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健康成长5类朋友不可少
发布时间:2021-03-03 幼儿成长故事 教育类笔记 教育孩子笔记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朋友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作为家长,怎样帮孩子找到合适的朋友呢?儿童专栏作家夏洛特拉提委拉指出,孩子至少需要5类朋友。
1.就近找的朋友
什么年龄最好:5岁以前
到哪里找:观察邻居的孩子,如果妈妈面貌可亲,孩子通常也不错。
这个朋友的作用:这第一个伴儿可以教孩子懂得,有朋友是件很有意思的事。
对于这种玩伴,只要年龄相仿,你不需要硬让他们一起做游戏,只给两个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自己玩就可以了,即使互相不搭理也没关系,因为他们一定能熟悉起来;给他们立个简单的规矩,比如不准打架,要一起分享玩具;控制孩子的游戏时间,因为小孩子一玩起来就没有时间观念了。
2.找异性朋友
什么年龄最好:快5岁
到哪里找:去孩子们一起游戏的地方,如小公园、兴趣班等。
这个朋友的作用:会让他们今后更尊敬异性,更容易与异性有感情上的交流。
男孩和女孩要成为好朋友并不简单,你需要帮个小忙:两三岁时,男孩和女孩没什么区别,但到了4岁,他们开始倾向于与同性朋友在一起,这时,要想办法增加孩子与异性朋友的相处机会;强调异性朋友带来的正面影响,因为会与异性相处的孩子思路想法更开阔;注意自己发出的暗示,孩子对家长的语言和身体暗示都很敏感,像“男孩子就是野”或者“女孩子应该穿花衣服”这类话最好不说;不要硬按自己的喜好给他们安排朋友,不要给学龄前的孩子“配对”,这会让孩子觉得交这个朋友很不舒服。
3.爱好运动的朋友
什么年龄最好:从3岁开始
到哪里找:操场、游泳班,甚至只是在你门前玩球的,在路上跑步的孩子。
这个朋友的作用:可以避免孩子总窝在家里看电视。
邀请这个爱运动的孩子与家人一起散步或骑自行车,他旺盛的精力会感染每一个人;别把体育活动这件事描述得天花乱坠,因为孩子对大人说的特别好的东西都有些逆反心理;即使他的朋友精通各种运动,也别指望你的孩子同样变得如此,只要他能坚持运动,多出出汗,就是成功;要适时介入他们的关系,确认孩子们在做有益的运动,让他们懂得对朋友吹牛是会伤感情的。
4.年龄稍大一点的朋友
什么年龄最好:从孩子会走路到上学之前
到哪里找:在孩子的姑表亲戚中找,如表哥、表姐等。
这个朋友的作用:他不仅会成为孩子的行为榜样,还可以帮你监督孩子的行为。
先确定这个年龄稍大的孩子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带来好的影响,然后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个“大朋友”有什么优点,为他在生活细节上树立榜样;不同年龄的孩子兴趣上会有差别,做家长的要帮孩子们找到可以一起玩的游戏,比如捏橡皮泥;对独生子女来说,有个大一点的朋友可以学会很多东西,例如合作、分享,不过也要防备孩子偶尔因为一些事不能顺他的意而发生冲突。
5.他自己选择的朋友
什么年龄最好:4岁以后
到哪里找:用不着你帮忙。[赵老师教案网 ZJan56.COm]
这个朋友的作用:这是他向独立迈进的一大步。
从现在开始,孩子将会结交的新朋友有些你喜欢,有些不一定,别为这个焦虑,这是每个孩子的必经之路。去认识孩子新朋友的父母,与他们交流,一起规范孩子们的不当行为,比如他们看暴力电视时要及时制止。让他们呆在一起的时间不要太长,尽量在公共场合见面,这样也方便双方家长交流。如果孩子对你的干涉感到不快,那么要让步。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处理不同意见,去面对朋友之间的冲突,甚至去亲手结束一段友情,都是他必须学习的功课。如果孩子和朋友的关系日益亲近,应当鼓励。
儿童心理学专家莫伦欧布拉博士指出,从两三岁起,孩子就开始考虑如何与朋友交往了。如果他能从觉得“我们在一起很好玩”,发展到思考“为什么我就是喜欢这个人”,就说明他已经开始享受大人们可以享受的美好友情了。
Yjs21.coM更多家园共育延伸读
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五种经历
每一种经历对孩子,都是难能可贵的财富。一些十分重要的经历,在年幼时就不可忽略。
1、独立处事的经历
孩子初次尝试,难免遭遇困难,我们不应干预,更不可代他做,只在重要时刻才替他作决定。当孩子想要自己解决,应给予适当的鼓励。
2、参与工作的经历
训练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分配工作给他。家长[微博]应先考虑孩子的年龄、能力、兴趣和性格,让他帮忙做家务,但不要强逼他。孩子在担当责任时,会觉得备受重视,自会变得懂事。
3、失败后成功的经历
教孩子运动时,选择容易掌握的竞技活动,使他不会多番失败。过多的挫折感会令他失去兴趣。让他感受失败后的成功,既会激发他的兴趣,也可启发他凡事要尽力而为的道理。
4、父母过往的经历
当孩子遇到问题向家长倾诉时,不妨将自己以往的经历、挫折、失败和痛苦、所得的教训等,坦诚地讲给孩子听。这会使孩子得到启发,也可以拉近亲子之间的关系。
5、感悟生命与死亡的经历
养的小动物死了,孩子会感到伤心,但这种经历会让他明白失去亲人的伤痛,使他知道珍惜生命的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多带他接触大自然,领略生命奥妙。
专家推荐孩子5种健康早餐 让孩子健康成长
怎样吃早餐才是健康的呢?下面为孩子推荐5种健康食物,适合早餐加入。
按照膳食金字塔的分类方法把食物分为谷类、蔬菜、水果、肉类和奶类,如果食用了两类或者少于两类就算早餐质量差,食用了其中三类则为早餐质量较好。
番茄
可以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保护皮肤健康,维护胃液的正常分泌,促进红细胞的形成,对牙龈炎、牙周炎、鼻出血和出血性疾病患者有扶正固本的作用。
吃法:直接生食,拌沙拉或其他方式凉拌。煮食或做番茄酱。
玉米
可增强人的体力和耐力,刺激胃肠蠕动,保护皮肤,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清胆固醇,对抗眼睛老化。
吃法:吃玉米时应把玉米粒的胚尖全部吃进去,因为玉米的很多营养都集中在里面。
蘑菇
蘑菇中的维生素不仅种类多,含量也高。能降血压,改善神经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
吃法:蘑菇烧菜时与荤素均能搭配,也能烧汤,也能拌着吃。
鸡肉
鸡肉的蛋白质含量高达24.4%,吃鸡肉能增强体质,又不会过度肥胖。益气养血、滋养补虚。
吃法:鸡肉切成蓉,可与蘑菇、玉米、鸽蛋等多种材料搭配烧汤,味道鲜美。
土豆
含有人体所需要多种营养物质,在各类食品中,只有牛奶的营养能与土豆媲美。
吃法:既可煎、炒、烹、炸,又可烧、煮、炖、拌,烹调出几十种美味菜肴。
孩子心理健康家长知多少?
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重到充的施展和发挥。
现在的年轻父母,不仅关心孩子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样也十分重视。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呢?我们对年轻父母有以下几条建议:
情感投资--让孩子天天快乐
轻松愉快的情绪能使孩子顺利地进行各种活动,父母应使孩子经常处于一种兴高采烈的状态。幼儿情绪的发展具有易受感染性的特点,为使孩子拥有良好的情绪体验,父母要做到:
★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时时处处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
★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脸是父母之间关系的晴雨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要对孩子进行情感投资。美国精神病专家坎贝尔提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父母要作应的“精神投资”。深情地注视孩子,和孩子进行温馨的身体接触,一心一意地关心孩子。
★要对孩子宽严并济。父母既不能为了赢得孩子的开心和笑容,就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熟视无睹、听之任之,不合理的要求也予以满足;也不能苟求孩子,把孩子与同伴进行横向比较,甚至拿孩子的短处去比同伴的长处,要注意纵向比较,一旦发现孩子的闪光处和点滴进步,要及时加以表扬。
以礼相待--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
家庭内部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维生素”。调查表明,民主协商型父母与独断专制型父母相比,前者培养出来的孩子更通情达理,受同伴欢迎,能与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为了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做的是:
★尊重孩子,认识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做家长的架子,蹲下身来与孩子讲话,以减少“威严感”,使孩子觉行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
★父母要礼待孩子,对孩子讲文明礼貌,不打骂孩子。无论孩子做了什么好事或有什么成绩,父母都要表示祝贺,绝不吝啬赞赏。
★当父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可能讲错了话、做错了事之后,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并及时道歉,这不但不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反而会使孩子感到父母更加可亲可敬。
循循善诱--让孩子认识自我
孩子是否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估价自己的能力,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发展孩子的自尊心,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父母应使孩子认识到世界上只有一个“我”。“我”是独特的,有动听的名字、短短的黑发、小小的嘴巴、大大的眼睛;“我”很能干,能用自己的双手吃饭、穿衣、剪纸、绘画、弹琴,能用自己的双脚行、奔跑、跳跃、攀登,能用自己的鼻子闻出多种不同的味道,能用自己的耳朵听出各种奇妙的声音。“我”有许多优点,当然也有一些缺点,不过,经过努力,“我”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个好孩子。
为此,父母可采用各种形式来进行:鼓励孩子在镜子前照一照,看看自己的五官长得怎么样、身材如何;启发孩子通过不同的手段,绘出自己的形象,比如躺在地上,请父母帮忙描出身体的轮廓,然后自己进行剪贴,也可自己画自画像;引导孩子对自己的照片、作品进行分类、整理,按日期前后进行排列,或按照内容进行编排,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成长档案;把各种折纸作品收集起来装订成册,使孩子能经常翻阅、观赏,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骄傲和自豪。
此外,塑造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也十分重要。幼年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和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时候,父母要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使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培养孩子克制力的时候,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制订规章制度,鼓励孩子做家庭的“稽查队长”,带头遵守家规家法。
为使孩子能适应集体生活,从而得到较好的生存和发展,父母还必须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意识,训练孩子的合作行为,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要使孩子意识到与人合作的价值,可通过游戏来进行。例如,父母和孩子玩“扶盲人过马路”的游戏,先让孩子扮成“盲人”,由父母扶其过马路;再由父母扮作“盲人”,让孩子扶着过马路。
孩子成长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战胜失败、消除恐惧的技能,磨炼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例如孩子怕黑,不敢独自一人睡觉,父母可在3岁孩子的卧室放一盏调光台灯,而对4岁的孩子,父母则可关灯,让孩子边听录音磁带里的故事边进入梦乡。研究表明,最初的成功对幼儿以后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父母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毅力。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拥抱
拥抱宝宝是一种良好的亲子沟通方式。一个孩子一天需要4次拥抱,才能存活;8次拥抱才能维持;16次拥抱才能成长。
宝宝的情感表达方式最简单,也最直接,对他来说,最好的表达爱他的方式就是去拥抱他。通过亲一亲、抱一抱,告诉他你对他的爱,他就能够感受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并且会给予回报。
研究显示,婴儿期缺乏拥抱的宝宝会爱哭、易生病、情绪易烦躁;而经常被触摸和被拥抱的宝宝,其心理素质要比缺少这些感受的宝宝健康得多。
拥抱宝宝有4大好处
1.对宝宝的大脑发育具有重要作用
大人搂抱、触摸宝宝,与宝宝身体亲密接触,对其大脑发育有着重要意义。每当你抱起宝宝,轻柔地触摸他的身体,亲亲他胖嘟嘟的小脸蛋,摸一摸他的小脑袋、捏一捏他可爱的小脚丫,这些都是在“抚触”他的心灵。你每一次抚触,宝宝的大脑就接受了一次良性的刺激,而这些刺激能促进宝宝智能的发展。
2.让宝宝感觉到安全
温柔的拥抱和抚触能让烦躁中的宝贝安静下来,减缓压力。宝宝只有在平静时才有探究环境的兴趣,才能把周围一切事物当作探索的对象,在探究中学习。
3.促进宝宝健康成长
心理学家指出,拥抱有利于缓解宝宝的沮丧情绪,提升免疫系统的效率。许多儿科医生发现,拥抱和抚摸还有助于促进宝宝的身体发育和疾病治疗。
4.促进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
爸爸抱着宝宝,用胡子轻轻扎扎他的小脸,把他举得高高的,或者让他在脖子上“骑马马”,会让宝宝感觉到爸爸的坚强有力。而妈妈抱着宝宝,给他讲故事,等他瞌睡的时候给他唱摇篮曲等,会让他感觉到妈妈的温柔。你们也在拥抱宝宝的过程中感受到宝宝的乖巧与可爱,而在这种亲子互动中更易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宝宝何时需要拥抱?
一天中必不可少的三次拥抱:
早晨醒来第一次拥抱
宝宝在睡了长长的一夜醒来,给他一个拥抱,问候宝宝早上好,睡得香不香,然后给他穿衣起床。
下班回家第二次拥抱
你在外工作了一天,宝宝一天没有见到你,更需要你一个大大的拥抱来弥补这种长时间分离带来的亲子想念。
宝宝睡前第三次拥抱
在宝宝睡前亲亲他的小额头,亲子之间互道晚安,宝宝带着你拥抱的余温,一定能美美地睡个好觉。
每天接送宝宝上幼儿园时:
把宝宝送到幼儿园,意味着他要和你分开一整天,此时给他一个拥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的分离焦虑感。晚上接宝宝离园,亲子之间由于较长时间的分离,也需要一个温暖的拥抱。
特殊时期更需要拥抱:
宝宝焦躁不安时、生病时、受了委屈时、被别的小朋友欺负时……这些特殊时期,你的拥抱能减缓宝宝的焦躁感,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在一定程度上转移宝宝对病、痛、委屈等的注意力。
拥抱宝宝有讲究
拥抱宝宝如此重要,你绝对不能敷衍了事地随手一抱,拥抱也不只是简单地双臂抱紧他,要知道,拥抱宝宝的过程实质是给他心灵以滋养的过程。
拥抱宝宝时,你可以给他感兴趣的东西,如妈妈的乳汁、温柔的抚触、好听的歌谣等,同时辅以柔和的目光,注视他的眼睛,让他知道你在关心他、关注他,让他知道你最了解他、最爱他。
从现在开始,敞开双臂,温柔地拥抱你的小宝贝吧!
育儿心得:让孩子健康成长
育儿心得:让孩子健康成长
要说我的育儿心得真的没什么,大家都是从零开始。一切都得摸索,宝宝从呱呱坠地开始到慢慢长大,我也和他一起成长。学习怎样理解、教育、培养孩子,让孩子健康的成长。
辰辰刚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他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问他,辰辰你今天在学校学到什么本领呀?你来做小老师来教教妈妈好吗?才开始,小家伙说不清楚,我对他说你要在学校认真学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小老师。他每天放学回到家里就会告诉我今天学校教了什么,还叮嘱我妈妈你要认真学,不然我一直教你很累。
每个月我再忙都要抽出两天时间带孩子出去逛逛,有的家长觉得带孩子出去太累,其实带孩子出去可以增加他的知识面,乘公交车可以告诉他这是几路车或线路名称,乘车的时候
可以告诉他我们要尊老爱幼。去超市可以让孩子认识数字,去游乐场可以培养孩子与其他小朋友怎样友好相处,吃东西的时候可以告诉孩子不可以随地乱扔垃圾,培养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在家里的时候,尽量减少孩子看电视玩游戏的时间,有时候孩子不听劝告,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前天时间辰辰对游戏有点入迷,我跟老师说了,老师只跟他讲过一次,他就记住了。再看电视的时候,我会提醒他你几点开始看的看到几点。时间快到的时候我会在提醒他一下,这样他基本能遵守时间把它关掉。另外,我去图书馆办了一张借书卡,自己借一本也给他借一本,自己也可以看看,顺便也带动他。每天他睡觉之前给他读一读故事,让他的心也静一静,睡一个香甜的觉。
孩子做错事的时候不要一味的惩罚他,要用其他的方法替代它。明确地表达你强烈不同意的立场,表明你的期望。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自然后果。有时候他把我的电脑里的东西删除了,我就会对他说:“你到旁边站在那里看着妈妈把它重新弄好,我在弄得时候,他就会觉得弄好这件事情怎么要这么久,下次,他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最后要提醒的是:我们不必给自己套上“好妈妈”、“坏爸爸”的枷锁。我们都是普通人,仍然有成长的空间和改变的潜力。和孩子一起生活,不仅需要我们耗费精力和体力,更需要我们付出爱心,智慧和恒久忍耐。即使我们不能做到这些,也不必苛求自己,正如我们不必苛求孩一样。多给孩子孩子一次机会,也给自己一次机会。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希望老师和家长为孩子健康成长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