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提供优质的幼儿相关资讯

父母该教孩子餐桌上的礼仪教育

发布时间:2021-03-03

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

幼儿的教育向来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而是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帮助。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需要互相包容,以正确的教育方法,让孩子在成长的天空里展翅高飞。那么,有哪些积极正确的教学观念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父母该教孩子餐桌上的礼仪教育”,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用餐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反映了每个人的教养。“吃相”不是个人私事,在社交场合,与朋友一起吃饭,“吃相”便成了社交礼仪。文明的“吃相”不是即兴“表演”,而是家庭长期熏陶的结果。

今天的父母,考虑最多的是如何给孩子增加营养,让孩子吃得好一点,吃得多一点,却很少考虑餐桌上的家庭教育。

吃是孩子的本能,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吃相”。有的孩子吃相不雅:趴在桌上,目中无人,把盆里的食物“翻江倒海”,有的孩子见到自己喜欢吃的,不顾他人,独霸、独吞、独占、独享,父母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其实,每个孩子从他在餐桌上的“吃相”,都可看到他背后家庭的文化,教养和每个人的修养品位,当然这不是即兴“表演”,而是家庭长期熏陶的结果。

餐桌上,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

在学校食堂,经常会看到学生将整碗白米饭洒在一地,弃之泔脚,却毫无珍惜之心。作为父母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餐桌是最好的课堂。重视对孩子感恩教育的父母是绝对不会放弃餐桌上这一家庭教育的平台,常怀感恩之心的孩子会珍惜每一粒饭,每一叶菜;常怀感恩之心的孩子,会知足常乐,珍惜今日生活来之不易。感恩之心是一切道德的起源,“常怀感恩之心”应从生活中每一件小事起步,从节约每一粒粮食做起。

餐桌上,培养孩子的文明“吃相”

在家中,与父母共同进餐;在社会,与朋友同学一起聚餐;如果能养成一个文明,儒雅的用餐习惯,这是保证孩子将来社会规范上的适应,人际互动上的和谐,以及各种条件下事业成功的重要前提。如果从小能养成文明的用餐习惯,对孩子来说,是父母留给孩子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这种资产是永恒的,无限的。超越万贯家财,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孩子在餐桌上要养成哪些好习惯呢?

1.用餐前(长者先,幼者后),家人各就各位,全家人坐定后,方可动筷;

2.学习正确端碗、吃饭:幼儿大拇指在碗边缘、其余四个指头放在碗底(龙含珠,左手拿碗的姿势;凤点头,右手拿勺筷吃饭的姿势),并养成习惯;

3.用餐过程中,随时保持桌面的整洁;

4.用餐时,细嚼慢咽,餐食在口中不说话;吃东西,喝汤不出声;

5.不翻捡盘中食物,有些菜食使用公筷;筷子上沾有食物时不夹菜;

6.用餐过程中要安静(食不言);

7.单手不可同时拿两种餐具;

8.不可挥动餐具指人;

9.三餐定时、定量、不偏食、不暴食,珍惜食物不浪费;

10.退席时要将残渣收拾在自己的碗内,坐椅放正,向同桌上告退说:“请慢用,我先走了”。

在用餐过程中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反映了每个人的教养。每个人的“吃相”,不是个人私事,在社交场合,与朋友一起吃饭,“吃相”便成了社交礼仪。文明的“吃相”应从小培养,父母自己首先应为孩子做出榜样。

yJS21.com更多精选家园共育阅读

餐桌上的交流关乎孩子成长


家庭聚餐时,在餐桌上讲述“家庭的故事”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能让他们与同龄人友好相处。如果这时候与孩子坦率地讨论一些负面事件,则会让他们有更强的自控力,在面对逆境时有良好的适应性。这是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的最新研究发现。

由马歇尔·杜克(MarshallDuke)教授领导的“家庭讲述计划”,利用三年时间研究了40个家庭,每个家庭都有一名9到12岁青春期前的少年。研究人员把这些家庭吃饭时的交谈用磁带记录下来,并且让他们回答一些问题,以助于判断家庭功能对儿童个性的影响。研究人员称:“我们对进入青春期的转变过程特别关注,因为这一时期对个性和自我观念的形成特别重要。”

研究人员分析了餐桌上常规的相互关系,以及交谈中涉及的话题的种类。他们注意到,几乎每个家庭就餐时,交谈都是由父母询问小孩当天在学校的情况开始的。最后,话题常常转向“遥远的事件”,比如周末的旅行计划,或者去奶奶家探望等等。

杜克教授经过分析得出结论:除了父母说什么之外,父母和孩子的共同讨论也很重要,孩子的心理成长在父母听他们讲话时得到益处。

让研究人员印象深刻的是,在家庭的故事和家族的历史中,包含着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的东西,比如告诉他们祖父母在哪里成长、如何相遇等。此外,与孩子一起坦率地讨论负面的事件,比如亲人去世等,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适应性。因而,不要特意避免告诉孩子负面的事件,这个时候不要假装他们不存在,实际上,他们能够从中学会如何应对生活中不可避免的起起落落。

由于许多父母工作繁忙,使家庭聚餐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杜克教授担心这样会失去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好机会,他说:“全家人在一起就餐的机会应该被神圣地保持下来。”

餐桌上的亲子交流学问


餐桌上的亲子交流学问

每天晚上,一家人团团围坐在餐桌前,一边用餐,一边说话,正是一天之中亲子之间分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但不少父母都抓住吃饭的半个小时,不是板着脸了解孩子在校表现,考试成绩;就是唠唠叨叨对孩子训话,引起孩子的反感 。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一张嘴,嘴巴有两个功能:一是吃饭,二是说话。吃饭人人都会,但说话并非是一件容易事。说什么话?怎么说?说得不好,餐桌的气氛就会变得紧张而带有火药味。说得好即为沟通,交流分享,既可密切亲子关系,又可提高孩子交流表达能力。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在学习中提升自己嘴巴的说话水平。首先对孩子要多说鼓励的话,关爱的话,赞美的话,宽容的话,诚恳的话,幽默的话,智慧的话;少说,不说粗鲁的话,虚伪的话,鄙俗的话,侮辱的话,诽谤的话,愚昧的话。其次是用“爱心”说话———平等、尊重、豁达、开朗、宽厚、诚恳,多用讨论式,少用命令式,了解情况,倾听是最佳策略,不轻易下结论,不急于批评。

如果我们关注孩子的进步和优点,就会发现孩子身上的亮点,培养其自信和自尊,调动其上进的积极性。所以在与孩子交流中,多使用正向语言:

———“好极了!”“你做得很好!”(表扬称赞)———“放学了,累不累?”(问候)———“请把衣服收好!”(感谢)———“我真喜欢你!”(表达爱意)———“我们一起商量一下,怎么办?”(征询)为什么有的孩子感到与父母无话可说,在父母面前以沉默来对待父母所谓的“教育”? 原来,不少父母使用的语言,伤透了孩子的心:

———“不可以!”“不准!”“马上关掉!”(命令)———“你真没出息!我看你没有希望了!”(伤害)———“人家隔壁的明明成绩多好,看你,真丢人现眼!”

(贬低)———“不要来烦我!”(拒绝正当要求)———“傻瓜,没有用的东西!”(恶言)———“我说你不行就是不行!”(强迫)———“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便好了!”(威胁)———“求求你小祖宗别这样做好吗?”(哀求)———“你做这种事,真让我伤心透了!”(抱怨)

育儿心得:餐桌上的教学


《纲要》中指出“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我们除了提醒孩子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也应该对孩子进行餐桌卫生教育。我用盖章奖励的方法激励孩子们注意桌面卫生:就是碗里、桌面、地面、衣服上干干净净的就可以盖一颗五角星印章。刚开始一周,孩子们很注意,饭粒一不小心掉下来马上就捡起来了放在盘子里。可好久不长,吃得快的孩子们很积极,吃得慢的孩子桌上又是一片狼藉。

我想了想,光靠奖励不行,老师天天提醒也不是个办法,我们应该寻找一下原因。通过观察我发现有的孩子光顾埋头吃饭,没有意识到桌子上掉了饭粒;有的孩子嫌饭粒太脏,手去拿起来的时候粘糊糊的,不愿意捡;有的孩子掉的实在太多了,一粒粒捡起来,会浪费很多吃饭的时间。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应该教他们一些科学合理地收拾桌子的方法,让孩子变被动为主动。

我们先进行集体教学,教育孩子怎么收拾桌子:吃完饭后看看桌子发现有饭饭就及时捡起扔进盘子里。为了便于孩子记住,还把它编成儿歌“吃完啦,看一看,找一找,捡一捡,干净啦!”便于孩子记忆。

一周下来,孩子们逐渐养成了餐后自己收拾桌子的习惯,桌子比以前干净多了。不仅如此孩子们还会互相提醒,发现同桌的小朋友掉菜了、掉米粒了都会提醒他捡起来,慢慢的孩子们吃饭掉米粒的现象减少了,用餐卫生习惯越来越好。

幼儿园是培养习惯的重要时期,常规的培养是需要坚持的,老师要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其中对于有些孩子不理解如何做时,老师的讲解示范就是最基本的方法。老师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有很大的帮助。餐桌卫生习惯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规律,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意义也是深远的。

育儿观念:餐桌上的教养


育儿观念:餐桌上的教养

我从小被教育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站相坐相不难理解,就是要求一个人无论站着还是坐着的时候,都能控制自己的姿势。不驼背,不三道弯儿,不叉着腿,也不翘二郎腿,腰背挺直,端庄稳重。不过这吃相可就比较复杂了,它涵盖了所有餐桌上的教养

中国人吃饭的规矩很多,首当其冲第一条就是不能吧唧嘴。说得文雅一点儿就是吃饭不能出声音。其他的比如两手都要放在桌子上,一手拿筷,一手扶碗;夹菜的时候要就近,不能胳膊伸的太长,更不能站起来;同样的菜不能连续夹三次;吃饭的时候要身体往前微倾,就着桌子,不能靠在椅背上仰着吃;夹着菜往嘴里送的时候,不能伸出舌头接着;一家人吃饭,老人不入座,孩子不能先坐下,更不能自己先吃;孩子吃完饭也不能说走就走,要等长辈同意了才能离开,离开时还得把自己的碗拿到厨房去,把椅子推回去。诸如此类的基本常识我不记得是什么时候被灌输到脑子里去的,但对于吃饭不出声音这件事我印象很深刻。我记得小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天天吃饭被妈妈叨唠:“闭着嘴嚼,不要出声音。”那时的我常常感到特别气愤,因为我根本听不到自己出了什么声音,为什么老说我出声音,到底是什么声音?在不知不觉中妈妈的叨唠少了,后来干脆就没有了。我想一定是我的吃相合格了,不再吧唧嘴所以过关了。但我一直也没弄清楚到底是什么声音,一直到来美国上学时遇到了那个同屋。

说是我的同屋也不十分准确,其实是先生的同屋。我毕业后找到工作搬到西海岸,先生又在我上学的那个城市留守了半年,那期间他找了个Roomate。这小伙子人很安静,刚到美国天天泡在实验室里,非常勤奋。跟先生见面的时间不多,跟我就更只有一面之缘了,可就是那一面让我至今难以忘怀。我放假回去看先生,因为跟那小伙子不熟所以各吃各的。我和先生吃完晚饭去客厅看电视了,但很快我就听到一种很奇怪的声音。声音很大,听起来好像是脚丫子踩在雨水里,让人浑身不由自主的跟着痉挛。我用询问的眼光看看先生,他说:“哦,他吃饭呢。我天天在这里享受这吧唧嘴的声音。”“妈呀,这就是妈妈不让我出的声音吧!”

转眼十几个春秋寒暑过去了,我的两个儿子也老大不小的了。说实话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少了中国礼仪文化的大环境,少了老辈人天天在耳边的“叨唠”提醒,大家多多少少都已经忘了这餐桌上的教养。每天忙着督促孩子的学习,运动,课外活动,但对于孩子们的吃相却好像没有那么上心。其实西方人也一样非常重视tablemanners,我在美国找的第一份工作,上班头一个月没干别的就是培训。其中有几乎一个星期的时间在训练餐桌上的礼仪。公司之所以这么重视这个课程,是因为他们认为一个没有吃相的员工无法代表公司的形象。我的两个儿子倒是从小都被要求吃饭的时候不许玩,不许看电视,吃完最后一口才可以离开桌子,但除此之外好像就属于自由开放式的了。直到我在自家的餐桌上又听见了那折磨人的声音,才突然发现这二位的吃相可真是不敢恭维。

一旦开始注意观察,就发现问题还真不少。两个孩子不仅吃饭出声音,而且对食物挑挑拣拣,爱吃的不管不顾,紧着往自己盘子里夹;不爱吃的一口也不动。吃东西一边吃一边掉,不仅桌上地上到处是渣子,衣服前襟也常常不能幸免;坐在椅子上也不安稳,两条腿不是一边晃着敲桌子腿儿,就是盘在椅子上。至于要等长辈先入座,自己再坐下以及大人不动筷子,饿死也不能先吃的这种概念就更没有了。两个儿子的吃相让我目瞪口呆,我必须得检讨我这个妈是怎么当的。要不说养儿方知父母恩,真是有了孩子,面对同样的问题时,才知道当年那个“叨唠”的妈是多么不容易。我也不得不步我老妈的后尘,天天吃饭的时候提醒他们:“闭着嘴嚼,不要出声音。”历史的画面真是惊人的相似,每当我这么叨唠时,两个孩子都是瞪着眼睛回答我:“什么声音?我没出声音啊!”“唉!”伴随着心中的一声长叹,我知道任重而道远啊!现在我彻底明白了,所有那些餐桌上的教养,都是我老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在我耳边“叨唠”的结果。看来对付我的两个儿子,我也没有什么更有效,更快捷,更不招人烦的办法,只能就这样一代一代的呢喃下去了。

餐桌上的教养确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它重要它就会帮助你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有吃相的人;如果你认为这种生活小节完全不影响孩子的成长,那我也不得得同意,因为我们身边不乏吃相豪迈的成功人士。无论如何选择,我们的孩子都将会带着我们传授给他们的吃相去学习,交友,工作,生活,直至走完这一生。

父母该怎么教育孩子


聪明的父母教育孩子的两个绝招

一、帮助孩子建立好习惯

有很多家长,一生努力打拼,只为给孩子留下万贯家财,护其一生无忧。但却没想到,钱财这种有量的东西,迟早有一天会被孩子们挥霍殆尽。

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习惯了每日大手大脚的孩子,一旦高品质生活被打乱,到时留给他们的只有堕落和无尽的悔恨。

所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们百万财富不如给他们几个好习惯。好习惯可以拓宽孩子未来的人生格局,对他们的人生成长及其重要。

阅读的习惯

阅读对于孩子的成长很关键,对学习和人生阅历都作用极大。

孩子有阅读的习惯,不仅在写作上的词汇会大幅增加,而且对于见识、知识的拓展也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吃苦的习惯

不知道家长有没有这样的感受:当我们给予孩子优渥的物质生活和学习环境时,孩子们往往不会珍惜,肆意挥霍。

这样的孩子除了自私自大、不能体恤父母的辛劳之外,也没有一颗感恩、孝顺的心。

所以,家长们请给孩子们吃苦的机会,让他们知道生活的不易,这样才能理解生存的艰难。

二、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在教育学里,与其苦口婆心劝孩子好好学习,不如建立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如果一个家庭的气氛是和谐有爱的,那对于孩子的教育,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融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紧张,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关键在于身份定位。

不当“领导”,学做“教练”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总喜欢以“过来人”的身份为孩子铺路,告诉他们学什么特长好,看什么书籍有用……

虽说出发点是为孩子好,却丝毫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想法,没有征求他们的意见。长此以往,孩子就会畏惧你,远离你,不会和你谈心,自然对你的话也是左耳进右耳出。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会出现很多难题。这时他们需要有人给他们建议,帮他们指出问题所在,然后一起攻克难关。比起一个要求听话和服从命令的上级领导,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贴心教练。

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运动场上的裁判,眼睛时刻盯着运动员,一旦发现有犯规行为,立马给予警告和退场,处理起来毫不心软。而啦啦队则时刻充满活力,为队员们加油鼓气和呐喊助威,给运动员带来自信和动力。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学走路、第一次拿筷子、第一次骑车……可能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摔倒很多次,也会不断重复错误。这时,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一点缓冲的机会,不要开口就是“你怎么这么笨,都几遍了还学不会”。

俗语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家长对孩子的批评除了会让孩子心里难受外,也会让父母和孩子的距离拉远,对亲子双方没有任何好处。

没有谁天生就有做某事的能力,大人都免不了犯错,更何况孩子呢?当孩子事情完成的不够好,我们要多给他们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帮助他们更正错误。

教育没有想象中的难,不过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家庭的焦点。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怎么科学地在家庭教育中,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势在必行。

教育中的七大误区

误区一:家长爱孩子,最擅长以己度人

孩子渴了,想喝矿泉水,而家长认为鲍鱼营养丰富,孩子偏偏不喜欢。

家长给孩子买高级的玩具,而孩子偏偏喜欢摆弄一些不值钱的小玩意儿。

您处心积虑地花费很多,孩子还不开心,原因是,这些不是孩子需要的。不需要的东西,就体现不出它的价值。

误区二:上了补习班,成绩一定能提高

现在的补习班,名目繁多,如雨后春笋般,将孩子们层层包围。家长花费了金钱,好像心里就得到安慰,会不会想到,孩子的辛劳与压抑。孩子平时的课业负担,还不够繁重?沉重的书包,已令他们压弯了腰。

从科学角度讲,大脑皮层不是用来思考的,而是受身体和情绪的控制。人在疲劳状态下,有情绪困扰时,他的记忆、分析、判断能力消失。会产生愤怒、生气、害怕等情绪。不仅健康受到影响,还会表现为厌学,学习拖沓,封闭自我,不和人交流。甚至会有猝死或自杀等极端现象的发生。

误区三:行有不得,总找外因

有一些家长,理解孩子的辛苦,和孩子一样,经常对当前的中国教育品头论足。弄得孩子也怨声载道。遇事抱怨,不是积极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各有其利弊。客观上讲,应该取长补短。回顾历史,每个时代,都有其局限性。抱怨社会、体制,于事无补。家长该有这样的理念与远见:立足于自己与孩子,让孩子有发展的空间。任何一个环境,都可以帮助孩子成就梦想。

给孩子这样的人生定位:所有的变化都是机遇,让你自己痛苦的人,都是天使。自己才是主人,主宰自己的命运。

误区四:成绩不好的孩子,一定不聪明

孩子的智能分很多种,有听觉、视觉、语言、体验、逻辑、社交等很多方面。

学校教育,重视应试,主要考核孩子语言文字与数理逻辑的智能。而其他技能均不在应试的范畴。这就造成家长严重的误区,以为孩子成绩不理想,就不会成才。

如果达尔文、爱因斯坦的妈妈,也听了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就放弃对孩子的培养,或一味要求他们像其他孩子一样,那么,科学会停滞多少年?

李安的数学成绩,是负分,丝毫没影响他成为一名大导演。

海蓝老师讲了个动物学校的故事,发人深省:

兔子跑的快,偏让它去游泳、飞翔,结果淹死了、摔死了。

对于孩子,令他擅长的地方发挥到极致,就会成功。

为了取得满意的成绩,以损害孩子的身心作为代价,以破坏亲子关系作为代价,犹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啊。

误区五:严格的教育,是对孩子负责

古语有:一日不打,上房揭瓦。靠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是教育的最低层次。指责、批评、命令、说教,仅次之。

这些方法,看似严格,而造成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伴随孩子一生。

问题发生了,家长应该认真分析,这个问题,是孩子的问题、自己的问题,还是环境的问题?

如果是孩子的问题,要学会接受和倾听。了解孩子需要什么。

如果是自己的问题,要客观描述,不批评、指责,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如难过、担心,以及对自己的影响,最后提出希望。这样的交流,孩子对家长的想法,会得到明确的判断和理解,得到有效的沟通。

最智慧的父母,在家庭中,主动营造温馨的氛围,注重自己的个人成长,身体力行地做孩子的榜样,影响孩子。这才是家长中的九段高手。

严格的教育,本来的出发点,是对孩子负责。这是没有错的。而家长往往以对孩子好的名义,伤害了孩子,破坏了亲子关系。

如果可以心平气和、语重心长地和孩子交流,以合理的方式帮孩子解决问题,何必怒发冲冠、求全责备呢?

误区六:不尊重孩子,爱泼冷水

一个人行为改变的过程依次是:知而未动、知而心动、知而行动、动而坚持、修成正果。这是个渐进的过程。

很多时候,因为家长的粗心、疏忽、武断,导致前功尽弃。

对于孩子而言,持之以恒做一件事情的难度,大过成人。而家长习惯于孩子做事的萌芽阶段,以责怪的口吻打压孩子。诸如,孩子学习刚有点进步,或培养某种好习惯的初期,家长会说,“才考这么点分,就骄傲。离------远着呢!”或者在孩子意识到问题,努力改变的过程中,不及时发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孩子的学习热情一下子消失,星星之火,被一盆冷水浇灭了。自信心也受到了打击。

家长需要具备一双慧眼,即时发现孩子知而心动、知而行动的苗头,鼓励孩子再接再厉。

误区七:把自己的目标当做孩子的目标

很多家长,在孩子身上充满了期待。而这份期待,孩子却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

没有人会为了其他人的目标而努力,有很多方法帮助孩子实现他的愿望,同时实现我们家长的愿望。

家长希望孩子成绩提高,孩子期待一份向往已久的礼物。在成绩与礼物之间,就有一个结合点。可以把这个礼物的样子,让孩子画在一张纸上,分割为若干天,去完成。每天完成几分之一,日久天长,孩子看到他的愿望一天天地临近,会主动地做好该做的事情。在达成愿望的那一刻,孩子的成绩提高了,他的奖励也得到了。岂不皆大欢喜!在这过程中,培养了孩子自我规划、自我管理的能力,自律性、抗挫力。

在帮助孩子实现目标的同时,把自己的目标放进去,才是明智的做法。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所为,有所不为。愿天下父母,用您的爱心与耐心,以正确的理念与方法,培养孩子,使他们的梦想成为现实,也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父母该如何教育孩子


身为现代父母,您知道现代孩子该怎样教育吗?

很多父母认为,家庭教育就是开发孩子的智力,也就是让孩子从两三岁开始背唐诗,四五岁学英语,上学后要请家教、上辅导班,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将来一定要上名牌大学。似乎只有这样,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实践证明,这是对家庭教育的极大误解,是升学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产生的不良后果。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应该是建筑孩子的人格长城。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对生命的认知(一遇到挫折就产生轻生的念头),没有梦想的能力(自己将来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不懂得保护自己(做了博士生依然被农民拐卖),无法与别人共享(腰缠万贯却不快乐),那么,即使这个孩子门门功课考第一,又能怎么样?

当今,最该改变的是父母,是父母的教育观念。

那么,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是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

只有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我们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终生受益。

来一起看看给父母的八个关键教育指导吧。

/1/

让孩子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

1. 接受现实是走向乐观的第一步

2. 培养乐观的性格,让孩子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

3. 让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

4. 孩子把大量的精力耗费在焦虑上,就不能发挥其固有的能力

5. 幽默感看似“小伎俩”,实则“大本事”

/2/

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宽容

1. 心胸狭窄只会让孩子一生痛苦

2. 拥有爱心,就有了求知求美的动力

3. 恶作剧会“惹祸”,及时引导孩子改正

4. 及时消除孩子的残忍行为

5. 懂得感恩,才会成长

/3/

培养孩子直面挫败的勇气

1. 孩子是脆弱的,教他勇于正视失败

2. 培养孩子的意志力不容忽视

3. 对挫折感到陌生的孩子,很难融入社会

4. 用自信取代自卑

5. 总是责备孩子的失败,孩子将会变得“无能”

6. 对孩子进行夸奖,但不要过度

/4/

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1. 教会孩子一些安全常识,冷静应对伤害

2. 依靠父母的孩子,总免不了挨摔

3. 孩子缺乏处世能力,随时都会有被生活吞噬的危险

4. 过分地保护,就等于“伤害”

5. 提高孩子的“免疫力”,从容面对诱惑

/5/

让孩子敢于梦想

1. 有梦想才有创造

2. 不要训斥孩子的“梦话”

3. 孩子有梦想时,催促他向梦想迈进一步

4. 拒绝孩子问的“为什么”,就等于剪断了他思维的翅膀

5. 善待孩子的兴趣

6. 善于创造的孩子,往往具有一个奔驰的头脑

/6/

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技巧

1. 懂得社交礼仪的孩子,能够拥有好人缘

2. 孩子善于谈吐,最能引起别人的兴趣和注意

3. 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4. 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则错误已经改了一半

5. 合作能力比知识更重要

6. 懂得倾听的孩子具有人格魅力

/7/

教会孩子合理使用钱财

1. 孩子越早接触和学会使用零花钱,长大后就越容易赚到钱

2. 正确处理孩子的压岁钱

3. 养成储蓄的习惯,让孩子终生受益

4.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5. 纠正孩子盲目攀比的心理

/8/

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

1. 鼓励孩子主动与人交往,消除孩子的孤僻

2. 长期处在害羞之中,孩子容易产生自卑感

3. 学会欣赏别人,才会欣赏自己

4. 让孩子每天发现一个自己的优点

5. 懂得“舍”才会有所“得”

两岁起父母该教孩子识别男女


孩子对性别的认识从出生就开始了。父母要通过良好的教养方式来帮孩子了解自己的性别,建立正确的性别意识,防止性别认知的错乱和混淆。女孩就是女孩,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按照女孩的性别来教育和培养,让她们穿裙子,玩布娃娃,重视培养女孩的优雅气质和仪表之美。

孩子对性别的认识从出生就开始了。在襁褓中,宝宝就在感受母亲的温柔软语和父亲的宽大臂膀。但那时,他们对性别的认知和探索是自发的,是一种生命的本能,直到2.5~3岁,多数孩子才真正知道自己是男生还是女生。父母要通过良好的教养方式来帮孩子了解自己的性别,建立正确的性别意识,防止性别认知的错乱和混淆。

男孩篇

不要阻止男孩对身体的探索。两三岁的男孩会对自己和他人的身体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许多男孩喜欢摸“小鸡鸡”,有时他们也会要求摸妈妈的乳房,跟妈妈一起洗澡。面对这些情况,父母表现出来的态度越坦然,越有利于孩子接收正确的信息。

男孩在洗澡后或起床时摸生殖器,父母完全可以视而不见,但要告诉他,生殖器是隐私部位,不可以在公众场合摸,同时给他穿上闭裆裤以减少这样的行为。妈妈完全可以跟4岁内的儿子一起洗澡,帮助他认识女性的身体特征。如果妈妈对此感到不安,也可通过图画书满足孩子的需求。

多包容男孩的调皮。男孩天性好动、容易冲动、喜欢对抗,在养育过程中应该注意男孩女孩的天然差异。如果男孩从小生活在一个相对女性化的环境中,教养者希望他们事事像女孩那样顺从、安静,势必影响男孩个性的张扬,性格也会变得胆小、退缩。

性别角色的形成机制主要靠模仿,所以父亲对于男孩的成长尤为重要。父亲一方面要抽出更多的时间陪伴他们成长,另一方面也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阳刚、坚强、有责任有担当的男性榜样。

女孩篇

坦诚与女孩交流性别差异。相较于男孩,女孩更愿意用语言与父母交流,表达他们的需求和困惑,比如女孩通常会对“我为什么没有‘小鸡鸡’”、“爸爸为什么没有‘咪咪’”这类话题感兴趣。面对这样的提问,简单地用“你是女孩,没有‘小鸡鸡’,爸爸是男生,没有‘咪咪’”回答并不好。父母可以告诉她,“女孩也有‘小鸡鸡’,只是跟男孩长得不一样”、“爸爸也有‘咪咪’,只不过比妈妈的小”,这样的回答既客观又传达了两性平等的观念,不容易让孩子感觉到身体有缺失,产生自卑心理。

别把女孩养成“假小子”。父母一般比较介意男孩像女孩子一样害羞、腼腆,而女孩举手投足像个男孩子倒会得到父母的首肯,父母甚至愿意给女孩剪短头发、穿上男孩的衣服,有的父母还会直接叫女儿“儿子”。这种模糊的态度很容易使女孩产生性别认同上的混乱,阻碍女孩性别意识的正常形成与发展。女孩就是女孩,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按照女孩的性别来教育和培养,让她们穿裙子,玩布娃娃,重视培养女孩的优雅气质和仪表之美。

童年是给人生的性别色彩铺底色的阶段,底色铺好了,成年后便不容易出现性别认同障碍。这一方面需要父母真心接纳孩子的性别,不要跨性别教养。另一方面要意识到男孩女孩的性格也需要互补,男孩在一段时间会喜欢照顾洋娃娃,女孩在一段时间喜欢爬树、冒险,这些并非坏事,可以帮他们弥补性格的缺失。

父母该怎么教育孩子?


在大多数家庭中,妈妈扮演着帮助孩子解决生活中的困难的主要角色,然而孩子们所需要的并不是等同的,妈妈必须考虑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一位专家指出,有六种教育是孩子们最需要得到的。

(一)培养他们的爱心

妈妈们有必要向孩子说明,亲切有礼地待人接物与学业方面出类拔萃同样的重要。

那些在情感方面得到培养的孩子情感智商往往出众,他拥有较高的协调自己与他人需要的能力,这类人更容易在生活中遥遥领先。贝尔实验室所进行的一系列调查表明:成果丰富的工程师往往是情商而非智商最高。

妈妈通常需要培养孩子们的交友技巧,一位朋友说他还是个孩子时,他曾在交友方面遇到困难。当时一位队友受伤了,这位朋友的妈妈坚持要他打个电话,问问那个男孩感觉怎样。“妈妈,”他反对道,“他甚至不知道我是谁。”“他会知道的。”他的妈妈回答道。这个电话标志着亲密友谊的开始。“我的妈妈让我明白:友谊起源于你对他人所表示的关切而不是要他人对你表示关切”。

(二)多一些表扬和鼓励

我们都知道表扬能使人创造奇迹,过多的批评会导致孩子自责,使他们会为了获得成功而作一些冒险。

表扬也有正确的方法与错误的方法。大多数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可以细数总总,而在表扬时却言语含糊──“你是个了不起的孩子”这种评价会使片刻的光彩顿然消逝。因此表杨应具体些,与其说“你很勇敢”不如说“我为你摔倒了以后仍然爬上车而感到自豪。”这样明确地说明了为什么这种行为值得表扬。

每个人都有一个“要害区”,这个区域一旦受到表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作为妈妈,你可能比谁都了解对于你的孩子来说什么是重要的──可能是音乐、体育或某一课程,如果你不了解,问一问没什么不对。

其次,由于孩子们来说,一时间内只能吸收有限的表扬,因此小量而频繁地给予一些表扬。一分钟一百次鼓励胜过一次作一百分钟的表扬。

(三)谈论“禁忌”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危险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孩子们放眼接触到的尽是毒品、酒精与性。一些妈妈担心谈论诸如此类的禁忌行为是在鼓励他们这么做。但事实正好相反,调查发现:那些与父母作过坦诚交谈的孩子更不易涉及毒品与酗酒。

妈妈们尤其可以有技巧地与孩子们谈论这些敏感的话题。首先,让你自己对这些现象有所了解,而后询问你的孩子他们所知道的。六、七岁大的孩子可能是在操场上听到这类事或在电视上看到这类事。指出你与他们谈论这类事是为了让他们了解其危险性,而不是不信任他们,让他们明白你愿意回答任何问题或与他们谈论他们的烦恼。

(四)将界限适当放宽

孩子们需要得到无条件的爱,这样自尊自爱的种子才会得以生长。这种无条件的爱并不意味着你不设定任何界限,设定界限是向孩子们显示他对你来说很重要。当一个孩子越界时,向他们说明你对这种行为而不是他们本身感到失望。

随着孩子的成长,界限自然要放宽些。尤其是男孩子,他们想与妈妈保持一定的距离。心理学家埃文索-贝斯索曾描写道:男孩子们第一次碰到玩具卡车时,心里就响起车子开动的轰鸣声,这是与生俱来的,他们想冒险并表现他们所见过的男子汉的力量。随着男孩子的长大,他们的界限也应适当地放宽些,作母亲的既不要感到自己被抛弃了,也不要感到自己很懦弱。

妈妈是孩子们巨大的鼓励之源。心理学家埃顿-萃丝在调查了250个学龄儿童后发现:近一半的孩子更想获得一份妈妈而不是父亲的工作。其中一个原因,贝斯索推测道:孩子们更想了解他们妈妈所做的事并想参观他们妈妈的工作地。

(五)指明方向

孩子们需要一个道德指南针。这意味着不仅在重大问题上灌输是非观,而且在日常琐事上灌输是非观。

一位妈妈看到她五岁大的儿子骑着他的朋友──邻居七岁大男孩的车子。 “汤姆不用这辆车,”他儿子说,“他在学校。”他认为自己这么做没什么不对,因为他的朋友不会介意。但这位妈妈坚持让他的儿子把车子送回去:“在没有征得他人同意下使用他人的财物是不对的。”

当一位妈妈对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正直、忠诚给予足够的重视,她们就为孩子树立了一个价值体系,这将成为孩子的无价之宝。最好的道德指南是妈妈自身的行为,如果妈妈自身逃避责任,无视他人的权利或食言,她的孩子就失去了行为的向导。

你也许不希望听到这类话:“可是,妈妈,你就是这么做的。”

(六)与孩子一起玩耍

在短时间内,妈妈们通常关注所谓重要的事──捕捉孩子们的情况,辅导功课。然而在我们这个生活节奏紧张的社会里,孩子们渴望的不仅仅是这些,他们更希望与妈妈一起共度美好时光。

这并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仅需拥有一种嬉耍的态度,一种愿意把做功课的时间变成嬉戏或把做家务转化为游戏的态度。

一位朋友允许她的孩子们与他们的朋友在厨房打闹,玩具、颜料与泥土不时地飞落到食物里。几年以后,她上大学的儿子带了一位老朋友回家吃饭。

“我总想能来你们家实在太好了,”那位朋友说,“我们曾在这里拥有欢声笑语──汤里也飘落着玩具。”

做妈妈是一项责任重大的工作,但并不意味着是一种负担,有时你需要少一些责任感──让你对自己的要求见鬼去吧,与你的孩子玩在一起。

家园共育《父母该教孩子餐桌上的礼仪教育》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教育孩子的听课笔记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推荐

  • 餐桌上的交流关乎孩子成长 家庭聚餐时,在餐桌上讲述“家庭的故事”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能让他们与同龄人友好相处。如果这时候与孩子坦率地讨论一些负面事件,则会让他们有更强的自控力,在面对逆境时有良好的适应性。这是美国埃...
    2022-01-05 阅读全文
  • 餐桌上的亲子交流学问 餐桌上的亲子交流学问 每天晚上,一家人团团围坐在餐桌前,一边用餐,一边说话,正是一天之中亲子之间分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但不少父母都抓住吃饭的半个小时,不是板着脸了解孩子在校表现,考试成绩;就是唠唠叨...
    2021-07-02 阅读全文
  • 餐桌上使用公筷公勺文明礼仪倡议书精选 面对一些自己无法接受或者想要改变的事情时,我们时常会创作一份号召群众一起参与的倡议书,倡议书可以运用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你是否正在为写倡议书感到烦恼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地编辑了“餐桌上使用公筷公勺文明礼仪倡议书”,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2022-09-29 阅读全文
  • 睡前故事:餐桌上的宴会 白白的米粒在唱歌,长长的筷子在跳舞,青青的菜叶拖着长尾巴扭来扭去,白瓷碗儿跳起来,在桌子上左摇右摆…瞧,小叮当家的餐桌上,正在举行着一场盛大的宴会!“米粒,再来唱首歌吧!”筷子要做指挥家。”好的!”米...
    2022-02-04 阅读全文
  • 育儿心得:餐桌上的教学 《纲要》中指出“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我们除了提醒孩子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也应该对孩子进行餐桌卫生教育。我用盖章奖励的方法激励孩子们注意桌面卫生:就是碗里、桌面...
    2020-08-24 阅读全文

家庭聚餐时,在餐桌上讲述“家庭的故事”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能让他们与同龄人友好相处。如果这时候与孩子坦率地讨论一些负面事件,则会让他们有更强的自控力,在面对逆境时有良好的适应性。这是美国埃...

2022-01-05 阅读全文

餐桌上的亲子交流学问 每天晚上,一家人团团围坐在餐桌前,一边用餐,一边说话,正是一天之中亲子之间分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但不少父母都抓住吃饭的半个小时,不是板着脸了解孩子在校表现,考试成绩;就是唠唠叨...

2021-07-02 阅读全文

面对一些自己无法接受或者想要改变的事情时,我们时常会创作一份号召群众一起参与的倡议书,倡议书可以运用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你是否正在为写倡议书感到烦恼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地编辑了“餐桌上使用公筷公勺文明礼仪倡议书”,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2022-09-29 阅读全文

白白的米粒在唱歌,长长的筷子在跳舞,青青的菜叶拖着长尾巴扭来扭去,白瓷碗儿跳起来,在桌子上左摇右摆…瞧,小叮当家的餐桌上,正在举行着一场盛大的宴会!“米粒,再来唱首歌吧!”筷子要做指挥家。”好的!”米...

2022-02-04 阅读全文

《纲要》中指出“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我们除了提醒孩子吃完自己的一份饭菜,也应该对孩子进行餐桌卫生教育。我用盖章奖励的方法激励孩子们注意桌面卫生:就是碗里、桌面...

2020-08-24 阅读全文