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别把批评变成情感虐待

发布时间:2021-03-27

幼儿情感故事。

幼儿园,是孩子快乐的家园;家庭则是孩子理想的起点。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积极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孩子放飞梦想!那么,教师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家长配合教育孩子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别把批评变成情感虐待”,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教育孩子当然也需要批评,但一定不能老批评,老批评就变成情感虐待了,就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孩子大了容易抑郁。如果父母老批评孩子,最后批评会变成孩子内心中的一个小人,即便父母不批评,这个小人也会自己批评自己,老对自己不满意,不接受自己,变得特别自卑。所以我觉得批评要特别讲究。

我理解的批评,第一,要对事不对人。我每次批评孩子都要告诉他,是这个事让妈妈不高兴,但是妈妈永远爱你这个人。我说你懂不懂?他说,懂。第二,小孩不是天生就知道很多规矩。事实上孩子要不是犯错误,就不知道那个规矩,你告诉他这是规矩以后他就不会做这个事情了。比如,有一次我去幼儿园接孩子,老师说:你们儿子带头大叫,所有的小孩就像疯了似的跟着你儿子叫,我们控制不住。我特信任幼儿园那位老师,我相信她说的是真的,但我也知道孩子没错。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一家去郊外玩的时候,他爸爸开快车,我们觉得特兴奋,在车里大叫。他以为在幼儿园也可以这样做。后来我就跟孩子说:“在咱们家可以大叫,在爸爸的车里面可以大叫,但不是所有的场合都可以大叫。你是不是不知道这个规矩?”他说:“对!”那他就明白了。如果我们当成错误批评他,他就会觉得很委屈。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在批评孩子时发现他的优点。我儿子每天回家都喜欢先告诉我他得了多少小红花。那天,他先告诉我得了七朵小红花,可晚上整理书包的时候,我发现他反而心事重重的。他忽然站起来说:“妈妈,其实今天批评比表扬多!”我说:“没事没事,你跟我说都什么事批评你了?”他就告诉我,第一,听广播时老师不在,班长看着我们,我有小动作了;第二……第三……还有第四,老师说下课了,我就跟同学聊天,我们平常聊都没事,不知道怎么今天老师就批评我们了。我就说:“妈妈还真不知道你是一个特能聊的孩子,这挺好的啊,说明你能说话爱表达。但是时间不对。老师已经提醒三遍了,你还在那儿说话,就不对了。”就这样,我觉得在批评中,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然后告诉他应该怎么发扬这些优点。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别把宝宝任性当个性


别把宝宝任性当个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性格有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和粘液质等先天类型。受遗传的影响,有的宝宝天生气质就属于较兴奋的类型,情绪表现较强烈,属于那种所谓“有个性”的,如果后天再不注意改良,最容易出现任性的行为。

个性乎?任性乎

所谓“有个性”,是指有自己的主见,在碰到问题时,能坚持自己的正确观点与合理行为,不违心屈从,不随风摇摆。个性表现的方面很多:有善良、勇敢、诚实、守信等。

任性虽然也表现为坚持自己的想法与行为,却是无理取闹,所坚持的不是合理的观点和行为。

显然,天天爸爸还没有真正理解“任性”与“个性”的本质特征与本质区别。天天也并不是“有个性”,而是非常“任性”。爸爸已经承认错误,可是在爸爸的再三恳求下,天天就是不听,这显然是一种任性的表现。

挖一挖任性的根

1、遗传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性格有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和粘液质等先天类型。受遗传的影响,有的宝宝天生气质就属于较兴奋的类型,情绪表现较强烈,属于那种所谓“有个性”的,如果后天再不注意改良,最容易出现任性的行为。

2、处于心理反抗期正常情况下,宝宝两三岁开始出现心理反抗现象,出现强烈的独立需求意识,如要自己吃饭,上下楼梯不愿别人牵领,自己家的东西不让别人动。处处以自我为核心,遇到不满意不顺心的事情就大哭大闹,劝阻和强制都不起作用,直至他人妥协,自己满意为止。

3、后天养成

父母对宝宝溺爱、娇惯、放任、迁就。

父母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造成宝宝的逆反心理,不管你说的对不对,他都不愿接受,从而埋下了任性的种子。。

父母蔑视宝宝的人格,总爱讽刺、挖苦、责骂他,或者当着众人的面数落他。你的话虽然是对的,但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宝宝虽然心里明白错了,可为了保全面子也不能接受批评,于是就“拧”着来对抗。

父母平时一意孤行,不听劝告,在潜移默化中,宝宝也慢慢形成了任性的性格。

4、错把任性当个性把宝宝的缺点看成优点,宝宝越是强硬,越感到他有“个性”,助长了任性行为。

任性的解决策略

1、满足宝宝的合理要求如果不尊重宝宝,不管他提的要求合不合理,有没有实现的可能,都予以否认,这样宝宝的要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不满心理,产生对抗情绪,容易形成不服管教的性格,或是不敢提出正当的要求,一味地顺从大人,行为畏缩,胆小怕事,从而失去个性。

2、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宝宝如果宝宝的不合理要求得到满足,你无原则地迁就他,渐渐地,宝宝必然为所欲为,自私自利,不讲道理,任性蛮横。因此,只有宝宝得到尊重的同时你又不迁就他,宝宝的心理才会健康发展,才能使宝宝既有鲜明的个性又不至于任意妄为。

3、让宝宝明白:满足是有条件的如果觉得宝宝的要求合理,再有条件地满足他。让宝宝明白:满足是有条件的,不能随心所欲。父母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宝宝的自主性和独立意识,如吃什么菜、穿什么衣服、玩什么玩具,多征求宝宝的意见,同时给宝宝一些限制条件,例如,让他只能在几套方案中选择,超过了条件限制便不能满足要求。只有这样,宝宝才会明白,不是所有的要求都能得到满足,必须放弃不合理的要求。

别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恩人


笑妈写给天下子女:父母是我们最大的恩人!

笑妈写给天下父母:别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恩人!

今天是西方的感恩节。

虽然“感恩”的心,并不一定非要在感恩节才表现出来,

感恩是一种习惯,感恩是一种态度,

感恩如呼吸一样,自然流露又无法控制。

不过,我还是想借这个特殊的日子,写点什么。

我一直觉得自己属于特别幸运的人。

当我做女儿的时候,我遇到最好的父母;

当我做母亲的时候,我遇到最好的孩子;

当我做学生的时候,我遇到最好的老师;

当我做老师的时候,我遇到最好的学生;

当我做下属的时候,我遇到最好的领导;

当我做领导的时候,我遇到最好的下属;

当我做朋友的时候,我遇到最好的朋友;

当我做敌人的时候,我遇到最好的敌人;

……

所以,我没有理由不感激。

百善孝为先。父母赋予了我宝贵的生命,带我来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花费大量心血把我抚养成人,供我吃穿供我读书,为我操劳为我担心,让我感受无尽的爱。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父母,为我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父母给予自己的,我一生一世粉身碎骨也是偿还不了的。“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动物尚且如此,如果我不懂得孝敬父母,善待父母,那真是良心何在啊?!

我先是为人女,然后为人母。

孩子嘛,生了就要养,养了就要爱,这是一种本能。

现在社会上都提倡“感恩教育”,出发点是挺好的,因为感恩,自己更加知足常乐,因为感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许多家长也热衷于教育孩子感恩父母,很多学校还要求同学们,到了母亲节回家帮妈妈洗洗脚,到了父亲节又帮爸爸洗洗脚,到了重阳节,再给爷爷奶奶洗洗脚,到了教师节,还要唱歌给老师听,送上鲜花和贺卡,等等。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这样的形式像是一场矫情的“作秀”,洗脚也变成了一项机械式的“作业”。感恩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而不是形式化的东西,太刻意了难免有些虚伪。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家长这样热衷于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呢?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许多父母抱怨孩子不会“感恩”,说自己为孩子付出了许多,牺牲了许多,放弃了许多,却得不到孩子半点感激,得不到回报。

我认识的一个高三学生,他的精神非常紧张和压抑,他说他只要学习上稍微懈怠一点,他的妈妈就会歇斯底里地喊:“我生你生了三天三夜,差点丢了命,你还不努力学习?你考不上大学,对得起我吗?我生了三天三夜……”这句话听的耳朵都起茧子,这个学生很委屈,“难道是我让妈妈生我花了三天三夜吗???”

我认识的一个邻居,她的孩子和笑笑是同年同月出生的。她在生孩子的时候好像宫颈撕裂或者更严重的什么,具体情况我不清楚,我只知道她动不动就说,“这小子长大了如果敢对我不好,我非宰了他!”孩子现在才两岁多,不会有什么反应,但我担心的是,长大后的孩子,会是什么表现?什么心态?

生活中,类似的话太多了。

“没有我哪来的你?敢不听我的话?”

“你这个没有良心的孩子,我白养你啦?!”

“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我容易吗我?”

“为了让你上重点,爸妈花了多少钱?你还不好好学?”

“我送你学英语,陪你练琴,我每天早上6点就起来给你做饭……”

“我供你吃供你穿,把你养那么大容易吗?你还敢顶嘴!”

“我这辈子都是为了你,为了你我放弃了多少?承受了多少?”

“我在你身上花费了多少心血你知道吗?怎么还这么不懂事?”

……

这些司空见惯的话听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不妥,但这并不是充满“爱”的语言。孩子感受到什么?感受到的是:自己是负担、是累赘、是包袱,如果不怎么怎么做,就是对不起父母。

可怜天下父母心。

没有人怀疑,父母的爱是最伟大的,为了儿女呕心沥血,不辞艰辛。

然而,我们静下来仔细想一想,我们真的是孩子的“恩人”吗???

第一,孩子的出生,是他自己的意愿吗?当我和老公轰轰烈烈地酝酿“造人计划”的时候,自以为是地进行“科学播种”的时候,我们并没有事先询问那个即将被造出来的小生命,他是否愿意来到这个错综复杂的世界?他是否愿意融入三教九流的人群?没有,我们从没问过,只是一厢情愿。生孩子,似乎只是父母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所做的选择。那么,我有什么权利,要求孩子感恩于我呢?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预料人的一生会是什么样子,假如,假如他将来只感觉到人世的“苦”,而我,恰恰是把它引入苦海的“罪魁祸首”,我又有什么权利,要求孩子感恩于我呢?

第二,孩子的生活方式,是我们擅作主张吗?孩子生下来并不知道吃什么好喝什么好穿什么好,不知道该学习画画还是音乐,或者打篮球,也不知道该看什么书认什么字,更不知道上哪所幼儿园上哪所小学,孩子的生活方式,至少童年时代的生活方式,往往只是大人的决定。那么,我有什么权利,要求孩子感恩于我呢?虽然我们现在都说,不要把家长的意愿和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但是,我们情不自禁地会按照自己的态度和个性去为孩子“设计”他的人生,因为他小,他不懂,我们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引领着他们往前走。假如,假如孩子长大后并不喜欢父母给他“安排”的道路,我又有什么权利,要求孩子感恩于我呢?

第三,养育孩子的过程,我们付出了爱,但是,这种爱就没有伤害吗?虽然我们做父母的,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孩子自认为最好的,但有些爱本身却是一种伤害。面对这种伤害,孩子没有别的选择,只能默默地承担。那么,我有什么权利,要求孩子感恩于我呢?

在《只生一个孩子是风险投资》文中,我也提到过,其实很多父母无形中会把生孩子当作一种“投资”:对生命的投资,对感情的投资,对幸福的投资,对理想的投资,对人才的投资。(有几位朋友看过那篇文章之后,说我的立场不坚定,呵呵,我说的很清楚啊,我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象,而非自己的态度,生孩子不能算成本,感情和幸福更不能用金钱来衡量。还有,我在那篇文章最后,就是以“别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恩人”这句话做结尾的。)

“投资”,自然就要求有回报;“恩”,就意味着感激和偿还。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古诗也教育孩子,要对父母心怀感恩,要懂得报答。但是,家长对孩子感恩的强烈渴求,让孩子背负沉重的甚至略带内疚的偿还压力,好像从一出生开始,就是“债务人”,婴儿的第一声啼哭意味着:他已欠下了父母的生身之恩、抚养之恩、教育之恩、还有些乱七八糟的恩,一样也别想赖掉。

家长的内心都是脆弱的,否则我们的付出不需要孩子来对得起。是不是孩子承认了,我们的付出才有价值?孩子感恩了,才能证胆自己是一个好父母??

孩子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礼物,可我们,却把孩子当成了财产。

换一个角度想想,其实,父母对孩子也应该充满感恩之心。

我怀胎十个月把他生下来,兴奋的想让地球人都知道;孩子会走路了,我巴不得立刻带他周游世界;孩子会叫妈妈了,我激动的打电话告诉所有亲朋好友;孩子给我吹一吹热汤,我感动的热泪盈眶……

有了孩子,我才从女孩升级为女人,才有机会作为母亲体验另一番精彩的人生,虽然有时候也累也苦,也为孩子放弃了很多,比如事业追求,比如闲暇娱乐,但是,孩子带给我们多少快乐和希望啊,他用他的活力感染着我,照亮了我,让我重新体会回归童年的天真,让我感到生命多么有意义。

面对孩子如此无条件的“给予”和“付出”,我除了哽咽着说一声“谢谢”之外,没有任何理由还要去要求孩子来感恩于我!

当我们把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想明白之后,许多事情也就会真的变平和了。无论是我们自己的生活,还是孩子们的生活,也都变得轻松许多。

我们对孩子的期待,只属于我们自己,孩子无需背负这些期待。没有要求,就不会失望。所以,假如孩子真的对父母不孝不敬无情无义,你就不会撕心裂肺;假如孩子没有实现你的理想,偏要特立独行,你就不会怒不可遏;假如“玉不琢,不成器”,你就不会捶胸顿足。

我并没有抨击“感恩教育”,

只是作为父母,我们不该向孩子“索取”感恩,

不要让“感恩”成为伤害孩子的武器,

不要用“恩人”的姿态来管教孩子。

让我们的爱更简单一点,更纯净一点。

而且,培养孩子感恩之心的办法,不是说教,不是抱怨,

而是自己不以回报为目的、不以某些条件为前提的爱。

父母感恩,孩子才会感恩。

我们自己做得好,孩子自然就看到了。

作为子女,我对父母应当“知恩图报”;

作为父母,我对孩子应当“施恩不图报”(假如可以称为“恩”)。

对于他人的爱,我应当满怀感恩,因为没有谁给我的爱是必须的;

当我爱人时,不应要求他人感恩于我,因为我的爱是发自内心的。

人,应该少一点要求,

即便有,也应该多要求自己,而不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

所以,“学会感恩”,是对自己说,不对他人说。

白云在空中飘舞,绘画着一幅感恩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土地的感恩。

谢谢我的父母!谢谢我的孩子!

催促孩子进餐实是心理虐待


宝宝在进餐过程中成人如果因宝宝顽皮而产生催促、威胁、生气、责备、甚至打骂等行为,就无法为宝宝营造出一份积极的进餐氛围,这些行为除了会造成宝宝在身体上产生营养不良的现象外,还会在心理上产生营养不良的现象。

宝宝在进餐过程中成人如果因宝宝顽皮而产生催促、威胁、生气、责备、甚至打骂等行为,就无法为宝宝营造出一份积极的进餐氛围,这些行为除了会造成宝宝在身体上产生营养不良的现象外,还会在心理上产生营养不良的现象。

催促孩子进餐实是心理虐待

在协助宝宝进餐时,成人与宝宝产生的矛盾冲突,一方面表现为成人的妥协迁就行为——让宝宝看电视、玩玩具、哄骗、追着喂等;另一方面表现为成人的威胁强迫行为

——催促、责备、威胁、打骂等。这两种解决矛盾冲突的方式,都会给宝宝的心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妥协迁就的方式比较容易让宝宝在进餐时保持愉快的情绪,但却使宝宝逐渐变得以自我为中心、进餐自理的能力降低、不懂得配合进餐的秩序和规则等;威胁强迫的方式往往会让宝宝在进餐过程中有情绪压抑和焦虑心理,使宝宝逐渐产生胆小、怯懦的退缩心理或大哭大闹等对抗心理。

我们希望宝宝进餐时能开心地安坐在相应的位置上、有饥饿感并渴望进餐、喜欢学习自己主动进餐、不挑食、进餐时很专注、进餐量适宜、知道每种食物的名称、口味、色彩、形状、了解所吃食物大致的营养等等,总之,我们期望进餐对宝宝来讲是一件很快乐的生活活动。

一日三餐,一年

365天,每年近一千顿饭,餐餐都要让宝宝吃得好、吃得开心,养成不挑食等好习惯,这除了需要有极大的爱心与持久的热情,还需要有极大的耐心与灵活的技巧。

宝宝进餐,催促三遍,就是心理虐待!让宝宝开心进餐,你做到了吗?如果妈妈做到了,那她就一定是位好妈妈;如果托儿所、幼儿园的老师做到了,那她就一定是位很优秀的老师。

育儿观念:别把孩子抓得太紧


育儿观念:别把孩子抓得太紧

这学期我由大班转入中班任教,真的感触很多。“喂,杨老师吗?您好,我是XX的妈妈

,XX的家庭作业怎么这么少,麻烦你帮我女儿多布置点作业了。“对这样的电话我只能

是说我会考虑家长的意见。

“喂,杨老师,您好,你们幼儿园有几门兴趣班,我想让我女儿多学几门”。接完XX妈

妈的电话,我心里有种压抑感,经过交流,她妈妈才让她报了她喜欢的绘画。

XX是这学期从别的幼儿园转到中九班的,是个非常聪明的小女孩,记得第一次见到她的

时候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胖乎乎的圆脸蛋,见了谁都是乐呵呵的,我喜欢她每天

早上一来甜甜叫我一声:老师早上好,可这段时间却听不到她“甜甜”的声音了。

我找到一个机会,喊她到我身边:“XX,你最近不喜欢上幼儿园了吗?能告诉老师怎么

了吗?”她仰起脸还一本正经地说:妈妈每天晚上要我写好多好多作业,还要画好多好

多的画。我说我手写酸了,等会儿写,妈妈就说我不听话,妈妈还要我在幼儿园每门课

程都要得一百分,我好担心我得不到一百分,如果那样,妈妈就不会喜欢我。“听完她

的话,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估计每一个人都能够理解,但是,如果家长做到这个

程度是不是也有点过了呢?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快乐,这才是最根本的,让我们携起手,

给孩子一个轻松、快乐的空间吧!

家园共育《别把批评变成情感虐待》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情感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别把孩子当填鸭 有些家长总怕自己年幼的孩子吃不好、吃不饱、营养不良,就根据书本上人体每天需要多少克食物、多少卡热量等医学检测指标,“填鸭式”地喂孩子。 每当孩子不肯多吃的时候,总是“妈妈哄,奶奶骗,爸爸压,爷爷劝”,...
    2020-11-23 阅读全文
  • 孩子喜欢虐待小动物 导读:对待孩子虐待动物的行为,家长和老师要及时的制止,加强对孩子的爱心教育。 Q:我们班的蓉蓉是个性格内向的小女孩,她很喜欢家里养的小狗。可是,自从转到我们幼儿园后,他妈妈告诉我她发现有时候蓉蓉拿剪刀...
    2021-11-12 阅读全文
  • 别把幼儿游戏当“儿戏” 教师在游戏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现象:有教师觉得游戏是幼儿未来生活的准备,是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手段。此观点强调游戏的教育价值,却忽视其娱乐价值,只强调教师应当在游戏中体现教育者的指导作用。 ...
    2019-12-16 阅读全文
  • 别把宝宝任性当个性 别把宝宝任性当个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性格有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和粘液质等先天类型。受遗传的影响,有的宝宝天生气质就属于较兴奋的类型,情绪表现较强烈,属于那种所谓“有个性”的,如果后天再不注意...
    2021-05-07 阅读全文
  • 情感教育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情感教育”!一、引言:情感教育的含义 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它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儿童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
    2020-06-24 阅读全文

有些家长总怕自己年幼的孩子吃不好、吃不饱、营养不良,就根据书本上人体每天需要多少克食物、多少卡热量等医学检测指标,“填鸭式”地喂孩子。 每当孩子不肯多吃的时候,总是“妈妈哄,奶奶骗,爸爸压,爷爷劝”,...

2020-11-23 阅读全文

导读:对待孩子虐待动物的行为,家长和老师要及时的制止,加强对孩子的爱心教育。 Q:我们班的蓉蓉是个性格内向的小女孩,她很喜欢家里养的小狗。可是,自从转到我们幼儿园后,他妈妈告诉我她发现有时候蓉蓉拿剪刀...

2021-11-12 阅读全文

教师在游戏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现象:有教师觉得游戏是幼儿未来生活的准备,是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手段。此观点强调游戏的教育价值,却忽视其娱乐价值,只强调教师应当在游戏中体现教育者的指导作用。 ...

2019-12-16 阅读全文

别把宝宝任性当个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的性格有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和粘液质等先天类型。受遗传的影响,有的宝宝天生气质就属于较兴奋的类型,情绪表现较强烈,属于那种所谓“有个性”的,如果后天再不注意...

2021-05-07 阅读全文

本网站为各位幼儿教师解决教案难题,下面给大家带来一篇“情感教育”!一、引言:情感教育的含义 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它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儿童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

2020-06-2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