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小学生最难纠正的的三个坏习惯
发布时间:2021-04-17 小学生教育笔记 班主任教育随笔 班主任班级管理心得当了多年的小学班主任,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我的首要任务。多年的实践告诉我,纠正一种坏习惯比培养一种好习惯更难。其中,我发现最难纠正的是下面三个不好的习惯。
一、错误的读写习惯。从孩子们入学的第一天起,我就按照“三个一”(手离笔尖一寸远,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桌沿一拳远)的要求狠抓正确读写姿势的培养。但是,无论我怎样提醒,孩子们始终做不到。通过了解,我找到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有的家长望子成龙,要求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强写强记,可是只注意了孩子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读写姿势是否正确。二是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由学前班升入一年级的,很多学前班的老师,让孩子像一年级的学生一样完成很多作业。这个时候一旦养成了不正确的握笔、拿书以及坐的姿势,矫正起来很吃力。YJS21.CoM
二、不良的卫生习惯。每次接手一个新班,都会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爱整洁,总是把自己的桌面、抽屉以及座位底下弄得像个垃圾堆。这些孩子,喜欢随手乱扔垃圾,往往也是粗心大意、丢三落四,不是找不到自己的书本就是找不到文具。通过观察,我发现这些习惯不好的孩子,往往在家都比较娇惯,什么事情都由家长包办代替。家长们应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培养他们的卫生习惯,因为良好的卫生习惯往往关系到许多其他的优秀品质。
三、需要有人监督才学习的习惯。我教过的每个班上总会有一些学习很被动的孩子,只要我的眼睛一离开,他们就会东张西望或者是做小动作,课后作业也很难按时完成。原来,这些孩子从小养成了读书要人陪的习惯,结果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只要旁边没有人看着,孩子就随心所欲、心不在焉了。这样的孩子进入小学后,如果遇到班上的学生人数多,老师稍微放松一点,学习起来就显得很吃力。
以上三大不良习惯一旦养成后就难以纠正。我们不难看出,好习惯的养成,越早越好。如果各位家长能够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我想,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就绝非难事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亟需纠正的四个宝宝坏习惯
1.孩子打断你讲话
孩子可能有时会很兴奋想要告诉你一些东西,但是如果你允许他在你讲话的时候打断的话,可能会让孩子感觉他是拥有特权去取得别人的注意,而且不能忍受别人不理会他,以致日后可能会以自我为中心。
解决方法:
如果你要打电话或者见朋友的话,告诉孩子要保持安静并且不要打扰你。然后给他安排另外的活动。如果孩子跑过来缠着你的话,你可以指着凳子让他过去坐并且在你结束之前都要保持安静。你的目的是让他知道中断你的讲话的话他很难达到他的目的。
2.装作没有听到你说话
不断地给孩子重复或提醒你的要求指挥会让孩子养成等待你的提醒,而不是留心你所说的话,渐渐地还会发展到不理会你的说话。如果孩子的这种习惯继续下去的话,他可能会变得目中无人,不会尊重别人。
解决方法:
尽量不要远距离地跟他说话,走到孩子前面跟他说清楚你的要求。当你在说话的时候要求孩子看着你并且要有所反应。
3.态度轻浮
你可能会认为孩子到了青春期才会有反叛的行为,例如他边跟你说话边做鬼脸或者用很轻挑的态度跟你说话等等,但实际上很多学龄前的孩子也会有这些行为,他们的目的是要测试一下父母的反应。
很多父母可能会忽视这些行为,因为他们会觉得孩子还小,现在只是过渡阶段,但如果你不让孩子尽快改正的话,他可能会很难跟别人好好相处。
解决方法:
一定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当的。例如孩子在你说话的时候翻白眼,你可以告诉他这种行为表明他不喜欢你所说的话,你可以停止跟他说话并且走开,然后跟他说当他态度变好的时候才会跟他说话。
4.夸大事实
你可能会觉得孩子在别的孩子面前吹牛一下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其实对于这种现象应该尽早从源头截住。因为如果孩子发现说大话会令自己感觉舒服一点的话他很快就会养成经常讲大话的习惯和推卸责任等。
解决方法:
当孩子撒谎的时候,你应该静下心来跟孩子说清楚撒谎的说谎的坏处,让他明白大话讲多了,别人可能会不再相信他说的话。同时还要了解清楚孩子说谎的目的,要让他明白说谎的话他的目的也不一定能够达到。讲故事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特别是比较小的孩子。
必须纠正孩子的四个坏习惯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表现出一些不恰当的行为。家长不能忽视这些小小的坏习惯,赶快防患于未然,并寻求迅速制止的办法。
1、打断谈话
为何不容忽视:
你的孩子也许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诉你什么或问你某些问题,但是如果纵容他打断你的谈话,却不会有助于教会孩子为他人着想,更不会让他学会在你忙碌的时候如何自己打发时光。结果将会是他认为自己有权吸引别人的注意,并不能忍受任何挫败。
制止方法:
下一次在你要打电话或跟朋友聊天之前,告诉孩子他要保持安静、不能打扰你。给他安排点活动或者让他玩一个他平时没玩过的玩具。如果你在谈话时,他缠着你,你可以指指椅子让他安静地坐在那,耐心等你谈完。之后告诉他干扰别人并不会得到他想要的。
2、攻击性行为
为何不容忽视:
孩子和小伙伴有小冲突的时候,你可能不一定会去管教,但是你不该忽视那些小小的攻击性行为,比如推倒小弟弟或掐小朋友。父母问题顾问米歇尔博士认为,如果你不管的话,孩子到了8岁左右,这种不良行为就会积习难改了。放任自流传递的信息是伤害别人是可以被接受的。
制止方法:
正面应对攻击性行为。把孩子拉到一边告诉他,"那样会伤了妹妹。如果他这样对你,你会怎样呢?"要告诉他任何伤害别人的举动都是不可以的。在下次出去玩之前,提醒他不要粗鲁霸道,帮他练习生气时该说些什么。也可以给他一点小小的惩罚,如果他再犯的话,不让他出去玩。
3、使小性子
为何不容忽视:
你或许以为孩子在青春期前不会跟你翻白眼,或说话傲慢无理,但是傲慢的举止通常在儿童模仿大孩子以试探父母的反应时就开始了。一些家长以为这只是阶段性的,于是就置之不理,但是如果你不正面应对这一问题,你会发现孩子大概上三年级的时候会没有朋友,并无法与老师和其他成人融洽相处。
制止方法:
让孩子清楚他自己的行为。举个例子,告诉他"你这样翻白眼,好像是不爱听我说的话。"这并不是要让孩子感觉难为情,而是让他明白这样做可能会失去朋友的友谊和爱戴。如果他坚持不改的话,你可以不理他并走开。你可以这样说:"你如果这样和我说话的话,我听不见。当你准备好有礼貌地说话时,我才会听。"
4、夸大事实
为何不容忽视:
也许一个还不会叠被子的孩子说自己整理了床铺,或是一个甚至还没坐过飞机的小孩告诉同伴他去过迪斯尼,这些夸海口的行为似乎无关紧要,但一定要警惕孩子的不诚实。专家认为:"如果孩子了解到说谎可以很容易美化自己,可以避免让他做那些他不爱做的事,让他摆脱闯祸的困境,撒谎就变成很自然的事了。"
制止方法:
当孩子说点小谎时,坐在他身旁,直截了当告诉他。"去迪斯尼当然很有意思,说不定我们哪天就会去的,但现在还没去过,你不该告诉小妹妹说你去过。"告诉他,如果总是扯谎的话,人们就会不相信他的话了。看看他撒谎的动机是什么,别让他的小谎话不断得逞。举个例子,如果他还没刷牙就说刷过了,要让他回去再刷。当5岁的潇潇开始撒谎时,她妈妈给她讲了'狼来了'的故事,撒谎的孩子在狼真来了的时候,没人相信,没人来帮她。讲故事可以有助于孩子正确看待问题,孩子会慢慢学会非常坦率。当你不相信他的某些话时,他会很坚决地维护自己。
纠正孩子“丢三落四”坏习惯
一位家长说,孩子都上小学了,可生活依旧是一团糟,早上起来,被子从来不叠不说,袜子也经常找不到,只要妈妈不收拾,他的房间总是乱糟糟的。甚至上学都是丢三落四,不是忘带了笔,就是忘了拿书。由于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学习上倦怠,独立自主能力差,学习成绩平平。怎样才能改掉孩子丢三落四的毛病?
心理学专家:发现孩子有问题时,家长不妨先从自身找找原因。不要说孩子,就是作为父母的我们,也时不常的有这习惯,经常丢三落四,忘这忘那的。另外,当孩子找不到东西时,妈妈的关注总是“非常及时和到位”,这么一来,孩子就必然“记不得东西放哪里了”。事事都想不周全,而在家长的周全当中去享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便养成依懒性,这往往就归功于父母如此这般不辞辛苦地忘我付出。
孩子丢三落四应该不是问题,只要我们不过于强化,不总是担心,相信孩子很快会转变的。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要事事都替孩子操心,应该相信孩子的能力,有时要故意“事事不管”才能调动孩子的思维和四肢自己去管。只要发现孩子的一点点进步,就要多鼓励,这样做下去孩子就越来越能管好自己,慢慢地丢三落四的毛病就自然改了。
如何纠正孩子的坏习惯?
案例:
到朋友家去玩,主人家的小男孩很是可爱,四岁多了,有礼貌,也很泼辣。结果在吃饭的时候,出现了这样的情景:孩子的母亲端着饭,来到客厅,一一把饭放在茶几上,接着打开电视,调好频道,然后才把孩子叫了过来。
家长解释说,孩子必须一边看着电视,才能吃进饭去,而且还要大人喂,天天都要这样。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喂饭已经司空见惯了,可是要看着电视吃饭,不是没有,而是没有像这个孩子那样如此有规律的。大人无可奈何,没办法,总得让孩子吃进饭去,快让他看吧!
我有点愕然,很显然,家长采取了宽容的态度,在这里,不谈什么溺爱了,因为孩子已经出现了坏习惯。毋庸置疑,是家长的教育方法出现了问题,家长没有采取更为有效的方法。
我想,问题的根本在于家长没有进行适当的惩罚,老觉得孩子还小,不懂事,甚至难免会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慢慢地,他就会好的。其实不然,正是因为一次一次的谅解,可能会使这些小毛病,逐渐发展成不良习惯,甚至大的错误,其后果是不容忽视的。
所以,建议家长给孩子适当的惩罚,就是说,在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及时给予制止或者警戒,让孩子引起注意和警惕,从而避免错误行为的重复发生。
分析:
现在家长的行为,往往较为极端,就是把对孩子的惩罚当成了体罚,这样做,很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所以说,运用惩罚教育是要讲究策略的。
惩罚不能走极端
比如有的小朋友痴迷于动画片,这种诱惑是很难控制的,可能演三个小时,孩子也会看完。可家长的态度大体是这样的,可以看,但不能过长,这是无可非议的。有的家长的方式显然过于极端,发现孩子看得时间长了,一怒之下,关掉电视,乱骂一通,甚至罚孩子几天不准看电视,孩子的心情很不好。
其实这种问题很好解决,让孩子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频道,规定看完了就结束,这样可以天天看,只要家长坚守规定,慢慢的孩子是可以接受的。怕就怕家长没有章法,高兴了让孩子看一晚上,不高兴一点也不让看,如此变化无常,孩子是不会掌握要领的。一旦家长实施惩罚,孩子坚决不会领情。
惩罚要迅速及时
现在的小朋友有许多“偷盗”行为,这种现象大都是好奇心理引起的,比如别的小朋友玩的东西,他也想有,于是就可能拿来玩玩;家里有好吃的,自己会控制不住,会偷偷拿来吃,甚至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统统吃掉了。其实,孩子大都经不起诱惑,他们的经历还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所以在占有欲的驱使下,他就会开动小脑筋,想起小办法。
一旦发生这种现象,家长的惩罚一定要及时果断,马上对孩子进行教育,同时采取一些惩罚措施,比如责令孩子归还,一周不准吃零食等等,目的就是让孩子产生震撼作用。如果说,过了一段时间,再跟孩子谈论此事,再去讲道理,孩子忘得也差不多了,很可能,孩子嬉皮笑脸,跟没事一样。说实话,这时候,家长再怎么动粗动怒,只能说一点效果也没有。
惩罚要顺其自然
有的小朋友坏毛病很多,比如睡懒觉、不会穿衣服,甚至偏食等,大人要掌握基本要领,不能一味地打骂,因为这些生活习惯并不是一天两天就形成的,这里面有家长的责任,更重要的是,打和骂,孩子也不一定会马上变个样,所以家长完全可以放开手,让孩子自己出错,自己教育自己,就是说,顺其自然。比如说孩子睡懒觉,可以有意识地让他迟到几次,这样孩子自己就着急了,比你一遍一遍叫他起床,效果要好得多。另外,孩子愿意吃肉,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不炒肉,孩子不愿意吃别的饭不要紧,家长的心要狠一点,孩子饿不死,过几天,我想连豆腐他也会吃得很香。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家长在减少溺爱的同时,一定要给孩子进行适当的惩罚教育,刚柔结合,目的就是要让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吸取教训,从而改正错误,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健康成长。
纠正孩子坏习惯的六个黄金法则
纠正孩子坏习惯的六个黄金法则
在有孩子的家庭中,每个家长都有操不完的心,从吃住玩到安全、性格培养等多个方面,而且由于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些事情孩子不愿意做或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从晚上的刷牙,到上车系安全带,到不爱吃的食物,总之是千奇百怪。家长要对这些行为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指导,因为不良行为一旦变成“坏习惯”,会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羁绊。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都喜欢在表扬和鼓励下做些事情,即使这些小成功可能根本算不上什么。对于父母来说,最好让孩子感觉你和他是一伙儿的,这样你所说和所做的才不会有太多的抵触,也更容易纠正不良行为。下面就介绍6个简单的方法:
从改善关系做起
如果家长希望孩子能更好地与自己合作,首先要从关注改变他,转变到关注改善你与他的关系上来。有些父母一听到有人“告状”或看到孩子行为不轨,就会大出手脚,恨铁不成钢。实际上,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每天都会有一两次不礼貌或不良行为,此时家长如果不分场合,不分情况,逐一加以纠正,结果只能是让家长和孩子双方都感觉不舒服。
家长感觉自己是一个坏妈妈或坏爸爸,孩子则感觉自己什么事情都不能做,从而不敢尝试或产生自卑心理。家长费了很多时间精力做的纠正工作,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正确的做法是,每天都给孩子一到两次正面积极的回应,或者在特定的某件事上给予表扬,用肯定的态度爱护和关心,一个鼓励的眼神或一句简单的表扬都要胜过一堆喋喋不休的指责或过分的物质奖励。因为孩子是爱表现的,只需轻轻一夸,孩子就会高兴,精神上都得到满足。家长还可以每天抽出时间来和孩子玩一会儿他喜欢的游戏,这对改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非常有帮助。只有关系改善了,孩子的不良行为才容易改善。
不要事必躬亲
妈妈在喂养婴儿的过程中,要给婴儿喂奶、换尿布、穿衣服等,从而在婴儿长大些的时候,让他做些以前妈妈做的事情是很难的,因为孩子已经形成习惯或有了依赖心理。但妈妈比较忙的时候,没有时间或精力做所有事情的时候,可以让宝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如何穿衣服,自己拿瓶子喝水等,但一定要给宝宝传达“他有能力做”的信息,尽可能地让他完成尽可能多的小任务,让他成为你的小帮手。
对于处理人际关系等问题,妈妈也可以给宝宝提些建议,而不是亲自上阵去替宝宝处理问题。比如:宝宝与小朋友闹了矛盾,要鼓励他去说服对方,即使是比较简单的语言,而不是对小朋友大喊大叫。相信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宝宝会得到锻炼,而妈妈也会得到难得的片刻休息。
保持冷静
学龄前儿童,看电视没完没了,晚上不肯睡,早上赖床等行为,妈妈在当时情形下,通常会遭遇到孩子的哭闹、叫喊等抵抗,妈妈也难免会发脾气,从而开始了又一轮的吵闹比赛,这并不能促进孩子与你配合,结果只是使双方更生气,或让孩子知道如何坚持就能胜利。
处理这种情况的关键是家长保持冷静。那具体如何做才更有效呢?家长可以告诉他,无法接受他现在的行为,并再给他一个更好的替代选择,让其二选一,比如:坐在地上耍赖是不对的,你可以坐在凳子上告诉我你的想法。
家长应该知道,竞争或斗争需要对手,如果没有对手,竞争或斗争也就没有了意义。当我孩子小的时候,我时常发现我们之间的矛盾有时候就像拔河比赛,如果我在拔河比赛中放开了绳子,虽然他会摔疼,但他最后会停止抵抗我,放弃战争,从而使他关注他的行为并最终改变这些不良的行为。
适度同情
作为一个忙碌的妈妈,我们已经习惯将孩子的事情也按照计划、以自我为中心地安排,比如:我们需要孩子按时离去房间去睡觉以适应明天的早起,或者特别累的时候,希望孩子能安静地玩一会儿以使自己能打个盹。但是如果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却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比如:当你为了工作要强迫宝宝也早起的时候,只是为了和保姆交接班,孩子的感觉就会很不好。
当你注意并接受孩子的感觉时,需要将注意力多放在孩子身上几秒,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为了赶时间,妈妈通常会说:“我们必须马上出门,否则你去幼儿园就会迟到了!”这实际就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实际上妈妈可以换一种语气:“我知道这么早起很困难,今天晚上咱们早睡,今天克服一下,宝宝最乖了。”
有时候,妈妈应该学会容忍孩子的一些抱怨,只要孩子的行为不是很失礼。比如,孩子说不想睡觉,这可能是他吸引家长注意力的一种方式,只要哄着玩一会儿可能就顺利睡觉了。但是如果家长坚决地拒绝孩子的要求,可能又会开始新的一轮战争,最后结果一样,孩子还是没有按时睡觉。所以,有时候有一点小同情心,可能能够更好地规范孩子的行为。
建立因果联系
有的家长会时刻注意孩子的一举一动,使孩子始终处在紧张中;而且对于有些严厉的家长,可能孩子得到的总是“不”或唠叨。告诉那些刚会走的孩子别到处乱扔玩具,可以告诉他“当我看到屋里让你弄的一团糟,每当我整理清扫的时候我就会头痛”,接着要给孩子一个警告,并强调你将要做的事情,“如果你再乱扔玩具,我就把你的玩具给隔壁的宝宝”,这可能对孩子懒惰产生一种威胁。
当家长把重心集中在自己的行动上,而不是孩子的行为上的时候,会发现控制力会增强。因为孩子将会开始发现他的行为和家长的行动的结果之间的联系。如果家长和孩子之间没有训练策略,那么这种方法有助于建立因果关系,并有效地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
确立家庭规则
孩子经常未经过大人同意就随意拿水果吃,或是自己开电视看,对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父母也不能听之任之。一些生活中的规矩应早早为孩子定立,譬如不能随心所欲吃糖果,不能一整天看电视。放任孩子不遵循规矩做事绝不是好办法。如果父母继续纵容,等孩子到了8岁就可能出现不通知大人就外出的情况。
对于家庭规则的确定,要清楚地、正式地告诉孩子。如果可能,可以将其写下来并在家庭中公布。比如告诉孩子:“想吃糖时,应该问问父母,这是咱们家的规矩。”如果孩子在规定时间以外打开电视,应让他及时关闭电视机,并且大声清楚地再陈述一遍规则,这样做有助于让孩子铭记在心。不要以为孩子一定能从父母的行为、好恶中明白所有的规定和限制。事实上,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孩子只知道父母对他不满意,而不知道父母要他怎么做,难怪孩子会将父母的指责视为父母的“情绪”。不少孩子抱怨父母整天对着他发脾气,真心地感到自己很无辜。另外,每个人对同一规定的理解可能不同,因此,规定必须很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