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点:“现代淑女”该是什么样?
发布时间:2021-03-25 幼儿园游戏是什么 现代教育技术笔记 幼儿园工作总结是什么“这是在提升女大学生自身修养,还是大学教育对世俗的迎合?这是教育的创新,还是教育的堕落?”2010年6月12日晚,武汉纺织大学“淑女班”,经过一年国学礼仪、茶道女红、化妆技巧、服装搭配等课程的学习,首批“淑女们”向大众展示了她们的阶段成果。这样一个毫无掩饰地以培养现代淑女为目的的课程班,自出现以来一直争议不断。即便一年后的现在,人们在看着成果展的舞台上一众有着靓丽外形、优雅气质及端庄仪态的“淑女们”时,争议仍在继续,本应专注培养专业人才的高校却忽然剑走偏锋培训起了“淑女”,这合适吗?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现代的元素,就是“现代淑女”吗?
◆该不该办班培养淑女?
支持:就当是情商教育,挺好的
“起码比现在的老式教育,把男生女生都培养成情商等于零的苦瓜脸强!经过这样的训练,这些生涩的孩子进入社会才能多少有些用。”网友黄薇从一个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的角度来看“淑女班”,认为这类似于情商教育,在现行教育环境中应该支持,而且他相信“这是个开头,以后会更完善”。
支持者认为,虽然现有这个的“淑女班”形式重于内涵,但是对中国的教育而言,总归是一件好的开端。“中国传统女性形象是受世人仰慕的,淑女班是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体现,中国女性既有传统文化思想又有现代科学知识有什么不好,有些人打着崇尚时尚、个性的幌子把女子引上了斜路,也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正确培养和教育,淑女班是纠正这些错误的开始,是好的开端。”网友雪莲说。
反对:事实上是种枷锁
反对者则认为,装模作样、忸怩作态的“淑女们”,或许会物极必反,终成“俗女”。网友“帝国良民”发帖抨击道:“倒不是说中国不需要淑女,尤其是当前中国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心浮躁,拜金主义风行一时,如果通过专业化的淑女培训能让那些‘专业淑女’们真的一夜之间与物欲横流的浮躁社会绝缘并彻底高雅起来,那倒是一件好事,只可惜这种放到中国的大学里办,更多的动机本身就来源于内心的浮躁……一部分女大学生来学淑女目的是伪装一下嫁入豪门……”
而网友“flying7snow”则觉得高校开设“淑女班”,对女生不但不会有帮助,更会是一种枷锁:“淑女的定义应该是善良,有涵养的女子。她可以活泼开朗,也可以文静,或者成熟,大方。怎么全是一个模样呢?简直变成了机器。太过于强调礼仪类表象的东西,其实很虚伪。希望短期内通过表面的言行来培养淑女,这是对淑女深层次含义的曲解,简直就是枷锁。女人可以是淑女,但一定要活得清新自然,要发自内心的美丽、善良,并且发自内心的自我欣赏、开心、自信而美丽。礼节是随时代可以改变的,而不变的是发自内在的真善美、清新、自然、高贵、成熟、豪放、泼辣都是美的。何必要变成一个机器模板压出来的物品?”
◆“现代淑女”该是什么样?
高校开始培养淑女,并声称此淑女不再是古时“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而是“在传统美德基础上又不失现代社会价值的淑女,是新文明、新文化、新时代背景下的新新女性”。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什么样的女子才是符合现代审美的“淑女”,不同的人感想是不同的,男人与女人心中的“淑女”也是不同的。
女人说:
传统淑女在现代社会活不下去
淑女是十八世纪的概念。如今的男人还被称为“绅士”,那是落伍,但当代女人如果被称为“淑女”,却依然是一种荣誉。
十八世纪的淑女会刺绣,动辄晕倒,当代淑女从不刺绣,看到别人晕倒会去扶起来。十八世纪的淑女为夫君点香读书,当代淑女叫情郎为她点烟敬酒。十八世纪的淑女在后花园拜月许愿,当代淑女在大街上追星求名。十八世纪的淑女最动人的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当代淑女最魅人的是“那一昂首的决绝”。十八世纪的淑女在现代社会活不下去,当代淑女在现代社会如鱼得水。
男人说:
做自己喜欢的淑女最好
如果有具体要求,那么具备以下四点的女子,便是淑女。
拥有健康的心灵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提高,现代女性承受的心理、生理压力逐年升高。女性拥有健康的心灵,就成为淑女的前提条件。
拥有独特的个性魅力
你渴望成为万众期待的淑女还是想做真实的自己呢?前者活得很累,后者活得潇洒。保持独特的个性“追随我心”,宁让别人去想象也别做讨人欢喜的奴隶。
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些女生相貌出众,衣着打扮前卫,过分追求个性总希望保持独特,结果与人格格不入。相比较有些女生处事懂分寸,恶言畏语都能从容化解,和身边的人常有欢笑。虽说相貌不出众,能力不算强,但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成为集体的焦点,容易得到别人支持和帮助。
拥有一颗包容的心
想起小时喜欢女生只要对方才华出众便产生朦胧的好感;高中时期两个人谈得来便牵起小手;进入大学迷恋对方的美貌与智慧,碰出火花一拍即合。但到了谈婚论嫁年纪,才发现心目中的淑女条件不再是美丽、才华,而是对方一颗包容的心。两个人在一起,各相互尊重,善于发现对方优点。如果没有那颗包容的心,只盯准对方的缺点,那爱情远了,婚姻的幻想也破灭了。
但其实,淑女形象万种风情,各花入各眼,各有所好。所以,作为男生,我要送给女生一句话:做自己喜欢的淑女最好。
专家观点:
现代淑女,经济、情感、人格独立最重要
为什么会出现所谓的“淑女班”呢?中山大学中文系性别教育论坛负责人柯倩婷教授认为,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人们发现现代社会“野蛮女友”、“作女”、“腐女”等折腾而不安分的女生越来越多,而乖乖听话的女生却越来越难寻;二是因为不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相信淑女仍有市场,一些单位仍需要“门面人才”,需要优雅而好看的淑女们作为摆设与花瓶。而一些女生也将淑女的培训经历,作为自己未来就业的一个砝码,但柯老师认为,对于现代女性来说,与其一味去迎合社会的要求,不如更好地发现、发展自我,培养自己的兴趣与良好习惯,从而形成自我独特的气质。这才是成就现代淑女的一个关键所在。柯老师认为,如果“淑女班”只是作为小众的一个兴趣班或是高校中开设多元课程的一个尝试无可厚非,但若作为一个专业的学习,则并不值得提倡。
反观“淑女班”的学习内容——国学经典、艺术修养、公关礼仪、服饰与色彩搭配、化妆技巧、形体与健美等,事实上仔细比对一下,每个人在高校中所接受的专业教育、到了职场后进行的职业训练以及在工作过程个人的自我成长,与淑女班要教授的课程没有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就是,在淑女班的课程里,“德”、“仪”更被强调,而“德”与“仪”的培养则更多的是向传统吸取资源。但是,柯老师认为,不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学生的个人选择,在吸取传统的过程中,都要经过反思,才能将传统的东西,转化为现代社会能用的东西,真正发挥作用。同时,柯老师还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德”与“仪”的教育,也不应分性别来培养,谁说男生就不需要礼仪的培训呢?
那么,现代淑女应该是怎样的呢?柯老师说:“现代淑女首先要经济独立、情感独立、人格独立,然后在此基础上还有余力去超越自我,再去追求人生的更高境界。现代淑女绝不应只停留在传统的品德修行上,而应该将眼光放得更远,展示自己的大爱空间,懂得慈善与关怀,让自身更有内涵。”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什么,该不该打?
现代的父母,尤其是狼爸虎妈,总是喜欢打孩子,认为棍棒下能教育出优秀的孩子。但教育专家认为,殴打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而且有些孩子由于天生敏感或自身原因,一旦殴打会影响身心健康。
经常打骂孩子有危害:
1、孩子变得懦弱
如果孩子经常被父母打骂,时间一长,孩子见到父母就会立刻产生恐惧心理,继而不敢接近。因此,不管父母要他做什么,也不管父母的话是对是错,他都只得乖乖服从。在这种不良的绝对服从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
2、孩子感到孤独
经常挨打的孩子,会感到孤独无援。尤其是父母当众打孩子,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的伤害。他们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自感“低人一等”,显得比较压抑、沉默。这种孩子往往不愿意与家长和老师交流,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性格上显得孤僻、难以接近。
3、孩子逐渐学会说谎
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骂。孩子为了避免承受皮肉之苦,往往会对父母说谎,避免受到责罚。因为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灾难”。这种强化作用使得孩子的说谎变得习以为常,构成恶性循环。
4、孩子变得暴力、暴躁
父母打孩子绝对不是什么好的教育方法,只会是对孩子的一种个性压抑,尤其是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弱者要服从于强者,暴力可以解决问题。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变得脾气暴躁,心惊胆战,产生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不满的情绪。
这六类孩子万万不能打:
与父母关系不好的孩子。越打越疏远,越打越逆反,这种无效行为宁可不做。
孩子已经受到很大的挫折和委屈。孩子承受压力的能力有限,雪上加霜的事千万别干。
过于内向的孩子。这种孩子天性敏感,处理应激能力有限,什么事都掖在心里,外表看不出来,打会加重孩子的压抑。
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要打。如有关孩子选择爱好、社交、友情等,尊重孩子的权利,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
青春期前后的女孩子不能打。女孩需要更强的自尊心,她们长成后遇到的社会压力会比男孩子大。女孩被打容易形成一种受虐倾向,以为打是一种被爱和被关怀,结果会无意识地鼓励丈夫的暴力。
打后还要让孩子自我检讨的事不要做。孩子被打以后相当一段时间一般都很窝火,可以让孩子表达他的不满,让他有个心理的缓冲。这个时候强迫他认错,等于逼迫他撒谎做假,加重他的心理创伤。
该怎样教育孩子,有什么方法?
父母怎样教育孩子为人处事呢?怎样担当成功父母角色,家教理念:不仅仅要做孩子合格的引导者,我们还要尊重孩子的“狡辩”、分析并尊重孩子的反馈、针对孩子的反馈,对其进行有目的的教育,另外注意家庭教育不能前后矛盾。
方法一:尊重孩子的“狡辩”-----反馈效应
每当家长指出孩子的错误时,孩子总会找出很多个理由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这时,家长一般都会气愤地称孩子的这种行为为“狡辩”,其实,这并不是狡辩,而是孩子对家长教育的一种反馈。
教育是双向的,家长不仅要教,还要接受孩子的反馈,教育才能达到最完美的效果。然而又很多家长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只管自己“教”,一点都不在意孩子反馈回来的信息,这样的教育往往达不到家长想要的目的。
方法二:分析并尊重孩子的反馈
当孩子对我们的教育作出反馈时,我们首先要对孩子的这种反馈作出分析,当然,这种分析不仅仅是针对孩子的语言进行分析,还要连同孩子的动作及神情进行分析。
但是值得家长们注意的是,不管是孩子的反馈是不是“狡辩”,都务必要尊重孩子的反馈。在上面的教育案例中,当孩子说出“我们班小朋友都这样说”的理由时,那位妈妈没有对孩子的反馈进行分析,就对孩子大吼,这是不是不尊重孩子反馈的一种表现。所以,这位妈妈也并知道孩子反馈的真正还以——并不认为“你真蠢”是脏话。
可以想象,家长误解孩子的反馈,并对孩子的反馈进行压制,长久如此,孩子就再也不会对妈妈的教育进行积极反馈了。没有孩子的配合,家长势必将更没有办法对孩子进行教育。
方法三:针对孩子反馈出的问题,对其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当家长分析出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时,就可以针对孩子的反馈进行有目的的教育。例如,如果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时他不知道讲礼貌的重要性,家长就算再也不会,也可以通过实例,道理来讲述讲礼貌的重要性,引导孩子做一个讲礼貌的好孩子;如果孩子反馈出的问题是他不想知道承担最近错误言行所造成的责任,家长就要鼓励孩子做一个知错就改,敢作敢为的人。
总之,不管孩子对家长的教育作出任何反馈,尊重和认真分析孩子的反馈,都是达到教育目的的首要前提。
方法四:家庭教育不能前后矛盾-----手表定理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一个人一块手表,当别人问这个人时间时,这个人能够快速而且自信地说出时间;然而,当给这个人两块不同的手表时,这个看表的人反而不能很快地说出时间了。因为两只手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让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手表现象”,并由此而引伸出了一个结论:在做事情时,只能有一个指导原则或价值取向。后来,人们把这个结论称为“手表定理”。
什么样的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
什么样的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现在从事感统训练这个行业,接触的家庭多了,发现小孩身上的很多问题都是来源于家庭因素,并不一定就是本性如此,可见家庭教育多么重要!我们中国的父母就是缺少家庭教育这方面专业的知识,只能从以往自身家庭的教育模式去教育小孩,甚至有的反其道而行之,真是社会的一个悲哀,父母其实也很无能为力。
中国式的家庭比较喜欢一手包办,看到小孩做事慢吞吞,而且怎么也做不好,就直接帮他做了,最后导致孩子什么都做不好,依赖别人。有些家长会说她的小孩总是拖拉,不愿起床,她没办法就只能什么事都给他做了,其实家长大可不用管他,他喜欢睡就让他睡,喜欢拖拉就让他拖拉,等他到学校自然就有老师批评,才能慢慢养成他的时间观念,而且一手包办家庭的孩子自理能力总是很弱,又很懒散,就是挂个饼在他胸前也会饿死的那种人。
好像越来越多家长都抱怨小孩懦弱,没有主见,或许大部分还是家庭因素起作用,如果你的父母比较权威,很少有让孩子表达自己情感的机会,也很少让孩子做选择,一味的从自身出发,为孩子安排这安排那的,孩子受欺负了立即就挺身而出,没有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那他们又如何成长呢?只能是唯唯诺诺。有了家庭的保护伞,我又何须坚强、自立?你说往东我就往东,你说往西我就往西,连站在十字路口耗时间、费脑力去思考往哪走都不需要了!
什么样的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
儿童早期教育的重点是什么
“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因此父母们很早就开始了对孩子智力开发,识字阅读等。然而大多数父母忽略了重要的一点——身体健康。假设你的孩子确实是一名“神童”,智力超常,却体弱多病,试问“神童”可以维持多久。
有句名言叫“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可惜的是真正领悟此话的真谛却不容易,许多人到了中年以后,因身体不好而才悟其深刻含义。“健康第一”的道理虽易懂,做起来却不容易。革命需要身体,赚钱需要身体,娱乐需要身体,过日子也需要身体。本钱是要投入的,不论做任何事都需要把身体这个本钱投进去。若要身体好,基础要打牢。儿童时期正是造就良好体能的关键时期,从儿童生长发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儿童的早期教育把体育放在首位是比较科学和恰当的。试想,若一味地只强调智力开发和阅读识字,就可能导致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生态平衡”错位。没有强壮的体能,如何承担日后的学业和事业。
从生理发育上看,孩子1~7岁时期是身体和大脑发育最快时期,需要充足的营养、氧气和活动量。因此让孩子多自由活动,偶尔搞得“浑身是汗”、“一身乌黑”也无妨。冬天适当冻一冻,夏天适当熬一熬,也许对孩子的键康会积累一笔财富。
早期教育要重视良好性格、优秀的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在家庭生活的琐事中,点滴的小事上,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教育。如孩子跌倒了,让他自己坚强地爬起来;教育孩子不要怕打针之痛;冒雨送孩子上幼儿园等。不要小看这些平凡的随机教育,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之下,会铸就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性格以及较强的独立活动能力,使孩子的人生绽开分外绚丽的花朵。因此,早期教育首要的不仅仅是智力开发,同时应重视体质的锻炼,身体的键康,良好性格的塑造和培养。
是什么让美国教育“赢在终点”?
经常听人说:中国的基础教育质量在总体上比美国好,其佐证之一是中国学生在各种国际性学科竞赛中都能取得比美国学生好的成绩。但,“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以至于有了“赢在起点,输在终点”的说法。对比中美两国的教育,我们需要思量:是什么让美国教育赢在终点。
问道:“钱学森之问”
在很多方面,我们都主张向美国学习,但惟独在基础教育领域,一向不屑向其请教。理由是:中国的基础教育引人注目的“扎实”,而美国的基础教育出人意料的“差劲”。事实果真如此吗?
疑问一
在1900~2001年诺贝尔科技、经济奖获得者全世界共534人中,美国有230人,占43%,而中国人获奖人数极少。并且美国人获奖比率还呈上升趋势。为什么美国基础教育“差劲”反而顶尖创新如此之多,相反,中国的基础教育如此“扎实”而重大创新贫乏?差距为何如此之大?差距的根源在哪儿?
疑问二
有人统计了1999~2001年世界3所一流大学与中国6所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一流大学在《自然》、《科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结果是,6所中国一流大学总和只有20篇,还不及哈佛一所大学的零头(399篇)。难道都是基础“扎实”惹的“祸”?
美国经济之所以发达,之所以把诺贝尔奖频频收入囊中,一般公认的解释,就是美国的高等教育特别发达。那么,如果我们继续追问下去:为什么美国的高等教育如此发达?发达的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有无联系?如果美国的基础教育真的“差劲”到美国人无法忍受,那它又怎么孕育如此发达的高等教育?
这些问题与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不谋而合:“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对比:美国见闻与中国现实
现象一
美国知名大学间竞争激烈的表现之一,就是看谁能给既贫寒又优秀的学生提供最优越的条件;而在我国,各大名校之间拼得最凶的是争夺各省市的高考状元。
哈佛大学每年的学费收入,主要用于学生奖学金的发放。在美国,越是名校,学费越贵,但奖学金也越多,进名校即意味着享受免费教育。
在一所号称美国中学届“哈佛”的精英高中,其校长称,他们私立高中每年学生的学费为4万美金,但是钱不够用,还需要花大量的精力筹钱。而在我国,相对发达地区的民办学校每年每生收费5000元,学校还能盈利。原来,美国这些精英学校把学费的很大一部分作为助学金和奖学金,它们靠社会资助而不是学费来办学。
现象二
美国一私立高中占地300多亩,容纳了380名学生。可校长说学生太多了,他期望的人数是300人,这才能为不同学生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教育。
美国私立中学一般不设行政班级,实行走班制。教师任课实行模块分割,一般主讲一门学科或一门学科的某一模块。必修课根据学生学业水平,分成不同层次的班级,打破年级界限,实行分层教学;选修课则按照学生兴趣、爱好,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在自己所任教的教室办公。学生流动,教师不动,教室固定的“走班制”,是美国课堂教学的最大特色。
而在中国,如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深圳,教育局规定中学每班限额50人,小学45人,事实上,多数热门学校班额均超标,一个班六七十人的比比皆是,很难谈得上个性教育。不少民办学校的基础条件较差,只是在一定程度弥补了义务教育的不足,更谈不上优质教育。
现象三
美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由学区教育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需要通过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取得高考报名资格的课程)与大学招生资格考试接轨;选修课则五花八门,完全根据学生兴趣爱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定。
美国知名大学录取时特别看重学生在高中时是否上了难度较大的课程即AP和IB,另外,还十分看重学生的课外活动。在大学申请表上都有一栏:高中期间参加过什么课外活动,参与了几年,担任过什么职务,得过什么奖励或荣誉,奖励或荣誉是地区级、州级、国家级还是世界级的。
反思:是什么让美国教育赢在终点
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作资产而非产品或顾客
对比中美两国的教育思想和着眼点,我们发现,美国教育看似不重结果,不求短期速成,但却后劲十足,因为无论私立还是公立学校推行的教育,是把学生当作一种可以增值的资产。学生的人生成功是其教育的目标,学校关心的是学生的整体素质,考量的是学生的学业水平、课外活动、为人处世、社会参与等关系到学生一生成功与否的诸方面因素。
而中国不少学校的教育是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果,把学生当作是产品或者顾客,更多的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满足家长社会的阶段性要求,而很少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部分民办学校更是将学生当作赚钱工具,把教育看成这个世纪最赚钱、最保险的行业。因此,中国教育就走进了这样一个怪圈:小学老师埋怨幼儿园老师没有把孩子教好,中学老师埋怨小学老师,大学老师埋怨中学老师,用人单位埋怨大学老师乃至整个教育系统。
美国顶尖大学像哈佛、耶鲁,基本上全是私立的,主要依靠民间的财源而不是政府的经费来维持运转。学校不靠办班、收学费过日子,主要经费来源是校友的捐赠。每所名校都有一笔巨额的捐赠基金,这是学校实力的基础。
美国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让每一个才能卓著的孩子有机会接受一流的教育,绝不能让经济条件挡住他们的路,让低收入家庭的优秀孩子同样有机会上精英私立学校。按我们一般的看法,所谓私立学校,就是从学生身上赚钱。美国的名校则是向学生身上投资,通过教育,给学生的心灵留下永久的印迹,奠定他们一生的事业和生活的基础。这些学生成功后自会捐助支持学校的发展。
满足个性化选择的精英教育
早听说美国的私立学校比公立学校好,但我一直认为这是谣传。以我在中国的经验,私立学校有两种:一是贵族学校,收费奇高,培养出来的孩子从小就自命不凡,牛气冲天;另一是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招生对象是那些因为种种原因上不了公校的人。可到了美国一看,还真不是这么回事儿。在主流评判体系里,私立学校的口碑往往超过公立学校。
私立学校因为是自负盈亏,因此,规模上要小得多。学校规模小,是为了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让每个学生享用更多的教育资源。并且私立学校学费高昂,每年动辄3至4万美元,这使得很多中产家庭对私校望而却步,再加上残酷的招生淘汰,很多掏得起学费的家庭也很难轻易把孩子送进去。基于此,私立学校被称为“贵族学校”也就不奇怪了。而我国的民办学校往往想的是如何扩大办学规模,因为它们是靠学费生存的。
为保住“贵族”的头衔,或者区别于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就势必要在软硬件上强调质量。首先,私校不论规模大小,师生比例从不会超过1:10。一个小规模的四年制私立中学一般只有200到400名学生,而全校有教学任务的老师,最少也得有40到60名。最大的私立中学,学生也不超1500人,而至少有200到250个老师“伺候”。
与国内的高中相比,这些学校小而精,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老师足够的关注。同时,为了实现精英教育,在每一门具体课程的学习中,也要贯彻小班教学的理念。有一所私立学校,每个教学班学生不超过10人,甚至只有三四名学生。每个学生,无论积极与否,上课时都有发言或被老师提问的机会。
培养“T”型人才而非“孤独的专业主义者”
美国知名大学十分看重学生的课外活动。如果一个学生某项成绩中等,但课外活动十分出色,知名大学也会抢。知名大学,如哈佛极看重一个学生的领导能力,出色的个性以及特殊的才能。
美国大学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其高中教育。美国私立寄宿高中的学分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必修、选修、荣誉/高级课程。一些知名中学在整个高中阶段开设课程多达300余门。除了每个学校规定的必修课外,选修课程的设置可以看出这个学校教育的多样性。如有些学校在高中阶段开设建筑、写作、艺术欣赏等诸多选修课程。
除此之外,AP课程与IB课程也是美国高中阶段的特色课程,尤其是AP课程(AdvancedPlacement),即大学学分先修课程,其难度相当于美国大学大一课程。AP课程开设门数越多,证明这所中学的师资水平越高。AP课程的成绩达到4分或以上(满分5分),就可以冲抵大学学分,美国大学实行学分制,如果修的AP课程多,在大学里就可以省钱省时,提前毕业或修一个双学位。
荣誉课程是介于基础和AP之间的美国高中课程。荣誉课程是美国特有的区别于标准课程的一种课程形式。相对于普通课程,荣誉课程的量并不一定更多,其区别更多在于课程难度更深和学习节奏更快。荣誉课程强调批判和独立的思考。为鼓励课堂参与度,荣誉课程一般安排更小的师生比例。荣誉课程的学生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主动性很强。在学业以外,荣誉课程项目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俱乐部、合作教育、研究、出国留学以及文化活动等。
如此的课程设置,培训出来的学生基本都是T型人才。用字母“T”来表示他们的知识结构特点,“—”表示有广博的知识面,“|”表示知识的深度。两者的结合,既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这类集深与博于一身的人才不仅在横向上具备广泛的一般性知识修养,而且在纵向的专业知识上具有较深的理解能力和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