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观察:不要拒绝孩子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1-04-02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 孩子的教育问题 大班个案观察记录观察地点:大二班,观察对象:梦梦,场景:梦梦有个不同于其他小孩子的爱好———爱问为什么。
我们大班自打搬到新环境,她的问题一天比一天多,种类繁多,我深感应接不暇。比如,她走到花园那里有水池,我就提醒幼儿没有老师和家长的陪同下,你们不可以自己来玩耍哦!她立即说,老师,这吃水又不深,我们女孩子小心地玩是可以的,为什么不能呢?我立刻回答到,因为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假如你的鞋子有点滑一不小心掉下去怎么办?很危险的!老师,我会游泳的,周末带我去游泳的,不会怕水的因为我会水啊!这下我可以独自到这玩了吗?当然不行,游泳馆里没有保护你们的老师吗?因为小朋友们还不能自己保护自己,所以有危险的地方是不能一个人去玩的。她失望又小声地说“哦,知道了,老师。”
“真真,你今天如果不想出去活动可以留在教室里休息啊!”我的这句话被梦梦听到了,她又开始了你怎么了?”“老师,他为什么不能出去活动呢?”
“哦,真真他有点不舒服!
……
这样的问题问多了,就会打断我的活动开展。有时,我会哄她,梦梦,等会再问好吗?
措施:
1,梦的表现一点也不奇怪,爱问问题是3~6岁孩子的一个很典型的特征。我会不厌其烦地回答包括刁钻问题。因为对于我们成人来说,问题太简单可是对于孩子来说那便是这个世界的全部。如果随便敷衍了事实际上等于拒绝了她的好奇心。同时给他一个错误的信号,这个社会是粗暴的不开放的,不可以随便发问要保留。
2,跟她的家人多次沟通,让其要耐心地面对她的频频发问。在一问一答中,孩子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良好发展。
yJS21.com更多精选教育笔记阅读
教育随笔:不要轻易拒绝孩子的提问
教育随笔:不要轻易拒绝孩子的提问
幼儿园里的孩子,他们年龄小,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对不懂的事情爱问个为什么,包括我们的大人认为很无聊的事情,面对孩子的提问,有时我们觉得很烦,心里总认为这时有些孩子故意调皮捣蛋,有时会对提问的孩子呵斥一顿,我们不耐烦的拒绝,往往会么抹杀孩子求知的欲望。
我们班有个孩子叫黄国祥,遇到任何事情都爱问个为什么,今天我们正在区角活动,别的小朋友都玩得正起劲,黄国祥猛然间站起来问:“老师,你看前面怎么冒黑烟。”我知道是前面瓷料厂冒出的,但是我没有给孩子解释,却反问了他一句:“老师现在让你干什么?”面对孩子我的斥责,孩子两眼直直的盯着我,似乎站在他面前的我是个凶恶的坏人,看到孩子审视我的眼神,我意识到自己的做法有些不妥,但当时我只是为了维护自己那一点老师的尊严,没有纠正自己的错误,孩子一声不吭的坐下了,这一整天他没再问我一个问题。
此后,在活动课上,我发现这个孩子变得沉默寡言,时刻保持着谨慎的态度,生怕自己的行为会触怒老师,回答问题时,声音也不再像以前那么响亮。
通过这件事,我觉得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应时刻保持平静的心态,对孩子提出的问题我们应该耐心讲解,不要因一时的反感拒绝他们,这样不但给孩子的心灵留下创伤,还有可能抹杀他们的探究欲望。
在这里,我对黄国祥小朋友表示歉意,说声:“对不起,有什么问题只管问,老师一定给你解答。”
不要嘲笑孩子的问题
“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小鸟为什么会飞呢?”……也许孩子天真的问题令你觉得非常好笑。但仔细想想,要回答这些问题还真是不容易。当然,你也可以这么回答:“小笨蛋,天空本来就是蓝色的。”
不过,如果你能一孩子一样的心情,抬头往上看,你会发现自己平时视若无睹的天空一片蔚蓝,异常美丽。这时,相信你也会和孩子一样,非常地惊讶而受到感动吧!由于心中藏着这种激动,你会向他说:
“是呀!真的是非常漂亮的蓝色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呢?”
正如上面的例子一样,要想回答好孩子的问题,先要接受孩子对于事物的惊讶情感。这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孩子天真无邪的问题,的确让人觉得好笑。不过,这样笑一笑混过去的态度是非常不好的。尽管这些问题连母亲本身也难以回答,但如果在这时候轻蔑或回避孩子的问题,确实会造成很坏的结果。轻视或嘲笑孩子的问题,会使孩子丧失发问的意愿。如果无法让孩子得到满意的答案,这时母亲可以非常认真地告诉孩子:“我再去查一查。”这么一来,孩子会因此而受到激励,会想再发问。虽然孩子的问题是一些本来就是如此的问题。但是大家认为本来就是如此的现象,孩子却有所疑问,实在是很了不起。例如:牛顿就是因为认真地考虑了“苹果为什么会落到地上?”,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种从大家认为本来就应该如此的事中,发现一种规律,就称之为科学。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也是一个对于大家都认为本来就应该如此的事情产生怀疑的人。他在进入小学以后,经常提出类似的问题。
有一天,老师在黑板上写:2+2=4。这时候,爱迪生问道:
“老师,为什么会是4呢?”老师说:“2再加2,应该就是4呀
但是,爱迪生还是无法接受。老师却认为爱迪生的头脑有问题。因为班上有了爱迪生这样的学生,课程总是无法继续下去。于是,老师把爱迪生的母亲请到学校来,对她说:“你的孩子智力发育太迟钝,无法继续读书。”
不过,爱迪生的母亲认为爱迪生是个独特而优秀的孩子。自小爱迪生从小学退学之后,就亲自对他进行教育。爱迪生在科学界非常活跃,拥有多项发明,这是众所周知的。不可否认,这与他的母亲在其发问期很好地培育了他有着很大的关系。
观察记录:吃饭是个问题
时间:**年**月
地点:教室
对象:部分幼儿
观察者:李老师
老师的注意:
午餐时间常常是让老师最头痛的一段时间,在孩子们吃饭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出现。
我们班的孩子们吃饭的时候常常要讲话,虽然老师经常在旁边提醒说吃饭的时候不能讲话,但是孩子们似乎记不住似的,老师刚说过过会就会开始讲,有时候还会越讲越来劲,老师就又不得不去提醒,但是似乎这样一遍遍的提醒,成效并不大,还是会有孩子们时不时冒出一两句话,要老师再次提醒才会不讲,另外我们班有些宝宝还很挑食,像我们班天天和滕滕,每次吃饭的时候就看见他们面前的桌子上。有一大堆的饭菜,问他们为什么要把饭菜挑出来啊,就哭着对我说,这个菜不好吃,我不要吃的,不仅是他们俩有好多孩子都是这样,不喜欢的菜就把它挑出来扔在桌上,或者盛在碗里,碰也不碰,还有很多宝宝吃饭可邋遢了,像高子铭等吃饭的时候只见满桌子,满地都是残菜渣和米粒,虽然经常提醒,但是成效也不大,还是会吃到桌子上满地都是。
识别
家长只注意孩子的智力发展,完全忽略了孩子四肢协调发展,我觉得孩子的餐桌礼仪养成是要从一件件小事做起,无论是就餐还是其他方面。
回应
针对这些幼儿的情况,我们在平时的一日活动中,以儿歌如我会自己吃饭,不挑食等,让幼儿学习餐桌礼仪知识,另外一个故事,录像等形式,让幼儿明白用餐时有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细嚼慢咽的好习惯。
每天问孩子四个问题
有位父亲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这四个问题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
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很有效。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但是,现实生活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谁家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子女的,但中国98%的家长错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本身。而家长们的爱也经常是有条件的,比如会出现只要这次考试得了前三名,就带你去哪里玩等等。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整体接纳的,是要让对方接收到的,要真正做一个好家长并不难,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几句话:
1,绝对禁止高压/打骂孩子的做法,建立平等的关系。
2,真正地无条件爱孩子,给予孩子精神意义上的爱。
3,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4,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时常对其鼓励表扬。
5,调正亲子关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6,要注意孩子的人格精神。
如果真正理解了以上的六句话,教育好孩子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
入园孩子必须要谈4个安全问题
转眼间新生入园已经一个多月了,照说小朋友们该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了,可此间中秋节和国庆长假却让宝宝们又开始恋家了。专家说,对于幼儿园新生,最困扰的就是不适应集体生活而产生分离焦虑情绪,而入园一个月里,宝宝的饮食、交往等各种问题也在幼儿园里凸现出来,值得家长关注。
新生入园三种情况家长要提前做好准备
案例1
分离焦虑:长假后上幼儿园就哭
“女儿上幼儿园快1个月了,这几天上幼儿园之前总是哭,并且哭得很厉害,感觉好像特别害怕幼儿园。老师说,女儿在幼儿园表现还可以,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早上在幼儿园哭一会就好了。可是孩子回家之后稍有不顺心,就哭个没完,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坏。”程程的妈妈问幼儿园老师,女儿这样实在让人伤脑筋,她是不是在幼儿园受了什么委屈,或者心理有了阴影?
专家:入园意味着孩子踏入社会,开始集体生活,这种生活不比在家里为所欲为,孩子在这个集体中必须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从一个自然人变为社会人。但这个转变的过程,对于3岁左右的孩子来说,显得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孩子对爸妈非常依恋,所以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就会显得相当无助,因此,绝大部分的新生在幼儿园有郁闷、焦虑、紧张等情绪,可是他们又不懂得如何发泄自己的不满,唯一的方式就是哭,通过哭闹来缓解内心的分离焦虑。
还有些孩子在幼儿园不哭,一回家却动不动哭鼻子、发脾气。其实,这也是一种发泄内心情绪的方式,当孩子说不出自己的不满时,就期望得到父母加倍的重视和关注。
一般来讲,新生的分离焦虑情绪会持续1-2星期。由于情绪紊乱,有的孩子回家后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症状,比如胃口很好、疲惫想睡觉等,家长以为孩子在幼儿园饿了,哭得厉害没睡好。其实,这些都是因为在幼儿园情绪紧张,回家之后,能让自己彻底放松了,所以食欲好,睡觉香。专家建议:
(1)一定要让孩子有发泄不安情绪的途径,和孩子多谈谈幼儿园的新鲜事。
(2)坚持送园,哪怕孩子小感冒,不要随意打乱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规律。
(3)心理越安全,分离焦虑就越弱,多与孩子肌肤接触。
案例2
幼儿园大锅饭:挑食更严重
阿珊的宝宝现在三岁四个月,长得虽然白白胖胖,但在饮食上却还是让妈妈伤脑筋,孩子不喜欢吃青菜,就算是把青菜做成菜泥也不吃。现在上了幼儿园,老师也发现宝宝挑食的毛病,她就连菜汤里的一丁点青菜都要挑出来。
专家解释:
“宝贝啊,今天想吃点什么啊,奶奶给你做。”相信这样的话长辈们都很熟悉。这种有求必应的生活方式让小朋友只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食物,很容易形成偏食、挑食的习惯。因此,专家建议,在家里给孩子提供的食物,要尽量丰富多样。
另外,“观察和模仿”是孩子了解社会的主要方式,家长在饮食方面应做出好的榜样,比如介绍膳食时可以说,“哇,今天有什么好吃的呢?”有些家长自己本身就挑食,无意间当着孩子的面说自己不喜欢吃这个,不喜欢吃那个,孩子自然会受到家长的影响。专家提醒,莫让自己对某种食物的情绪影响到孩子,要做出好榜样。
案例3
咬人:新生交往沟通方式
才入园一个月,优优已第二次被小朋友咬了。晚上洗澡时,妈妈发现宝宝的手臂上又有牙印,问他是不是被人咬啦,他也说不清。妈妈问老师,老师说他确实被咬。回家后,妈妈告诉优优,别人咬你,你为什么不告诉老师?他支支唔唔说不上来。事实上,优优性格内向且胆小,妈妈担心宝宝在幼儿园被其他小朋友欺负,心里甭提有多不痛快。
专家解释:孩子被打,痛在家长心里。吴冬梅认为,家长如果发现新入园的小朋友被抓了,被咬了,不必过于介意,可以交给老师处理。遗憾的是,有些家长对孩子身上的抓伤非常在意,找老师评理、控诉、责骂,甚至会帮孩子出头,教训咬人的小朋友。
专家说,孩子的行为要比语言发育早,摸、抓、揪、咬是他们的主要沟通方式,年龄越小,越是如此,喜欢你还咬你,但由于不知道轻重,自己不会控制力量,出手重了就伤着人了。所以,家长不要以为孩子被咬了,被抓了,就是在幼儿园受欺负了。
如果经常挨打或攻击其他小朋友,就值得注意了,最好让老师在私底下处理,让孩子们懂得如何交往,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每天只问孩子四个问题
有位父亲他对女儿的教育方式比较独特,他从来没有辅导过女儿做功课什么的,就是每天回来跟女儿聊十分钟,只聊四个问题,就完成了他的家庭教育。这四个问题是:
1.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2.今天你有什么好的表现?
3.今天有什么好收获吗?
4.有什么需要爸爸的帮助吗?
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其实蕴涵着丰富的含义: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调查女儿的价值观,了解她心里面觉得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在激励女儿,增加她的自信心;第三个问题是让她确认一下具体学到了什么;第四个问题则有两层意思,一是我很关心你,二是学习是你自己的事。
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四个问题,包含了很多关爱关怀在里面,事实上也证明很有效。在教育理念中,要把孩子教育好,最关键的就是亲子关系要处理好。如果家长在孩子心中建立起绝对的责任,孩子相信家长无条件地爱着自己,相信家长所有批评、表扬的出发是为了自己好,如果孩子在潜意识里对此达到完全相信,那么这种关系是良性的,是相互关爱、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的稳定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教育孩子的最简单的事情,用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伴随孩子成长”。但是,现实生活大部分人的亲子关系是不稳定的,或者说是扭曲的,孩子并不能真正信任家长。
谁家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子女的,但中国98%的家长错把爱的方式当成了爱。比如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吃,最好的衣服穿,这只是一种爱的方式,并不是爱本身。而家长们的爱也经常是有条件的,比如会出现只要这次考试得了前三名,就带你去哪里玩等等。爱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无条件的,是一种整体接纳的,是要让对方接收到的,要真正做一个好家长并不难,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要注意下面几句话:
1.绝对禁止高压/打骂孩子的做法,建立平等的关系。
2.真正地无条件爱孩子,给予孩子精神意义上的爱。
3.一定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4.用正面的方法教育孩子,时常对其鼓励表扬。
5.调正亲子关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6.要注意孩子的人格精神。
如果真正理解了以上的六句话,教育好孩子就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
学会拒绝
近一段时间和家长谈起来,家长们普遍反映一个突出的问题:孩子在家不听话,爱买零食、乱花钱等。其实,我们的孩子年龄尚小,自控能力极差,那就需要家长的不断督促、帮助、指导等;再者,才几岁的孩子,如果不是家长提供财源,试想其如何买零食、乱花钱。总而言之,主动权还是在我们成年人手中。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孩子更是如此,甚至更为强烈。不用说父母以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去满足孩子无休止的欲望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父母能够做到,也应适可而止。过于迁就孩子,势必会给他的成长与发展带来麻烦。所以,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必须学会拒绝。
首先,拒绝孩子要讲究方法。孩子虽小,但却非常清楚自己依靠的就是父母。如果父母粗暴、简单化地拒绝孩子,就会使他的心理受到损伤,产生无所适从的不安全感。所以,要拒绝孩子,就应当从理解、尊重的角度出发,坦率、认帐地将拒绝的理由告诉孩子,使他最大限度地理解父母的做法,并且感受到父母不是不愿意满足自己,而是家里确实有困难,或者是自己的要求过分了。这样一来,他就会明白道理,并学会克己节制,这对他今后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父母要坚持自己的正确态度。有些孩子性格倔强,被拒绝后,可能会想不通而闹情绪。这时候,父母必须硬起心肠不予理睬,或者想办法转移他的注意力,等事情过后再向他做进一步的解释。有些家长当时拒绝了孩子,可经不住孩子的软磨硬缠,过一会儿又予以满足,这是极端错误的,会助长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想法。因此,家长们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具体情况,学会有效地拒绝。
教育笔记:《多给孩子决绝问题的空间》
教育笔记:《多给孩子决绝问题的空间》
周二上午,又到了孩子们玩区角游戏的时间了。我通过孩子们进行游戏活动前的交流讨论,分配了孩子们进入各个区角活动。但是,在角色区“娃娃家”的区角里几个孩子一下子涌到“娃娃家”,他们不停地争吵着:“我要当妈妈,我好久没当妈妈了!”“不行!我也要当妈妈,我比你大!”原来是宥熙和心怡小朋友在争着当妈妈。只见宥熙小朋友一手抓着围裙,一手紧握着锅,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让谁!这时,我并没有上前制止,我想要看看她们自己如何解决问题的。于是,我站在不远处悄悄地观察着她们。不一会当妈妈的心怡走到宥熙跟前,她想了想说:“我们俩个人一人当一会吧?”这时宥熙也想出了办法:“要不今天你先当妈妈,下一次我再来当妈妈,好不好?”其实,每个孩子都会遇到难题,孩子之间也难免发生争执,我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绕过这些烦恼,并努力为孩子铺平前进的道路。然而我们却忽略了,恰恰就是这些小小的、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问题,给了孩子宝贵的发展机会,使他们学会处理与同伴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学会了交往技巧。
因此,不妨在发生问题的时候多一份耐心,多一点等待,多给孩子一点解决问题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