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幼儿争抢区域材料
发布时间:2021-04-12 幼儿园游戏材料 小班区域教育笔记 小班活动区域教育笔记本学期根据班级的变化,对区域重新进行了分割,增大了每个区域的空间,每个区域之间也留有小通道,整个区域给幼儿自主选择的余地更加的大。在创设的时候也思考了很久,把“动”和“静”的区域进行了分割。在教室内设置了“小猫巧手屋”、“小兔图书吧”、“小猴智慧屋”等,可以在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中让注意力更加的集中;在教室外面设置了“小鸟才艺秀”、“松鼠暖暖家”、“小熊医疗站”等,让幼儿可以在活动的时候可以进行材料流动的游戏,同时可以进行两个区域甚至更多的游戏。
当游戏开展的时候,幼儿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游戏。游戏中我发现了一个跑动的身影,他就是王腾骏。在教室外面的三个社会性区域他都很感兴趣,对于一次性投入的多种材料,他显得比较的兴奋,在这三个社会性区域中他都把材料“摸”了个遍,散了一地的玩具他也不捡起来,转身就离开。因为“小熊医疗站”是这个学期新创设的,他最后在这个区域中停了下来,但是这个区域中人员已经满了已经有“医生”了,王腾骏皱着眉头,这次他没有摆弄区域的材料,走到“医生”前面说:“我生病了,你给我看看吧。”尽职的“医生”用了一堆专业工具还给开了药。王腾骏拿着药“回家了”,没一会又来了,冲着“医生”说:“你真是太棒了,让我跟你也学学吧。”被夸了一番的“医生”欣然接受了,但是专业的操作工具死死守住,王腾骏又皱皱眉,他也多想试试啊。尝试了很多次都没能从医生手中拿来,终于机会来了,在“医生”给其他病人配药的时候“拿”了过来,得意的说:“我现在是医生了,快来找我看病啊。”“医生”很委屈,就哭了起来,见状王腾骏想了一会最后还是把工具还给了“医生”。
通过这件事情,我也进行了思考,对于区域的材料投放到底是人手一份,不要让幼儿争抢,还是数量适量让幼儿进行自己的协商让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呢?yjS21.COm
YJS21.cOm更多教育笔记小编推荐
教育随笔:绽放区域材料的魅力
区域游戏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有利于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在区域中,幼儿通过摆弄和操作区域材料去感知、思考和寻找问题的答案。有效的区域材料投放能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促进幼儿在快乐、主动的学习中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在与本班幼儿相处两周后,班上三位老师对幼儿的发展水平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更好地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学习探索,促进他们健康发展,我们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特点及班级区域活动的划分,主要从四方面入手,进行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一、材料投放可以与教学活动相结合。
(1)美工区活动案例
在一次美术活动《香香的汉堡》中,由于孩子们操作时间的有限,有些幼儿不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作品,因此我们在下午的区域活动时,在美工区投放了足够的泡泡泥并提供充足的时间,便于幼儿运用已学经验动手制作汉堡。通过观察孩子们的制作过程和完成后的作品,只有一部分幼儿掌握了团、捏、压等技能,大部分幼儿制作的汉堡外形较小。在一次美术活动《土耳其帽》中,发现有一半的幼儿不能边线基本对齐地折纸,有些幼儿直接告诉老师“我不会”。
(2)案例分析及材料投放
材料投放应与教学活动相结合,把区域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巩固、延伸是一种有效的途径。通过对以上现象的思考和分析,我发现本班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弱,他们手的动作灵活性和协调性较弱。为此,在和其他老师的讨论之后,我们在美工区投放了充足的泡泡泥、素描纸、硬卡纸、软卡纸、皱纹纸、简笔画、动物面具、有弹性的绳子、水彩笔、油画棒等材料。如运用一些简单的简笔画和泡泡泥,引导幼儿沿着画中的轮廓进行贴画;运用水彩笔在卡纸上做标记来启发幼儿将边线对齐进行折纸;运用动物面具和有弹性的绳子让幼儿进行穿线的练习等等。这些材料的投放与运用都可以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幼儿手的动作灵活协调。同时,我们也制作了教具,主要是为幼儿提供不同的线条和图案,引导他们在自主绘画时更好地运用线条和进行图案的创新。
二、材料的投放要有层次性
(1)益智区活动案例
在为期一周的区域活动中,我发现班上有些幼儿对点数数字、分类和排序比较感兴趣,他们喜欢去益智区玩“数蘑菇”和“图形分类”的游戏,但大部分幼儿只是简单的按卡片上的蘑菇个数进行点数放置或按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进行分类。能力较弱的幼儿,他们在完成后会非常开心,但能力较强的幼儿往往在完成后表现为无所事事或跑去别的区域玩。
(2)案例分析及材料投放
案例中,由于投放的材料可操作性不强,只是简单的进行点数和图形分类,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来说,无法很好地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在投放材料时应凸显层次性。随着游戏的进行,教师要有计划地逐步投放材料或者更换材料,变换玩法,不断激发幼儿发展的新需要,并据此推动和及时调整游戏的进程,材料的投放也随之由易到难,不断保持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他们总有新鲜感,总有一点点挑战。
经过思考与分析,以幼儿感兴趣的图形为例,我们在益智区投放了各种形状、颜色的拼图板块和用于拼图的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卡片,让幼儿自己拼喜欢的图案,并将自己所用的图形形状、颜色数量记录下来。同时将操作的难易程度分为一星、两星和三星,让幼儿自主选择,这样一来发展水平不同的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材料投放要有环保性
区域游戏材料应具有一定的环保性。选择废弃、环保的材料稍加改良,依据实际情况来投放,能够推进幼儿探索的意识,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在建构区中,我们三位老师投放了一些自制的环保材料,如一些用彩纸包装过的鞋盒、薯片罐、饼干盒、一次性纸杯等,幼儿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运用这些材料进行搭建。在一次区域活动中,建构区的六位小朋友,他们用纸杯搭出了圆形的城堡和三角形的城堡,当我走到他们旁边时,他们很自豪地告诉我:“老师,看,这是我们搭的城堡,漂亮吧!”
为了给班上孩子提供好的阅读环境,我们运用废弃纸箱和奶粉罐制作了小桌子和小凳子并投放到阅读吧,幼儿每次进区阅读书时可以坐在桌子旁,这为他们提供了很好地阅读条件。
四、材料的投放要注意安全性
区域材料的制作和投放要注意安全性。在幼儿园里我们为幼儿提供、制作的操作材料的体积不能过小,而且要不易脱落,以免幼儿在玩耍中不小心吞食而窒息,或者把玩具塞入耳朵、鼻子里。投放的材料也不能带有长线,否则容易缠着幼儿脖子或绊倒幼儿,同时,更应该避免投放尖锐的东西。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区域活动是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应把区域活动与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投放适宜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做游戏的主人,让每一个幼儿在快乐自主的区域游戏中健康、富有个性的成长!
教育随笔: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
区域游戏是幼儿展示自我,完善自我的平台,不仅深受幼儿的喜爱,也是教师用来教育幼儿的一种特殊有效手段。因此区域游戏中材料的选择和投放也就至关重要。好的材料的投放有利于区域游戏的进一步展开,也有利于幼儿的经验积累。
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会影响幼儿的选择,如我们班的特色区域插花体验区,在这个区角中我们主要投放的是一些教师自制的花,教师节时幼儿送的花以及一些家长和幼儿共同做的花。每天的区域活动时选择这个区角的大部分是一些女孩只有少部分的男孩会选择这个区角。因为和插花比起来男孩子们更喜欢玩积木和一些益智的玩具。
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应以孩子的喜好为主,及时调整,及时补充。如我们班的阅读区,一开始很多孩子都喜欢去这个区角看书,渐渐的越来越多的幼儿不愿意去这个区了,于是我询问了几个幼儿为什么不想去阅读区,他们说因为他们不喜欢这些书。我便把这些书都大概翻看了一遍发现大部分书文字较多,且很多书上的图片颜色不够鲜丽,内容不够吸引幼儿。于是我通过和大部分幼儿进行交流沟通重新选择了一些文字少图片多的书,并换上了幼儿喜欢的书本,故事如《恐龙大探险》,这本书主要是介绍各种类别的恐龙及其特点,上面还有各种恐龙的图片,幼儿们都很喜欢去翻看这本书,并与同伴讨论猜测这是什么恐龙。
区域材料的投放应该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如我们班的益智区的投放材料是最多样的,这里面有一些购买的玩具,还有我们从材料包里面拿出来的学具做成的玩具以及一些家长做的玩具。多种多样的玩具吸引着幼儿的眼光,每次区域活动开始时幼儿们都会争先恐后的去选择益智区。
好的材料投放会更吸引幼儿,好的材料投放更有利于区域游戏的展开,更有利于教师进行指导和观察幼儿。
要让幼儿自己学会处理纷争
今天起床后的生活自由活动时间,我正在给女孩子梳头发,胡至昀眼里含着泪水一只手还捂着鼻子委屈的跑来跟我说:“老师,李维波打我。”李维波也跟着走过来着急地说:“没有,我没有打他,是他抢我的书把我的书弄皱了。”胡至昀也反驳道:“我没有抢他的书,我只是想看一下,他就打我的鼻子。”他们两人就你一句我句地争吵着,谁也不愿承认自己有错。我就让他们两人先冷静一下,自己想想刚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有这样?看他们心情都平静下来了,就请他们坐下来,我们三个人围坐成一个圈一起谈谈事情的经过。在一翻谈话,我终于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原来是因为今天李维波带来了一本新书胡至昀想看就问李维波借,可是李维波不借他觉得胡至昀上午的彩纸没有送给他就是欺负他,所以不愿意借。胡至昀觉得只要他开口问过了,李维波就应该借给他,而且平时他也借给书给李维波看过,所以就直接伸手去夺,结果李维波就动手打到了胡至昀的鼻子。当两个人心平气和地将事情说清楚后,他们也同时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有不对的地方。所以都向对方道了歉,约定以后再有什么事情要用语言来表达,有意见就要说出来,不要那么冲动,不随意动手。
进入大班后,幼儿思想也更独立了,经常根据自己的意识来做事,总觉得自己有道理,经常互不相让,特别男孩子喜欢用武力解决冲突。作为老师要多关注幼儿内心想法,要让幼儿自己学会处理纷争,同时也要适时地介入引导,运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保护孩子拥有一颗善良健康的心!
教育随笔:建构区材料整理
建构游戏深受小朋友们喜欢,它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对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建构区每次人员爆满,但小朋友们都能通过讨论协商等方法,解决人数多的问题。
建构区投放的材料除了有各种拼插搭建玩具,还有各种盒子,罐子,泡棉积木,各种拼插玩具小朋友会在建构区里合作玩儿,独立玩儿。各种盒子,罐子,泡棉积木,小朋友会在建构区旁边空地去操作拼搭,孩子们在围合拼搭的基础上,塑型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一会儿拼搭城堡,一会儿拼搭鄠邑区小朋友最熟悉的钟楼,想象力很丰富,有一次拼搭结束,一个小朋友一下把搭好的成品推到了,老师问:“发生什么事了?”小朋友回答:“地震啦!”
但每每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出区整理材料的时候,当出区音乐响起,其他区域小朋友都能快速整理好出区,但建构区的小朋友就是整理不好,而且越整越乱!为此我采取了好几种办法,但效果都不是很佳。
后来在停区两天后,我对建构区的小朋友进行了分工,两个小朋友负责在区域整理摆放,其他小朋友负责把材料运进建构区,采用了这个办法后,建构区出区速度快了很多。现在小朋友都能自己协商分工,谁负责运,谁负责摆。
幼教随笔:由幼儿争抢玩具想到的……
这就更清楚地说明此时孩子还不会进行“因为我抢了,所以他没有了”的逻辑推理,也还不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
宝宝们又开始了他们喜欢的娃娃家游戏。他们摆弄着娃娃家里的一切,时而抱抱娃娃,时而摆弄起餐具,各自玩得不亦乐乎。突然,我看到智豪和雨航两个小朋友在互相的争抢一个电话机。我在旁边看见了就走过去问:“你们怎么了啊?”看见我来了,他们马上向我告状说,“他抢我的电话机。”“不是,是他抢我的。那电话机是我的,是我先看见的。”“那你愿意和他一起玩这个电话机吗?”“好吧。但我要做爸爸。”“好的。”说着,他们就开心的玩起来了。可是,没一会智豪又和别的小朋友争抢其它玩具了。
爱模仿是3-4岁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游戏中他们经常会出现像小明那样,别人玩什么自己也想玩什么,看见别人有的,自己总是想要。在幼儿园的小班里,同样的玩具会有很多,这就是为了能尽量满足幼儿喜欢模仿的这一心理需要。尽管如此,孩子们争抢玩具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那么为什么会让我们感觉有的孩子似乎“屡教不改”呢?就像我曾经看到的那样:一位教师对一个抢玩具的孩子说“你把宝宝的玩具抢走了,他没有了怎么办?”老师想通过让他具体地看到“别人没有了”,从而知道“自己不对了”。而孩子却很坦然地说去那(指玩具架)拿一个。这就更清楚地说明此时孩子还不会进行“因为我抢了,所以他没有了”的逻辑推理,也还不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
对此,我们在教育中应教给孩子简单的交往语言,喜欢听故事是学前幼儿的共同特点,但对于小年龄的孩子认识水平低、理解能力差的特点,如果我们把想教育的内容含在故事情节当中,他们仍然不能理解,我们还可以把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反复地讲在故事当中,如:小鸡对小鸭说:“你的大皮球让我玩一会儿好吗?”小鸡对小猴说:”你的小汽车让我玩一会儿好吗?”让孩子知道说这样一句话,对方就能够高兴地把玩具给自己玩,然后在生活中,成人要提醒孩子去使用这样的语言,并帮助他感受成功,让幼儿在潜意识中产生抢玩具不对的印象。
不同差异的幼儿要区别对待
我们班有个小男孩叫腾腾,他是个活泼好动的男孩,可是他的性格很拗,简直像一头小牛那么倔。经过这么长一段时间的相处,我们班的老师都了解他这种性格,如果有事情不顺他的意,我们就避免跟他硬碰硬,试着找其它的事物转移到这件事情,再跟他讲道理,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
这天是家长开放日,腾腾的表现总体不错,从妈妈陪他进教室到妈妈要离开,都表现的积极参与,没有特别捣蛋的行为。快到吃午饭的时候,小朋友都去洗手了,只见腾腾一个人还坐在椅子上,头低着,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老师提醒他几次,进去洗手,要吃饭啦。腾腾还是不站起来,小嘴嘟起。问他怎么了,他也不知声。我走过去,问他,怎么了?不回答!又问他:是不是想妈妈了?不回答!妈妈上午请假来看你学本领,下午要去上班的。快去洗手吃放啦,下午妈妈会来接你的。还是一副垂头丧气,不理人的样子。
我下去吃饭,回来后,知道腾腾还没有吃饭,仍旧坐在小椅子上不肯起来。老师嬷嬷请了多次,却说多次也没起来。我过去问他,不饿吗?张老师陪你去吃饭吧!只见他眼睛看着吃完饭正在玩玩具的小朋友,看来他已经不专注妈妈离开的事情上。但是不去吃饭,要饿的,总要让他去吃点吧。怎么让他愿意去吃饭呢?我想起腾腾喜欢拼图,而且在家时,他的妈妈会教他一起拼。于是我就开始跟他聊起拼图的话题,说着说着,我问他:你多少时间能拼完一块拼图。他告诉我,马上拼好。我问他:那你吃饭快吗?是不是也马上吃完?腾腾马上点头说:是的。我带着他把小椅子搬到桌子边,示意他马上吃完。
依腾腾的个性,常常会出现类似的事情,倔起来就不吭不声,跟他说话需要转弯才可轻松处理。这也说明,不同个性,不同差异的幼儿,正确要区别对待。
幼师心得:由幼儿争抢玩具想到的
导读:在幼儿园的小班里,同样的玩具会有很多,这就是为了能尽量满足幼儿喜欢模仿的这一心理需要。尽管如此,孩子们争抢玩具的现象仍时有发生。那么为什么会让我们感觉有的孩子似乎“屡教不改”呢?就像我曾经看到的那样:一位教师对一个抢玩具的孩子说“你把宝宝的玩具抢走了,他没有了怎么办?”
宝宝们又开始了他们喜欢的娃娃家游戏。他们摆弄着娃娃家里的一切,时而抱抱娃娃,时而摆弄起餐具,各自玩得不亦乐乎。突然,我看到智豪和雨航两个小朋友在互相的争抢一个电话机。我在旁边看见了就走过去问:“你们怎么了啊?”看见我来了,他们马上向我告状说,“他抢我的电话机。”“不是,是他抢我的。那电话机是我的,是我先看见的。”“那你愿意和他一起玩这个电话机吗?”“好吧。但我要做爸爸。”“好的。”说着,他们就开心的玩起来了。可是,没一会智豪又和别的小朋友争抢其它玩具了。
爱模仿是3-4岁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游戏中他们经常会出现像小明那样,别人玩什么自己也想玩什么,看见别人有的,自己总是想要。在幼儿园的小班里,同样的玩具会有很多,这就是为了能尽量满足幼儿喜欢模仿的这一心理需要。尽管如此,孩子们争抢玩具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那么为什么会让我们感觉有的孩子似乎“屡教不改”呢?就像我曾经看到的那样:一位教师对一个抢玩具的孩子说“你把宝宝的玩具抢走了,他没有了怎么办?”老师想通过让他具体地看到“别人没有了”,从而知道“自己不对了”。而孩子却很坦然地说去那(指玩具架)拿一个。这就更清楚地说明此时孩子还不会进行“因为我抢了,所以他没有了”的逻辑推理,也还不具备换位思考的能力。
对此,我们在教育中应教给孩子简单的交往语言,喜欢听故事是学前幼儿的共同特点,但对于小年龄的孩子认识水平低、理解能力差的特点,如果我们把想教育的内容含在故事情节当中,他们仍然不能理解,我们还可以把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反复地讲在故事当中,如:小鸡对小鸭说:“你的大皮球让我玩一会儿好吗?”小鸡对小猴说:”你的小汽车让我玩一会儿好吗?”让孩子知道说这样一句话,对方就能够高兴地把玩具给自己玩,然后在生活中,成人要提醒孩子去使用这样的语言,并帮助他感受成功,让幼儿在潜意识中产生抢玩具不对的印象。
争抢玩具的后果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争抢玩具的后果”!
开始选择角色了,阳阳今天选择了“医院”,挂上了医生的牌子,还有缘缘、月月、晨晨也一起参与了医院的游戏,医生护士都到位了,医院里的娃娃正躺在小床上输着液。
突然,娃娃家的爸爸妈妈来了,说他们家的娃娃在医院要接回家。
但是医院的医生和护士说娃娃生病还没好不能接回家。
就这样开始争抢起了娃娃,你一拉我一扯,娃娃的一只胳膊扯掉了。
“老师,他们把娃娃抢坏了!”月月叫了起来。
我过去一看,果真如此,娃娃的一只胳膊在缘缘手里。
这时,阳阳抱起娃娃说:快点!给娃娃抢救。
大家都跟着阳阳说:快点抢救,给他动手术,给他包扎......在阳阳的带领下大家都忙着帮娃娃抢救。
本来是一场争执,却变成了一个偶然,大家没有再为争抢娃娃而吵闹,而是变成了给娃娃抢救,我也加入了他们的抢救队伍,帮他们找来了透明胶做绑带,还有小剪刀。
阳阳是我们的“主刀医生”,正投入的为娃娃抢救。
很快的,在大家的努力下娃娃的胳膊装上去了,帮着绑带。
阳阳在这次的“意外”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让已成风波很自然的过去了,大家都从这次的抢救娃娃中知道了争抢玩具的后果,相信以后这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
关于“争抢玩具的后果”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了,不知道你是否都了解了呢,关注我们了解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