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女儿带给我一种感恩的心

发布时间:2021-03-30

幼儿感恩的心活动方案。

幼儿的教育途径无非就是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家长配合学校才能实现教育的质量最大化!家长与教师之间要互相协助,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我们的陪伴,有时候陪伴才是最有意义的教育!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女儿带给我一种感恩的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导读:女儿的到来带给我一种感恩的心,一种从未有体会到的爱的感觉,母爱。

因为,吉诺诺从现在开始正式步入一岁三个月的课程,妈妈想留下的仅仅是那份童真、那份美好以及点点滴滴。

时隔N多天以后,吉诺诺终于从‘厌照反感期’的情绪中摆脱出来,又可以让我这个妈妈为所欲为的扑捉属于她的一切,尽管她还是有些许的不满意,却被我用一根熟透了的香蕉轻松搞定。

我一边拍照一边和吉诺诺闲聊,深深的陶醉于此刻柔和的亲子氛围之中,却不成想被一通急促的手机铃声打断。慌乱之中的我只穿了一只拖鞋就飞奔电话而去,只感觉脚下丝丝作痒,低头一看,吉诺诺正拿着我的另一只拖鞋试图穿到我的脚上。

我的心顷刻间全部融化。

爸爸的爱,简单而粗犷。

从周一到周五,爸爸和吉诺诺的相处时间十分有限,往往走的时候吉诺诺还没醒,回来之时又几乎进入了梦乡。

爸爸对女儿‘如胶似漆’的爱很难用语言表达。每当看着睡梦中女儿甜甜的小脸,一个男人眼中流露出的温情常常让我陷入梦幻,那份爱,情意绵绵。

爸爸每次进门第一件事就是亲亲她的脸蛋,虽然吉诺诺已经入睡,却丝毫无法阻挡他对于女儿一天的思念。轻轻的抚摸着额头,自言自语的小声说着“爸爸回来了”,吉诺诺清脆的叫了声“爸爸”,看看仍然在睡梦中的女儿,或许也做着与此刻相同的梦?

爸爸经常对我说“对女儿的爱,他放在心里”。

我的女儿人小鬼大。

每天吉诺诺都会有两次的点心时间,可以是糕点、饼干、酸奶以及刚出炉的小面包。

她最喜欢吃新鲜的小蛋糕,喜欢点缀着葡萄干的香气,却不喜欢葡萄干的味道,每次都会很小心的把葡萄干挑出来直接扔掉。

妈妈拒绝她的无端浪费,她学会了直接丢进我的嘴巴,还做出一副很乖很懂事的模样。但有时我会毫不领情的跟她说“妈妈不要”,吉诺诺站在原地,细细的品味着我的话语。

转而对着门口叫了声“爸爸”,我诧异的抬起头,看着紧闭的大门没有丝毫动静,刚想责备她的同时,眼尾处横扫着看到她把手里的葡萄干利落的丢进了身边的垃圾桶,若无其事的吃着手里的食物。

我破涕而笑,女儿,你真的让我爱的‘牙痒’。

吉诺诺的温柔。

单独和我在一起的时间,吉诺诺很粘人,无论我走到哪儿里她都会尾随而至,对于她来说,我就是全部。

很多时候我会告诉她下一步要去做什么,她就会踏实的继续手头的游戏而忽略我的存在,但我有时也偶尔忘记。

一天我陪着她看巧虎,突然想到奶瓶还没有刷,慌忙站起身抬腿就走,吉诺诺“啊”的一声扑向我,哭的伤心欲绝。眼中透着莫名的恐慌,一双小手无助的牢牢的抱着我的腿,仿佛世界末日顷刻来临,那种感觉让我的心顿时揪作一团。

抱起她几分钟的沉默,让她趴在我的肩头哭泣,轻轻抚着她的肩膀对她说“妈妈永远和你在一起”。

就在时刻,吉诺诺是无比温柔的,我们会专注的看着对方,直到读懂彼此的心。

每一天的细微相处,对于还不会完全表达内心感受的吉诺诺而言,我尝试着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寻找着记忆,去体会她的感受,去发现她的需求。

却发现我的心变得更宽阔,我的爱得到无限量的扩张,我的世界充满着更多的精彩,宽容与体谅紧紧包围着我。

女儿的到来带给我一种感恩的心,一种从未有体会到的爱的感觉,母爱。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女儿的寒假安排——过年也是一种教育


年味越来越浓了,今年女儿长大了,特别期待年的到来,我也应该策划一下这个假期的安排了,虽然说年是为了老人们开心,但也不能忽略了孩子,在走访亲朋好友的同时,必须让孩子充分感受过年的气氛和文化,下面是我为孩子的假期安排:

1、过年的各种传统活动尽量让孩子参与进来,而且跟孩子讲清楚春节的各种传统,比如为啥要放鞭炮?为啥要贴春联?为啥要烧香烧纸?包饺子为啥要放糖,枣和硬币?为啥大年三十晚上12点要吃饭?孩子其实好多事情都能听得懂,春节不仅仅能给孩子带来快乐,也是一次教育机会。

2、年前组织一次亲子活动,场地已经租好了,活动我也有了大体的策划,这一年就要过去了,把平时一起玩的家庭都组织一下,一是为了孩子安排一个亲子活动,让孩子们把一年来学到的本领在舞台上展示一下,锻炼一下孩子的能力;二是趁这个时间家长们也一起沟通一下育儿经验、联络一下感情。希望来年我们可以做的更好一些。

3、回老家后选个好天气一家人爬爬山,老家的山不是很高,但是到处都是宝,虽然冬天我们依然可以在山坡阳面采到一些野菜,比如荠菜、苦菜等,如果幸运还会逮到一些野味,我们小时候就是这么长大的,直到现在这些还是我们童年里最美好的记忆之一。现在孩子生长在城里,根本就没有这种自然生活的体验,平时也就是逛逛公园或者参观一下植物园,有幸在假期里我们还可以回到老家,一定要让孩子的童年留下家乡的美好记忆。

4、女儿从小就特别喜欢看书,要么让爸爸妈妈讲故事,要么自己安静的看好久,前几天女儿去小伙伴家里玩的时候特别喜欢人家的一套书,我就买下来作为女儿的新年礼物,收到礼物的女儿自然美的不得了。希望女儿一直保持这个良好习惯,既能动,又能静下来去认真做一件事。

5、动画片自然是重要部分的内容了,上学期间好多电视节目都错过了,所以女儿喜欢的动画片《大耳朵图图》只能通过网上补上啦,博友给我介绍的酷米网很不错,内容丰富不说,绿色没有乱七八糟的广告,而且画面质量非常好。但是孩子看动画片的时间一定要控制,《大耳朵图图》一共26集,每一集大约12分钟,一次可以看两集,这样一个假期下来,这一套节目就可以看完。网络真是不错的东东,太方便了,随时可以看,不用怕错过了时间。

放手,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一种爱


放手,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一种爱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天都有惊喜在上演,如果曾经错过了,那么请从现在开始从孩子的语言、动作、情智、思维去观察,然后具体表扬、支持、最终放手,你会发现,其实有时候放手也是对孩子的一种肯定、一种鼓励、一种无言的爱!

xx现在会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和事,有些事不再需要我再三的强调,但是有时候我这唠叨的毛病总是改不掉,在和xx对话中通过她强烈的表达语气透露给我的信息是:原来不知不觉中我帮她做得太多了,她认为应该有自己的决定权和挑战欲、探索权,不过现在该放手的时候放手也不迟,尽管曾经错过了些给与她建立自信的机会。

上个周末,带xx去了广东大峡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我发现原来孩子的潜力是无限的,下到谷底玩了水,xx冻得不行,还是想玩,后来强制拉上岸的;再从谷底爬上山顶,途中台阶陡峭,多次要求xx休息一下,可她还是蹭蹭的往上爬,回家的时候在车上睡了一觉啥事也没有,我腿酸痛得不行,这时xx在旁边说了一句话:妈妈,以后爬山的时候不要总叫我休息,我又不累。是啊,其实玩水也好,爬山也罢,不能把自己的担心和关爱强加给孩子进而剥夺xx的权利,在爬山的过程中,孩子享受着那种探险和攀爬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有种叫自信的东西慢慢在壮大,而我却在抹杀这份自信和快乐,还好在家里,xx叠被子、扫地、洗碗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都非支持,一方面可以煅炼她的自理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她爱劳动的好习惯,虽然有时候被子叠得不够整齐、地有时候扫得不尽人意,但我觉得她能动手去做并最终坚持下去就好,从小事做起,养成好习惯,那么在以后成长的日子里,这种好的素养会一直伴随着她。

放手后,可能会有各种担心,其间也会犯错、走弯路,但只有让孩子体验过后才能更好、更健康的成长,她们在当中收获挫折、自信、快乐,为以后的学习、人生垫定坚实的基础,不能处处帮孩子包办,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相信自己的孩子,完全地去信任她,你会发现放手远比包办、唠叨的方法更管用,因为放手原本就是对孩子的一种认可、一种爱!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

周国平说,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

是的,为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出于一种本能,不用学也会。尊重孩子,这样一种美好的教养,我们还需要慢慢修炼。

我们深知,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小孩,没有完美的父母,也不可能有完美的教育。

我们不要苛刻孩子,也不要苛刻自己,过度的焦虑与恐惧,以及与孩子之间不必要的意志较量,都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

试着,从这些小事做起,学着尊重孩子。

-01-

把“不”用在恰当和关键的时候

在养育中对孩子说“不”就像本能一样,是非常自然且容易的事情。

如果每天数百次对一个孩子说“不”,很快这个“不”就不管用了。

对于1-2岁的孩子,主动摆弄各种东西是他探索世界的方式,你可以把一些贵重、易碎的东西放在他看不到、够不到的地方,而减少对他说“不”。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如果不是什么涉及人身安全、影响他人的行为,可以尝试用其他积极的方式,而减少对他说“不”。

-02-

避免当面评论孩子,更不能在众人面前数落孩子

有的时候,你认为可能只是一些无伤大雅的字眼,确实是无心之失。

但是谁知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回想起自己小时候,最不喜欢听到大人当众说自己的这里不好,那里不对。

那种难受的心情,用脚趾头想一想都不要让自己的孩子再一次经历。

-03-

多给孩子一些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的权利

小事情,让孩子自己决定,大事情,让孩子参与讨论,发表意见。这样民主的氛围,不用等到孩子上学后就可以开始。

在他还不会说话的时候,他也可以选择今天穿什么衣服出门。

-04-

答应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许诺之前,请衡量一下自己是否能做到。如果不能,请不要轻易承诺。

其实,无论对谁,这一点也是做人的道理。如果有特殊情况没法做到,请向孩子说明情况,取得他的谅解。

对待孩子跟对待成人一样,讲究诚信。

-05-

永远不要恐吓孩子

恐吓,对小小孩而言是特别卑劣的招数。因为担心危险行为而恐吓他,因为不乖乖吃饭而恐吓他,因为想让他静一静而恐吓他。

殊不知,看似风平浪静的行为背后,孩子被强化了的恐惧心理,转移后容易造成隐蔽的问题和障碍。

-06-

不要对孩子大喊大叫

我们必须得承认,如果要做到时时刻刻,对于家长们来说,相当困难,也根本不可能,因为我们也不是圣人。

而且我们小时候没有什么情绪管理类书籍或者教学让我们学习,但是这也不能成为我们的借口。

当我们想像一下,将来歇斯底里的那个人是我们的孩子,大喊大叫成了他唯一能处理极端情绪的方式,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从改变自己开始呢。

-07-

关注孩子的情绪波动,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

心理学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学习和了解孩子的精神生活,真的可以帮助我们“懂”孩子。

很多时候问题的冲突都不是孩子故意为之,调皮捣蛋,或者想当然的和我们作对。

当我们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我们就可以耐心的帮助他顺利度过。

-08-

不要让生活和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影响孩子

人都会有低落,沮丧,甚至是愤怒的时候,不用强颜欢笑,让孩子感受真实的你,但是不要让负面情绪影响孩子。

在你能量只有不到10%的时候,找个自己喜欢的方式,充满电,再来面对孩子。

最后,我们请记住了,尊重,不等于纵容。

孩子的变化所带给我的思考


孩子的变化所带给我的思考 

女儿快六岁了,最近变化很大。有时候做的事,说的话让人刮目相看,而且很具有可行性。

去年我觉得孩子已经五岁了,觉得应该让她自己学着管理自己,所以一直想做一张儿童自评量表,让她自己去给自己评分,但想归想了,一直没有去完成。老公也说过几次,他也没有去实施。前几天,孩子实然拿出两张纸,让我替她写两句话:一句是“爸爸帮助妈妈洗碗情况表”。另一句让我写在另一张纸上,“王梓日常生活学习表现表”。写好后我问她,你准备干什么,她说要和爸爸比赛,看谁在家里表现好。表现好的,晚上给画个笑脸,表现不好的,画个哭脸。我说想法很好,你画让妈妈看着,她便拿起笔先在爸爸那张纸上画了起来,画的直线不太直,她没有用尺子,我想看看她的思路,让她自己去发挥想像,所以没有打扰她。她画完后,我明白了她的意图,我也觉得很好,很可行。我便说画的真好,想法也不错,很有创意。不过妈妈教你怎样用尺子画表格,这样画出来的表格就很漂亮,在我的帮助下,一副很规则的表格完成了,她看着爸爸的表格,歉意的说,“爸爸对不起,我不知道用尺子画表格,所以画的不好”她爸爸说“没事的”我也说下次给爸爸画好就行了。当我俩说完后她安心多了。

刚开始几天他俩都是笑脸,有一天孩子上学迟到,晚上做作业也不自觉,并且晚上睡觉也没按时。于是我做主给她画了个哭脸,她很伤心的哭了,我看着她哭心里也很难受,也有点后悔自己的决定,但我又一想要按照事实来做,要不就纵容她了,也想让她明白有些错误是不能原谅的。过了一会,我和她一起睡在她的小床上,抱着她,又和她说了一会儿话,她心情好多了,我便回到自己的床上,不一会儿,我就听到女儿熟睡的声音。其实有时候她也会犯错误,但晚上我都会对她说,虽然今天某某事做的不好,但某某事做的很好,而且也知道自己做的不好,妈妈觉得应该画个笑脸,我这样做是想让孩子从中学会宽容,明白任何事都会有变通,不能事事都太认真,不要追求完美,生活本来有许多瑕疵,任何事不能要求做的最好,只要尽力就好,错了没事,只要改过就好。教育之一就是帮孩子改正一个又一个的错误,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孩子在成长我们也在成长。有一种学习只有错了以后才能明白,才能懂得,所以我们不能害怕孩子犯错,而是怕自己处理孩子犯错的能力。我们不能成天盯着孩子的错误,我们需要的是盯着自己,因为孩子的问题往往就是家长的问题。

昨晚睡觉前老公对女儿说“你怎么这么喜欢穿新衣服,我就不喜欢穿新衣服”。女儿说“每个人的特点不同,情况也不同,所以爱好也不样。听了他俩的对话,让我觉得很好笑,而且拍手叫好,说宝宝反驳的很好,说的很有道理。也让我不油然想起了今年刚开学那会,孩子要报课外兴趣班,她非常喜欢画画,但老公一直不支持,无奈之下我就在她们幼儿园给孩子报了美劳班,现在已经有一年半了,今年我觉得孩子马上六岁了,再也不能往后推了,再这样下去,孩子会失去兴趣的,打算在外面报个专业一点的。于是我和老公关于这个问题,做了个透彻沟通,最终明白他只是不想占用孩子休息日,不想让孩子那么累,也不想让我们也跟着受累,明白了他的意思。我先反驳他的一些错误的认识,然后说了我的理由,再举了些例子。又加上孩子眼泪的助阵,在我的再三坚持下,在孩子的渴望中,老公最终败下阵来,同意了。

如果在孩子不想去学习的情况下,老公的初衷不能不说是不好的,但这次却是孩子多次要学绘画,这种情况下他的所谓理由便不充分了,而且我觉得他说的送孩子很累,我也不认同,教育孩子就意味着要有所付出,甚至要做出牺牲,尽自己最大能力去培养她,又怎能怕累呢,否则就不能算是一个称职的家长了。忽然间我有一种对母亲油然而生的感激之情:她为我们只知道付出却从不索取,为了我们忍辱负重,吃尽了苦头,我却无以回报且从不内疚!因为在她心里从不想我们能回报她什么,只希望我们都安康幸福,如果我内疚就和母亲的初衷相违背,因此只要开心认真的生活,爱护自己,珍惜爱我们的人,这样才是对母亲最好的回报。很庆幸我有一位这样的母亲,她也是我学习的榜样,我对女儿也希望她快乐安康,长大以后能和这个社会友好的相处,坦然的生活就好了。

在带孩子报名的路上,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选择,去坚持、不后悔,不半途而废,做一个有恒心且上进的人,尤其对于成长中的我们更应该有这样的品质。于是我对孩子说,既然要学画画,就要坚持学下去,这个机会很不容易,你也看到了,为了你去学画画爸爸和妈妈都吵了起来,而且你也没有少哭鼻子,所以一定要认真的学,好好的珍惜,孩子不住的点着头。虽然到现在老公还是不明白,但实践证明孩子去学习绘画使她很快乐,在绘画班里,都是比她大的孩子,她也跟那些大孩子学了好多东西,课间她们一起猜谜语,一起做游戏,每次去接她,她都会兴致勃勃对我说着绘画班里的事,而且学习绘画让她一改往日的急躁,有了耐心,而且对她学写字也有帮助,她们上大班时开始学写字,她刚开始写字时,没有那么吃力,首先握笔时,她的手没那么酸,而且学的也快,也因此对写字产生了兴趣,在和好多家长沟通的过程中,大多都说孩子存在不爱写字的问题,但我家孩子没有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与学绘画是有一定关系的。

五一之前学校准备六一节目,在一个培训学校,免费为孩子们培训模特,让家长自愿报名,时间是周六周日早上,刚好我家孩子下午学习绘画,时间不冲突。那一段时间,老公常常去接孩子,在报名的时候他征求了孩子的意见,结果孩子说不想去,他就没给孩子报名,回到家他对我说白了情况后。我便问孩子,宝宝你为什么不想参加,她说:“我怕自己不会”.听了孩子的话,我明白了,这也正是我担心的:她不会的事,都会选择逃避。想了一会我便说:“宝宝你知道什么叫培训吗?”孩子说“不知道”我说:“就是把你不会做的事情教你会做,所以说,你不用怕不会,老师会教你们的,就像学习儿歌一样简单,一首新的儿歌刚开始你不会,老师教你几次你就会了是吧”。她说是的,我最后又问,“那么你现在想不想参加”?她说:“妈妈我想参加培训”而且迫不及待的让我给她报名,此时已经开始培训了两节课了,到五一的时候,刚好我们也没事,我就带她去看了看,结果还可以参加,就这样孩子顺利的参加了模特队,她很喜欢去学习。而且在那里和小朋友在课余时间玩的很开心。

现在孩子学的很好,基本掌握了老师教的内容,并且胆子也大了,走在街上,我说宝宝走个猫步,她会很大方的走起来,不像以前那么胆小,害羞了。这也是我带她培训模特的原因之一。

就在我觉得她对自己所学习的内容充满自信时,我便问孩子,我说宝宝:“你如果不去培训模特,你现在会走模特步吗?孩子回答:“不会”。我接着说:“所以说遇到不会的事,以后不用怕,只要用心的学,就没有学不会的事,就像你学习模特一样,如果当时不去学,现在还是不会,并且你还少上了两节课,但你依然比好多孩子学的好,你知道为什么吗?孩子说:“不知道”,我说:“因为你很用心的去学了”。所以说以后有什么不会的事,我们不要怕,我们要去虚心的问别人,用心的去学习,这样我们会做的事就越来越多了,你说呢?”孩子说:“妈妈我知道了,可以问妈妈,爸爸,只要会的人都可以问”。我想让她知道只要用心学,敢于去学没有学不会的事。这是我带她学习模特的原因之二。

在孩子学习绘画和模特的接送中、老公从来没去过,他没有看到孩子在那里的情况,所以成天叨叨说孩子太累了,其实孩子很开心,小孩子最喜欢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了,晚上我出去锻炼,她还要跟我去呢,因为有些家长也带孩子去玩,她去的目的是为了和小朋友们玩,如果她很累的话,晚上她就没有精力去跟我锻炼了,而我有时带她去,有时不带她去,我觉得每晚都带她去,让她会养成每天晚上都必须出去玩的习惯,希望她晚上不能出门的时候在家里也能安心,带他出去玩时能快乐,所以我有时带她去,有时让她在家里看看电视。还好,不管晚上在家里,还是跟我出去,她都很开心。

以上的事件对我的感触很深:其实我想说的是,孩子在学习她喜欢的事物时,是快乐的,就像我每天坚持锻炼一样,尽管周六周日到晚上已经比较累了,但我依然去锻炼,因为只要听见音乐,便精神焕发,精力充沛的投入到翩翩起舞中,让我很陶醉,忘记了身边还有那么多学习舞蹈的人,以及观看的人。而老公会心疼我,他总说:“你这样就很好,我喜欢你胖,如果你像金婚里的庄嫂那样,我也觉得很幸福,为什么要把自己搞的这么累呢”?我不知道怎样回答他,我只能在心里感激他,并没有怪罪他,他外表看起来很冷酷,其实他很容易感情用事,也比较主观,也因此缺少一点善解人意。其实锻炼的目的并不只是减肥,是享受那种伴着音乐尽情舒展心身的忘我境界,是享受那种大汗淋漓过后的畅快,是身和心的全面放松和释然。也是对毅力和恒心的一个挑战。再者就是关于我接送孩子参加课外兴趣班的事老公说我自找辛苦,倒不如说我在寻找一种幸福,因为我在满足孩子的愿望,我看到了孩子的快乐,所以我也是快乐的,辛苦并乐着。

正如女儿所说的,每个人的情况不同,特点也不同,所以爱好也不同,那么我觉得感觉就更不同了,因此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感受去衡量别人的感受,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个体独特的辨别能力,认识,情感、性格、喜好……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我们觉得某某人应该很幸福,觉得他什么都好,但当他说自己活的有多累时,我们很诧异,觉得不会吧,你应该很幸福才对呀,明显的我们已经先入为主了,我们还没有真正的去了解他,而是用自己的感觉做出了定论。当我们对某人的行为有不理解或存在诧异时,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细心去观察,主动去沟通,学会换位思考,这样就有可能理解别人的真实感受了。

放养是一种浪漫的幻想


有点小钱、有点空闲时间并且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教养孩子的父母,最容易接受的育儿理念便是“放养”孩子。

网上对“放养”的解释是这样的:让孩子到更大的环境里发展,给予孩子广泛的自由,将自主权、选择权最大范围地交给孩子,减少家庭、学校、社会对其的约束。“放养”理念的备受青睐也延伸出太多蛊惑人心的文章和书籍,比较典型的如:做一个“懒妈”要如何如何。

人们似乎很乐意接受这些文章里传达出的“放手让孩子尽管玩耍”的简单观念,而他们接受的理由通常都是:我的童年就是自由玩耍过来的,或者欧美的孩子童年都在玩,这才能保有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或者我的童年过得太辛苦,不想再让我的孩子过得那么累。

放 养的口号不仅仅在中国畅通无阻,在美国也一样。《Free Range Kids》这本书的作者让自己8岁的儿子独自去坐车,呼吁美国父母不要为孩子全程保驾护航,而要多给他们自己闯荡的机会。这本书引进到中国后名为《放养孩 子》,同样也很畅销,正好顺应,同时又进一步促进了中国教养界的放养大潮。

放养理念的横行是我们对自由散漫的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当下教育压力的不满情绪杂糅之后大脑自动选择的一种应对模式,究其这种情绪的根源,也不乏对社会和体制怀有的一种淡淡的怨恨。现在的小朋友,再也无法像我们小时候一样放了学就呼朋结伴地玩耍,而必须由大人牢牢地看管起来,造成这种现象首当其冲的原因便是社会和环境都变得不安全了,人心也变得复杂了。

如果再深究下去,现在的孩子为了残酷的升学压力,不得不牺牲大量玩耍的时间。那么是谁让升学变得压力重重?当然是这个有爹没爹都得拼的社会。

很多自以为执行了放养理念的父母并不能清楚地解释怎样的放养才是有益的放养,他们只知道我需要放养孩子。我可以说他们的大脑几乎完全被主观情绪控制了,凡是顺应他们情绪的东西才能得到他们认可。可是,他们认可之后又不能深入理解这个理念,而是自由发挥出一套自以为是的行动,还为此津津乐道。

你可以问问那些读过《放养孩子》这本书的父母,他们有多少人能做到书中给出的建议。我有一个朋友曾跟我说,他们夫妻俩在周末的早上睡懒觉到十点,不到三岁的孩子起床后就自己在家里玩。这就是他们家的放养。还在一些教育论坛里听父母说,初中以前孩子就该尽情玩,童年不玩以后就没机会玩了。他们都太喜欢从字面意思上去理解“放养”。

我 们可以先来看看我们童年时经历过的放养是在怎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30年前、40年前、50年前……所有的孩子都是放养长大的,一方面孩子多,另一方面家 里穷,那时想上学读书的穷孩子最羡慕的恐怕就是被“圈养”的孩子。曾经我们被“放养”不是由父母选择的,而是没得选择。

所有人都一样的年代,这听起来很幸福,但却是一种不得不给自己找点幸福借口的幸福。就像人们常说,苦难是一笔财富,但没有人愿意为了这个所谓的财富去主动找点苦来受受。传统意义上的放养真没有现在的听起来那么轻松。

如今,城市里的富裕家庭都以为可以选择是让孩子被放养还是圈养,于是他们下意识地去比较 到底是放养好还是圈养好。别说美国的孩子都在玩,那也得分阶层。在《不平等的童年》(Unequal Childhoods)这本书里,作者认为至少是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美国中产阶级普遍实行的育儿方式是协作培养,大致可以理解为我们所说的“圈养”,而工 人阶级和贫民实行的育儿方式才是成就自然成长,即我们童年经历过的“放养”。

在美 国,工人阶级和贫民所执行的放养还伴有大量的体罚和命令式的粗暴语言,由于父母会把主要精力用于维持正常生活的基本运转,没法顾及孩子太多,孩子只能自由 散漫地长大,他们的育儿方式是传统的延伸。而中产阶级父母对孩子的协作培养是下意识地挖掘孩子的潜力,然后找到优势着重培养。

父母用充足的经济实力大力促使孩子接受系统的教育,而社会也会为这个系统教育准备了大量的机会,除了学校教育,还有各种商业化的兴趣班和体育训练班。和传统意义上的“放养”相比,中国的父母对放养的认识和实践肯定不包括大量的体罚和粗暴语言,而主要集中在想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自由玩耍。

为 此,有的父母甚至认为孩子可以不用去幼儿园,不用在学校里取得好成绩。更多父母认为兴趣班是完全不应该上的。当然,这些也同样是相对于“圈养”而言。那么 美国中产阶级父母对孩子的“圈养”,也包括一部分中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圈养”就仅仅是用课外班把孩子束缚起来吗?当然不是。

协作培养具体执行起来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父母对孩子的天赋、见地和技能进行积极培养和评估,他们给孩子安排各种活动,这些活动几乎占据了孩子和父母们的全部业余时间;父母会跟孩子讲道理,凡事与孩子平等协商;他们毫不犹豫地为了孩子而干预各种事务,包括监督他们做家庭作业、向学校提意见等等。

事实上,协作培养里提到的与孩子交谈的重要性、发展孩子对学习的兴趣都是教育专家普遍赞同的育儿方式。按照这种方式教育的孩子,他们虽然被父母安排了各种课外活动,看似显得不自由,但他们在这些活动中不断与成年人打交道,并从中学到的技能,包括面对成人世界的自信、敏捷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系统的认知技能,都比被“放养”的孩子更适应未来的文明社会。

也就是说,是这个越来越强调效率、可预测、可管控和可计算性的社会要求孩子从小就得为这种适应打基础,已经能在这样的社会暂露头角的父母更有能力为孩子的适应提前做准备。自然成长的孩子可能在自由玩耍中发挥更多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但是协作培养的孩子会更有潜力在未来的公共机构中受益。(我们身边很多这样的例子,与城市里长大的孩子相比,许多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在上大学和大学毕业之后需要花费更多的心力来适应城市环境。)

贾雷德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里说,他看见非洲新几内亚的孩子很小就能在森林里搭建临时居住地,这令他十分吃惊和佩服,他不觉得他们的智商天生就比美国白人差,但是如果把这样的孩子放到美国,他们的机警可能很快就变成了呆滞。

对此,大致可以这样理解:所谓最好的教养方式其实不是可以随便选择的,而是由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的。适应当下生活的社会环境的育儿方式才是最好的方式。在现代化社会,我们已经不可能再找回童年的自由散漫,无论我们花多少时间带孩子去北京郊区玩耍,都是一种被“圈养”的玩耍,也只有经济实力不错的家庭才能实现这种玩耍。

还抱着对童年的怀念来决定放养孩子的父母,他们恐怕在执行一种浪漫的幻想;还觉得孩子应该自由玩耍到初中的父母,他们恐怕是被放养理念误导了。“放养”和“圈养”虽然是对立的两个词,但是它们的界限并不应该如此分明。更准确地说,“放养”的核心应是放下对孩子心灵的束缚,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在实际行动上执行“圈养”,即主动给孩子提供系统化的训练机会去完善心灵的成长。

在激烈竞争的社会,聪明的父母,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的方法,让孩子能在巨大的学业压力面前仍能保持自由的心灵,而不是在自由散漫,整日傻玩,随意做决定中去找到自由的心灵。

我知道这很难,即便是认真与孩子讲道理,给孩子平等对话机会的父母,他们未来面临的完全可能是孩子道理比他说得还溜让他们哑口无言,著名作家六六就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他的儿子偶得拿着一本小说钻进卫生间半天不出来,还理由十足。

但是,如同时代对孩子的要求与日俱增,对父母的要求也是一样。甩掉那些张牙舞爪的情绪,不轻易受流行观念的影响,不道听途说崇洋媚外,仔细去想一想什么才叫放养,怎样才是有益有效的放养,对自家孩子的教养不是一刀切,而是认真考虑何种情况下应该松,何种情况下应该紧,这才是我们用理智控制大脑的开始。

过度的保护是一种伤害


在参加中日少年探险夏令营时,我问一个13岁的北京男孩:“为什么野炊时中国孩子不如日本孩子能干?”这个孩子一针见血地回答我:“遗传呗!”他说:“爸爸、妈妈为了让我进个好学校,叫我住在姥姥家里。我姥姥有三不准,刀不准动,电不准动,火不准动。我长到13岁,火柴也不会划。我连家炊都不会,哪还会野炊啊?不是我们不想干而是不会干。”

这个孩子的坦率让我想到了冰心先生的一席话:“有时候,母爱并不是健康的,反而害了子女。譬如,‘小皇帝’的出现。”

的确,对孩子过度的保护会成为一种伤害。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经历一些磨难,这是一种规律。“酸甜苦辣都是营养,生活百味都要体验。”如果把磨难和体验全部省略了,一切都替他包办,看上去是顺利了,是舒适了,结果却使他软弱而闭塞,胆怯而无能。现在有一种现象,叫“30岁儿童”,都到了而立之年,凡事仍不能自立,没有长辈陪在身边就惶惶不可终日。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这样一种成长状况,那您就切记:关爱不要溺爱。

幼儿动手是一种能力


在幼儿园,会经常见到这样一种幼儿,他们喜欢玩这玩那,拆这拆那,破坏力超强,有时候感觉挺讨厌的,事实真是如此吗?如果他们不小心造成了破坏,千万不要责怪或者惩罚,因为,幼儿喜欢动手,是一种能力的体现。

1、大脑得到充分锻炼

幼儿动手,看似是搞破坏,实则是一种探索和求知。日常,我们会经常发现,玩耍小汽车玩具过程中,很快小汽车就会在他们手里四零八散,这实际上是求知欲在作祟,想了解它的构成。分拆可以促进大脑的活动和发育,动手越多,学到的就会越多。

2、有益思维和肌肉活动的协调

日常,我们会发现3-6岁的幼儿走路或者运动都缺乏协调性,这是大脑和身体肌肉尚未发育完全的原因造成。而幼儿喜欢动手,不但可以使得精细动作能力得到训练,更可以促使思维意识、大脑指令和肌肉活动的协调统一获得锻炼。

3、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

在动手活动中,幼儿首先会细心观察对象的构成,不自觉的就动用和培养了观察力;其次一些简单的事物构造,会促进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形成。我们有时会发现,动手的孩子在群体中会显得格外聪明,就是这个原因。

既然动手有这么多好处,幼儿园日常对幼儿这一行为加以保护的同时,还要注意积极创造条件,丰富和提升幼儿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寓动手实践于手工制作当中

手工制作是最契合培养幼儿动手实践能力的一项活动,加之取材方便,一纸一叶甚至一个纸杯一个矿泉水瓶都可信手当作材料,所以广受幼儿园的喜欢。

在手工制作过程中,既可以使用纸制品,也可以动用橡皮泥等,视幼儿的年龄不同,适当增减难易程度。比如用纸张学做一条小船,用橡皮泥捏一个小汤匙等。在除去冬季的日子里,还可以采集树叶,教孩子们学习制作标本等等,都是极好的素材。

寓动手实践于游戏当中

游戏活动也是良好的载体。在这里,我们广义上所讲的有两种,一种是积木和魔方类的游戏,一种是老鹰抓小鸡之类的活动游戏。

玩积木,需要动用手、眼、脑等身体器官进行有机搭配,对于幼儿是很好的一种有关手眼协调、手脑协调的思维组织和锻炼;魔方除具备积木游戏的特点外,还能锻炼幼儿的组合识别能力,均广受教育界认同。而抓小鸡之类的活动游戏,也需要孩子们动用手脚、手眼、手脑的协调,对于成长都颇有益处。

寓动手实践于音体美教学当中

动手实践除了以上所说的之外,幼儿园还可以在日常的音体美教学中帮助幼儿获取,以多元化的方式丰富他们的成长和发育。

在音乐课上,老师可以借助欢乐明快的旋律辅以舞蹈,不要小看舞蹈,这是对于肢体最直接的锻炼。体育课,老师可以借助沙包等工具,比如玩丢沙包,分组比赛传递沙包,一个小小的沙包就有数种不同的玩法。美术课,当然少不了写写画画和涂鸦,这些对于孩子都是不可缺少的辅助训练。

当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正在逐渐认识到,对于孩子,能力远比知识更为重要。千万不要忘记,对于一个人,知识是有限的,能力发展之下的智慧才是无限的。

孩子说谎,是一种本能


你一辈子会说多少句谎言?英国的《每日邮报》做过一个调查。平均每一个英国人每天会撒谎4次。如果数据真实,显然英国人算是诚实的。因为另一家研究机构调查的结果是,平均每个人每天会说谎25次。

看到这里是不是松了一口气?一方面,自己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虚伪。另一方面,没必要为孩子那小小的谎言而感到焦虑。

自从有了语言之后,说谎是人类逃避危险和获得额外利益的一种特殊能力。《人类简史》中一个重要观点是,人类语言中讲故事的能力大大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没错,凯叔讲故事就是这样为人类做着贡献,呵呵)。而讲故事的能力中想象力和无中生有的说谎的能力当然不可或缺。可以说,说谎是人类的本能。

想想我们自己,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哪一句谎言不是事出有因而不得不说?那为什么要把孩子的谎言套上不诚信的帽子?若是心中有足够的安全感,为什么要用谎言来掩盖自己的错误?若是心中有足够的充盈感,为什么要通过谎言来获取那一颗糖果?

如果孩子每一次说谎都要用暴力的语言或惩罚措施去处理。你将迎来谎言之上另一重谎言。这重重的谎言会变成越来越厚的保护壳,让你和孩子的心渐行渐远。

我并不是说置谎言于不顾。当孩子足以分辨想象和谎言的区别时,每一个谎言都是我们走向孩子内心深处的桥梁。找到谎言的因,和孩子进行深度的沟通。我们自己都会获得不一样的收获。

今天这篇文章,让我们通过谎言走进孩子的世界。

早上,我家松起来感觉无聊就想找玩具玩。这时候他问我,我可以玩IPAD吗?我说,你要去问爸爸。

于是他就屁颠屁颠的跑去他老爸的书房,问:“爸爸,我可以玩IPAD吗?”

由于书房就在我隔壁,他们的对话我听的一清二楚。松爸说:“NO。”

然后,小松跑回来,我问他说,爸爸怎么说呀?小松想了一会说:“爸爸说,YES!”

儿子终于迎来了第一次“说谎”!

这让我想到了几个月前才看的多伦多大学教育学院最新的研究报告。报告上说,说谎是每一个3-4岁的孩子所必经的阶段,是智力和大脑发育的一个标志性的进步。当你发现你的孩子说谎了,你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这证明了你的孩子的头脑发育非常正常。

同时,作为家长,我又隐约的担心,该如何正确的引导孩子对于说谎的认识?是及时阻止,严厉的批评,还是适当的加以说明解释不阻止,让孩子自行解决说谎的问题?但自行解决也许解决不了怎么办?

保持平常心

书上说,很多家长对于听到孩子第一次说谎,尤其孩子才三四岁的时候,尤为恼火。

常常会大发脾气,责骂孩子,小小年纪学会了说谎。更有一些脾气火爆的家长甚至把孩子教训一顿。让孩子不敢在撒谎。

其实,教训一顿的结果甚至会让孩子撒谎的效果适得其反。当他想到如果不说谎就会挨打或挨骂的时候,之后仍然会情不自禁的编造一些谎言。

也有一些家长则会给孩子“贴标签”,常常说孩子是个“小骗子”之类的,也非常的不合适。

就像我前面所说,研究表明,在3-4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说谎,都是正常的现象,一直到10来岁,孩子说谎的情况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这应该算是一种人类本能吧。因此,作为家长,保持平常心很重要。

但,保持平常心并不意味着要纵容孩子去说谎。而是用一套方法去正确的引导孩子。

找找说谎的原因

首先,家长可以寻找一下孩子说谎的原因。

一般说谎的原因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想象力导致的说谎。

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孩子的想象力会变的非常的丰富。并且他们自己常常也分不清虚拟还是现实。

比如孩子失手打破了一个盘子。家长会问说,是不是你干的坏事?孩子矢口否认,并且说谎说是小猫干的。

类似于这样的说谎方式,是孩子为了逃避责任,但又不知道如何掩盖,就用了点小聪明,嫁祸给小猫。对于这样的说谎方式,家长不必特别担心,是孩子自然发展的一个阶段。

第二类是故意的行为性的说谎。

比如我家松非常希望玩IPAD,而故意骗我说爸爸同意了。或者有的小孩子自己想玩玩具但却没有这个玩具,就故意骗家长说是老师要求要买这种玩具的。类似这样的故意的行为性说谎,是因为宝贝希望让自己的愿望达成,并且合理化自己的要求。

对于这一类的说谎,家长应当采取与孩子沟通,正确的引导他们提出自己的诉求。

第三类,是为了逃避某种惩罚或者为了得到奖赏。

这一类也属于本能行为。有科学家做了这样的一组实验,老师把一个孩子带到一个实验室,实验室里有一个关着的盒子(当然实验室装了监控摄像头,孩子是不知道的)。老师说,你如果能猜出盒子里是什么东西,你就能获得这个礼物,但是你绝对不能偷看这个盒子。紧接着,老师接到一通电话,项目组故意让老师出去接电话,观察孩子的动作。孩子一开始坐立不安苦思冥想。后来终于禁不住诱惑,偷偷的开箱子看了一眼。这时候老师回来了,老师问,你看了盒子了吗?孩子说,没有。结果,这个实验做了几十个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除了2岁以下的孩子真的不会偷看以外,其他年龄的孩子全部都偷看了。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孩子说谎是一种本能行为,很多时候,是有目的性的。比如为了得到某种奖赏或逃避某种惩罚。

与孩子沟通

先说说,对于第二种行为,家长应该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

有效沟通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

说说我自己怎么处理松说谎这件事吧,也许不是很好,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但起码,这件事之后,我家松说谎的次数大大减少,基本上他没再去说了。

首先我对松说,说谎不是一件正确的事,不值得去做。然后,我和松说:“你对妈妈说的话,妈妈都愿意相信是真的,因为妈妈认为你是一个不说谎的好孩子。但是呢,如果一旦今天妈妈发现这件事是假的,以后妈妈是不是就不再相信你说的话了呢?”

松似懂非懂的点点头。我说:“OK,你告诉妈妈,爸爸刚才说了同意了吗?”

松摇摇头。

我说:“对,这样才是正确的。妈妈愿意继续相信你的话!来,抱一抱!”

给了松一个大大的拥抱之后,他就高高兴兴的去玩别的玩具了。

要让孩子明白我们的“信任”机制,一旦说谎,就会遇到“信用扫地”。其实,未来在社会上立足,也不就是要去做一个诚实的人,慢慢的建立自己的“CRIDT”吗?

正确用奖惩制度

最后,我想,家长可以学着自己用一套奖惩制度。

我们一般不提倡用惩罚的方式对待孩子说谎。

尤其是要告诉孩子,如果你说出真话,爸妈不会惩罚你。有了这样的一套机制,孩子懂得如果讲真话,自己不会受伤害,因此他们就敢于讲真话。

此外,应该增加一些奖励的方式。

比如孩子说了真话,家长应当逐步给予一定的奖励。奖励的方式非常多元。可以是家长的亲吻或拥抱,可以孩子加以鼓励。也可以是物质奖励,包括给孩子好吃的好玩的。让孩子知道,如果讲真话不仅不会被批评,还会得到奖励。

这样的一套方法,有效的教育了孩子应当学会说真话,保持诚信。

当然,这里面,和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当孩子说了谎,家长如果非常生气痛心,甚至对孩子破口大骂,站在孩子的角度,心里也会感到气馁。这无法帮助孩子解决说谎的问题,甚至孩子还会因为害怕,继续说谎。

有的家长,常常自己也说点小谎,孩子看在眼里,觉得说谎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此也需要家长的以身作则。给孩子带来一个好的榜样。

总而言之,如果孩子说谎,不必担心,也不必自责。把说谎看成是和孩子感冒发烧一样,在成长阶段一件正常的事就好。

育儿心得:孩子带给我们什么?


育儿心得:孩子带给我们什么?

作为孩子的父母,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养育他,教育他,照顾他,帮助他。。。。。。看起来,好像是我们带给了孩子很多。于是,我们便自认是孩子的主宰。因此我们会觉得,孩子更应该一切都听大人的。然而,仔细一想,仅仅是我们带给孩子了吗?孩子带给了我们什么?

1、对生命的认识

我们在没有做父母之前,对于生命的认识大多是很自我的。生命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也许仅仅只是一种存在,使命感和责任感并没有那么重。有了孩子以后,生命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一种存在,同时也是一种延续。做了父母以后,我们对生命的认识更加深刻了,使命感更重了,责任心也更强了。在生命的字典里,没有放弃,只有努力和奋斗,因为我们要用美好的生命陪着孩子走很长很长的路。我们要在这条路上,看着孩子长大,看着孩子成人,看着他成家,看着他生儿育女,如果可以,我们甚至希望看到他儿孙绕膝的样子。

2、对生活的认识

大部人人成年之后,终于摆脱了未成年时的诸多约束,在生活中变得更为释放,不再一定得晚九点睡觉,早七点起床,也不再一定是必须每餐定点吃,餐餐有营养。因为,我们终于自由了,可以对生活做主,熬夜,快餐,应酬。。。。。。感谢孩子,他的到来让我们不得不重归正常的规律生活。早上你想赖床吗?孩子醒了要让你陪,让你给他穿衣,给他做营养早餐,甚至要带她出去晨练。晚上你想晚归吗?等着你回家陪他玩陪他亲子阅读,孩子等着你带他上床睡觉。为了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我们甚至连电视都少看了,电脑游戏也不玩了。每次做这样的事情,还得偷偷摸摸,确定孩子已睡着。但往往哄着孩子睡觉,会连带把我们自己也哄睡过去。

感谢孩子,他的到来,让我们对生命有了全新的认识,让我们成为一个生活更有意义的人,让我们成为面对困难不轻易放弃的人。这一切,不都是孩子带给我们的吗?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女儿带给我一种感恩的心》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感恩的心活动方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女儿的寒假安排——过年也是一种教育 年味越来越浓了,今年女儿长大了,特别期待年的到来,我也应该策划一下这个假期的安排了,虽然说年是为了老人们开心,但也不能忽略了孩子,在走访亲朋好友的同时,必须让孩子充分感受过年的气氛和文化,下面是我为孩...
    2021-03-10 阅读全文
  • 放手,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一种爱 放手,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一种爱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天都有惊喜在上演,如果曾经错过了,那么请从现在开始从孩子的语言、动作、情智、思维去观察,然后具体表扬、支持、最终放手,你会发现,其实有时候放手也是...
    2020-11-06 阅读全文
  • “小粘贴”带给我的思考 一直以来都在寻找一种能让孩子们接受,又能让老师舒服的教育方式。中班的孩子潜意识里自尊心已经相当的强,特别是对“小粘贴”非常敏感。这只是激励孩子们的一种措施而已,每一次,看着孩子们对“小粘贴”渴望的眼神...
    2020-12-14 阅读全文
  • 孩子带给我太多的感动 马上新学期要开始了,最近几天一直有宝宝打电话来问我,到大班我还教不教他们。当得知我可能不能继续带他们的时候,他们都很难过,有个宝宝甚至马上就哭了起来。这是我接触幼教事业带的第一个班,小班时候他们哭闹的...
    2021-02-22 阅读全文
  • “小红花”带给我的思索 一直以来都在寻找一种能让孩子们接受,又能让老师舒服的教育方式。中班的孩子潜意识里自尊心已经相当的强,特别是对“小红花”非常敏感,加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地心态,大家对“小红花”就尤为的重视。其实...
    2020-12-21 阅读全文

年味越来越浓了,今年女儿长大了,特别期待年的到来,我也应该策划一下这个假期的安排了,虽然说年是为了老人们开心,但也不能忽略了孩子,在走访亲朋好友的同时,必须让孩子充分感受过年的气氛和文化,下面是我为孩...

2021-03-10 阅读全文

放手,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一种爱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每天都有惊喜在上演,如果曾经错过了,那么请从现在开始从孩子的语言、动作、情智、思维去观察,然后具体表扬、支持、最终放手,你会发现,其实有时候放手也是...

2020-11-06 阅读全文

一直以来都在寻找一种能让孩子们接受,又能让老师舒服的教育方式。中班的孩子潜意识里自尊心已经相当的强,特别是对“小粘贴”非常敏感。这只是激励孩子们的一种措施而已,每一次,看着孩子们对“小粘贴”渴望的眼神...

2020-12-14 阅读全文

马上新学期要开始了,最近几天一直有宝宝打电话来问我,到大班我还教不教他们。当得知我可能不能继续带他们的时候,他们都很难过,有个宝宝甚至马上就哭了起来。这是我接触幼教事业带的第一个班,小班时候他们哭闹的...

2021-02-22 阅读全文

一直以来都在寻找一种能让孩子们接受,又能让老师舒服的教育方式。中班的孩子潜意识里自尊心已经相当的强,特别是对“小红花”非常敏感,加上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地心态,大家对“小红花”就尤为的重视。其实...

2020-12-2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