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理财教育:游乐中学理财
发布时间:2021-03-17 幼儿理财的活动策划方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笔记 教育教学理论笔记大多数成年人都觉得,理财是大人的事,与小孩无关,而相关研究表明,良好的理财习惯并不是与生俱来的,3-13岁是儿童理财教育的关键期。近日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有些家长不仅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还选择一些帮助儿童更好地认识社会、体验理财的儿童游乐场所,让孩子在游乐中学会合理地用钱。
育儿专家建议,在孩子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消费观念之前,应帮助孩子建立理性投资理财的观念,让孩子知道钱是怎样来的,应该怎样合理地花。理财,在孩子眼中是很抽象的,所以需要在生活中实践、体验。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多家知名儿童游乐场所内均有自己的金融体系,如中国银行就在位于广州旧白云机场候机楼的星期8小镇设立了仿真体验馆,孩子们通过模拟的银行网点,可以进行银行账户开户、现金存取、押钞等多个银行业务的体验。wwW.yJS21.cOM
“由于在这里学习了如何赚钱、如何将钱存入银行,我的孩子将原来由我保管的压岁钱存到了银行。”已经多次带孩子来此体验的刘小姐告诉记者。
有教育专家认为,最好的教育孩子认识金钱的方式就是在生活中引导孩子体验和管理金钱,这也是引导孩子学会规划梦想和管理人生的生命教育。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理财意识和良好的理财习惯,将让孩子终身受益。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育儿心得:我教孩子学理财
事情源起孩子喜欢的带方向盘的车子。作为妈妈是非常不喜欢买这种既不能益智又不能增能的玩具,但是爸爸呢答应把这个东西当作生日礼物。于是呢,妈妈想了个办法,让孩子通过学习英语,压腿等方法来挣到钱,最后用这笔钱来自己买这个车子。
原本打算学一部电影50元,但是呢,后来觉得时间太久,孩子根本感觉不到收获,定为,每学一天一元钱,压腿,每十分钟一元钱。孩子想和我谈条件,说准时做完作业也给一元钱,被我坚决的制止了,做作业就是该做的,没有钱。和朋友聊起,都觉得我给的太高,说给一角钱就够了。不过呢,我认为让他快速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点刺激是可以的。
开始只是想刺激孩子进入学习状态,后来逐渐升级,如果攒够了钱,还剩了怎么办,孩子喜欢游泳,但因为太小,没有正式学。于是和孩子谈,如果想去游泳,自己挣钱吧,鉴于室内游泳馆太贵,妈妈愿意出一半的钱。但是事实上孩子对这个没太大的感觉。
随着今后金钱的增多,钱放在那里怎么办呢,妈妈明确的告诉他,要想办法生息,钱生钱也是挣钱的一种办法,比如股票。但是股票需要大额资金的介入,孩子这点钱是不够的。那么怎么能让少有的钱生息呢,就放在余额宝里吧(我怎么感觉有点像做广告)妈妈大致算了一下,放100元进去,差不多每天有一分钱,这样,钱就不停的在下崽崽了,虽然大人们几乎都不在乎那么一分钱。
孩子也提过是不是可以捡矿泉水瓶子挣钱。。被妈妈义正言辞的拒绝了,完全不行。因为做这些事的时间如果拿来学习,今后会有更大的利益。
随着机制的提升(机制),基本上已经完善体制。挣钱,扣钱,基本有了明确的标准。孩子的小帐本也开始全面。相信孩子在这懵懵懂懂的挣钱方式中,会慢慢有个钱的概念,只是需要家长正确引导,不能唯利是图。
国外学龄前儿童如何学理财?
导读:儿童的理财教育让很多国内的父母头疼,请看看英美国家是如何做的。
美国:号召孩子从小储蓄
美国儿童的理财教育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同时也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通过美国教育部资助,全国34个州的3000所中小学生每年会参加一项储蓄计划———“为美国而储蓄”计划。
美国儿童理财教育最主要还是来自家庭和学校。从孩子踏进幼儿园起,孩子们就会接受有关理财概念。他们会知道钱是什么以及钱在生活中是何等重要。在美国,鼓励孩子打工是教会孩子处理财务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国每年大约有300万中小学生在外打工。此外,美国人常常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拿出来拍卖或者捐赠,而小孩也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剩余物品全部捐给慈善机构。学校也在开设相关课程的同时,鼓励学生研究证券市场、投资理财、信贷业务,其中捐赠免税的理论也在课程中体现。
英国:储蓄理财成为中小学生必修课
英国人的理财教育方针是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并且把他们这种理财观念传授给下一代。在英国,儿童储蓄账户越来越流行,大多数银行都为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了特别账户,有1/3的英国儿童将他们的零用钱和打工收入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
英国政府最近又公布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改革计划,根据这一系列计划,从2011年秋季开始,储蓄和理财将成为英国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
英国儿童事务官员表示,儿童从5岁开始就要接受理财教育,搞清楚硬币和纸币的区别,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到11岁的学生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学习如何管理银行和储蓄账户,如何做预算。
以色列:更重视智慧与责任
很多中国人都知道犹太人对孩子的理财教育很有一套。据介绍,他们并没有明确地按年龄段划分为小孩子专门开设的理财课程。在犹太家庭教育中,关于钱的教育有以下几大基本原则:
首先是每个人都有明确的物权概念,要保护自己的财产,同时要尊重别人的财产,损害要赔偿,侵占要付出代价;
第二,对于钱或者个人财产要知道珍惜,不可以浪费,犹太人讲究节俭,生活基本功能得到保障就可以。
犹太人的理财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是关于钱的最核心理念,那就是责任。孩子知道钱是怎么来的,也就更进一步地知道了节俭。不光要节俭,还要懂得付出,懂得慈善。
跟犹太妈妈学理财 娃娃理财从小抓
犹太人善经商,天下人尽知,大名鼎鼎的格林斯潘、伯南克、巴菲特、索罗斯、摩根家族、雷曼兄弟、所罗门兄弟都是犹太人。毫不夸张的说,世界金融中心的美国华尔街都是由犹太人所掌控的——华尔街80%以上的投资产品都是犹太人发明的,华尔街所有做市商也全是犹太人。犹太人在商业上的精明不都来自天分,其实在传统里,他们就认为拥有商学思维、商业头脑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技能,所以在对小朋友的教育上很有一套。
我作为孩子的妈,说来惭愧,虽然有从小教娃娃理财观的念想,但首先自己的财商不高,在这方面如何教导孩子就更没有系统的一套,好在咱很愿意学以致用,这不,也想自个搬些砖过来,好好从犹太妈妈身上学学该怎么做,让咱娃娃也能了解金钱的含义,建立理财意识。
Case1 犹太孩子的第一份生日礼物是股票
当孩子满一岁的时候,很多犹太父母都会把股票当作礼物送给孩子,这是犹太家庭的惯例,也是犹太父母对孩子们独特的理财教育,尤其是北美的犹太人。尽管孩子更喜欢形形色色的玩具,但犹太父母宁愿给孩子更实际的东西,送孩子股票,就是为了让孩子从小接触金钱、认识钱、了解钱。
回头看看,咱的娃受到的第一份生日礼物还的确是一个玩具,送股票给这么点的一个孩子真是令人难以置信,相比起来,玩具更容易逗孩子开心,而股票是啥,那么小的孩子哪里知道,但这就是引导孩子理财意识的一个开端和基础。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犹太父母还会让孩子熟悉复杂的投资工具,并最终学会操作投资工具。
当娃娃出生后,身边不少朋友包括我自己最先想的事情是赶紧给娃娃存一笔钱或者定投基金或者买份保险,因为娃娃以后用钱的地方多着呢,比如上大学甚至出国留学等等,但几乎没有从娃娃自身的角度去考虑事情,即便给娃娃买了股票,也是说等他长大了留给他,娃娃不需要关注。而犹太父母是让孩子自己真实的拥有股票,并且让这种感觉伴随着孩子成长,这意义很不一样。
其实这也不难也不复杂,要不咱也试试!
Case2 为孩子设计“金钱游戏”
犹太父母认为,想要让孩子懂得理财,应该先让孩子注意身边与金钱有关的细节,如何鼓励和引导孩子去关注这些细节呢,他们最常见的做法就是设计一些与此相关的“金钱游戏”,孩子都愿意成为游戏中的胜者,好胜之心就会驱使他们时时刻刻去关注。
什么样的游戏呢?比如猜物品的价格。家里可以准备一个纸箱,纸箱里放一些日常用品,比如饮料、糖果、书、橡皮、铅笔、尺子等等,反正就是些日常孩子们可以接触到并能找到价格的物品,这些物品都不标上价格,让孩子们来猜,如果谁猜对了就交给他相应价格的钱,到最后看谁的钱最多谁就是胜利者,可以给胜利者设置奖励。而孩子们为了成为大赢家,平时跟父母逛超市的时候就会主动去留意商品的价格,并把价格记下来。
当然记住商品的价格不是目的,主要是让娃娃自己去观察和了解多少钱能买到什么东西,了解金钱的概念,顺带也锻炼了记忆力。日积月累,这也会形成为一种能力,例如同一件商品,可以在哪里花更少的钱买到等等,而一旦对各种商品的价格了然于胸,日后碰到与此相关的事情时就不容易被忽悠、诱惑(咱走到商场特容易被各种促销活动诱惑,例如打折或者“买二送一”或者买多少这种商品可以送多少礼,如果一早就记得商品的价格,就会很容易识别哪些促销才是真的划算,哪些是陷阱)。
另外犹太父母教孩子学习投资时,也通常会从游戏入手,比如“大富翁”类游戏,从游戏中建立起对投资的初始印象,再将简单的投资知识融入其中。
其实咱也曾经跟娃娃玩过一些买卖东西的小游戏,但当时只是想锻炼他的口算能力,对数学有一个概念,没想到再往前迈两步,咱娃的金钱概念也能建立起来了。
Case3 垃圾脏,但是钱不脏
如果看见有人在垃圾箱里翻找一些空的矿泉水瓶子或者其他的饮料空瓶子,可爱的萌娃一般都会问这些找空瓶子做什么?咱的回答当然是,这些人没有钱,找到空瓶子可以去收废品的地方卖些钱。萌娃又会问:不是说垃圾都很脏吗?垃圾也能赚钱吗?咱可能着急的回答,垃圾当然很脏,但这些人实在是没有钱所以要去翻,你要是长大不好好学习,就得像他们一样成天翻垃圾。
但如果是犹太妈妈,她的回答可不是这样,她会告诉孩子,垃圾虽然脏,但你不能觉得捡垃圾赚来的钱也是脏的。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工作,人们靠这些工作来赚钱,而工作没有贵贱之分,只要自己付出了劳动,并且是遵循正当途径赚到的钱也是没有贵贱之分,都是一样的。
很明显,这两种方式各自带给孩子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前一个方式会让孩子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世界,日后嫌贫爱富,给工作划分成三六九等,觉得“这些工作很低贱,我不能做”。而后一种方式则会认识到,不能把钱分等级,赚钱只有合法与否,没有贵贱之分,只要是自己凭能力赚来的钱,就都是平等而有价值的。
感叹一下,说实话,犹太妈妈教孩子的那些金钱观,有些咱大人都不具备,都要重新修行,毕竟妈妈丢弃掉错误的观念,才能给娃带来正面的影响。不仅如此,经常听到咱周遭的父母抱怨,现在孩子的负担那么重,玩都快没有时间了,哪里还能有时间去接受理财方面的教育,再说了,有这个心也没有这方面的课程可学啊!的确如此,国内根本就找不到相关的兴趣班来给孩子上课,但是看看犹太妈妈们,孩子理财观念的形成都是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形成的,就看咱是不是愿意多花点心思了。
晒晒我家的育儿理财经
“时间都去哪儿了”今年的春节晚会上听到这首曲子时,我也发出同样的感慨。想想“非典”那年揪着“马尾巴”出生的女儿虫虫,好像一眨眼就从热水瓶那么高的小婴儿,出落成现在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正可谓“林家有女初长成”。
幼儿园需要用钱的地方最多
到今年“六一”,女儿已经11岁半了,是五年级的小学生。从消费方面看,11年来,养育女儿的费用并不是随着时间增加而递增的一条固定斜率的斜线,而是在幼儿园阶段,孩子的开销最大,特别是在她即将步入小学的时候,我们给她准备了一份特别的大礼,也使我们在育儿方面的花费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盘算一下,虫虫上的是一个公立幼儿园,在幼儿园的三年时间里,除了入园前那些必备的生活支出外,每个月还要多交入园费+一日两餐的伙食费,一共1300元;由于不知道女儿到底对什么有兴趣,为了增强她的感性认识,我们就帮她报了不少兴趣班,基本上一个学期至少两门,包括:游泳、乒乓球、围棋、轮滑、芭蕾舞、绘画、泥塑,最后她能坚持下来的就是游泳和绘画。每个兴趣班一学期的费用在400元至800元,两个班的费用平均每月是200~400元,加上伙食费,一年基本上2万元,三年下来6万元。
幼升小时给女儿一片独立空间
自从二人世界改成三口之家后,家庭的生活重心也倾斜到孩子这边,家里一半的空间也都填充着孩子的用品了。
为了给女儿一个独立的学习生活空间,2009年,我们在她即将步入小学的时候,专门进行了旧房改造,作为一份大礼,给她买了专门的床、衣柜和书柜,让她拥有一份自己的私密空间,在里面自在地生活。这次旧房改造花了将近10万元,如果平摊到6年的小学生活,基本上一年1.67万元。
除此之外,其他费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是九年义务制教育,所以学费基本上没有。上小学后,我们也没给虫虫多报兴趣班,还是基本上每学期两个左右,主要是绘画和长笛,每个班每个学期的学费是400元,一年在1600元左右。
消费也是投资
在我们家,我和先生有个共识,就是在图书、旅游、运动方面的开销,只要有助于她的身体健康、智力开发、爱好培养、能力提升、幸福感增强的事情,我们都是作为对女儿的投资的。
所以虫虫在幼儿园学会游泳后,小学期间,我们就在家附近的一个游泳馆办了一张100次/年的游泳卡;我们还经常从当当、京东上网购一些少儿图书给女儿,到现在她已经拥有了一书柜的图书了,而且还养成了去图书馆借书看的习惯。当然,最大的开销还是旅行支出。
寒暑假的时候,我会抽时间带着虫虫四处旅游。3岁时到宁夏贺兰山脉游沙湖,接着又到西宁的青海湖畔骑牦牛;4岁时就到祖国大西北新疆,从北边的喀纳斯一直南行至喀什,返京时又顺道游览了甘肃的敦煌和月牙泉;5岁时去香港迪士尼尽情游玩,又到澳门大三巴牌坊前留影……
在小学的五年寒暑假时间里,旅行继续成为我带女儿出玩的一个必备项目,我们的足迹遍布上海、苏杭、无锡、乌镇、西塘、厦门、鼓浪屿、哈尔滨、雪乡、威海、大连、桂林、北海、涠洲岛……
这些旅行支出没有细细算过,但我相信这样一句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明师指路;明师指路不如自己开悟”,希望带着女儿多看看祖国美好的河山,开阔眼界和胸怀,同时增长见识,增加自己的应变能力。
让孩子在记账中理解钱的来龙去脉
在一些财商教育机构,会将孩子的财商教育分成几个阶段(见附表),对此我基本上认同,但是,如果不教会孩子记账,这样的财商教育是不够完整的。
自从女儿上了小学,学会四则运算后,我们就开始给她零花钱,从每周的5元/周涨到现在的8元/周。每次我们都会要求她记账之后才给,并且要对每一笔开销记录下来,支出平衡,管理好自己的钱包,通过记账,理解钱财的运行规律。
现在的虫虫会每个月用自己的零花钱买她喜欢的《意林小小姐》,出去带她买衣服,她也会货比三家,挑选性价比最合适的衣物,当然也就更不会发出“钱都去哪儿了”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