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育儿的三种境界

发布时间:2021-04-15

育儿游戏。

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当是积极的,而不是选择压抑孩子!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家长可以在哪些方面帮助到教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育儿的三种境界”,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一种境界——忙于育儿之事

忙于育儿之事的家长埋头于具体的事物,但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只管自己努力做事,很少顾及宝宝的真正需要和体验,常常犯下过度保护或给宝宝施压的错误,不遇到问题还好,真的遭遇麻烦就大有一招走错功亏一篑的危险。这个圈子中,有些家长很自信,因为他们熟练的象个“八级工”,饮食起居安排得井井有条,吃喝拉撒照顾的得心应手,书桌上摆着育儿条例一二三,身后还站着头戴各种专家高帽的人士担当后盾,以至于自信得四处传播自己的育儿“条例”,自信到听不进任何逆耳的忠告,直到孩子被判定有情绪行为问题、缺乏创造力、交往困难,甚至智力发育迟缓或存在各种健康问题时才大梦初醒。

还有的家长正相反,他们常常满腹狐疑,因为自己潜心学来的招数在宝宝那里总是碰壁,明明书上写着向东,可宝宝偏偏就要向西,而且那么多的现象都跟宝宝有“毛病”似的,于是难免有病乱投医,东家的膏药西家的汤、南家的法宝北家的秘方,一股脑灌到孩子身上,结果只见东边日出西边雨,问题去了还复来。

整天埋头育儿之事的家长是个“育儿工”,发达了四肢简单了头脑。这本也无可厚非,带孩子就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嘛,可怕的是假如他们的“专家顾问”也是个“育儿大工”,不管张三李四青红皂白,就是甲乙丙丁那么一套方子。结果受牵连的只能是孩子——不在沉没中爆发就在沉没中“消亡”。

第二种境界——长于育儿之术

长于育儿之术的家长多长了一双眼睛,发现自己的宝宝原来不是个机器,而是那么生动和多变的一个生命。家长知道是生命就有个性,就不能照本宣科的对待,于是认真学习各种育儿的方法和技巧。

这个圈子中,有自信的家长,但这时自信不再盲目,他们知道随机应变,懂得举一反三,只是容易陶醉于眼前的成绩,而可能忘记经常抬头望望远方以保护视力。有些时候家长也会丧失自信,因为宝宝变的太快了,昨天还很灵验的妙方可能突然间毫无功效了,但问题还必须解决,于是挖空心思变招儿,这一变也许就成了,也许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真正长于育儿之术的家长是个“育儿匠”,追求雕琢出精妙的作品,他们也有这个本事,于是不小心就会被戴上漂亮的荣誉桂冠成为别人的榜样,对于家长来说得了荣誉只要不沾沾自喜,仍然知道进取的话也不是坏事,但若一门心思维护名誉那就是另外一种景象了。

这种情况如果不是落在家长而是落在专家头上,即便称得上“育儿大匠”,因为太怕有辱英明而追求立竿见影,相对考虑孩子长远发展就少,这样就难免落入误人子弟的泥潭。

第三种境界——精于育儿之道

精于育儿之道的家长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培养的,而是先后天合力发展的成果。他们育儿不仅动手、用眼看,更会用头脑思考,更懂得用心感悟。他们能够真正进入孩子的世界,理解宝宝的需求,懂得引导的办法,明确发展的方向。对这些称得上“育儿师”的家长来说,做每一件事情都不仅仅为了这件事情本身,他们的每件工作既顾及到昨天,适应于今天,又服务于明天,因为他们更懂得从全局的角度,从长远的目标去看待和对待孩子的发展,对待现实问题最大的优势在于不求完美又懂得取舍。

育儿师领悟了育儿的真谛,再游刃于育儿的技巧,周到于育儿的事物,就成为“育儿大师”,家长成为孩子成长的良师益友,专家成为家长育儿的指路明灯。

尽管前述的三种境界有高下之分,但却不能完全割裂,因为育儿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事,又有术,更有道。

古人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但育儿之道不能等,宝宝天天都在成长,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培养孩子决无可能返工重来,家长必须闻鸡起舞,提前学习育儿的知识和技巧。同样,育儿之术也不能仅仅专攻,无论是家长还是指导家长育儿的专家,必须全面关注宝宝的体格、智力和心理的发展,不可失之偏颇。吃喝拉撒、游戏交流、健康保护、情绪行为……必须面面俱到,全都管起来。

君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君欲利其器,必先谙其道。多年来尽管我们吸收了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尽管我们也总结出自己的一些科学研究成果,尽管我们通过跟踪指导10000多个家庭科学育儿掌握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我们仍不敢冒然自称育儿大师,而只是家长在育儿大师路上取经得道的铺路石。

育儿责任之重,学问之深,事业之大,需有千百万专家学者和热心家长共同支撑,我们毕竟都有共同的希望——让小宝宝更健康、更聪明、更幸福的成长;我们毕竟都有共同的追求——为这个利国利民的朝阳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育儿心得:孩子的三种教育方式


育儿心得:孩子的三种教育方式

情绪教育——批评与爱 从家庭到学校,孩子接触的人一下子多了很多,而且身边的人也不再是以她为中心且宠溺她的家人,肯定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有点反抗的小情绪是正常的。作为家长我觉得我首先得让孩子学会诉说自己的心情,说就是一种情绪的发泄方式,说完那些事小情绪也就没有了,同时这也是孩子与我们分享她生活一种较好的沟通方式。有些小情绪的孩子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记得还是小班的第一学期的时候,有一天她情绪很低落地对我说今天老师骂她了。我心里一惊,倒不是真担心老师骂她这件事,而是怕她因为这件而抗拒对去幼儿。于是我面不改色问她,“你知道老师为什么骂你吗?”她很认真地说自己什么事情(忘了具体什么事了)做错了,所以老师说了她一句。于是我面带微笑告诉她:“心心这不是骂,而是批评。你在家里做错事情,爸爸妈妈是不是也会批评你?”她很乖地点点头,“爸爸妈妈批评你是希望你做得更好,老师批评你也是一样的。妈妈跟你说过,你现在还小,会做错事是正常的,如果同一件事情你老是做错妈妈会很生气,但是再生气的妈妈还是最爱你!所以老师批评你是为了让你做得更好,生气的老师也是爱你的老师。因为你会改正,对不对?”于是第二天放学她就很开心地对我说,她今天得了大苹果,原因是她昨天没做好的事今天已经做得很好了。我也很开心地她说道:“你太棒了!你看你一改正错误,老师就表扬你了。所以以后做错事情被批评了不要害怕,只要勇敢地去改正,这样老师会更爱你,你也会变得更勇敢,更快乐!”

品质教育——坚持 我觉得坚持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但是总觉得说说容易,做起来很困难,所以当我想锻炼她这一品格时,我一般会选择她比较感兴趣的事情,这样就更容易说服她坚持做。心心喜欢画画,一开始老师经常表扬她,但到中途课程时她对涂颜色有点烦躁,常常会涂到一半的时候就放弃就去玩其他事情了。我知道我如果直接点破她一点,她肯定会直接放弃画画这件事,以后再也不能开心地画画了。于是之后的一段日子里,她只要提出要画画,我就会放下手中的事陪她画画,她画一张我画一张,每次碰到要涂眼睛等一些小画面时我总会用她听得到音量故意对自己说:“这里我要小心一点涂,尽量别涂出了!”,需要涂大面积颜料时,我会故意放慢速度对她说:“心心,你涂得慢一点,等一等妈妈好不好?”让她在涂颜料的时候找到更多的成就感,她就会更愿意坚持下去,现在她有时候没有我的陪伴也能坚持画完、涂完一大幅画。我想不在乎她画得多好,关键是和之前比她已经坚持下来了,这就是进步。

生活教育——生活习惯 我个人认为习惯比知识重要,尤其在幼儿园阶段,知识教育还不是主要教育内容,好的生活习惯的养成可以让孩子以后更顺利地学习知识,学会自律。这一方面我觉得幼儿园里的习惯教育给了我很多的启示。自从进入幼儿园后心心对于折衣服、穿鞋子等小事已经很有范了。3岁之前心心白天和奶奶在家,晚上和奶奶一起睡觉我对这些生活方面没什么特别的感悟。但从幼儿园起她就和我们同睡同起了,慢慢地就发现了我的很多不自律的生活习惯也影响了她。如我自己是一个餐巾纸控,擦手、水果、桌子等只要需要擦东西时都是用餐巾纸,估计这个坏习惯心心看在眼里,慢慢也就学会了。平时奶奶总会说这餐巾纸怎么那么不经用,我也没怎么放在心上,心心更是不把奶奶的话当回事。直到有一天我在上班时收到了一张照片,是心心吃完早饭后留下了一桌子的餐巾纸。我这才发现问题之大,下班回家后和心心商量以后决定每吃一顿只能用一张纸,洗完手后用毛巾擦干等,而且全家人都必须遵守。很多习惯的养成与改变需要家人的陪伴与参与,大人小孩必须一视同仁,孩子才会觉得公平并且愿意遵循。

育儿心得:家长育儿三境界


育儿心得:家长育儿三境界

第一种境界——长于育儿之术

长于育儿之术的家长多长了一双眼睛,发现自己的宝宝原来不是个机器,而是那么生动和多变的一个生命。家长知道是生命就有个性,就不能照本宣科的对待,于是认真学习各种育儿的方法和技巧。

这个圈子中,有自信的家长,但这时自信不再盲目,他们知道随机应变,懂得举一反三,只是容易陶醉于眼前的成绩,而可能忘记经常抬头望望远方以保护视力。有些时候家长也会丧失自信,因为宝宝变的太快了,昨天还很灵验的妙方可能突然间毫无功效了,但问题还必须解决,于是挖空心思变招儿,这一变也许就成了,也许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真正长于育儿之术的家长是个“育儿匠”,追求雕琢出精妙的作品,他们也有这个本事,于是不小心就会被戴上漂亮的荣誉桂冠成为别人的榜样,对于家长来说得了荣誉只要不沾沾自喜,仍然知道进取的话也不是坏事,但若一门心思维护名誉那就是另外一种景象了。

这种情况如果不是落在家长而是落在专家头上,即便称得上“育儿大匠”,因为太怕有辱英明而追求立竿见影,相对考虑孩子长远发展就少,这样就难免落入误人子弟的泥潭。

第二种境界——忙于育儿之事

忙于育儿之事的家长埋头于具体的事物,但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他们只管自己努力做事,很少顾及宝宝的真正需要和体验,常常犯下过度保护或给宝宝施压的错误,不遇到问题还好,真的遭遇麻烦就大有一招走错功亏一篑的危险。

这个圈子中,有些家长很自信,因为他们熟练的象个“八级工”,饮食起居安排得井井有条,吃喝拉撒照顾的得心应手,书桌上摆着育儿条例一二三,身后还站着头戴各种专家高帽的人士担当后盾,以至于自信得四处传播自己的育儿“条例”,自信到听不进任何逆耳的忠告,直到孩子被判定有情绪行为问题、缺乏创造力、交往困难,甚至智力发育迟缓或存在各种健康问题时才大梦初醒。

还有的家长正相反,他们常常满腹狐疑,因为自己潜心学来的招数在宝宝那里总是碰壁,明明书上写着向东,可宝宝偏偏就要向西,而且那么多的现象都跟宝宝有“毛病”似的,于是难免有病乱投医,东家的膏药西家的汤、南家的法宝北家的秘方,一股脑灌到孩子身上,结果只见东边日出西边雨,问题去了还复来。

整天埋头育儿之事的家长是个“育儿工”,发达了四肢简单了头脑。这本也无可厚非,带孩子就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嘛,可怕的是假如他们的“专家顾问”也是个“育儿大工”,不管张三李四青红皂白,就是甲乙丙丁那么一套方子。结果受牵连的只能是孩子——不在沉没中爆发就在沉没中“消亡”。

第三种境界——精于育儿之道

精于育儿之道的家长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培养的,而是先后天合力发展的成果。他们育儿不仅动手、用眼看,更会用头脑思考,更懂得用心感悟。他们能够真正进入孩子的世界,理解宝宝的需求,懂得引导的办法,明确发展的方向。对这些称得上“育儿师”的家长来说,做每一件事情都不仅仅为了这件事情本身,他们的每件工作既顾及到昨天,适应于今天,又服务于明天,因为他们更懂得从全局的角度,从长远的目标去看待和对待孩子的发展,对待现实问题最大的优势在于不求完美又懂得取舍。

最没用的三种教育


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负责。小时候听过一个“手端银碗讨饭吃”的故事:有三位父亲经常到庙里为儿子祈福,天长日久感动了菩萨。有一天他们同时被菩萨请去,允许他们从众多的宝物中每人挑一样,回去送给儿子。第一位父亲挑了一只镶嵌着宝石的银碗,第二位父亲挑了一辆包满黄金的马车,第三位父亲挑了一付铁铸的弓箭。得了银碗的儿子每天热衷于吃喝,得了金马车的儿子喜欢在街市上招摇,得了弓箭的儿子整天在山间狩猎。多年后,三位父亲去世,爱吃喝的儿子坐吃山空,把碗上的宝石抠下来变卖,最后不得不手端银碗讨饭吃;爱招摇的儿子每天从金马车上剥点金子,换回粮食辛苦度日;会打猎的儿子练就了一身狩猎好功夫,经常扛着猎物回来,一家人有吃有穿。这个民间故事有着深刻寓意: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负责。那么到了今天,什么是我们能送给孩子、可保障他们一生幸福健康的礼物呢?第一件礼物是阅读阅读可塑造孩子的智力、品质我相信,虽然家长对孩子的具体期望各不相同,但共同的地方也很多,那就是孩子一生健康、幸福——这种大目标,通过“教育”所能实现的就是:第一给孩子良好的智力,第二给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人在智力方面可能有一些先天差异,但塑造智力的空间也很大。发展智力最重要的手段就是阅读,这一点已被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其阅读量呈正比:阅读可拓宽见识,让人获得超越日常生活的知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一个学习上潜在的差生。”这是他多年在教学一线研究和观察后得出的重要结论。阅读不但可以塑造一个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塑造孩子的品质。任何一部书,只要是一本好书,往往都充满真善美的情怀,其核心价值观也是正面的。这些东西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从阅读中经历了丰富的生活,倾听了众多的智慧,分享了无数思考成果的孩子,其思想会更成熟,人生境界会更美好。很多道德和意识问题,从根本上讲,都可以说是智力问题:有智力才有思考和反思的能力。由此也可以得出阅读的第三层功效——修复心理创伤。一般来说,人们多少都带有某种童年时代的心理创伤,只是轻重程度不一样。父母和老师都可能会在无意中伤害我们,生活和命运也可能对我们不公。有的人能战胜这些伤害,有的人则在阴影中伤痛一生。一个从小建立了阅读兴趣的人,会有更好的自我治疗的能力。这一点,也是基于前面提及的阅读带来的智力和心理两方面良好的基础。当然,阅读的功能不可能强大到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拆一座房子可能只需一把镐头,而盖一座房子则需要动用许多工具和手段。教育孩子也一样,阅读虽然非常重要,但还需要其它要素来配合。第二件礼物是自由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与犯错误权每当我谈到给儿童自由的时候,总会遭遇质疑。质疑者一般都把自由理解为“放任自流”或“无法无天”。它显示了我们对自由的理解尚处于一个幼稚的阶段。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需要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怕孩子犯错误,凡事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做,孩子一旦失败就大加指责,这样的家长,就是强权家长,他们对孩子“关心和付出”越多,对其自由意志的剥夺就越多。自由和尊重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全社会都在谈“尊重孩子”,却在“自由”的观念上出现盲区,尊重也就变成了空话。哲学家弗洛姆说:“如果没有尊重,爱就很容易堕落为统治和占有。”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失去了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机会,也就失去了自我认识和调整的信心。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自由的同义词不是放纵,而是选择力和判断力。那些真正幸福快乐的孩子,是那些真正获得了自由的孩子,他们更清楚行为的界限在什么地方。而一个无法无天的孩子,其行为只是放纵,而非自由。放纵是压抑的后果,是选择功能的失效。这样的孩子内心软弱无力,因为他丧失了对自己的掌控力。能否给孩子自由,是成人能否有分寸地表达关爱、有质量地去教育孩子的一块试金石。成人只有首先解放自己的心态,理解了自由意志在教育中具有何等价值,才能把“自由”这个无价之宝送给孩子。第三件礼物是身教家长的行动比语言更有说服力我常收到家长来信,说自己的孩子跟小朋友玩时,老打别人,讲道理没用,揍一顿也没用。还有人问,如何才能改掉孩子的坏脾气?其实,这些家长只看到孩子的不是,却看不到自己给了孩子一个生气就打人、爱发脾气的坏榜样。而家长用行动告诉孩子的,远比言语告诉得多。思想家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这三种方法恰恰是当下许多家长和教师最热衷运用的。古人说得多好,“言传不如身教”,这六个字无人不晓,但有多少人会以此为镜,真正践行身教?活在虚荣中的家长不可能教给孩子踏实,刻薄的教师也不可能教会孩子宽容。为孩子做出表率,不仅是你在外人面前是什么样子,更重要的是你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面貌——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教材,你教给孩子的,全写在这里面了。父母和孩子,是生命中最亲密的一种关系。现在大家已基本形成共识:给孩子好的教育就等于给孩子最可靠的财富。但到底给孩子的“教育”是什么,家长之间差别巨大。这个差别,主要不是理念、身份、地位或文化程度的差别,而是教育手段的差别。这些会决定你给孩子的到底是银碗、金马车还是良弓。无论都市或乡村,贫穷或富有,高官或平民,你都可以把最好的教育送给孩子——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亲自做出良好的表率——这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给孩子的财富,也是孩子生命中得到的最美馈赠。

三代人的三种声音


一项关于中国隔代教育的调查显示,仅在北京一地,就有七成孩子正在接受隔代教育。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已经成了特有的中国式教育,随着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学前教育处统计,北京市0~3岁孩子的入托率仅为12%。

爸爸妈妈忙工作,爷爷奶奶带孩子,这是不少城市家庭中的常见现象。虽然爷爷奶奶带孩子让爸爸妈妈似乎省心又安心,但随着孩子的长大,爸爸妈妈才发现操心的事情又来了。

由于隔代教育,被过度宠爱的孩子养成了不少坏习惯。因为孩子的问题,又导致了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之间的矛盾。如何避免隔代教育带来的问题,怎样才能让隔代教育趋于和谐?

三代人的三种声音

孩子的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爷爷奶奶说,您这样做对孩子不好;孩子的爷爷奶奶对孩子的爸爸妈妈说,你也是我带大的,不也挺好的;孩子会说,哎呀,我该听谁的?

类似这样的情景剧,在中国的很多家庭上演着,而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孩子的父母同老人们或多或少会有不和谐的地方。

卢勤认为,家里有老人是孩子们的幸福,也是儿女和儿孙的幸福。一家老少三代,看法不同,处事方式不同,产生矛盾很正常。

有一些家庭,原来父母都生活在农村,后来进城工作了,但孩子还留在农村,让爷爷奶奶带着。这些孩子稍微大点就会被带到城里来,不是自己带的孩子,可能跟父母的感情就差点,对爷爷奶奶就多了一份留恋。

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有个规律,谁带的孩子谁护着。如果说孩子是爷爷奶奶带的,爷爷奶奶最不爱听的就是父母的挑剔,你只要一说孩子有什么毛病,爷爷奶奶就会生气,认为是说他们呢。如果是爸爸妈妈带的孩子,自己说行,但是爷爷奶奶一说,就不高兴了。我的孩子我教育,你还说三道四,你的方法不可以,于是就产生了矛盾。孩子对于大人之间的矛盾也感到很苦恼很无奈。

“现在,可能是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之间的矛盾多于和孩子之间的矛盾,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怎么能够一致起来,共同给孩子一个很好的环境,这才是矛盾的焦点。”

角色颠倒体验责任

杨家亮是五年级的学生,在过节时,他和爸爸在家里,为了学习的事情上演了一场“撕书”大战。

那天中午,我想要出去玩,奶奶怎么拦也拦不住。我在外边玩了整整一个下午,到了晚上六点多我回家了,而在我回来之前,爸爸已经回来了。一进门,奶奶小声对我说,你爸回来了。我就做好了两种心理准备:一个是挨打的准备,另外一个就是赶快写作业的准备。

一见到爸爸,他就跟我嚷嚷,然后就把我的书给撕了。他撕书的时候我就躲起来了,奶奶挡在门外,不让我爸爸进去。

在北京电视台《谁在说》的节目现场,杨家亮的爸爸也来了,他很苦恼:“在家庭教育当中,我总感觉自己是个敌人,对孩子来讲,我是敌人,对于老人来讲,我还是敌人。孩子在防范我,因为他做得不对的地方我就纠正。当我纠正的时候,他就跟我发生抗衡。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肯定要回避你;在你教育孩子的时候,老人肯定要保护孩子,说我怎么这么唠叨,说我对孩子太严厉,她接受不了。有时我也很无助。”

杨家亮的爸爸也承认,发生撕书事件,如果没有孩子奶奶的出现,撕书事件只能继续,后果将如何,自己也不清楚,“我也不想那么做,但事情走到了这一步,没有办法,控制不了,撕书我也挺后悔的”。

如何处理这一矛盾,卢勤开出了处方:委托。“可以将爷爷奶奶拜托给孩子

家园共育《育儿的三种境界》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育儿游戏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育儿心得:孩子的三种教育方式 育儿心得:孩子的三种教育方式 情绪教育——批评与爱 从家庭到学校,孩子接触的人一下子多了很多,而且身边的人也不再是以她为中心且宠溺她的家人,肯定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有点反抗的小情绪是正常的。作为家长...
    2020-06-20 阅读全文
  • 育儿心得:家长育儿三境界 育儿心得:家长育儿三境界 第一种境界——长于育儿之术 长于育儿之术的家长多长了一双眼睛,发现自己的宝宝原来不是个机器,而是那么生动和多变的一个生命。家长知道是生命就有个性,就不能照本宣科的对待,于是认...
    2020-11-10 阅读全文
  • 最没用的三种教育 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负责。小时候听过一个“手端银碗讨饭吃”的故事:有三位父亲经常到庙里为儿子祈福,天长日久感动了...
    2021-01-27 阅读全文
  • 三代人的三种声音 一项关于中国隔代教育的调查显示,仅在北京一地,就有七成孩子正在接受隔代教育。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已经成了特有的中国式教育,随着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学前...
    2020-10-27 阅读全文
  • “依恋”宝宝的三种类型 当然,每个孩子的气质类型不同,形成的依恋类型是不一样的。 一般来说,依恋有三种类型: 大多数小儿的依恋类型是安全型的。 “依恋”宝宝的三种分类 这类小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静地玩,母亲在场能使小儿感到足...
    2022-02-07 阅读全文

育儿心得:孩子的三种教育方式 情绪教育——批评与爱 从家庭到学校,孩子接触的人一下子多了很多,而且身边的人也不再是以她为中心且宠溺她的家人,肯定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有点反抗的小情绪是正常的。作为家长...

2020-06-20 阅读全文

育儿心得:家长育儿三境界 第一种境界——长于育儿之术 长于育儿之术的家长多长了一双眼睛,发现自己的宝宝原来不是个机器,而是那么生动和多变的一个生命。家长知道是生命就有个性,就不能照本宣科的对待,于是认...

2020-11-10 阅读全文

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留给孩子的只是一些消耗性的财富,是不可靠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们负责。小时候听过一个“手端银碗讨饭吃”的故事:有三位父亲经常到庙里为儿子祈福,天长日久感动了...

2021-01-27 阅读全文

一项关于中国隔代教育的调查显示,仅在北京一地,就有七成孩子正在接受隔代教育。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已经成了特有的中国式教育,随着中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接受隔代教育。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学前...

2020-10-27 阅读全文

当然,每个孩子的气质类型不同,形成的依恋类型是不一样的。 一般来说,依恋有三种类型: 大多数小儿的依恋类型是安全型的。 “依恋”宝宝的三种分类 这类小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静地玩,母亲在场能使小儿感到足...

2022-02-0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