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外国父母认为的“错”

发布时间:2021-04-19

幼儿园感恩父母活动的总结。

家庭与学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载体,家长与教师互相配合可以扬长避短,更好激发孩子潜能!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孩子们走出一条精彩的人生之路!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外国父母认为的“错””,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

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的,永远缺乏爱的安全感,终生追求那童年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孩子成炫耀比较对象

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这种比较最要不得。况且常常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说难听点,孩子考试考不好只怪你基因太差。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会带给他多一份不满和痛苦。

漠视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这个尊重是从出生换尿片开始的。换尿片前,先和颜悦色告诉他要换尿片了,向他道歉,请他忍耐一下。这种尊重的精神是我们社会所缺乏的,导致社会缺乏服务和尊重的观念。不被尊重的人以后也不知道尊重别人。

按自己的标准塑造孩子

很多父母把自己一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走。即使孩子并不适合,或者不喜欢,譬如学钢琴,譬如出国。在这种压力下,家庭变得不快乐,亲子的愉快时光成了斗争大会。牺牲了亲子的和谐关系,让孩子追求一些莫名其妙、也不见得正确的父母的理想。当子女长大后回想起童年时,尽是不快乐的回忆,的确是些失败父母的作为。

认为越用功越好

很多父母以为学校的成绩代表一切。其实学校的成绩并不代表一切。反而是全面的能力(活力、毅力、性格等),才是影响他们一生的重要因素。

认为早起很好,睡觉懒惰

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目前中国很多孩子6点就起床,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睡不足会影响发育,脑力会减退。我们的孩子需要充分的睡眠。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外国人眼里中国父母的问题


外国人眼里中国父母的问题

自1984年第一次来到中国,我前后已在这个国家生活了五年半,并花了大量时间和中国朋友及他们的家庭打交道。通过这样频繁的接触,我逐渐意识到,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之处:初为父母时脸上掩饰不住的微笑;看着蹒跚学步的孩子时,母亲眼中那小心的目光以及父亲与子女嬉戏时的场景———这些都早已超越了国家和文化的界限。

但是,尽管如此,我在中国的生活也告诉我,中美两国的父母在表达感情以及抚养子女等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异。

很少能听到中国父母对孩子说一声“我爱你”

从最基本的层面来讲,一个明显的差异就是在用语言表达对孩子的爱的方式上,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采取了不同的做法。一般来说,中国父母的表达方式含蓄、间接,很少听到他们对孩子说一句“我爱你”或“我想念你”之类的话。他们宁愿采取间接或至少非口头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孩子深深的爱。比如说,为孩子缝补衣服或做顿他(她)最喜欢吃的饭菜等。比较而言,美国父母经常会告诉孩子,他们有多爱他(她)、有多关心他(她)。睡觉之前或通话结束前说出类似的话,对他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总体来讲,美国父母不仅通过行动,同时也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爱,而且几乎天天如此。

同样,和美国父母相比,中国的家长也不太习惯通过身体的接触,如用拥抱或亲吻来表达对小孩子或成年子女的关心。我很少看到中国父母亲吻刚放学回来的孩子,或者拥抱周末回家吃饭的已成年子女。但是,这类表达方式在美国父母看来,却是非常普通的事情。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晚安之吻”可以说是美国一直延续下来的传统,即使孩子成年后也是如此。这是中美两国父母在抚养子女方面的第二个不同。

中国家长倾向于鼓励孩子成为“现实主义者”

除了这些表面上的差异外,我注意到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区别。一般来说,中国父母不像美国父母那样热情洋溢地称赞孩子。比如说,我经常会听到美国父亲这样夸奖自己的女儿:“你是这个世界上最聪明、最漂亮的小姑娘。”而同样的话从中国父母嘴里说出来,就会令他们感觉很不舒服。在我看来,不情愿以这样“不谦虚”的方式赞美孩子,也与中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有关,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此很多中国父母都尽量避免这么做。

由上述差异自然而然就引出中国家长和美国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另外一种区别,那就是前者倾向于鼓励孩子成为“现实主义者”;而后者则鼓励孩子当一个“梦想家”,他们经常对孩子说:“你能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家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的功课上,而美国父母(还有美国教育制度)则经常通过课外活动,强调孩子的未来发展,即“成为一个全面的人”(当然,这也能说明为什么那么多中国朋友的GRE分数都比我高)。

中国孩子在家庭中所处的辈分是由他人决定的

在对孩子家庭角色的定位上,中美两国父母也向下一代灌输了不同的观念。一般来说,中国家长更强调家庭是一个整体,而美国父母则注重培养孩子更强的自我意识。举例来说,在中国,父母通常都不鼓励孩子直呼兄弟姐妹的名字,而是称呼其在家庭中所处的长幼顺序,如哥哥、姐姐等。这种叫法意味着:孩子在家庭中所处的辈分是由他人来决定的———如他是某人的弟弟或她是某人的姐姐等。当然了,这种关系也明确了家庭责任。而在美国,父母一般不希望孩子称呼兄弟姐妹的“头衔”,而是直呼其名。虽然他们当然也认为孩子是家庭的一分子,但他们这么做的目的是在更大程度上培养孩子的个性。这是一种相当微妙,但又确实存在的差异。

中国家长愿意给孩子准备好一切

在中国生活的这段时间,我还观察到,中国父母———尤其在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比美国父母更容易娇惯孩子,因此社会上才会产生“小皇帝”或“小公主”。

中国家长愿意给孩子准备好一切,而美国父母更倾向于教育孩子为自己做些事情,并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他们的独立性。

比如说,一个很小的孩子走路时摔倒,中国父母马上就会去抱他(她),而美国父母如果发现孩子没事,就会让他(她)自己爬起来。再比如说,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美国父母就让他们在家庭中承担更大的责任。

随着孩子长大离开家,他们和父母之间关系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这对中美两国来说都是如此,但如何处理新的关系,两国父母之间还是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从历史上来说———即使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如此,中国的家长都倾向于鼓励孩子长大后也不要远走高飞,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中国父母传统上都依靠子女赡养,而子女表达孝心的方式之一也是在物质上和感情上帮助父母安度晚年。第二个原因是,中国父母希望就近照顾子女的孩子,也就是他们的(外)孙子或(外)孙女。

比较而言,美国父母更鼓励孩子成人后“展翅飞翔”,即使这意味着子女为了工作或跟随男女朋友跑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或州,甚至跑到国外。在这方面,我的家庭是一个相当典型的例子。我父亲和3个姐姐住在美国3个州的4个不同城市,我呢,现住在中国(来中国以前,还在俄罗斯住过4年)。我妈妈过去常常说:“如果你们所有人都住在我隔壁,我就会纳闷:‘是不是我做错什么了?要不然,世界这么大,有这么多机会,你们为什么还呆在这里呢?’”

话又说回来了,在我工作过的每一个地方,爸妈都探望过我两次,我每年也都回家和他们一起住一个月。此外,我每周还会接到家里的电话,而且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

一般来说,美国父母也不期望孩子在他们晚年的时候提供经济帮助。原因之一是美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总的来讲能够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但更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大多数的美国父母都持这样的观点:一个家庭的财富应该朝一个方向流动,即留给下一代。在这点上,我还是觉得我的家庭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的父母像美国大多数中产阶级父母一样,负担了我大学期间的全部费用。几年后的一天,我向他们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结果我父母对我说:“你报答我们的惟一方式就是为你自己的孩子也提供同样的,甚至更好的机会。”在美国的家庭里,钱是留给下一代的,而不是给长辈的。美国父母都不想依赖子女,也不想成为他们的“负担”。这在中国人听来,无疑会感到相当奇怪。但这确实是中美两国父母教育子女的又一差异。

看来,虽然中国家长和美国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子女,但在教育方式上确实有很多不同。我在这里还想说明一点,我上面阐述的普遍的文化差异只能一概而论,客观上确实存在一些例外。显而易见,北京和上海的城市居民在抚养子女的方式上,肯定与宁夏和江西的农民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的上述比较都是以北京为标准的,而不是宁夏。

虽然上面谈了很多差异,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中美两国父母的共同之处:他们都深爱着自己的子女,都愿意为子女的幸福做出牺牲,同时也都热切地盼望子女过得更好!

看看外国父母怎样培养领袖儿童?


看看外国父母们是怎么样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领袖儿童的?

倾听梦想

您的女儿回到家突然宣布,她将来要当一名职业斗牛土,而您的儿子却说他将以电影特技为职业。他们的志向都与您内心对他们未来的设计相左,您该说什么呢?能说“女孩子不能去斗牛”,“唉呀!那可是一种危险的工作”吗?

要知道,斗牛这种职业将使雄赳赳的女儿,成为一个经得起磨练的女“英雄”,而胆大的特技演员将迁回于商业天地。在这种情况下,请鼓励子女的梦想,无论在您看来这类梦想何等地奇特,因为这种幻想同样需要足够的勇气。

充分鼓励

一事当前,你要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做对了!”完成则说:“你干得太棒了,我一直对你有信心!”——孩子的自信就是这样产生与加强的。

其实,孩子微不足道的成功都是值得您称赞的,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您得整天用虚假的话来哄骗孩子,也不是说您永远不能批评孩子,批评应该跟赞扬教育结合在一起。青少年足球赛后,好心的父亲往往对孩子说:“唉,你怎么搞的,射球的时候,就轻易地丢了两分!”请相信,你的孩子知道自己失了球,他不需要你提这个醒。相反,你应该表扬他的努力:“我喜欢你带球冲向球门的劲头!你真活跃!”然后说:“我们明天傍晚再练练好吗?我敢打赌你的射球技术一定会提高!”

允许探险

孩子(成年人同样)乐于钦佩和追随那些愿意冒险和能应付挑战的人。可是我们的家长,就怕孩子磕着、烫着、摔着,如此谨慎入微,难得孩子有冒险精神。

有这样一件事,有两个上一年级的男孩已经掌握了阅读技巧。她问他们是否愿意改上一个超前阅读班,一个学生急切地表示同意,另一个则宁愿与启蒙学生一块儿上课,可悲的是后者的父母也支持儿子的决定。这位女老师说:“您可以猜得出来,这两个孩子哪个将成为领头人。”

提供机会

领导能力需要靠训练来增强,一位胸怀大志的领袖需要机会去磨练他的领导艺术。让子女参加运动队、童子军。课外活动小组和其他社区组织吧,他们将在那儿获得待人处世的经验。

不过还应该让孩子在其兴趣范围内去努力争取领导地位。有的孩子是游戏场上的“头儿”,另一些则适合做教室里的排头兵,并非人人都能当班长或想当班长。在一个感到得心应手的活动领域从事组织工作,可以建立信心,培养领导能力。

多问“假如”

假如一个小男孩爬滑梯,由于他的双腿太短,怎么也登不上滑梯的第一级,于是他跑向他的妈妈那儿求助。可是这位妈妈不是将他扶上台阶,而是反问他:“你能不能想个办法使自己踩上去呢?”小男孩想了一会儿说:“我把我的小车子放在那儿并站上去行吗?”“好吧!”妈妈说。儿子照办,剩下的就不成问题了。

“可能性思维”是领导能力的一个标志,那种对一个难题认真研究并向别人演示如何解决它的孩子多问:“假如我这样做了,会怎么样?”

勇于表现

班级要举行选举,你的儿子或女儿很想选中,你不必强行闯入,但可以帮忙。友善的孩子不仅向他(她)自己圈里的人而且也向其他人打招呼,这种青少年马上会被认为是一位潜在的领袖人物。

请鼓励他(她)在班上多发言,在别人面前毫无羞怯地表现自己是一个最重要的技能。让您的孩子在家里复述在教室背诵的课文,并向他(她)建议嗓音该多高,表情该多强烈,眼光又如何与听众接触。

盯住成功

请说服您的子女多想成功而不去想障碍,自信会成功的人就是能吸引别人跟随自己的人。

教会了“R”

北卡罗来纳州父母之道研究中心家庭心理学家丁?罗斯蒙德将Respect(尊重)、Resourcefulness(机智)。Responsibility(责任心)认定为父母必须在孩子身上开发的三种基本特性。领导的桂冠总落在这种人头上:他们努力照习惯去理解和容忍,他们屡次在挫折面前另辟蹊径,他们勇敢面对自己行动产生的后果。

最后,至关重要的已不是您的言语而是您的榜样问题了。如果您在邻居或合作者中留下了吹毛求疵的恶名,您就别指望您的儿子或女儿会对别人十分尊敬。如果您偷税漏税,您就无权要求向子女尽职尽责。

外国父母培养领袖儿童有何秘诀


倾听梦想

您的女儿回到家突然宣布,她将来要当一名职业斗牛土,而您的儿子却说他将以电影特技为职业。他们的志向都与您内心对他们未来的设计相左,您该说什么呢?能说“女孩子不能去斗牛”,“唉呀!那可是一种危险的工作”吗?

要知道,斗牛这种职业将使雄赳赳的女儿,成为一个经得起磨练的女“英雄”,而胆大的特技演员将迁回于商业天地。在这种情况下,请鼓励子女的梦想,无论在您看来这类梦想何等地奇特,因为这种幻想同样需要足够的勇气。

充分鼓励

一事当前,你要对孩子说:“我知道你做对了!”完成则说:“你干得太棒了,我一直对你有信心!”——孩子的自信就是这样产生与加强的。

其实,孩子微不足道的成功都是值得您称赞的,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您得整天用虚假的话来哄骗孩子,也不是说您永远不能批评孩子,批评应该跟赞扬教育结合在一起。青少年足球赛后,好心的父亲往往对孩子说:“唉,你怎么搞的,射球的时候,就轻易地丢了两分!”请相信,你的孩子知道自己失了球,他不需要你提这个醒。相反,你应该表扬他的努力:“我喜欢你带球冲向球门的劲头!你真活跃!”然后说:“我们明天傍晚再练练好吗?我敢打赌你的射球技术一定会提高!”

允许探险

孩子(成年人同样)乐于钦佩和追随那些愿意冒险和能应付挑战的人。可是我们的家长,就怕孩子磕着、烫着、摔着,如此谨慎入微,难得孩子有冒险精神。

有这样一件事,有两个上一年级的男孩已经掌握了阅读技巧。她问他们是否愿意改上一个超前阅读班,一个学生急切地表示同意,另一个则宁愿与启蒙学生一块儿上课,可悲的是后者的父母也支持儿子的决定。这位女老师说:“您可以猜得出来,这两个孩子哪个将成为领头人。”

提供机会

领导能力需要靠训练来增强,一位胸怀大志的领袖需要机会去磨练他的领导艺术。让子女参加运动队、童子军。课外活动小组和其他社区组织吧,他们将在那儿获得待人处世的经验。

不过还应该让孩子在其兴趣范围内去努力争取领导地位。有的孩子是游戏场上的“头儿”,另一些则适合做教室里的排头兵,并非人人都能当班长或想当班长。在一个感到得心应手的活动领域从事组织工作,可以建立信心,培养领导能力。

多问“假如”

假如一个小男孩爬滑梯,由于他的双腿太短,怎么也登不上滑梯的第一级,于是他跑向他的妈妈那儿求助。可是这位妈妈不是将他扶上台阶,而是反问他:“你能不能想个办法使自己踩上去呢?”小男孩想了一会儿说:“我把我的小车子放在那儿并站上去行吗?”“好吧!”妈妈说。儿子照办,剩下的就不成问题了。

“可能性思维”是领导能力的一个标志,那种对一个难题认真研究并向别人演示如何解决它的孩子多问:“假如我这样做了,会怎么样?”

勇于表现

班级要举行选举,你的儿子或女儿很想选中,你不必强行闯入,但可以帮忙。友善的孩子不仅向他(她)自己圈里的人而且也向其他人打招呼,这种青少年马上会被认为是一位潜在的领袖人物。

请鼓励他(她)在班上多发言,在别人面前毫无羞怯地表现自己是一个最重要的技能。让您的孩子在家里复述在教室背诵的课文,并向他(她)建议嗓音该多高,表情该多强烈,眼光又如何与听众接触。

盯住成功

请说服您的子女多想成功而不去想障碍,自信会成功的人就是能吸引别人跟随自己的人。

教会了“R”

北卡罗来纳州父母之道研究中心家庭心理学家丁·罗斯蒙德将Respect(尊重)、Resourcefulness(机智)。Responsibility(责任心)认定为父母必须在孩子身上开发的三种基本特性。领导的桂冠总落在这种人头上:他们努力照习惯去理解和容忍,他们屡次在挫折面前另辟蹊径,他们勇敢面对自己行动产生的后果。

最后,至关重要的已不是您的言语而是您的榜样问题了。如果您在邻居或合作者中留下了吹毛求疵的恶名,您就别指望您的儿子或女儿会对别人十分尊敬。如果您偷税漏税,您就无权要求向子女尽职尽责。

外国父母为何为中国教育点赞?


当很多中国家长纠结于学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不惜代价把孩子送出国时,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把孩子送到中国来接受教育。

近日,网络热传一篇名为《美国夫妇:我们为什么送女儿来中国上学?》的文章,文中,美国籍父亲和中国籍母亲,为了让女儿接受中国的教育,举家移民中国。由此引发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的思考。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在南京,也有不少中国教育的外国“粉丝”。

网络热帖:《美国家长,为孩子选择中国教育》

《美国夫妇:我们为什么送女儿来中国上学?》说的是小姑娘Kay的美籍爸爸和中国籍妈妈,为了让女儿接受中国的教育,举家移民中国。Kay的爸爸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应用数学/计算机专业;妈妈毕业于北大英语言文学专业,是美国南加州大学东亚文学硕士。两人对比了自己从小受到的教育,一致更认可中国的教育。

美好的校园回忆、更为公平的中国教育制度、中国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Kay的妈妈列出了她的三个理由。

了解中美两国教育的他们表示,现在有一种潮流,国内媒体倾向于宣传国外中小学作业少,下午三点放学,孩子多么多么快乐。其实在西方,上私校的中学生也是下午三点放学,然后开始上各种课外班,补课到晚上八九点,好学校的年级越高,学生压力越大。

还有媒体报道,定居纽约近40年的美籍华裔马雪亚一家在最近达成了共识,把两个小孙女送到北京上幼儿园。他们冀望孩子拥有“中国式智慧”。

“洋爸爸”送“洋娃娃”在南京公办小学读书

在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课间随便走走,就能看到长得很萌的“洋娃娃”,说着很溜的中国话。校长李子贵说,目前在校的外籍学生有50多位,来自澳大利亚、加拿大、埃及、韩国。李子贵说,家长们都希望孩子和中国孩子整合在一起,学校也把他们分散在各个班级插班。

来自境外的学生(中小幼):3300多人

据悉,现在在南京中小学幼儿园就读的境外学生有3300多人,2007年的一次统计,只有2000人出头。现在,除有近千人在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就读外,其余境外学生分布在全市70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其中七成多选择进入普通学校,和中国孩子一起学习。据不完全统计,他们至少来自40多个国家,这些学校的教学语言一般以中文为主,执行本市中小学统一的教材和教学计划。

澳洲教师爸爸眼里的中国教育:有挑战,学到更多知识

“howoldareyou?”当现代快报记者尝试用英文跟来自澳大利亚的小朋友瓦拉西聊天时,小伙子轻松地用中文脱口而出,“8岁。”“你喜欢在中国读书吗?”“喜欢,这里的老师对我很有帮助。”金发碧眼的瓦拉西忽闪着眼睛,跟身边的小伙伴们手握呼啦圈,追逐打闹着。瓦拉西说,每天放学后,会在学校再跟小朋友玩一个小时。除了上课,瓦拉西在学校选修了十字绣、轮滑等课程。

瓦拉西的父亲James是澳大利亚墨尔本人,是南京外国语学校国际班的一位外教。去年8月,他带着妻子和儿子来到中国,“我想让孩子学习中文,让他来读书,对中国文化有更深的了解。”此外,中国课程的难度让James觉得,儿子在这里的收获将更大。

“作业多吗?”记者问,“不多,就是难一点。”小瓦拉西说,但在James看来,这不是坏事。“例如数学稍微难一点,这更具有挑战性,更能开发孩子的潜力。”

埃及爸爸眼里的中国教育:艺体兴趣班多,语言能力提升快

来自埃及的欧玛现在是南理工实验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表示,在这里读书不会感觉累。课余时间,欧玛参加了跆拳道培训班。除了培训班,他有时还会跟中国的同学们一起踢足球。

欧玛的同学阿贝多也来自埃及,阿贝多的父亲Hossam在2011年来南理工读导博士,随后也把儿子带到中国上学。Hossam说,这里学校的基础设施比埃及完善,有很多兴趣班,孩子在学校就可以接触到音乐、艺术、体育等课程,“如果在埃及,孩子们就很难学到跆拳道了。”由于工作原因,Hossam今年10月份就要回国,不过他表示,自己在回国之后会把孩子送到埃及的中文学校继续学习汉语。Hossam说:“中文很难学,在中文的环境下学习,语言能力提升得很快,思维能力也会得到拓展,现在他已经会说阿拉伯语、英语、汉语3种语言了。”

韩国爸爸推崇中国教育:一个家族,有五个孩子在南京学习

近10年间,来自韩国的洪先生的家族里,先后有5个孩子在南京读中小学。一个是洪先生自己的女儿,其他4个孩子是洪先生亲戚家的孩子。他们都由在南京定居的韩国人洪先生照顾。

洪先生的太太是南京人。当年回太太娘家探亲时,发现南京的巨大变化,全家萌生了在这里定居的念头。随后,5个孩子先后来到南京读书,其中4个孩子先后就读于南昌路小学。现在孩子们仍在中国读书,最大的已经进了大学。洪先生说,尽管在中国读书也辛苦,但是相比韩国教育,压力还是小了很多。花钱少,不太用上补习班,成绩就不错。而且,他们看重中国的工作机会多,孩子们将来就业有优势。

引发深刻思考:东西方教育正在相互借鉴融合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愿意把孩子送到中国来接受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家长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负担相对重,愿意去一个轻松些的教育环境。事实上,东西方的教育正在相互学习。融合、借鉴才是关键词。

中国基础教育扎实

南京南昌路小学校长华萍表示,这些年学校前后接收过十多个外国孩子。除了一些是因为父母都在南京工作外,大部分是因为看中中国基础教育扎实,加上父母一方是中国人,希望子女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浸染而来。华萍也跟这些孩子的家长有过深入交流。她表示,“家长们普遍认为中国基础教育很扎实。这样的教育对孩子终身发展有很大帮助。”

东西方教育开始互学

对于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把孩子带到或送到中国来学习,南京市中小学生学习力研训中心主任谷力博士说,以前东西方教育是两极化的,现在则变成了东方向西方学,西方向东方学。这也是社会多元化的表现。现在美国加强对学生成绩的测试和质量管理,而中国的学校增加更多的活动。一些国外的家长,认同中国的教育,认为学知识很有必要,所以选择中国。同时,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让更多外国人愿望把孩子带到中国,交中国朋友,学汉语。在对孩子培养的目标上,大多数美国家庭首先要孩子幸福,在幸福快乐的基础上能成功就成功。而很多中国人第一要成功,要优秀,再是快乐。

这些错:中国父母在教育上普遍有哪些问题


问题很多,但是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盲目遵循所谓的育儿“要点”和“重点”,从而导致更多问题。让我们先来看几个真实的例子。1.自信的父母,不自信的孩子育儿文章里面常说,父母一定要表扬自己的孩子,因为来自父母的肯定会让孩子建立起自信。有的文章稍微好一点,强调这种夸奖不能是笼统的“你真棒!”,而需要夸奖孩子的付出和努力,例如“你今天唱歌唱得真好!”事实真的如此吗?在某个选秀类的节目中,一个孩子被淘汰了,主持人请孩子的妈妈上台安慰孩子,而妈妈第一句话就是:“儿子,你是最棒的!”明明第一轮就被淘汰了,但妈妈开口就说孩子是“最棒的”,为什么最棒的还会被淘汰呢?孩子会认为自己受到了欺骗,由此对妈妈的安慰不买账,依旧不停地流泪,依旧一脸不自信。2.无私的父母,自私的孩子育儿文章里面常说,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储爱罐”,给孩子无穷无尽的爱:如果孩子想要一个巧克力,那么我们就给她十个巧克力——这会让她知道,第一个巧克力是她想要的,剩下九个巧克力是我们对她的爱。事实真的如此吗?有个妈妈一直尽自己所能给予孩子最好的一切。孩子喜欢吃鱼肉,妈妈一直假装自己只喜欢吃鱼尾;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新衣服,妈妈一直穿着旧衣服;给孩子琳琅满目的玩具,妈妈却不舍得给自己换个手机。上了公交车以后,孩子一屁股坐在唯一的空座上,丝毫没想到要给抱了自己一路的妈妈让座。3.强势的父母,弱势的孩子有的父母学历高,能力强,很敬业,事业上很成功,性格也很强势。这样的父母往往对自己的孩子要求也很高。他们不由自主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同事、朋友的孩子做比较,一旦孩子落后,就觉得自己好像“输了”。甚至从孩子刚出生起,就报名各类兴趣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变强,孩子就能变强吗?父母对孩子的高标准要求,会让孩子感受到较大的压力。孩子越小,越难以应对和处理压力;即使孩子已经长大到足以“化压力为动力”了,他们也会认为父母并不承认真实的自己。孩子一直试图向父母证明自己,由此造成的悲剧,难道还少吗?1.自信,但不盲目自信——孩子不可能一辈子活在童话的城堡中在我们眼中,孩子是上天赐予的礼物。他们有完美的肌肤,完美的笑容,完美的一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喜欢在朋友圈刷屏地发孩子的照片,甚至在外人看来几乎一模一样的九连拍照片。国外有个育儿专家曾说,自己非常喜欢夸赞孩子,直到有一天,她不由自主地说出了:“宝宝,你刚才放屁了吧!真香!”这样的话,才意识到自己已经走入了误区。生活中,一味夸赞自己孩子的父母不在少数。萌妈自己的妈妈从小就喜欢夸我,说:“我女儿是最棒的!”每次萌妈自己都很不舒服——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我并不是最棒的:三人行,必有我师,总会有人在某些方面强于我。萌爸的妈妈也很喜欢夸萌爸,说:“你从小就是最棒的!”而当我们诞下小萌以后,我妈妈和萌爸的妈妈把这种夸奖延续到了小萌身上,她们一致认定:“小萌是最棒的!”自信来自于战胜困难和走过失败,而不是相信自己是最棒的。自信是对自我价值的确信和肯定,而不是因为“我最棒”的盲目自信!一味地鼓励和赞誉,只会让孩子难以接受真实的自己,变得不自信。真实的生活中,孩子难免会跌倒,会遇到强劲的对手,会遇到暂时难以逾越的鸿沟和障碍——我们应该教会孩子的,是如何面对失败,面对真正的实力,再在这一基础上去奋斗、去拼搏。与其在孩子失败以后还说“你最棒!”,不如告诉孩子,哪怕不是最棒的,哪怕失败了,你的努力和付出也是有价值的。2.爱,但不溺爱——爱孩子,也要教会孩子如何去爱母爱是无私的,父爱是深沉的——但是,我们并不是孩子的奴隶,孩子也不是依附于我们而存在的。这个世界上畸形的亲子关系实在是太多了。有父母一直无私为孩子奉献,甘愿让孩子“啃老”,哪怕孩子结婚生子有了孙子以后,还是自己来带孙子,儿子却打游戏到深夜,睡觉到中午。有妈妈不愿意自己的儿子早早结婚,希望儿子能一直陪在自己身边;即使结婚以后也想方设法地介入儿子的婚姻,和媳妇抢夺男人的心。也许你嫁的就是这样的男人,你遇到的就是这样的婆婆——那么,我们更要培养起自己和儿女之间良心的关系,成为下一代的“中国好公婆”、“中国好岳父/母”。我们爱孩子,也要教会孩子如何去爱。所谓“无私”的父母,实际上是完全以孩子为中心,这会日益强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让孩子的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当然,在婴儿前三个月时,需要第一时间满足他的需求,满四个月以后,除非是警报式的哭喊,否则不必第一时间赶到;在孩子三岁前,他会认为世界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我们可以尽量满足他的需求,但是此后,就要开始慢慢给孩子讲道理——否则,爱,就会变成溺爱。萌妈一直都强调,我们爱孩子,但也要有自己的生活。哪怕是所谓24小时的工作的全职妈妈,也需要有自己的生活。萌妈曾经在初中时对自己的妈妈说过的话,在此送给大家:“你要为了自己而活!为什么呢?因为你如果指望我,未必能指望上;哪怕有朝一日你真能指望我了,你的青春已经一去不复返了。”3.期望,但不过高期望——孩子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需要我们去发现强势的父母常常培养出弱势的孩子。对孩子期望过高,容易扼杀孩子的潜能,阻碍孩子的发展。即使嘴里说着“我不给你压力”,但是孩子却会感受到无形的压力。记得萌妈自己上初中的时候,萌妈的父母也一直说“我们从来不给你压力”,但是考试跌出前三名,他们就会在饭桌上问:“没考前三还要买小人书吗?”孩子是很聪明和敏感的,哪怕你嘴上不说,各种细节也能让孩子感受到压力。更何况,强势的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更高,给孩子造成了更大的压力。调查发现,很多高学历的父母喜欢拿自己作为孩子的比较对象,要求孩子以自己为榜样去努力。他们会说:“当年我……看看你现在……”,或者“我在单位……你在学校也应该……”,对孩子的要求会比一般父母更高。孩子和父母哪里有什么可比性!夸张一点来说,父母吃的盐都比孩子吃过的饭更多,父母的成熟是经历了多年的挫折、磨练才修炼而来,怎么能以此去要求孩子呢?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会让我们难以看到孩子的长处,进而给孩子更多的消极评价和消极的心理暗示,对孩子多采取严格、甚至苛刻的教养态度,导致孩子的不自信和压力。我们要做的是,是降低对孩子不切实际的期望,发现孩子真正的闪光点,帮助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能接受真实的孩子,那还指望谁来接受孩子真实的一面?写到这里,不由地想到了中国传统思想里的“中庸”有着极其丰富的道德文化内涵,但其包含的最基础的意思之一就是“不走极端”。时下,为了博眼球,不少育儿文章都只强调一种片面的育儿观念;今天萌妈想说的,正是大家要对这样的文章和教育理念予以理性的甄别,对于我们自己育儿过程中相对极端的行为进行反思和矫正,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中国父母和荷兰父母的对比


马克先生给中国妈妈一个建议:想让宝宝成为最棒的人,营养至关重要。

马克先生既是荷兰某公司的亚太地区总监,也是一位婴儿奶粉专家,也是两个可爱孩子的父亲。因为他长得很高大,当他跟他两个可爱的孩子在一起的时候,看上去总会很有空间距离,所以,他常常跪在孩子中间轻轻地跟他们说话,看得出,他的孩子很依恋他。

由于马克先生的这些特殊身份,跟他的谈话变得很有趣,他既会对奶粉滔滔不绝,又对孩子成长表现出极大热情。

由于工作关系,马克一家去过很多国家,也在很多国家生活过。我们很担心这对幼小的孩子会有影响,但他认为——环境变化,可以锻炼孩子的适应能力,也让孩子接受不同文化的熏陶。

马克发现,全家随他工作的变动虽然是一种被动的迁移,但结果是孩子们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孩子虽然年龄很小,但是也能感受到,这对他们的成长无疑是一种帮助,现在,孩子会说三种语言:荷兰语、汉语、英语。现在他们在这儿学习说汉语,学唱中文歌曲,得到很多乐趣。“至于大家所说的不利一面,可能是指孩子对环境的不适应,可能会给他们带来心理问题。但我始终认为,父母的爱和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可以让他们感到快乐。而且换个环境生活,对锻炼他们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能力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马克先生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听说马上还要荣升为第三个宝宝的父亲,应该是一位经验爸爸了,当我问起这位奶粉专家“孩子成长什么最重要?”时,他竟说——对孩子来说,母乳喂养最重要。“我始终认为,营养的好坏决定着宝宝的生长发育。”他认为,母乳作为最好的营养来源,有着神奇的作用,是任何物质所不能替代的。他的两个宝宝都是从喝母乳开始的。在荷兰,孩子前6个月必须喝母乳。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国家给了妈妈足够的假期,去完成母乳喂养的使命。“可是在中国,宝宝两个月的时候,有的妈妈就要上班了,有的宝宝就吃不到母乳,即便妈妈上班途中回家喂奶,但达不到按需哺乳的要求,这对宝宝是不公平的。”竞争激烈,父母工作繁忙,但是——给孩子的时间不能少

在中国的工作环境中生活,竞争非常激烈,如果稍一松懈可能就会退步,不得不把大多数时间花费在工作上,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虽然孩子主要由妈妈照看,而且对于妻子照看孩子的能力也完全信任,但是,马克每次回到家,一定会尽心充当大朋友的角色,陪孩子们玩。所以孩子也每天盼他下班,“他们把我当成了好朋友”显然,他有些得意,“如果孩子少了父爱,接触不到来自父亲的思维方式,将来会有问题的。”只要孩子有要求,他会尽量满足他们,孩子们知道爸爸会给予更圆满的答复。

交流,其实从孩子出生就开始了——父母需要知道,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快乐。

孩子从出生时,就与大人有了交流,而到2岁,孩子才开始使用语言。父母会感觉到在这种不断的交流中,跟孩子的感情越来越深,感情的积累也一天比一天多。“现在他们一门心思想的是怎样玩,怎样高兴,而跟他们在一起时,我想的也是怎样让他们快乐。”只要空下来,马克就会陪孩子玩。晚上给孩子讲故事,陪他们阅读,节假日带孩子出去旅游,去吃他们喜欢吃的东西。

马克眼里:中国妈妈和荷兰妈妈的不同做法

对比一:

在荷兰,孩子都是跟父母长大的,受父母的教育。

在中国,很多孩子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养。

马克:孩子还是由父母带好,因为老人一般会比较溺爱孩子,不利于孩子性格形成。

对比二:

荷兰的爸爸妈妈,会让孩子由自己的喜好决定某件事情,父母的任务是帮助孩子执行。

中国的爸爸妈妈,常常为孩子设计人生蓝图,孩子的兴趣爱好占据次位。

马克:我的孩子喜欢运动,我就多带他参与各种适合他的运动,不让他去学唱歌,学画画。可是,看到中国学生的优秀之处,也是很令人很羡慕的。

对比三:

荷兰妈妈希望宝宝成为一个健康宝宝。

中国妈妈更重视孩子的智力,希望自己孩子比别的宝宝聪明。

马克:作为我本人来讲,生活在中国,工作在中国,在中国抚养孩子,发现了中国妈妈的很多可贵之处。她们为了不让孩子输于其他宝宝,舍得倾其所有。我认为这同时也是妈妈追逐成功的一种动力,这种精神让我由衷地感到钦佩。

美国父母是怎样育儿的?


对孩子来说,父母是保护人和抚养者,更是活生生可以效仿的榜样,我来看看美国的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不作批评

在美国时,常有小孩子被父母带来我家玩儿。“你们的地毯和家具真漂亮!”“我喜欢你的热情!”这些出自小孩子嘴里的赞美话常叫我惊奇。

如果你不慎在某一场合穿了一件不合时宜的衣服,熟络的中国同胞往往会当面提醒或批评一番,要么就是背后议论一番。而美国人就不会大惊小怪多管闲事地评说你,毕竟穿衣戴帽是个人的自由。非要说什么的话,那也一定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呀!”等类似赞美的话。一般情况下,美国人决不当面批评人家。多说几句好话又不破费钱财,说者听者都高兴,何乐而不为呢?这就潜移默化地传教给了孩子,不仅仅是对外人的赞赏,孩子还经常将赞美回馈给家中的亲属:“妈妈,你真行!”“外公,我要长成像你一样健康!”听着天真幼童的表扬,会不会觉得很受用呢?

平凡小名

我去美国友人家中作客,就亲耳听到她叫自己的3岁小儿子“皮特”。小皮特也只叫我的名字,直呼他外公为“尼克斯”,没有“阿姨”、“外公”这样的后缀。

另外,美国人既使给孩子起小名,也不像中国人那样刻意或者甜腻,那些幼儿的乳名平凡普通,美国父母可不愿让孩子因为名字由宠生娇。这样的小事上体现出美国孩子在社交上的自信和随意,明显地比中国孩子扭捏认生的神态要大胆开朗,为日后出入社会和人际交往奠定人人平等的素质。

真正平等

邻居家有个四五岁的小男孩,一次他正在院中开玩具汽车玩儿,父亲从室内推门出来,问他是否使用了安全带?驾驶执照怎么没有带?无照驾驶时警察会怎样等等,一五一十头头是道。若是按照中国人的思维,那么小的孩子能懂什么,何必为此费口舌。但美国的爸爸妈妈不这样认为,他们会告诉你虽然大人孩子年龄上有差别,可在地位上都是平等的。

鼓励参与

有一次小男孩的玩具车出了问题,父亲不但自己在院中替他修理,还叫来孩子一起动手参与,忙前忙后;孩子还一边忙一边问,父亲认真地回答着问题,俨然平等的对待着一位同龄的朋友。玩具车修好后,父亲轻轻拍了拍小家伙的头,伸着拇指说了句什么,小家伙也友好的挥着手掌。后来我留意到,父亲在给园子除草、修剪等家务劳动中,总会叫上孩子在一起干,演绎着一幅幅其乐融融的亲情图画。

不许犯规

中国父母教育自己的子女原则不可谓不严格,但是在实际施行中却又常常因自己的原因带头破坏了已经订立的规矩,比如孩子的睡觉问题。美国家庭中,都订立有孩子入寝的时间,时间一到,大人就会提醒孩子该去睡觉了。孩子逐渐地自觉养成习惯向家人道晚安,不管大人还在进行什么活动。

中国的父母定好的规矩往往在逢年过节、有客来访、某些情况下容忍孩子违背。“今天爷爷奶奶来看你,不用早去睡觉。来唱个儿歌,让爷爷奶奶高兴高兴!”“难得大过节的,不用那么早睡,来看我们打牌。”不但暗示孩子规矩是可以破坏的,而且大人也在身体力行地打破这个规矩。对孩子来说,父母是保护人和抚养者,更是活生生可以效仿的榜样。美国的家长都十分注重自己以身作则的形象,拿出很多的时间陪孩子游戏,并在生活实事中耐心引导教育孩子。

我眼中的国外父母与中国父母


每天早上开车去公司的路上,总是能看见形形色色送孩子上学的家长,虽然不是很多,但是也都各有特色。堵车的时候把车窗摇下,隐隐约约也能听见骑车的父母在不断叮嘱身后的孩子“下学别乱跑,在原地等妈妈来接!”“中午多吃点!”“上课别说话……”孩子们就坐在后面一直嗯啊嗯啊地应和着。虽然同样是爱孩子,但是加拿大的父母却与我们的中国父母有着完全相反的两种观念。

在加拿大的时候,某一次和同学去滑雪,曾经在那里见过一对父母。当时他们带着自己的孩子,一个年纪不大的小男孩在中级道,滑过雪的人都知道,中级道对于成年人来说都应该是比较有挑战的一个坡道了。那个小男孩穿着不大的滑雪板,嘎嘎悠悠地走到起点,然后东摇西晃地滑了下去,滑了没多远就摔倒了。他又赶忙站起来拍拍身上的雪,又继续滑了下去。这时候,那对父母在做什么?他们没有我们想象中应该有的样子,慌忙冲过来扶起孩子,呵护备至,嘘寒问暖?他们反而站在我身旁看着自己的孩子笑得很开心。那表情,如同我们看到别人家的孩子作出笨拙而可爱的事一样,很喜欢也很满足。

还有一次是去游泳。当时一个孩子的妈妈在泳池边上的躺椅上晒太阳。她的儿子,看起来年纪很小,身高也就一米左右的小男孩在不远处的儿童游泳池边玩耍。一个儿童游泳池的水深或许只到成年人的大腿?甚至更低。但是,对孩子们来说就不一样了。突然,那个孩子不知道怎么,整个人横栽到了水里,当时把我吓了一跳。谁知到那孩子扑腾几下,呛了几口水后,居然找到平衡站了起来。这时候他的妈妈才有了一些反应,她满意地竖起大拇指对自己的孩子说“Good!Good!”

或许这就是加拿大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我在加拿大生活的那些年,对于这种事情已经司空见惯了。从开始的不理解到最后逐渐开始明白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观念!他们教给孩子的不是如何被人保护,被人呵护,而是从很多小事上培养孩子不依靠别人的意识。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获得更多的不是被爱,而是接受现实、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回头想想中国父母的教育方式,其实在很多事情上,我们只需要放手,给予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不用每件事都巨细靡遗的为他们安排好、打点好,我们只要去信任孩子,给他们选择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或许他们会犯错,但是小时候的小小挫折要好过成年后的一败涂地吧?

不只加拿大的父母,很多西方的父母都喜欢告诉孩子,等价交换的道理。只有自己付出一定的代价,无论是家务劳动,心爱的玩具还是合理的规划,才能换来自己想要的东西。没有不劳而获,没有从天而降。我曾经在超市见过一个加拿大妈妈,她的孩子很想要货架上的某一种东西,但是她没有买给她。孩子就围着她,不停地哭,这位妈妈发现向他说明不买的道理后似乎没有用,然后就任凭怎么孩子如何地哭闹,却连看也不看,扭头便走。孩子哭到一半,发现妈妈不见了,又歪歪斜斜地跑到妈妈身边,又开始新一轮的“哭闹”。这个情景,想想其实是很可爱也很有意思的。以哭做要挟似乎是孩子的天性,对涉世未深的他们来说,记忆中最鲜明的两个表情恐怕也只有哭和笑了。他们用哭来表达自己想要某样东西的迫切和焦急。但是那位妈妈,却用行动告诉孩子,哭是没用的。也许换了中国父母,早就冲上前帮孩子擦眼泪了,并且爽快地答应孩子的要求,无论这个要求是否合理。其实理智的想想,那个妈妈的做法也是用心良苦,哭是我们表达感情的方式,可以是为了开心,也可以是为了悲伤,但是如果只是为了得到某样东西或者达到某种目的,就没什么用了。尤其是当孩子长大以后,眼泪,只对在乎自己的人才有用。将来这个孩子长大了,身处这个残酷而现实的世界,眼泪无法帮他解决任何的困难,如果饥饿难耐,如果走投无路,如果仕途坎坷,流眼泪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西方的父母确实就是这样,在观念上,他们喜欢用现实并且直接的方式教育孩子。而这与中国家长心肝宝贝似的教育方式却截然相反。当然,身为父母的出发点都是会为了自己的孩子好,但是我们却从没细想过,这些溺爱会把孩子的以后造就成什么?什么都要适度,包括爱!

家园共育《外国父母认为的“错”》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感恩父母活动的总结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外国父母如何培养孩子勤劳节俭 据调查,在美国的各个幼儿园,都设有美劳角、木工角等,老师经常对孩子们讲述节约和保护森林、海洋等资源的重要性。据国际儿童机构的统计,世界各国儿童中,以美国儿童干家务活最多,时间也最长,平均每天1.2小时...
    2021-04-27 阅读全文
  • 外国人眼里中国父母的问题 外国人眼里中国父母的问题 自1984年第一次来到中国,我前后已在这个国家生活了五年半,并花了大量时间和中国朋友及他们的家庭打交道。通过这样频繁的接触,我逐渐意识到,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
    2021-04-19 阅读全文
  • 看看外国父母怎样培养领袖儿童? 看看外国父母们是怎么样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领袖儿童的? 倾听梦想 您的女儿回到家突然宣布,她将来要当一名职业斗牛土,而您的儿子却说他将以电影特技为职业。他们的志向都与您内心对他们未来的设计相左,您该说什...
    2021-04-30 阅读全文
  • 外国父母培养领袖儿童有何秘诀 倾听梦想 您的女儿回到家突然宣布,她将来要当一名职业斗牛土,而您的儿子却说他将以电影特技为职业。他们的志向都与您内心对他们未来的设计相左,您该说什么呢?能说“女孩子不能去斗牛”,“唉呀!那可是一种危险...
    2021-04-27 阅读全文
  • 震惊中国父母的外国孩子餐桌教育,值得反思 作为有传统美德的中国,现在孩子教育成这样,到底是谁之过? 饭桌上的中国孩子 中国的父母在饭桌上的表现如同服务员,如果家中有老人,那么老人更像是“海底捞火锅店”的服务员,我们曾经看过许多这样的场景:老人...
    2021-04-29 阅读全文

据调查,在美国的各个幼儿园,都设有美劳角、木工角等,老师经常对孩子们讲述节约和保护森林、海洋等资源的重要性。据国际儿童机构的统计,世界各国儿童中,以美国儿童干家务活最多,时间也最长,平均每天1.2小时...

2021-04-27 阅读全文

外国人眼里中国父母的问题 自1984年第一次来到中国,我前后已在这个国家生活了五年半,并花了大量时间和中国朋友及他们的家庭打交道。通过这样频繁的接触,我逐渐意识到,中国父母和美国父母在很多方面具有共同...

2021-04-19 阅读全文

看看外国父母们是怎么样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领袖儿童的? 倾听梦想 您的女儿回到家突然宣布,她将来要当一名职业斗牛土,而您的儿子却说他将以电影特技为职业。他们的志向都与您内心对他们未来的设计相左,您该说什...

2021-04-30 阅读全文

倾听梦想 您的女儿回到家突然宣布,她将来要当一名职业斗牛土,而您的儿子却说他将以电影特技为职业。他们的志向都与您内心对他们未来的设计相左,您该说什么呢?能说“女孩子不能去斗牛”,“唉呀!那可是一种危险...

2021-04-27 阅读全文

作为有传统美德的中国,现在孩子教育成这样,到底是谁之过? 饭桌上的中国孩子 中国的父母在饭桌上的表现如同服务员,如果家中有老人,那么老人更像是“海底捞火锅店”的服务员,我们曾经看过许多这样的场景:老人...

2021-04-2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