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亲子教育之专家语录

发布时间:2021-03-15

亲子教育笔记。

家园共育讲究的是快乐专递,开心学习!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有时候成绩并不意味着一切,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是家长与教师的目标之一!那么,家园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问题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亲子教育之专家语录”,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遗传基因决定了孩子一定的发展潜能,而这些潜能能否在其成年后实现,需要后天环境的支持,孩子小时候的环境影响巨大而深远。

◎ 儿童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是农村还是城市,他们需要成人的帮助;因为儿童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遭遇和期望,他们希望有人站出来 为他们呼吁;因为儿童无法改变自己,他们需要成人的爱护和照顾;因为儿童在决策中没有话语权,为了儿童,我们应该尽到成人的责任。”

上濒教育学院院长兰海:

◎ 教育的本质不会因为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面对变化如此快速的社会,教育者需要慢下来、静下来,帮助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感,而这种幸福感的建立和寻找幸福的能力需要从小开始培养。

◎ 今天的孩子需要一个更宽容的教育环境,“所谓宽容,就是我们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误,允许自己的孩子和别人不一样,我们还要接受自己的孩子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

◎ 现在父母的许多烦恼和困惑是对社会的信任度比较低的表现,她建议父母在作选择的时候遵循两个基本原则:第一,尊重科学、尊重教育规律;第二,眼光要放得长远一些。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小编推荐

专家:亲子战争家长要做参谋


东南网

父母与孩子之间,常因彼此的生活经验、认知及角色的不同,而对同一件事有着不同的看法及相异的处理方式。父母抱怨:孩子真是不懂事!而孩子委屈:大人一点都不了解我!

初二学生家长叶女士最近就很烦恼: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老是有力不从心之感,而且,亲子战争常常一触即发。当亲子战争一触即发、当亲子冲突在所难免时,如何化解让父母伤心、孩子痛心的局面?

讲述

孩子为什么越来越难管?

叶女士(初二学生家长)

儿子今年上初二。从小到大,我自认为平时对孩子的要求不算太苛刻,至于将来,我希望他能够考上个大学,本一、本二不重要,只要他毕业后能够找个还过得去的工作,有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能够独立生存就好。

但儿子的现状却很让我担心:开学一个多月来,儿子几次考试好几门都挂了红灯。而儿子似乎对此一点儿也不着急,该玩的照样玩。清明节这几天放假,他基本上就是守在电脑前。问他有没有作业,他便显得很不耐烦。最后一天,我忍不住催促他把该做的作业完成,才看到他很不情愿地拿起了课本。

看着儿子漫不经心的样子,我的心中无比气恼,嗓门忍不住就提高了八度,而儿子一脸不屑的表情更令人气恼。如果我不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情的话,我知道母子之间的战争就不可避免。儿子时常气得我心口疼,我不知道,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大了反而变得越来越难以管教。

记得有一回,儿子躲在自己房间里,吃饭了喊他半天也不出来,批评他他还说烦死了,并且用力地摔门、踹凳。虽然说我也知道孩子进入了青春期,可能会有一些异于往常的言行举止,但难道就至于这么夸张吗?

其实我早就告诉孩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肩上的责任,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作为家长的责任是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好的学习条件,而学生的责任是努力学习,争取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可现在,在我们家,学习好像成了家长的事,而儿子,不过是代替我们学习的工具。

有时我都觉得自己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到了一触即发、一点即爆的程度,可作为家长,我又不可能对儿子不督促,放弃不管,放任自流。我觉得儿子不懂事,老长不大,儿子却经常责怪我不理解他。或许是我平时真的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到位,还真的是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教了?

当亲子战争一触即发、当亲子冲突不可避免时,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妥善处理?

专家点评

期望不同步,遭遇叛逆期

亲子之间之所以会发生冲突,其根本原因在于父母对于孩子的期待与现实状态的不同步。没有一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没有一位父母对孩子没有这样那样的期望和要求,这样的要求,又总是比孩子当前的水平要更高一些,使得孩子必须努力,才能达成。而每当孩子努力达到了目标,他又会发现,父母对自己已经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如此循环往复,对于多数的孩子来说,父母的期望,总是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即。既然是无法做到的事,为什么还要努力呢?总是要求自己,总是无法满足,孩子当然会认为这样的父母是不理解自己的,甚至觉得他们不可理喻。于是,冲突在所难免。

叶女士和她的儿子之间,就存在着这种不同步。“我希望他能够考上个大学,本一、本二不重要,只要他毕业后能够找个还过得去的工作,有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能够独立生存就好。”这是叶女士对孩子的期望。确实,这个期望并不算很高,但是和孩子当前表现出来的状态显然是不一致的。正是这种不一致,让叶女士觉得孩子不懂事不努力,而孩子也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对自己要求太高。当双方对彼此都存在着不满情绪的时候,就会觉得对方做什么都不对,说什么都不中听。甚至连吃饭这样的小事,都会爆发激烈的争吵,孩子摔门、踹凳,家长气得心口疼。

孩子小的时候,可能还好,即使爆发冲突,家长也能靠各方面的绝对优势强压下去。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体能智力等各方面的成长,更兼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开始有了挑战父母权威、翻身自主的愿望。于是,孩子的反抗越来越厉害,甚至故意和父母逆着来,这也就是传说中的叛逆期到了。

当期望的不同步遭遇叛逆期,亲子冲突就有了发展为亲子战争的趋势,一触即发。

主张

做参谋,不做“总司令”

避免亲子战争的爆发,首先要尽量减少冲突的发生,父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沟通方式,冲突可以避免

亲子互动的时候,最忌命令式的口气。使用温和疑问的语气,并且给孩子一定的选择余地,可以比较容易地达成父母的目的。比如:“××,来吃饭!”这是命令的口气。父母对孩子下达这样的命令,会让孩子觉得有压迫感,觉得自己被强制了。面对这种要求,孩子要么不情不愿地来吃饭然后给父母脸色看,要么干脆不吃,把父母气得火冒三丈。

如果能换个说法,用比较温和的口气说:“××,可以来吃饭了吗?还是要再等一会儿?”这个时候,孩子就会觉得父母是在征询自己的意见,而不是命令。同时,“再等一会儿”的选项会让孩子有个“心理缓冲”的时间,让他能从自己在做的事情中逐步退出,不会有被突然打断的不快。那么,孩子无论选择“马上来”还是“稍等一会儿”,都能达成父母要孩子吃饭的目的,且不会觉得被强迫和不愉快。

这其实是一种重要的沟通技巧,巧妙地利用选择问句,通过提供不同选择,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按照自己的愿望在行事,从而回避叛逆期的逆反因子。

2.建立缓冲机制,“小事”就是小事

作为孩子经常会不明白,家长为什么总是小题大做,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比如,有的父母经常为了孩子“叫不动”而生气,其实可能只是比父母要求的迟了那么几分钟而已,但父母就受不了了,声音高八度了,冲突就爆发了。

站在孩子的角度,会觉得父母没事找事,不能体谅自己。当父母冷静下来,也会后悔,明明就是很小的“小事”,为什么要闹得不可开交?其实,这样的矛盾并不是不能解决,如果父母能够早一点提出要求,预留出前面提过的“心理缓冲”的时间,只要孩子在缓冲时间内完成任务,就给予表扬和肯定。那么孩子不会觉得家长一直催催催,家长也不会觉得孩子只会拖拖拖,大家都能心平气和。同时孩子经常得到父母的肯定,也可以提升自信和积极性,对他的成长有利。

3.做孩子的参谋,不做“总司令”

有的家长太关心孩子了,整天跟孩子说,这个应该这样做,那个不能那样做,强制命令甚至包办代替,这样不但不能让孩子体会到家长无私的爱,反而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只是家长的工具和傀儡,不但学习没动力,连生活都觉得没意义。

家长的期望是家长的期望,孩子的人生却是他自己的人生。作为家长,没有权力要求孩子用他的人生来满足自己的期望。作为人生的前辈,出于对孩子的爱护,我们可以对孩子提出各种建议和意见,帮他们看清现实,确立目标;当他们面临选择的时候,帮他分析可能的后果;当孩子成功的时候,为他欣喜鼓励;当孩子犯错的时候,让他自己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当孩子疼痛落泪的时候,给他最温暖的怀抱和安慰。能做到这些,已经足够了,再多,就是过犹不及。

心理专家谈亲子关系


心理专家谈亲子关系

主持人:刚才谈到了25岁青春期的问题,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我们十几岁,刚刚觉得自己长大了,可能和父母一下子就产生了很多的矛盾和距离。当我们渐渐长大了,懂事了,反而和父母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缩小了。这和您刚才所谈到的25岁青春期是不是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是不是在子女真正过了25岁青春期以后,才算是真正长大了,才能够理解自己的父母?

郭蓄芳:这是一个心理逆反期的必经过程。依赖与反依赖,一个青年人的成长,就是要经过这样一个斗争,一个孩子从小一定是要依赖父母才可以长大,可是到了一定的年龄就需要独立。可是这时候又没有完全具有独立的能力,既想独立,又不知道怎么独立。生活方面,尤其是经济方面,住房方面又需要依赖父母,可是心里又想有自己的空间,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父母原来很习惯对他的控制,也跟习惯于子女依赖于父母,这是给每个人心理上一种有价值的感觉。彼此都要经过这样一番斗争。当一个青年人成长,过了青春期以后,也许青春期在18岁以后就可以走入成年,也许到25岁才可以。当他过了自己的青春期以后,就已经和父母形成了一种新的平衡,就是在新的层面上达到了稳定,什么事情可以和父母商量,什么事情要自己作主,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心理的成熟,也对父母更理解,更不限于依赖与反依赖的矛盾和斗争的境地中去。

网友:我的孩子现在正在进入青春期,作为母亲,我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刘华清:刚才郭主任谈的问题是很好的,也是一个很好的建议。大多数的父母,特别是传统的父母亲都不太希望孩子这么快长大,都希望孩子永远停留在5岁以内,这样最好。孩子长到17、18岁,15、16岁的时候,这个时候的妈妈和5岁孩子的妈妈是不一样的。往往孩子长大了,父母亲还没有长大,就是对孩子的心理空间,孩子的教育还没有长大。我曾经参加过家庭教育心理学的研讨会,很多家长问心理专家,我们怎样能和孩子沟通,怎样能教育好孩子?怎样让青春期的孩子听话?我们的专家告诉家长,有三个秘诀。第一个秘诀是商讨,商量和讨论。第二个秘诀还是商讨。第三个秘诀还是商讨。这个商讨背后有很多的东西,我们要和孩子真正地作朋友,不是以家长的意志为中心。很多小皇帝,看起来是以孩子的意志为中心,实际上是以家长的意志为中心,你不要做什么,你要做什么。这样就没有考虑到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孩子有自己的权利,所以我们作为家长和父母,要平等地和孩子沟通和交流,真正和地和孩子做朋友,做一个坦诚交流的朋友,要耐心地听孩子的意见。上帝制造了我们两个耳朵、一个嘴巴,要静下心来听孩子说什么,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谈话。往往家长就说,你瞎说什么,你好好学习去。这样命令、否定的口气对孩子都是一个伤害,我们应该和孩子进行商讨。

网友:请教心理专家,前妻经常和孩子说我的坏话,甚至很难听,搞得孩子不愿意跟我接近,我应该怎么办呢?

刘华清:很多离异的夫妻为了发泄自己心中的怒气和对前妻(夫)的愤恨,把恨意加在孩子身上。离婚的夫妻,最痛苦的是无辜的孩子,孩子在中间是最不舒服的。刚才提到应该怎么做,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经验,每个人的背景和文化,以及性格不同,也许有自己的方法来处理这些麻烦。

网友:我经常跟我妈妈闹别扭,但是从主观上讲,我们都想和对方很好地相处,但是到了一起就经常吵嘴。我们应该怎么办?

郭蓄芳:吵架是家庭中经常会发生的一个事情,尤其是在心理逆反期的青年人,是很容易和母亲吵架的。我看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年轻人,虽然是在吵架,但是心里都在爱对方,假如没有爱,就没有必要去吵架。所以你想想,跟母亲吵架,是表达爱的唯一方式吗?可不可以有其他的方式,能否坐下来,跟母亲好好谈,到底需要对方什么。

主持人:说到表达方式,我有一个问题想问心理专家。我们中国人一般来说是非常不善于表达感情的,特别是对自己的父母。天天朝夕相处,生活在一起,没有必要说妈妈我爱你这样的话。这样长期下去,会否对母子关系造成什么不好的影响?或者说应该去改变我们的表达方式?

郭蓄芳:东方的文化是一个羞于说爱的文化,很少有父母会说孩子我很爱你,孩子也很少说母亲我很爱你。我见到一些青年的父母接受了西方新的思潮,会亲孩子,告诉孩子我爱你,有时候效果反而不好。孩子单纯模仿,在学校抱着同学,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去亲,还说我爱你,也是很麻烦的事情。我们东方人羞于直接用言语表达我们的爱,并不是说我们不能用其他的方式表达爱。

刘华清:比如说一个延伸,一个笑脸,用手抚摸孩子的头,或者是给孩子送一件心爱的礼物,这也是表达爱,传递爱的一个方式。

屈英:好象不单单是一个表达爱的问题,中国人好象很吝惜表扬,你看到孩子的优点可以去表扬他,去发现他的好处,给他一些赞美的话,这样会使大家的心情好起来。现在母亲对孩子更多的是批评或指责,或者就是教育。

主持人:实际上这种母子关系是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已经形成的一种习惯,想要改的话,并不是说能一下子改过来的,也应该顺其自然,寻找一种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方式。

网友:我可能有些恋母,专家在平常工作中接触过这样的案例吗?

郭蓄芳: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讲,每一个男孩子都是恋母的,每一个女孩子都是恋父的,这是心理学派的一种理论。是弗罗伊德精神学派的创始人,也开辟了现代心理学的开端。就是孩子与父母关系之间的关系,恋父和恋母情结的一个研究,很正常,每个人都有,如果说这个网友觉得这个情结已经达到很难处理的问题,这个情况下,最好是建议你找精神分析师做一下治疗,我们可以想一下,我们是不是对异性父母的爱多一些呢?仔细想想,往往有一点。

主持人:正常范围内,还是达到了病态,之间有界定呢?

郭蓄芳:形不形成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核心问题,用这个方法来界定,如果你的家庭生活状况很好,你可能就把这个问题看重了。如果已经影响到你的生活、学习、工作,或者使你精神很痛苦,就要求助于专业医生。

主持人:在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不应该想得太严重,只要当做正常的现象来看待,反而会效果更好一些。

刘华清: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问题,无论是成长的问题,还是婚姻的问题,还是考试、工作的问题,还是人际关系的问题,你有,我有,他有。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很多人到心理诊所找心理医生帮助,并不是因为有精神问题,或者有更大的麻烦。我们刚才说到过社会交往,学习的方法,考试的焦虑,和母女、母子的关系问题。到心理诊所看心理医生,不是就是说大的问题,而是经济文化发达的一种象征。在西方有地位的人才看心理医生,国内也慢慢有这种趋势了。

网友:母亲节送母亲什么是最合适的?

屈英:我想让母亲好好休息一天,给她做一顿非常好的、丰盛的午餐。

刘华清:我的想法是不局限于这个节日,我只要对我的母亲心存感激,我要经常表达对母亲的爱,包括各式各样的方式。

郭蓄芳:我想每个人在想送母亲什么礼物的时候,应该先看看你的母亲需要什么,也就是说投其所好。如果送给母亲的东西,是她不喜欢的,那有什么意义呢?屈主任的母亲是很辛苦的,可能那一天要放松一下。我的母亲非常关注健康问题,我要送一台她所喜欢的健康治疗仪。每个人的需要是不同的,只要喜欢,送给她,她就一定会高兴。

屈英:我觉得送鲜花,送礼物不如送母亲一个最好的心情。

主持人:谢谢三位老师,今天的聊天到此结束,感谢各位网友,再见。

刘华清:感谢各位网友陪我们走过一个小时,谢谢你们。

郭蓄芳:谢谢大家。

专家为你设计的亲子游戏


游戏1:单脚前后跳。

目的:加强平衡。

游戏2: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让孩子左手握成拳头,右手手掌摊平,一边说“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两只手交替动作。

目的:加强手的动作。

游戏3:家长和孩子面对面站,练习抛球,家长左手抛,孩子右手接。交替练习。

目的:加强左手锻炼。可以加强右脑开发,提高孩子的动作协调能力。

游戏4:一只手在大腿上摩擦,另外一只手握拳轻轻在另外的腿上敲打。两只手同时动作。

目的:训练一心二用,也是开发智力的好办法。

游戏5:用小方块塑料地板胶摆成一条弯曲的小路,蒙上孩子的眼睛,让他听着爸爸妈妈的指令走路,家长可以用“向前一格”、“向左一路”等口令指挥孩子。也可以先让孩子记住地胶的位置,然后自己走。

目的:让孩子形成方位观察和记忆能力。

游戏6:画一个圆,让孩子在上面添加线条或者色块,变成其他东西,比如饼干、太阳等等,变化越多越好。也可以让孩子找出家里圆形的东西。除了圆形,也可以换其他形状。

专家:家教>学校教育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而“家庭教育”正是指以家庭亲缘关系为主要维系基础,看护人与幼儿之间形成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亲子关系。

最近,安徽省教育厅发出“禁书令”,要求各级各类幼儿园一律不得使用幼儿教材、课本,以及以操作材料、手工材料等任何名义出版的变相教材,严禁“小学化”教学,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纵观议论的焦点,大多集中在“幼儿小学化教学是否合理”、“幼儿减负能否应对应试教育”的问题上。不少家长担心这样的“禁书令”实施以后,直接影响“幼小衔接”,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可是许多家长不曾想到,这样的一纸禁书令,正是幼儿教育向家庭教育回归的良机,如何进行幼儿家庭早期教育,才是摆在家长面前的真正难题。

幼儿家庭早期教育的回归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而“家庭教育”正是指以家庭亲缘关系为主要维系基础,看护人与幼儿之间形成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亲子关系。它强调早教不仅仅是教师向孩子传播知识与方法的单向度的传授方式,更是家长和孩子之间交互的、对话的、生活化的、感性的教育方式,强调父母、孩子在平等的情感沟通的基础上双方互动,正是基于此种特性,自二十世纪末开始,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等地已经将家庭亲子教育看做幼儿教育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我国幼儿的教育方式大多是家长将孩子送去幼儿园,将全部的教育责任交付给教育机构,忽略了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禁书令的颁布,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幼儿教育机构丧失了既有的服务依托,很难继续满足家长们的需求,而家长也将逐步地意识到在幼儿教育中自身的重要性。因此,禁书令的颁布,间接地促使我国的幼儿教育向‘家庭’回归,对家庭教育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

家庭教育类产品的现状

但是,当真的把学龄前孩子的教育抛给家长的时候,家长们却又不知所措。该如何为选择适合的家庭早教图书?该如何同孩子沟通?该如何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这些就需要向专业的机构或者书籍来进行学习。

就拿目前的家庭早教丛书来说,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妈妈科普型——主要针对培养家长的育儿技能,吃穿拉喝撒面面俱到,例如《实用育儿百科》《养1至3岁的宝宝的100个锦囊》之类。第二种就是孩子自娱自乐型——家长给孩子买各种他们感兴趣的图书或者DVD,让孩子自己学、自己看。还有就是强调亲子共读、适龄型图书——如《布奇乐乐园》,这类图书是比较适合在家庭教育中充当辅助教材的。因为适龄的内容设置让并不是很专业的家长也能实时的掌握孩子的发展状况,从而避免了教育与成长不相符的问题。而且在内容设置上,强调亲子共读,不仅能使孩子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也能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适龄化是家庭教育产品发展趋势

适龄化在幼儿市场中并不是新鲜的词汇,幼儿的奶粉、玩具、尿片、奶瓶等等,都是需要根据年龄来进行更新换代。可是家长们在精心维护宝宝的“硬件设施”的时候,却忽略了宝宝在学习知识时,同样需要适龄化。

人的发展是持续毕生,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同时在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又会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年龄段都有各自的心理发展任务和社会性,比如从出生到2岁的孩子主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发展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的信任感,他们需要在学习坐、站立、走路、吃东西等动作的同时学习信任自己、信赖他人,他们需要感受到被关爱;而2岁到6岁的孩子则需要发展自我意识和自主态度,在这个年龄段孩子在加强语言和行动能力的同时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学会如何与别的孩子一起游戏,学会分享和建立友谊,建立更高层次的信任等等。

这些心理的变化,都可以通过图书里的故事、音乐、小游戏等呈现出来,让孩子再潜移默化中得到最适合的教育。如在《布奇乐乐园》中就利用书籍中呈现的色彩、图画,以及为孩子设计的一些动手抽拉、粘贴等设计,来进一步同幼儿建立沟通。采用阅读的方法,通过故事、儿歌的语调来渐渐的排泄孩子压抑的情绪。

安徽省教育厅发布的禁书令已经执行了几个月了,且不论其功与过,但是由“禁书令”引发的大家对幼儿家庭教育的关注和思考却是很及时的。现在确实有太多家长把孩子的教育寄托于幼儿园、早教机构,而忘记了家庭才是孩子最好的课堂,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亲子专家:父母有格局 孩子才能更优秀


父母有格局,孩子就能看到更远的地方,有更宽广的胸怀,有更厚重的理想。

“格局”似乎是一个只可意会却很难言传其内涵的词,然而在18年为人母的岁月里,我始终被吸引着去探究其背后隐含着的真实和能量。

我所理解的父母的格局是,有高度的视野、有广度的胸怀、有厚度的理想,代表了三个维度,即高度、广度和深度。

视野需要我们攀上高山,然后把肩膀让给孩子,让孩子们看到更远的地方。

胸怀,即包容,越有广度的包容,一个人就越少封闭,越少自私。它能带给孩子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世界观影响思想,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沉淀为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理想,也就是抱负。理想很薄时,就像近视眼,只能看到眼前;而有厚度的理想会带给孩子大的抱负,让他们不只看到眼前,还可以看到海洋、看到天空、看到山川。

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对孩子少有捆绑,用自己的肩膀把他们托向天空,让他们看到更远的地方,有更宽广的胸怀,有更厚重的理想。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心、追求、命运都会为之改变。

如何才能有视野、胸怀、理想,除了学校知识的学习,闲暇时间“喂”给孩子什么尤为重要。一闲暇教育,不仅能影响孩子的早期情商建设,还能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具有鲜明个性,拥有丰富精神内涵,具有独立思维,并对他人和社会抱有良好责任心的人,从而打造让孩子赢得未来的“软”实力。

闲暇教育的雏形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的美国,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然后风靡至其他西方国家,旨在让父母和学校利用闲暇时间去丰富孩子在课堂之外的生活,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逐步培养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各种技能。父母便是闲暇教育的重要推动者和实践者,甚至其触角比学校提供的社会实践来得更细致,力度更大。

在养育两个儿子的过程中,我按照孩子的生长进程,为他们设计出每天的闲暇活动和内容。比如,按照不同的年龄段来选择适合他们的读、写、听、绘、游戏、体育和文娱的各项活动。通过丰富孩子的日常生活来提升他们内在的素养,扩展他们的心胸与情怀。另外,培养心胸和情怀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认知自己,去发现激励自己的成长目标,学会更好地管理自己。

围绕孩子稳定的兴趣和特长,与孩子一起规划出一个比较长期的课余和周末的兴趣项目。通过对个人爱好的追求,发展出鲜明的人格魅力和个性,并帮助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和挑战自我的能力,为培养一个具有丰富情趣和高尚精神的人打下“软”实力基础。

围绕着孩子的自我性格和对外部世界的敏感度,为长、短假期规划出一系列有规律、有侧重的闲暇活动和内容,其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带领孩子走出家庭,走出自我,去勇敢探索未知,去接触不同文化中的人、事、物,去参与各类社会化的活动。因为想要孩子成为一个拥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度的人,就必须先帮助他们建立起对社会和人类的一种大爱和责任心。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散发出大智慧的领袖力量,才能立下远大志向,去改变自己,从而改变世界。

完美假日之香港亲子游


带孩子去了趟香港。

走之前心里是颇不愉快的,那些苦闷,不说也罢!走的时候虽然把心态调整了又调整,但心仍不是很晴朗。

下了飞机,立刻感觉了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湿润和温暖,心也不再那么寒冷。红磡海逸酒店的海景房,放眼过去,维多利亚港尽收眼底,水面干净而空旷。

迪斯尼乐园,大多数游戏都是10岁以下的孩子玩的,儿子已经略显大了。不过他的兴致到还很高,毕竟还是孩子。大人只是凑热闹罢了。

3D电影,置身情景之中的感受,米奇鼠彷佛就在你眼前走动,它扔出的盘子彷佛一下就飞到你脸上了。。。孩子们惊叫着,欢闹着,我在感受这热闹的气氛的同时,心里也豁然开朗。人之所以感觉到困难,都跟你带了有色眼镜有关,正如这3D电影,你摘了那专用的眼镜,眼前就都是平面的东西了。所以,不要作茧自缚了罢,那些烦恼,忘了也罢!

晚上7点,天已经黑了,迪斯尼闭园,烟花迷幻,天空绚烂多彩!孩子们欢呼,大人唏嘘!突然心生寂寞,也替那烟花寂寞:她们盛装出世,用自己瞬间的绚烂取悦了别人的心空,生命短暂而寂寞,旷世的凄凉!

所有的门票、自助餐11岁以下的孩子都半价,我儿12岁。买票的时候没有人查你的证件,只是顺口问你:小朋友多大?孩子总是抢着说12岁!彷佛很得意自己已成年。有一次我们前面排队的一个孩子个子高他一头,说10岁,自然半价。孩子鄙夷了半天,我赶紧解释:“人家也许不过个子高而已”。孩子满脸的不相信,其实我也不信。香港这5天,很多次被问到年龄问题,从来说不出口的是11岁以下。

去了香港大学,孩子俨然觉得没有北大清华好,没有校园,依山而建的楼群,拥挤。也没有文化氛围。问孩子将来想不想来这里读书,孩子说不想。我没说什么,其实我知道,想来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都说香港是购物天堂,我想对有钱人来说是这样吧,我只shopping了半天,我觉得没什么好选,只给朋友带了几样化妆品,那是她托付给我的。我自己照她的清单也买了几样。

孩子此行最开心的就是观鸟了,香港气候湿润,鸟类很多,在海边,在公园,鸟的叫声都很清脆,孩子的笑容也很温暖!其实,孩子有自己的爱好,很好!何必强求太多。

吃不习惯香港的饭,不是我挑剔,只是我生于平民,最喜的还是家常的粗茶淡饭,回到家连吃了三天的稀饭咸菜,才觉得补了这几天的伙食!

香港,我去过了!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亲子教育之专家语录》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亲子教育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专家:亲子战争家长要做参谋 东南网 父母与孩子之间,常因彼此的生活经验、认知及角色的不同,而对同一件事有着不同的看法及相异的处理方式。父母抱怨:孩子真是不懂事!而孩子委屈:大人一点都不了解我! 初二学生家长叶女士最近就很烦恼:在...
    2021-09-17 阅读全文
  • 心理专家谈亲子关系 心理专家谈亲子关系 主持人:刚才谈到了25岁青春期的问题,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我们十几岁,刚刚觉得自己长大了,可能和父母一下子就产生了很多的矛盾和距离。当我们渐渐长大了,懂事了,...
    2021-07-05 阅读全文
  • 专家为你设计的亲子游戏 游戏1:单脚前后跳。 目的:加强平衡。 游戏2: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让孩子左手握成拳头,右手手掌摊平,一边说“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两只手交替动作。 目的:加强手的动作。 游戏3:家长和孩子面对面站,...
    2021-10-28 阅读全文
  • 开学预演之亲子游戏 开学预演之亲子游戏 游戏一:踩报纸 游戏目标: 1.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音乐一停能迅速站到报纸上。 2.体验亲子游戏的快乐。 游戏准备: 废旧报纸每个家庭一张、游戏音乐 游戏玩法: 1.每位家庭分发一...
    2020-10-03 阅读全文
  • 专家:家教>学校教育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而“家庭教育”正是指以家庭亲缘关系为主要维系基础,看护人与幼儿之间形成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亲子关系。 最近,安徽省教育厅发出“禁书令”,要求各级各类幼儿园一律不得使用幼儿...
    2021-09-03 阅读全文

东南网 父母与孩子之间,常因彼此的生活经验、认知及角色的不同,而对同一件事有着不同的看法及相异的处理方式。父母抱怨:孩子真是不懂事!而孩子委屈:大人一点都不了解我! 初二学生家长叶女士最近就很烦恼:在...

2021-09-17 阅读全文

心理专家谈亲子关系 主持人:刚才谈到了25岁青春期的问题,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我们十几岁,刚刚觉得自己长大了,可能和父母一下子就产生了很多的矛盾和距离。当我们渐渐长大了,懂事了,...

2021-07-05 阅读全文

游戏1:单脚前后跳。 目的:加强平衡。 游戏2: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让孩子左手握成拳头,右手手掌摊平,一边说“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两只手交替动作。 目的:加强手的动作。 游戏3:家长和孩子面对面站,...

2021-10-28 阅读全文

开学预演之亲子游戏 游戏一:踩报纸 游戏目标: 1.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音乐一停能迅速站到报纸上。 2.体验亲子游戏的快乐。 游戏准备: 废旧报纸每个家庭一张、游戏音乐 游戏玩法: 1.每位家庭分发一...

2020-10-03 阅读全文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而“家庭教育”正是指以家庭亲缘关系为主要维系基础,看护人与幼儿之间形成以互动为核心内容的亲子关系。 最近,安徽省教育厅发出“禁书令”,要求各级各类幼儿园一律不得使用幼儿...

2021-09-0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