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家长“无声教育”令人担忧

发布时间:2021-04-16

家长教育。

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教师有树立正确的家长观,及时发现孩子不良的习惯,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那么,家园教育工作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家长“无声教育”令人担忧》,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调查:

家长“无声教育”令人忧虑

案例一:在翔龙山机关幼儿园,一位年轻的母亲接到自己女儿后,恰巧遇见了买菜回家的同事,孩子的母亲喊女儿跟“阿姨”打招呼。wWW.Yjs21.com

女孩迟疑了一会儿,没有吱声,母亲解释说:“这孩子就这样,从小遇事就很害羞、胆怯,怎么教都不会。”同事善意笑笑道:“女孩子嘛,性格比较内向腼腆,这很平常。”女孩听到后,下意识地闪避在母亲身后,把头埋得更低了。

记者随后采访了这位后来得知叫周仪萌的家长,她告诉记者,女儿平常在家里还比较活跃,遇到陌生人或在公众场所时,就变得特别拘谨,不仅不爱说话,不敢表现自己,就是碰到熟人,也很少打招呼,她不知道如何改变孩子的这种性格。

案例二:在市中区大洲广场,记者看见一对夫妇陪着父母、带着孩子在广场散步。孩子只有几岁大,但非常活泼,趁家长聊天时,从父母手中挣脱后,一个人在旁边玩耍,不小心摔倒在草坪中,父母赶紧跑过去,抱住孩子心疼地问:“宝贝,是不是摔得很疼?”孩子的祖辈则当着孩子的面埋怨父母没有照看好孩子。记者注意到孩子在摔倒时并没有哭泣,在父母及祖辈采取一系列行动后,“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并且越哭越厉害,孩子一会儿说腿痛,一会儿说肚子疼,一直被父母搂在怀里边走边哄。

案例三:有不少家长反映现在的孩子很挑食。在邱家嘴某大型超市内,家住南环路266号的李建宏带女儿李瑗佳购物,在蔬菜摊位上,女儿指着菠菜与土豆说:“这里有妈妈爱吃的菜。”李建宏说:“我们今天主要买佳佳喜欢吃的鱼和排骨。”李建宏告诉记者说,孩子平时不怎么爱吃蔬菜,周末特地为孩子选购一些食品。当记者问女孩挑食吗?女孩说:“爸爸喜欢吃鱼和肉,我也喜欢吃。”

分析:

家长消极暗示误导孩子

针对以上现象,记者采访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熊骊龙主治医师。他说:“暗示是指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施加心理影响的过程,暗示的结果是使接受暗示对象心境、情绪、兴趣、意志方面在潜意识中发生变化。

暗示在本质上是情感和观念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即心理机制受到外界刺激作用,在潜意识层面形成一种心理倾向,从而支配个人行为或思想。暗示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暗’,即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稚嫩的心灵。它是一把双刃剑,其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积极的暗示能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心态。与说理教育相比,正确的暗示更有利于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使教育含蓄委婉,无形中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举止、以及坚强的情感意志。消极的暗示则是孩子心灵的腐蚀剂,除了让孩子情绪低落、产生自卑和自弃心理外,还可能误导孩子接受某种错误的信息或概念。”

他具体分析道,例如,家长以“孩子从小就胆小、害羞”解释孩子不愿意招呼他人的原因,不但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暗示孩子“我本性就是胆怯内向型”,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也使孩子默认了对自我性格定型的害羞、胆怯元素,不利于孩子人际交往的发展。

又如,家长过分担心外界带给孩子的伤害,在表示焦虑不安的状况下,也同时暗示孩子“摔跤一定会很疼痛”、“不应该脱离父母的精心照顾”等信息,一方面在心理上增加了孩子疼痛的感觉,使孩子变得娇气脆弱,另一方面让孩子滋生了生活中的惰性,丧失独立自主的意识,加深对父母的依赖。如果家长此时淡淡地说:“没关系,自己爬起来吧。”孩子则很有可能若无其事地站起来。

又如,个人口味是后天养成的,最初孩子并没有对食物定义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之所以某些孩子噘着小嘴,噙着眼泪,表示“青菜不吃,萝卜不要……”,除了自身体质不佳等因素外,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对食物表现出来的偏好,也会使孩子对某种食物产生厌恶感。另外,父母出于对孩子体重期望值的考虑,有可能针对孩子饮食施加某些压力,要求他们多吃某类食物,形成暗示效应,从而也会影响到孩子的饮食习惯。

对策:

慎言慎行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针对问题,熊骊龙医师说:“对儿童影响最大的暗示就是体态手势、表情。积极心理暗示带给孩子积极的认识和体验,家长应慎言慎行给孩子积极的暗示。”

他说,家长在讲解道理时,可以将“理”通过设喻、讲故事、做游戏、角色体验等形式表现出来,从中点拨启发孩子,实现教育目的;在纠正孩子错误时,可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孩子,在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和信心的同时,促使其不断进步。家长在暗示教育时,要灵活运用神态表情达到教育的目的,如对孩子独立能力给予赞赏、肯定的眼神,让他体会成功的愉悦;对孩子的挫折失误,给予安慰、爱抚目光,使孩子感受勇气与力量。家长还可以利用激将法,含蓄委婉地避免说教给孩子带来的压抑感和逆反心理,也能激发起孩子战胜困难的斗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担忧孩子的时候,请照顾好自己


担忧孩子的时候,请照顾好自己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忧虑的父母被认为是好父母。即使是现在,替孩子担忧仍旧被看作习以为常的事情。从孩子落地到学吃饭学说话学走路开始担心,进而担心到学业前程道德修养婚姻家庭子嗣。现代社会,担忧以别样的形式出现,翻开任何一个育儿论坛,担心孩子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担心孩子人际交往有问题,学习习惯不佳的,比比皆是。成年人的父母担心子女不会照顾自己的身体,不会照顾自己的孩子,不会处夫妻关系,工作太累或者太不累。整个社会似乎也接受这种现象,认为父母就是该操心的。先成长起来的一部分家长发现,这是焦虑。而且这种焦虑本身,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推动作用。被担忧的孩子,感到自己不被信任,感到无力和烦躁,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出错,从而印证了父母的担忧。

批评家长的焦虑和担忧也没有意义。对焦虑的人加以批评,本身也只会加重焦虑。我关心的是,家长的担忧是如何产生的,该如何处理。我想,家长的担忧源于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不确定感,想要掌控一切,想要避免孩子的痛苦,一切都源于家长自己内心的恐惧。关于这一点,《救救孩子,还是救救你自己》里面说得非常详细,感兴趣的你,可以一读。

给总是担忧的你一些可能的觉察和改变的方法,看着哪条可能合用,用用试试看。

请注意观察,当你担忧孩子的时候,孩子在被迫接受你的担忧。孩子感受到你的担忧后,先处理的不是自己面临的问题,而是你的情绪。孩子总是不能很好地处理父母的担忧,于是他们开始顶嘴,反抗,畏缩,讨好。下一次担忧你的孩子的时候,问问你自己:你愿意你的孩子来承担你的忧虑吗?

担忧总是以唠叨和负面预期的形式出现。比如反复叮嘱孩子一件事情,强调可能的负面结果。家长可以尝试“同一句话最多讲三遍”,“尽量不提负面结果”。这是形式上的控制,但坚持下去,也会带来内心的改变。比如你孩子在切菜,不要说“别切到手”,教过他怎么切后退开闭嘴,如果他切到手了不要说“我要你注意的,看吧,还是切到了。”,帮他包扎好伤口后,各自继续,该干嘛干嘛,双方情绪够好,可以讨论下怎么可以切得更安全。

担忧孩子的时候,请照顾好自己。担忧时,给自己一个觉察:我现在在忧虑中,我需要处理我的忧虑,我需要照顾忧虑的我。停下来让你的忧虑顺畅地流动,不要压制和阻止它,不要批判让它存在的你,允许它存在,同时给自己另外一股相信的力量。发掘自己过去的积极经验,转换到认识里,就是一种相信的力量。

担忧有时在你认为自己有偷懒没有尽责的时候出现。觉察看看自己是否经常偷懒,或者自己太过容易就判断自己在偷懒。

允许自己担忧,坦诚地跟自己跟孩子表达,是你在担忧,原因不在他在你。不要试图遮掩或者否认。这样孩子能够理解,你的担忧不是对他的一种不信任和负面评价,孩子也能认识真正的你,甚至能给你力量。

在担忧孩子的时候,为孩子祈祷。如果你担忧他外出遇到风险,就祈祷,祝福他一路平安。祈祷是一种能把事情推向你想要的方向的正能量。

在你自己被人担忧的时候,觉察下你在这些时刻的感受。如果你感觉厌烦,说明你在拒绝担忧你的人的负面投射;如果你感觉舒服,说明你在享受担忧你的人的关心。是厌烦还是舒服,要看你的自我价值水平,和你跟担忧你的人的关系。被担忧时的觉察,在你担忧别人的时候是一种有用的资源,能够帮你发现你对自己的认识,和你处理亲密关系的模式,能够帮你更加理解被你担忧的人。

因为你对孩子的担忧而被赞扬时,觉察你是否有虚荣;因为你对孩子的担忧而被批评时,觉察你是否在痛苦,是否在否定和惩罚自己。觉察一切对于担忧的好的不好的评价,因为这些评价都不能真正帮你处理忧虑,只会让你越陷越深。

做父母,是世间最艰巨的修行;做子女,也是世间最高深的功课。人总难免在担忧和被担忧中生活,这是人生的常态。且当忧虑是个如影随形的朋友,好好相处吧。祝福正在担忧和被担忧的各位安好。

润物细无声——闵子季妈妈


2月19日,儿子五周岁。经常有人问我是如何教育儿子的,我总是无从说起,如果一定要总结归纳,那就算是“润物细无声”吧。从儿子14个月我开始写日志,总计现在有两百多篇,细读,回味无穷。

(一)孩子模仿力太强了2009年6月3日

实例一:妈妈玩电脑时,仔仔总是要过来捣乱。按按显示器电源,拍拍键盘。万般无奈情况下,妈妈只好关电脑,但妈妈每次都是怀抱着仔仔,断电源不方便的情况下,妈妈想了个简洁方便的方法---用脚大拇指一踩。呵呵,没想到的是:仔仔居然学会了。某日,妈妈叫了半天的仔仔,没人应声,赶快跑到隔壁房间看:仔仔一个人正欢笑着呢。他右手扶床,左手扶椅子侧着身子挤在电脑前,一只脚正在踩插座。踩踩

,看看,笑笑。呵呵,有样学样。

实例二:爸爸抱仔仔上下楼梯时,总是打着响指来叫亮感应灯。于是妈妈抱仔仔上下时,仔仔也总是用手指着灯。但灯就是不亮。他每次都睁大诧异的双眼,于是妈妈教仔仔叫灯。但仔仔的声音很小,总是要在妈妈的高声伴奏情况下灯才亮。但昨晚在妈妈示范了一遍后,仔仔就能自己叫亮灯了。看着自己叫亮的灯。仔仔兴奋的手舞足蹈。于是每一层楼都自己叫。只是他是二合一版的---边叫边指灯。这两件事给我的启示是:孩子的模仿力太强了。看来在家也不能随性。

或许就是从这时起,我就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我深知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孩子会打洞。

(二)孩子的语言真美2009年11月28日

晚上儿子要求我抱他看看外面,他似乎在寻找着什么,然后说:“没有。”

我问他找什么,他来了句:“月亮婆婆在睡觉”

呵呵,这么有诗意的句子就是出自世事不懂的21个月的仔仔。

我追问了句,“太阳公公呢?”“太阳公公回家。”

绝了。会说句子,还是这么美的句子。

这是我记载的儿子第一个美句。字里行间难以掩饰我的兴奋,也就是从这时候起,我决定要向学习型家庭迈进,买书、全家一起看书,天天给孩子讲故事,我的孩子是在故事中长大的。用故事喂大的孩子,不仅丰富了语言,更是熏陶了他的情商。我没教过儿子识字,但就是在不停的讲故事中,他认识了不少字,终于在2012年10月的一天,我忙着没空讲故事,儿子放下“狠话”:不讲算了,我自己看。于是独立阅读就从这时候开始了,他越看越懂,越看越独立。孩子是一张白纸,我们大人在上面怎样图画,就会留下什么样的痕迹。

为了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或许我们得装成文艺青年,而不是饮食男女。因为润物细无声。

别担忧,亲子适当分离有必要


1.家长不能太依赖孩子作为家长,跟孩子保持密切的关系是没错的,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能太过于依赖孩子,要让孩子有个人的成长空间。太依赖孩子会让孩子没有地方释放自己其他的感情,从而导致孩子对家长也太过依赖,有依赖心理的孩子独立性就会很差,造成孩子长大后生活可能不会自理,这样不利于孩子成长。家长过于依赖孩子会导致彼此都无法分离,一旦分开孩子也会崩溃大哭,这样对孩子以后上学也是一个不小的阻碍。

2.家长不要过分干预孩子家长不要过分的干预孩子的生活,当然,了解孩子日常学习生活情况有必要,但这种了解不要太频繁深入,家长过分干预孩子会让孩子没有主见,自己无法做决定。更为严重的是,过分干预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作出让家长意想不到的更加过分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有秘密,都想要自由的空间,孩子也不例外,所以家长在关心孩子的同时也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让他自己支配时间,做他喜欢做的事情。

3.家长要适应跟孩子分离许多家长都有分离焦虑症,一离开孩子就担心孩子会不会有危险,不能正常的生活。但孩子总会长大,总有一天他会离开你开始自己的生活。如果家长太依恋孩子,会造成孩子长大后遇到问题不能自己解决,跟其他人分离也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要学会试着跟孩子分离,一开始是分离几小时,慢慢习惯了可以分离几天。这个时期家长跟孩子要共同适应,一开始肯定会很煎熬。但几次之后就是慢慢习惯,分离并不会将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拉远,而是父母和孩子相处的另一种模式,而这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对孩子都有好处。

这种不打不骂的家庭教育,看了令人很有启发


“不打不成器”这句话相信大家都有听过,在成长的过程中,许多30岁以上的人都是一路被打大的,在许多家长认为“打你是为了你好”的想法下,这样的教育方式,有时候却会造成不良的后果,甚至会影响这些孩子们长大后的人格发展和个性。如果当你正打算要教训你的孩子之前,或许这篇文章可以给你一些不同的想法。

▼在美国,对于孩子有严重的打骂都是违法的行为,如果你在盛怒之下甩了孩子一巴掌,或是打了一顿他的屁股,可能第二天就有官方人员来将孩子带走,送到收养机构,而你也会因为虐童罪而入狱。

▼当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让父母们怒火中烧,而且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做的时候,但是对于孩子的教育,是需要奖励跟惩罚一起进行的,惩罚也是教育过程中让孩子了解自己错误的一种方式,在不能打孩子的美国,这些父母们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惩罚孩子们呢?

▼独处「Time out」跟限时「Time Limit」就是他们常用的两种惩罚方式,例如,一位美国母亲,家中有着3个小孩,分别为4岁,2岁半,还有1岁。2岁半的女儿正处于第一阶段的叛逆期,美国人形容为「糟糕的2岁」(TerribleTwo),经常会发脾气跟乱丢东西,甚至会在抢玩具的时候咬人。

▼某一次小朋友都在一起玩的时候,2岁半的女儿把正要过来的妹妹推倒了,还狠狠地在妹妹的手臂上咬了一口,妹妹痛得哇哇大哭,当妈妈出来看见后,看到她正在咬 着妹妹,立刻将她抱起来,然后放在楼梯上说「你得独处了/你不能再玩了」(You need to time out!)

▼2岁半女儿坐在楼梯上,同时也哇哇大哭,但是她并没有自己走下来继续玩,只是坐在那边哭,而妈妈又回去厨房忙着她的事情,并没有理会她的大哭。

▼大约10分钟后,她不哭了,妈妈才走过来,问她知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她点头说「不应该咬妹妹」,妈妈称赞她勇于承认错误,而且讲了道理给她听后,让她从楼梯上下来,亲了她一下,女儿又开心地去跟妹妹玩了。

▼ 另一个例子,有一位10岁大的男孩凯德,长得非常可爱,有礼貌又懂事,而且遇到比他小的孩子也十分照顾,而询问了他的父母后才知道如何有着这么好的教育, 有一次他们出去游泳,凯德正在跟朋友们一起玩水,一时兴奋,就直接往不能跳水的区域直接跳下去,凯德的妈妈看见后,提醒了他一句,但没多久后,凯德又跳了 一次,妈妈立刻板起脸孔,叫凯德离开游泳池中。

当凯德上来后,妈妈指着旁边的一棵树,要求他坐在树下10分钟不可以再到水里去。凯德虽然不太高兴,但也乖乖地坐在树下,等10分钟过去后,妈妈才允许他重新到水里去,而且凯德也从此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而在美国的公园儿童游乐场常看到一种现象,当孩子们玩得很高兴时,到了该到回家的时间了也不愿意回家,无论家长怎样催促也不肯离开。

美国妈妈大多不会不断地唠叨催促,而是直接跟孩子们说:「孩子们,再玩五分钟就回家!」通常这时孩子们会赶紧找自己喜欢的项目玩,五分钟过后,妈妈一声令下,大家便都乖乖跟着回家了。

▼但是要如何让这些孩子这么听话呢? 当妳一开始对孩子们说:「再玩5分钟就回家好吗?」孩子们因为没有时间观念,往往就会立刻答应,但是当5分钟到的时候,小朋友通常会耍赖说「还要玩」,而这时候大人的态度就很重要「说话要算话」,不管小朋友如何哭闹,就算大哭大叫也不能妥协。经过几次以后,小朋友们慢慢了解了「限时」的概念,就会乖乖地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想玩的或是该做的事情。

▼玩是孩子最热爱的事,剥夺玩的权利来作为惩罚手段,的确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孩子下次也容易吸取教训。

但 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因为孩子总是会跟大人对抗的,且孩子总是很会察言观色,如果他一直哭闹家长就心软下来,或者嫌烦而满足孩子的要求,又或者因为孩子不 理会自己的斥责而作罢,破坏了自己订立的规则,那孩子下次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会用同样的手段来对付家长。要有效做到「Time out」和「Time Limit」,必须要从婴儿期做起。

▼ 许多美国的妈妈通常负责着家务跟照护孩子的生活,而且通常都有着几个孩子一起,但是美国妈妈们似乎带孩子看起来轻松很多,把小朋友往玩具房一放,就可以专 心做家务。往床上一放,孩子就直接睡到天亮,放到餐桌前,就乖乖吃饭,其实一切都跟与孩子从小订定的规则还有执行力度是否强硬有关。

▼例如,一个朋友的儿子沈迷于网络游戏,常常一玩起来几小时都不停,父母常常因此而骂孩子,但孩子却只当做耳边风。就算家中有客人来访,他的儿子也对客人视若无睹,所有精力都集中在计算机屏幕上。

他的妈妈说:「你已经玩了很久了,再玩15分钟不要玩了。」孩子没吭声。15分钟过去后,妈妈并没有任何说法,孩子也把刚刚的限制给忘了。

又过去了30分钟后,妈妈做好饭端出来,看孩子还在玩游戏,就开始大喊:「你这眼睛还想不想要啊,都玩一上午了!快来吃饭啦!」孩子还是没有反应,妈妈端了 一碗汤放到儿子的计算机桌旁,说:「喝掉!」然后开始向书房里的爸爸吼叫:「你能不能管管你儿子,他都玩一个上午了!」

爸爸听到后走出来,摸着儿子的头说:「不要玩了,吃完饭我们去游乐场玩怎样?」儿子听到后,哦了一声,马上把汤喝掉,但是眼睛还是盯着计算机屏幕,然后又拼了命的玩了几分钟后,才不情愿地跑到餐桌上来吃饭。

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妈妈并没有为儿子从小订立一些规则,或者是自己没有按照订立的规则严格执行,让小朋友不把父母的话当作一回事。

而父亲也没有采取任何惩罚手段,却反而用满足孩子其他的愿望来中止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这样反而容易导致孩子霸道无礼,只会一味放纵自己并认为父母为他所做的一切都理所当然。

▼对于美国妈妈来说,她们带孩子的方式或许看起来非常狠心,有时逛超市的时候,会看见一些妈妈在专心为自己挑衣服,而一两个月大的宝宝却在篮子里哭个不停,妈妈就好像没听见一样。

有时候不明白为什么孩子哭了这些妈妈不去抱。后来才知道这就是美国妈妈称之为「哭就放下随便哭,笑就抱起陪他玩」的道理,其实也是对婴儿哭闹「Time Out」的一种惩罚方法。

▼如很多美国夫妻为了不影响夫妻生活,孩子三四个月大便让孩子单独睡一个房间并让孩子睡整夜。如果你问她们是如何做到的,孩子那么小不会哭着要喝奶吗?

她们会说,婴儿哭是对肺部呼吸的锻炼,只要控制不哭超过45分钟就不会有问题,而宝宝通常哭15分钟左右就会自动睡着了,下次她知道哭也不会有人来抱就不会再哭了,而是会一放到床上就会乖乖睡觉。也因为知道晚上不会有奶喝,白天自然会多喝奶。

▼而例如吃饭问题,美国妈妈通常是安排宝宝坐到高椅上吃饭,孩子爱吃就吃,不爱吃就算。只要离开高椅,便不会再给孩子吃了。这样就会养成了孩子坐在高椅上吃饭的习惯,如果不乖乖坐在高椅上,那就没得吃要饿肚子了。孩子尝过饿肚子的苦,自然便会乖乖在规定的地方吃饭了。

而等到孩子能自己吃饭时,美国妈妈通常也不喂了,随便孩子自己吃,很多孩子刚开始自己吃饭都会吃得一塌糊涂,妈妈们也无所谓,只要他们能自己动手吃就好了,再加以一些如何用汤匙叉子之类的引导,慢慢地孩子便能掌握吃饭技巧,一两岁就能自己吃饭不需要家长喂了。

▼在我们中国父母看来,总是担心孩子吃不多吃不饱长得不够好,所以孩子不想吃了还要追着喂,或者吐出来了还要塞回去,其实这样反而容易造成孩子厌食。

其实孩子饿了自然便会吃,孩子不想吃的时候表明他还不饿,强迫孩子吃只会有反作用。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宝宝通常婴幼儿时期很多都比美国宝宝长得胖长得壮,但到了5.6岁开始,美国孩子就开始突飞猛进了。

当然这一切也跟跟食物类型不同有关,中国人给宝宝吃大量淀粉类食物如米饭面条容易造成肥胖,而美国人给宝宝吃大量奶制品以长高长壮,同时也有跟饮食习惯有关。

养成良好的吃饭习惯,对于孩子们的成长会比你多塞许多食物给他更有帮助。

▼当孩子们上了幼儿园,一定会有一个哭的过程,哭过几次后,他们就会了解,到了放学的时候,妈妈自然会出现,他们就会开始参与园内的游戏跟交朋友,也不会再哭了,甚至会每天吵着要去上学。

而如果刚开始几天看着孩子哭得那么惨而不忍心,然后不让孩子上幼儿园了,那孩子永远学不会独立自主,永远对父母依赖并无法长大。只要够狠心,孩子没有培养不好的。

所以,有些时候,一味顺着孩子,让他们予取予求反而是害了他们,身为父母的角色,就是有责任让孩子们培养良好的习惯跟独立的方式,这样一来,不只可以让他们健康的成长,建立规则跟习惯后,父母们也可以更轻松,不用每天追着孩子跑。

令人激动的童心童语


做了父母,在付出的同时,虽然不希求回报,但总是有那么几个瞬间,是孩子,让我们的心被触动。有时,感动是一句话,一个动作,或仅仅一个眼神。

令人激动的童心童语

萌萌爸爸:女儿心中已经有了"家"

妻子去外地学习,女儿住在姥姥家。一天晚上她非要跟我回家,岳母考虑到我不会给孩子梳头就不想让她跟我回去,还故意威胁她,说如果跟我回去,就把刚买的橙汁全喝了。这个时候孩子陷入了两难境地,既想跟我走,又不想让姥姥把新买的橙汁喝掉。于是她先软硬兼施地劝说姥姥不要喝她的橙汁,又不断跑到我身边央求我带她走。

为了分散她的注意力,岳母故意把她带到卧室里,我刚想开门悄悄溜走,女儿听到了开门声,迅速从卧室跑了出来,边跑边哭,搂住我的大腿,哭着喊"求求你了,爸爸,不要走!"看到她这样,我只好暂时不走了,没想到这时她用小手拉着我来到她的卧室,告诉我给她拿照片,是我们一家三口的合影。她接过照片,用一双含着眼泪的眼睛望着我,带着哭腔对我说:"爸爸,你看看,我们才是一家人呀!"我没有想到一个不到4岁的小女孩"家"的概念已经形成,没有想到一个整天跟着姥姥快快乐乐的小女孩最想的还是自己的家,更没有想到她会对我们熟视无睹的一张全家福有这么深的感情。

令人激动的童心童语

容嘉妈妈:"酸奶事件"见亲情

容嘉1岁零8个月的一天,正在家里喝酸奶。我下班回来一把抢过猛吸一大口,她不情愿地嚎啕大哭起来。外婆闻声出来铺头盖脸打我,我假装招架着。结果容嘉在旁边着急了。平时她看到电视里的人物打架,都一定会很唐僧样地在一旁慢条斯理地摇手:"不打架不打架……"。而这一回她还挂着眼泪,急切地把酸奶往我手里塞,连声说:"给妈妈喝给妈妈喝!"

我和外婆楞在那里了,我们都没想到这么小的孩子会有这样的反应,肯牺牲她自已的利益换取息事宁人。令人激动的童心童语

朵朵爸爸:让我激动万分的女儿

小女朵朵学话极早,然开步甚晚,15个月方能扶墙行走,脱手只得蹒跚数步而已。此日我加班夜归,门一开便见朵朵笑颜如花地和妻一起站在门口,心中已是大慰,未曾想她还一手扶母腿一手去拉了我的拖鞋来,说:"爸爸换鞋。"接过此鞋激动不已,得女如此,夫复何求?

斗斗妈:女儿是妈妈的小棉袄

妈妈去世了,沉浸在巨大悲痛里的我,有很长时间不去顾及女儿的感受。终于有一天,忍不住对女儿说:"妈妈怎么越来越想姥姥了?你想不想?"女儿用她的小胳膊圈住我的腰,认真地说:"当然想啊!"我问:"那你怎么从来也不跟我说?"女儿回答:"我不说,是因为我不想让你知道,我跟你一样也在想姥姥。如果我告诉你,你会更想的。"有女如此,当然是感动的,这个时候,更确认女儿是小棉袄的比喻是多么贴切。女儿那小小的胳膊,也开始为我遮挡突如其来的雨露风霜。

令人激动的童心童语

飞飞爸爸:每天女儿都会喂我吃药

我的胃经常疼,因此常被老婆埋怨"不肯好好吃药,不养胃如何会断根"。可平时一忙起来实在是不记得了。一天晚上疼痛又发作了,在妻子的唠叨声中,飞飞不声不响地捧来我常吃的胃药,一粒粒拿出来用小手喂到我嘴边。从没人教过他一次吃几粒,也没人告诉过他药放在哪里,可见平时他一直是留意着的。打那以后每天飞飞都会早晚喂我吃一次药,被这肉乎乎的小手一送啊,再苦的药也变成甜的了。

猫王妈妈:感动,奇妙的情绪

当我回忆起儿子曾经予我的那些感动的瞬间和画面的时候,努力想搜寻,或者分辨出,到底哪些是平常平凡的,哪些是更温暖特别一些的——是我第一次知道他在我腹中与我血脉相通的刹那吗?是凝视他沉睡在梦中时脸上的倏忽微笑?是他刚学会走路时走向我的蹒跚笨拙的步履?是每天清晨一定要我俯下身接受他踮起脚的那个亲吻道别?是晚上临睡时他忽然搂住我的脖子悄悄告诉我"幸福,就是温暖和爱"?

"感动"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惊奇、欢喜、欣慰,还是内心深处温柔的疼痛?也许,他给予我真正的感动,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无限接纳与信赖。正是由于这份接纳与信任,让我感受着一个生命在我面前的活泼的成长,为他的坚强勇敢与敏锐,为他的精彩和挫折,深深感动着。

小学生玩社交媒体追星看时事,爸妈担忧误导


“在微博上有个网友私信我,说他反对我关于一个电影的评价,一来一回我跟他说了七八句,慢慢觉得有点不对,等我去看了他的主页,才知道是个11岁的小孩儿。”已届而立之年的胡先生心情有点复杂,迅速结束了这次交流,“他再说什么我也不理他了。”

社交媒体将人们拉进了同一个话语空间,代沟也可以轻松“跨越”;和智能设备一起长大的孩子们,对相关软件的操作有时比大人们更加熟练。而看着跟自己一起刷微博刷朋友圈的孩子,家长(微博)们不免喜忧参半:该提前指导还是顺其自然?

女儿微博追星老爸暗自发愁

“太魔性了,简直停不下来!这要是我们家孩子,非抽他不可!”看到朋友在微信群里转发“小学生世纪骂战”视频时的评语,刘琮却笑不出来。

“我女儿不至于那么夸张,但是也在网上留过特别傻的言。”刘琮说,如果自己平时在网络上看到类似的留言,可能会默默地骂一句“脑残”,但是看到自家孩子这么说,“真不知说什么好。”

刘琮的女儿今年刚上五年级,去年开始被父母“获准”使用妈妈淘汰的iPhone5s。因为小朋友自己没有苹果商店的账号,刘琮夫妻俩都觉得女儿用智能手机不会有太大问题。“微博和微信我们以前就给她注册过,会替她发一些参加活动或者出去玩儿的照片。”

几个月之后,刘琮发现虽然女儿很少发布“原创”内容,但转发和评论却每周都有。等看到女儿发出的一些微博评论,刘琮不由担心起来。“她很喜欢跟着微博推荐的‘热门话题’去看东西,里面经常都是娱乐新闻或者大人一看就知道是网站故意挑出来的争议话题。”而且,女儿好几次都在一个明星的微博下留言,“大部分是表情,有一次是‘你帅你说了算’,还有‘侧脸好迷人’……她还跟她班上的一个女孩子互相@。”

看到这些留言,刘琮觉得有必要跟女儿谈谈。“中学、大学的小孩说这些可能就是好玩儿,但我闺女太小了。”他担心,如今网络上到处都是大人们关于“看脸”、“颜值”的调侃,会让三观稚嫩的孩子受到负面影响,“但我老婆说,小孩跟风喜欢明星也正常,我们去跟她说,反而让她觉得我们反对她喜欢的明星,更抵触。”刘琮又去翻了翻那位明星的微博,发现大部分评论都和女儿的留言差不多,“可能现在的小孩都这样吧。”

而在看了一些小学生为了“捍卫”自家偶像,通过网络视频隔空对骂之后,刘琮对女儿追星的事又多了一重担心——娱乐圈风云变幻,常常会有争议新闻,“不知道回头我闺女会不会也在网上跟人掐架,千万别冒傻气发那种视频。”刘琮苦笑。

现在,他仍然不知道怎么样来跟女儿谈这件事,只能期盼随着女儿的成长,这些问题会成为渐渐褪色的童年符号。不过,因为观察了女儿在社交媒体上的表达,刘琮对微博上一些“不可理喻”的发言不像以前那么反感了,“说不定是比我们家丫头还小的小孩,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10龄童关注时事新闻妈妈担心评论误导

和刘琮一样,发愁如何引导孩子使用社交媒体的家长还有不少。

“才11岁的小孩儿,也去评论时政新闻,真是不知道怎么跟她解释。”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杜娟,从女儿上四年级开始,就让她使用了智能手机。最初,杜娟也担心女儿会被网络上的不良信息骚扰,但监督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女儿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比自己想得要规矩得多。“她不会加陌生人为好友,也没什么兴趣跟大人交流,QQ和微信都还是跟自己的同学聊天。”

此外,杜娟还欣喜地发现,虽然女儿不太跟大人们交流,但依然能从成年人发布的信息中有所收获。“有一次她把姥爷出去旅游,拍照片、写诗晒到微信朋友圈的细节写到作文里,还被老师勾出来表扬了。”

然而最近,杜娟察觉女儿开始在微博和微信上参与关于新闻时事的讨论。社交媒体上的网络讨论给女儿带来了很多困惑,“有些事大人也很难解释清楚,就像‘老人摔倒扶不扶’这种新闻,成年人都在争论,给孩子解释就更难了。”被女儿追问过南京“彭宇案”真相的杜娟,感慨不已:“我也不确定到底是什么情况,怎么给她讲呢?”

杜娟担心,女儿在社交媒体上会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大事和社会新闻,“虽说让孩子开阔眼界,关心社会是有必要的;但现在网上的讨论特别复杂,我不希望灌输给孩子一种固定的观点,也不想打击她的积极性。”杜娟怀疑,自己让女儿接触社交媒体的时机有点早,“可能初中以后再让她接触会更好。”

除了社交媒体上的虚拟交流,在采访中,家长们还表达了其他担心:

“我儿子跟同班的同学就有三个QQ群,他们在一个好朋友的群里说其他同学不好,有个小孩儿还骂了脏话。”“女儿往QQ空间里发自拍,有很呆萌的那种,我觉得很容易被无聊的人拿去PS,不让她发,她还跟我理论,说你们还发我的照片呢,我自己怎么就不能发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家长都对社交媒体表示疑虑,爱玩儿摄影的王冉在教女儿使用智能手机的同时,把自己常用的“豆瓣”APP推荐给了孩子,“用‘豆瓣’的文艺青年多,她在上面关注了两个画彩铅的账号,时间长了自己也学着画,我觉得挺好。”

调查>>

人际交往和互动是青少年高发的网络行为

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少年儿童发展蓝皮书(2013-2014)》,少年儿童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交往和互动是高发的网络行为之一,其中,“听音乐”占68.7%,“聊天”占63.9%,“更新微博、空间”占40.2%,“查看好友信息”占27.9%。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和昆士兰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比起历史上的同龄人,虽然现在的美国青少年拥有较少的朋友,但他们的孤单感比以前更少了。他们并没有觉得很孤单,而且更善于社交,其部分原因就是因为技术的使用。网络的容忍度能够帮助边缘化的孩子,无论他是对一个不同寻常的一点也不“酷”的话题感兴趣,或挣扎于性别认同问题。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甚至可以得到高质量的网络帮助。

建议>>

网络社交不能完全“顺其自然”

北京师范大学(微博)心理咨询中心讲师夏翠翠表示,比较小的孩子在使用社交媒体的时候,是需要家长进行指导的。要让孩子认识到,和现实生活中一样,网络上的社交也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只是换了一个场合。

但也不能说因为有问题,就禁止他们用,父母可以做一些限制,比如孩子使用社交媒体有时间段,明确他们使用这些软件的目的是什么;而不仅仅是只给出建议。

如果家长担心孩子们会上传一些不恰当的信息,涉及家庭隐私,或者会被“人肉”恶搞,可以跟孩子进行协商,引导他们界定一些规则。

在对孩子进行网络行为的相关教育时,家长的“言行不一”经常是个矛盾点。孩子的行为学习不是听你说什么,而是更多地受到家长行为的影响;所以如果家长长时间流连网络,在社交媒体上花费大量时间,就会很难说服孩子。

相信《家长“无声教育”令人担忧》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家长教育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教育随笔:无声的交流 孩子们真的吃饭时不能讲话吗?不,其实他们可以进行“无声的交流”! 一天中午,我介绍完食谱后,照顾孩子们进餐。巡视中,我发现林凯一只脚放在地上,一只脚踩在凳子边上,斜着身子吃饭。我轻轻走到他跟前,当...
    2021-06-02 阅读全文
  • 无声的点名 每天给孩子们点名时,往往都会出现乱说话的现象,致使后边的小朋友听不到自己的名字。为此,我们真是伤透了脑筋。这天点名前,我提议:“今天老师的嗓子特别的疼,突然想起了一个好的注意,”孩子们一听好的注意,活...
    2020-09-01 阅读全文
  • 教育随笔:爱幼儿要润物细无声 一、寓习惯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 幼儿期的习惯养成教育首先贯穿于在幼儿一日常生活,养成教育常态化,做到品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结合,抓住各个生活环节促进其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1、“有仁爱之心”是当前党和人...
    2021-05-01 阅读全文
  • 案例:无声的指示 实录: 今天是分片片的数学活动,在示范操作步骤时我自己取了一份相同的材料放于桌上,把箩筐里的材料袋举起来给孩子们看,再倒出袋中的操作材料于箩筐中,接着把塑料袋放于箩筐的下面。这一切的行为中没有一声语言...
    2021-06-01 阅读全文
  • 孩子独自去学校家长的担忧文案五十条 真心体味幼教事业之美,爱心浇灌每一颗希望幼苗。~~这些句子适合你意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特意给大家整理了“孩子独自去学校家长的担忧文案”,不妨看一下!...
    2022-08-10 阅读全文

孩子们真的吃饭时不能讲话吗?不,其实他们可以进行“无声的交流”! 一天中午,我介绍完食谱后,照顾孩子们进餐。巡视中,我发现林凯一只脚放在地上,一只脚踩在凳子边上,斜着身子吃饭。我轻轻走到他跟前,当...

2021-06-02 阅读全文

每天给孩子们点名时,往往都会出现乱说话的现象,致使后边的小朋友听不到自己的名字。为此,我们真是伤透了脑筋。这天点名前,我提议:“今天老师的嗓子特别的疼,突然想起了一个好的注意,”孩子们一听好的注意,活...

2020-09-01 阅读全文

一、寓习惯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 幼儿期的习惯养成教育首先贯穿于在幼儿一日常生活,养成教育常态化,做到品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结合,抓住各个生活环节促进其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1、“有仁爱之心”是当前党和人...

2021-05-01 阅读全文

实录: 今天是分片片的数学活动,在示范操作步骤时我自己取了一份相同的材料放于桌上,把箩筐里的材料袋举起来给孩子们看,再倒出袋中的操作材料于箩筐中,接着把塑料袋放于箩筐的下面。这一切的行为中没有一声语言...

2021-06-01 阅读全文

真心体味幼教事业之美,爱心浇灌每一颗希望幼苗。~~这些句子适合你意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特意给大家整理了“孩子独自去学校家长的担忧文案”,不妨看一下!...

2022-08-10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