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发布时间:2021-03-29 教育孩子笔记 中班孩子教育笔记 孩子挑食教育笔记案例分析
今天带晴晴在包河公共绿地上玩,那儿有一块桃林,这段时间正是桃花开得分外热烈的时候,因此吸引了不少人带着孩子来此游玩,并且拍照留影。
可是总是有那么不和谐的音符。
这不,一个很漂亮的妈妈带着一个小男孩前来拍照,为了取景的好看,特地让自己的儿子摘花拿在手上。也许是我们在一边看着的缘故,小男孩有些不太好意思,对着一树的桃花左顾右盼,终是没摘,妈妈在前面拿着摄像机,等得有些不耐烦,便自己走过去,直接就摘了一大枝的桃花下来。
“妈妈,他们怎么摘花,儿歌上不是说:花儿好看我不摘吗?摘了,花就不好看了,花就死了。”晴晴很有些不解。
“是的,花是不能摘的,大家都来摘,到最后就没有花欣赏了。他们摘花,是不文明的行为。”
这也许只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很平常的场景。
生活中我们都是平凡人,都是有各种各样的缺点,我们不可能避免生活中自己所犯的错误,可是作为父母,在孩子面前,总该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吧。孩子是单纯的,他们的人生还只是开始,而这个开始好坏与否,与父母平时的言传身教有很大的关系。虽然不能说每个孩子的将来都会辉煌,但是至少可以让孩子成为一个有修养、有涵养、有素质的人。
现在许多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会考上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但是对于生活的细节却不加以重视。有时,有的孩子在同其余的小朋友玩时,总是想霸着所有好玩的东西,总是去欺负弱小的,而在一边的家长,却对此处之泰然,不但不去阻止,有的还是用欣赏的目光看着的。我不知道,这样的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会不会懂得谦和?会不会知道去体谅别人?
我有一个同事,儿子三岁多,酷爱看电视,只要是醒来,就要闹着看,无论是大人还是儿童节目,他都看得津津有味,有时会看到晚上十二点多。同事对此大为伤脑筋,打过,骂过,不起任何作用。我说只有把电视拿走,都不看。可同事却说:“那不看电视,怎么行,那晚上干什么呀?”家长自己都无法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难道还指望一个孩子有自控力吗?如今的电视节目良莠不齐,在这样的环境泡大的孩子,能有一个良好的性格吗?果不其然,同事的儿子是一个性格非常暴燥的孩子。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不奢求女儿的未来会如何如何优秀,但我希望她会谦虚、善良,有爱心,不自私,有一颗能包容他人之心,具备一切良好的做人品质。
生活中,我们教育她对小朋友要有爱心,好东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在幼儿园,不要去抢别人的东西,不要去欺负比自己小的朋友,对老师要有礼貌,要尊重老师。在家,她不看电视,我们也不看电视,我们从不当着孩子的面大声争吵,我们看书,她也看书。
虽然我们也有不少的毛病,但在女儿面前,我们尽量注意这些。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是女儿的榜样。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编辑推荐
家长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长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要知道,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错过了就不能再重来。只有贴心地陪伴,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而且这不是其他物质所能够取代的,在与孩子的相处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和孩子之间才能更融洽的相处,孩子才能更快乐的成长。
很多家长把自己定位成“监工”的角色而不是陪孩子玩的角色,也有一部分家长虽然每天都跟孩子在一起,但是孩子并未感觉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因为这些家长把孩子送给了各种培训班。没有陪伴孩子的家长往往借口都很充分,大多在喊“工作忙,无法抽出时间陪孩子”;把孩子送给培训班的家长借口也很冠冕堂皇,说“现在孩子不努力,长大了是要吃苦的”。说到底,家长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那么你们有没有问过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吗?
在孩子的童年时期,父母主动进行的亲子活动是至关重要的,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这个阶段如果缺乏对孩子足够的陪伴,孩子的世界里就会缺乏父母的形象,不利于人格的形成与完善。家长再忙也应该多抽时间陪陪孩子,多关爱孩子,弥补平时工作忙与孩子沟通少的缺憾。
现代社会中,很多年轻家长都是把孩子交给老人来带,而自己用工作繁忙来推卸自己的教养责任,这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因为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对孩子再好,也代替不了父母的爱,所以,工作和时间都不是亲子沟通的障碍。
当家长光顾着为工作忙碌,不留意间就忽略了孩子,不知不觉间造成亲子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要知道,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于缺乏良性的亲子沟通造成的。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往方式,无论是与谁,都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而许多父母却掌握不好与孩子沟通的原则和方法,频频发生亲子大战。那么,要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应该怎么办呢?
1、充实孩子的生活经验
父母与孩子对谈的题材,大部分是来自生活之中,因此培养孩子一颗敏锐、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带领孩子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车子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等,都可以成为谈话的素材,孩子的观察力会自然而然地提高。当然,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的引导对孩子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孩子的成长过程可以分为保护、指导和自立几个阶段,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更重要的是保护他健康成长,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的角色应该从一个保护者,转变为一个指导者和教练,千万不要再拿家长的权威来干涉孩子,一定要与孩子交朋友,耐心地引导孩子,让孩子乐于与你交流。
2、注意体会孩子的感受
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或者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孩子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半天。这时候就很需要家长的关心,但父母如果只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等话语,这就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
家长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如果父母把话改一改,比如说:“你很难过吧?我要是你也会有这种感受的。”相信孩子听到这样的话一定会有不同的表现。
3、要注意孩子的非语言反应
与孩子沟通的时候,父母不要自顾自地说,一定要注意孩子的反应,尤其是孩子的非语言反应。比如孩子开始出现左顾右盼,注意力不集中,父母就应该停止沟通或者转换话题了。
对于年幼的孩子,这种非语言反应更加重要,许多孩子还不会用语言来拒绝父母,只会下意识地用行动来表示。如果父母不了解这一点,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父母说父母的,我做我的”的习惯,于是,父母在孩子面前的威信也就失去了。
4、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
现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说话时,常常会急着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话做,最好不要有意见。所以,往往没有仔细地把孩子的话听完,而孩子感觉与父母难以沟通,代沟必然越来越深。所以家长与孩子说话时的耐心很重要,不但要听完孩子的讲述,还要理解孩子所表达的意愿。
5、要用孩子喜欢的沟通方式
在与孩子沟通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孩子能够理解,而且最好采用孩子喜欢的沟通方式。一味地用说教、命令、强迫等方式让孩子听你的话,孩子必然产生反感。孩子喜欢的方式可以是聊天,父母在聊天的过程中把要教育的道理融进去;可以是讲故事,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领悟道理,这比简单说教要好得多; 可以是在游戏过程中沟通,因为孩子处于比较兴奋的状态,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6、要用孩子愿意接受的语言
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要注意用语,比如,当你要求孩子放学后不要在外面玩耍,要按时回家时,你应该说:“放学后你不按时回家,妈妈会担心的!” 这样孩子就会感受到父母的关心,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见。如果你说:“放学后不准在外面玩,给我立即回家!”孩子则会感觉到你在限制他,必然产生逆反心理。
7、要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
与孩子的沟通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你讲的话,孩子无法理解,那么沟通就不是有效的。有些父母经常会一厢情愿地喋喋不休,根本不考虑孩子有没有兴趣听、能不能理解自己所讲的话,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了对父母的话充耳不闻。这就是因为父母没有注意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沟通。
8、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
常变换新鲜的话题会引起孩子的兴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发生了什么事?”、“你知不知道为什么小孩子最喜欢恐龙?”、“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不到地球……”等问题,相信会比“今天过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更能吸引孩子。因此有时一些啰嗦的话反而起到更好的效果,只是要运用得当。
9、避免用负面意义的语气
所谓的负面比如家长不要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限你在五秒钟内……”、“我数到一、二、三……否则……”、“你应该……”、“你真笨”、“你好环”、“你太让我失望了”、“不可以……”等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谩骂、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而且说的多了,孩子对此更是无所谓的态度,所以家长再说类似的话就没有任何意义,还让孩子感到厌恶。
10、及时了解孩子的发展程度
父母应该知道多大的孩子理解多少的话,如果父母尽说些孩子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一些孩子达不到的要求。这不仅让孩子觉得辛苦、压力大,亲子间对话也势必难以搭得上线,就很容易形成交流不畅而使双方之间有代沟的产生。
11、回答时要注意方式
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问:“妈妈,你要不要去买菜?”这个问题的真正意义其实是:“妈妈,我想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因为这正是孩子当时的心愿。
育儿心得:让家长成为孩子的榜样
育儿心得:让家长成为孩子的榜样
作为老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榜样,因为为人师表,要起表率作用。那作为家长呢,是不是可以把一切责任都交给老师,自己就可以不管不顾了呢。我觉得家长对孩子的作用更大于老师,因为孩子更多的时间还是和家长在相处,家长的一言一行对于他们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育孩子的过过程中,老师需要反思自己的言行,家长更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如何去成为孩子的榜样。正如俄国伟大的文学家托尔斯泰所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家长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因此,做家长的给孩子做榜样的关键是自己要先弄清楚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并努力把好的东西作为榜样教学给孩子。
很多家长都会和老师来抱怨说:“我们家的孩子怎么这个样子,做什么事都不如别的孩子。”他们会把孩子不好的言行或习惯怪罪在孩子身上,有的甚至要怪罪到老师、学校身上。熟不知孩子的一言一行、行为习惯都是家长们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就像挑食的家长所培养出来的孩子肯定也是挑食的,行为习惯好的孩子在家家长肯定也是注重这一方面的。
一、正确引导孩子
孩子的很多行为都决定于家长如何去对待孩子。我们班就有一个小朋友很内向,喜欢粘着大人,一次自己不小心摔伤了,作为老师我们也和家长进行了沟通。可回到家里家长又重复反复的去问“谁把你弄伤了”。孩子就说被别的小朋友打的。在孩子的潜意识中已经觉得只要说被别人打得,爸爸妈妈也就不会怪自己了。第二天家长就冲过来问我们怎么回事,还说自己的孩子不会撒谎。其实其中已经存在了很多问题,这也是很多事情中的一件事。这个孩子每次遇到碰伤的事情回去家长都会问孩子怎么回事,会问是不是被小朋友打的。其实家长在处理问题上的方法不是很恰当,而且孩子的家长即使知道孩子在撒谎他也没有明确的指出说这是不对的,那在撒谎这个问题上孩子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家长一直没有要求孩子去改正,那当孩子遇到事情的时候,就回选择撒谎的方法去逃避责任。那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做的就是去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问题,知道在自己哪里做的不好,以后要怎么做,而不是一味的去追究谁的责任。
二、注重自己的言行
一位教育界人士曾经说过:“所有孩子其实就是一面镜子,他反射出的问题其实就是父母的问题。”所以作为家长就应该重视自己的言行,我们班有些小朋友会时不时的冒出一两句脏话,我就问是谁教你的啊,孩子就会说我听爷爷讲的。其实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而且他也不懂分辨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那家长自己的言行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理解孩子、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
很多家长会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对待孩子所发生的问题,往往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其实孩子的世界没有大人的世界那么复杂,很简单,我们要试图去理解孩子,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看待世界。用他们能理解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更好的去认识这个世界。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他们对孩子的作用远远大于幼儿园与老师给孩子带来了东西。作为家长不仅要成为孩子的榜样,更多是要关注自己的孩子,与幼儿园积极配合,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做父母的一定要给孩子树榜样
人人都知道我班有个特殊的孩子,大小便不能自理,大吼大叫,拿他人东西,打别人……这样的孩子谁碰上了都要头痛。
和孩子相处一年半我从没见过孩子的妈妈,只知道妈妈脑子不好使,孩子遗传了他,所以也有点问题。这学期报名收费的那天,我意外地看到了黄是她妈妈陪来的。孩子家庭条件不好,他参加了营养券,因此只要交85元。当孩子妈妈知道孩子要交85元时,她很开心,接下去孩子的妈妈一翻话让我看出黄为什么会变成现在这样,是因为在家与妈妈的交流。黄妈妈开心得在我教室大吼大叫,还对我说了一堆莫名其妙的话,母亲是孩子的榜样,这样让孩子怎么学习呢?孩子在学校里虽然其他孩子不怎么和他玩,但他看了同学怎么吃饭,上课要怎么样等一些习惯。可能很多时候他学不来
,但他也在慢慢地模仿,至少孩子现在简单的交流几句是没问题的。其他同学和老师是他模仿的对象,他学着学着也会了一些。
今天跑操时,黄也跑得很认真,我问他你奶奶呢,孩子说嬷嬷家去了。你也跟着去好了,怎么不去呀。你猜孩子怎么回答。他说不去要读书。其他班的几个老师听见了都说:“这孩子是不傻的,只是家里人不管他,让他现在还大小便弄在身上。如果他在正常的家庭中,虽不能学得很好,但自理生活肯定是没问题的。”是啊,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是孩子模仿的对象。黄的妈妈那是没办法。做父母的一定要给孩子树榜样。
家长和孩子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方法
一个人的基本态度、行为模式、人格结构,在婴儿期的亲子互动过程中早已奠定基础,再经其后的儿童期、青年期等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逐渐形成个人的独特人格。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子女的生理健康、态度行为、价值观念及未来成就。
那么如何和孩子建立好的亲子关系?我给您分享9个方法:
一、记住自己的角色:父母
我们的职责是保护自己的孩子,同时帮助他准备好长大成人。
比成为孩子的朋友更加重要的,是父母要成为一名领导者和一位充满耐心的老师。
记住,该坚持立场的时候就要坚持,孩子需要管教。
二、有话慢慢说
对孩子发火,情绪激动,是无法解决事情的。
无法控制情绪怎么办?那就自己待一会儿,从1数到10,劝自己平静下来。
当在孩子面前表现得平和时,父母就起到了最佳的表率作用,身体力行地教给孩子如何控制情绪和压力。
三、别太唠叨,多听孩子说
孩子和成人一样,都希望被尊重和重视。
成为孩子“安全”的诉说对象很重要。在孩子说自己烦恼和心事的时候,请先倾听,不要批评教训。
四、掌握好平衡
父母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平衡好与孩子保持亲密关系的同时,给予孩子一定空间和私人领地之间的平衡。
这的确不容易做到。但是这对越来越独立的子女而言,是必需的。
五、说明自己的期望
清楚地告诉孩子你对他的期望,并保持一致性,让孩子有“法”可依,这样他们就会更明确自己应该如何做。有规则,才有自由。
六、抓住时机表扬孩子
在孩子做了正确的决定或事情时,要抓住时机表扬。
赞扬会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决定和成功是受到重视的,同时他们的能力也得到肯定。
赞扬孩子通过自己努力而取得成果的行为。
七、创造时机,享受家庭生活
有固定的家人一起用餐和休闲的时间。对绝大多数孩子而言,最快乐的时光是和家人尤其是父母在一起的时刻。
一家人每天一起吃饭、聊天、享受美食,特别有家的感觉,非常快乐。
八、做好表率
想让你的孩子成为值得信赖、有责任心和爱心的人?
那么做好表率吧,让他们在生活中经常能看到你身上的这些闪光点。
让孩子看到即使遇到困难也不退缩,积极想办法去解决。
九、做真人,不是超人
如果发现自己有错误和缺点要承认,在适当的时候,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歉意。
告诉孩子,父母跟他们一样,正在努力做一个更好的人。
请给孩子做好榜样
请给孩子做好榜样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家曾说:"教诲是条漫长的道路,榜样是条捷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榜样的作用,在当今都以孩子为中心的时代,我们家长如何给孩子做好榜样,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今天下午我送**去上学,走到小花园的时候,我们看到小花园里面才修了一条幽径,我们就走了这条漂亮的小径,走到快到尽头的时候,才发现有工人师傅还在贴砖头,工人师傅看到我们走在上面大声喊“不能走在上面,还没干灰呢。”我一听,赶紧和工人师傅道歉“对不起啊,我们不知道不能走,实在对不起。”一边赶紧从小路上退回去,**也赶紧退回,说“对不起啊。”可有的家长像没听见一样,还在大摇大摆的走在上面,自然他们的孩子也跟着他们走在上面。**一看告诉我“妈妈,你看那几个阿姨和小朋友还走在上面。”“是的,**,他们真不爱惜工人师傅的劳动成果。要是那几个阿姨是工人师傅,他们应该咋想呢?他们自己不给小朋友做榜样,你说对不对?”**摇摇头说”妈妈,那些阿姨是不对的。这不怪那些小朋友,怪那些阿姨们。”“是的,**,那些阿姨不给孩子做好榜样,能教育出好孩子吗?”
走到**学校门口,**自己走进学校的大门。他们学校为了孩子们的安全,在校门口50米内不准家长骑车,车子一律停在线外,孩子和大人都走到校门口。**进了校门口,我刚转身,结果一个家长骑着电瓶车飞快的窜过来,送孩子的家长们都赶紧躲到一边给这辆电瓶车让路。门口护校的家长使劲喊那位骑电瓶车的家长停下来,那位家长好像没听见一样,横冲直闯的往校门门口骑过来,可怜坐在电瓶车后面的那个小朋友紧紧抓住他妈妈的衣服,口里含着“妈妈,停下来吧。”可他妈妈一直骑到校门口才让孩子下来。那么多的家长看着这位骑车的家长,可那位家长又若无其事的骑上电瓶车扬长而去。
家长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家长对孩子起到的是示范榜样的作用。我们的孩子还小,还处在模仿的期间,孩子模仿的是家长的言行举止。我们有时只看到哪个孩子身上的问题,更应该去看看问题背后的问题,孩子的每一个不好的行为,仔细找找都能在我们家长身上找到痕迹的。为了我们的孩子,请做好榜样吧。我们今天播种的是一个习惯行为,明天收获的却是孩子的命运。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对于孩子来说,道德行为是很具体的,如诚实,不故意说谎;尊敬师长;能分享和谦让;不打骂伙伴;爱护环境,不损坏公物;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遵守游戏规则和纪律等。但这些具体的道德行为的培养关系到一系列复杂的品德心理。孩子在社会生活中首先形成的事物是非善恶的认识。认识“好人、坏人”,对好人产生尊重、热爱的情感,对坏人形成反对、厌恶的情感,这叫道德情感。在道德认知的指导和道德情感的推动下,孩子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称为道德动机,并且在动机作用下,孩子会采取有目的行为,称之为道德行为。孩子在坚持道德行为的同时,体现着克服困难的顽强努力,称为道德意志。由此可见,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和培养孩子的道德行为是十分复杂的过程。父母要了解道德教育的全部过程才能达到目的。
孩子由于认知程度的限制,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主要依据成人的标准(心理学上称为“他律”)。因此,成人必须首先明断是非,以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判断教育孩子。在教育过程中,父母还应该用自己的道德情感来熏陶孩子、感染孩子,使他们从“通情”到“达理”。对于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要给予鼓励、表扬和欣赏,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孩子违背道德的行为要给予批评、惩罚,使他们体验到羞愧、悔恨,这对于发展道德行为是有利的。父母对于孩子的道德行为标准要一致对待,既不能父母不一致,也不能前后不一致。
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要从小做起,如果早期不做,等到孩子长大了重新纠正是很困难的。
家长,别成孩子的不文明“榜样”
中国江苏网5月29日讯 家长骑着电动车带着孩子闯红灯,在孩子面前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这些不文明的场景落入孩子眼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当孩子发现,最佩服的爸爸妈妈在公共场合内突然成了“反面典型”,又会如何感想?公共场所是一个面对所有市民的开放空间,经常领着孩子出入公共场所的市民,更应该注重行为引导,用文明的方式从小培养孩子的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
近日,宿迁日报联合宿迁日报社官方微博、本地论坛就“家长不文明带孩子”这一话题进行了互动讨论。一些市民和网友都表示,家长在带孩子出入公共场所的时候,应该以身作则。
无意之举竟成反面教材
28日下午,在人流如织的骆马湖旁,一对夫妇在孩子面前一边吃着瓜子一边谈笑风生。在他们周边,洒落了一地的瓜子皮、果皮和饮料瓶。在学校接受公德教育的孩子不知是否会被这样一幕所“污染”。
网友“蓝色的心”就表示:“我曾看到这么一幕:一个孩子把嚼过的口香糖用纸包好,要爸爸领着去找垃圾桶。由于垃圾桶距离有点远,那个爸爸从孩子手里拿过口香糖,直接丢到旁边的草丛里。”
市民刘先生就透露:“经常能看到家长带孩子闯红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现象,家长丝毫不顾及周围闪烁的红灯,在车流中穿行。”
部分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无意之中为孩子当了反面教材。学校经常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但是有些家长的不文明行为却对孩子文明习惯和健康心理的形成造成了负面影响,应当引起重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爱孩子自是天性使然。
俗语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可见,家庭教育和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多么重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要么不懂得方法,要么不懂得注意细节,导致家教效果不理想。孩子尚幼,不能分辨是非,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然担负教导之责。
特别是,部分父母平时花很多时间和口舌告诉孩子不要这样不要那样,但是一转过头,自己就犯了同样的错误。一些日常细节不留心,可能给子女们带来负面影响。
“我觉得我爷爷和爸爸是不文明的人。因为爷爷在公共场合喜欢随地吐痰,爸爸喜欢抽烟。怎么说,也不听。”王同学告诉记者,长辈虽然会教自己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可总会在生活中出现一些不文明行为,感觉言行不一。
网友“风清扬”称:“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作为家长一定要从小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我们应该在孩子年幼时就在他们的心里种下文明的种子,面对孩子的错误举动及时予以制止,并加以正确引导。“
文明应从孩子抓起
人生下来,好比一张白纸,好写最好的文字,好画最好的画图。父母想让孩子成才,应该先让孩子学习做人。而学习做人,首先要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这就需要对孩子进行礼仪行为常规教育。
周围人的言行对孩子打上什么烙印就是什么烙印,一言一行无不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父母和老师,不能光一味地强调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定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文明礼貌,讲卫生,关爱他人。
今年春季开学起,江苏首创的未成年人文明礼仪规范在全省所有中小学、幼儿园全面推开。未成年人文明礼仪规范又称作“八礼四仪”。八礼”主要包括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四仪”主要是以7岁、10岁、14岁、18岁为重要节点,分别举行寓意深刻、庄重简朴的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成人仪式。在宿迁,“八礼四仪”已经成为娃娃们学习和生活的一种文明操守。
孩子就像小树一样,如果小时候不管,等他长到十几岁时,再想教育,就来不及了。世上没有一个人一夜之间变好的,也没有一夜之间变坏的,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