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专家答疑:谁动了孩子的学习动机?

发布时间:2021-03-25

幼儿学习故事。

学校与家庭分工合作,一个教育孩子日常生活习惯,一个教育孩子做人做事!不管是幼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新的起点,新的方向,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成长!那么,家园共育工作中是否有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专家答疑:谁动了孩子的学习动机?”,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对自己,对外界,都充满了好奇和兴趣。因此,理论上讲孩子的学习动机应该是越来越强烈的,但是,上学后很多孩子怎么会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了呢?究竟谁动了孩子的学习动机?近日,记者和石家庄一中心理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张秀丽聊起这一话题,希望她的观点能够对那些有此想法的家长有所帮助。

个案描述

有奖励为什么也应付作业?

小东,小学二年级,喜欢学习,平时学习也很用心,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令人满意。但有件事让妈妈一直不满,就是小东的口算卡总是不能完全做对。妈妈对这件事着急且有些气愤,着急的是,这件事说了很久,还是改不了;有些气愤的是,这些题他都会做,就是把运算符号看错,加看成减,减看成加,导致结果错误。于是妈妈想了一个办法,决定用奖对惩错来彻底解决小东的问题,奖惩的内容是小东的上网时间。母子商定,如果小东口算卡全部做对,每天奖励多上网十分钟,如果口算出错,按照错误多少减少上网时间。

双方觉得合情合理,开始依约行事。一开始真的收到了一定效果,小东口算出错明显减少,这让小东很有信心,妈妈也觉得这个办法不错。可是,几天下来,小东发现虽然每天错误率降低,但不能完全做对,所以依约定仍得不到奖励,反倒是每天的上网时间屡屡缩减。

这个发现使得事情的发展出乎之前的预料。先是小东每天做完作业都哭鼻子,因为他的上网时间被苛扣了。后来开始顶撞妈妈,故意把其他作业写得很乱,以前小东有问题愿意思考,现在会堵气地说:“不知道!想不出来!不做了!”小东的作业写得越来越应付。

专家释疑

让孩子为学习而学习

对于找上门的小东妈妈,张老师并没有直接告诉她该怎么办,而是给她讲了一个心理寓言故事———《孩子在为谁而玩》。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再也不会为他玩了。故事讲完后,小东妈妈一下子明白了:原本孩子是为自己而学习的,结果因为妈妈,让他变成为争取更多的上网时间而学习。

张老师告诉记者,其实,这位妈妈就像故事里的老人一样,把孩子做事的内部动机变成了外部动机,因为他们都是想通过操纵外部动机来操控孩子的行为。这种动机的转变也是一种评价体系的转变,内部动机是个体内在评价体系驱使,而外部动机受外部评价体系的影响。如果将外部评价体系当作参考坐标,个体的情绪很容易出现波动。因为我们控制不了外部因素,它很容易偏离个体的内部期望,让个体不满,牢骚满腹。不满和牢骚等负性情绪让个休痛苦,为了减少痛苦,个体就只好降低内部期望,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减少努力的程度。孩子的学习动机就这样被家长移动了。

具体到家庭教育上就是,父母喜欢控制,父母太喜欢用口头奖惩、物质奖惩等控制孩子,而不理会孩子自己的动机。久而久之,孩子就忘记了自己的原初动机,做什么都很在乎外部得失和评价。上学时,忘记了学习的原初动机———好奇心和学习的快乐;工作后,又忘记了工作的原初动机———成长的快乐,上司的评价和收入的起伏成了他工作的最大快乐和痛苦的源头,这样个体自然无法成为自己的主人,只能是外部因素的奴隶。至于个案中提到的孩子缜密和细心的思维能力如何养成,这需要一个系统和科学方法,绝不是一奖一罚那么简单,所以家长要慎用奖惩,免得治聋不成反成哑。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扩展阅读

美国专家教孩子学习和生活


几乎每个为人父母者都有类似的经历;在于孩子的对峙中不知如何是好,先是好言相劝,继而大发雷霆,随后又悔意顿生,向做一切可能的事情来补偿对孩子的伤害。这样的情形循环往复夺走了许多父母和孩子的快乐,也使得孩子持宠生娇。面对这样的困境,日前来沪访问的美国俄勒冈心理学博士朱利安·泰普林在教育报刊总社上海心桥教育机构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理性的对待孩子的物质要求,教会孩子如何抵御广告的不良影响;提高孩子的“玩商”,让孩子学会在学习和玩耍之间取得平衡。泰普林提出的“大脑操”,更可以操练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受到了美国家庭的欢迎,现在,泰普林也把这种“大脑操”介绍给中国孩子。

中国家长是“溺爱”非“智爱”

年过花甲的朱利安·泰普林是半个“中国通”,从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关注中国孩子以及中国式家庭教育。在国外,泰普林一直看到许多中国留学生,尤其是小留学生非常任性、自我,大把大把地画着家里的钱,却丝毫不懂得珍惜和感恩,还经常逃学,开着名贵跑车带着小女有兜风。这些都引起了泰普林的关注,在对中国的家庭方式进行8年考察后,泰普林得出了答案。“家长们的期望本该是让孩子快乐的,但是,我很遗憾的看到,目前中国的家庭教育还存在不少误区。诸如‘夫为子纲’、‘不打不成才’的心理、‘老子不成器,儿子来圆梦’的补偿心理,在孩子身上盲目投资、攀比的趋众心理,以及视孩子为掌上明珠的溺爱心理,等等。其中,中国家长表现更多得溺爱而不是‘智爱’。”

泰普林把现在中国的独生子女称作“被宠坏的一代”,在谈到中国孩子被溺爱的情况比国外严重时,他解释说:“这也许与中国传统的家庭生活有关,在美国,孩子从18岁起就可以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所有学习、生活和交友等都有自己独自处理,孩子跟家庭的联系没有中国那么密切。其次,美国家长都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吃苦耐劳的锻炼,让孩子参与劳动,为家里承担一定得义务,从而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但在中国,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里的宝贝,家长常常有这样得想法:‘宝贝,我们爱你,我们不能让你受一点委屈,从小就要让你过上幸福安逸的生活。’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想法。”泰普林强调,要改变中国孩子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要从改变父母的溺爱开始。

提高“玩商”,平衡游戏和学习

在许多父母看来,如果孩子玩心太重,必然会影响学业,而学业又是和学习成绩联系在一起的,于是,这些爱玩的孩子就被父母们定为“淘孩子”甚至是“坏孩子”。泰普林指出,孩子应该有孩子的天地,游戏更是激发孩子潜能的极佳手段。孩子会将木棍当成马骑,将纸飞机当火箭,正是这些在成年人看来十分幼稚甚至可笑的行为,构成了孩子创造力的源泉和动力。“除了‘智商’和‘情商’外,孩子还应该学会玩,精通‘玩商’。”

如何提高孩子的“玩商”呢?泰普林说,家长的引导和鼓励很重要,尤其是家长提供给孩子一个轻松的环境。比如说,孩子不小心将牛奶倒在地上,如果家长能说“倒出这么好看的图案,不玩太可惜了,我们用牛奶画画吧”,那么孩子对玩就有了积极的想法,但如果家长说“才拖好的地板又弄脏了,这孩子真讨厌”,那么孩子肯定就会有挫折感,也不能尽情享受玩的乐趣了。“由于玩的观念不同,玩的环境不同,孩子的‘玩商’也大不相同。我建议家长,不要让玩变成孩子的奢侈品。”

泰普林表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终生的老师。聪明的父母不会给孩子戴上“紧箍咒”,更不会对孩子采取“残酷教育、无情打击”,而是让他丰衣足食的基础上,再给他理智的爱、健康的感情、知识的让分以及优秀的品德与教养。家庭教育是一门既高深又简单的学问。说它高深,是因为它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尤其要把孩子培养成才,需要父母付出太多的心血;说它简单,是因为只要心中有爱和教育良方,每个父母都可以做的很好,都可以发掘孩子身上独一无二的天赋和价值,最终价他们引向成材。

“大脑操”,培养孩子思维能力

在对中国孩子的调查中,泰普林表示,中国孩子普遍缺乏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所以针对这一问题,泰普林抛出了自己的独门秘笈:“大脑操”。泰普林表示,家长们要教会孩子经常思考这三个问题:这是一种解决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如果那样做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出现?如果那样做,对方会有怎样的感受?这三个问题可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这是一种解决方法,还有其他解决方法吗?”家长应该鼓励孩子随时用这样得问题问自己,因为对他的回答,可以引导孩子灵活思考,并使孩子的思维富于创造性。泰普林说,很遗憾,大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常会放弃再多问孩子一个问题的机会。记住,让孩子不要停下思维,“再想想,还有其他的办法吗”,说出这句话只需要你几秒钟时间,但这句话可能力与孩子的一生。

“如果那样做,会有什么样的情况出现?”这个问题可以帮助孩子在做计划时,能与想到最终的结果,并以此指导当前的行动。孩子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也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危险发生。冲动的孩子往往是由于不顾及后果、莽撞行事,而使自己陷入困境的。逐步训练孩子让成行动前思考后果的习惯,那么,这个孩子相对于其他孩子来说就更会有预见性,他能看到事态的发展方向,更有远见也当然更具有竞争力。

“如果那样做,对方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如果无视于他人的情感和利益,社会交往就会出现问题,严重的甚至可能因侵犯他人利益而犯罪。相反,如果能够顾及别人的情感和利益,善于与人相处,孩子就能够成为任何一个团队的优秀成员,或者成为一个团队的优秀领导者。思考“别人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别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可以帮助孩子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一位的以自我为中心,会有碍自己的发展。

在广告诱惑前学会自我保护

泰普林还向记者公布了他研究了6年的一个解决孩子问题的“药方”,即通过TSP系统解决难题——让孩子学会思考(think)、学习(study)和自我保护(protect)——从而帮助孩子成功。而“自我保护”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要帮助孩子抵制广告的物质诱惑。“你得学会让孩子在复杂的信息面前辨别方向,这时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的第一步,而抵制某些广告的不良影响,应该是现代社会保护孩子的一大课题。保护孩子排斥来自娱乐界、广告上的某些心理学、性观念上的伎俩,告诉他们:这不是真正的生活。在孩子们了解到这是心理诱惑后,就完全可以抵制诱惑了。”

关于家长在孩子成长中的困惑,以及家长与孩子沟通障碍等问题,泰普林则以一位长者的睿智告诉年轻的家长,一位的责骂甚至体罚于事无补,多调查、想办法才是上上之策。“我家的孩子不爱学习,不接受家长的批评”,这是让众多家长头痛的问题。泰普林开出了让孩子建立目标的“药方”,提出让孩子在早期就看到关于自己未来的多种可能性,“比如让孩子了解外交官是怎么回事,司机是如何工作的......让孩子看到将来自己也可以进行多种选择。当孩子有了目标后,不用家长费心督促,他们自己就会主动地为实现目标而学习。”

专家支招:提高孩子们学习能力的方法


小宝宝们的智力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妈妈们做关注的,尤其是家长会当宝宝被老师批评之后,更是让自己失去面子,那么家们们如何才能提高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呢?以下就来看看专家的相关指点吧!

孩子上小学后,很多家长面临过这样的尴尬:在家长会上,老师点名批评自己的孩子;你家孩子在课堂上无法安静,还经常影响别的孩子正常学习……儿童不专心、注意力容易转移、肢体多动等,对家长和老师以及医生而言一直以来是个问题行为。

亲子网,有注意力缺失问题的儿童经常匆匆忙忙、马马虎虎、错误百出、处理不好事情。这类儿童的行为往往缺乏计划、考虑不周,没有事先想好便行动,因此常感觉动作太快,并简化解答问题的过程。他们很难专注地完成一件事,总是对新事物感到好奇并且快速转移目标,无法持续地掌握行动的目的。

有些注意力缺失的儿童如同上了发条,随时随地都会行动,他们无法安静坐一段时间。

注意力缺失是学龄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依据《心理异常诊断统计手册》的报告,约有3%-5%的儿童有此病症。

亲子教育,儿童注意力不足,使得他们的行为达不到目标,在团体游戏中、在学校里往往与要求不相符,也与同龄儿童的行为不兼容。对于今后的个人成长更是造成负面影响。

综合以上的观点可以看出,培养儿童的注意力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妈妈从小对孩子们的培养了,希望家长们都能够找对正确的方法,从一些亲子游戏等等方面来培养孩子们的专注力!

专家:学习ABC不如练习整理玩具


从“小朋友”到“小学生”,孩子将面临哪些改变,家长和老师又该怎样帮他们少走弯路,顺利完成幼小衔接?

家长:陪孩子涂鸦练坐功

孩子活泼好动,怎样能让他专心地坐足40分钟?一年级学生家长方虹女士介绍了她的经验:“儿子很喜欢画画,我便买来一些画册,陪着他一块描图、填色。起初,一次画1幅图,大约需15分钟。小家伙很感兴趣,后来主动要求一次画3幅,不知不觉就坐了45分钟。”

武汉工程大学的杨老师,孩子今年6岁,下半年升小学。她认为,小学、幼儿园应各司其职。在家里,她会让孩子做一些手工游戏,让孩子在玩中学会思考、学会与人沟通。循序渐进中,让孩子有时间概念、课堂概念、学习成绩概念和升学概念。

汉口的冯女士说,女儿上小学之前,只会20以内的简单加减法、也没学过拼音。她着眼于调整孩子的生活习惯:按时睡觉、独立吃饭等。

幼儿园老师:提前熟悉小学环境

幼儿园是娱乐性的学习,小学是知识性的;幼儿园的老师更像是妈妈,而小学的老师就是老师。孩子转化角色的过程中,幼儿园老师提倡做哪些“学前辅导”呢?

每年6月,省三保幼儿园会开展“我要上学了”系列活动:组织大班孩子参观小学,将小学老师请进幼儿园。孩子亲身体验了小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后,老师再适时加以引导,能让他们对小学生活心生向往。

汉口复兴村一所幼儿园的王老师介绍,孩子读大班后,老师会缩短其午睡时间,教他们自己整理玩具。孩子自理能力强了,书包里的课本、作业本不会丢三落四;孩子善于倾听,能记住老师布置的作业。

小学老师:学知识不如培养能力

孩子提前学习唐诗、运算、英语等相关知识,结果却“消化不良”。进入小学后再重复学习,容易让他们产生倦怠情绪。一年级新生需在哪些方面做准备呢?

“对六七岁的孩子而言,培养学习兴趣比学知识本身更重要。”武汉市十佳班主任、崇仁路小学特级教师董琼说,家长应将保持儿童的求知欲、好奇心作为首要任务。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江岸区光华路小学郭泳霞老师认为,培养孩子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是“幼小衔接”中最重要的一点。孩子对小学生活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影响其入学后的适应能力。

幼教专家:给孩子一个过渡期

在作息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幼儿园和小学之间都有差异。帮孩子平稳过渡,不仅需要幼儿园老师“打基础”,也需要小学老师“铺台阶”。

省三保幼儿园保教干事金锦秀认为,小学低年级段的课程标准、授课方式,应尽可能“游戏化”,给孩子一个适应过程。

武汉市教科所幼教专家陈红梅提醒家长,孩子的发展包括习惯兴趣、性格养成等方面,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小学对新生进行相关测试,应侧重对能力和习惯方面的评价,不应单纯地看孩子掌握了多少课本知识。

创造劳动机会让孩子健康成长


为幼儿创造劳动机会?乍一看这句话,很让人意外。在一些家长眼里,现在生活条件这么优越,多数孩子都已离“劳动”这两个词越来越远了。

的确,在现今的生活条件下,不要说是小孩子,即使是大人也没必要,而且没有机会辛劳“劳动”。因而,在一些家长的意识中,让孩子动手劳动已是过时的教育理论。

但是,科学的幼教理念告诉我们,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在思想教育、人文培养等方面加以重视,也需要在其他方面加以引导。上述被一些家长认为已过时的“劳动”也是幼儿德育培养、身心健康发展的重点组成部分。

众所周众,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不仅源于幼儿园、家庭的细心教育,也源于日常的生活引导。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动手劳动,非常有利于塑造幼儿健康的德育品性,能够培养幼儿的美德情操。

幼教专家认为,给幼儿一定的劳动机会,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有以下的益处:

1.有利于培养幼儿正确的德育态度。

现今社会,由于缺乏一定的劳动实践,一些幼儿因而缺乏良好的劳动意识和正确的生活态度,奢侈、浪费,不珍惜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现象屡见不鲜,长此以往,往小的说,无益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往大的话,无助于社会的发展。而适当的劳动,有助于孩子养成勤俭节约、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正确生活态度。

2.有助于幼儿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经常让幼儿动手劳动,有助于让幼儿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劳动让人身心愉悦,劳逸结合的生活,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非常有助于幼儿的成长。

3.有助幼儿的身体健康。

适当的劳动,可以让幼儿得到锻炼的机会,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这在众多小胖墩盛行的今天,尤其具有积极的意义。

答疑解惑:孩子要不要上辅导班


爱因斯坦曾经说:“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说到底,数学带给一个人的,是思维的方式、习惯和品质。但用什么方式能对此进行观测呢?”

其实并不难,因为生活就是学习。比如说,让孩子做一次家务,要擦桌子、擦玻璃、刷马桶、扫地、拖地,他会如何安排这些事的先后次序?他知道这个过程中如何用水最节约吗?他做事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态度?都能够反映孩子的思维方式、习惯和品质。

如果你说,我的孩子不做家务,哦,这比他数学不及格问题更严重。

那些数学能力应该在小学养成?

小学阶段最重要的是计算能力。

从在校学习的角度来讲,计算准而快是后续所有理科学习的重要基础,这就需要多做计算练习。

计算(包括运算律的使用)就是一个熟练工种,想要达到高水准,必须每天定量做练习,这是非常重要的数学素质,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力。

空间想象力对孩子学习数学中“形”这部分内容来讲比较重要,空间想象力也可以通过多动手画图和制作实物模型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所以孩子一定不能“懒得动手”。

事实上,养成画图的习惯也是很重要的。在中学阶段学习稍复杂些的平面几何时,自己动手画一遍图,体验图形的生成过程,往往能够帮助形成题目条件使用方式的认识。

最终的能力目标当然要面向信息的提取、选择、联系、整合,如果说计算能力是所有理科学习的重要基础,那么阅读能力就是所有学科学习的重要基础,家长要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面对孩子的“粗心马虎”

家长应该报以什么态度?

所谓粗心,往往是因为你的知识技能巩固工作没有做到位。

“粗心现象”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最可能的原因是。对所学知识没有吃透,训练还不到位,操作不熟练,或是专注度不够,解决问题的时候在走神;

所以孩子说“粗心”,家长一定要和孩子辨析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粗心现象”。产生“粗心现象”不可怕,可怕的是被“粗心”这一表象蒙蔽了,而 忽视实质性的问题。认为“粗心马虎是小事”,不仅堵上了自己改进和提高的路,而且很容易导致浮躁的学风,对学习态度有严重的负面影响。

当然,再优秀的人也不能保证任何事情都做到100%的完美。如果孩子“会而不对”的现象只是偶尔发生,家长总的来说还是应肯定和鼓励孩子的,不要太求全责备。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奥数?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搞奥数竞赛?

关于奥数:有兴趣,才适合学。

奥数的好处是能够为你的头脑打开另一方天地。但是奥数一定不要为了功利而学,不要违背孩子的意愿学,虽然说学习并不完全是一个快乐的过程,但是长期孩子闹大人烦,起的负面作用足以抵消正面的效果。

而且,有事实证明没有学过奥数的孩子,只要有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在学段中后期的数学成绩并不弱于学过奥数的孩子。

但是说到数学竞赛,那真的是,少数人的游戏。

现在取消竞赛加分的一个好处是,真正还能留下来搞竞赛的孩子都是好这口的。而且数学竞赛能搞到顶级的孩子,对数学一定有非凡的热情,他们的层次已经远远超越了通常所说的“刷题”。

适合搞竞赛的孩子,必要条件之一是真心喜爱数学竞赛活动,能够为此坚持付出;必要条件之二是勇于挑战自我,能够从挑战中得到享受;必要条件之三是数学知识的积累和思维能力至少要优于95%的同龄人。当然智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如果愿意让孩子参加竞赛历练一下,开阔视野,也是很好的。但是如果不能保证有足够的付出,就不要指望能有多好的成绩了,也不要把搞竞赛作为主业。从结果来看,竞赛的风险要远远大于常规学业考试。

做多少题能练好数学?

这个其实是因人而异,而且要看你的“学好数学”定义在什么层次上。就常规课内学习而言,我们一般推荐孩子在学习新课时做两本同步练习册(包括学校作为 作业的一本),而且最好是一本中等难度的,一本难度稍微高一点点的(高一点点就好,不要太难),这样基础巩固和进阶提升可以兼顾。如果有“超前自学”的经 历,自学时已经做完了一本练习册的,那么除了学校作业外,再找一些单元检测题练练比较合适。如果想好好弄弄竞赛,那么至少也得十几本书打底才行(好多竞赛 生学过练过的书摞起来都一米多高)。

现在大环境很鄙视“题海战术”。我想说,“题海”或许不需要,但“题湖”可能还是得有的。

中低年级阶段家长比老师重要

第一,家长一定要主动配合老师的学习要求,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责老师不当。

面对老师的要求,1/3的家长积极跟进,1/3的家长偶有配合,1/3的家长置之不理,这就是优秀生、中等生、薄弱生形成的原因。非常有道理。

“家校教育要形成合力”,只有在两个力方向相同时,合力才会最大,所以家长一定要和老师在同一个方向上使力。

第二,在小学中低年级阶段,家长们一定要意识到:家长比老师更重要!家长比老师更重要!家长比老师更重要!(重要的话说三遍。)

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很大一部分是在家期间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而这只能靠家长,不能靠老师。一般说来,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 2~4年的时间,而且一旦成型就很难再有大的改变(和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方法是可以在每个阶段有意识地调整的)。如果家长抓住了关键的前2~4年,那么后 面就不需要再为孩子的学习操很多心了;如果家长没有抓住关键的前2~4年,那么后面想操心都无能为力了。

专家与您对话孩子的世界


自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知识实用性的基本命题,在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也兴起了实用主义讨论风潮。而在一个工业化迅速扩展,甚至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时代,实用性和功利化似乎成了生活世界一个不成文的标准。他们讲求效率,提出了合格与不合格、成功与非成功的概念,并以此为衡量尺度,标记一切事物,将其延伸至幼儿的生活世界中来。

1、“体验”幼儿生活世界的“目的性”

自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知识实用性的基本命题,在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也兴起了实用主义讨论风潮。而在一个工业化迅速扩展,甚至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时代,实用性和功利化似乎成了生活世界一个不成文的标准。他们讲求效率,提出了合格与不合格、成功与非成功的概念,并以此为衡量尺度,标记一切事物,将其延伸至幼儿的生活世界中来。

在某幼儿园综合探索活动中,主题是“镜子的秘密”。教师为幼儿提供了镜子、白纸、水、塑料盆等材料,辅助幼儿发现“镜子的秘密”。实际上,教师在观察评价表中关于镜子的反射现象的项目,将幼儿是否发现沾水的镜子可以在白纸上反射出彩虹作为评价成功的标准,并认为只有发现彩虹,这一活动才算得上“成功”,而没有发现彩虹的,就应当继续尝试。以成人制定的这一标准出发,教师在活动中的行为即变成了利用各种途径,包括语言启发、实地操作等,将幼儿引向目的地,并用诸如“成功”、“失败”等言语来划分幼儿的发现成果,违背了自由探索活动的初衷,也挫败了某些幼儿的积极情绪,使主动尝试变成了被动完成任务,收效甚微。

这一活动中,教师完全以成人生活世界的想当然的标准和眼光来看待和评量幼儿生活世界的活动,他们并没有看到,其实仅仅将水洒在镜子上,对幼儿来说便是一种欣喜,而他们看到白纸能反射出带水珠的皇冠,脸上就已经露出收获的满足了,更不用说摆弄镜子、玩水、剪纸这些生活中自然自在的情境中,他们还可如万花筒般变幻出多种模样,该是一种怎样的欢呼雀跃。教师假若能抛弃既定的成人世界中的成功标准,尝试体验幼儿发现的快乐,就能够走入幼儿的生活并与其共同成长了。

2、“体验”幼儿获取知识的途径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知识获得的两种主要方式。由于成人已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的基础上,因此其可以较为灵活地选择知识获取的方式。而从效率和实用的角度,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已有经验成为知识获取的主要方式。但幼儿的年龄小,主要学习方式是自发反应,手的操作,以及多种感官与具体事物相互作用,在游戏情境中完成的。因此,幼儿的学习方式更为直接。如果成人对此没有完全的了解,认为幼儿的极其简单的反复操作是毫无意义的话,即很容易打断幼儿的活动,惯于纠错,或将答案直接告诉幼儿,并以此为宜。但这种方式恰恰是无视了幼儿的体验,从而也体验不到幼儿的体验。

小龙的玩具柜里又添了一个新伙伴——一只会唱歌的小百灵。每当悦耳的音乐从小百灵喉咙里传出,三岁的小龙总是目不转睛地侧耳倾听,同时用双手不停地摸索——怎么才能让小百灵唱歌呢?原因其实很简单,秘密就藏在小百灵脚爪之间的小开关里。小龙兴致勃勃地进行了很多尝试。她先是试图把小鸟的嘴巴扒开,但是用尽力气也没能成功;她又在两只翅膀下寻找,但除了软软的羽毛,仍然是一无所获。在几乎探寻了小鸟身体的每一个部位之后,小龙又试着把小鸟往地上、桌子上扔,甚至还往玻璃窗上擦来擦去,但小鸟发出来的声音跟唱歌的声音差别太大了。小龙尝试了很久,虽然没有进展,但她似乎还有继续尝试的打算。这时,母亲关注到了小龙的活动。几乎没有半点犹豫,母亲走了过来,轻巧地找到了那个埋藏得深深的开关,并示意小龙怎样使用。很快,百灵鸟又唱出了动人的歌曲,但没过几次,小龙便对唱歌失去了兴趣,忙着其他的尝试去了。可见,这位母亲并没有理解幼儿学习的方式和特点,仅仅是从成人的想当然的角度出发,将其所认为的快捷、方便的结果告诉幼儿,但未必产生很大的正面影响。成人忽视了多种尝试的体验对幼儿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也体验不到幼儿的生活世界的情趣,产生这样的结果也在情理之中了。成人如果能够给与幼儿更多的时间,甚至能够在幼儿探索的过程中给与恰当的支持与帮助,体验到幼儿的真情实感,交流才能有效,幼儿也能从其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真正想要的东西。

糯米老周经典思维讲座《孩子是教不会的》经典答疑


Q1:周老师,我家小朋友5岁,在学了两期数学了,她确实存在前边学后边忘的现象,家长能帮助做些什么呢?

首先,遗忘是一件非常正常的现象,关键看遗忘到什么程度。

有时,我们家长眼中的遗忘,实际上是孩子本来就没有真正的弄懂。

原理:亲身经历的知识难以遗忘,深刻理解的知识难以遗忘。所以,建议家长当节课对孩子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测查。比如,认识时间。

测查方法,第一层,看孩子能不能明白整点与半点,孩子会不会拨出准确的时间,第二层要让孩子说出整点与半点的样子。第三层得说出为什么会这样(说原理),第四层,让孩子推算再过些时间中多少分钟前,让孩子推算。先一分钟或十分钟推算。第五层,说出算理。

一层一层的过,系统学习,步步扎实。真正理解的东西孩子不容易遗忘了。如果遗忘了,一点就回来了。

以后试试看,怎么样。

讲座当晚,还有家长问孩子要不要学习珠心算,我建议还是不要学习了。一般家长说,珠心算是从前往后算,学样要求是从后往前算,计算顺序不一样。其实,这不是问题,珠心算可以从前往后算,也可以从后往前算。主要问题是珠心算一珠表五,有的一珠表十等,这对孩子来说相当抽象。孩子数概念的建立,要建立在一一对应的基础上。另外,珠心算的算法唯一,反而僵化了孩子的思维。另外,珠心算总是利用珠象运动进行计算,反而阻碍了孩子抽象思维的发展。

Q2:我有三个问题:

1、最近孩子有畏难情绪怎么办呢?比如钢琴要两个手配合弹,在家他就不太爱练习。只喜欢弹他熟悉的简单的曲子。

2、孩子做事磨蹭怎么办。我分析,其中原因之一,可能也是有畏难情绪吧?

3、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呢?比如如何培养他学钢琴的兴趣呢?您可以以数学为例帮我分析一下。

我认为学习本来就应该学以致用,开始就应该学点孩子自己熟悉的曲子,而且还应该学点大家熟悉的曲子,这样才能够得到大家欣赏的机会。说实话,看到孩子谈的曲子,我自己也懒得去学。我就看到一个钢琴教师教孩子谈小朋友喜欢的曲子,照样学得非常好。

钢琴也可以学得很有趣味。

以前,有个孩子不愿意练小提琴,我就常让孩子带着琴来给小朋友表演,后来孩子就越来越喜欢练琴了。

我还是建议,把学习当成有用的事情,把学习当成一件好玩的事情。

把孩子熟悉的曲子加快点速度,谈得纯熟,不也可以提高的弹琴技艺吗?

还有,把进度降下来,一点一点的学好,练好,以减少孩子的压力。

总结:降难度,慢步骤。学喜欢的。把熟悉的曲子加快练习。让孩子表演,增加被人赏识的机会。

更多精彩:欢迎点击这里参与在线答疑

美国专家:“天资”影响学习成绩比想象大


(伦敦讯)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常被夸“天资聪颖”。英国一项最新研究称,“天资”差异的确存在,并且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成绩;不过,专家强调,这一结果只说明人在不同领域的天生差异,而环境与后天教育仍能起重要作用。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研究人员在美国新一期《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卷》上报告说,他们对1万1000名16岁英国中学生的毕业考试成绩等指标进行了考察,这些学生均为同卵双胞胎或异卵双胞胎,前者具有100%相同的基因,后者则有约一半的基因相同。

研究发现,在英语、数学和科学等必修科目中,基因对考试成绩的直接影响超过一半,而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影响约占36%。

从学科差异来看,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成绩更容易受基因影响,遗传因素对这些学科成绩的影响可高达58%,而对艺术、音乐等人文学科成绩的影响占42%。

领导这项研究的行为遗传学教授罗伯特·普洛明说,这项研究表明,先天差异的确存在,“天资”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可能比想象的要大,有些孩子学数学更容易些,有些则更喜欢阅读,因此“因材施教”和发掘不同孩子的不同特性尤为重要。

研究人员同时强调,人们不应把遗传学等同于决定论,基因差异的存在并不能否定后天努力和外部环境对学习表现的重要影响。

家园共育《专家答疑:谁动了孩子的学习动机?》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幼儿学习故事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大班数学谁的位置动了教案 这是大班数学谁的位置动了教案,是优秀的大班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设计意图《谁的位置动了》这节活动课,幼儿比较难理解,为了引导幼儿能够清楚区分左和右,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把抽...
    2021-08-04 阅读全文
  • 关于谁动了松鼠的坚果的故事 1、谁动了松鼠的坚果的故事 深秋了,扑簌簌的落叶盖满了地,灰兔惆怅起来。冬天不远了,到那时,很多好朋友都要睡长长的一个冬天,多么寂寞啊。想到这里,灰兔决定见一见朋友松鼠,自从夏天以后,再也没见过,如果...
    2021-02-15 阅读全文
  • 谁动了我的眼镜?(小班社会教案) 引言:熊醒了,他在床上打了个哈欠,伸了伸懒腰,伸手想摸自己的眼镜,发现眼镜不见了。熊来了松鼠家,看见狐狸和浣熊也在,熊问松鼠:”我把眼镜丢在这儿了吧?我在家里哪儿都找不到。 松鼠紧紧地盯着熊,脸上慢慢...
    2019-12-13 阅读全文
  • 大班数学教案《谁的位置动了》及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谁的位置动了》这节活动课,幼儿比较难理解,为了引导幼儿能够清楚区分左和右,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我将本节活动课,设计成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欢愉的气氛中参与...
    2020-11-20 阅读全文
  •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谁的位置动了 活动目标 1、区分左右关系。 2、发现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 3、发现以客体为中心的左右。 4、发现以上两者之间的差别。 活动准备 1、用海绵纸做红、绿两种手镯。 2、幼儿活动材料第一册第14页。 3、...
    2021-07-01 阅读全文

这是大班数学谁的位置动了教案,是优秀的大班数学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设计意图《谁的位置动了》这节活动课,幼儿比较难理解,为了引导幼儿能够清楚区分左和右,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把抽...

2021-08-04 阅读全文

1、谁动了松鼠的坚果的故事 深秋了,扑簌簌的落叶盖满了地,灰兔惆怅起来。冬天不远了,到那时,很多好朋友都要睡长长的一个冬天,多么寂寞啊。想到这里,灰兔决定见一见朋友松鼠,自从夏天以后,再也没见过,如果...

2021-02-15 阅读全文

引言:熊醒了,他在床上打了个哈欠,伸了伸懒腰,伸手想摸自己的眼镜,发现眼镜不见了。熊来了松鼠家,看见狐狸和浣熊也在,熊问松鼠:”我把眼镜丢在这儿了吧?我在家里哪儿都找不到。 松鼠紧紧地盯着熊,脸上慢慢...

2019-12-13 阅读全文

【设计意图】 《谁的位置动了》这节活动课,幼儿比较难理解,为了引导幼儿能够清楚区分左和右,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我将本节活动课,设计成游戏的形式,让幼儿在欢愉的气氛中参与...

2020-11-20 阅读全文

活动目标 1、区分左右关系。 2、发现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 3、发现以客体为中心的左右。 4、发现以上两者之间的差别。 活动准备 1、用海绵纸做红、绿两种手镯。 2、幼儿活动材料第一册第14页。 3、...

2021-07-01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