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专家:学习ABC不如练习整理玩具

发布时间:2021-04-15

幼儿学习故事。

我们的教育是与孩子做朋友,鼓励学习鼓励思考!教师与家长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实现家园相互配合,同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专家:学习ABC不如练习整理玩具”,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从“小朋友”到“小学生”,孩子将面临哪些改变,家长和老师又该怎样帮他们少走弯路,顺利完成幼小衔接?

家长:陪孩子涂鸦练坐功

孩子活泼好动,怎样能让他专心地坐足40分钟?一年级学生家长方虹女士介绍了她的经验:“儿子很喜欢画画,我便买来一些画册,陪着他一块描图、填色。起初,一次画1幅图,大约需15分钟。小家伙很感兴趣,后来主动要求一次画3幅,不知不觉就坐了45分钟。”

武汉工程大学的杨老师,孩子今年6岁,下半年升小学。她认为,小学、幼儿园应各司其职。在家里,她会让孩子做一些手工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会思考、学会与人沟通。循序渐进中,让孩子有时间概念、课堂概念、学习成绩概念和升学概念。

汉口的冯女士说,女儿上小学之前,只会20以内的简单加减法、也没学过拼音。她着眼于调整孩子的生活习惯:按时睡觉、独立吃饭等。

幼儿园老师:提前熟悉小学环境

幼儿园是娱乐性的学习,小学是知识性的;幼儿园的老师更像是妈妈,而小学的老师就是老师。孩子转化角色的过程中,幼儿园老师提倡做哪些“学前辅导”呢?

每年6月,省三保幼儿园会开展“我要上学了”系列活动:组织大班孩子参观小学,将小学老师请进幼儿园。孩子亲身体验了小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后,老师再适时加以引导,能让他们对小学生活心生向往。

汉口复兴村一所幼儿园的王老师介绍,孩子读大班后,老师会缩短其午睡时间,教他们自己整理玩具。孩子自理能力强了,书包里的课本、作业本不会丢三落四;孩子善于倾听,能记住老师布置的作业。

小学老师:学知识不如培养能力

孩子提前学习唐诗、运算、英语等相关知识,结果却“消化不良”。进入小学后再重复学习,容易让他们产生倦怠情绪。一年级新生需在哪些方面做准备呢?

“对六七岁的孩子而言,培养学习兴趣比学知识本身更重要。”武汉市十佳班主任、崇仁路小学特级教师董琼说,家长应将保持儿童的求知欲、好奇心作为首要任务。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江岸区光华路小学郭泳霞老师认为,培养孩子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是“幼小衔接”中最重要的一点。孩子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影响其入学后的适应能力。

幼教专家:给孩子一个过渡期

在作息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幼儿园和小学之间都有差异。帮孩子平稳过渡,不仅需要幼儿园老师“打基础”,也需要小学老师“铺台阶”。

省三保幼儿园保教干事金锦秀认为,小学低年级段的课程标准、授课方式,应尽可能“游戏化”,给孩子一个适应过程。

武汉市教科所幼教专家陈红梅提醒家长,孩子的发展包括习惯兴趣、性格养成等方面,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小学对新生进行相关测试,应侧重对能力和习惯方面的评价,不应单纯地看孩子掌握了多少课本知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教师支招:让孩子养成整理玩具的习惯


家长们有时候在家里陪孩子玩耍时,孩子们玩的时候把玩具乱扔,不玩了也不管那些玩具,到后来收拾的人还是爸爸妈妈。任凭孩子把玩具乱扔,不仅不能培养他们认真负责做事情的良好态度,也容易导致孩子们觉得父母为自己收拾残局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对身心发展都是不利的。这是一位幼儿园老师在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摸索出来的一套方法,各位家长可以参考一下:

刚入园的孩子总有着很多的不良习惯,特别是我们托班的小朋友,如玩玩具时总是乱扔,有的往地上扔,有的往小朋友的身上扔,有的还抢小朋友的玩具。活动结束时,玩具扔了一地,小朋友也乱作一团。为此,我们老师讲过很多次,但效果甚微,毕竟孩子们还太小。

有一天,孩子们又玩玩具,结果又扔了一地。我正想组织幼儿捡起,突然灵机一动,我从地上拾起玩具,听听,然后放到桌子上。孩子们都奇怪的问:“李老师,你在干什么呀”我说:“孩子们,玩具会说话,它们正在哭呢!你们想不想听玩具在说什么呀?”“想!”孩子们都停下来,大声说:“让我听听,喔,玩具们说,小朋友一点也不知道爱护我们,总是摔得我们很疼!”,“有的小朋友还用牙咬我们!”“有的小朋友还用我们打别的小朋友!”,“我们很伤心,我们很生气,我们要走了,不和你们玩了”,我一边惟妙惟肖地说着,一边看着孩子们。

孩子们都睁大了眼睛,静静地听着,“小朋友们,玩具生气了,我们该怎么办呢?”“我把玩具拾起来,以后再也不摔它了。”佳怡一边拾一边说。“我也把它们都拾起来”,“我也拾……,”“我也拾……”一会儿,小朋友把玩具都拾起来,地上很干净,“那么,小朋友,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再也不摔它了”,“我也不扔了”,“我们以后都来爱护它们。”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好了,孩子们,以后我们都来爱护玩具,因为它们是我们的好朋友呀!好不好?”“好!”孩子们一脸庄重的回答。接下来几天,我也发现班里玩具扔满地的现象明显变少了。

有了上面这位老师的亲身实践,发现这样的趣味教育对孩子们还是挺管用的,广大的家长朋友可以借鉴,甚至根据孩子的特点摸索出更好的办法。教育孩子无定法,但是做个有心的家长一定不会错。

专家答疑:谁动了孩子的学习动机?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对自己,对外界,都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因此,理论上讲孩子的学习动机应该是越来越强烈的,但是,上学后很多孩子怎么会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了呢?究竟谁动了孩子的学习动机?近日,记者和石家庄一中心理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秀丽聊起这一话题,希望她的观点能够对那些有此想法的家长有所帮助。

个案描述

有奖励为什么也应付作业?

小东,小学二年级,喜欢学习,平时学习也很用心,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令人满意。但有件事让妈妈一直不满,就是小东的口算卡总是不能完全做对。妈妈对这件事着急且有些气愤,着急的是,这件事说了很久,还是改不了;有些气愤的是,这些题他都会做,就是把运算符号看错,加看成减,减看成加,导致结果错误。于是妈妈想了一个办法,决定用奖对惩错来彻底解决小东的问题,奖惩的内容是小东的上网时间。母子商定,如果小东口算卡全部做对,每天奖励多上网十分钟,如果口算出错,按照错误多少减少上网时间。

双方觉得合情合理,开始依约行事。一开始真的收到了一定效果,小东口算出错明显减少,这让小东很有信心,妈妈也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几天下来,小东发现虽然每天错误率降低,但不能完全做对,所以依约定仍得不到奖励,反倒是每天的上网时间屡屡缩减。

这个发现使得事情的发展出乎之前的预料。先是小东每天做完作业都哭鼻子,因为他的上网时间被苛扣了。后来开始顶撞妈妈,故意把其他作业写得很乱,以前小东有问题愿意思考,现在会堵气地说:“不知道!想不出来!不做了!”小东的作业写得越来越应付。

专家释疑

让孩子为学习而学习

对于找上门的小东妈妈,张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她该怎么办,而是给她讲了一个心理寓言故事———《孩子在为谁而玩》。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再也不会为他玩了。故事讲完后,小东妈妈一下子明白了:原本孩子是为自己而学习的,结果因为妈妈,让他变成为争取更多的上网时间而学习。

张老师告诉记者,其实,这位妈妈就像故事里的老人一样,把孩子做事的内部动机变成了外部动机,因为他们都是想通过操纵外部动机来操控孩子的行为。这种动机的转变也是一种评价体系的转变,内部动机是个体内在评价体系驱使,而外部动机受外部评价体系的影响。如果将外部评价体系当作参考坐标,个体的情绪很容易出现波动。因为我们控制不了外部因素,它很容易偏离个体的内部期望,让个体不满,牢骚满腹。不满和牢骚等负性情绪让个休痛苦,为了减少痛苦,个体就只好降低内部期望,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减少努力的程度。孩子的学习动机就这样被家长移动了。

具体到家庭教育上就是,父母喜欢控制,父母太喜欢用口头奖惩、物质奖惩等控制孩子,而不理会孩子自己的动机。久而久之,孩子就忘记了自己的原初动机,做什么都很在乎外部得失和评价。上学时,忘记了学习的原初动机———好奇心和学习的快乐;工作后,又忘记了工作的原初动机———成长的快乐,上司的评价和收入的起伏成了他工作的最大快乐和痛苦的源头,这样个体自然无法成为自己的主人,只能是外部因素的奴隶。至于个案中提到的孩子缜密和细心的思维能力如何养成,这需要一个系统和科学方法,绝不是一奖一罚那么简单,所以家长要慎用奖惩,免得治聋不成反成哑。

美国专家教孩子学习和生活


几乎每个为人父母者都有类似的经历;在于孩子的对峙中不知如何是好,先是好言相劝,继而大发雷霆,随后又悔意顿生,向做一切可能的事情来补偿对孩子的伤害。这样的情形循环往复夺走了许多父母和孩子的快乐,也使得孩子持宠生娇。面对这样的困境,日前来沪访问的美国俄勒冈心理学博士朱利安·泰普林在教育报刊总社上海心桥教育机构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理性的对待孩子的物质要求,教会孩子如何抵御广告的不良影响;提高孩子的“玩商”,让孩子学会在学习和玩耍之间取得平衡。泰普林提出的“大脑操”,更可以操练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受到了美国家庭的欢迎,现在,泰普林也把这种“大脑操”介绍给中国孩子。

中国家长是“溺爱”非“智爱”

年过花甲的朱利安·泰普林是半个“中国通”,从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关注中国孩子以及中国式家庭教育。在国外,泰普林一直看到许多中国留学生,尤其是小留学生非常任性、自我,大把大把地画着家里的钱,却丝毫不懂得珍惜和感恩,还经常逃学,开着名贵跑车带着小女有兜风。这些都引起了泰普林的关注,在对中国的家庭方式进行8年考察后,泰普林得出了答案。“家长们的期望本该是让孩子快乐的,但是,我很遗憾的看到,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还存在不少误区。诸如‘夫为子纲’、‘不打不成才’的心理、‘老子不成器,儿子来圆梦’的补偿心理,在孩子身上盲目投资、攀比的趋众心理,以及视孩子为掌上明珠的溺爱心理,等等。其中,中国家长表现更多得溺爱而不是‘智爱’。”

泰普林把现在中国的独生子女称作“被宠坏的一代”,在谈到中国孩子被溺爱的情况比国外严重时,他解释说:“这也许与中国传统的家庭生活有关,在美国,孩子从18岁起就可以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所有学习、生活和交友等都有自己独自处理,孩子跟家庭的联系没有中国那么密切。其次,美国家长都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吃苦耐劳的锻炼,让孩子参与劳动,为家里承担一定得义务,从而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但在中国,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里的宝贝,家长常常有这样得想法:‘宝贝,我们爱你,我们不能让你受一点委屈,从小就要让你过上幸福安逸的生活。’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想法。”泰普林强调,要改变中国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要从改变父母的溺爱开始。

提高“玩商”,平衡游戏和学习

在许多父母看来,如果孩子玩心太重,必然会影响学业,而学业又是和学习成绩联系在一起的,于是,这些爱玩的孩子就被父母们定为“淘孩子”甚至是“坏孩子”。泰普林指出,孩子应该有孩子的天地,游戏更是激发孩子潜能的极佳手段。孩子会将木棍当成马骑,将纸飞机当火箭,正是这些在成年人看来十分幼稚甚至可笑的行为,构成了孩子创造力的源泉和动力。“除了‘智商’和‘情商’外,孩子还应该学会玩,精通‘玩商’。”

如何提高孩子的“玩商”呢?泰普林说,家长的引导和鼓励很重要,尤其是家长提供给孩子一个轻松的环境。比如说,孩子不小心将牛奶倒在地上,如果家长能说“倒出这么好看的图案,不玩太可惜了,我们用牛奶画画吧”,那么孩子对玩就有了积极的想法,但如果家长说“才拖好的地板又弄脏了,这孩子真讨厌”,那么孩子肯定就会有挫折感,也不能尽情享受玩的乐趣了。“由于玩的观念不同,玩的环境不同,孩子的‘玩商’也大不相同。我建议家长,不要让玩变成孩子的奢侈品。”

泰普林表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聪明的父母不会给孩子戴上“紧箍咒”,更不会对孩子采取“残酷教育、无情打击”,而是让他丰衣足食的基础上,再给他理智的爱、健康的感情、知识的让分以及优秀的品德与教养。家庭教育是一门既高深又简单的学问。说它高深,是因为它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尤其要把孩子培养成才,需要父母付出太多的心血;说它简单,是因为只要心中有爱和教育良方,每个父母都可以做的很好,都可以发掘孩子身上独一无二的天赋和价值,最终价他们引向成材。

“大脑操”,培养孩子思维能力

在对中国孩子的调查中,泰普林表示,中国孩子普遍缺乏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所以针对这一问题,泰普林抛出了自己的独门秘笈:“大脑操”。泰普林表示,家长们要教会孩子经常思考这三个问题:这是一种解决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如果那样做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出现?如果那样做,对方会有怎样的感受?这三个问题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这是一种解决方法,还有其他解决方法吗?”家长应该鼓励孩子随时用这样得问题问自己,因为对他的回答,可以引导孩子灵活思考,并使孩子的思维富于创造性。泰普林说,很遗憾,大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常会放弃再多问孩子一个问题的机会。记住,让孩子不要停下思维,“再想想,还有其他的办法吗”,说出这句话只需要你几秒钟时间,但这句话可能力与孩子的一生。

“如果那样做,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出现?”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孩子在做计划时,能与想到最终的结果,并以此指导当前的行动。孩子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也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危险发生。冲动的孩子往往是由于不顾及后果、莽撞行事,而使自己陷入困境的。逐步训练孩子让成行动前思考后果的习惯,那么,这个孩子相对于其他孩子来说就更会有预见性,他能看到事态的发展方向,更有远见也当然更具有竞争力。

“如果那样做,对方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如果无视于他人的情感和利益,社会交往就会出现问题,严重的甚至可能因侵犯他人利益而犯罪。相反,如果能够顾及别人的情感和利益,善于与人相处,孩子就能够成为任何一个团队的优秀成员,或者成为一个团队的优秀领导者。思考“别人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别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一位的以自我为中心,会有碍自己的发展。

在广告诱惑前学会自我保护

泰普林还向记者公布了他研究了6年的一个解决孩子问题的“药方”,即通过TSP系统解决难题——让孩子学会思考(think)、学习(study)和自我保护(protect)——从而帮助孩子成功。而“自我保护”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要帮助孩子抵制广告的物质诱惑。“你得学会让孩子在复杂的信息面前辨别方向,这时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的第一步,而抵制某些广告的不良影响,应该是现代社会保护孩子的一大课题。保护孩子排斥来自娱乐界、广告上的某些心理学、性观念上的伎俩,告诉他们:这不是真正的生活。在孩子们了解到这是心理诱惑后,就完全可以抵制诱惑了。”

关于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困惑,以及家长与孩子沟通障碍等问题,泰普林则以一位长者的睿智告诉年轻的家长,一位的责骂甚至体罚于事无补,多调查、想办法才是上上之策。“我家的孩子不爱学习,不接受家长的批评”,这是让众多家长头痛的问题。泰普林开出了让孩子建立目标的“药方”,提出让孩子在早期就看到关于自己未来的多种可能性,“比如让孩子了解外交官是怎么回事,司机是如何工作的......让孩子看到将来自己也可以进行多种选择。当孩子有了目标后,不用家长费心督促,他们自己就会主动地为实现目标而学习。”

浅谈和谐的家教ABC


常听到有的家长这样责怪教师:“我们把孩子交到学校,如今孩子这个样子,你们老师是怎么教的?”的确,关于孩子的成长,学校担负着教育教学的重要责任,但把孩子的问题完全归罪于学校却是家长的一种极其错误的认识,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孩子的发展不能全靠学校和教师,家长必须担负起教育的责任。

如果自己是孩子

“如果自己是孩子--”,这个假设很有意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所需所想,而且还能经常保持一颗童心,这是做好家庭教育的基础。方法有多种:

1.回忆自己童年时对家长要求的感受,以便与孩子产生情感共鸣。

2.观察并适当参与孩子真正的兴趣爱好,以便更深地理解童真童趣。

3.向孩子学习新事物、新想法,以不断感受时代发展的气息,避免与孩子形成很深的代沟。

4.经常读一些家庭教育小文章,了解孩子成长的特点和有效的家教方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5.有文化的家长想更深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可以读一点儿《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明白孩子言行的所以然。当然,您还可以尝试更多的方法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架设家校间的桥梁

家长要经常与教师和学校领导沟通,架设起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桥梁,这对家教实施尤为重要:

1.可以知晓学校不同阶段的教育重点。

2.可以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特别是长处和主要问题。

3.可以通过与教师交流,获取更多科学的教育方法。这样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才能形成

合力,增强家庭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爱而不溺深沉得体

爱孩子是做家长的天性,但爱孩子还应该讲求科学的方式方法,这一点很多家长没有注意,或者是明白道理但爱起来却不得要领。棒训--简单粗暴,容易引起孩子与家长的对立;溺爱--毫无原则,容易形成对孩子的“腻”爱,并且弱化了孩子的生活能力;护犊--助长错误,容易导致孩子不信师道,影响学校教育的效果。这些做法都是科学抚养的大敌,家长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努力尝试对于孩子健康成长更有效的方式方法,做到爱而不溺,深沉得体。

绿化家庭营造和谐

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潜移默化的,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其影响效果是很难用其他教育方式替代的。明智的家长都十分讲求家庭环境的营造。目前还没有人为家庭环境制定统一的标准,家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去布置,但有几个要素是不能忽视的:

1.不管家庭空间大小,房间或区域的布局要本着有序、方便、美观的原则合理布置,有条件的家庭最好能设有孩子独立的空间。

2.环境布置要注重文化和情调,对孩子成长有暗示、启迪、激励、审美的作用。

3.精神环境同样重要,家庭成员之间要人格平等、互敬互爱、民主议事、家务分担,更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4.少儿不宜的成年人行为要避开孩子的视线,要克服家长的不良行为,如:争吵、赌博、说脏话等等,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健康、安静的环境,以免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结合生活实施家教

教育必须要紧紧贴近孩子的生活,或者说对孩子进行生活(生存)教育。人们每天都处于吃饭、做事、交际、娱乐、睡觉等生活状态之中,那么孩子在这些生活事件之中总是存在着是与非的选择,家长应该及时、恰当地给以正确的引导,并能长期坚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以上只是家庭教育一般性的要点提示,具体到每个家庭和每个孩子,情况会千差万别。家长可以根据这些提示,结合自己家庭和孩子的具体情况,积极尝试并长期探索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您应有的回报将会在孩子的健康成长过程中不断体现出来。

美国专家:“天资”影响学习成绩比想象大


(伦敦讯)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常被夸“天资聪颖”。英国一项最新研究称,“天资”差异的确存在,并且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成绩;不过,专家强调,这一结果只说明人在不同领域的天生差异,而环境与后天教育仍能起重要作用。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研究人员在美国新一期《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卷》上报告说,他们对1万1000名16岁英国中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等指标进行了考察,这些学生均为同卵双胞胎或异卵双胞胎,前者具有100%相同的基因,后者则有约一半的基因相同。

研究发现,在英语、数学和科学等必修科目中,基因对考试成绩的直接影响超过一半,而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影响约占36%。

从学科差异来看,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成绩更容易受基因影响,遗传因素对这些学科成绩的影响可高达58%,而对艺术、音乐等人文学科成绩的影响占42%。

领导这项研究的行为遗传学教授罗伯特·普洛明说,这项研究表明,先天差异的确存在,“天资”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可能比想象的要大,有些孩子学数学更容易些,有些则更喜欢阅读,因此“因材施教”和发掘不同孩子的不同特性尤为重要。

研究人员同时强调,人们不应把遗传学等同于决定论,基因差异的存在并不能否定后天努力和外部环境对学习表现的重要影响。

专家支招:提高孩子们学习能力的方法


小宝宝们的智力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妈妈们做关注的,尤其是家长会当宝宝被老师批评之后,更是让自己失去面子,那么家们们如何才能提高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呢?以下就来看看专家的相关指点吧!

孩子上小学后,很多家长面临过这样的尴尬:在家长会上,老师点名批评自己的孩子;你家孩子在课堂上无法安静,还经常影响别的孩子正常学习……儿童不专心、注意力容易转移、肢体多动等,对家长和老师以及医生而言一直以来是个问题行为。

亲子网,有注意力缺失问题的儿童经常匆匆忙忙、马马虎虎、错误百出、处理不好事情。这类儿童的行为往往缺乏计划、考虑不周,没有事先想好便行动,因此常感觉动作太快,并简化解答问题的过程。他们很难专注地完成一件事,总是对新事物感到好奇并且快速转移目标,无法持续地掌握行动的目的。

有些注意力缺失的儿童如同上了发条,随时随地都会行动,他们无法安静坐一段时间。

注意力缺失是学龄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依据《心理异常诊断统计手册》的报告,约有3%-5%的儿童有此病症。

亲子教育,儿童注意力不足,使得他们的行为达不到目标,在团体游戏中、在学校里往往与要求不相符,也与同龄儿童的行为不兼容。对于今后的个人成长更是造成负面影响。

综合以上的观点可以看出,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妈妈从小对孩子们的培养了,希望家长们都能够找对正确的方法,从一些亲子游戏等等方面来培养孩子们的专注力!

不如把孩子变成财富


给孩子留下什么?即使是世界上最吝啬的父母,最喜欢琢磨的往往也是这个问题。给孩子留下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着实不好回答。

人们一般最先想到的答案是金钱,但这却可能是最不靠谱的答案了。给孩子留下一些东西,本意是为了让孩子更幸福。如果把财富留给不会支配它的孩子,可能不但毁了财富,还会毁了孩子。

留给她快乐的童年

一位老师问孩子心中的小康社会是什么样,一个孩子说:“我希望自己有一个大房子,但门很小,只有我一个人能钻进去,爸爸妈妈都钻不进去。”一个孩子说:“我想发明一种药,让我妈吃了光说好话不说坏话。”一个孩子说:“我想发明一种隐身术,藏在父母身边听他们怎么说我。”还有的孩子说:“我买了床不搁家里放在树上,省着他们一天到晚唠叨我。”

孩子心中的好日子不是有多少钱,而是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空间。孩子的精力被繁重的学习、兴趣班占据,没时间阅读、运动、亲近自然,这些都违背了孩子的天性,必定对其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现在,虽然爸爸妈妈节假日愿意带孩子出去了,但是人去心没去。爸爸拿着手机不停地打,妈妈把旅游变成了购物,孩子跟着什么也看不到。三个人上山爬几步照一张相,回家就看这张笑得挺好、那张闭眼了,大自然什么样全忘了。

孩子脑子里的东西都是看来、听来、做来的,大自然会给孩子很多的智慧。爸爸妈妈们,珍惜孩子的童年吧,让他把该玩的玩了、该看的看了、该走的路走了。

留给她学习的动力

现在的孩子,学习好像都是给家长学习。高考完,一位家长问孩子:“今天考得怎么样?”孩子说:“都给你写出来了。”

孩子们为什么不爱学习?就是因为他没有找到目标。有梦想才有可能成功。

其实考大学只是一个过程。在孩子小的时候要多带孩子到社会生活中了解各种职业,或者在和亲戚朋友见面时认真地给孩子介绍对方的职业,让孩子了解某个职业到底是干什么的,或许孩子就会对某个职业感兴趣。孩子思考得越早,了解得就越具体,目标就会越明确。

留给她满满的成就感

为什么孩子离家出走?为什么迷恋网吧?就是爸爸妈妈老是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较,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沙子,人家的孩子是金子。

很多人都说,全世界只有中国的孩子学习最刻苦、成绩最优秀,可中国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满意度最差。因为中国的家长不为孩子得到的而欢呼,却为失去的而遗憾。

今天孩子成长的路上缺的不是老师,是观众。谁为孩子鼓掌喝彩?都在挑孩子的毛病。这样比来比去,孩子的潜能就会被压制。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而潜能的发挥是需要机会的。爸爸妈妈要学会用语言激励孩子,把孩子“行”的地方找出来,这样他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与其给孩子留下财富,不如把孩子变成财富。变成财富的孩子,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只要给孩子留下了快乐的童年、学习的动力、满满的成就感,他就什么都不会缺。

财富本来属于全社会,又何必一定要留给孩子?只有那些学会了正确看待和处理财富,并且能用财富来反馈社会的孩子,才配拥有财富。

教育好下一代,使他们担当得起财富,才是这个时代父母的责任。

相信《专家:学习ABC不如练习整理玩具》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学习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专家:做“孩奴”不如做“孩农” “孩奴”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汇,是形容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挣钱,而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生活状态。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家长都可以和“孩奴”这个词对号入座。 孩子花销成家庭开...
    2021-09-18 阅读全文
  • 幼儿园小班教案《整理玩具柜》 小班教案《整理玩具柜》适用于小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培养逻辑和推理的思维能力,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巩固区分大小,学习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物体,发展目测力、判断力,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整理玩具...
    2021-01-12 阅读全文
  • 教师支招:让孩子养成整理玩具的习惯 家长们有时候在家里陪孩子玩耍时,孩子们玩的时候把玩具乱扔,不玩了也不管那些玩具,到后来收拾的人还是爸爸妈妈。任凭孩子把玩具乱扔,不仅不能培养他们认真负责做事情的良好态度,也容易导致孩子们觉得父母为自己...
    2021-12-23 阅读全文
  • 收拾整理玩具手记:老师,请别说我小 教学以来,执教小班年龄段的机会比较少,经验也不太足。在我的印象里,小班孩子各方面能力都比较薄弱,尤其是收拾整理玩具这一块更是明显,都需要老师的帮助或者干脆老师来完成。但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更新了自己...
    2020-06-18 阅读全文
  • 学习整理小书包(暑假幼儿园活动教案) 活动名称:学习整理小书包(暑假幼儿园活动教案) 活动前言:转眼之前我已经幼儿毕业了,妈妈告诉我说再开学的时候,我就是一名小学生了,上幼儿园的时候都是妈妈为我整理书包,收拾东西。妈妈说,上了小学我就要学...
    2019-12-13 阅读全文

“孩奴”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汇,是形容父母一生,都在为子女打拼,为子女忙碌,为子女挣钱,而失去了自我价值体现的生活状态。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家长都可以和“孩奴”这个词对号入座。 孩子花销成家庭开...

2021-09-18 阅读全文

小班教案《整理玩具柜》适用于小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培养逻辑和推理的思维能力,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巩固区分大小,学习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物体,发展目测力、判断力,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整理玩具...

2021-01-12 阅读全文

家长们有时候在家里陪孩子玩耍时,孩子们玩的时候把玩具乱扔,不玩了也不管那些玩具,到后来收拾的人还是爸爸妈妈。任凭孩子把玩具乱扔,不仅不能培养他们认真负责做事情的良好态度,也容易导致孩子们觉得父母为自己...

2021-12-23 阅读全文

教学以来,执教小班年龄段的机会比较少,经验也不太足。在我的印象里,小班孩子各方面能力都比较薄弱,尤其是收拾整理玩具这一块更是明显,都需要老师的帮助或者干脆老师来完成。但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更新了自己...

2020-06-18 阅读全文

活动名称:学习整理小书包(暑假幼儿园活动教案) 活动前言:转眼之前我已经幼儿毕业了,妈妈告诉我说再开学的时候,我就是一名小学生了,上幼儿园的时候都是妈妈为我整理书包,收拾东西。妈妈说,上了小学我就要学...

2019-12-1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