做一两道,主要是为了拓展孩子的思路。另外,学数学要多折腾,比如上周锡锡遇到一道小猫分鱼的数学题,读了三遍题还是搞不明白啥意思。于是,我们就让锡锡自己扮演小猫,拿一些吃饭用的筷子充当小鱼,演示了几遍自己就明白了,从中知道要求什么,已知什么。课外题型拓展+勤于演练,是可以学好数学的。

相比于学习知识,其实我和爸爸更重视锡锡一些品质的培养。比说到做到,比如守时,跟别人约好了时间不要迟到。再比如要诚实,如果你不愿意做什么,可以跟别人说明原因,但一定不能撒谎等等。人品对一个人的成功很重要。

同时,我们也希望锡锡长大后能做一个快乐的人,能做一个能感受幸福的人。因此,我们也很重视能够为自己增加乐趣、陶冶情操的一些能力培养。比如,我们会请锡锡坚持一项体育运动,从二年级开始踢足球,到现在已经坚持快一年了。这个暑假打算学会游泳,希望每周能够游一次。我们请他学这些不是为了打比赛而去学,而是让他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在运动中培养他的耐力。让他知道运动会让自己更加有活力,身体更加健康。再比如,我们会支持锡锡参加学校的合唱团,接下来,也会打算学一门乐器。我觉得音乐对一个人大脑的训练及心情的愉悦很重要。会让自己更有艺术气息。

平时,也很注重对锡锡做家务的培养,比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收拾书包,自己洗红领巾,自己房间的垃圾自己倒。每年过生日,都会请锡锡为家人做一道菜,例如,7岁生日时,学做凉拌青瓜,8岁生日时,学会做西红柿炒蛋。

另外,我们会很平等的与锡锡相处。他能自己做决定的事情,就尽量请他自己做。比如在预算之内买什么样的衣服,每天穿什么样的衣服、穿几件,买什么样的牙膏牙刷等等,他都可以自己决定。有些事情不能由他决定,也请他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然后再一起商量决定。因为,毕竟孩子总有一天要远走高飞,希望那时候的他,能够独立,能够顶天立地!

我想,作为父母我们就做一个辛勤的园丁就好,及时地浇水、施肥、松土、剪枝,静等开花结果。即使它不开花也没关系,可能他将来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家园共育《荷兰人如何引导孩子直面死亡》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教孩子如何面对“死亡” 教孩子如何面对“死亡” 媒体报道中,不时出现孩子遇挫自杀的事件。如果往前追溯,这往往与儿时的“死亡教育”不足有关。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从来都是很忌讳“死亡”,也很少跟孩子谈论这个话题。 对幼儿进行死...
    2020-11-12 阅读全文
  • 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 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死亡,是一件很令人恐惧的事。它追随我们一生,我们经常会设立防御来帮助自己应付对死亡的知觉。但是我们并不能把对死的恐惧排除脑外。它会随时潜入到你的梦中,恶梦正是它被显现的地方。当我们的...
    2020-11-10 阅读全文
  • 如何引导孩子正确上网 关于孩子上网,家长最担心的除了孩子在网上接触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外,更害怕孩子受人诱骗。家长还担心孩子受人怂恿参与违法行为。那么,家长如何为孩子的网络旅程保驾护航呢? 首先,有条件的家庭最好给孩子提供...
    2021-11-06 阅读全文
  • 如何引导孩子快乐交友? 人的一生之中,友谊是必不可少的。从幼年到童年,再到成年、老年,每一个年龄阶段,人都离不开友谊。因此,友谊是人生中一道华丽和温馨的风景,失去了它们人生就会失去色彩。那父母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快乐交友呢? 1...
    2021-08-07 阅读全文
  • 如何引导孩子学习英语 符合孩子的程度 要选择符合孩子认知程度的教材,程度要适当,太简单会停滞孩子的学习,太难会让他们有挫折感。 选择贴近生活的主题 要选择贴近生活主题的教材,观察孩子的兴趣,投其所好。假设他喜欢车子,就选择...
    2021-06-15 阅读全文

教孩子如何面对“死亡” 媒体报道中,不时出现孩子遇挫自杀的事件。如果往前追溯,这往往与儿时的“死亡教育”不足有关。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从来都是很忌讳“死亡”,也很少跟孩子谈论这个话题。 对幼儿进行死...

2020-11-12 阅读全文

如何与孩子谈论死亡死亡,是一件很令人恐惧的事。它追随我们一生,我们经常会设立防御来帮助自己应付对死亡的知觉。但是我们并不能把对死的恐惧排除脑外。它会随时潜入到你的梦中,恶梦正是它被显现的地方。当我们的...

2020-11-10 阅读全文

关于孩子上网,家长最担心的除了孩子在网上接触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外,更害怕孩子受人诱骗。家长还担心孩子受人怂恿参与违法行为。那么,家长如何为孩子的网络旅程保驾护航呢? 首先,有条件的家庭最好给孩子提供...

2021-11-06 阅读全文

人的一生之中,友谊是必不可少的。从幼年到童年,再到成年、老年,每一个年龄阶段,人都离不开友谊。因此,友谊是人生中一道华丽和温馨的风景,失去了它们人生就会失去色彩。那父母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快乐交友呢? 1...

2021-08-07 阅读全文

符合孩子的程度 要选择符合孩子认知程度的教材,程度要适当,太简单会停滞孩子的学习,太难会让他们有挫折感。 选择贴近生活的主题 要选择贴近生活主题的教材,观察孩子的兴趣,投其所好。假设他喜欢车子,就选择...

2021-06-15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