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欣赏自己

发布时间:2021-03-30

幼儿园开学家长要做好准备。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辅助来进行教育的!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家园教育中有哪些是父母必做的功课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欣赏自己”,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家长,不但要发现孩子的优点、欣赏孩子,更要引导孩子学会欣赏自己、肯定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有的家长会反问:我知道孩子需要鼓励,我经常对孩子说“你真棒!”但是孩子没什么反应,该拖拉还是拖拉,上课仍旧不认真。要欣赏孩子的这个问题,可是我真的很困惑:该怎么欣赏孩子呢,难道对孩子说“你真棒”还不算欣赏吗,为什么天天说“你真棒”却没有用呢?

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现状非常焦急,往往不断地询问具体方法,比如,对孩子说什么?做什么?在没有了解孩子之前,具体方法谁都是没办法提供的,只能从教育观念上建议家长,比如,对孩子少些斥责,多些欣赏。

欣赏什么?每个孩子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他身上有着独特的优点和缺点,家长作为一天天看着孩子长大的至亲,最清楚孩子身上的长处、优势,把这些优点放大,在孩子受到打击、挫折时,告诉他,他本身具有的能量,你多为他骄傲,因为你看到了他的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

如果没有用欣赏的眼光、用心体察孩子独特的感受,而是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只是用“你真棒”三个字,孩子最初听到会觉得你是在夸他,多听几次,就会发觉,这种夸奖其实是一种敷衍。我认为,“你真棒”对鼓励孩子还是有效的,关键在于,我们需要在说清楚,为什么我会发出“你真棒”的称赞。

例如,妈妈对孩子说:“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如果妈妈没有具体说明孩子因进步而夸奖的原因,而只是说:“老师表扬你了,妈妈觉得你真棒!”你觉得孩子的感受会不会有不同呢?

如何夸?当您对孩子进行鼓励赏识时,如果想用“你真棒”,请把这三个字进行扩展,句式如下:Yjs21.Com

1、你真棒,因为……;

2、因为……,我觉得你真棒!

各位家长,请用这种句式试试看,或许你会重新找到“你真棒”的魔力!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孩子变“犟”了 父母要学会引导


宝宝在两岁之后,自我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他有了自己的看法,有了自己的主张。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主张强行压制,孩子就可能要“坚持己见”,父母往往会认为孩子变“犟”了,不听话了。

其实孩子犟不犟,与父母的态度关系很大,父母如果总是要摆出绝对权威,不尊重孩子,不给孩子“自主权”,孩子就会心生不服。因此,要学会尊重孩子,听听孩子的想法,加以肯定或诱导,这对孩子性格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倔强、反抗是幼儿发展过程中常见的一种行为,倔强的孩子较容易有反抗行为,然而倔强的孩子不一定不好。父母不妨用启发的方式,慢慢引导孩子把倔强变成一种正向的力量。以下一些方法,提供父母作为参考:

1、避免情绪失控。当孩子出现倔强、反抗的行为时,父母应避免使用权威的口语或方式来教训孩子,而应拿出一点“办法”来。首先深呼吸,不要让自己跟随着孩子的生气情绪,然后试着和他讲道理,教他学会尊重别人,并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

2、转移注意力。当您感觉到孩子开始浮躁不安时,可用他有兴趣的事或物品吸引他,来转移他即将爆发的情绪。譬如:“妈妈今天听到一个好听的故事,快点过来,妈妈讲给你听!”或“妈妈有一颗很好吃的糖,要给一个乖宝宝吃哦!”

3、离开现场。父母的干预越多,孩子倔强的脾气可能越强烈。当孩子在闹脾气时,有时是带点试探的性质,父母表现得越在乎,他可能越过分、越吵闹。所以,在不会影响到其他的情况下,就试试让他哭个够,等他安静下来后,再去处理。

4、适当使用隔离法。孩子变得不可理喻时,可以把他带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告诉他:“如果你觉得不生气了,再过来和大家一起玩。”但必须注意隔离处的安全性,且不能是会让孩子感到恐惧的地方,例如:黑暗的小房间或不熟悉的地方。

5、满足需求。当孩子正努力组合一张拼图或搭积木时,却要他尽快去洗澡,孩子通常会表现出不愿意的态度。其实对于孩子的这种坚持,反而是值得表扬的,若父母硬要孩子放弃,孩子反而容易养成半途而废的性格。

6、尊重孩子的意见。对于反抗、倔强期的孩子,一定要站在他的立场看事情,不管做什么事尽可能尊重孩子的意见,不过分干涉。有时明知道可能做不好,也应让他体验一下。此外,在他做不好的时候,偶尔可以正确示范一遍给他看。

7、面对面沟通。父母有时不免会主观认为,孩子应该听话、顺从,而不应该反抗。其实,不妨把专利、命令的语言沟通形式改为双向的沟通,让孩子有表达意见的机会,并试着去了解不合理的原因并去探索合理的条件,建立自我约束的行为。

家长要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家长要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学习韩老师的亲子教育课后,现在很喜欢观察周围的人教育孩子,而且喜欢不知不觉用韩老师的亲子理念来看待他们的教育亲子方式方法。

事例一

星期天和**两个同学家长带三个孩子去苍梧绿园玩CS.到活动地点,开始玩游戏之前,教练在讲游戏规则和注意事项,教练在专心致志的讲,孩子们在专注的听,结果教练讲一句,一位同学妈重复告诉**同学一句。不断的打扰孩子的注意力。从这件事我知道老师反映这孩子不专注的原因了。孩子在专注听讲,孩子妈妈不停的打断他,长此以往孩子能养成良好的专注力了吗?就这种培养方式再多么专注的孩子都给毁了。

事例二

前天数学老师通知买钱币的学具,同学妈妈(**同学妈妈)告诉我她帮我买了一套,第二天早上带给**。昨晚**告诉我“妈妈,你帮我买钱币的学具吧。”**看起来还不太开心。我拉他到怀中问他“阿姨不是帮我们买了吗?她让同学今天带给你了,他忘记带了?”**摇摇头说“不是的,他给我用一会就收回去了,说是他家的。”奥,可能是他妈妈没说明白或是他同学没听清楚。我摸摸**头告诉他“没关系的,可能是阿姨没和他说清楚,那是阿姨帮我们带的。等会我问问阿姨啥情况,好吧。啥事我们都要问清楚了。我们不能误解别人。”**表示同意。

结果到晚上,我还没打电话问同学妈妈,她就气急败坏的打来电话,说他家儿子小气,把学具给带回来了。他爸和他妈还把同学训一顿。我“是你没和孩子说清楚是给**带的吧?”他妈“我就说把这套带给**。”我“那这事你不能怪孩子,是你自己和孩子说话没说清楚,同学肯定认为是借给**的。和孩子说事一定要说的明明白白的。你没说明白,反而怪孩子小气。你想想这事你做的对吗?自己感觉孩子有错时,要先想想自己有没有告知清楚。还有不问清楚情况不要给孩子乱扣帽子。孩子都是好孩子。要以宽容的心对孩子。”他妈“是呢,是我没说清楚,我就认为他小气。我对他真的没有你对**的耐心。!”我“以后告诉孩子做事情要说的明明白白的。别让孩子间产生误会。”他妈“是呢,难怪他喜欢**,我家爸爸就说你家**大气,懂事。原来是你教育的好。今天你不说我都想揍他一顿。谢谢了!”

从这件事我觉得是他妈告知孩子事情的时候,自己说的不清楚,又脾气急,还怪孩子小气,对孩子没有到位的教育方法。其实孩子就是家长的复印件。原件模板都有瑕姿,复印件能清晰吗?

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挫折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生活就是喜、怒、哀、乐的总和。有喜有乐,自然就会有怒和哀。挫折也是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虽然每一个人都不欢迎挫折,也不喜欢挫折,但又总是躲避不开它。因此家长应该帮助孩子认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怎样认识它和对待它。如果对挫折没有正确的认识,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遇到挫折就会惊慌失措,痛苦失望;如果有了正确的挫折观,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认识到了挫折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并且敢于正视面临的挫折,不灰心、不低头、不后退、敢于向挫折挑战,就能把挫折当作进步的阶石、成功的起点,从而不断取得进步。

家长要走出思想上的误区

家长为孩子提供了优越的生活、学习条件。他们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经受一点磨难,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刮风怕吹着,下雨怕淋着,有太阳怕晒着,就像温室里养花朵一样,从不让孩子经风雨、见世面。在生活和学习上,孩子刚刚遇到一点困难,家长就心疼得不得了,赶快替他排除;孩子犯了错误,家长赶忙代他受过。孩子像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簇拥着,要星星不能给月亮。家长的百般宠爱与呵护助长了孩子的需求欲望,并且不断膨胀起来,对前景的估计过于乐观而对后果的设想过于简单,一帆风顺的经历使之对挫折一无所知。一旦受到挫折,便茫然不知应对,很容易产生消极心理,走向极端。所以家长要及时走出溺爱与凡事大包大揽的思想的误区,要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让他们懂得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失败和困难,从而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这对他们将来的成长,有着深远的意义。

育儿心得:学会欣赏孩子


育儿心得:学会欣赏孩子

我一直觉得孩子应该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享受他无忧无虑的童年。玩,是孩子最喜欢的活动方式,也是我们认为最佳的教育方式,在玩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他们获得无尽的乐趣,还可以学到各种知识,通过游戏还可以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恼。我不看重他现在能学多少文化知识,我们平常关注的是他的身心健康,让他懂得自尊、自强、自立,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做一个富有爱心、懂得宽容团结的孩子。平时希望他能多参加集体活动,能和小朋友玩到一块儿,从平时的沟通和交往中来加强他的社会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处理事情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告诉老师自己的需求,在课间能大胆的发言。我觉得现在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融入集体对他完整性格的形成是很有帮助的。

在家里,我们会有意识地给他创造一个宽松自主的环境氛围,平常也把他当作朋友一样来沟通,不会拘束于某种特定的形式来教育他,而是在平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进行,其实我们就是他的参照物,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产生影响,这点我深有感触,比如有一次,我刷过牙后又想吃饼干,被潇潇看到了,他就说了:“妈妈,刷完牙不是不能吃零食了吗?你怎么可以吃啊?”如果我这次做不到,那么以后他刷完牙想吃零食时,我就失去绝对的威信去教育他了。因此在要求他的同时我们要严格地要求自己。在家里我们会给他一点独立的空间,让他学会自我管理。比如我们家里的书架其中一格是他的,房间的一个角落是专门给他置放玩具的,那里的所有物件需要他自己来整理。这个效果很好,这样让他体会到了妈妈平时整理家务的辛苦,还有物件需摆放整齐,从哪里取来就要放回哪里···

平常在处理问题时,我们都会征求他的想法,比如在给他买衣服的时候,会征求一下他喜欢哪个颜色,这样会让孩子觉得我们很尊重他,那么以后他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也会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多替别人着想。平常我们会尽可能抽出多的时间去与他沟通,耐心倾听他的心声,允许他发表不同的意见,创造一种能让他充分吐露心声的气氛,对于正确的观点,我们会鼓励,对于不妥当的想法,我们会跟他讲道理,他仍然不明白的,我们再适时地加以引导。

现在在外面有种各样的培训班,我们会根据他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特点来进行选择,因为我明白任何强加的行为都会产生适得其反的负面作用,反而让他失去学习的兴趣。

总之,我们应该放下家长的架子,多点朋友式的沟通,把他当作家庭的一份子,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重要和责任,给他一份平等,一份信任,让他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潇潇现在已经六岁了,说话、做事俨然是一个小大人了,什么事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他的每一点进步都让我们欣喜万分,但也不乏头痛的事情,性格倔强,自尊心太强。有一次他刷牙时把水喷得到处都是,而且这已不是第一次,于是我就让他站着反醒,过了几分钟,我问他:“知道错了没?知道妈妈为什么这么生气?”他点点头,因为平时也这样,只是点点头,从来不肯说出来,于是我也跟他拗上了,非得让他说出来,僵持了很长时间,他说:“我知道错了,但我就是不想说!”我知道得给他个台阶下,于是我做了些让步,说:“你可以不说哪里错了,但你得向妈妈认个错!”“妈妈,我错了,对不起!”虽然有点勉强,但也是一个进步,我表扬了他,然后我抱着他坐在沙发上,心平气和地和他说:“妈妈这么生气是因为你不是第一次犯这样的错误,承认错误一点都不难为情,而且是非常勇敢的行为!”他听得很认真,每次这个时候的教育效果是最好的,他最能吸收。这时他总会在我怀里委屈地流泪,因为我批评他的时候很严肃,这时候情绪一下子就释放出来了!有时候适当的做些让步,效果会更好!

潇潇很爱“面子”,这大概是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忘了是什么事他爸爸当着客人的面骂了他几句,他说了一句:“这么多人还骂我!”之后我们也反醒了自己的行为,觉得是做得不够妥当,应该维护他的那份自尊心,这样不但达不到教育他的效果,反而会使他产生抵触情绪。潇潇较内向,但比同龄人表现得成熟懂事。有一次因为起床晚了,当我送他到幼儿园门口的公交车站时,正好公交车来了,他连忙和我说:“妈妈,你快走,我自己可以进去的,迟到了老板要骂的!”当时看着儿子跑进幼儿园的身影,真是感觉到儿子长大了。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成长的见证,我觉得是和潇潇在共同成长,他是一天一天在长大,我们是一天一天在学着做家长,他的每一天成长都会给我们带来新的课题,但相信和成人之间的交往一样,沟通是最重要的,鼓励和信任是走近孩子心声的重要桥梁。每个孩子都有缺点,但每个孩子也有他独特的个性,我们要懂得欣赏他们最可爱的一面!

家长要明确自己之于孩子的定位


家长要明确自己之于孩子的定位 演好4角色

人们总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孩子在网络技术、信息获取能力等方面都已超过父母。有人说当下家庭中出现了一种“后喻”现象,即孩子开始在信息技术、文化消费和娱乐方式等方面影响着父母,出现了“孩子教父母”的现象。

近日《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56.5%的人表示“后喻现象”比较常见或很常见,认为不常见的只有25.1%。

王女士的儿子张达已经上初三,平时王女士需要查找、下载一些资料都要张达帮忙,电脑出了问题也是儿子来修。“我越来越跟不上时代了,感觉跟儿子也越来越没话说了,他懂的一些东西我都不懂,他也没耐心跟我谈。”王女士感慨。

从事设计工作的“80后”郑南英表示,“后喻”现象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的进步,青少年更快速地学到了新知识。但家庭教育依旧重要,长辈的教育是言传身教,设身处地地传授知识。网络信息毕竟良莠不齐,不良信息也遍布网络,孩子还没有成熟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靠这个学习知识风险太大。

为什么会出现“后喻”现象?调查中,77.6%的人认为是因为年轻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66.7%的人表示年轻人更容易学到新技术,38.6%的人认为是家长受学历、水平等限制,难以教导孩子。

调查显示,41.5%的人认为“后喻”是好事,35.4%的人认为没好坏之分,仅有8.4%的人认为是坏事。

湖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周运清认为,“孩子教父母”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单向教育模式。亲子模式是互动模式,独生子女要和家长共同成长。最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家庭教育应该符合孩子的成长需求。

周运清指出,当前的家庭教育没有跟上孩子成长的发展形势。与过去相比,孩子的成长环境变了,培养目标提升了。虽然孩子的成长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友群和大众传媒五个方面,如今影响最大的却是大众传媒。这是因为,我们的家庭教育方式和内容太陈旧,大众传媒和孩子的成长需求密切联系,友群的互动和传媒结合,比家长、学校、老师的力量更加强大。而尽管孩子在家天天与父母亲密接触,但亲子之间缺少心灵沟通。

专家指出,家长要明确自己之于孩子的定位,扮演好四种角色:生活的提供者、身心健康的保护者、学习的引导者、道德的榜样。家长应该跟学校多交流,家长跟学校是合作的关系,而不是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

要教育孩子学会感恩


父母爱孩子是本能,中国很多父母都是以儿女为中心活着,付出的太多,孩子却觉得理所当然。

1

最近,豆瓣上的一个帖子火了,网友吐槽自己10岁的小侄子。

这个小侄子不仅成绩优秀,奥数、围棋、轮滑各种业余爱好也出类拔萃,重点来了,小侄子觉得自己太优秀,嫌弃自己的父母配不上如此好的自己。

孩子说自己的父母太穷,只开得起十几万的丰田,他的同学都拿着iPhone7,自己却只有儿童手表。

他的成绩总考第一,才艺出类拔萃,然而,就是如此优秀的孩子,竟因觉得自己优秀而嫌弃父母,真实上演了一幕“狗嫌家贫,儿嫌母丑”的闹剧。

“我努力优秀,是为了早日脱离无知无能的原生家庭。”这是这位考第一孩子的价值追求。

这位考试总第一、才艺出众的小男孩,被父母捧在手里,放在心尖儿上,时常还会晒在朋友圈里,父母付出了自己能给的最好的,却被自己的孩子所嫌弃。

2

无独有偶,看到豆瓣上有一个小组。

这个小组有个让所有父母感到心惊肉跳的名字:父母皆祸害。

小组中是一群深觉自己受到父母伤害,而选择站在父母对立面仇视父母的人。

小组里有些网友抱怨父母对自己的穷养,有些人觉得自己因父母太穷,令自己无法进入上层社会。

言语中对父母的怨恨,有些人甚至咬牙切齿,让旁人看了都深觉寒心。

许多中国式父母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白眼狼,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却培养出一个个“受之无愧”的孩子。

“受之无愧”是指孩子觉得父母所有的付出都是应该的,如果哪一天父母付出的不够多,孩子还会心生怨恨。

受之无愧感强烈的人,最终会变成一只白眼狼。

3

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果。

果实出了问题,多半是根也有问题,孩子不懂感恩往往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中国式父母往往以孩子为中心,为孩子付出了太多,习惯包办孩子的大小琐事,却忘了孩子有学习爱与给予的权利。

你的爱太过浓密,却错过了让孩子学习感恩的机会,付出越多的父母,越容易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往往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我的姑姑家经济条件一般,两口子平时很节俭,但是对他们的儿子却很大方,只要儿子想要的东西就是砸锅卖铁也给他买。

姑姑常挂在嘴边的是“再苦不能苦孩子”。

iPhone4S刚出来时,表弟非要买,姑父为了给表弟买手机在工地上开吊车,武汉近40度的夏天,自己不舍得买一瓶水。

然后,手机买完还要买电脑,要去旅游,甚至有一次下雨,姑父去接表弟,表弟气得淋雨都不愿跟姑父走一起。

他对着姑父吼:不准跟我走一起,你也不看看你自己的样子。

表弟学习成绩优秀,父母也以他为骄傲,可是他却从不要他的父母出现在他的朋友面前,他甚至怨恨他的父母为什么这么穷?

父母付出所有,却滋生孩子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孩子已经习惯了父母的付出,却不懂得感恩,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付出。

很多父母告诉孩子:“你只要好好学习,其他的都是我们来做。”

时间长了,孩子觉得父母的付出是应该的,却感受不到成人世界的不容易。

4

几年前有这样一则电视新闻:

上海浦东机场发生一幕惨剧,赴日留学5年的25岁青年汪某对前来接机的母亲连刺9刀,致其当场昏迷,生命垂危。

究其原因,这5年汪某赴日留学的经费全由母亲一人承担,花费超过150万。

他母亲省吃俭用,将唯一的房产变卖,寄住在娘家,最后四处举债,仍无法继续支付他高昂学费。

母亲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当不能满足儿子的要求时,却换来儿子的仇恨。

父母爱孩子是本能,中国很多父母都是以儿女为中心活着,付出的太多,孩子却觉得理所当然。

自己亲手养大的孩子,自己当成“心头肉”的孩子,长大后却成为榨干自己、嫌弃自己、甚至仇视自己的白眼狼,这让操劳了一生的父母真是感到彻骨的冰凉。

为什么付出越多的父母,往往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其实答案很简单:中国式父母往往只知道关心孩子吃饱穿暖,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却忘了教孩子感恩。

不知道感恩的孩子,父母为他付出的再多,在他眼里都是常态,一旦他眼里的常态被打破,就会心生怨恨。

5

天下的父母们: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要教孩子学会感恩。

懂得感恩的孩子能从自我的世界里脱离出来,他们能够感受到他人的不易,更容易生出同情心,人际关系更好。

懂得感恩的孩子,更加快乐和幸福。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项调查显示,懂得感恩的人罹患抑郁和焦虑的概率更低。

不懂感恩的孩子,最后总会感觉失望和不满。

让孩子学会感恩,让他心存感激地面对这个世界,学会爱他人,这不是父母的自私,而是对孩子未来生活的远见。

育儿观:家长要学会放手


育儿观:家长要学会放手孩子入托初期的适应期,一般都认为是孩子的适应过程,其实专业的老师都知道,这种适应期是三个方面的:孩子、家长和老师。

孩子需要适应期,很容易理解,老师需要有一个和宝宝相互了解、相互适应的过程,也容易理解,那么家长为什么也有适应期呢?

这里所指的家长是指带养宝宝的人,她可能从宝宝出生一直带到宝宝入托,在此期间和宝宝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形成了一种生活习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影不离。一旦宝宝上了托班,便有失去一样随身物品的感觉,每天好像掉了什么东西,很不习惯。于是宝宝不在身边的时候,脑海里总牵挂着,担心宝宝的冷暖和饥饱,担心宝宝的情绪。此时家长已经不知不觉有了焦虑情绪。

家长如果能正确理解这种适应期,相信老师会照顾好宝宝,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能力适应新环境,有坚定的信念让宝宝去经受这种必要的锻炼,那么这种适应期就会顺利度过。

有的家长喜欢躲在教室外面偷偷地观察孩子的情况,这样做对孩子是不利的,因为孩子迟早会发现那一双熟悉的眼睛(孩子尤其是不会说话的孩子心灵感应的能力特别强),一旦发现,孩子对班级活动就会失去兴趣,便会不停地寻找,找不到就会哭。如果长期有一双眼睛在悄悄观察她,可能会引起孩子心理焦虑甚至会让孩子养成注意力不集中的坏习惯)。

请相信孩子有无限的潜能,请相信老师有无限的爱心。因为这是让宝宝健康成长的唯一的选择。

育儿心得:学会引导和鼓励孩子


育儿心得:学会引导和鼓励孩子

做父母的可能都喜欢给孩子设计一个雄心壮志的计划,一但教育偏离了设计的轨道,就会认为孩子“笨”、“没有出息”,等一系列影响家庭气氛等不开心的问题也会急驰而来。首先我们做父母的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把自己父母以前给自己设计的未曾完成"宏伟蓝图"拿过来让孩子来替你去完成。以前犯错改了就不是问题,相同的错误重演就是问题了。少年的时光是金色的、自由的、和快乐的,我们要做的只是“引导”和“鼓励”。

我们认为牛牛只是个平凡的小男孩,我们没有给他设计任何的远大理想,我们只是期望他开开心心上学,开开心心生活,健康的成长。所以遇到问题时,我们更多的是要帮忙他找出差错的原因,而不是开口就责骂他,对于因粗心大意的小毛病偶尔提提,不是揪住不放。尊重他自己兴趣爱好的学习选取,但也要监督他对自己的选取不要随便更改或后悔,培养他自己独立决定的意识是不能够冲动和随意的。要统一家庭的教育思想和规则,由于家庭结构问题,老人都会把孩子当做“宝”来喜欢或讨孩子开心。如果祖辈和父母的意见不统一时,会使孩子无所适从,孩子对大人们的洞察力也是很强的,时间一久,在家长的意见不统一时,孩子就会利用家长的意见分歧而“投机取巧”,家庭和睦联盟,是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纪律感的最好教材。所以我们平常对孩子的教育有意见分歧时,都要采用背靠着孩子的沟通方式,而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前争执不休。

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随着孩子年龄的逐步增长,孩子开始学会独立思考,不再盲目服从;平时我们多采用沟通办法,口气婉转,放下架子,蹲下来和孩子讲话,减少居高临下的家长制批评作风。在与孩子沟通时,必须要认真聆听她说话,让她感到父母对她的重视与尊重,这样孩子小小的自尊心就会被树立起来,她也会在与大人的谈话中,认真思考自己想的和做的,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对孩子的理性思维习惯也有良好的帮忙。当然大人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也就应注意一些细节,这样才能比较迅速的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比如说看电视、玩电脑时间长了,我们采用“提醒制”,告诉她再过几分钟该休息了,就应保护好自己的眼睛等等。有一种饱和原则,就是孩子们惯有的厌烦情绪。虽然强烈的想拥有目的,也能够体会把事情做完的乐趣,但是因为课程繁多在内心产生阻力,无法持续主动地去做事,如果把要求的水准降低,课业的份量减少,继续培养孩子在低潮时的活力,那么他们在低潮过后,又会升起职责心,更主动地去做功课。

孩子学习数学前要及时引导


孩子学习数学前要及时引导

孩子学习数学前要及时引导

“邻居给了我们一些小的西红柿,如果1个人吃3个的话,我们家一共有4口人,一共要吃掉多少个呢?”

请家长在孩子学习乘法之前这样加以引导。

为孩子创造“需要借助数字来思考”的机会;为孩子营造出“有数学的生活”;给予孩子“用心的教育”。

几乎没有一门学科会像数学这样——会与不会有着明确的区分。

举个例子来讲,在小学2年级的课程当中,我给没有学习过九九乘法的孩子们提出了下面这个问题:

“给每个人分3块奶糖,如果要分给5个人,一共要有多少块奶糖呢?”

对于这样一道题,孩子们的计算方法各式各样。在遇到未知问题的时候,孩子们会根据已知的方法去寻找答案。

有的孩子会把积木当成奶糖,一个一个地去数;有的孩子会想要画出奶糖,然后一个一个地数;也有的孩子,会考虑用“3+3+3+3+3”的公式进行计算。

其中,也有少部分孩子已经在学校或家中学习过九九乘法,于是自己写出了“3×5”的公式,并教给周围的同学。

这个时候最为重要的,就是孩子们拼命努力地想要找到答案的强烈欲望。然而,这一时期的孩子,对于寻找问题答案的欲望却有着很大的差别。

有的孩子心情十分迫切,为了找到答案,不断地去尝试各种方法,失败后也仍不放弃,继续努力。

也有的孩子却不知该如何着手,只是坐在那里独自发呆。这些孩子从一开始,脑海中就没有对问题形成实际而有效的概念。

也就是说,他们并不知道究竟这个问题是什么。

那么,他们为什么会不清楚问题的所在呢?

父母应该做到的“用心教育”

究其原因十分复杂,我甚至认为有必要就此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而其中较大的原因之一,我认为是以下这一点:

因为在实际的生活中,孩子从来没有考虑过这样的事情。

也就是说,他没有过像这样“需要借助数字来思考”的经历。

换言之,他没有接触过“有数学的生活”。

如果在上这节课之前,在孩子的生活当中曾经出现过类似的场景,那结果又会怎样呢?例如,如果在此之前父母曾经这样问过孩子:

“邻居给了我们一些小的西红柿,如果1个人吃3个的话,我们家一共有4口人,一共要吃掉多少个呢?”

如果父母能够像这样一边问一边同孩子一起思考,那么在学校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时,孩子希望得到答案的欲望就会大不相同。

孩子会同父母一起认真地思考这个饶有兴趣的问题。并且可以通过实际数小西红柿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再之后,父母只要对乘法运算稍加辅导就可以了,这是让孩子理解数学的一个绝好的机会,没有必要一直等到上课时再去学习。

父母有意识地创造这种机会是十分重要的。

类似这样的事情,父母只需稍加用心,稍稍有一点“教育的意识”就能够做到。

在这方面曾有着丰富经历的孩子,当老师在课堂上提出上述问题之后,他们就会怀着极大的欲望去解答。

“好像做过这样的题目,我觉得自己能够计算出来!”

孩子就会有这样的想法。而在此之前没有过类似体验的孩子,就可能连做什么、怎么做也搞不清楚。

这样的问题对于大人来讲不算什么,所以自然地就会认为稍微思考一下,任何人都能解答出来。

但是,对于出生至今只有7、8年经历的2年级的孩子来讲,这却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所以请一定为孩子创造“需要借助数字来思考”的机会。为孩子营造出“有数学的生活”。请给予孩子“用心的教育”。

这样就会为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准备好肥沃的土壤。有了肥沃的土壤,所栽培的种子也能够茁壮成长。为孩子的成长耕耘出一块肥沃的土地,只有父母才能够做到。

家园共育《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欣赏自己》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园开学家长要做好准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孩子不爱动家长要引导 导读: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跟其他人一起运动,你可以找出孩子为什么不喜欢运动的原因,这样也可能有助于解决孩子一些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 团体运动能够让孩子在团队中获得自信与协调,并且学会怎么跟别人合作。但...
    2021-09-23 阅读全文
  • 孩子变“犟”了 父母要学会引导 宝宝在两岁之后,自我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他有了自己的看法,有了自己的主张。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主张强行压制,孩子就可能要“坚持己见”,父母往往会认为孩子变“犟”了,不听话了。 其实孩子犟不犟,与父母的态度...
    2021-11-11 阅读全文
  • 学会欣赏孩子 孩子的思想是单纯的,孩子的世界是天真的,孩子就像是一个个的小天使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所以,我们一定不要打破孩子的这份天真和美好,学会欣赏孩子,理解孩子。 前几天我们上美工课,画大鱼小鱼,画画对于刚入园...
    2020-11-04 阅读全文
  • 家长要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家长要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学习韩老师的亲子教育课后,现在很喜欢观察周围的人教育孩子,而且喜欢不知不觉用韩老师的亲子理念来看待他们的教育亲子方式方法。 事例一 星期天和**两个同学家长带三个孩子去苍梧绿...
    2020-12-03 阅读全文
  • 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挫折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生活就是喜、怒、哀、乐的总和。有喜有乐,自然就会有怒和哀。挫折也是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虽然每一个人都不欢迎挫折,也不喜欢挫折,但又总是躲避不开它。因此家长应该帮助孩子认识到挫...
    2020-07-29 阅读全文

导读: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跟其他人一起运动,你可以找出孩子为什么不喜欢运动的原因,这样也可能有助于解决孩子一些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 团体运动能够让孩子在团队中获得自信与协调,并且学会怎么跟别人合作。但...

2021-09-23 阅读全文

宝宝在两岁之后,自我意识有了很大的发展,他有了自己的看法,有了自己的主张。如果父母对孩子的主张强行压制,孩子就可能要“坚持己见”,父母往往会认为孩子变“犟”了,不听话了。 其实孩子犟不犟,与父母的态度...

2021-11-11 阅读全文

孩子的思想是单纯的,孩子的世界是天真的,孩子就像是一个个的小天使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所以,我们一定不要打破孩子的这份天真和美好,学会欣赏孩子,理解孩子。 前几天我们上美工课,画大鱼小鱼,画画对于刚入园...

2020-11-04 阅读全文

家长要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学习韩老师的亲子教育课后,现在很喜欢观察周围的人教育孩子,而且喜欢不知不觉用韩老师的亲子理念来看待他们的教育亲子方式方法。 事例一 星期天和**两个同学家长带三个孩子去苍梧绿...

2020-12-03 阅读全文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生活就是喜、怒、哀、乐的总和。有喜有乐,自然就会有怒和哀。挫折也是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虽然每一个人都不欢迎挫折,也不喜欢挫折,但又总是躲避不开它。因此家长应该帮助孩子认识到挫...

2020-07-29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