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爱有很多种表达方式

发布时间:2021-04-07

爱的教育读书笔记。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并使其积极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家长可以配合教师做哪些工作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有很多种表达方式”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白鸽奉献给蓝天,星光奉献给长夜,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小孩”……每当听起这首歌,心头就会一热,说不出什么感觉。其实自己是很刚强的一个人,可有时候就会因为听到这样的歌曲或是看到影片上婴儿纯真的笑脸,就会自然联想到自己刚刚一周八个多月的儿子,并且有想哭出来的冲动,究其原因很简单:我深深的爱着我的儿子。爱有很多的表现方式:一本有意义的书、一个精致的玩具、一份亲子基金定投、一份人寿险保单、一句鼓励的话……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汶川地震”中那个把自己刚出生3、4个月的宝贝护在身下的年轻母亲,她用自己的生命给活下来的孩子发了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在我看来,这条短信就是一个伟大的母亲留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她自己虽然不能再照顾孩子,但是她的爱、她的灵魂会影响孩子一辈子,或许孩子长大后,这条短信会给其无穷的上进的动力,让其受益终生!

我对西方的节日并不感冒,可是对感恩节的寓意却是那么喜欢!不由得想到自己的父母:他们辛苦大半生,其实自己的储蓄加上社会保险足够养老,可是他们还在做生意,没日没夜实在辛苦,而且自己不好吃也不好穿,光知道挣钱不舍得花钱。他们是为了什么呢?我十分清楚他们是为了给我挣更多的钱让我过的更好。可我想对我的父母说:你们给我留下多少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对我的爱,这么大把年纪还如此上进的精神,深深的影响着我,这才是你们给我的最好的礼物!

再说说我亲爱的的姥姥和奶奶,她们处在同一年代:闹饥荒挨饿的年代!她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姥爷和爷爷都在五、六十岁早年离世,留给她们的是一帮等着吃饭、穿衣的孩子;她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几十年来一直守寡,完全靠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养家的重任!如今姥姥也走了,奶奶躺在床上,她们没有留下丰富的物质,可是她们的博爱、她们的上进精神深深的影响着包括我父母在内的所有的孩子,这就是她们留给孩子的最好、最珍贵的礼物!并且代代相传……

从昔日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到香港首富李嘉诚,他们都把自己的大部分财富捐献给慈善事业,难道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吗?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他们爱孩子的表现!博爱和上进精神的传承才是他们留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父母不能陪伴我们走完一生,我们也不能陪伴自己的孩子走完一生,父母的博爱、父母以身相教的上进精神却可以永远陪伴孩子成长,这才是留给孩子的最好、最珍贵的礼物!

耳畔又响起那熟悉的旋律:“白鸽奉献给蓝天,星光奉献给长夜,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小孩”……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体罚是表达爱的一种方式?


在教育中,离不开惩罚。但是,对孩子的惩罚必须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不用理智、温柔的良言善语,用皮带抽和打耳光,如同对雕塑对象不用雕刻家的精巧雕刀,而动用了生锈的斧头。”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点”和“错误”都会伴随着他的脚步。成人如果能够正确地运用惩罚与奖励,不但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还能够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如果孩子明白父母的惩罚是因为爱,便能够理解或认同这样的方式,并会越来越懂事的。

体罚能解决什么问题

英国卫生部曾经公布过一份咨询文件,内容是“建议修订法例,禁止父母以任何辅助物来击打孩子,以及用其他可以伤害孩子头眼和耳的惩罚方式。”

英国《独立报》针对卫生部的文件进行报道,称:“英国政府正考虑立法禁止以藤条、拖鞋和皮带等物件体罚孩子,违例的父母一经定罪,或须坐牢。”文件公布之后,英国国家统计办公室针对部分家庭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85%的英国父母希望保留体罚子女的权力。

虽然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但在体罚孩子的做法上却存在相似之处。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儿童是其父母的财富,也就是私有产品,对孩子进行打骂或其他处罚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一些父母常常因为孩子不听话、贪玩、学习成绩不好,或者说错话、做错事等各种原因,对孩子采取体罚、打骂的方法。从古至今,更流传着“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错误说法。

《教育法》出台之前,教师体罚学生也深受大众认可,也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体罚之后,父母和老师都能找到理由说服孩子:打你是因为爱。《教育法》颁布之后,“为人师者”体罚学生的历史宣告结束。但是,“为人父母者”可以体罚自己的孩子,似乎仍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教师体罚学生,会受到一系列的惩罚,父母呢?

某报曾刊登过一例成人体罚儿童致死的消息:一位家长因为孩子贪玩没完成作业就用棍棒体罚,因为时间太久,孩子被打死了。还有一则真实的案例,说的是一个孩子因为想和父亲一起外出,孩子的父亲要去办公事不能带他,在其不听劝告的情况下,其父一怒之下踹了他一脚,结果这个弱小的孩子便惨死在了父亲的脚下。

近些年来,这样的报道屡见不鲜,每一次都会引起人们的震惊。有所不同的是,早些时候,人们对孩子以这样的方式过早离世感到扼腕。现在,人们的第一感觉是——打死自己的孩子也属于刑事犯罪。体罚致死的现象尚属少数,它是体罚孩子所造成的最恶劣后果。对于那些活蹦乱跳的儿童来说,体罚对儿童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却比死亡还要严重。

体罚教育是一种“无能的教育”。

它是父母对子女的粗暴态度,也是造成两代人内心产生隔膜、水火不容的根源之一。体罚是儿童形成不良个性心理品质的诱发剂。儿童需要安慰、需要同情、需要在温暖的环境中成长,如果缺乏了这些因素,便只能自己默默的沉浸在孤寂里,形成孤僻的性格,同时也容易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儿童经常处于体罚的压力中,内心会产生恼怒和愤恨,形成固执和对抗的心理品质。无论父母说什么,怎么说,甚至还没有开口,孩子就已经做好顽固反抗的准备了。

拷打、责骂和体罚永远不能作为一种影响儿童心灵的好方法,它唯一能够留给儿童的印象就是成人的冷酷和粗暴。这么做的结果是养成儿童固执的脾气和不可挽救的怯懦和虚伪。

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越来越明显,那就是他们的自尊心越来越强。体罚孩子容易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损伤。父母或许会发现,自己的孩子要么越打越“皮”,要么就是从逆反、对抗发展到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的状态。

父母面对孩子的过错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既要有爱心,又要有耐心,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充分赢得孩子的信任,与孩子之间形成良好的朋友关系。同时,要让孩子认识到所犯错误的危害和原因,给孩子申辩和阐明自己观念的机会。如此,孩子一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便会顺从和接受父母的批评和帮助,也能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

另外,一些经常受到体罚的孩子,慑于父母的压力,学会了“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的不良习惯。为了掩盖自己的过错,慢慢地学会了撒谎。父母发现孩子撒谎的时候,往往很难控制情绪,忍不住又是一顿打骂。首先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孩子的任何问题都与他所成长和受教育的环境有关。所以,每一位父母在面对一个“问题孩子”的时候,都应该认真地自我检讨。父母在孩子的精神世界里除了是父母之外,还是老师,甚至是“兄长”、“姐妹”、“朋友”,多重关系不仅让孩子感觉受到了尊重,还能够体会到心与心的和谐交融。

发现孩子喜欢说谎之后,应对其进行正面引导,并进行诚信教育,培养他说真话办实事的习惯。日常生活中,成人说话、做事要一言九鼎,切忌乱给孩子许愿,放空话。勿以自己的情绪影响到孩子,要让孩子从和谐的氛围中认识错误,敞开心扉,诚恳地接受父母的指导和帮助,养成诚信的品行。

或许,成人从未深入地探寻过这样的问题:一个孩子所犯的过错是有意而为还是无心之过呢?有的父母发现孩子喜欢在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大吵大闹,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或者把最好的衣服一层层地套在身上,他们的“表现欲”在这个时候特别强烈,完全摆脱了成人的掌控,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父母开始采取打骂的方式。孩子安静下来,跑到一边哭泣,但是他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错误都是无心之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完全出自本能。这时,成人不应随便发火,而应明确地告诉孩子,自己和客人有事要讲,请他到旁边去玩。如孩子仍管不住自己,可规定时间让其罚坐或罚站。在规定时间后,与孩子心平气和讲道理。

所以,如果父母未能对孩子的过错进行说明和引导,孩子只能看到父母的“表”(责骂或体罚),却看不到父母的“里”(爱或期望)。久而久之,孩子会将父母视为仇人,一旦无法承受压力的时候,就会把不满发泄到父母身上,这是一件非常悲哀的事情。

一位母亲对心理咨询师哭诉,孩子竟然对她做出了大逆不道的事情。原来,这位母亲在儿子做错事情之后,习惯地打了他一巴掌,接下来发生的一幕让她十分惊恐——孩子顺手抓起一个茶杯扔了过来,差点砸到她的头部。然后,这个孩子还恶狠狠地对他的母亲说:“走着瞧,等我长大了再跟你算账”。

每一个孩子都很爱他们的父母,无论他们哭闹还是撒娇,全部的希望都是得到父母的爱护。父母打孩子的初衷是教育好孩子,希望棍子、鞭子、绳子能让孩子达到自己的期望值。不过,孩子是不会被打好的,体罚的次数越多,孩子越是不能正常成长。甚至有一天,他们会将积压的怒火全部发泄到父母身上,那个时候很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余地。在成人的面前,孩子虽然是一个弱小的个体,但他们首先是一个人,成人应该遵循他们的年龄、心理特点采用合适的方式方法,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提出要求在前,帮助孩子在后,发现问题及时引导,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此外,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孩子与孩子之间势必存在差异,成人尽量不要按照某个所谓的好孩子的标准要求自己的孩子,即使对比也要把握好分寸,不要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和上进心。成人要学会用放大镜发现孩子的优点,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稍有进步马上表扬,让他们进步时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要总是拿他们和别的孩子比较,更不要有不满意的地方就在他们身上撒气,这种做法太野蛮了。

教育孩子的时候,惩罚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它和体罚完全不同。如果孩子做了特别不好的事情时,父母可以采取“事不过三”原则。第一次是温和的告知,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是什么;第二次是严厉的批评,除了再一次警告孩子之外,还应该好言相劝、耐心教导;第三次就要给予相应的惩罚了。惩罚一定说到做到,不给孩子任何的侥幸心理。

孩子还处于发展和成长阶段,对于是非曲直有时缺乏正确的评判,有时难免会犯错误。即便是成人,有时也是难免的,所以对孩子第一次的错误,无论多么严重,也要好言相劝,耐心教导。如果同样的错误还犯第二次,那就不是无意而为了,因此一定要重视起来,即使是很小的错误也不能轻视。这样,每一个孩子都会知道,同一个错误不能犯两次,并尽力朝这个方向努力。一般情况下,孩子会在第二次的时候就向父母承认错误:我这次记住了,决不会再犯了。

惩罚的时候尽量避免采取体罚的手段,父母可以没收孩子一个月的零花钱,或者明令禁止孩子接触电脑,又或者可以用做家务来惩罚孩子,这些都是比较合理的惩罚方法。

育儿观念:理解孩子表达爱的方式


早上入园时,嘉嘉刚刚走进教室,调皮的戴戴似乎很热情似的,紧跟在嘉嘉的后面,用小拳头在嘉嘉的背后蹭了几下,嘉嘉没有任何反应。我怕戴戴出手太重,会把嘉嘉给弄痛,立马阻止了戴戴这样的动作,并且告诉戴戴这样的行为不好,会把小朋友给弄疼的。戴戴的这个行为也就到此终止了,两个孩子各自回到了自己的座位玩儿起了玩具。

但是嘉嘉的奶奶并没有离开,一直在窗外看着这个过程,让我有点意外的是,嘉嘉奶奶走进了教室,走到戴戴的身边,凶巴巴地开始数落起戴戴来,“你怎么能这样啊。不是都是好朋友吗,我家里有绳子的,下次你再这样打嘉嘉我就把你手绑起来”,戴戴第一遍没有作答,也没多大反应,只是默默地玩儿着玩具;奶奶又对着戴戴说了第二遍,戴戴抬起头似懂非懂地“嗯”了一声。然后嘉嘉奶奶就走了。我看着这个场景,不禁觉得有那么一点儿失落,也有一点儿失望,更多的是感慨。

我问自己:“孩子之间这样的行为算‘打’吗?两个孩子,戴戴碰了嘉嘉,嘉嘉也觉得没什么问题,这算是‘打’吗”?

家长一直在行使一种权利——该和什么样的相处、不该和什么样的人相处,最后的结果是孩子的心胸开始狭隘,并学习挑剔别人的缺点。谁都不愿意和他做朋友。选择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孩子自己会判断。

如果一个孩子受了委屈,都不会告诉老师,最后只会带回家跟家长说,那说明,这个孩子本身就缺乏一种求助的能力。然而这种求助能力,是家长不能够包办代替的。

在和戴戴妈妈沟通了之后,我发现原来戴戴妈妈和爸爸在家经常拌嘴,有时也会有一些过激行为,就算有时的好心情也会在打打闹闹中度过,所以戴戴就认为这样的打打闹闹是在对朋友表示喜爱,所以当看见好朋友来了之后才会这样“热情”的欢迎他。戴戴妈妈还说回家一定会“严惩”戴戴,怎么可以打小朋友,戴戴妈妈的这种行为被我立即的制止了。

其实孩子打人,根本也不会打怎么样,如果别人打自己的孩子倒没什么。如果他打了别人,当父母的总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对。我给戴戴妈妈的建议是:当他打了人后,要及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析原因,然后告诉他如何用语言来解决问题,告诉他打人是野蛮的行为,并告诉他妈妈爱他,不要让孩子有做错事不被爱的感觉。这样,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对,也知道下次该怎么解决,还知道妈妈无论何时都是爱他的。孩子感觉被爱包围着,他就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学校里的事情,老师会尽能力解决。如果要上升到家长的层面,那就很糟糕了。如果嘉嘉奶奶,戴戴妈妈都在场,我不能保证这会不会变成吵架。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交往方式,哪怕是让孩子受到一点点的挫折,若是能“吃一堑,长一智”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我们都太着急了,把孩子看作了一个“易碎品”,结果到最后真变成“易碎品”了。无论怎样,妈妈都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爱他的,他永远都是好孩子,对事不对人,一时行为不对,不能说孩子就坏呀。

母爱,让你享受爱的多种美味


爱,是一种最无私的感情,它像春天的甘露,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虽然悄无声息,却滋润着一棵棵生命的幼苗。母爱!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让你感受人生的真谛。

妈妈要为我们洗衣服,大滴大滴的汗从她的额头上流下来,阳光映在上面,显得多了几分苍老。看着她弯腰起身,起身弯腰汗水染湿了她的衬衣,却还是露出慈祥的微笑。这种爱,让我们心酸。难道我们不应该让母亲感受一下爱吗?

母爱有时也是甜的,每当我们面对挫折,面对失败,无法攻破,闯不过去的时候。母亲的港湾却时时刻刻的为我们准备着。让我们在这里养足精神准备着战斗。为我们出谋划策,与我们一同承受压力、困难,知道我们成功。尽管我们不太优秀,但母亲还是在我们无助的时候给予帮助。伸出宽大的手。给予温暖。这种爱比吃了蜂蜜还要甜。

母爱有甜也有苦,特别是在双休日的周末,当太阳才刚刚苏醒,天空不再黑暗,我们的睡意还没跑走时,母亲又悄悄地跑到梦里把我们拉回现实。不让我们赖床不起,直到我叫苦连天,她还是要叫我早起床。这种爱略带着苦味儿。

当然也少不了辣味儿拉,每当我们犯了错误,母亲都会细心的纠正我们的错误,该批评的批评,决不留一丝脸面。有时还少不了挨打,不过俗话说得好“打是亲,骂是挨”,正好体现了这一点。我心里可是火辣辣的。母爱就是这样,就像一个载着酸甜苦辣的调味瓶,让你享受爱的多种美味。

您的孩子有很多玩的时间吗?


今天开家长会,在最后的时刻,有幸参加儿子班里的家长交流,其中谈到了儿子因为能够抓紧时间完成回家作业,所以有更多的时间用来干其他事情。一般情况,在我4:30下班去他班里接他的时候,儿子基本上已经完成回家作业。于是下班、吃晚饭,饭后在楼下打会儿羽毛球,后上楼拉半小时小提琴,晚上7:00~8:00去小区乒乓室训练乒乓球,8:00~8:30是儿子看电视的时间,之后洗刷回房间看书大约半小时,最后儿子躺下睡觉时我为儿子朗读点东西。

听到我讲儿子还有那么多时间来玩,有的家长就悄悄说:“哪有那么多时间玩?作业都要做到八九点钟了。”

随着儿子年龄的增长,我灌输给他的理念在慢慢生效。曾经儿子因为作业还没有完成,于是失去了一些出去“玩”的机会。我告诉儿子,很多事情包括作业必须尽早完成,这样你就有很多的机会:可以跟妈妈出去办些事情;遇到临时性的事情就没有后顾之忧;还可以有更多时间用来玩和做其他事情。长大以后也是这样,遇到任何机会你都会说:我已经准备好了。

进入四年级以来,在处理作业方面,儿子真的学会用时间了,尽管作业的书写质量还是有点糟,但正确率还行。心里想能用这点时间把所有作业都完成了还能提什么要求呢?过得去吧!或许我是数学老师的缘故,或许长期以来我已经对儿子的书写已经麻木了,更或许我在乎的是时间。

刘墉有一篇“时间与金钱”的文章,我觉得很有道理。会用时间的人,懂得安排时间,按照事情的缓急来支取,到头来,不但完成了他要做的,而且能够留下多余的时间。至于不会用的人,则东摸摸、西磨磨,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浪费的比利用的多,犹豫的比决断的多,时间永远不够用,事情永远做不成。

我想,老师给孩子们布置的作业是一样的,有的孩子晚上八九点钟还在做作业,那肯定就是不会用时间了。在这方面,儿子已经知道“统筹安排”,还知道有些事情可以同时完成。

在这个速度的时代,同一时间永远只能做一件事情的人,将可能被淘汰。

真是这样,看看我们办公室的电脑,随便谁的都不会只有一个窗口开着。儿子每天边看电视的边泡脚和吃东西,有时候边看书边泡脚边吃水果,玩的时候便听听英语磁带或放点音乐,早晨洗刷的时候收音机提供点新闻,等等。当然,一方面争取时间,另一方面也为了让自己有时间放松。

我经常会问儿子:今天你是怎么安排的?一般我都会支持儿子的安排。当他能够自主安排时间了,他就会去争取一些原本被他浪费的“小时间”,而集中为较大的时间用来玩他喜欢的项目。

儿子有很多玩的时间,他总是很快乐。

10种方式帮助孩子正确表达发泄情绪


01帮助孩子认知情绪

管理情绪的第一步,就是能识别出自己的各种情绪。我们可以随时指出孩子的各种情绪:激动、失望、自豪、孤独、期待等等,不断丰富孩子的情绪词汇库。

现在很多家长都能有意地去跟孩子共情。其实,共情的一个功能就是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当时的具体感觉。需要提醒的是,有时当孩子很生气时,他会对这种情绪识别也很反感,完全不听。我们可以先让他自己冷静下来,等孩子平静后,再回过头来跟他聊聊刚才的感受。

孩子能识别出的情绪越多,他就越是能清晰地表达出来,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这就是处理情绪的开端。能表达,他才能沟通,才能想办法。有时,只需表达出来,情绪就解决了。

2跟孩子一起品味美好事物

前面讲积极情绪时说,我们应该刻意地多去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这样给自己增加积极的元素。具体该怎样做呢?

品味美好,有很多方法。比如,随时给孩子指出值得品味的各种细节。生活中的点滴很容易被忽视略过,我们指给孩子看,就是在延长这些瞬间、扩大这些细节。

每天放学时,我们常常看夕阳的颜色。有时是粉红的,她就说是草莓味的;有时是金黄色的,她就说是橙子味的。这两天刚下过雪,我和女儿回来时,路上都是冰,很滑,一路走得很艰辛。她倒是很乐观,说灌木丛上都是棉花糖。我们又一起感受脚下的碎冰。我们想象一个冰雪王国,想象自己住在里面。她发现薄冰下面有气泡,就去踩踩,气泡就动一动。我又抱她摸树上的冰挂……我希望她忽略路不好走的事,把这些点滴的美好存到心里。

品味美好的另一个方法是,存储记忆,延长美好。就是说,给好事拍照、录像、写日记记录、存档,经常跟孩子一起看,回顾这些美好的瞬间。

另外,要提高品味的质量,就要培养孩子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地做事情的习惯。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小孩耳濡目染,都能跟大人学会做事情时合并几件事,这样似乎提高了效率,但实际上养成了分心的习惯。专心地吃饭、打电话、走路,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更多。

品味美好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分享。我们都知道,不能强迫孩子去分享。鼓励孩子主动分享,他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小孩之所以有时不愿意分享,是因为他对所有权还缺乏安全感,逻辑思维能力也有限,对环境感到不可控、难以预期。这些大人都要理解。

其实很小的孩子也可以有主动分享的行为。我女儿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经常互相分享吃的。在家里,吃水果她都能先给大人分一圈,有什么好东西她也主动拿给大家看看,虽然有时很有保留的样子——只给你看一秒就收回去了,或是只许看不许摸。

分享好东西,把美好加倍,我觉得这是存在于人的天性中的。孟子教育齐宣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都承认,跟人共同欣赏音乐更好,而且人越多越好。

3随时肯定正向的性格和品格

前面列出了24中积极的性格和品格,其实还有更多没有列出来的,比如信任、平等、尊重等等。我们平时少看孩子的所谓缺点和错误,以及能力上的种种不足,多去发现孩子这些优秀品格的表现,一旦发现,就及时肯定,这样久了,孩子就会更多地朝这些方向去发展。

现在的家长们对能力上关注过多。我们可以这样想,孩子长大后,哪样能力有机会得到发挥,这很难说,但好的性格和品格却是处处有用的。能力有可能被埋没被荒废,但性格和品格却永远不会。

4对成长感的识别和强调

我发明了这个词:成长感。我们成年人都会在发现自己有所成长时感到欣喜,对于孩子来说,成长就更是他们的全部,所以更加重要。每当孩子有进步时,我们及时指出来,让他看到,告诉他,你记得不,你去年、上个月还是什么样呢,现在都可以做到这样了!

进步、提高、成长,这是最能体现孩子自身价值的。随时抓住时机,发现具体的进步,告诉孩子,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更优秀!

5培养兴趣爱好,提供投入做事的机会

对兴趣爱好的培养,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心理学家发现,一个有着成熟的兴趣爱好的人,他们对新事情更感兴趣,学习能力更强。因为他们的学习更是出于内在动机,他们有更顽强的意志力和激情。

我觉得,兴趣爱好的作用,除了益智、陶冶情操、休闲等等,它还可以像一个心灵上的朋友一样,让人在欢乐时去跟它分享、忧伤时跟它倾诉。另外,它或许还能给人提供一个新的身份,让你有更丰富的人生体验。比如,你是一位教师,但走出教室,你或许告诉别人你是一个烘焙高手。

但是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些。兴趣爱好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让我们能全身心投入去做事情的机会,这种投入的感觉非常宝贵。有心理学家把这叫“酣畅感”,据说这是一个快乐的重要来源。当你做你爱好的事情时,你全神贯注,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庄子几次描述过这样的情形。按照他的说法,这时你与“道”相连通,所以会有鬼斧神工的发挥。

而达到这种酣畅感的秘诀是,你的技术和挑战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就是说,你做的事情的难度刚好跟你的水平相当。当然这个事最好是你喜欢做的。不过话说回来,很多时候,即使中性的事情,比如写作业,如果能力和难度程度相当,我们都会享受这个过程。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想想,应该选择哪些事情给孩子去做。我们出于爱心,总想给孩子更多的享受。但是,让他被动地享受,比如看电视、吃东西,他的乐趣也有,只是这些乐趣肤浅、短暂。而稍有点挑战的事,他反倒更能投入。难度如果过大,他就又没了兴趣。

其实小孩在玩游戏时,常常就能体验到这种酣畅感。我女儿玩时,如果我问她吃不吃苹果之类的话,通常她完全听不进去。所以孩子投入地、自由地玩,这非常有价值,我们要多鼓励,少打扰。

孩子大一些之后,做事往往就参杂了很多功利心,有了压力,难以全心投入。现在很多的兴趣班更是把兴趣变得没趣了。我们家长要多反思自己在其中的作用。

6给孩子“心理玩具”

心理玩具,这也是我随口发明的词。心理学家在做提升幸福感的干预实验时,有一些看似很普通、有点幼稚的做法,比如,记录下来当天发生的好事,并解释为什么你感觉不错;写下能展现你好的一面的事情,每天去温习。据调查,每天写下三件让你感觉好的事,这个做法效果很好,效果的持续时间也长。

我们自己也可以这样做,也可以引导孩子这样做。我们可以在情绪有些低落时,把这些好事当作心理玩具,拿出来玩味。我们也可以每天睡觉前或在其他空闲时间里,没事就在脑子里整理自己的这些好事。大家可以试试。其实这就是在训练我们转念的能力。

我们可以抽空跟孩子一起想好事。我们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漂亮的本,专门记录他的好事。或者给他准备一个小白板、做个展示墙,随时记录。或者给孩子准备一个好事宝盒,把能引起美好回忆的东西或照片,都存在里面,有空就倒出来看看……

这个心理玩具除了好事,还可以是让自己看到全局、看到宏观的一面,看到thebigpicture。比如,当你为孩子的一点小事生气时,你可以跳出来想:总的来说,他是个好孩子,我是个好妈妈,我工作还不错,生活各方面都基本满意……然后再看刚才的事,就能比较冷静地看待了。

培养感恩、同理心、宽容等品格以及乐观的思维习惯

我们家长自己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真是很大的。有时我感觉女儿会有点抱怨,我趁她还没说呢,就自己开始感慨好的一面,表示很知足,她的想法也被带过来了。其实我觉得更多的时候,小孩倒是比大人更乐观,更少消极的评判。有时大人会以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孩子本来还没有任何不满情绪呢,听大人这么一说,马上就消极了。所以家长言行要慎重,别急于评价下结论,多等等,多观察。

我们自己评论的话里多一些感恩、同理心、宽容和乐观思维,这就是好的教育了。

我经常会在睡前跟孩子一起回顾这一天的事情,其中除了总结她的进步,再就是想想有哪些好事,哪些我们要感到知足、感恩的事,然后展望美梦,再开开玩笑。

对于大一些、上学的孩子,我们可以让他偶尔写感恩日记、写好事日记(让自己开心、自豪骄傲的事)。不必天天写,那样他会反感,不好坚持,可以一周写一两篇。或者让他自己每天睡前回顾这一天值得感谢的事、让自己自豪骄傲的事。我想,做这些远比批评他的缺点更重要。

7不做情绪绑架

我看到有的专家告诉家长,跟孩子说:“你那样做,妈妈很生气”、“那样做,妈妈不喜欢”。我想家长应该尽量少这样去说。我们大人正常的情绪反应,可以让孩子知道,不必刻意掩饰。我们可以生气。但是如果总是用家长的情绪去管教孩子,这不是好办法。总这样说,孩子会觉得他应该对大人的情绪负责。他会忘记遵守规则的本来的意义,也容易有很多不必要的自责和内疚。

正确的方法是,让孩子看到他的不好的行为会有怎样的不好的结果,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对家长的情绪负责。

有时候女儿哭闹之后,等她情绪好了,我也偶尔跟她说,你知不知道,你哭闹的时候,我真的很烦。不过关键的是,你这一哭,耽误了自己的时间,你早点过来吃饭,吃饱了就高兴了,就可以多玩一会了,是不是……

教给孩子,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而我们家长也是,也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如果我们因为跟孩子无关的事情有消极情绪,那就跟孩子说,妈妈这会心情不好,因为别的事情,所以妈妈先自己待一会,等情绪好了,马上就跟你玩。这样,孩子也可以学会,当他有不好的情绪时,他也会自己冷静一会,练习自己去处理。他也会知道,有不好的情绪不是什么错事。

8接受孩子的消极情绪

前面谈的多是关于积极心理的建设,下面谈最让我们头疼的消极情绪的处理。

对于孩子的消极情绪,我们不要去否认、压制、贬低、怀疑,不要说“这有什么可怕的”、“你不应该感到失望”、“你没有理由生气”等等,而是要帮助孩子去接受、识别,然后再教给处理办法。

教给孩子管理消极情绪的前提是,我们自己要能从容去对待。我们会发现,做到这一点真是有难度啊。为什么这么难呢?因为,当孩子发脾气或有其他消极情绪时,我们的本能反应是——又有来麻烦了!你敢跟我对抗!我的教育怎么这么失败!你得长到多大才能会……!我付出这么多,你怎么能这么对待我……于是我们浑身冒汗血脉喷张……

我们处于这样的状态,当然就不能指望孩子能平和下来了。

要改变这种反应,首先要认识到,消极情绪对孩子是有益的,是他认识自己、提高情商、学习成长的一个好机会。它是中性的,不是坏事。把它当作一阵风吧,控制好,甚至利用它去发电、放风筝。

其次,要尽量把孩子的行为和情绪跟自己的分开。自己的劳累、抱怨、委屈,自己去解决。别做不合理的挂钩。

我女儿惹我生气时,我就这样开导自己:一方面是因为她就是个孩子,就这样;另一方面,反思自己管教上有哪些不足,还可以做哪些改进,她是我教育的结果,跟谁抱怨呢,自己多提高就是了。我想,如果家长少一些受害者的思路,多想该怎样提高,这也会帮助我们控制情绪,少生气。

然后再告诉自己,我当然可以不完美,做不到的,努力提高就是了。

只有当我们自己接受了孩子的消极情绪,我们才能做到不去否认、压制、贬低、怀疑他的情绪,并且教给孩子去接受他的情绪。

9给孩子自己处理消极情绪的机会

孩子发脾气,我们本能地想救火。如果认识到消极情绪的意义,我们就知道,不必急于让情绪消失,而是要尽量给孩子机会,让他感受、识别,同时自己锻炼着平复下来。他每自己平复一次,他的情绪控制能力就得到了一次锻炼。当然对于两岁以下的孩子,家长还是应该用转移法先去哄好,然后再讲道理。

所以,现在我对孩子哭闹的方法是:在发现她有点情绪,可能会发作时,如果她不需要我的帮助,我常常找个借口躲开。我发现通常我一走开,她自己很快就没事了。当她真的发作起来时,再回来。有时啥也不说,摸摸头给她擦眼泪。如果我自己也生气,或者她拒绝我接近,那就捧本书待在旁边。如果是她特别不讲理的事情,我就义正言辞地说几句。这种慷慨陈词也有用,能帮她看清自己行为的后果,看到引起的反应,当她自觉理亏时,理智就开始恢复,就战胜了情绪。

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家长自己能保持中性态度,这会帮助孩子更好地平复情绪。有很多情况,孩子是被家长的坏情绪火上浇油,愈演愈烈。

10教给他处理消极情绪的办法

宣泄法:比如打沙发打枕头(当然对于爱打人的小男孩慎用)、撕纸(其实这些宣泄法背后的道理就是,要以破坏性最小,不影响别人的方式发泄情绪);倾诉法:找人聊天、写日记、随意画画;镇静法:数数、深呼吸;转移法:看景色、听歌、运动、做自己的爱好。还有就是前面写过的那些能引起积极情绪的方法,比如想好事、品味美好等等。

然后,当自己冷静一些之后,教给孩子去分析思考,想想刚才的情绪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引起的,以后可以怎样做才能避免那种情况,下次再有类似的情况,该怎么办。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对于消极情绪,要多分析多思考,去想办法,这样有利于化解情绪。但是对于积极情绪,则尽量少分析,多去感受,把它作为一个整体去感受。好事,有时分析太多,好的感觉反倒没了。

亲子沟通有技巧 内容方式有讲究


每天与孩子在一起生活,但也许你并不知道与孩子说话的方式,有关专家提醒说与孩子沟通,用亲切的话语有利亲子间的沟通,所以家长与孩子在一起交流时,可以多说一些孩子理解,或能理解到孩子心理的童言,这对于孩子与父母的相处来说是十分有好处的。

1、家长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

现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说话时,常常会急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话做,最好不要有意见。所以,往往没有仔细地把孩子的话听完,而孩子感觉与父母难以沟通,代沟必然越来越深。所以家长与孩子说话时的耐心很重要,不但要听完孩子的讲述,还要理解孩子所表达的意愿。

2、家长注意体会孩子的感受。

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或者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孩子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半天。这时候就很需要家长的关心,但父母如果只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等话语,这就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如果父母把话改一改,比如说:“你很难过吧?我要是你也会有这种感受的。”相信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一定会有不同的表现。

3、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程度。

父母应该知道多大的孩子理解多少的话,如果父母尽说些孩子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一些孩子达不到的要求。这不仅让孩子觉得辛苦、压力大,亲子间对话也势必难以搭得上线,就很容易形成交流不畅而使双方之间有代沟的产生。

4、在回答孩子的问话时要注意方式。

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问:“妈妈,你要不要去买菜?”这个问题的真正意义其实是:“妈妈,我想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因为这正是孩子当时的心愿。

5、家长对孩子说话时要避免用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

所谓的负面比如家长不要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限你在五秒钟内……”、“我数到一、二、三……否则……”、“你应该……”、“你真笨”、“你好环”、“你太让我失望了”、“不可以……”等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谩骂、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而且说的多了,孩子对此更是无所谓的态度,所以家长再说类似的话就没有任何意义,还让孩子感到厌恶。

6、在与孩子交流的话题上,可以经常变换新鲜的内容。

常变换新鲜的话题会引起孩子的兴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发生了什么事?”、“你知不知道为什么小孩子最喜欢恐龙?”、“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不到地球……”等问题,相信会比“今天过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更能吸引孩子。因此有时一些啰嗦的话反而起到更好的效果,只是要运用得当。

7、家长要懂得充实孩子的生活经验。

父母与孩子对谈的题材,大部分是来自生活之中,因此培养孩子一颗敏锐、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带领孩子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车子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等,都可以成为谈话的素材,孩子的观察力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当然,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是十分重要的。

育儿心得: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


育儿心得: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

一、先倾听再出主意

孩子会经历很多“危急时刻”,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无忧无虑。不仅仅要帮孩子走过这段时刻,而且帮忙她消化理解害怕、生气、失望、尴尬、悲哀这些情绪,对于父母来说是很关键的。

二、每一天都会跟孩子说一次“我爱你”,每一天都会给孩子一个拥抱,我们总认为爱是就应用行动来表示的,但是,为了让孩子明白怎样去表达,我们还是就应要常常虚实结合一下。

三、善用表扬和鼓励

由于好好吃饭有包饭的习惯,而且吃一口饭要十分久的时光,以至于吃顿饭要一两个小时的时光,我每次喂饭都催她要吃快点,不能慢吞吞的,再之后我就只有夸奖她了,她吃进一口我就表扬一下。但是到此刻已经夸成了习惯,她也不以为然,无所谓了。所以,家长必须不要滥用表扬,如果把孩子每一天正常该做的事(像自我收拾玩具、走路之类)都拿来表扬,久而久之,孩子很可能就会把它当做谋取利益的交换条件,或是要挟家长的资本。

四、避免批评和指责

过多的批评和指责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没有好处的。个性是当已经有人对某件事向她提出批评的时候,再在旁边横加指责,我认为是十分错误的,那样会很伤孩子的自尊,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这种时候,就就应心平气和地、耐心地教育她,先透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她自我对故事中的行为进行评判,然后将故事中的行为与他的行为进行比较,让她明白自我的过错,最后表扬一番她的长处,告诉她这件事虽然做错了,但是没关系,只要能改正你还是和以前一样棒,是个大家都喜欢的好孩子。

请不要再以溺爱的方式爱他


我们都想做一个好家长,想养出一个独立自主懂事的好孩子的。但往往就是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越来越无理取闹,成为别人眼中的“熊孩子”。父母爱孩子,是天经地义无条件的,但是爱得过度了,那也会“淹没”孩子的。

被溺爱大的孩子,在幼儿园无法合群

孩子在家是小皇帝,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非常溺爱,导致小孩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

进入幼儿园后,孩子第一次步入集体生活,但却不尊重老师和长辈、不关心同学,不爱劳动,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集体等。

小孩犯错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与其他同学发生矛盾冲突,不先检查自己,尤其是个别的家长还更多的护着孩子,以致孩子很难教育。

都是因为家长给的过度的爱,让他们变成了一个自私难相处的小朋友。

溺爱孩子的危害

溺爱使孩子内心无爱

被溺爱的孩子,整天接受着来自外界的爱,整天被别人包围着,那这样的孩子内心就没有爱了,只会接受爱,不懂得付出爱。

溺爱使孩子价值观混乱

如果一个孩子在溺爱的环境下长大,他就接受不到正确价值观的熏陶。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他觉得自己就是中心、自己满足就可以了。这样的孩子,他对很多问题,比如原则性的问题、价值观的问题等全部是处在混乱状态的。

溺爱使孩子能力低下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学习能力,并且成绩优秀;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自信,能顶天立地的做事。所有的家长都会这样想,但是家长却对孩子实施溺爱,这样教育的结果,就导致了孩子能力低下。溺爱使孩子在各个方面的能力都退化了。

溺爱使孩子厌恶学习

由于家长溺爱孩子,致使孩子诸多的能力都被掩盖了,这样他就发展不起来了。一旦这种能力低下的孩子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他就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样的孩子就会在学习上遇到诸多的障碍,因为他的学习动力,被家长的溺爱限制了。

对照以下行为,你溺爱孩子了吗?

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做“独生”,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没有同情心,不会关心他人。

过分注意

一家人时刻关照他,陪伴他。过年过节,亲戚朋友来了往往嘻笑逗引没完,有时候大人坐一圈把他围在中心,一再欢迎孩子表演节目,掌声不断。这样的孩子自认为自己是中心,确实变成“小太阳”了。家里人都要围着他转,并且一天到晚不得安宁,注意力极其分散,“人来疯”也特别严重,甚至客人来了闹得没法谈话。

轻易满足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幼儿和小学生很多零花钱,孩子的满足就更轻易了。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

生活懒散

允许孩子饮食起居、玩耍学习没有规律,要怎样就怎样,睡懒觉,不吃饭,白天游游荡荡,晚上看电视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缺乏上进心、好奇心,做人得过且过,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祈求央告

例如边哄边求孩子吃饭睡觉,答应给孩子讲3个故事才把饭吃完。孩子的心理是,你越央求他他越扭捏作态,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培养不出责任心和落落大方的性格,而且教育的威信也丧失殆尽。

包办代替

我曾问一些妈妈,要不要求孩子劳动,有的竟说:“我疼都来不及,还忍心让孩子劳动?”也有的说:“叫‘小东西’做事更麻烦,还不如我帮他做了。”所以三四岁的孩子还要喂饭,还不会穿衣,五六岁的孩子还不做任何家务事,不懂得劳动的愉快和帮助父母减轻负担的责任,这样包办下去,必然失去一个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能干、上进的孩子。这决不是耸人听闻。

大惊小怪

本来“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不怕水,不怕黑,不怕摔跤,不怕病痛。摔跤以后往往自己不声不响爬起来继续玩。后来为什么有的孩子胆小爱哭了呢?那往往是父母和祖父母造成的,孩子有病痛时表现惊慌失措,娇惯的最终结果是孩子不让父母离开一步。这些孩子就打下懦弱的烙印了。

剥夺独立

为了绝对安全,父母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他和别的小朋友玩。更有甚者,有的孩子成了“小尾巴”,时刻不能离开父母或老人一步,搂抱着睡,偎依着坐,驮在背上走;含在嘴里怕融化,吐出来怕飞走。这样的孩子会变得胆小无能,丧失自信,养成依赖心理,还往往成为“把门虎”,在家里横行霸道,到外面胆小如鼠,造成严重性格缺陷。

害怕哭闹

由于从小迁就孩子,孩子在不顺心时以哭闹、睡地、不吃饭来要挟父母。溺爱的父母就只好哄骗,投降,依从,迁就。害怕孩子哭闹的父母是无能的父母;打骂爸妈的孩子会变成无情的逆子,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无情、任性和缺乏自制力的种子。

当面袒护

有时爸爸管孩子,妈妈护着:“不要太严了,他还小呢。”有的父母教孩子,奶奶会站出来说话:“你们不能要求太急,他大了自然会好;你们小的时候,还远远没有他好呢!”这样的孩子当然是“教不了”啦!因为他全无是非观念,而且时时有“保护伞”和“避难所”,其后果不仅孩子性格扭曲,有时还会造成家庭不睦。

爱孩子不等于溺爱,爱孩子就要从小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感,让孩子健康成长,严慈并济才是家长的正确选择。

你爱孩子有“度”吗?


爱而无度的话,往往会违背了爱的本意,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心的父母不妨对照一下,你的爱理性吗?你的爱有“度”吗?

看动画片的度

爱看动画片是孩子的天性,真正优秀的动画片还能满足孩子的求知欲,陶冶情操。然而如果过多地看不经选择的电视节目,不仅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及肢体的发育,连续时间过长还会影响视力。

建议:家长适当挑选节目的类型(儿童、知识类节目为宜)。

陪孩子边看边交流。对于孩子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展开讨论,同时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扩大孩子的知识面,帮助孩子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注意控制时间,30分钟为宜。

包办代替的度

孩子到了幼儿期,十分喜欢模仿成人,希望自己能做大人做的事情。想自己洗衣服、自己系鞋带、自己买东西等。家长出于爱或者是怕麻烦,常常把孩子想自己做的事情包办了。这会扼杀孩子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心智发展的最好时机。

建议:根据孩子不同时间段的愿望和家长的实际条件,满足孩子的动手需求。当孩子有做事的愿望时,家长可提供一定的环境条件,由浅入深。可以多和幼儿园的老师联系,借助幼儿园的游戏方式以便让孩子尽快掌握想做的事。对孩子想自己动手而惹出的一点“麻烦”,要心平气和地做预防工作或扫尾工作,而不是指责或代劳。

期望成材的度

总有的家长用絮絮叨叨的责怪、批评自己的孩子来表达对孩子的爱。经常夸奖别的孩子,总觉得孩子不如别人,忽视孩子的点滴进步,还以为这是严格要求孩子。然而经实践研究证明,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将会使孩子失去自信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建议:多用鼓励的眼光,欣喜的语调,挖掘孩子即使是小小的优点,再心平气和地指正其缺点,孩子将更乐于接受。当亮亮为了学洗碗,不小心把水弄得满地都是时,可以说:“亮亮,你的碗洗得真干净,不过水溅到地上了,可以把水龙头弄小一点吗?”不久你将会发现孩子更有兴趣去做所表扬过的事,同时也在努力接受你的提议;即使做得不够好也是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即手指肌肉的发育及控制能力还未完全发展好。出现这种情况你还忍心再次责怪孩子吗?孩子处事的主观能动性在表扬声中会随之增强。

穿名牌的度

爱穿名牌原本无可厚非,如果在别人面前特别强调,“我们孩子穿的可是名牌。“让孩子从小在炫耀中生活,只会增加孩子的虚荣心。

建议:衣服穿着主要考虑干净整洁,美观大方是一般家庭通常能做到拓。在日常生活中提醒孩子穿戴好坏并不重要,更不必和别人攀比衣着的价格、品牌。到幼儿园主要是学知识,比谁的知识学得多才是真正的本领。

赠予礼物的度

很多家长在过节或孩子过生日时,不考虑孩子的实际需求,时常以吃、穿、红包作为送孩子礼物时首先考虑的对象。

建议:家长送孩子礼物时,需考虑到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知识的充实,动手能力的提高,良好道德修养形成的引导,因此不妨试着选用有意义的适龄书籍、磁带、碟片等。

能在节假日带孩子去野外活动,感受大自然的气息,也不失为一个扩大孩子阅历,调节身心的特别礼物。

家园共育《爱有很多种表达方式》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爱的教育读书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案例:案例分析尊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 案例:一天美术活动课的内容是《有趣的海底世界》,杪杪小朋友在海底里画了许多热带鱼、海龟、海马和海草,颜色鲜艳,她的画面干净而且内容丰富,充满童趣和幻想色彩。我赞赏地摸了摸杪杪的头,就去巡视其他活动。当...
    2021-05-21 阅读全文
  • 爱可以用什么方式表达 一位美国爸爸如是说: ▲我会常常用又大又暖的毯子裹着女儿,带她到庭园里,让她坐在我的大腿上,我们一起观赏月亮和星星,这对我们俩来说是最美好的时候。 ▲我给我的每一个孩子都保存了一本他们四到九岁的日记。...
    2021-04-20 阅读全文
  • 体罚是表达爱的一种方式? 在教育中,离不开惩罚。但是,对孩子的惩罚必须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不用理智、温柔的良言善语,用皮带抽和打耳光,如同对雕塑对象不用雕刻家的精巧雕刀,而动用了生锈的斧头。...
    2021-12-22 阅读全文
  • 育儿观念:理解孩子表达爱的方式 早上入园时,嘉嘉刚刚走进教室,调皮的戴戴似乎很热情似的,紧跟在嘉嘉的后面,用小拳头在嘉嘉的背后蹭了几下,嘉嘉没有任何反应。我怕戴戴出手太重,会把嘉嘉给弄痛,立马阻止了戴戴这样的动作,并且告诉戴戴这样的...
    2020-10-09 阅读全文
  • 小型塑料积木的多种玩的方式 本学期,我们年级组规定了大型玩具的游戏时间,我们班分到了周一和周四。话说,近阶段,我们班的孩子们开始不热衷于大型玩具了,当然啦,这是有条件的。当我们班玩西边较大的大型积木时,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大型...
    2021-04-17 阅读全文

案例:一天美术活动课的内容是《有趣的海底世界》,杪杪小朋友在海底里画了许多热带鱼、海龟、海马和海草,颜色鲜艳,她的画面干净而且内容丰富,充满童趣和幻想色彩。我赞赏地摸了摸杪杪的头,就去巡视其他活动。当...

2021-05-21 阅读全文

一位美国爸爸如是说: ▲我会常常用又大又暖的毯子裹着女儿,带她到庭园里,让她坐在我的大腿上,我们一起观赏月亮和星星,这对我们俩来说是最美好的时候。 ▲我给我的每一个孩子都保存了一本他们四到九岁的日记。...

2021-04-20 阅读全文

在教育中,离不开惩罚。但是,对孩子的惩罚必须建立在爱的基础上。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不用理智、温柔的良言善语,用皮带抽和打耳光,如同对雕塑对象不用雕刻家的精巧雕刀,而动用了生锈的斧头。...

2021-12-22 阅读全文

早上入园时,嘉嘉刚刚走进教室,调皮的戴戴似乎很热情似的,紧跟在嘉嘉的后面,用小拳头在嘉嘉的背后蹭了几下,嘉嘉没有任何反应。我怕戴戴出手太重,会把嘉嘉给弄痛,立马阻止了戴戴这样的动作,并且告诉戴戴这样的...

2020-10-09 阅读全文

本学期,我们年级组规定了大型玩具的游戏时间,我们班分到了周一和周四。话说,近阶段,我们班的孩子们开始不热衷于大型玩具了,当然啦,这是有条件的。当我们班玩西边较大的大型积木时,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大型...

2021-04-17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